世道人生: 國歌的現實意義 - 李怡
人大審議《國歌法》草案,並會列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草案提出要將「國歌列入中小學教材」,「教育學生了解國歌的歷史和精神內涵」。香港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表示,本地課程指引已有國歌內容。
對於「國歌的歷史和精神內涵」,我願意實事求是地提一點淺見。
國歌原出自1935年一部電影的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當時是抗戰前夕,主要精神是喚起中華民族抵禦外來侵略者的意志。但在今天,若仍然以之作為國歌的話,就要探索它的現實意義了。
中國已自稱強國了,還處在「最危險的時候」嗎?現在相信世上已沒有哪一個國家有能力或有意願去侵佔中國土地了。因此,歌詞的第一句:「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講的奴隸,不是做外國人的奴隸,而是做中國人的奴隸。
魯迅說過,歷來中國人只生活在兩個時代:「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到現在還如此,然而下於奴隸的時候,卻是數見不鮮的。」
下於奴隸,不是外族的奴隸。中國歷史上受外族統治的時期,老百姓還是得到「暫時做穩了奴隸」待遇的,然而,魯迅說:「自有歷史以來,中國人是一向被同族屠戮、奴隸、敲掠、刑辱、壓迫下來的,……每一考查,真教人覺得不像活在人間。」
中國人怎樣面對自己的奴隸或下於奴隸的生活呢?一是逃跑,也就是避秦,總是說「爭不過,躲得過」;另一辦法就是自保,比如對付空氣污染,不是向放任污染工業發展的政府抗爭,而是人人戴口罩。還有一樣,就是幻想有好皇帝出現,直到如今,報道專制政權最高領導人忽發善心的新聞仍時有傳播。
中華民族是只會逃跑不會「起來」抗爭的。民族性的另一特點是「好死不如賴活」,不管怎麼活得窩囊、活得沒尊嚴,也好過死,所以絕不肯「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新的長城」,而只會在低人權的社會條件下「把自己的血汗賣給主人」。
德國為青少年提供的公民思辨讀本《人權與民主篇》提到,「對人權進行制度性剝奪的,通常是國家;無論是打國家悲情牌、國家安全牌、國家團結牌,國家,總是殘害公民人權的最大魔怪」。
但習慣於生活在「想做奴隸而不得」和「暫時做穩奴隸」這兩「奴」時代的中華民族,幾乎從來不敢反抗也不敢質疑這大魔怪,因此確實是越來越處於險境了──如沙葉新所指,現在才是「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28年前北京八九民運,學生們幾乎每天在天安門廣場唱國歌,就是因為「每個人被迫着發出最後的吼聲!」更有一個人以血肉之軀,擋在連串坦克的面前,顯示要「冒着敵人的炮火前進!」但隨後抗爭被壓下去,又恢復兩「奴」時代矣!
國歌的精神內涵和現實意義就是:不願做奴隸,誓以血肉之軀,反抗殘害公民人權的大魔怪,爭取一個做「人」的價格。
老師們會這樣演繹國歌的歌詞嗎?
Z8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