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村翻案“南京大屠杀”:“痴言妄语”背后的政治投机
- 2012年02月28日16:36
中国网
人民网东京2月27日电(记者李润泽)趋向平稳的中日关系,又一次因“妄语”而骤掀波澜!本月20日,当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面带微笑的对着造访该市的中国客人质疑“南京大屠杀”时,人们再次清晰、痛彻地意识到历史认识问题这条鸿沟仍旧横在中日两国之间,时隐时现、难以逾越。
我们无须怀疑这些年来两国政府和民间为解决该问题作出努力的深远意义。因为,河村并不代表日本,历史也绝不会倒退。但在予以坚决回击的同时,我们却有必要冷静的透视一下“河村事件”中折射出的、寄于日本政治中影响两国关系的深层因素。
评价:非主流的“痴言妄语”
纵观河村隆之的履历,这起事件的发生似乎并不让人感到惊讶。作为“慰安妇问题与南京事件真相研讨会”的会员,他在历史问题上可谓“劣迹斑斑”。早在2006年6月担任众议院议员期间便向当时的小泉内阁提交了国会意见书、建议对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作出审定。甚至要求去掉教科书中“杀害无辜市民和俘虏”的相关表述。2009年9月又在名古屋市议会上公开对该问题质疑,认为死亡人数需重新调查。
那么,他的观点是否能代表日本的“主流”呢?
“日本国内的历史学者中没有人会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曾任“中日历史共同研究”日方主席的原日本驻联合国副大使北冈伸一教授向记者谈及河村事件时观点鲜明、结论简洁。而著名中日关系专家、法政大学菱田雅晴教授则将河村缺乏论据的观点归为“痴言妄语”。他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指出,河村在访日的中国代表面前否认南京大屠杀事实的举动“毫无政治素养和国际感觉可言”。这位名古屋市长似乎开了一个让日本主流学界也颇感意外的先例。
民间如是说,日本官方的态度又如何?
事实上,河村大放厥词后的24日、日本外务省便再次重申了官方立场,即承认日军当年在南京实施过屠杀行为。此举绝非日本政府“以大局为重”的“权宜之计”。早在由两国首脑亲自商定、为期4年的“历史共同研究”项目中,日方就已经承认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属实。2010年9月日方委员提交的最终报告中明确写道:“(在南京:记者注)日军对俘虏、残兵、便衣兵、以及部分市民进行了集体的或个别的屠杀,强奸、掠夺和放火事件频繁发生”。报告中强调,对于牺牲人数的分歧原自"虐杀(非法杀害)"的定义、所定地区、期间、埋葬记录、人口统计等资料的验证上存在差异”,绝非否认日军所犯下的累累暴行。这篇记录了官方立场的报告书至今仍在日本外务省网站上对外公布。显然,河村的言论完全有悖于日本国内的主流观点。
动机:“直抒己见”还是捞取政治资本?
不合时宜的发出高调言论、河村的用意何在?
南京市政府宣布断绝与名古屋维持了34年的友好城市关系后,22日傍晚河村在东京的日本记者俱乐部中表示其否认南京大屠杀是为了“营造双方可以直抒己见的环境”。他称,“我觉得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友好,有必要把事实讲出来”。
河村的荒谬言论无需多论,而细观其发言的时机却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和动机。“不外乎是显示存在,为其进入中央政府做铺垫”,某民主党资深议员政策秘书在回答记者的疑问时一语中的。
“3.11大地震”后,对民主党政权的效率低下、对应迟缓逐渐失去信心的日本国民开始渴求如小泉纯一郎般带有霸气的强势领导者,以打破沉闷的政治僵局。但历数执政党的核心成员却大多“难成气候”。于是国民、媒体将目光投向地方政坛。这其中,历来就是枭雄际会之处的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重镇最受关注。从当选名古屋市长之初便踌躇满志宣称要“挑战总理宝座”的河村当然不会错过机会。但是,与刚刚推出《船中八策》、因强悍风格而异军突起的“政坛宠儿”、大阪市市长桥下彻,以及尊为老牌保守重镇的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相比,河村缺少了籍以形成“三足鼎立”的亮点和光环。现年64岁的河村政途并不顺畅。大学毕业后他耗费10年光阴冲击司法考试未果、转而投身政界却2度落选、直到45岁才进入众议院。这种先天不足使他夹在新旧两大政客间黯然失色。在此背景下,河村突发“惊人之举”显然有吸引眼球,试图在外交领域谋求“一鸣惊人”效果的嫌疑。
而选择南京大屠杀问题也绝非偶然。05年第一次竞选名古屋市长失败后他开始参加北野武导演主持的政治讨论节目、在媒体中频繁亮相,且每每涉及外交、历史问题均态度强硬、评论过激,矛头直指中韩。这种强硬姿态助其获得了国内保守舆论的支持,甚至一度被奉为“最适合担任下届首相”的有力人选。由此可见,借历史问题继续塑造“敢对中国说不”的公众形象,进而捞取政治资本才是他“痴言妄语”背后的真正动机。
回应:主流的“漠视”与右翼的炒作
面对河村的政治投机,日本国内主流表现出了“漠视”的态度。
关于“漠视”的原因,北冈伸一教授的观点颇具代表性。在他看来,河村提出的“非主流”言论不值得深究,“无视,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他指出,如果中方全面迎战反而可能诱发河村的国内支持者增多。舆论也同样显得很“矜持”,《朝日新闻》等主流媒体除引用中日历史共同研究成果,告诫河村“作为市长发言应慎重”外,大多仅对事件经过进行了简单回顾。“过分关注将导致问题趋于严重”,这似乎是日本主流学界、舆论界的共识。
“漠视”的背后除了不屑、或许也有些许无奈。与大臣受总理直接任免不同,日本的地方行政长官由当地居民直选产生。换言之,即便河村的“妄语”引发轩然大波,只要他能获得名古屋市民的选票便仍可维持政治生命。回想一下多年来争议不断、问题迭出的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至今仍能长盛不衰的事实,期待日本政界对河村的言行作出制裁显然无望。
另一方面,保守、右翼显示出的活跃却形成强烈反差。
24日的记者会上石原慎太郎首先公开为河村助阵,称言其支持“大屠杀并不存在”的观点。而《产经新闻》、“2频道”等传统或新兴的保守媒体也对此事件作出轮番报道,指责中方“小题大做”实施“报复性措施”,大造声势称河村发言获得了广泛支持,俨然形成一次保守势力的互动盛会。
而最让人担忧的则是日本民众的态度。前述菱田雅晴教授分析称,大部分日本民众对“南京大屠杀”问题并没有深刻的理解、也缺乏相关知识,因此河村言论在国内影响有限。但据日媒报道,自20日以后已经由近300位日本市民通过电话或邮件向名古屋市表达了对市长的支持。从这些动向中,我们似乎隐约看到了撞船事件后日本国内对华舆论的逐渐转向。
河村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决非日本的主流观点,且透着浓重的政治投机色彩,其荒谬内容必将消亡。正如富士电视台的新闻节目评论员在23日晚所做的结语那样,“(河村)他认为自己有必要放出一朵烟花证明存在,却选错了内容!”但河村事件的发生和传播却决非偶然,有其间折射出日本国内对华舆论和保守思潮的起伏动荡值得关注。
作者:李润泽来源人民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