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谋杀”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谋杀”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5年3月27日星期五

Le rédacteur en chef de "Charlie Hebdo" en colère contre un article du "Monde"

 

Le rédacteur en chef de "Charlie Hebdo" en colère contre un article du "Monde"

BFMTV BFMTV

BFMTV

Magali Rangin Il y a 2 heures

"J'ai l'impression qu'il y a comme un acte manqué dans cette couverture. Comme si on avait voulu terminer ce que les frères Kouachi n'ont pas fini". Gérard Biard, le rédacteur en chef de Charlie Hebdo, interrogé par Média le Mag sur France 5, ne cache pas son énervement contre le numéro de M le Mag l'hebdo du Monde, paru le 21 février, titré "Une résurrection sous tension".

Une enquête signée Raphaëlle Bacqué y détaille les coulisses de la reconstruction, sans omettre les tensions au sein de l'équipe. "La tragédie qui a soudé les âmes a aussi fait ressurgir les conflits du passé", y écrit ainsi la journaliste, revenant notamment sur l'année 2008, où "l'équipe s'était déchirée".

© Fournis par BFMNews

"Des rivalités d'hommes"

Et pour cause, elle avait appris par un article du Monde que l'argent gagné en 2006 grâce au célèbre numéro "C'est dur d'être aimé par des cons", avait essentiellement été redistribué sous forme de dividendes aux actionnaires (Val, Cabu, Bernard Maris et Eric Portheault) alors que les journalistes étaient très mal payés. 

L'article du Monde évoque également "des rivalités d'hommes, des conflits de pouvoir et des désaccords politiques derrière cette méfiance jamais apaisée". 

"Verbes hauts et portes qui claquent"

Le Monde n'est pas le seul à évoquer l'épisode. Libération, dans un article intitulé "On a tous failli crever pour ce journal", daté du 24 février, Isabelle Hanne relate également comment l'équipe avait découvert "effarée", la redistribution des bénéfices sous forme de dividendes.

"Ces dernières semaines à Libé, devant la salle où se réunit Charlie, on a parfois entendu des applaudissements, des rires et des bruits de bouchons. Parfois, aussi, des verbes hauts, des réunions au sommet et des portes qui claquent", raconte également l'article de Libération, qui rapporte que l'équipe souhaite une "remise à plat des statuts, vers un actionnariat salarié à parts égales". Mais si la proposition fait consensus au sein de l'équipe, la direction souhaite "plutôt la continuité". Les tensions ne sont peut-être pas terminées, à Charlie Hebdo.

Le rédacteur en chef de "Charlie Hebdo" en colère contre un article du "Monde"

Le rédacteur en chef de "Charlie Hebdo" en colère contre un article du "Monde"

 

Le rédacteur en chef de "Charlie Hebdo" en colère contre un article du "Monde"

BFMTV BFMTV

BFMTV

Magali Rangin Il y a 2 heures

"J'ai l'impression qu'il y a comme un acte manqué dans cette couverture. Comme si on avait voulu terminer ce que les frères Kouachi n'ont pas fini". Gérard Biard, le rédacteur en chef de Charlie Hebdo, interrogé par Média le Mag sur France 5, ne cache pas son énervement contre le numéro de M le Mag l'hebdo du Monde, paru le 21 février, titré "Une résurrection sous tension".

Une enquête signée Raphaëlle Bacqué y détaille les coulisses de la reconstruction, sans omettre les tensions au sein de l'équipe. "La tragédie qui a soudé les âmes a aussi fait ressurgir les conflits du passé", y écrit ainsi la journaliste, revenant notamment sur l'année 2008, où "l'équipe s'était déchirée".

© Fournis par BFMNews

"Des rivalités d'hommes"

Et pour cause, elle avait appris par un article du Monde que l'argent gagné en 2006 grâce au célèbre numéro "C'est dur d'être aimé par des cons", avait essentiellement été redistribué sous forme de dividendes aux actionnaires (Val, Cabu, Bernard Maris et Eric Portheault) alors que les journalistes étaient très mal payés. 

L'article du Monde évoque également "des rivalités d'hommes, des conflits de pouvoir et des désaccords politiques derrière cette méfiance jamais apaisée". 

"Verbes hauts et portes qui claquent"

Le Monde n'est pas le seul à évoquer l'épisode. Libération, dans un article intitulé "On a tous failli crever pour ce journal", daté du 24 février, Isabelle Hanne relate également comment l'équipe avait découvert "effarée", la redistribution des bénéfices sous forme de dividendes.

"Ces dernières semaines à Libé, devant la salle où se réunit Charlie, on a parfois entendu des applaudissements, des rires et des bruits de bouchons. Parfois, aussi, des verbes hauts, des réunions au sommet et des portes qui claquent", raconte également l'article de Libération, qui rapporte que l'équipe souhaite une "remise à plat des statuts, vers un actionnariat salarié à parts égales". Mais si la proposition fait consensus au sein de l'équipe, la direction souhaite "plutôt la continuité". Les tensions ne sont peut-être pas terminées, à Charlie Hebdo.

Le rédacteur en chef de "Charlie Hebdo" en colère contre un article du "Monde"

2015年3月21日星期六

Elle éventre une femme enceinte pour lui voler son bébé

 

Elle éventre une femme enceinte pour lui voler son bébé

ParisMatch ParisMatch

ParisMatch

Paris Match Il y a 20 heures

L’horreur dans le Colorado. Une femme a été arrêtée et inculpée pour assassinat après avoir arraché un bébé du ventre de sa mère, qui était enceinte de sept mois, a rapporté la police jeudi. La victime, âgée de 26 ans et qui s'était présentée chez l'auteur de l'attaque en réponse à une petite annonce pour acheter des vêtements pour enfant, a été opérée et a survécu à l'attaque, mais son bébé est mort.

Elle éventre une femme enceinte pour lui voler son bébé © AP/SIPA Elle éventre une femme enceinte pour lui voler son bébé

La suspecte, Dynel Lane, âgée de 34 ans, s'est ensuite présentée à l'hôpital avec le bébé décédé en affirmant avoir fait une fausse couche. La femme arrêtée devait comparaître jeudi après-midi devant la justice afin de répondre à son inculpation pour assassinat, au lendemain du drame qui s'est produit dans la petite ville de Longmont, au nord de Denver.

Elle a fait croire à une fausse couche

La police a diffusé l'appel aux urgences de la victime. «Les policiers sont entrés dans la maison et ont vu une femme qui avait été battue et poignardée à l'estomac», a précisé le porte-parole de la police locale Jeff Satur. «On a appris par la suite que la femme était enceinte et que son bébé lui avait été enlevé. La victime a été transportée à l'hôpital, où elle été opérée et devrait se remettre», a-t-il ajouté.

C’est le compagnon de la suspecte, qui était rentré plus tôt de son travail pour la retrouver, qui l’a découverte couverte de sang, rapporte le «Denver Post». Elle lui a alors expliqué avoir fait une fausse couche. Il a couvert le bébé avec un linge et a dit à sa compagne de se préparer pour aller à l’hôpital, où elle a été localisée quelques heures plus tard.

Le couple était déjà parents de deux filles, adolescentes. En décembre, Dynel Lane aurait montré à l’une de ses filles une échographie, lui expliquant qu’elle allait bientôt avoir un petit garçon. D’après le «Longmont Times Call», la suspecte avait perdu son fils de 19 mois, mort noyé par accident.

D’après les enquêteurs, Dynel Lane se serait renseignée longtemps à l’avance sur la façon de couper le ventre de sa victime. «Elle a certainement cherché comment faire une césarienne», a fait savoir la police, indiquant que l’incision avait été réalisée avec soin. 

Elle éventre une femme enceinte pour lui voler son bébé

2015年3月2日星期一

Le rédacteur en chef de "Charlie Hebdo" en colère contre un article du "Monde"

 

Le rédacteur en chef de "Charlie Hebdo" en colère contre un article du "Monde"

BFMTV BFMTV

BFMTV

Magali Rangin Il y a 2 heures

"J'ai l'impression qu'il y a comme un acte manqué dans cette couverture. Comme si on avait voulu terminer ce que les frères Kouachi n'ont pas fini". Gérard Biard, le rédacteur en chef de Charlie Hebdo, interrogé par Média le Mag sur France 5, ne cache pas son énervement contre le numéro de M le Mag l'hebdo du Monde, paru le 21 février, titré "Une résurrection sous tension".

Une enquête signée Raphaëlle Bacqué y détaille les coulisses de la reconstruction, sans omettre les tensions au sein de l'équipe. "La tragédie qui a soudé les âmes a aussi fait ressurgir les conflits du passé", y écrit ainsi la journaliste, revenant notamment sur l'année 2008, où "l'équipe s'était déchirée".

© Fournis par BFMNews

"Des rivalités d'hommes"

Et pour cause, elle avait appris par un article du Monde que l'argent gagné en 2006 grâce au célèbre numéro "C'est dur d'être aimé par des cons", avait essentiellement été redistribué sous forme de dividendes aux actionnaires (Val, Cabu, Bernard Maris et Eric Portheault) alors que les journalistes étaient très mal payés. 

L'article du Monde évoque également "des rivalités d'hommes, des conflits de pouvoir et des désaccords politiques derrière cette méfiance jamais apaisée". 

"Verbes hauts et portes qui claquent"

Le Monde n'est pas le seul à évoquer l'épisode. Libération, dans un article intitulé "On a tous failli crever pour ce journal", daté du 24 février, Isabelle Hanne relate également comment l'équipe avait découvert "effarée", la redistribution des bénéfices sous forme de dividendes.

"Ces dernières semaines à Libé, devant la salle où se réunit Charlie, on a parfois entendu des applaudissements, des rires et des bruits de bouchons. Parfois, aussi, des verbes hauts, des réunions au sommet et des portes qui claquent", raconte également l'article de Libération, qui rapporte que l'équipe souhaite une "remise à plat des statuts, vers un actionnariat salarié à parts égales". Mais si la proposition fait consensus au sein de l'équipe, la direction souhaite "plutôt la continuité". Les tensions ne sont peut-être pas terminées, à Charlie Hebdo.

Le rédacteur en chef de "Charlie Hebdo" en colère contre un article du "Monde"

Le rédacteur en chef de "Charlie Hebdo" en colère contre un article du "Monde"

 

Le rédacteur en chef de "Charlie Hebdo" en colère contre un article du "Monde"

BFMTV BFMTV

BFMTV

Magali Rangin Il y a 2 heures

"J'ai l'impression qu'il y a comme un acte manqué dans cette couverture. Comme si on avait voulu terminer ce que les frères Kouachi n'ont pas fini". Gérard Biard, le rédacteur en chef de Charlie Hebdo, interrogé par Média le Mag sur France 5, ne cache pas son énervement contre le numéro de M le Mag l'hebdo du Monde, paru le 21 février, titré "Une résurrection sous tension".

Une enquête signée Raphaëlle Bacqué y détaille les coulisses de la reconstruction, sans omettre les tensions au sein de l'équipe. "La tragédie qui a soudé les âmes a aussi fait ressurgir les conflits du passé", y écrit ainsi la journaliste, revenant notamment sur l'année 2008, où "l'équipe s'était déchirée".

© Fournis par BFMNews

"Des rivalités d'hommes"

Et pour cause, elle avait appris par un article du Monde que l'argent gagné en 2006 grâce au célèbre numéro "C'est dur d'être aimé par des cons", avait essentiellement été redistribué sous forme de dividendes aux actionnaires (Val, Cabu, Bernard Maris et Eric Portheault) alors que les journalistes étaient très mal payés. 

L'article du Monde évoque également "des rivalités d'hommes, des conflits de pouvoir et des désaccords politiques derrière cette méfiance jamais apaisée". 

"Verbes hauts et portes qui claquent"

Le Monde n'est pas le seul à évoquer l'épisode. Libération, dans un article intitulé "On a tous failli crever pour ce journal", daté du 24 février, Isabelle Hanne relate également comment l'équipe avait découvert "effarée", la redistribution des bénéfices sous forme de dividendes.

"Ces dernières semaines à Libé, devant la salle où se réunit Charlie, on a parfois entendu des applaudissements, des rires et des bruits de bouchons. Parfois, aussi, des verbes hauts, des réunions au sommet et des portes qui claquent", raconte également l'article de Libération, qui rapporte que l'équipe souhaite une "remise à plat des statuts, vers un actionnariat salarié à parts égales". Mais si la proposition fait consensus au sein de l'équipe, la direction souhaite "plutôt la continuité". Les tensions ne sont peut-être pas terminées, à Charlie Hebdo.

Le rédacteur en chef de "Charlie Hebdo" en colère contre un article du "Monde"

2015年3月1日星期日

Une caméra a filmé le meurtre de l'opposant

 

Une caméra a filmé le meurtre de l'opposant

20 minutes 20 minutes

20 minutes

Il y a 15 heures

© Fournis par 20 minutes

Des images diffusées samedi soir sur la chaîne russe TVC et prises par une caméra de vidéosurveillance située à une grande distance du pont en hauteur, montrent ce qui est présenté comme le déroulement de l'assassinat, malgré la piètre qualité des prises de vue.
Au moment du meurtre, M. Nemtsov et sa compagne se trouvent toutefois cachés par un engin de déneigement, dans l'angle de la caméra. On peut ensuite apercevoir un individu, présenté comme étant l'assassin, courir vers la chaussée avant de monter dans une voiture de couleur claire qui l'attendait et de quitter les lieux.
Selon le Comité d'enquête de Moscou s'appuyant sur les premiers éléments disponibles, le meurtre de Boris Nemtsov, ancien vice-Premier ministre de Boris Eltsine devenu un opposant radical à Vladimir Poutine, a été «minutieusement planifié».
«Vers 23h15, une voiture s'est approchée d'eux, quelqu'un a tiré des coups de feu, dont quatre l'ont touché dans le dos, causant sa mort», a déclaré la porte-parole du ministère de l'Intérieur, Elena Alexeeva, à la chaîne de télévision Rossiya 24.
Asile demandé en Lituanie
L'opposant russe Boris Nemtsov, tué par balle vendredi soir à Moscou, avait envisagé de demander l'asile politique en Lituanie en 2012. Il craignait des persécutions de la part du Kremlin, a déclaré samedi à l'AFP Andrius Kubilius, Premier ministre de l'Etat balte à l'époque.
M. Kubilius a assuré qu'il avait promis à Boris Nemtsov de l'accueillir dans son pays, au cours d'une conversation privée, en marge du congrès de son parti conservateur en 2012.
«Nemtsov a dit qu'il craignait d'être arrêté et mis en prison», à la suite des protestations de l'opposition russe contre le troisième mandat présidentiel de Vladimir Poutine en 2012, a poursuivi M. Kubilius.
«Il a demandé si la Lituanie pouvait lui accorder l'asile politique. Je lui ai dit ne pas avoir de doutes à ce sujet et j'ai proposé qu'il reste ici. Finalement, il y a renoncé», a dit l'ancien chef du gouvernement lituanien.
«Ténèbres de la terreur»
La Lituanie est un des membres de l'OTAN et de l'Union européenne les plus critiques à l'égard de Moscou. Son gouvernement a demandé à plusieurs reprises de renforcer les sanctions économiques en réponse à la politique russe en Ukraine.
Selon la présidente Dalia Grybauskaite, l'assassinat de Boris Nemtsov a montré que la Russie «plongeait dans les ténèbres de la terreur contre son propre peuple».
Une marche est prévue pour dimanche à Vilnius, en souvenir de M. Nemtsov et dans l'esprit de solidarité avec les opposants russes qui doivent se réunir le même jour à Moscou.
(20 minutes/ats/afp)

Une caméra a filmé le meurtre de l'opposant

2015年1月17日星期六

比利时击毙两名恐怖嫌犯 警察大楼险遭血洗_国际新闻_环球网

 

比利时击毙两名恐怖嫌犯 警察大楼险遭血洗

2015-01-17 05:32:00 环球时报 任彦 分享

我有话说参与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比利时差点成了第二个法国。”法新社16日称,比利时警方前一天深夜采取紧急行动,在东部小镇韦尔维耶市粉碎了一起“迫在眉睫的恐怖袭击案”,击毙两名恐怖嫌犯,逮捕一名嫌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16日引述当地法官范德斯皮的话说,有关嫌疑人即将实施重大恐怖袭击事件,警方先发制人。但他没有提供事件的细节。报道引述匿名人士的话称,这批恐怖嫌犯企图袭击的目标为警察大楼,袭击计划数天甚至数小时内就可能实施。

  比利时电视台16日称,这次行动是比利时反恐突袭行动的一部分,该行动近几天在包括首都布鲁塞尔在内的比利时全国各地展开。韦尔维耶市3名嫌犯都是最近从叙利亚回国的穆斯林青年。由于监听到他们准备发起恐怖袭击,警方实施逮捕过程中与之发生激烈交火。比利时首相夏尔·米歇尔在该事件发生后立即发表声明称:“我们正以行动表明比利时与准备散布恐怖的势力斗争之决心”。16日,夏尔再次发表演说,宣布自前一天起,比利时已把反恐警报等级提升一级,仅次于最高级,并特别强化对法院、警察局等设施的保卫。比利时是欧洲国家中赴叙利亚等地参加“圣战”者最多的国家。欧洲刑警组织的报告称,至少有350人参与了叙利亚等地的“圣战”。其中约90人已返回比利时,比利时政府已经对这些人实施严密监控。

比利时击毙两名恐怖嫌犯 警察大楼险遭血洗_国际新闻_环球网

比利时反恐行动击毙2名恐怖嫌犯 再引欧洲紧张

2015-01-16 16:42:00 中国新闻网 分享

我有话说参与

当地时间1月15日,比利时东部城市韦尔维耶,警方实施反恐行动,与三名恐怖分子在该市中心发生枪战,目前至少有两人被击毙、一人受伤,另有一名嫌犯被警方拘捕。图为比利时警方封锁韦尔维耶市中心区域。

中新网1月16日电综合报道,比利时警方周四(1月15日)在韦尔维耶市的反恐行动中打死2人,死者为两名嫌疑恐怖分子,另有一人受伤。在法国上周发生连环恐怖袭击事件后,此事再度引起欧洲紧张。

在这次反恐行动中,安全部队与平民方面没有伤亡。

这次行动是要追查可疑的激进分子,这些对象据信曾赴叙利亚参与当地内战,返回国内后图谋发动袭击。

检察官Eric van derSypt15日在布鲁塞尔表示,这批人员策划了一次“大型袭击”。这位检察官指出,这批人企图袭击的目标为警察大楼,袭击计划在数小时或者数天之内,其配备的武装非常精良,包括自动武器。

据媒体报道,这批人最近从叙利亚返回比利时。他们从中东返回后,便开始受到安全机构监控。据比利时RTL电视台报道,在韦尔维耶多至十人曾到过叙利亚。

一名比利时反恐官员告诉美国媒体,这些嫌犯据信收到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的指示。一些人曾去过叙利亚,并与“伊斯兰国”组织的武装分子会面,他们意图发动针对比利时的恐怖袭击,是为了报复该国参加美国领导的针对IS的空袭行动。

在韦尔维耶的目击者称,密集的枪声持续了好几分钟,并至少听到3次爆炸。

韦尔维耶市长办公室的一名人员表示,反恐行动正在进行中。另一位官员表示事件跟“圣战”相关。

韦尔维耶(Vervier)位于比利时东部,邻近荷兰德国边境,距离德国城市亚琛(Aachen)约25公里。

上周, 巴黎连续发生数起血案,造成17人丧生。血案后,反恐再次成为欧洲最为敏感的话题。

2015年1月14日星期三

《查理周刊》新刊讽刺精神不变 登遇难漫画家作品-中新网

 

《查理周刊》新刊讽刺精神不变 登遇难漫画家作品

2015-01-14 09:33: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责任编辑:李夏君

2015年01月14日 09:33 

    当地时间1月12日消息,上周遭到恐怖袭击的法国《查理周刊》日前公布了遭袭后将出版首期杂志的封面——落泪的先知默罕默德拿着“我是查理”的标语。该封面的作者漫画家卢兹在袭击事件发生当天(1月7日),因为过生日而迟到,幸运地躲过了这次灭顶之灾。  

中新网1月14日电 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当地时间14日,最新一期《查理周刊》将如常出版,为最新一期刊物绘制封面的是在报社恐怖袭击案中因睡过头幸运躲过一劫的漫画家雷纳德·吕齐埃。新一期周报的主题很明确:刊登逝者过去的作品,让他们显得音容宛在。

  12日,笔名吕兹的漫画家雷纳德·吕齐埃在经过无数次尝试后,完成了于本周三面市的最新一期《查理周刊》的封面图片,编辑们认为它非常完美。

  《查理周刊》是一份颠覆传统的报纸,它的最新一期备受万众期待。在这幅封面图片中,先知穆罕默德举着一块“我是查理”(Je suis Charlie)的牌子,其上方是“一切皆被宽恕”的法语,背景为绿色。

  在该报的临时编辑部,高级编辑热拉尔·比亚尔说,为了找到合适的图片,“我们问自己:‘我们究竟想说什么?我们应该怎么说?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亚尔说。“但是对于主题,我们毫无犹疑。”

  上周,枪手在该报办公室屠杀了12人,仅仅两天之后,大约25名报社员工,就挤进了左翼报纸《解放报》(Libération)的办公室,在大批警察的保护下,制作新的一期周报。

  记者们努力在悲伤中振作,也表露出了一丝丝辛辣的幽默。漫画家一边绘制图片,一边讲诉在报社办公室遭受恐怖袭击之后,继续工作有多么困难;其他人则表达了对杀人凶手的怒火。此时的主要问题是:他们怎么可能在这样的时候搞笑?

  “除了笑之外,我们别的事情都不知道该怎么做,”比亚尔说。枪击案发生当天他在度假。

  这起屠杀已经在全世界掀起了争论。数以百万计的支持者喊出了“我是查理”的口号。但在这里,一间饱览埃菲尔铁塔美景的顶楼会议室里,只有一群漫画家和记者,他们哭泣、吃零食、大笑,还打破了室内不准吸烟的规矩,努力集中精神,做出新的一期周报。

  在恐怖袭击后,9日的第一次编辑会议上,他们最开始没有报选题,而是回忆了遇难的同事,谈论受伤者的最新消息。法国总理曼纽尔·瓦尔斯和文化部长弗勒尔也意外到访,实属罕见,因为政客本是这个刊物的讽刺对象。

  “我们决定做一期常规版,而不是纪念版,”比亚尔表示。新一期周报的制作在资料方面遇到了一些麻烦。因为办公室已经成为犯罪现场,被警方封锁,他们不得不向法院提出书面申请,从那里取出资料。

  《查理周刊》通常发行6万份,在《解放报》的帮助下,新的一期将印刷300万份,而且预计将会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新一期周报的主题很明确:刊登逝者过去的作品,让他们显得音容宛在。其中包括四位遇难漫画家的画作:周报主编斯特凡纳·沙博尼耶,笔名沙博(Charb),让·卡比,笔名“卡比”(Cabu);贝尔纳德·韦里亚克,笔名蒂格努斯(Tignous),以及乔治·沃林斯基。 本次遇难的经济学家贝尔纳德·马里斯(Bernard Maris)和心理医生艾尔莎·卡伊特(Elsa Cayat)都是专栏作家,新一期周报会刊登他们的作品以志纪念,也许还会刊出一篇未经校对的专栏文章,来纪念校稿编辑穆斯塔法·欧拉德(Mustapha Ourrad)。

  “在这一期中,就好像他们没有杀死任何人,”比亚尔说,这些员工将“像他们平时那样出现”。当被问到这一期中会有什么内容时,《查理周刊》撰稿人、急诊室医生帕特里克椠扏笑着说:“哦,我不知道。这一星期没有发生什么事。”

  《查理周刊》成立于1970年,前身是早期讽刺周报《切腹》(Hari Kiri),它没有偏袒地进行讽刺,也不放过世俗对象。

  “唯一神圣的事情就是言论自由,”哈佐努说。他们的漫画曾招致严重威胁。2011年,有人用燃烧弹袭击了该报社之前的一间办公室。虽然批评者说他们是自找的,但因此自那之后,该周报就在头版添加 了一个小标签,上面写着“不负责任的刊物”,以此调侃批评者。

  该周报的调查记者洛朗莱热说,2011年的袭击事件发生后,“我们觉得自己在孤军奋战”。在上周的袭击中,莱热躲过了子弹,他表示自己为本周这期写了对这次袭击的调查。

  他说,报社人员会为本周这期刊物振作起来,对此他很有信心,但他为以后的每周感到担心。“我们害怕的是以后,”他说。

《查理周刊》新刊讽刺精神不变 登遇难漫画家作品-中新网

Les journalistes du "Canard Enchaîné" menacés d'être attaqués "à la hache"

14/01/2015

"C'est votre tour." Le Canard Enchaîné dété du mercredi 14 janvier rapporte avoir reçu un courrier de menaces. L'hebdomadaire satirique l'indique, de façon laconique, dans un paragraphe en bas à gauche de sa une, qui est visible ici.

Ouverture d'une enquête et surveillance renforcée

© Fournis par Francetv info

Le ou les auteurs du message, reçu par mail jeudi 8 janvier, surnommé(s) les "fêlés du turban" par le Canard enchaîné, précise(nt) que ses journalistes vont être attaqués "à la hache".

Moins d'une semaine après l'attaque sanglante de Charlie Hebdo et la prise d'otages dans le magasin casher de la porte de Vincennes, et alors que le Premier ministre Manuel Valls a annoncé de nouvelles mesures pour lutter contre le terrorisme, le Canard écrit que le procureur de la République a "pris l'affaire au sérieux, renforcé la surveillance du journal et ouvert une enquête".

Les journalistes du "Canard Enchaîné" menacés d'être attaqués "à la hache"

Mais où est Charlie Hebdo?

 

kiosques-Charlie-hebdo © Fournis par Gala kiosques-Charlie-hebdo

C’est du jamais vu. A Paris, comme à Lille ou à Nice, il n’y a plus aucun exemplaire du journal satirique. Dès l’ouverture des kiosques ce matin à l’aube, les queues s’étalent sur des dizaines de mètres. Et en quelques dizaines de minutes, les marchands de journaux vendent tous leurs exemplaires. Les kiosques sont ensuite pris en otage par des attroupements de personnes à l'affût d’un Charlie Hebdo. Mais tous repartent bredouille. Ils devront retenter leur chance demain matin.

Pourtant, 64 500 exemplaires avaient été distribués à travers la France aujourd’hui. Le journal qui se vendait habituellement à 30 000 exemplaires a fait imprimer le numéro à 3 millions d’exemplaires. Le reste du paquet sera donc distribué dès demain puis tous les jours suivants jusqu’au 19 janvier prochain.

Certains malins avaient déjà pré-commandé leur numéro la veille ou l’avant-veille afin d’être sûr de l’obtenir. “Ce matin on m’en a déjà beaucoup demandé, mais c’est comme cela depuis avant-hier, les gens ont réservé leur numéro à l’avance, j’ai 70 pré-commandes,”  raconte un marchand de journaux de la Gare de l’Est au journal Le Monde.

Pas de panique: l’équipe a déjà annoncé que des réimpressions pourraient avoir lieu afin de satisfaire tous les lecteurs. Patrick Pelloux a lui-même voulu rassurer les déçus sur son compte Twitter en déclarant qu’il n’y aura pas de pénurie. Les imprimeries marcheront à plein régime pour que chacun puisse lire Charlie Hebdo. Dès ce matin, certains ont profité  de la rupture de stock des kiosques pour revendre à prix d’or sur internet le numéro que tout le monde s’arrache.

Rupture de Charlie hebdo partout! Alors d abord merci et rassurez vous on va réimprimer er re distribuer ! #CharlieHebdo

— Patrick Pelloux (@PatrickPelloux) 14 Janvier 2015

Mais où est Charlie Hebdo?

2015年1月13日星期二

Charlie Hebdo - Mahomet en Une du prochain Charlie Hebdo proclame: "Je suis Charlie"

 

Charlie Hebdo - Mahomet en Une du prochain Charlie Hebdo proclame: "Je suis Charlie" © Belga Charlie Hebdo - Mahomet en Une du prochain Charlie Hebdo proclame: "Je suis Charlie"

Le journal satirique français Charlie Hebdo, décimé par un attentat islamiste, a de nouveau dessiné le prophète Mahomet en Une pour son prochain numéro de mercredi et lui fait proclamer "Je suis Charlie".Cible des islamistes justement pour avoir souvent caricaturé Mahomet, Charlie Hebdo représente en Une un prophète qui pleure, habillé de blanc, et tenant entre ses mains une pancarte "Je suis Charlie", le slogan mondial des manifestants contre l'attentat qui ont défilé par millions dimanche. Au-dessus du dessin, le journal titre "Tout est pardonné", un dessin signé Luz obtenu par l'AFP lundi soir. Ce numéro dit "des survivants" -- Luz est d'ailleurs l'un des rescapés de la fusillade de mercredi dernier -- sera tiré à trois millions d'exemplaires, contre 60.000 habituellement, et vendu dans 25 pays. Son distributeur a déjà reçu une avalanche de demandes en France et à l'étranger, ce qui l'a décidé lundi à porter ce tirage exceptionnel à 3 millions d'exemplaires au lieu de 1 million prévus au départ. L'avocat et porte-parole du journal, Richard Malka, avait rappelé lundi après-midi que les dessins de Mahomet et autres autorités de toutes les religions étaient habituels dans le journal depuis des années. "Dans chaque numéro de Charlie Hebdo depuis 22 ans, il n'y en a pas un où il n'y ait pas de caricatures du Pape, de Jésus, de curés, ou de rabbins, d'imams et de Mahomet" et "l'étonnant serait qu'il n'y ait pas" de dessins de Mahomet dans ce numéro, a déclaré Richard Malka. Sur la radio Europe 1, il a aussi réclamé le "droit à l'irrévérence" et déclaré que Charlie Hebdo n'est "pas un journal violent mais irrévérencieux", réfutant avec virulence toute accusation d'islamophobie.

Charlie Hebdo - Mahomet en Une du prochain Charlie Hebdo proclame: "Je suis Charlie"

2014年3月9日星期日

壹週刊 - 1252 - 時事 劉進圖誤踩地雷 捲入中共內鬥

 

劉進圖誤踩地雷 捲入中共內鬥

《明報》前總編輯、世界華文媒體網絡營運總裁劉進圖,在鬧市被冷血兇徒連斬六刀成為國際焦點,香港人至今仍滿腦子問號。劉進圖的朋友都說,讀法律出身的他處理新聞時思考周密、極度謹慎,會向記者拋出多角度問題,遇有報導惹人批評又會急急寫文澄清,難以想像他遇害。
劉進圖出事後,梁振英手下高官及左中右派議員,都為他開腔甚至上街反暴力,可見他在政界的人脈網絡。認識劉進圖的記者都知道,他會出席很多約會飯局,當他與高官政客交談時,會不時獻計分析,展示他的看法,政客均欲聽他一席話,皆因中南海日日都睇《明報》。
如此左右逢源的一位資深記者卻遭施暴,劉進圖身邊的好友都有感,狂徒以大陸流氓目無法紀的方式公然行兇,估計事件與過往《明報》刊出的中國新聞有關,尤其劉進圖七年前被派駐北京兩年,處理過的投訴報導,背後其實牽涉北京官場複雜的派系鬥爭,或因而誤踩地雷,而劉在京的手下記者數年前亦曾經被毆打。中共近日掀起新一輪人事變動,正被整頓的周永康及其對立派系,亦曾出現在劉進圖處理的獨家新聞。

二○○九年二月廿三日,《明報》在 A3版刊出「北京公安涉包庇通緝犯港資企業資產被侵佔反遭打壓」的報導,劉進圖當時駐京有份處理,而新聞背後涉及官場派系鬥爭。

劉進圖遇襲後,《明報》發表的聲明提及:「《明報》主席張曉卿及《明報》同事對劉進圖先生和其家人致以最真摯的慰問,並祝願劉進圖先生盡快康復。」張曉卿至今未有來港探望他,但據悉有親自致電問候,他留在大馬,在世華媒體集團董事部會議上,對事件表示憤慨悲痛並強烈譴責,但《星洲日報》刊載他的發言中,未有提及新聞自由。張曉卿也沒有公開談及劉進圖遇襲或香港的新聞自由。
香港大學法律系畢業的劉進圖,《明報》記者愛叫他「大狀」,而他在集團曾有另一銜頭——《明報》企業集團法律事務主任,有如張曉卿身邊的法律顧問,一度是張曉卿的心腹。
有知情者說:「大老闆生意往來涉及嘅法律文件,會找 Kevin(劉進圖)過目, Kevin就會識做獻計,好似師爺咁,老闆一度都好信佢,先拍板俾佢做總編輯。 Kevin○七至○九年駐京期間,老闆上京時都會搵佢,他從中認識到老闆的生意拍檔,搭通唔少人脈。」據悉,張曉卿以往發表的元旦及報慶賀辭,曾有一段時間由劉進圖執筆,近年改由最新得寵的《亞洲週刊》話事人邱立本、江迅負責,兩人卻跟劉進圖唔啱嘴型,劉被削權無得做老總,據悉兩人有份向拿督建議。劉被轉崗位後遇害,究竟《明報》中人事前可有聞到燶味?

河北公安送果籃

連日來,劉進圖東區醫院病房門外布滿各界送來的花籃,既有高官局長例如張炳良、張建宗,也有民主黨、工聯會的議員。芸芸果籃花牌當中,以「河北省秦皇島市公安局徐健」所送的最觸目。劉進圖○七至○九年駐京時曾三度撰文提及徐健,其中一篇寫道:「他是我在北京工作時認識的眾多上訪者之一,是極少數上訪成功,蒙受 13年不白之寃,終於獲得平反的稀有個案。」
劉進圖的文章提及,徐健曾是秦皇島市公安局副局長榮占平的手下,榮占平想上位,便發動下屬誣告局長,徐健不答應被解僱。後來榮占平的太太找他,指丈夫與一名女警打得火熱,答應向徐健付廿萬元請徐健殺死該女警,徐健假裝答應收下十七萬元現金和三萬元欠條,掌握證據後舉報榮妻意圖殺人,並一併舉報榮占平貪污。但榮在省市有自己友擋駕,徐健手握證據卻不獲任何部門受理,「反而遭榮發動黑白兩道追索性命,他被迫拿着那十七萬元贜款亡命天涯。」○七年徐健鍥而不捨的上訪,驚動了政治局常委周永康親自下令解決徐的工作問題,但秦皇島市政府多番阻撓,至榮占平○九年被免職,徐健才得以復職。
榮占平被免職後不久,○九年再出任秦皇島市公安局副調研員,留有政治影響力,目前去向未明。當年力撐徐健的最大後台周永康墮馬,徐健在劉進圖遇襲後兩日,即親身來到香港,在鏡頭前送花籃引起注目,但他當日未有向記者詳述與劉進圖的交情。

河北省秦皇島市公安徐健(右)到東區醫院探望劉進圖,記者從他帶來的果籃得知其身份後,鎂光燈即對着他閃不停。(莫智謙攝)

徐健給劉進圖送上果籃,附心意卡寫着「祝劉進圖總編早日康復」。(莫智謙攝)

公司高層遇害,身穿印有「不容失去免於恐懼的自由」黑衣的《明報》員工,週日遊行力撐劉進圖,捍衞「新聞良知斬不死」。(羅國輝攝)

記者被禁錮毆打

除了徐健案,近日跑中國線的記者圈,都在談論○九年劉進圖駐京期間,《明報》一篇同樣涉及周永康派系的新聞。劉遇害前的二月初,網上一個專門討論中共官場人事鬥爭的簡體字討論區,亦突然出現一篇文章,談及這宗報導。
○九年二月廿三日,《明報》刊出「北京公安涉包庇通緝犯港資企業資產被侵佔反遭打壓」的報導,開首提及:「(中鐵開發投資)集團在內地的物流公司由內蒙古業務中揭發多宗侵佔資產案,向當地公安報警,內蒙公安依法緝捕疑犯何洋歸案時,遭到北京市公安局干預,強行帶走疑犯及接管案件……本報近一個月來曾以多種方式向北京公安局查詢,對方始終不予回應。」

公安大戰鐵道部

報導引述中鐵董事長王精稱:「北京公安局某副局長、何洋等人行為,損害了香港上市公司股民利益,損害了駐港中資公司利益。中鐵集團早前已向中紀委、中央政法委和最高人民檢察院上書揭露,並請求中港有關部門調查此案。」王精屬時任鐵道部部長劉志軍的派系,而被指控的何洋當時得北京公安局力撐,副局長傅政華與他有交情,周永康當時是政法委書記。雖然如今劉、周兩大巨頭,都因為習近平上台而被整肅,但據悉兩派人馬依然勢均力敵。直至去年,王精仍透過不同刊物渠道投訴,而傅政華近期則獲委重任,反轉調查昔日阿頭周永康。
據悉,○九年劉進圖委派其下屬、《明報》駐京記者陳陽作出上述報導,陳陽曾撰寫一篇編輯室手記道:「今年內地敏感紀念日多,各地公安系統神經高度緊張……這不是對犯罪和重大案件的敏感,而是公安系統對自身是否牽涉腐敗案的敏感。記者早前採訪一宗港商投訴案時涉及北京市公安局某高官,與該局對外宣傳辦公室官員打交道時,對北京公安這種『敏感』有了切身認識。」內文提及他多次傳真問題予北京市公安局查詢,但未獲回覆。
報導刊出後,在大陸出生的陳陽回京時,被人禁錮並遭毆打,獲釋後仍遭受電話威嚇,他後來辭職。陳陽之後向多名行內人透露,被禁錮與中鐵報導有關,事件亦在跑中國線的新聞記者中廣傳。劉進圖出事前的二月初,網上亦流傳一篇聲稱是陳陽去年撰寫的投訴信,記者致電陳陽求證,他以身在大陸不方便談話為由,匆匆掛線。
事件卻有多個疑問:劉進圖曾是陳陽的上司,他在報導中參與了幾多?陳陽出事時,劉進圖有何行動及遭遇?假如陳陽的投訴信真確,為何事隔三年他才投訴,與近日北京的人事變動可有關?為何這封信會在劉進圖出事前突然流傳?《明報》為何當日沒有公開陳陽的遭遇?總編輯張健波在事件中是何角色?等大堆問題。本刊曾經致電及電郵予張健波查問,但他沒有回覆。
劉進圖擔任《明報》駐京辦主任期間,很少報導爭議性及爆炸性的新聞,陳陽的報導算是較為矚目的一宗。當時《明報》駐京的記者稱,「劉進圖跟太太在外面住,沒有住公司宿舍,他每朝九點會返嚟宿舍兼辦公室。」除了劉,駐京辦還有經濟版及中國版記者各一位。劉進圖較少直接參與採訪工作,「佢反而會關心宿舍搬遷後,買啲乜嘢新傢俬。」

《明報》○九年報導王精投訴時,點名提及何洋(左一),他的後台強大有軍方撐腰,也是影星鞏俐的好友。(路透社圖片)

人大政協兩會正舉行,因薄熙來被整頓下馬的周永康去向成為焦點。劉進圖過往處理的新聞中,有涉及周永康及其敵對派系。(路透社圖片)

踩完地雷未擺平

有同期駐京的其他報館記者說:「佢(劉進圖)多數做啲較為宏觀嘅新聞,例如中日關係、中國經濟大勢之類,較少做地道嘅新聞,例如:上訪。他的文章經常訪問一位北京學者,但跑大陸新聞嘅記者早已好少訪問他,大家認為嗰位學者唔夠料。所以我哋覺得 Kevin未必咁熟內地人脈。」
「跑中國新聞好容易惹起不滿,曾經有一篇關於清拆四合院嘅報導,我哋記者收到恐嚇。」一名資深中國線記者說:「有啲報館要靠老闆人脈去擺平,例如:跟事主食飯、安排專訪替事主平反;但《明報》較少用呢類方法,佢哋覺得記者有理的話,唔會咁快屈服。」
《明報》經常報導中國維權新聞,也惹來相關單位不滿。知情人士稱,過去《明報》會做些正面的專題「補鑊」,但一二年劉進圖接棒擔任總編輯後,就較少此類「補鑊」行動。
另一惹火線是《明報》跟國際調查記者同盟( ICIJ)合作,今年一月揭露內地政商界在海外開設離岸公司,涉嫌隱藏財富,觸及政商界名人,包括:溫家寶女婿劉春航,涉及擁有 BVI公司,向摩通收取一千四百萬元顧問費。而 ICIJ同日網站公佈的資料顯示,開設 BVI包括國家主席習近平、前國家主席胡錦濤、已故中共領導人鄧小平等十多位中共領導人的家人或親屬。
由於報道踩中多個利益集團,而該報道出街後,內地微博封殺消息,因此劉進圖遇襲案與 ICIJ相關的說法甚囂塵上。不過, ICIJ總監 Gerard Ryle當日即發聲明表示沒有證據顯示,遇襲事件與離岸公司調查有關。
據悉, ICIJ去年七月挑選香港傳媒做合作夥伴,由於有機會接觸這些未曝光的 BVI資料,有多家傳媒申請合作。 ICIJ考慮申請者在偵查報道的經驗、人力等,後來《明報》偵查組成為合作單位。「我們有同劉進圖講跟 ICIJ合作,佢冇乜意見喎。」知情者說。
合作模式是 ICIJ提供一個網上離岸公司資料庫,《明報》就負責搜尋及核實香港人熟悉的名字,「同名同姓的人唔少,所以要核實清楚。」
除《明報》外,尚有德國《南德意志報》、台灣《天下雜誌》,而大陸夥伴則受壓力中途退出。 ICIJ與《明報》合作的首炮於一月二十一日刊登「中國太子黨在加勒比避稅天堂藏富」。據悉,《明報》在頭炮報道參與不多。
不過《明報》在這資料庫中找到其他新聞線索,並於一月報道擬改為酒店的山頂大宅,神秘買家為香港紡織商人陳天生,助手是特首辦主任邱騰達。另發現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的母親曾敏麗,生前曾與中共開國名將粟裕的長孫粟志軍開設 BVI, BVI曾與上市公司保華集團( 0498)合營物流公司。知情者稱,與 ICIJ合作期間,未有收過任何恐嚇要求他們停止調查。調查仍然持續,但會集中香港事宜。

《明報》在劉進圖任總編輯時,與國際調查記者同盟( ICIJ)合作,調查中共高幹持有的離岸公司,觸及敏感文件,外界揣測劉遇襲或與此有關。(《蘋果日報》圖片)

劉進圖不單是《明報》編輯部高層,也會替集團處理法律事務,又不時對外演講,在行內具有知名度。

劉進圖廿五年記者路

劉進圖讀法律出身,做事小心謹慎,擅長邏輯分析,所以他任《明報》期間,經常就重要的法庭裁決,在其專欄「法園地」撰寫分析文章。若有任何報導惹來律師信,也會交劉進圖跟進。他不時就政治議題主辦論壇,邀請各黨派人士參與,最近就有政改討論。他為人圓滑,不會得失任何人,跟官員稔熟,也會為政府出謀獻計,因此政府推出副局長職位,一度有建議他向政界發展。
劉進圖 EQ高,編務總監張健波開會時會破口大罵,劉進圖則陰聲細氣,「即使早前被撤換老總,都冇見佢發脾氣,只係有點失落。後來開員工大會時,佢仲幫(行政總裁)張裘昌添。」有《明報》同事說。對於劉進圖遇襲,《明報》同事也難以相信事件跟他個人有關。
香港人迅速將劉進圖案聯想到《明報》涉及中共高層的報導,北京非常憤怒,《環球時報》翌日發表社評,譴責香港有人暗示劉因得罪內地高官惹禍的講法是毫無根據。北京也急派多名中間人接觸本港各界,強調事件絕對和中央無關,因為不論以時間、地點及對象推斷,事件不應和北京有關連。「李慧玲事件啱啱降溫,有乜理由再去觸動香港人嘅神經?人大政協兩會又開幕,搞單咁嘅嘢,咪俾位國際社會介入,如果北京咁做,係咪自找麻煩?況且劉進圖喺《明報》已退咗落嚟啦,真係搵人開刀都唔會搵佢!」

北京急劃清界線

五年前《明報》報導刊出時,傅政華是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長,如今以公安部副部長銜頭獲委重任,調查昔日阿頭周永康。

中間人亦指《明報》多年都有不少針對中共高層官員的報導,例如四川豆腐渣工程、希望工程捐款醜聞、李旺陽被自殺,卻沒有招來秋後算賬:「《明報》中國組咁多年都無被嚴重處置,點會係並非主管中國新聞嘅劉進圖遭殃?佢曾經駐京一段時間,喺內地亦有唔少朋友,佢應該拿捏得到。」
接近北京的本港政界人士分析稱,面對北京內部派系鬥爭,《明報》採取踩鋼線策略,無疑掌握不少高官貪腐材料,亦令誤觸地雷機會大增。「張曉卿過去支持薄熙來、周永康,之後又轉為靠向習近平,佢哋係中共內部派系博弈中,肯定無可能置身事外。某一派要算賬的話,劉進圖當然係目標之一。」

警:刀手易捉 黑手難擒

劉進圖身中六刀引起全球關注,一萬三千人上週日穿黑衣上街,反暴力兼捍衞新聞自由。(羅國輝攝)

城猜測買兇者動機,警方經仔細分析後,鎖定劉進圖工作上得罪惡勢力。雖然有刀手懷疑已潛逃大陸,警方仍有信心中港兩地合作下可緝拿兇徒歸案。然而,由於刀手一併收取了「掩口費」,就算警方成功把他們擒獲,也難以揪出背後黑手。
資深探員阿華表示,兇徒肯定已跟蹤劉進圖一段時間,掌握其生活習慣,「肯定喺現場踩咗線,摸熟咗差人、警車嘅進出時間,知道幾時係無警時分,點樣逃走先郁手。」

無警時分落手

劉進圖習慣早上駕車到西灣河吃早餐,然後回公司出席十一時半例會。據悉,除了相熟的同事、親友,一般人不知道他這個習慣。案發當日早上十時二十分,劉獨自駕車到鯉景灣太康街五十五號對開咪錶泊車,一百多米外就是水警總部。劉甫下車,兩名同乘一輛深色綿羊仔電單車的男子掩至,停在劉的車頭位置,其中一人持利刀跳車,不由分說猛力劈劉的背部兩刀。劉猝不及防,重傷伏在地上,刀手對準劉的後大腿布滿神經的位置,分別再補兩刀,然後火速上電單車。多名途人遠距離目擊如此血腥場面,嚇得目瞪口呆,但未及叫救命,兇徒已絕塵而去。全程不超過五分鐘。
探員幾日來偵騎四出,從劉的各方面展開調查,並在劉的家人口中得知,劉的私生活十分簡單,財政狀況正常,最近沒有跟人結怨。「撇除以上可能性,結論得一個:劉進圖最大可能係喺工作上得罪人,仇家聘請刀手下毒手教訓。」資深探員阿華說。

翻轉關口天眼

港島總區重案組一方面要求《明報》提供近年有可能得罪人的敏感報導,協助調查,一方面在案發現場一帶蒐證、做問卷,及追查閉路電視和天眼,終於有驚人發現。
警方發現案發前,兩名兇徒曾乘電單車在現場踩線,做案後,兩人在西灣河街一百四十一號對開的咪錶位泊車,其中一人徒步逃走,另一人乘的士到港鐵九龍塘站,估計轉乘東鐵線,警員曾翻查幾個主要口岸資料,但無所獲,相信兇徒沿落馬洲潛逃內地。天眼更拍攝到兩名兇徒的樣貌,徒步離開的兇徒身材魁梧,前額微禿,身穿深色長袖外套,深色長褲。警方已將資料交給內地,協助追查,相信捉人指日可待。
阿華很有信心地說:「依家周圍都有天眼,好多私家車都有裝行車記錄儀……要搵一個人,簡直係易如反掌。如果兇徒真係潛逃內地,更加插翼難飛,因為內地天眼系統更勁,無處可逃,政府要搵嘅人,一定走唔甩,所以拉到刀手幾乎係肯定嘅事,呢個亦係差人有信心唔發懸紅的原因。」不過就算捉到行兇刀手,他會否爆出幕後主腦是另一回事。「因為收錢斬人,好多時都包埋安家費同掩口費。」

五百萬聘刀手

《明報》代理總編輯張健波在遊行後,將一班前員工在街頭收集得的三萬二千六百個市民簽名,交予助理警務處長李健輝,要求警方全力緝兇。(羅國輝攝)

劉進圖做了什麼得罪人,得罪什麼人?近月本港新聞界風雨飄搖,向劉進圖施辣手絕對是「棘手任務」。江湖叔父賜哥說,幕後主腦為免「上身」,通常指派親信,經多種關係和中間人,物色刀手做案,「呢種 order唔係斬普通古惑仔,係要有精密部署,包括收集情報、踩線、偷車、安排著草,成班人做嘢,肯定唔只兩個刀手。咁棘手,勞師動眾,又咁多人分錢和分派工作,四、五百萬係最低消費。」
由於社會嘩然,警方必全力緝兇,手尾很長,賜哥說:「幾百萬唔夠買驚風散啦,所以好多江湖中人都唔會接呢類 order,除非牽涉特別交情,或有其他密切生意來往,推唔到先做。」
江湖盛傳,元朗十四K「大眼」、水房有份捲入血案,警方正密切審視他們案發前後的動向。前者近年十分出位,有錢有面,更變身為黑色梁粉,因此最受「注意」。「元朗十四K近年雄心壯志,積極擴張版圖,除咗落力收地,內地亦有唔少生意,而且愈做愈大,為了自己利益,好多時都會捲入政治事件。」賜哥說,近年黑社會愈來愈高調,也是這個原因。
至於水房,因為有很多飛車、「硬工」(持重型武器犯案)的高手,加上處事乾淨利落,故向來有受人錢財,為富豪消災。當年黎智英和李柱銘被密謀刺殺案,也是由水房元老「神仙錦」接下工程。

兇徒逃亡路線圖

1.劉進圖早上十時二十分抵達,其中一兇徒趁他入咪錶,從後斬他六刀。

2.兩名兇徒乘電單車逃走,經過鯉景灣停車場對開時,被閉路電視拍下行蹤。

3.約十時二十五分,兩名兇徒將車停在西灣河街的泊車位,其中一人徒步離開(上),另一人乘的士到九龍塘多福道(下),懷疑乘東鐵逃亡內地。

4.同日傍晚,警方找到涉案電單車。

目標要劉殘廢

週日反暴力遊行前,香港記者協會發起在政府總部添馬公園默站,高舉「 THEY CAN'T KILL US ALL」橫額,約五百名新聞從業員及市民參加。(羅國輝攝)

賜哥指出,刀手先從後斬劉的背部兩刀,令他伏在地上,無力反抗,然後再猛劈兩刀,斬傷布滿神經線的兩條大腿筋,「好明顯,目的是要目標雙腳殘廢,如果攞命,一定劈頸等致命位置……(劉進圖)未來一段長時間起居飲食甚至去廁所都困難,好多嘢做唔到,可見主腦對佢仇怨極深,要佢承受極大痛苦。」他估計兇徒是內地人,因為香港古惑仔下刀時很少可以這樣冷靜和兇狠。「反而揸車同踩線嗰班,就有可能係香港地頭蟲。」
《明報》總編輯張健波已經向警方提供,去年至今曾經報導的「敏感」或會「得罪人」的新聞為調查線索,據悉,材料涉及港聞、法庭新聞等,其中偵查組的報導是重點。《明報》偵查組一一年成立,揭發不少社會問題,例如:貨櫃變劏房、前廉政專員湯顯明涉貪等,觸碰不少人的利益和神經。
據悉,劉進圖遇襲後,《明報》內部未有限制偵查組工作,編輯部運作如常,但很多同事已有後遺症,「我諗員工同事之間有不安嘅感覺好自然,路邊見到電單車經過,戴頭盔嘅人,大家都會留意。」《明報》關注組代表曾錦雯早前在電台說。
週日一萬三千人參與新聞界反暴力遊行,新聞界疾聲同呼「 THEY CAN'T KILL US ALL」。然而,一日真相未明,新聞從業員每天工作如走在鋼線上,「昨日滅聲、今日滅口」的心理威脅難以釋除。

沒有恐懼的自由?

潘小濤(商台節目主持人)
我喺大陸採訪都俾人打過,覺得風氣延伸咗嚟香港。公司亦收過恐嚇,同事收刀片,自己收過一啲『淫穢』用過嘅紙巾。屋企人叫轉行,但我不會轉,一定做落去。最多平時小心啲,望多兩眼後面。朋友苦中作樂,話擺定部 iPad喺背囊,好彩我平時都有本書喺身。我本身有買保險,但記者呢行,唔知點解保費會貴啲。

九歲何雪楠(父親任職記者)
好想我爸爸辭職,我驚佢有危險,會俾人斬手斬腳。(咁佢轉咩工呀?)家庭主婦。(咁邊個搵錢呀?)我。

吳志森(時事評論員)
我都係人嚟㗎,恐懼就難免嘅,但當你個恐懼係一路去籠罩你成個人嘅話,你最後係唔使做㗎,亦都係唔想做。所以我自己覺得,你恐懼,恐懼過後,完咗喇,就係諗你唯一嘅選擇就係你企穩自己嘅崗位,做你應該做嘅,講你應該講嘅說話,我覺得咁樣係最好應付目前呢一個嚴峻局面嘅方法。

鄺穎萱( D100節目主持人)
我哋兩個(與丈夫劉細良)收到三十到五十個 WhatsApp,通常好隱晦咁,你哋會唔會去加拿大呀?其實我哋寫俾你係想叫你哋小心啲。我哋身邊啲朋友都 label我哋係危險分子,覺得做呢行的人防不勝防,有心人裝冇心人。佢哋問我哋驚唔驚,我哋把口話 OK,其實嚇到暈低咁滯,好驚。

壹週刊 - 1252 - 時事 劉進圖誤踩地雷 捲入中共內鬥

2014年2月20日星期四

汉龙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涉黑内幕:街头上演恐怖片|汉龙集团|恐怖片|黑社会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汉龙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涉黑内幕:街头上演恐怖片

2014年02月20日 15:50 新民晚报 我有话说(687人参与)

从广汉闹市枪响到震惊全国的黑金帝国

  ——原四川汉龙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涉黑犯罪内幕揭秘

  光环下的四川“首善”刘汉

  被坊间称为“资本大鳄”“矿业大亨”的刘汉,是四川最大的民营企业汉龙集团董事局主席、上市公司金路集团(5.37, -0.22, -3.94%)董事长,旗下拥有数十家子公司,横跨金融证券、能源电力、房地产、矿业开发等多个领域,资产高达数百亿元,曾被福布斯杂志称为“潜在水底的真正富豪”。

  而他更令国人熟知的,则是其捐建的“刘汉希望小学”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屹立不倒,被誉为“最牛希望小学”。刘汉还有四川“首善”之称,曾连续三届是四川省政协委员、政协常委,拥有的个人荣誉称号多达20余项。

  2月20日,湖北省咸宁市人民检察院通报:原四川汉龙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刘维(曾用名刘勇)等36人,因涉嫌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等21项罪名,被检察机关依法提起公诉。

  消息的公布,让持续发酵近一年的传闻终于得到证实,也让备受关注的神秘富豪刘汉再度出现在公众视野——

  去年全国“两会”结束前夕,一条消息在坊间悄悄流传:“亿万富豪刘汉神秘失踪?”一石激起千层浪,四川政商两界许多人为此寝食难安。那么,在一连串耀眼的光环背后,刘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汉龙集团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

  谜底终将揭开。

 街头上演“恐怖片”

  黑金帝国隐现

  这起专案由公安部直接指挥侦办,为多年来罕见。其代号之所以定名为“1.10”,缘起于2009年1月10日发生在四川广汉的那起震惊全国的街头枪杀案——

  当日天气晴朗。下午3点,广汉城中心的鸭子河堤,露天茶铺如同往常一样人声鼎沸。突然间,品茶、聊天的客人们听到了几声枪响。

  “我回头一看,几个人从椅子上慢慢滑落在地。”多名目击者回忆,从凶手下车开枪到上车离开,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除了散落的十多枚弹壳,茶杯、躺椅都没被碰倒,“速度太快了,就像恐怖片一样!”

  法医鉴定证实,案发现场三人被射杀身亡,两名无辜群众被流弹击伤。光天化日下的惨剧在四川省内掀起轩然大波,并惊动中央高层。公安部挂牌督办,案情很快清晰,犯罪嫌疑人袁绍林、张东华被抓获。他们交代,命案的幕后主使是刘维。

  刘维,刘汉的弟弟,广汉乙源实业公司老板。在公众视野里,他是红极一时的民营企业家、慈善家,案发前他作为奥运火炬手,刚参加了在广汉的火炬传递。而在了解底细的广汉人眼里,刘氏兄弟是无人敢惹的江湖老大。被害人当中的陈富伟就是刘汉、刘维此时的死对头。

  令人感到蹊跷的是,其后四年间,警方不时接到群众举报刘维藏身线索。然而,每次抓捕行动都会“差之毫厘”,刘维总能“绝路逢生”。

  刘维并没有远走高飞,而是就躲在广汉。因为他还有个大靠山,“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哥哥刘汉。

  刘汉,1965年生于四川广汉一个教师家庭。上世纪90年代初,刘汉带领刘维在广汉开设赌博游戏机厅起家,网罗一批“操哥”(四川方言,指混社会的人)。1993年,刘汉用不正当手段获取一笔贷款,与孙某等人做生意,完成了原始积累。

  1998年,刘汉的公司在绵阳市游仙区小岛村开发房地产,因拆迁补偿问题与村民发生激烈冲突。为此,公司保安唐先兵等人将带头的村民熊伟乱刀捅死。

  “出事以后我毫发无损,胆子一下就大起来了,杀人也不怕了。”犯罪嫌疑人唐先兵供述。此案一出,村民噤若寒蝉,房地产开发顺利推进。

  就在熊伟被杀5天之后,在老家广汉,为了垄断赌博游戏机市场,刘维派“小弟”曾建军等人将竞争对手、另一“操哥”周政当街枪杀。

  “很多人知道是我们干的,但是后来一直没来抓我们。”犯罪嫌疑人曾建军交代。

  两起命案的犯罪嫌疑人都未被惩处,这令刘汉黑社会组织的气焰越发猖獗,更加视人命如草芥——

  1999年2月,绵阳另一黑道人物“大叫花”王永成扬言要炸汉龙集团。10多天后,王永成被刘汉手下孙华君派人枪杀。

  2000年9月,仅怀疑老街坊梁世齐私吞3万元养狗费,刘维指使手下将其残忍杀害。

  2002年5月,刘汉的保镖仇德峰、桓立柱等人在成都一娱乐城无故生事,召集多人猖狂殴打无辜群众,致1人死亡,多人受伤。

  一系列命案中,只有仇德峰被轻判四年,其他凶手全部逍遥法外。依靠肆无忌惮的血腥打杀,刘汉黑社会组织在广汉、绵阳等地迅速确立了“江湖老大”地位,无人敢与之作对。不完全统计显示,先后有100余名群众被该组织侵害,而举报、控告者仅寥寥数人。

  “家里已经死了一个人了,其他人不能再出事了。”多年来,受害人周政的父亲从不让全家人谈论周政被杀的事。但每到清明节或周政忌日,家人都会给他烧纸手枪和纸刀,在坟头哭喊“你在阴间给自己报仇啊……”,以发泄不敢流露的仇恨。

  2008年,广汉另一“操哥”团伙首领陈富伟刑满释放,因为与刘汉积怨多年,陈富伟扬言要报复刘家。刘维找来成员文香灼、旷小坪等人面授机宜,“你们随便哪个把陈富伟做了,以后的事情我来处理。”

  于是,也就有了2009年1月10日下午的那一幕。

  专案组侦查获取的大量证据表明,在长达10多年里,刘汉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涉嫌实施故意杀人、故意伤害、非法拘禁等严重刑事犯罪案件数十起,造成9人死亡,9名被害人中有5人是遭枪杀身亡。

  以“血路”打开财路

  “操哥”变身富豪

  记者了解到,刘汉的黑道背景在四川并不是秘密。2007年,曾有人在网上发帖,直指刘汉偷税漏税,是四川黑社会真正的老大。对此,刘汉不仅没有辩驳,反而欣然笑纳。

  “当时我说去找人删除,刘汉说,黑社会的留着挺好,就是让别人知道我是黑社会,这样对生意有好处。”

  多位知情者透露,以黑护商、以商养黑,一直贯穿于刘汉鲜为人知的暴富发家史中——

  早在1997年3月,刘汉在绵阳成立四川汉龙集团公司后,安排孙某以设立保安部为名招募一批人,建成一支打手队伍;授意刘维网罗一批“小弟”,购置大量枪支弹药,在广汉建成一支“地下武装”。

  这两支队伍的武力之强大,令人闻之变色:2013年该组织被一网打尽时,仅公安机关追缴的就有军用手榴弹3枚,国产五六式冲锋枪、美制勃朗宁手枪等枪支20枝等。

  “刘汉黑恶组织的层级非常严密,刘汉是金字塔尖、唯一领导者,平时只对刘维和孙某发号施令,再由他们传达给下面的骨干成员;骨干成员养着一群‘小弟’,随时听令。”专案组民警介绍。

  为了让组织成员死心塌地为自己卖命,刘汉制定了严厉的帮规:“小弟要听哥老倌(四川方言,指领头混社会的人)的话。为个人利益打架,组织不管;为组织利益打架,即使打死人,组织也会管。”

  对于不听指挥或不敢出手的人,刘汉从不留情,而唐先兵杀害熊伟后,刘汉表扬“这娃儿不错”,并安排年薪10万元的经理职位。

  孙华君、缪军等人枪杀王永成后,刘汉亲自安排跑路资金、联系躲藏地点;后来又奖励孙华君一辆凯迪拉克轿车、一辆奥迪轿车和30余万元,奖励缪军60余万元。

  通过一系列软硬兼施的手段,刘汉树立了在组织里的绝对权威,用缪军等人的话来说,刘汉的指令就是王法。

  以“血路”开财路,依靠两支装备精良、敢打敢杀的队伍,刘汉的生意顺风顺水,如同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专案组介绍,1998年杀害周政后,刘汉、刘维在广汉的赌博游戏机、高利贷市场一家独大,后来陆续控制了广汉及周边县市的采砂、建筑、建材市场;杀害熊伟、王永成后,刘汉在绵阳的房地产开发从此没了阻力。此后,刘汉又拿下绵阳机场、绵阳“汉龙大桥”等优质项目,并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收购丰谷酒业,引起业内一片惊叹。

  2000年,刘汉将汉龙集团总部从绵阳迁往成都,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张,开始向更多领域伸手。汉龙集团所向披靡,只要是刘汉出面,几乎没有拿不下来的项目。在面对《华尔街日报》采访时,刘汉说出了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刘汉从来都是赢家,刘汉从不失手。”

  “2000年以后,刘汉团伙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暴力犯罪案件大幅减少,因为他们的名气已经成了一种招牌。”专案组民警说,刘汉等人对当地不管是政治的控制、经济的控制,还是对老百姓心理的控制,已经到了非常强大的程度。当地有什么招标项目,报“汉哥”或“勇哥(刘维)”一个名字就行了,无人敢竞标,避之唯恐不及。

  多年来,刘汉和他的汉龙集团强势插手、垄断多个行业的经营权,当地人们感慨:“看不到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

  经济实力加速扩张的背后是更多的黑幕。大量证据显示,刘汉安排孙某、刘小平(刘汉之姐)等人通过放高利贷、操纵股市、违规并购,从高利润的房地产、矿产、电力、证券等领域敛财数以亿计——

  刘汉等人掌控的全资、控股、参股公司多达70家,其中上市公司2家,境外公司4家;以汉龙高新等公司为贷款融资平台,骗取贷款46亿元人民币;入股境外赌博公司,以“洗码”方式非法获利2.3亿元港币。

  专案组侦查表明,截至落网前,刘汉黑社会组织已经坐拥资产近400亿元,购置车辆数百辆,其中不乏劳斯莱斯、宾利和法拉利[微博]等豪车。

  “保护伞”遮天蔽日

  难逃国法惩处

  巨额的非法所得,被刘汉等人用于购买枪支等作案工具,资助犯罪作案的组织成员逃跑藏匿、逃避打击,为打杀有功的组织成员发放工资奖金或购买住房、毒品,以及通过行贿骗取政治资本、寻找“保护伞”。

  记者发现,本案中一起被提起公诉的,还有当地3名政法干部:原德阳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政委刘学军、原德阳市公安局装备财务处处长吕斌和原什邡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刘忠伟。据刘维供述,除了送金钱财物,他几乎每周都会和这三人在自家的会所里聚会,一起寻欢作乐,甚至吸食毒品。

  由于这种特殊的关系,刘学军以隐匿、销毁案卷材料为条件,请刘汉帮助其升迁,发生命案后多次通风报信;刘忠伟、吕斌为刘维提供枪支配件和子弹。

  为寻求更大的保护伞,刘汉不仅大肆结交官员,还利用自己的妻子结交官员夫人,从而接近官员。

  刘汉的前妻杨雪(另案处理)交代:“刘汉会带我一起跟他们吃饭,向他们赠送黄金、翡翠等贵重物品,有时候还会通过赌博向他们行贿。”

  在黑金撑起的“保护伞”下,刘汉黑社会组织不仅攫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也捞取到各种政治身份:刘汉本人是连续三届四川省政协委员、政协常委。广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干部说:由于刘汉在当地被称为“第二组织部长”,干部想进步,找刘汉比找领导还好使。

  “刘汉有钱,跟各级领导有关系;刘维有枪,手下有一批兄弟帮他打杀,所以黑白两道的人都怕刘汉。”组织成员文香灼供述。地方官员跟着刘汉,觉得可以通过他接触到更高层,有升官的机会;“操社会”的人跟着刘汉,因为出了事他能摆平。

  10多年来,刘汉黑社会组织的淫威在当地形成了强大的心理震慑,很多受害群众不敢伸冤。

  重重阻力,并不能阻挡党和政府打黑除恶的决心。

  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公安部直接指挥下,通过专案组历时近一年的艰苦努力,作恶20余年的刘汉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被成功打掉,骨干成员全部抓获归案。

  消息传来,当地老百姓奔走相告、拍手称快,鞭炮声经久不息,气氛之热烈如同过年。许多群众欢呼,“刘汉、刘维被抓了,广汉等地的商人终于可以正常做生意了,广汉的社会治安起码可以太平十年!”

    新华社记者 邹伟

汉龙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涉黑内幕:街头上演恐怖片|汉龙集团|恐怖片|黑社会_新浪财经_新浪网

2014年2月19日星期三

复旦投毒者接受采访异常冷静 淡定诉说作案过程 -中新网

 

  央视《新闻1+1》2014年2月18日播出《一次投毒,两家悲剧,都该三思!》,以下是节目实录:

  (节目导视)

  解说:

  面对一审死刑,受害者黄洋的父亲说儿子可以瞑目了。

  黄洋父亲:

  准备下午到黄洋的坟上烧一炷香,告诉他一下。

  解说:

  而施害者林森浩的父亲表示心里很乱,需要静一静。

  记者:

  你们上不上诉?

  林森浩父亲:

  坚决上诉。

  解说:

  两个家境并不宽裕的普通家庭,两个复旦大学医科的高材生,同处一室,竟然酿此悲剧。

  林森浩:

  可能互相之间会有一点儿看不惯,比如说他可能觉得我这个人没什么生活情调,我可能觉得他有点儿自以为是。

  解说: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两个父亲在问,整个社会都在问。

  记者:

  你没有向他们说明黄洋发病的原因是吗?

  林森浩:

  没有告诉。

  解说:

  《新闻1+1》今日关注复旦投毒案,谁的悲剧?!。

  评论员 白岩松: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发生在去年,并且一直广泛让大家关注的复旦大学投毒案,今天上午在上海一审宣判,我们来看背后大屏幕上的两张照片,这是一审宣判之后两位老人在哭,一个是投毒者林森浩他的父亲在哭,一个是受害者黄洋的母亲在哭。没错,两位老人一定会哭,因为一个是已经失去儿子的母亲,一个是有可能即将失去儿子的父亲。透过这样一个母亲和一个父亲的这种眼泪,让人们能够感觉法庭上的一审当然会有宣判,但是没有赢家,这是两个非常值得同情的家庭,因为拉扯孩子不容易,又送到了名牌大学,离三十而立只有一两年的时间,但是一切都戛然而止,不只是生命,还有家庭的这种命运的有可能发生的变化,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呢?

  解说:

  今天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进行了一场注定没有赢家的审判。从2013年4月1日林森浩向室友黄洋的饮水机里投下剧毒化学品,到4月16日黄洋抢救无效死亡,再到11月27日法院第一次开庭审理,持续了11个月的复旦大学投毒案,今天终于有了结果。

  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审判长:

  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解说:

  当法锤重重落下,当听到死刑这两个字时,我们无法从林森浩这个28岁的年轻人,这个曾以极优成绩免试进入复旦大学医学院攻读硕士的高材生脸上,窥探出他内心的情绪。

  本台记者 徐平: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发现林森浩的表情非常淡定,而且让人感觉甚至是有些漠然。他没有太多的表情,即便是他听到一审宣判,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他也没有过多的反应,而是很快的被法警带出了法庭,这个过程当中他也始终都没有回过头来向旁听席看一眼。

  解说:

  旁听席上坐着黄洋的父母,林森浩的父亲,还有黄洋和林森浩昔日的同学。相对于林森浩的淡定和漠然,他们的情绪都很激动。

  徐平:

  法官宣判结束之后,法槌落下那一刻,黄爸爸和黄妈妈失声痛苦,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妈妈哭得还是很厉害。从座位席上一直瘫到了地上,黄爸爸转身去看了一眼自己的妻子,然后整个身子都趴在了座位上,也非常难受的在痛苦。林森浩被法警带出法庭的那一刻,他的父亲在旁听席上站起来非常清晰地喊出了几个字,不服判决要上诉。

  解说:

  今天复旦大学医学院显得很平静,两人曾经住过的宿舍也是大门紧关,我们很难在这里看到与投毒案相关的任何细节,学校里的同学们也并不愿对事件有过多的表态。

  记者:

  一审宣判了。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学生:

  你别问这个事情,我不知道,不好意思。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学生A:

  我不是很清楚,不好意思。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学生B:

  这个大家都没有想太多,这个我觉得是个案吧。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学生C:

  应该不要看它的结果,要看它的原因。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发生这样的事情不仅对两个家庭而言,也是对整个社会,包括对整个学校,包括老师我感觉都有影响。

解说:

  今天对于这起案件的一审判决结果已经成为了各大媒体头版头条关注的重点,此话题也位列微博热门排行榜前列,实际上舆论的关注从投毒案发生之初就一直在持续。人们惊讶,更好奇到底是什么,能让一个高知青年下此毒手,是大学对生命教育,心理教育的缺失?还是高校实验室对剧毒的化学监管的制度缺失,如今两个家庭的悲剧又能否换来今后相似案件的不再发生?

  白岩松:

  首先我觉得这当然是一个个案,它并不比社会当中熟人之间发生的伤害更多,但是由于它发生在大学校园里,被大家放大的程度要比社会上每天可能都会发生的熟人之间的伤害要大的多的多。但即便它是一个个例,依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分析的地方。比如说我们来看看投毒人也就是林森浩,他的罪名是故意杀人罪,动机检方认为他是因为琐事与黄洋不合,林森浩说其实没那么不合了,但是因为愚人节想捉弄黄洋,把对别人的愤怒转移过来了。但是检方在陈述一个细节的时候,我觉得我们也要格外的去关注。

  从4月1日投完毒,到11日最后是公安机关发现了这里的蛛丝马迹,查出了毒源之后,林森浩中间还作为同室友的这种同学去看过黄洋,还给黄洋做过B超检查,都不露声色。整个十天多的时间,他也没有主动的去说出是他投的毒,其实也延缓了医生来救治黄洋这样一种进程,因此他那段时间起码在外人眼中看到的某种淡定还是挺出乎意料的。其实就在今天一审开庭之前,我的同事董倩专门采访了林森浩,我们想透过这样的一个采访,能不能让我们触摸到,到底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呢?

  董倩:

  你知道他的死讯,你心里当时。

  林森浩:

  当时就嘭头脑空白,然后就什么事情不想。

  董倩:

  那么在不知道黄洋的死讯之前,你什么心态?

  林森浩:

  我一直还想着他们能不能和解。

  董倩:

  你们俩之间?

  林森浩:

  就是他父母那边能不能谅解?我得知死了基本上就不会这么想了。

  董倩:

  你嘭一下是为自己还是为他?

  林森浩:

  说不出来,真实情况就是说不出来。

  董倩:

  你在这10个月你想得最多的是什么?

  林森浩:

  怎么改善这个性格、思维方式。

  董倩:

  自身的?

  林森浩:

  对。

  董倩:

  想到未来吗?

  林森浩:

  没有,少。有肯定有,但是我不会深入去想。

  董倩:

  为什么?是恐惧还是说没有去想?

  林森浩:

  没用,一想到我就觉得没用。

  董倩:

  什么叫没用?

  林森浩:

  因为我感觉我要么死亡,就是被判死刑,要么就是很长的刑期,不是我的意志所能够(决定)。

  董倩:

  你觉得眼下有用的是什么?你会去考虑这些吗?

  林森浩:

  有用的不知道。我觉得我现在需要的是一个潜移默化,是一个慢慢地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做一些调整。

  董倩:

  为什么要调整呢?

  董倩:

  我觉得思维方式是我能力上的弱点。

  董倩:

  调整还有用吗?

  林森浩:

  假如活着的话是有用的,死亡了就没用。

  白岩松:

  接下来马上要连线我的同事董倩,董倩你好。

董倩:

  岩松你好。

  白岩松:

  整个采访我都看了,只是有点,我的感受是加着引号的淡定,甚至有一些平静。你采访的人也很多了,也可能面临着这样的场景,这一点是否出乎你的意料?

  董倩:

  的确是出乎我的意料,因为咱们有一句话叫人知将死,其言也善,当然这个我们不知道,毕竟是一审宣判的结果,它到底是不是一个死刑,我们不知道。但是形容人的这样一种状态,他应当是有一点感情注入在里面的,但是让我大出我的意料之外的事情,就是说他从头到尾他是平静,后来我发现这不是平静,是冷静。而且仅仅的随着谈话的展开,我才发现这个冷静的背后是冷酷。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尤其是我在问到他这个投毒的过程,还有心理状态的时候,他给我的感觉就说他不是在说自己在做的事情,而是在说比如他在做实验的时候,他面对一只小白鼠他这个实验过程会是什么样,他是在用这样一种非常冷静的口气在诉说这个过程,给人的感觉就是或者不是发生在他身上,或者就是发生在他身上,他也是在进行一个实验,而没有把对方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去对待,这是我的感受。

  白岩松:

  董倩在这个采访的过程中,尤其面对这样的马上要一审宣判的一个人进行采访之前,一定有你特别想寻找的答案,在你所有提问当中,哪个提问代表着你最想寻找的答案,你想寻找什么?

  董倩:

  我最关心的,我最想知道的答案就是他为什么要对一个同屋的这样的一个同学,他们同屋了两年多的时间,有什么深仇大恨让他对他投这样一个剧毒的药,这是我最关心的。

  白岩松:

  但是你有答案吗?在他的回答当中,他说了很多。

  董倩:

  我在其中我仔细在辨别他的答案,因为外界有很多猜测,比如说他对他忌妒,因为这个黄洋考上博士生,他没有。另外一个因为他受到了他导师的批评,所以他心里面有怨恨等等等等。他自己说你们外界猜测是这样。那么我就问他那你觉得是什么?他说这都不是,我只是迁怒于他,因为他在别的同学那里,他觉得受了气,他就要把这股气撒在黄洋身上,这是我从中得到的这么一个答案。

  白岩松:

  董倩另外在他的所有回答当中,有他的哪个回答是让你印象最深的?

  董倩: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因为我问他,我说在我对他采访的过程中,我在准备,因为我在看他的微博的时候,我能够感受到他作为一名未来的医生,他有悲天悯人的一面。比如说他在说,他在当实习医生的时候,他有的时候会感到很无奈,很无力,因为他发觉医生也好,医学也好,在这个疾病面前、病人面前是那么的手足无措。所以在这个时候他想把每一个病人从死神手里拽回来,但是他是有这样悲天悯人这么一个想法的人,怎么能想象他对他的同学会下这个毒手,然后把这个同学往死神手里推,然后就是他在说,我问他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差的时候,他说我也不知道,我解释不了。

  白岩松:

  他甚至用了矛盾这样一个词,他也在困惑他自己的矛盾。

  董倩:

  的确是。

  白岩松:

  最后董倩,你觉得他今天接受你采访的时候,他的回答诚实吗?还是想要去圆一个什么?

  董倩:

  我分辨不出来,因为从始至终你很难找到他情绪化的表达,他始终是一种冷静,然后你不能说他哪个说他真诚,因为你说他不真诚吗?他说的话都是用一种冷静的口气说出来的,他是在描述自己,你说他真诚吗?那你说他怎么能用真诚的语言去说出这样冷酷的话,所以我觉得很难去判断他到底是不是真诚,但是我相信他在诉说的应该说就是他性格中的矛盾性。

  白岩松:

  好,非常感谢董倩给我们带来的解析,之后要在节目当中再去看看详细对他进行的采访。其实董倩对他的采访印象让我非常深的是刚开始一两个问题,你这个10个月在干吗,我这10个月在看书,然后和别人沟通。你看什么样的书,我看文学经典。为什么要看文学经典?因为我过去理科的书看的太多了,文科看的太少,我的思维太直了。他非常冷静的在解剖自己,而且还在不断的打算完善自己的人生。从某种角度来说可惜啊,如果要是用在他的事业当中,但是一切都没法吃后悔药了,对这两个家庭来说这是个巨大的创伤,接下来关注这两个家庭。

  (电话采访)

  林森浩父亲:

  我就感觉那个案子太冤了,这个审判结果,我到死我都不相信,他是故意杀人。

  解说:

  今天一审宣判之后,林森浩的父亲和黄洋的父亲均在第一时间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黄洋父亲:

  今天庭审上,我看见他(林森浩的父亲)的时候,他没有看我。我只看了他一眼,我不会跟他说话的。

  林森浩父亲:

  我要上诉。

  法官:

  旁听人员不要讲话。

  解说:

  面对一审结果,林森浩的父亲当庭表示上诉,而黄洋的父亲则表示,儿子可以瞑目了。

  黄洋父亲:

  他小姨说一直在看宣判,他们已经知道结果了。现在准备下午到黄洋坟上去烧炷香,告诉他一下。

  解说:

  两个苍老的父亲,两个普通的家庭,却因互为同学的儿子,因为一场投毒案发生了联系。

  记者:

  从黄洋事情发生到现在,他们(林家)一共跟您联系过几次?

  林森浩:

  没有,一次没有见面,也没有电话,就是庭审过后,他才发了短信来,我没有回他的。因为我根本不赞同他那种说法,他一直是说黄洋,他儿子是开玩笑的。

  林森浩父亲:

  他们家的情况我很同情,我也理解他的心情,每个父母都有父母心的,天下父母心这个都一样。

解说:

  林森浩父亲说,他对黄家的道歉是真诚的,只是他还是坚信儿子不是故意的,在他眼里林森浩是一个善良的孩子。

  林森浩父亲:

  他很上进,很孝顺,很顾家,他很善良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在医院实习的时候,有病者的家属要拿钱给他,他一分钱都不拿,地震的时候,他又捐款,还有无偿鲜血。

  解说:

  一场投毒案摧毁了两个家庭,林家在广东农村有好几个孩子,生活不富裕。而四川的黄家,为了儿子的官司,原来打零工的黄洋的父亲已经有近一年没上班了,他的微信签名一直是一个伤心的人。

  黄洋父亲:

  (儿子的东西)都珍藏着,像包括他的衣服,他的相片,他用过的书,包括他在大学里面买的一些书,一些物件,我现在都在家里面保存起来,都放在明显的地方。我们每天看一看,有时候跟他说说话,早晚都打一声招呼。

  解说:

  互为同学兼室友的黄洋和林森浩,一个性格外向,一个则性格内向,一剂剧毒化学品让年轻的生命走上了不归路。黄洋生前的最后一条微博引用的歌词是善恶的分界,不是对立面,而是每个人那最后纯洁的防线,都逃不过考验。

  黄洋父亲:

  不应该只是林森浩一个人的责任,我另外也希望引起一些大专院校,对毒品管理,化学药品的管理方面要高度重视。因为人家家里面把孩子送到你学校,学校应该对孩子负起责任,希望教育孩子应该是树立自尊自信,有一种热爱生活,热爱他人的一种心态。

  白岩松:

  黄家接下来还有很多诉求,比如说其中一个是要追究复旦大学的责任,为什么有毒的这种物品可以这么相对轻松的拿到手,最后完成了这样的一种加害。另外还要去寻求民事赔偿,但是这其实很难,因为林森浩家庭里头也并不富裕。对于林家来说当然也有他们的诉求,接下来要去上诉,而且他觉得儿子不该被判死刑等等。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回头去看,已经离开这个世界的黄洋,是1985年生人,如果一切正常的话明年30,而加害人林森浩是1986年生人,一切正常的话后年30,但是他们都很难三十而立了,对这两个家庭来说也几乎被撤掉了一根顶梁柱一样,这是一种莫大的悲剧,那么一次投毒,两个家庭是悲剧,我们不该集体三思吗?

  法官:

  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解说:

  从案件发生,复旦投毒案就一直是舆论的焦点。去年4月底人民网舆情频道就发布了有关复旦投毒案的舆情报告,显示在案发后半个月的4月15日起复旦投毒案被众多媒体和网民们强烈关注,并一度成为一周舆情热点,随后有关复旦投毒案的舆情热度逐步归于平稳。但在4月25日,上海检方正式批捕林某的消息公布后,舆情的相关热度又开始升温,仅4月26日一天就至少有41万网友参与复旦投毒案的讨论,并发出超过13万条的评论。而与这巨大关注度相伴生的是在年轻人中竟然还出现了这样一场风潮。

  但是好笑吗?在复旦投毒案后,便有媒体直言感谢室友不杀,不只是调侃和笑话,并发生对3000万大学生而言,如何与自己室友以及同班同学和睦相处,已经变成了一个必须面对的社会话题。事实上发生在高校的同学相残并不是个案,《人民日报》在题为你好,明天的微博中就称,当送别复旦黄洋,又见南航学生因口角刺死同窗,本应纯洁的象牙塔同根相残为何接二连三,我们的教育不能只记得教书,却忘了育人。而在今天当复旦投毒案一审结果尘埃落定,也有很多媒体和专家学者表达了他们对这一事件的反思。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民对记者表示:“以往我们更注重高大全这样的典型引路,缺乏一般人所需要的心理教育与底线教育。”而上海教育专家熊丙奇则认为采取极端方式处理室友矛盾的方式,再次暴露出学生生命教育,心理教育的薄弱,教育部门和高校应意识到,要改变这种情况,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须做大量工作。

  白岩松:

  还是要再次强调,在两三千万这样的一个大专院校学生的群体当中,发生这样的事情是极小极小概率的事件,但是大家容易去放大它,不过不能因为它是极小的事件,我们不去分析它背后的原因,要尽早的进行相关的防范和干预,接下来马上要连线一位专家,中国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李教授您好。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 李玫瑾:

  主持人您好。

  白岩松:

  您这几年一直在研究大学生各种犯罪,那么这样即便是个小概率的事件,让您去思考的东西是什么?

  李玫瑾:

  我认为这个案件其实最让我关注的就是,学医的学生为什么会在一个很不经意的时间,或者是一个事上出现这样的行为,所以这个案件我觉得最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如何去教育成长中的青年,尤其大学生。让他们明白人生最底线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而一个过错可能毁掉的就是不可逆转的,就是毁掉两个家庭,而且这个情况是不可逆转的。

  白岩松:

  李教授一个非常有趣的巧合,今天他在接受我同事董倩采访的时候,林森浩说他过去是一个没有这方面的底线,伤害别人的身体他没当做底线,他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刚才您也再用了这个底线,这样的事情在大学生这几年的犯罪当中,在增长吗?

  李玫瑾:

  我认为它不是增长,而是大学生如果一旦作案,他会有这样独特的特点,也就是说他们往往表现很优秀,而且成长一帆风顺。但是在一个不经意的一个事情上却做了一个不可逆转的事情,我想现在他们肯定心里非常后悔,但是他没有机会了,所以我觉得这种案件,特别值得去告诉那些聪明的孩子,哪些行为在你的一生当中绝对不能做,一点不能碰,因为这是触及法律的问题。

  白岩松:

  李教授其实从马加爵的案件开始,我们就在进行这种连线,这么多年过去了,您也一直在关注这样的领域,您觉得我们的大学校园里要增加一些什么吗?

  李玫瑾:

  我认为最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增加一些人生方面的教育,我认为其实人生教育往往源自于早年父母在饭桌上,在生活当中一些就事而谈的一些东西,那么这些东西会给孩子一些观念。但是现在社会变化很快,我们很多家庭可能这种机会越来越少,所以紧跟着要弥补的是学校的教育,那么学校教育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关注孩子们的成绩和高考,但是如何告诉孩子们人生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尤其我们最常见的人和人之间我们会有的不同,会有的差异,甚至会有的烦恼,那么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我们的行为底线是什么?所以这些道理我认为应该在小学到中学就要进行教育,甚至在幼儿园要告诉孩子们可以发生冲突,但不能伤害对方的身体和生命。

  白岩松:

  好,非常感谢李教授带给我们的解析,其实这就是正如林森浩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所谈到过去理科书看得多,人文看的少,是的,不管学理学文,急需在我们脑海当中快速的增长,这里包含着重要的命题,对生命的尊重。

复旦投毒者接受采访异常冷静 淡定诉说作案过程 -中新网

2013年12月5日星期四

恐怖:重庆10岁女电梯里疯狂殴打1岁婴 疑扔下25楼(组图) | 新唐人电视台 新闻资讯 大陆 社会

 

恐怖:重庆10岁女电梯里疯狂殴打1岁婴 疑扔下25楼(组图)

2013-12-05 05:37 PM点此看大图片

一岁半的原原.(网络视频截图)

【新唐人2013年12月5日讯】(新唐人记者柳青综合报导)中共治下的中国已是腐败不堪,教育系统的道德败坏也沦落到了可怕的境地。近日,重庆10岁女童电梯里反覆暴打同楼1岁男孩,并抱回家从25楼抛出,幸被大树所阻,男孩全身多处骨折。最令人恐惧的是事发后她竟然若无其事撒谎说是被其他人抱走了,还假装帮忙找人。看到这一消息后,不少网友发问:这个社会究竟怎么了?!

近日,一段重庆电视台27日的新闻视频显示:11月25日,重庆市长寿区吴女士带着一岁半的孙子原原从7楼家里下去玩耍。但是在下到一楼时,吴女士搬着童车走出电梯,原原却被关在了电梯里面。短短5分钟之后,大家竟然看到原原浑身是血地躺在居民楼下。而监控录像显示,一名小女孩在电梯里拚命摔打婴儿后,最后将他扔出电梯。
据吴女士介绍,抱走原原的这个小女孩只有十一、二岁,是一个在校的小学生。由于吴女士一家一个月之前才搬到这个小区来,而之前根本也不认识那个小女孩,这女孩为什么要抱走原原,又为什么要对他进行殴打?女孩和原原一起到了25楼以后,又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一个一个的疑问至今一直悬在原原家人和所有人的心中。
对此,网友质疑,这个社会究竟怎么了?
用户8hfgr7lgk8:可怜的1岁男婴原原已被医院证实为脑死亡,10岁女凶手在其母亲的协助下潜逃新疆,强烈要求公安机关公布凶手的相片及相关信息,以便全国热心网友帮助警方早日缉拿凶手归案。
Dreamer--追梦人:人性的缺失已经连某些小孩子也污染了?!
没心没肺小瓶子:现在的教育是有多忽视道德教育这一块…这年头老师虐学生、家长惯小孩,这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教育体系培养出这样一个心里病变的小孩,长此以往还要发生多少惨剧。拜托关心下真正和民生有关的事情吧!
风雨夜沧桑:什么样的家庭能教育出这样残暴的孩子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发生这样的事,不只是家庭的问题,也有社会的问题!
awaywon:电梯监控里这位十来岁的小女孩对男婴令人发指的踢打真让人瞠目结舌. 这个社会究竟怎么了?! 一个孩子也可以这样暴力疯狂!!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问题专家程晓农先生在《中国观察》节目中谈道,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的败坏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但中共当局一直都在回避这个问题。
真实的江泽民》文章指,由于中共对道德的践踏和教育的摧毁,使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度,礼乐崩坏,腐败遍地,中国的教育也出现了触目惊心的乱象和危机。


重庆10岁女童电梯里反覆暴打同楼1岁男孩,并抱回家从25楼抛出.(网络视频截图)

恐怖:重庆10岁女电梯里疯狂殴打1岁婴 疑扔下25楼(组图) | 新唐人电视台 新闻资讯 大陆 社会

 

重庆:小女孩电梯里摔打1岁半男童 疑将对方扔下25楼

2013年12月04日 23:17
来源:重庆卫视

90790人参与 2720评论

近日,重庆10岁女童电梯里反复暴打同楼1岁男孩,并抱回家从25楼抛出,幸被大树所阻,男孩全身多处骨折。最令人恐惧的是事发后她竟然若无其事撒谎说是被其他人抱走了,还假装帮忙找人。

小女孩欲进电梯。

小女孩抱起原原。

小女孩踢打原原。

小女孩将原原扔出电梯。

小女孩将原原扔出电梯。

主持人:下面这条消息,恐怕您看了会满腔的怒火。长寿区吴女士在前天带着一岁半的孙子原原从七楼家里下去玩耍。但是在下楼的过程当中,吴女士走出电梯以后,孩子却被关在了电梯里面。短短的5分钟之后,大家竟然看到原原是浑身是血地躺在居民楼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解说:正在失声痛哭的就是吴女士。原来自从前天下午出事之后,孙子就一直处于昏迷当中,生命垂危。

吴女士:刚刚还是活蹦乱跳,喊婆婆,现在就。

解说:据吴女士介绍,事情发生在25日下午的4点多钟,她带着孙子乘电梯下楼,电梯抵达一楼的时候,她拉着孙子的小车率先走出了电梯。

吴女士:我刚刚出去,一个妹妹走进来,她就把孩子抱起了,我把车子推出去,我转身过来电梯一下就关了,我赶忙按电梯就来不及了。

解说:看到孙子和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被关进了电梯。吴女士非常着急,看电梯停在了25楼,吴女士随即赶了上去,正好发现刚才的那个小女孩从25楼6号居民房走出来。

吴女士:我说妹儿,孩子在哪里?快点给我说嘛,我去找,她还拍我一下,阿姨你不着急,她说被一个男孩抱走了,一会又说被一个女孩抱走了,我说到底是男孩还是女孩抱走了,她说没看清,我说别说那些。

解说:小女孩带着吴女士乘坐电梯下楼之后,两人分头寻找,五分钟之后小区的保安率先发现了吴女士的孙子。原原正躺在楼下的地砖下,浑身是血。

吴女士:眼睛是鼓起的,头上到处肿很大,已经人事不省了,脸上这些到处都是血。

解说:随后吴女士急忙将原原送往附近的长寿区人民医院抢救,因为头部胸部多出骨折,失血严重,原原至今仍然没有苏醒。

主持人:因为原原伤情很严重,目前已经被转往了市儿童医院就治。事情发生以后,原原的家人心中一直有一个疑问,孩子关进电梯之后的短短五分钟之内到底发生了什么?和原原一起在电梯里的那个小女孩和这件事到底有怎样的关系?为了解开心中的疑团,原原的家人查看了小区电梯内的监控录像,这事实的真相让众人大吃一惊。

解说:小区电梯内的监控录像显示,吴女士是下午的16点12分乘坐电梯下楼,正如吴女士自己描述的那样,在她走出电梯后,一个背着书包的小女孩走进电梯抱起了她的孙子。

原原的家属:看吧,婆婆出去了,小女孩进来了,马上把孩子拦住抱起来,孩子就没来得及出来,电梯门就关了。

解说:然而接下来的一幕让人难以想象,抱起原原的小女孩竟然对他进行了凶狠的殴打。

原原的家属:丢到地上来了,踢娃儿,把娃儿踢过去了,马上把他提起来摔,踢脑袋,(女孩)看电梯还早,她又打又踢,电梯开了,直接把娃儿丢出去,像丢猪狗一样,看一只手过来把娃抱走了。

解说:5分钟之后,众人在楼下发现了浑身是血的原原。

原原的家属:保安是在这个位置捡到的孩子。

解说:不过大家发现所在的位置七八米远的草丛中围一个巨大的空档,上面的树枝叶也被折断了。

原原的家属:(小孩)掉在这个凼凼里面,(痕迹)看得很清楚,屁股在这个位置,脚在那个位置,这只脚缩着,那只脚伸直的,头在这个位置。

解说:从现场的情况和原原的伤情大家揣测,孩子是从居民楼高处跌落在草丛中,之后被人挪到旁边的。

原原的家属:刑警队还在调查,我们也不好说,但是我们可以猜测这里是有逻辑可循的,从逻辑上判断是从阳台上掉下来的。

解说:事发之后,原原的家人报了警,目前警方已经对这起案件展开调查,因案件涉及到未成年人,面对记者的采访警方对此不愿多谈。

曹先生:伤者受了伤,肯定是在医院救治,我们警方就在调查事故原因,如果了解更多的细节,你们可以找到当事人或者到现场看。我们警方只能证实有这回事,其他情况还不能透漏,因为事故原因还在调查。

主持人:虽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我们现在的感受还是觉得相当的震惊。据这个吴女士介绍,抱走原原的这个小女孩只有十一、二岁,是一个在校的小学生。由于吴女士一家一个月之前才搬到这个小区来,而之前根本也不认识那个小女孩,这女孩为什么要抱走原原,又为什么要对他进行殴打?女孩和原原一起到了25楼以后,又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一个一个的疑问至今一直悬在原原家人和我们所有人的心中,我们也希望警方能够尽早的调查清楚,还原原一个公道。

重庆:小女孩电梯里摔打1岁半男童 疑将对方扔下25楼|电梯_凤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