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1日星期五

JP外甥的呐喊

JP发来一段文字,说是老三的大儿子写的,虽然表达不是很好,有错白字,但是一个孩子算是有见地的呐喊,说让他出去闯,不要把他捆死在爸妈的餐馆。
我跟JP说,我就不明白为什么他的父母不让他去外面闯一下,不是说JP的三姐中了六合彩吗?钱多的很吗?干嘛还要强迫孩子在餐馆做,而自己就跑到中国去乱花钱?

。。。。。。。。。。。。。

好想大哭一场,有时候觉得自己很没用,都是老不死的人了,还那么迷茫,死都太迟了啊,有句话说的真不错,用在我身上一点都没有错,《死了浪费土地,活这浪费空气》人到底要做什么?真的是在欧洲呆久了变白痴了?还是父母管的没有自由,学不到任何东西了,真的不想在过这样的生活了,真的会到老一场空啊。。。。。人都是有自己的生活和自由思想为什么还要这样对待我什么都不让我去做,我也想试试不同的人生和生活,我不在是你们眼里的孩子了也该让我去试试我自己的想法和生活了,怎么都不了解呢,为什么啊。。。这样的我比行尸走肉还痛苦啊,,真的是所谓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别在逼我了,就放手让我去试试,经验是自己经历才会懂的,也会懂起来的,保护的太好会让人成长不起来了,怎么父母你们就不明白呢,,为什么。。。。。。。。。。。。。。。。。。希望你们能看到也能懂我,有些事情你们说教是明白不了的,是要我自己去试试才会明白和懂的保护是好事但是也要有个度,但过了那个度就会变成不好的事哦,真的很希望你们能明白,不是我不想早起而是真的没事情做,你们也自己我在自己的店里做事是怎么样,我想出去看看,也想自己开家店看看自己的能力,经历是能让人成长的,你们明白吗,不明白别在我面前说《穿着草鞋,走过你肚皮》现在的我不是你们能明白和了解的,不是我懒。


-- 发送自我的 iPad

2011-01-21 本地新闻



Posted by Picasa

Des parents appellent leur fille Lara Clette: "On ne l'a pas fait exprès" - sudpresse.be

 

    Des parents appellent leur fille Lara Clette: "On ne l'a pas fait exprès"

    Des parents appellent leur fille  Lara Clette: "On ne l'a pas fait exprès"

    Un prénom, pour la vie (photo prétexte).

    Compléments d'informations

      • Une petite Wallonne fait actuellement le buzz en France. Voici trois jours, le service des naissances de la ville de Namur expliquait à un confrère de la capitale qu'il avait hésité à accepter le prénom de “ Lara ” pour un bébé né dans la famille Clette.

        Pierre Nizet

        Publié le 26/11 à 07h58

        “ Car l'association du nom pouvait porter préjudice. Mais, après discussion, nous avons dit oui ”, expliquait une de ses employées.

        Cette information a été reprise par le site internet du Parisien, l'un des journaux les plus lus en France. Le journaliste écrit que la petite fille a intérêt à aimer le fromage et à avoir beaucoup d'humour car ses parents “ ont eu ”, dit-il, “ la facétieuse idée de l'appeler Lara Clette ”.

        Hier, nous sommes parvenus non sans mal à retrouver le papa de Lara. Le moins qu'on puisse écrire, c'est qu'elle vit très bien le fait de porter ce prénom. Le père avoue: “ Nous n'avons jamais pensé à l'association du prénom avec mon nom. Ce n'est que lorsque mon beau-père est venu à la maternité et qu'il m'a dit: “ je croyais que tu préférais la fondue à la raclette ” que nous avons fait “ tilt ”. On a pensé changer le prénom dans les trois jours mais les infirmières nous ont dit qu'il était joli. Nous aussi, on l'aimait beaucoup ”.

        Quelques mois plus tard, il se rend quand même à son administration communale pour voir si on peut changer le nom de famille et prendre celui de son épouse. “ On m'a répondu qu'il y avait peu de chances que ce soit accepté devant les tribunaux ”.

        A l'école, Lara n'est pas embêtée par ses condisciples. “ On va voir si ce sera la même chose quand elle sera adolescente. Sinon, on changera le nom... mais notre fille a beaucoup de répondant ”.

        Pierre Nizet

        Lara Clette change de nom: ses parents veulent retrouver la tranquilité

        Lara Clette change de nom: ses parents veulent retrouver la tranquilité

        Il y pensait depuis de nombreuses années, mais le “ buzz ” qui a éclaté autour du prénom de sa fille a été l'élément déclencheur: le papa de Lara Clette vient d'entreprendre les démarches nécessaires pour lui changer son nom de famille. Son nouveau patronyme devrait être Deresteau.

        Rédaction en ligne

        Publié le 21/01 à 10h25

        “ Oui, je vous le confirme, nous voulons changer le nom de mes deux filles, Lara et Yaël ”, nous confirme ce matin le papa de Lara. “ Cela faisait plusieurs années que l'on y pensait, mais là, je suis décidé ”. En cause: le buzz, le mois dernier, sur Internet. “ Sud Presse et La Meuse ont été d'une incroyable correction avec nous. Mais d'autres, pas du tout. Et cela nous a fait mal. Cela a vraiment été trop loin. On veut maintenant retrouver de la tranquillité. Et tourner la page. ”

        La demande a donc été introduite auprès des autorités concernées. Et si celles-ci ne s'opposent pas à la volonté de la famille, Lara et Yaël Clette s'appelleront, dans les prochaines semaines, “ Deresteau ”. “ C'est le nom de mon beau-père ”, confie encore le papa. “ Même si le choix n'est pas encore définitif à 100%... ”

        C. Baufayt

        Rokiki

        - Le 21/01 à 12h04

        Ben oui, administrativement je pense que c'est plus facile de changer de prénom que de nom ! Pourquoi pas Tamara, c'est bien aussi, non ?

        Dadou

        - Le 21/01 à 11h54

        Clette, ça doit déjà provoquer pas mal de moqueries mais en plus y associer Lara ! Quand tu choisis un prénom pour ton enfant ça vaut la peine de réfléchir 2 minutes car lui va le porter toute sa vie

        nicolas031081

        - Le 21/01 à 10h42

        Ma soeur qui est enseignante avait une fille dans sa classe qui s'appellait Mélissa Lope...la il paraît que c'était fait exprès car les parents ne voulait pas d'enfant ou voulait un garçon, je ne sais plus exactement car ça remonte à une dizaine d'année...Je ne vous dis pas sa tête...

      Des parents appellent leur fille Lara Clette: "On ne l'a pas fait exprès" - sudpresse.be

      拱墅:一个老城区转型升级的样板_新闻中心_新浪网

       观察与思考封面:拱墅印象-怎一个变字了得。

      拱墅:一个老城区转型升级的样板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2日10:43 观察与思考

      千人誓师大会

        2007年10月23日,一个注定会被浓墨记入拱墅史册的日子。

        一天前,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举国上下开始掀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热潮。但拱墅的反应,显然有些空前。

        那天一早,杭州之江饭店大礼堂内,一个“实施十大工程、加快城市更新、建设秀美拱墅”三年行动计划的誓师大会在这里召开。大会的议题是拱墅,听会的是拱墅区的上千名机关干部,但会议却是以杭州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召开的,杭州市四套班子领导悉数出席。用时任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的话说,“充分说明了市委、市政府对拱墅城市建设的高度重视”。

        在这次千人誓师大会上,拱墅区立下军令状:未来三年,他们将以“推出新运河、更新老城区、提升硬环境、打造高品质、增强竞争力”为目标,用3年时间,政府性投入315亿元,建设10大工程,来实现拱墅区城市面貌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从根本上提升拱墅的生活品质。这“十大工程”分别是实施运河综合保护与整治(二期)、大关地区综合开发、拱宸桥地区旧城改造、半山地区整治及田园区块综合开发、桃源区块综合开发、塘河地区综合改造、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工业搬迁地块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

        在一个区内,3年投入政府性资金315亿元,这无疑是一个极为大胆的决策,却又是一个深思熟虑的部署。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6年底新一届拱墅区领导班子成立以来,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背景下,面临历史欠账多,必须加快工业区、老城区、城郊结合区的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转型和市民素质转型的历史重任,面临无大项目、大工程带动的严峻现实,拱墅的领导班子不断解放思想、探索科学发展的新路子,逐渐形成和丰富了建设“实力拱墅、秀美拱墅、和谐拱墅”的“三个拱墅”奋斗目标。

        “三个拱墅”并不难理解。所谓“实力拱墅”,指的是区域的综合竞争力,主要是经济实力,主攻服务经济、高新经济、总部(楼宇)经济和文化创意经济这“四大经济”。所谓“秀美拱墅”,即按照“环境立区、城市现代化”的理念,改变城市面貌。所谓“和谐拱墅”,指的是着力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三大目标,需要一个突破口,拱墅把建设“秀美拱墅”当做了引擎。

        因为从逻辑上看,建设“秀美拱墅”,旧的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去掉,新的“四大经济”才可能会来,和谐社会也才有良好的基础。因此,建设秀美拱墅,实现城市现代化,既是目的,更是实现“实力拱墅”、“和谐拱墅”的手段。

        谋定而后动。2007年9月,一份由拱墅区酝酿多时所提交的,题为《“实施十大工程、加快城市更新、建设秀美拱墅”三年行动计划》的报告,正式呈交杭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案头。9月27日,杭州市委市政府专题召开此项会议,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充分肯定、完全赞同”。于是,就有了前文的誓师大会。

        “十大工程”,实际上已经覆盖拱墅全境。粗略数一数,三年内的“十大工程”包括了水体治理、文化旅游、绿化景观、路网完善、民居建设、土地整理等66个大项目;包括开始建设“一城一区一村十四大综合体”;包括重点实施“六横八纵”14条、总长约44公里的市政道路建设,完成8条、总长17.15公里的道路综合整治;包括了改善背街小巷113条,建成290个截污纳管(污水收集)项目;包括关停并转工业企业近300家;包括拆迁并建设安置房10000户;包括新增绿化175万平方米……

        而且这些工程每一项都包括区块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城市村改造、安置房建设、企业搬迁、历史文化保护等,每一项都是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三年来,拱墅按计划完成政府性投入315亿元,而事实上,其带动的社会性投资至少1000亿元。以此计算,过去三年里,拱墅平均每天至少投入了1.2亿元建设资金,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上至少投入了15.1亿元建设资金。

        拱墅干渴的土地开始欢腾了。

      华丽转身

        在实施“秀美拱墅”三年计划之前的2006年,拱墅的年财政总收入为17.56亿元。那么,如何确保三年内筹措315亿的政府性投入。拱墅的办法自然也离不开做足做好“经营土地、经营城市”的文章。

        为保证三年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杭州市委市政府落实了四个含金量很高的政策:运河(拱墅段)综保工程土地出让金,全部用于拱墅区;区属的工业企业和市场盘活的所有土地出让金,100%返还;共计700亩的农转用土地,土地出让金100%返还;此外,对于市里专项用于河道整治、庭院改善、背街小巷、截污纳管等工程的资金,向拱墅区倾斜:只要区里有积极性,区里办到什么程度,杭州市里就跟到什么程度等等,一揽子解决了“十大工程”建设的资金平衡问题。

        截止2010年8月底,拱墅区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关停并转企业303家,并正着手推动另196家企业的关停并转,新增绿化175万平方米。三年来,拱墅加快生态区建设,将区域的环境整治、工业企业搬迁、截污纳管、河道整治和绿化建设等协调推进,使拱墅逐渐成为宜居宜商的乐土,本身的土地资产也实现了“乘数效应”。

        以杭州大厦购物城D座为起点,往北,紧邻的是一个只有6幢公寓楼的住宅小区—白马公寓。在Google Earth上搜索,针对白马公寓,出现的是这样一个注解:“暴发户居聚区”。这个“暴发户”的称谓自然让人“很不感冒”,但是,这个公寓的房价在杭州最贵,却是出了名的事实。

        再往北,与白马公寓一墙之隔的,如今已是一片平整好的、被分割成几块的空地。仅存的几幢工业大楼,墙上若隐若现的“杭州汽车发动机厂”几个大字,诉说着这块土地上曾经演绎过的故事。这里曾是创建于1958年的“杭汽发”的厂址。日前,据废止厂区门口张贴着的杭州市规划局的公示显示,其中的一个地块,将被建成住宅楼、公建单位和幼儿园;另一地块,在图纸上被标示为“商业金融用房”。为了转变作为中心城区的经济发展方式,类似的“腾笼换鸟”、“退二建三”,过去三年,每天都在拱墅区上演。

        按照“贷款做地、以地贷款、供地还贷”的“三步走”方法,截止2010年5月底,拱墅共出让土地38宗1885亩,合同出让金额297.6亿元,为城市建设筹措了充足的资金。

        当然,搬迁走传统的工业企业,并不仅仅是为获得“土地财政”那么简单,而是为这个区域搬出了一个工业发展的新天地,搬出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空间,搬出一个城市有机更新的新面貌。

        现如今,这块87平方公里的“希望之地”,正成为杭州都市经济圈中具有较强活力的增长极。两年多时间里,拱墅吸引来了央企国企、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企500强等一大批高新企业的争相进驻,引进资金400多亿元。其中英国百安居、法国欧尚等14家世界500强企业的集中牵手,使得拱墅区的世界500强落户企业激增到21家,数位居杭州市老城区首位。

        对已搬迁的旧厂址,拱墅也不是一“平”了之,彻底抛弃。其中,对运河沿岸一批具有拱墅风格、老厂房特色的工业遗存,他们选择了保留、提升,相当一部分被用于开发文化创意产业。

        2003年初,美国DI设计库中国公司来到位于运河边的杭印路49号,把一幢废旧的厂址,改造为该公司的创作基地。这就是LOFT49—浙江省第一个创意产业功能区的由来。如今,拱墅已形成了以运河文化创意园为龙头的“一园七区”文创产业基地,汇聚了400多家文创企业,涉及工业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广告策划、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商业摄影、雕塑、绘画等多个创意领域,并以20%以上的年增长率快速上升。

        从制造工厂到创意工厂,文化创意这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在这个老城区应运而生、蓬勃发展。

        2008年,位于莫干山路以东、石祥路以北2.74平方公里的拱墅区科技工业功能区祥符区块,及时改变原先的工业用途,规划发展北部软件园。曾凤云的西湖印业公司便在这个区块内,他的厂房,还同时租给了18家劳动密集型企业。政府规划的改变,却让这个精明的商人抓住了商机,他立即投入1000万,并改建、新建了8万平方米的楼宇成立泰嘉园,以吸引软件、创意企业入驻。如今,这里已经集聚了一批电子商务、软件开发等企业,曾凤云的目标是集聚200家企业,形成亿元税收楼宇。无独有偶,乐富·智汇园原先已经造好的约2.7万平方米厂房也是准备生产户外休闲用品的,后来改头换面,招引文创和软件企业入驻,已集中了60多家影视拍摄、电子商务、工业设计和高新技术企业。

        而原本处于城郊结合地段的石祥路(沈半路),如今成为杭州乃至全省汽车贸易的集聚地和“风向标”。2009年,全省45%的乘用车,是在这条全长10.5公里的汽车贸易街上卖出的。

        这三年,服务经济、高新经济、总部(楼宇)经济和文化创意经济等“四大经济”,正成为拱墅实现飞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其中三年内引进了服务业项目7840个,占到了引进项目总数的87.3%,第三产业的比例,也由2006年的53%,发展到2010年有望突破60%。

        在拱墅南部17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设取得重要成果之时,时间进入到2009年,北部70平方公里的加速开发呼之欲出。拱墅提出了“一城一村一区十四大综合体项目”的宏伟计划,其中的“村”是指该区的祥符、软件园、上塘、康桥、半山5大片区城中村改造;而“城市综合体”,即十四个我们俗称的“城中之城”在拱墅北部这块新天地的崛起,则给了拱墅充分的后发优势。

        城市变新了,产业转型了,拱墅也有钱了,拱墅变了。

        但是,有一样东西,拱墅却没有变,那就是历史文化的沉淀。用该区领导的话说,古运河有着浓厚的运河文化、平民色彩,我们后人的改造,就是不能千篇一律地造高楼大厦,不能改得让人找不到回家的路,不能改得城市没有了自己的胎记,而是要把城市面貌改善与历史文化保护、民生改善结合起来,以最小的干预,修旧如旧。

        确实,走进拱墅,走完小河直街、桥西、大兜路等三条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亲近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业博物馆和中国扇业博物馆等四大国家级博物馆,我们既感受到浓郁的现代商业气息,又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历史。如今,拱墅人可以骄傲地说,这条老祖宗留下的,处处是历史遗存,段段流动着活的市井、风情、遗韵的古运河,其文化遗产被继承了下来。

        这就是今天的拱墅,在短短三年内,在科学地把握南北部的“双城记”、实施城市和产业发展方式的“双转变”中,在变与不变的辩证把握中,大干快上,实现了华丽的转身。

      发展成果让居民先享

        “要通过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切实加快拱墅区城市有机更新,改善老百姓的居住生活品质,让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这是2007年10月启动三年行动计划时,拱墅党政领导们掷地有声的承诺和表态。

        “要把改善民生作为唱响‘双城记’、推进‘双转变’的落脚点,把转方式与惠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这是拱墅区委几次全会上所反复强调的。

        他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楼市极为敏感的当下中国,拆迁已然被认为是天字第一号难题,而拱墅区所要做的,是在三年内完成上万户居民的拆迁,困难可想而知。但拱墅却创造了杭州拆迁史上“实施速度最快、进展最顺利”的拆迁奇迹。

        拱墅是怎么做的?区委书记俞东来介绍了五条基本方法,即调查先行摸实情;据实定策惠民利;引导疏导得民心;依法办事促公平;稳妥善后赢民心。

        这套方法,是从2007年1月启动并于当年快速完成的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整治保护中总结出来的。

        小河直街的整治保护,共涉及两期344户居民的拆迁。

        在调查摸底时,先是梳理历史文脉。调查表明,小河直街是一条集中反映清末民初城市平民居住生活文化、生产劳动文化和运河航运文化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第二步是掌握居民现状。从调查的情况看,小河直街居住的群体具有“一小、两多、两低”的特点,即住房面积小;老年人多,下岗失业与无业人员多;家庭收入低,居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可以说,这里的居民大多为生活困难的城市弱势群体,他们既没有富余的钱款扩大面积,更没有雄厚的实力购买商品房,甚至有的家庭连价格稍高一些的过渡房房租都支付不了。

        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拱墅创造性地推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惠民拆迁政策。一是安置方式多样化。针对50%以上的住户希望原地回迁的实际,充分尊重住户的故土情结和历史文化街区原住民保护原则,推出“允许原地段回迁、允许自保(确定保留的建筑可自行修缮恢复)、鼓励外迁”的政策,由住户自行选择。又根据住户家庭人口普遍偏多,有的甚至是三代或四代同堂的情况,制定了“住得下、分得开、确保基本、限制超量”的扩面原则进行安置,推出不同扩面价,增加住户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选择余地。同时坚持政策透明,把扩面优惠面积及其价格事先在拆迁协议书上加以注明,而不是等到安置时再行确定,使住户拆迁早知道、早吃定心丸。三是过渡补助人性化。按照政策规定,小河直街所处地段的拆迁户,过渡期内享受每月12元/平方米的过渡费。此外还每证每月补贴500元,春节期间在外过渡,又给予每证3000元的过节奖励。夏季高温酷暑,又每证5000元的高温补助费,处处体现人文关怀。

        在整个过程中,不仅没有因拆迁引发群体性上访,反而出现了一期拆迁首日住户漏夜排队领号,二期拆迁动员大会上拆迁政策赢得广大住户鼓掌通过的动人场面。2007年国庆节,小河直街一期重点保护区如期对外开放,广大回迁户和周边群众对整治修缮后的街区交口称赞,2008年还在杭州老城区中唯一获得了联合国的人居环境范例大奖。

        小河直街的“和谐拆迁”,也为整个秀美拱墅行动的拆迁所效仿,实现了整个拱墅的“和谐拆迁”。

        过去一家三代五口挤在杭州运河边30多平方米简易房里的王林根老人,2008年初高高兴兴地住进了大浒东苑120平方米的安置拆迁房。小区不仅绿化程度高,而且地段好,附近超市、医院等一应俱全。老人非常满意:“我们的安置房不比商品房差。”

        为了善待拆迁户,拱墅区把旧城改造中最好的地块,规划为拆迁安置房建设用地。他们充分利用“散落”在拱宸、湖墅地区和运河沿线两侧的黄金地块,为拆迁户建设高质量的安置房。已经竣工的大型安置区桥西、“浙麻”、“杭二毛”等地块,都是让人羡慕的闹市区。拆迁安置房和社区的配套设施建设,都参照商品房的标准。可以说,政府给了拆迁户最大的实惠,也真正对拆迁户做到了发展成果的共享和先享。

        事实证明,只要以民为本、有情操作,切实维护拆迁户的切身利益,就一定能赢得了广大群众对拆迁工作的拥护和支持。

        不仅是针对拆迁户,在整个“经营城市、经营土地”中,拱墅做得更多的是针对全体新、老拱墅人的普惠政策。

        最近三年来,拱墅区新增财力的90%以上被用于民生改善。仅这一点来说,这个曾经被区领导自认为“历史欠账较多”的老城区,获得“全国和谐社会建设示范城区”、“全国社区共建共享先进城区”等荣誉称号也是当之无愧的。

        三年来,拱墅财力向民生倾斜,全面实施了“零遗漏、全方位”的居家养老机制,6万多名占全市20%的企业退休人员平稳实现了社会化管理,并建起来全市主城区最先进的老人公寓。2万多名失地农民享有了同城保障。针对30万名流动人口,拱墅在全省首创了服务、管理、维权三位一体机制,使他们享受到了“称呼改一改、服务变一变”的优质服务,并建有来杭创业者子弟学校4所,在校学生1.6万名,全面实现同城同待遇。

        最近三年,拱墅大打“教育翻身仗”,已拥有杭十四中、文澜、育才、大关等优质品牌中学;初步形成了15分钟“就医圈”、“文体服务圈”,建立了92个社区公共服务站;每年新建安置房百万平方米,安置拆迁户1500户以上;全市首创失业预警干预机制,首创“一岗解两难”、“一倾斜四延伸”帮扶救助机制……

        如今的拱墅,“一河穿城过,碧水青山满城绿”,十里拱墅运河景观带完美呈现,并还河于民;15条特色街应运而生;占地11000亩的北部十四大综合体正在拔地而起;占地172公顷的半山、龙山、虎山三大公园正式连通,并形成了23公里的一级游步道……行车在拱墅,一个“城在山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生态拱墅迎面而来。

        这些都是“秀美拱墅”的“民生为本”承诺的答卷,是拱墅人生活品质大幅提升的生动写照。

        人们不再像十几年前那样,羞于提及自己是拱墅人。

        笔者的一位作家朋友吴晓波先生,近几年就把新家安在了运河边的清水公寓。2008年早春的一个晚上,他坐在二楼朝北的书房里,在键盘上敲击着的《激荡三十年》一书的《前言》:“我的书屋正对着京杭大运河,河水从我窗下流过,向西三公里拐过一个弯,就是运河的起点处—拱宸桥……20多年前,杭州段运河清澈可见游鱼,20多年来,楼宇日见林立,水体终而浑浊,现在,当地的政府突然又回过头来搞运河的治理,想要把它开发成夜游江南的一个景点去处。此刻,我正在写作这篇文字的时候,窗下正有拉物品的夜航船隆隆地驶过。据说过了今年,这些水泥船因为噪声太大影响两岸居民而不能在运河里夜行了。”

        运河在变,拱墅在变。然而,这一切又不是简单的一个“变”字所能涵盖的。她所折射的,实际上是一个老城区转型升级的样板。

        就在观察记者们对拱墅的巨变组织报道时,这些天,这个区的所有部门都在为一个大行动而忙碌—他们正在筹划新一轮的“秀美拱墅三年行动计划”。

        毫无疑问,未来三年,又将是拱墅区的新一轮“思变、求变、转变、大变”。但是,拱墅所呈现的,怎一个“变”字了得;拱墅所追求的,又岂是一个“变”字简单!

        老工业基地转型,是世界性难题。最近几年,拱墅区的党政领导们,专题研究和借鉴了伦敦、东京、纽约、新加坡、首尔,特别是鲁尔和曼彻斯特等国际城市,以及上海杨浦,深圳福田等国内城区的城市、产业转型样板。他们所着眼的,是一个长远的宏大目标,是需要通过几代人接力践行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他们所追求的是充分展现拱墅深厚的运河文化底蕴、独特的自然风貌和都市现代化气息,为这座城市留下“永久的魅力”。

      街之变:拱墅形象的代言人

        ■观察记者  孙优依

        乍看拱墅,只见街边精品楼盘林立,产业园区蓬勃兴旺,入眼处满是现代建筑。你以为自己置身于大都会,而不经意间,在某个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一抬头又会看到对街默然静立、带有年代痕迹的旧民居。新街不断见证着这片土地的成长,老街还在诉说着风雨往事。在这里,你会很诧异,原来历史和现代可以如此接近。今天的拱墅,令人心动。

        而在三年前,提起城北拱墅,很多老杭州人的印象还是破旧邋遢的。作为工业厂房集聚地,高烟囱是它的象征。如今,现代经济气息和传统文化韵味在这里交融,这一嬗变缘于“秀美拱墅”三年行动计划。

        2007年10月23号,拱墅区区委书记俞东来在“千人誓师大会”上提出了“建设秀美新拱墅、扮靓杭城北大厅”的战略。从此,拱墅的街就悄然发生了变化。

      拯救历史老街

        2005年的9月,下过雨的清晨,街上还湿漉漉的,城北拱宸桥东的人们已经开始一天忙碌的生活,而热闹是桥东的,桥西恍如另一个世界。67岁的宋大妈佝偻着背,拖着身子走在一片破旧不堪的老屋间。她提着暗红色的马桶,踩着坑坑洼洼的道路,步履缓慢。

        相似的情景每天也在当时的小河直街、大兜路上演,没有独立厨卫的棚户,甚至有的一家三代五口人就挤在20多平方米的屋檐下过活。也许你很难想象,2005年的杭州还有人过着这样的生活。如何改变老街的面貌、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摆在了拱墅决策者的面前。

        “城市不能没有古朴的大街小巷,而老街却是杭州市老百姓生活最苦、居住环境最差、生活品质最低的区域,历史街区必须拯救。”俞东来在亲自走访了老街后郑重地表示。2007年,就在杭州市提出打造“生活品质之城”之时,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也被列入“秀美拱墅”建设中。

        老街要变,怎么变?千城一面,这是当下旧城改造和都市开发的通病。但拱墅的历史老街积聚着丰富的运河文化,与其他老街不同。怎样才能让城市找到回家的路,运河边再现航嚣鸣翠的风情呢?

        “在城市有机更新中,城市面貌的改善、民生问题和历史文脉的传承必须结合考虑,文化必须要保护,民生也要改善。”俞东来道出了老街改造的原则。

        2007年,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率先启动。1月,居民开始搬迁。5月,小河直街开始变样。相关部门对其进行全面的整治改善,修旧如旧,将房子进行了加固和原样修复,保留了雕花木柱、花格窗等清末民初的建筑元素,基本还原了运河水上人家的生活环境和街巷风貌。10月,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项目开始行动,大兜路历史街区的保护也随后铺开。

        新的环境固然不错,但对于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的居民来说还是有些不舍。原以为综合保护后将再难见到老街区的风土人情,但拱墅却给了这里的居民一个惊喜:“原住民是一个地方人气和文脉得以延续的保证。只要居民愿意,还可以搬回来住。”

        钱师傅,回迁至小河直街的第一批“老运河”,看着修缮后熟悉又陌生的老街,在这里生活了四十多年的他笑得合不拢嘴:“和以前一样又不一样,一样的是还是木房子,后头就是河埠头,是老房子的味道,不一样的是房子变大了,屋子里有独立的厨卫,而街道上违章建筑都没了,河水也没味道了,像住在风景区一样。”

        在拱墅区的三年行动、大力改造之后,历史街区的建筑一幢幢被保护,古迹一个个被恢复,格局越来越清晰。同时,拱墅根据街区风貌引进业态,将特色街建设与文化展示结合起来,寓史于街,寓文于景。小河直街走得都是平民路线的特色餐馆;大兜路的定位是“以中高档餐饮、会所为核心,融入禅宗文化元素的美食休闲特色街区”;桥西则是引进方回春堂等百年老药店,发展成以“传统中医药文化和产业”为核心的国医国药、养生保健特色街区。业态的驻入,为历史街区增加了人气、商气、才气。

        三年前,一条条破烂的旧街;三年后,则是一条条充满人文气息的老街和声名鹊起的新街。如今的历史老街,环境变美了,居民的生活变好了,而不变的是其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老工业城区拱墅是近现代杭州百余年民族工业发展历史的缩影。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惊觉,这些曾经的“棚户区”竟然成为了运河历史的“活化石”。见证近现代工业快速发展的工业厂房先后被改建成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和伞、扇博物馆,成为了桥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欣赏历史街区的风情,远远不止街本身。拱墅这片土地,蕴含着丰富的运河文化,也遗留下了众多的古风民情,比如那弹棉花胎的小店,那些久远而枯燥的劳作,竟是艺术化地传承着历史。

      打造商业大街

        古时湖墅因运河而兴。历史上有名的“十里银湖墅”,从拱宸桥至武林门段,河埠密布,居民聚集,商旅云集,业态丰富,鱼市、米市、花市汇集。

        但如今的湖墅路,虽仍是南北交通主干道,可其商业形态已远不如前。

        前几年,尽管区域内的临街商家达到了500多家,但缺乏大商业气息,更多的是生活气息。服装鞋类、副食品、餐饮、小五金店等高中低档商业形态,是这条全长约5公里的道路的主流色彩。“当时湖墅路临街店面呈现‘低、小、散’的状态,商业形象比较平庸,社区类商业比重较大,店铺规模普遍较小,品牌参差不齐。”拱墅区商贸旅游局局长宋月明告诉观察记者。

        湖墅路欠缺的不是消费能力,而是引领消费潮流的商业。拱墅需要有自己的商业大街。于是,把湖墅路改造成“精品商街、休闲大道”,成为了拱墅区“深耕南部”的浓重一笔。

        红石中央花园的沿街中高档商铺,是湖墅路商业提升的序幕。伴随红石中央花园而生的红石商业裙楼,陆续入住了高档商场、商务会所,使得这个原本的社区商业群落逐渐发展成为弥补周边高端商业欠缺的区域性商业中心。而这只是拱墅区图谋商业改造提升的冰山一角。

        随着红石中央花园、浅水湾城市花园的开发建设,湖墅路的商铺越来越热,打造商业大街的条件逐渐成熟。

        经过前期对街道面貌的整治,2010年5月,为重振湖墅路,拱墅区大手笔打造湖墅路商业大街,调整其商业形态,引进名品、名店,再现湖墅繁华魅力。“湖墅路与运河平行,运河是‘金轴’,湖墅路是‘银线’,依运河打造其商贸服务业独具优势。”宋月明告诉观察记者。不到150多天,湖墅路商业大街完成了72家商铺的腾退,156家店容店貌的整治,拥有各类“名品名店”181家,街道面貌焕然一新,业态明显变化。原有的社区类商业如土特产、小超市等都被一些知名连锁品牌替换。

        如今徜徉在泛着淡淡光晕的湖墅路,领略着拱墅的现代时尚气息,无比享受。湖墅路的城市小品、夜景灯光设计紧扣十里银湖墅与运河文化展开,建筑、环境在夜幕降临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辉煌、大气的现代风格。

        老底子市场、商铺林立的湖墅路,在改造后有望再现“十里银湖墅”的繁华场景。

        “我们的目标是要把湖墅路打造成集名店、名品为一体,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综合性商业大街。年轻人可以在这里感受时尚;老年人能在这里怀旧;外地人在这里旅游购物;外国人在这里感受传统中国。”俞东来对湖墅路商业大街的未来发展方向作出了这样的描述。

      开创美食新街

        如果说运河是千年杭州悠远厚重的文化缩影,书写着拱墅大气而温雅的面孔,那么特色街的打造,则是拱墅新兴城区蓬勃发展的印记。

        古水街,一条550米长,13米宽的街,是如今正红火的胜利河美食街。据统计,这里日均人流量约1万人次,消费额40万元左右。拱墅区城管办主任汤怀良说:“杭州城里这样挤着、等着吃饭的美食街,可能只有这一条。”

        这里曾是有名的废品收购地。就在几年前,古水街两边还是杂乱无章的房子,环境很差。2008年,拱墅区开始决定改造胜利河,怎么改善环境?怎么摆脱旧面貌?最终,针对实际确定了发展美食夜间经济这条路。

        “三年前,拱墅没有吃饭的地方,请人吃饭都要到下城”,宋月明这样说,“而今特色街拉动服务经济明显,仅2010年前三季度胜利河美食街20家重点餐饮企业,实现营业额7052万元,税收476万元。”

        “特色街既在无形中集聚了产业,更是服务了百姓,特色街的概念就是走百家不如逛一条街,为市民带来方便。”在宋月明看来,特色街的打造,不仅是推动拱墅服务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更是加快改善城区整体发展环境、升级城市景观的亮点。

        截止目前,胜利河美食街、信义坊商街、小河直街、大兜路历史街区、桥西历史街区等5条特色街已亮相,婚庆街、甜品街、食汇街、养生街、运河上街、文创街等8条新型特色商业街正按照各自发展规划加快建设。

        “从城市发展趋势看,商业特色街建设已成为展示地区经济发展、彰显社会文明的标志,浓缩历史文化、体现地域特征的集中亮点,反映城市风貌、体现城市精神的综合象征,城市发展旅游的重要产品。”俞东来说。

        这正是杭州城北拱墅,悠悠古运河在这里静静流淌,养育了一方人,拱墅也因为这一方水而变得灵动。运河是她流动的文化,古街是她凝固的历史,新街是她跳动的脉搏,尽管这只是一座城区,如今却体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情调,古朴与现代、层叠与开阔,两种风格不可或缺地集聚在一起,在视觉冲突中,难以遮掩的是城区难以名状的完整与和谐。

      楼之变:拱墅正变得“高挑优雅”

        ■观察记者  陈海兵

        桃源新区,热电厂地块,运河新城西杨B地块……眼下,走近拱墅区,随处可见一项项、一处处大项目建设正在迅速推进。

        “三四年前,这里都还是一些破破烂烂的木房子;而现在,一幢幢高楼大厦不是在建,就是已经建成,还一幢比一幢高。”来杭州已经17年了的工人张星平,在参加2010年11月举行的“幸福拱墅行”活动时,不禁感叹:“拱墅正一天天变得‘高挑优雅'。”

        这一切源自于拱墅在2007年开始实施的“秀美拱墅”三年计划。三年来,拱墅全力推动新型城市化的建设,将城市功能不断向北延伸,努力扮靓杭城的“北大厅”,从而实现了从城郊工业区到杭城主城区的华丽转身。

        坐落在主城区的棚户区

        2001年3月25日,随着杭州城市扩容,拱墅从城郊区变成了主城区。名份虽已改变,但棚户区仍随处可见,低矮的城市面貌依旧。

        “行走在运河拱墅段的两岸,上个世纪七八十年的木房子随处可见,富义仓、半山等地大都是低矮的棚户区,家庭户均面积不到24平方米,远低于杭州户均48平方米的底线。”拱墅区一位政府官员告诉观察记者。

        长期以来,作为杭州工业仓储区的拱墅,厂房遍地、烟囱林立。由于工业区的功能定位,拱墅将精力集中于国有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使得在城市建设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湖区等其他主城区,区域内的高楼大厦屈指可数,更为明显的是南北部发展不平衡的城市面貌。

        87平方公里的拱墅大地,却以石祥路为界,有“南部”与“北部”之区别。

        所谓“南部”是指石祥路以南,米市巷、湖墅等六个街道17平方公里的老城区。由于其最南端毗邻杭州城市中心的武林商圈,坐拥市府大楼,较早地被纳入杭州市的城市建设范围,因此城市开发较快,高楼大厦依次排列,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也较为成熟。

        而“北部”则为石祥路以北的半山、康桥、祥符、上塘等镇或街道70平方公里的城郊区。杭州钢铁集团、半山电厂、杭州玻璃厂等一大批国有企业聚集于此。有着杭州“工业重镇”之名号的半山,远离城市的喧嚣,只“埋头”于工业的发展,“北部不算城区,只是城郊农村地带。”这是拱墅人普遍的观念。

        低矮的城市面貌,既不符合杭州主城区应有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拱墅产业从重化工业向服务经济为主的第三产业的转型升级。

        冲着杭州主城区的名声而来到拱墅考察的投资者,指着低矮的木房子问道:“这儿是杭州主城区?”这样的尴尬,拱墅人不止遇到一次。

        拱墅作为杭州的主城区应该有怎样的城市面貌?吃过亏的拱墅人四处求解。

      杭州主城区的城市面貌不应该是随处可见的上个世纪的木结构的棚户区,应该是高低层建筑规划有序、错落有致;主导产业不应该是重化工业,应该是以服务经济为主的高度发达的第三产业;南北部城市之间的差别不应该如此明显,应该是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区域平衡发展……

      唱响“双城记”

        创造过辉煌的“杭州制造”的拱墅人,不甘于被人批评“拱墅只是拥有主城区的名份和地理区位而已”;既然已经是杭城的主城区了,就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城区。

        针对南北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拱墅人在“秀美拱墅”三年计划中提出了“深耕南部”与“开发北部”的“双城记”计划,来实现城市发展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双转变”。

        “南部”,拱墅人眼中的老城区,商业氛围浓厚,集聚了一批像华浙广场这样的高端楼宇。但由于城市开发时间较早,“其中像杭州武林电器市场等一些专业市场,因为地理区位发生变化,逐渐退化至市场的边缘,亟需改造提升。”拱墅区发改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观察记者说。

        像杭州武林电器市场这样逐渐落寞的专业市场,在拱墅共有57家。

        “‘深耕南部’在商业方面的着重点,就在于对这一批逐渐落寞的专业市场进行分门类别的专业改造,以提高其商业品位与档次,使之恢复生气。”拱墅区商贸旅游局局长宋月明对观察记者说。

        2008年5月,原位于文晖路381号的武林电器市场升级成为“新武林商业中心”,在城北萍水路388号开张纳客。“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搬迁复制”,因为这座建筑面积达51000平方米的新武林商业中心,将与周围的银泰百货城北店以及富强广场(欧尚二店)连成一片,成为杭城新的中高档家电、电子产品集散中心。

        在武林电器市场搬迁后不久,浙江二轻建筑装饰市场等两家市场也搬迁至新址,杭州半山小商品市场等37家市场列入改造提升计划,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撤消了16家市场。

        就在深耕细作“南部”、老城区旧貌换新颜的同时,广达70平方公里的北部新城区也吹响了新一轮大开发的号角,成为了拱墅新城建设的“主战场”,呈现出勃勃生机之势。

        行走在沈半路,向西看去,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原来这里不是厂房,就是低矮的居民区。”杭州玻璃厂的退休职工刘师傅指着不远处一个忙碌的大工地对观察记者说。

        这个大工地,就是正如火如荼建设中的桃源新区。自2006年10月被拱墅区命名为桃源新区以来,这一块土地承担着建设拱墅北部次中心,实现杭州市“北秀”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重要使命。

        桃源新区规划面积约172.90公顷,是一个集商业、金融、办公、居住、文化娱乐等城市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拱宸桥地区旧城改造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万义方告诉观察记者:“目前用于820户拆迁户的安置房已经结顶,周围的商业用房正在前期准备中。”

        桃源新区是拱墅在建设新城过程中实施建设“一城一区十四个综合体”中的“一区”。2009年,桃源新区的功能定位从原来的大型居住区转变到目前的大型城市综合体。

        城市综合体,简单地说就是“城中之城”,是一个具备商业、办公、居住、文娱等城市功能并形成相互依存关系的一个多功能综合体。“建设城市综合体既符合紧凑型城市发展需要,又能完善城市功能,实现服务业向高端化、楼宇化发展”,万义方说,“拱墅就是通过城市综合体这样的大平台来带动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承载力,打造紧凑型城市的样板。”

        截止2009年底,位于拱墅北部的桃源新区、银泰都市、田园地块等6个综合体已开工建设,杭汽发、杭一棉地块等4个综合体正处于紧张的拆迁等前期准备工作中,同时正处于搬迁中的杭州玻璃厂等大型省、市属企业,将为拱墅城市建设提供更多的建设用地。

      高楼“下蛋”

        拱墅“正长高”,曾经低矮的城市面貌一去不复返。更让拱墅人感到欣喜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已经开始“下蛋”了。

        拱墅人眼里会“下蛋”的高楼,就是指能带动楼宇(总部)经济发展的高层写字楼以及改造后的专业市场。走在拱墅最南端的密渡桥路上,浙江移动大厦、华浙广场等一批高层写字楼错落有致。“2009年,华浙广场上交税收超过一亿元,成为拱墅区第一幢‘亿元楼’。” 拱墅区发展改革与经济局局长陈治对观察记者说。

        据资料显示:到2009年底,拱墅已建成各类商务楼宇36幢,总建筑面积约107.7万平方米,楼宇内入驻企事业单位1417余家,企业在职员工约3.74万人,实现企业业务收入409.2亿元,共上缴区级税金6.12亿元。其中,年上缴税金1000万以上的有11幢,5000万以上的有4幢。

        金融、商贸、设计、法律、会计等服务型企业入住拱墅高层写字楼,不仅为拱墅创造了税收,实现了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转型升级,更提升了拱墅的城市层次,展现了作为杭州主城区的魅力。

        “自2003年来,拱墅连续6年招商引资杭州市第一。尤其是在楼宇招商方面,到2009年底,我们已引进了9个千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和16个亿元以上的内资项目。”宋月明告诉观察记者。

        就在中国铁建、香港九龙仓等一批大型企业在拱墅投资项目的同时,一批大型企业直接把总部安在了拱墅。2008年4月,浙江省设计年产值最高的设计集团—中国汉嘉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入驻拱墅。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总部(或区域性总部)设在拱墅,高端楼宇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而“目前拱墅有80多幢商贸商务楼宇在建或待建,面积达370万平方米。这些正大规模建设中的城市综合体将满足企业的需求。”

        城市建设与发展楼宇经济形成了良性循环,拱墅已不满足于楼宇(总部)经济集聚在武林商圈、石祥路汽车城等狭小的区域。根据拱墅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拱墅将新开工建设300万平方米的楼宇建筑,着重打造远洋商务区、运河新城等四大总部(楼宇)经济集聚区,催生更多的“亿元楼”,使楼宇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达到35%以上。

        原本的老工业区痕迹渐淡,一个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杭州主城区轮廓逐步显现。拱墅,一个正逐渐“高挑优雅”的城市,不仅让新城区大起来、老城区新起来,更使整个拱墅强起来、人民富起来。   ■   

      行之变:构建拱墅发展新框架

        ■观察记者孙艳兰

        “以前拱墅区在道路建设上投入得相对较少,而从‘三年计划’开始,市区二级政府努力‘还欠账’,新建新修道路猛增,道路面貌已经大有改观。”拱墅区建设局副局长金自力说。

        三年来,拱墅“东提、西接、南旺、北活、中兴”的城市发展新框架在“道路”这一城市发展先行官的牵引下基本形成。如今,城市的“大动脉”主次干道和“毛细血管”支小路在拱墅区已布局井然,为城区的飞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拱墅道路如何建

        过去拱墅区的道路建设,给人的印象是通行能力差,景观欠缺,尤其是城郊结合部那18条“断头路”,更令许多行车人想起来就直摇头。由于道路问题,北部与城市中心区域的发展连接,以及南部道路质量导致的通行不畅,都是阻碍拱墅加速发展的绊脚石。

        车如流水马如龙,繁华的城市总是遍布大道通途。对于一个正竭力实现完美转型的杭州老工业区来说,道路建设无疑是一个关键点。

        那么,如何建设拱墅道路?“东提、西接、南旺、北活、中兴”的城市发展新框架显然就是最好的结合点。

        “东提”,主要指上塘路以东的上塘、大关地区,形成布局合理、优势明显的现代商贸休闲区。“西接”,主要指莫干山路以西的祥符地区,形成都市生活和创新创业高度融合,都市工业和现代商贸相得益彰,精致典雅、宜商宜居的城西新区。“南旺”,主要指湖墅路沿线的米市巷、湖墅地区,形成商贾云集、繁华富庶的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北活”,主要指石祥路以北的半山、康桥地区,形成要素集聚、活力迸发的都市工业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区,东北半山田园地块成为现代生态居住区。“中兴”,主要指运河沿线大关路南北两侧的拱宸桥、小河和睦地区,形成景色靓丽、功能完善的城区新中心。

        道路规划整治与城市发展框架有机结合,必然会有效促进各区域的建设与发展。而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道路,也确实成为了拱墅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代名词。

        拱墅“三年行动”目前共计完成19条、30.26公里的主次干道建设项目。“十七纵二十二横”道路的建设,使得祥符、半山、康桥等城郊地区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大片城中村改造促使支路全面更新。同时,南部道路也得到了修缮。

        那些曾经困扰行车人的“断头路”,拱墅区实行分类解决,打通了轻纺路、上塘路延伸段、通益路、紫荆路等10条道路,道路进一步“连线成网”。

        在拱墅区道路建设“大浪潮”中,2009年,是建设最密集的年份。

        潮王路、大关路、登云路、沈半路、教工路等纳入杭州市“十纵十横”道路综合整治,连接拱墅东西浙大城市学院和浙大紫金港校区的湖州街全线贯通。

        随着拱康路、康桥路及康桥路跨运河桥实现通车,拱墅区北部地区的交通主干道也实现通达,对全面加快构建大路网,推进北部与城市中心区域的快速沟通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快半山地区开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主次干道之外,支小路亦是城市交通系统的“毛细血管”,结合城市主次干道建设整治、城中村改造,与撤村建居大市政设施、保障性住房、河道综保等重大项目配套,支路建设自2008年正式列入拱墅区城建计划以来,共建成33条,计23910米。

      道路建设的通与美

        尽管有着与城市发展新框架相结合的总体规划,但几十条主次干路与支路的整治修理以及美化街景,依然是一项繁杂而艰巨的工程。从拱康路的通达与湖墅路的美化,可以看到样本的示范效应。

        2007年开工的拱康路,可谓是杭州最难整治的道路之一。

        拱康路南起石祥路,北至余杭界,全长5103米,整治前宽25米,双向四车道。整治伊始,首先面临的就是路面高度问题。整个杭州市区南高北低,发生暴雨等气象灾害时,城北总是最易遭受水灾。为了防灾需要,拱康路做了抬高的设计,最高点达2.9米。道路抬高后,接下去的配套建设就要考虑道路齐平,缩小杭州南北地势差距的问题。

        道路抬高,不仅是路基建设难度问题,拱康路的特殊性在于,从石祥路到康桥路,这段短短3.7公里道路分布着大大小小21对岔口,平均200米不到就有条小路交叉。为解决高差问题,主路和小路间需要建设喇叭口,但这21对喇叭口的建设用地却不在道路红线以内,拆迁难度可想而知。通过重重努力,2009年6月,拱康路拆迁工作终于基本完成。

        此外,拱康路附近有半山电厂、杭钢、杭玻等大型企业,原有管线特别多。

        负责该项目施工的七格指挥部工作人员说:“别的道路上该有的管线,如数十种架空弱电线路,两侧架空的10千伏电力,拱康路全有,别的道路没有的管线,拱康路也有。”而这些管线的保护和切割必须慎之又慎,一旦停电停气,事关杭州的基础工业、国计民生,所以指挥部人员戏称这种施工是“戴着镣铐,在刀尖上跳芭蕾”。

        拱康路是进出康桥地区南北走向的惟一交通主干道,路面交通不能中断,建设同时必须满足通行需要,所有路幅只能每次1/3的分幅施工,但由于新老路面的高差巨大,所以交通压力非常大。

        出于防洪需要,拱康路除了路面垫高外,老桥也要拆除抬高,但是新修的拱康路与老路不完全重合,甚至有部分是交叉的,这给桥梁建设增添了很多困难。尽管如此,施工人员仍然克服重重困难,每天都在道路现场召开施工会议,现场解决问题。

        如今,拱康路实现通车,大大提高了城北交通、特别是康桥地区居民的出行效率。

        拱墅道路从行车通达提升到景观美化,不少拱墅人都会和你提到位于南部的景观改建中的湖墅路。

        2010年,拱墅区提出要将其打造成“名店、名品”的商业大街,重振“十里银湖墅”的繁荣景象。在道路景观提升方案中,除了商业大街,湖墅路的另一身份是“鲜花大道”。

        湖墅路的鲜花主要布置在两侧的人行道区域,设置一些花箱,表面用木条装饰,种植一些草花。在较宽的人行道上,还结合市民游客休息的座椅设置花坛。湖墅路的果壳箱也变身鲜花果壳箱。同时,一圈一圈的盆花还将灯杆环绕起来,就好像森林里的树藤花藤。沿线部分居民楼、商务楼外立面,也做一些花架,形成一面面花墙。

        而更吸引眼球的是,“摩登女郎”也爬上了湖墅路临街墙面。

        远远望去,米市巷一排红色墙体上的摩登女郎格外醒目。墙上的女人时尚中略带俏皮,配色鲜艳。这样的楼房,整条湖墅南路上共有4幢。

        据湖墅南路改造提升办公室的陈科长介绍,这次临街墙面绘图是湖墅南路商业大街提升改造的一个项目。米市巷是拱墅区的第一条商业街,它的定位是“风尚”,为了配合整体形象,才特地选用了时尚美女图。

        除了湖墅路,其他一些道路的整治工程也是各具特色。

      完善道路“地下工程”

        在这三年里,拱墅区道路建设部门不仅努力做好路面通畅、街景优美的“表面文章”,也同样重视截污纳管这一促进环境“新陈代谢”的“地下工程”。

        “城市管网中有一条污水管,还有一条雨水管。简单地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让污水入污水管,雨水入雨水管,使污水和雨水不混流,因为雨水管中的水将直接排入河道。但说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拱墅区城市管理办公室分管截污纳管的副主任陶百灿对观察记者说。

        近十年来,经过拱墅区相关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截污纳管工作成效明显,全区截污率(含截污不纳管)达到91%,群众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但同时,河道水质改善还有待加强。

        根据2010年市区排污水流量重新核算,该区现状污水量约为31.1万吨/日,尚余约5.8万吨/日污水分散在全区未截,截污纳管工作将从原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环境是地区发展的基础,拱墅区这几年的大发展,就是在半山整治工程和运河整治工程的带动下,由环境质量的提升促进了经济建设等各方面的发展。”拱墅区环保分局副局长陈健松对观察记者强调说。

        陈健松和陶百灿都提到了对拱墅区意义重大,并特别得到时任市长蔡奇重视的半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而截污纳管,也是该工程的一个重点。

        2007年12月14日,拱墅区半山镇阔板桥社区内,一台居民们自导自演的文艺晚会,唱出了居民对截污纳管工程竣工的欣喜。该工程历经7个月建设,总投资400余万元。

        当然,这只是一个片断。

        2007—2008年,拱墅区共完成半山地区背街小巷整治10条,截污纳管项目137个,新增截污量1.8832万吨/日,比2006年提高了43.5%。2009年安排了30个截污纳管项目, 新增截污量0.26万吨/日。2010年安排了17个截污纳管项目,预计新增截污量0.25万吨/日。结合杭州市“西弱、东缺、北无”的现状,拱墅区还加快了城北地区的污水干管和泵站建设,着力解决城北地区的污水出路问题。

        对于拱墅区而言,截污纳管工作通过“三年计划”已经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是在下一个“新三年计划”中,任务依旧很重。

        因为拱墅区截污纳管工作有几个难点。一是城区中老小区多,许多基础设施陈旧,还有不少阳台设置为厨房或放洗衣机,使生活污水也直接流入雨水管,排入河道。二是由于条件限制,没有与大市政配套,使得一些小区或道路即使自身已做到截污,但是还不能纳管,污水只能暂时排入雨水管。三是造纸厂、化工企业、私营企业等偷排污水现象还有存在,需要通过逐一排查和整治来解决。

        “事实上,截污纳管工作需要落实到基层比如社区,专门配备人员对小区的接管监督、偷排举报、管道检查等进行片区化长效管理,那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政府部门有管理与改善的责任,而每个市民更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希望媒体也要加大对这方面的宣传。”拱墅区庭院改善工程指挥中心前期部部长方建文认为。

        从十几条“断头路”的道路旧貌,到如今主次干道通达,道路景观提升,截污纳管工作跨出一大步,拱墅区的道路建设日新月异。

        正如金自力所说,“拱墅区坚持以道路建设加快城市建设、以道路更新带动城市更新的原则,实现从相对滞后到基本适应的历史性跨越,为从基本适应到适度超前的第二个历史性跨越打下坚实基础。”

      商之变:“四大经济”成就转型升级

        ■观察记者  段  愿

        2006年,拱墅区召开“誓师大会”的前一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03亿元,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53%;2009年,“誓师大会”后的第二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9.11 亿元,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至57.4%。

        这两组跨度非常大的数据之间只隔了三年的时间。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问:拱墅区到底是怎么做的?而答案就在“四大经济”里。

        虽然拱墅区是在2010年才正式提出“四大经济”的概念,但其实近几年来,打造服务经济、高新经济、总部(楼宇)经济、文创经济一直伴随着拱墅区的经济转型升级。也就是说,拱墅区的经济结构在2007年之前就已经开始悄然变化了。而四大经济,正是拱墅完成三年巨变的基石。

      腾笼换鸟

        文化创意横空出世

        “杭州市最早开发的文创产业园就在拱墅区。”拱墅区文创办的朱英武得意地向观察记者介绍道。

        2002年是创意产业蔓延最快的一年。拱墅区委、区政府领导抓住这个时机,迈出了拱墅区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性一步。

        时任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曾说过:“路可以明天修,房子可以后天盖,但保护遗产必须今天干。”现在,一个现存的遗产就摆在拱墅人的面前—曾经是杭州市十大“创利纳税大户”之一的杭州蓝孔雀化学纤维有限公司锦纶分厂的旧厂房。拱墅区请来了当时文创届的先锋—北京798策划团队参与布局。这座本来要被推倒重建的旧工厂不仅毫发无损,而且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其内装饰一新。

        这片工业遗址有了新的身份—文化创意产业园。同时,这座旧厂房也有了一个很洋气的新名字—LOFT49。

        2002年9月,LOFT49迎来了它的第一批客人,杜雨波和他的美国DI设计公司。“你已经很难找到这么空旷,可以让人的创造力毫无拘束地奔腾的去处了。”这位首席代表在苦觅了6个月后,对LOFT49一见钟情。

        之后,这一带迅速聚集起一批创造新经济的创意人员:中国著名摄影家潘杰来了,室内外实验性建筑设计研究领域的佼佼者孙云来了,杭州著名服装设计师李琳来了,中国美院雕塑系主任王强来了……

        才两年,LOFT49就聚集了20家极具创意活力的企业和百位创作设计人员,涉及工业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广告策划、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商业摄影、艺术工作室等多个创意领域,2004年实现营业收入2.4亿元。

        尝到文创经济甜头的拱墅区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为了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拱墅区采取“腾笼换鸟”的模式,主动把传统工业企业一个个送出去,再把具有高附加值的清洁型企业引进来。这“一送一引”之间,拱墅的经济面貌较过去已是大不相同了。

      化弱为强

        服务经济造就辉煌

        在2007年1月的拱墅区委五届一次全会上,区委书记俞东来表示:“(拱墅区)服务业还是比较低层次上的,宾馆等服务业、娱乐业、楼宇经济都不是很好,服务业结构还存在很大问题。”

        而在2008年12月的拱墅区委五届六次全会上,俞东来掷地有声地说:“深入实施服务业优先战略,把服务经济打造成为拱墅的首位经济,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争创服务业成长第一区。”

        相隔两年,俞东来的语气显然已不见了那一层忧虑,透露出来的是自信和坚定。

        因为,在服务经济的发展之路上,此时的拱墅已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生产性服务业、商贸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三业并进”。

        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是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软件和服务外包、金融证券保险等;商贸性服务业是要在保持传统商贸的繁荣同时,实现打造服务业成长第一区的目标;现代服务业主要是发展金融服务业、旅游会展、教育培训等,同时规划实施以“上塘路、运河、石祥路、沈半路汽车特色街区”为中心的“一路、一河、五街、六区块”的现代服务业布局。

        如今,拱墅区距离实现服务业成长第一区的目标已越来越接近。仅2009年,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4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亿元,建设服务业项目90个,完成投资24.9亿元。

        瓜山的建设轨迹,是拱墅区发展服务经济的一个缩影。

        瓜山,上世纪九十年代还是个人口稀疏的郊区农村,改建为社区后,迅速融入到了拱墅北部大开发的浪潮中。

        1999年,为了盘活沈家桥地块的80余亩土地,瓜山出资2000多万元,获得了附近石祥路沿线的20亩土地,随后建造起200余间商铺房,引进汽车业知名品牌店,将这里打造成为了汽车一条街。这是瓜山的首个服务业项目。

        2006年,瓜山抓住拱宸桥地块旧城改造的时机,进一步拓展服务业发展领域,投资2.5亿建造了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运河边第一酒店”—运河百瑞大饭店。

        2009年,瓜山商务综合体—宏鼎国际商贸综合体开工建设。这是一个集货运、物流、商住、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综合体。其“高起点、高品味、高标准”的立足,必将对拱墅区的服务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此外,杭汽发地块商务居住综合体、银泰购物中心综合体等十四大综合体也正在建设中。

        如今,在上石高架上俯瞰,宽阔的公路、林立的高楼、奔驰的车流……一切的一切,都在骄傲地向人们展示着瓜山今天的巨变和拱墅灿烂的明天!正如区长许明所说的,城市化快速推进使得拱墅由郊区成为中心城区,综合实力明显提高。

        现在的拱墅区,对于进一步发展服务经济,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那就是“三步走”战略:第一步,2010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60%;第二步,到2015年,服务业比重达到70%;第三步,再用5年时间,到2020年,服务业比重超过80%,建设成为全市及全省的服务业强区。

      有容乃大

        筑巢引得凤凰来栖

        誓师大会之后,拱墅区各部门经过一年的统筹规划,拱墅新的经济增长点在2008年陆续呈现。

        2008年3月,北部软件园(以下简称北软)开工建设。同年12月,北软一期开园。这中间短短的9个月时间,北软已经集聚了近百家软件企业。许明说:“北软的建设,对提升拱墅区的产业层次,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北软的发展其实和LOFT49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北软园内的西湖印刷实业公司,原本守着3万平方米的工业厂房。除了自用外,企业还招引了一些香烟生产,以及烟盒、茶叶等包装印刷的传统工业企业。

        2007年,由拱墅区出面协调,将西湖印刷实业公司的印刷基地迁移至德清,并要求已入驻的传统工业企业一一搬出。

        与此同时,西湖印刷实业公司新建了4万平方米的新厂房。当然,所有这些新老厂房将不会再被用于工业生产,而交由园区管委会按设定的招商条件统一对外招商。

        “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拱墅区发展改革和经济局局长陈治向观察记者解释道,“对于西湖印刷实业公司来说,过去还要自己去招商,现在坐收租金;对于入驻这里的企业来说,老厂房的租金比其他地方要优惠得多;而最重要的是对拱墅区来说,可以有规划的重点扶持符合产业导向的企业,区财政收入可以逐步摆脱对老工业的依赖。”

        2008年夏,浙江连连科技有限公司与北软正式签约,入驻北软E区。该公司是北软建园以来引进的特重大科技企业,是一家提供便利支付服务的网络服务商,注册资金1000万人民币。拱墅区一位相关负责人说,把一家印刷厂请出去,引进一家科技公司,这“一送一引”就给企业带来400亿元的交易额,利润高达8亿元,相当于一家规模纺织企业产生效益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像连连科技这样的大公司入驻拱墅并不是巧合,因为此时的拱墅区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招商引资是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2008年,拱墅开展了“百日招商”活动,对于注册资本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项目、世界500强企业及全球行业前100位企业,区领导亲自联系,各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此外,区领导还带队赴香港、新加坡开展“敲门招商”活动。

        大手笔招揽大生意,拱墅区在2008年先后招来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英国TESCO集团浙江总部与和记黄埔投资的屈臣氏浙江总部。在打造高质量的总部经济集聚区的构想下,拱墅区的经济增长模式又添一元—总部(楼宇)经济。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楼宇经济是以商务楼、功能性板块和区域性设施为主要载体,以开发、出租楼宇引进各种企业,从而引进税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一种经济形态。发展总部(楼宇)经济可以为区域发展带来多种经济效应,如税收效应、消费效应、就业效应等等。

        在大项目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知名大企业、外资企业纷纷落户拱墅。

        回首这三年,我们清楚地看到,拱墅区在发展“四大经济”,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方面的成效。

        三年来,拱墅区“腾笼换鸟”,搬走工业产值近百亿,换来新型企业411家,区财政收入每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

        三年来,拱墅区“筑巢引凤”,建成各类商务楼、商业楼等楼宇36幢,总建筑面积约107.7万平方米,吸引1417余家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入驻,其中包括世界500强企业21家,为发展文创经济、高新经济、总部经济创造了优越的前提条件。

        三年来,拱墅区初步形成了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一园八区”格局。2010年1至3季度,全区园区外限额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企业、运河天地创意园区(七个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及北软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6.01亿元。

        数字本身是乏味的,但数字的背后是精彩的,这些数字里包含着拱墅人的智慧与汗水。我们有理由相信,拱墅区的下一轮“三年计划”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河之变:拱墅水系涅槃迎发展

        ■观察记者  孙优依

        11月下旬,初冬的阳光暖暖的,拱墅区桥西直街的老街坊陈伯坐在运河岸边和几个老友聊着天。对于现在的生活,他一脸的满足感,“拱墅这几年的发展,带来的是看得见的变化。就说这大运河吧,以前又脏又臭的运河水,现在已经大大改善了,不光水干净了,周边环境也好了很多。”

        陈伯,今年70多岁了,是热电厂的退休工人,住在桥西直街已有四十几个年头,对运河有着很深的感情,“现在运河水变得这么清,两边风景这么好,真当是没想到。”而原先,在“老杭州”的记忆里,流经城北的这段大运河,因为附近工厂很多,杭一棉、浙麻等企业长期排放废水,居民对这条承载千年历史的古运河充满抱怨,以前走路都要远离这条“龙须沟”。如今,运河文化在不断丰满,运河沿岸的不少绿化景观、文化遗存正成为杭州的新风景。

        悠悠大运河静静流淌千年,“运河”的变化见证了拱墅这些年来的新气象、新转折。“老运河”眼中的变化,正是这三年来拱墅大力“治水”的一个历程。

        杭州城北,一个新的“运河时代”已然开始。

      五次推出新运河

        “龙须沟”—不仅是脏臭河流的代名词,也是成功治理脏臭河流奇迹的代名词。拱墅是工业重地,运河两岸,工厂林立,机器轰鸣,流经此地的运河段在上个世纪急剧的工业化发展中成了又黑又脏的“龙须沟”。

        那时,运河两岸多为土堤,坑坑洼洼,堆满垃圾,沿河而建的房子多为低矮破旧的棚屋。陈伯至今还记得当时的“龙须沟”,“河水常年散发着臭味,几十米外都能闻到,特别是夏天,窗门都要紧闭,苦不堪言,街坊们天天都在盼,盼搬迁、盼河水返清的一天。”

        “龙须沟”的“帽子”长久困扰着运河杭州段,上世纪九十年代,杭州市开始大刀阔斧地整治运河,在截污纳管、就河治河之后,“龙须沟”从视野中消失了。

        随着运河硬环境的改善,城市建设理念和定位的不断提升,拱墅对运河保护的思路也不断在创新。

        雨污分流、绿化造景、改善民生,这个地处杭州城北的老工业城区在压力下创造了“拱墅速度”。在开始运河拱墅段文化景观带建设时,5600余户运河沿线的棚户居民乔迁新居。新植的286万平方米的绿色空间,让城北从机器隆隆的厂房集聚地变成了环境怡人的大公园,令人刮目相看。

        运河还会有再繁华的一天吗?“运河是杭州的‘金名片’,我们有信心治理好运河、保护好运河、开发好运河,还河于民。”拱墅区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观察记者。

        2006年,杭州市第一次推出新运河,一年的时间,运河两岸30米、50米的绿化带全部释放出来。游步道的全线贯通和桥下空间的利用,给老百姓增加了26公里的休闲空间。“这一次把西湖搬到了运河,真正地将公共空间释放于民,让老百姓真正亲近了运河。”杭州市运河集团总经理郑翰献笑着说道。

        2007年,是运河改造的关键年,也是“秀美拱墅”计划的起始年。环境是运河综保的生命线,而运河的魂,则体现在它的文化上。运河沿岸有着宝贵的历史遗存,如拱宸桥、富义仓、香积寺塔、小河直街等都是运河“活的历史”,见证了京杭大运河的漕运文化、仓储文化、禅宗文化、民居文化……在城市有机更新中,拱墅的决策者们按照“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生活的延续性、人与自然的融合性”原则,对这些历史遗存进行了规划、修复,赋予其新的生命。

        “运河沿线的文化遗存既是运河文化的丰富内涵,也是运河申遗的宝贵资源。运河是一条文化河,必将要把文化传承下去。”郑翰献告诉观察记者。鉴于运河的文化多是市井文化,为了将这些历史文化碎片串珠成链,杭州市特别成立了杭州运河研究院对运河文化进行研究,把文化元素重新赋予每个历史街区。

        2008年,运河与钱塘江、上塘河、西溪湿地贯通,杭州赋予了其旅游的功能,打造了以运河为中心的三条水上黄金旅游线,推出了具有杭州特色的漕舫船,让游客体验当年乘坐画舫欣赏运河风光的场景。同时,实施运河亮灯提升方案,融入“湖墅八景”等人文景观元素,从河岸、桥梁、建筑等角度展示运河夜晚的魅力。景观的提升、旅游的带动为这片商业生地带来了人气,运河沿岸成为了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运河沿岸实现了脱胎换骨,百姓的生活在这些项目的带动下也得到了改善。

        2009年,运河边的环境越来越好,景点越来越多。前不久,新运河第五次亮相,蛰伏许久的桥西历史街区、大兜路历史街区和塘栖水北街同步开街向市民开放,香积寺实现了夜间亮灯。同时,利用城北工业遗存打造的刀剪剑、伞、扇三大国家博物馆也相继落成,运河文化底蕴更显深厚。

       水系“凤凰涅槃”

        在极力推进运河综保工程的同时,拱墅在全区范围内排兵布阵,全面开展了污水治理和河道整治项目,总投资87多亿元。

        拱墅区地处城郊接合部,河道整治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一来拱墅是杭州的老工业城区,辖区内工矿、危化企业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大;二来辖区内分布着众多“城中村”,沿河环境脏乱,基础配套设施也相对滞后;再者由于多数运河支流没有铺设专用污水管道,附近居民及工厂的生活、生产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水质全部在劣五类以下,对运河水质造成了严重污染。

        若想解决这“心病”,并非朝夕之间,长治才能久清。拱墅在思想上作了打持久战的认知,在行动上做好下苦功的准备,从2007年开始开展了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并将河道整治和运河整治工程相结合。

        拱墅区区委书记俞东来说:“有水,城市才有灵气。拱墅的发展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要打造一个水清岸绿景美流畅繁荣的拱墅形象。”

        通过截污纳管、清淤绿化等措施,打通“断头河”,引入活水源,让黑水清起来,让死水流起来,区内河道水网盘活了。61条河,102公里,完成这一切,拱墅只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

        瓜山村是集聚60多户农居的拱墅“城中村”,这一区域虽然已截污纳管,但早期的截污工作不是很彻底,部分生活污水仍通过雨水管道直排河道。针对瓜山这一情况,拱墅环保局尝试开展了雨水管废水经处理、净化后再排入河。2010年来,雨水管出来的污水经过两道程序后,水质明显改善。拱墅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城中村”污水处理的新思路。

        三年来,拱墅致力于改善水生态、美化水景观,护岸加固、贯通休闲游步道、河岸绿化以及景观再造等项目的逐步推进,基本解决了河道水体不畅,河水脏臭等现象。如康桥村的杭钢河,之前因为两侧河岸塌方,边上的村民来来往往很不安全,而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得到改善;在以往脏兮兮的河道里,人们还发现了鱼、虾等生物。

        “真不可思议,几年时间,这里的变化竟会这么大。”刚从国外回来的郑先生乘坐运河巴士到拱宸桥码头上岸,望着整治一新的河不由发出赞叹。他拿着三年前在拱宸桥附近拍的旧照片,依稀寻找着当年的景象,那条记忆中常散发着臭味的河,现在不知清澈了多少;两岸更是古朴繁华,随处可见的破旧房子不见了。

        “我是生在河边,长在河边的。小时候,我们都是在河里游泳的。说不定不久的一天,我还能再跳下去游个痛快。”郑先生望着眼前的变化,欣喜的眼神里充满期待。

        在老工业城区拱墅,曾经的又脏又臭的河,已然开始涅槃重生。

      还水于民

        江南水乡杭州,人们的生活从来没有离开过水。拱墅因河而兴,因河而明,因河而强。                                                    

        河道环境的变化为拱墅带来了新机遇,运河地块逐渐成为投资者热衷的商圈。在拱墅,“治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强有力的的河道整治背后,拱墅的发展方式、发展理念也在悄然改变。

        拱墅每一方水域、每一寸绿地、每一处景观,都是公共资源。“拱墅进行河水整治和开发就是为了实现还河于民。”拱墅区相关领导道出了运河综合保护和河道综合治理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河于民、造福于民。

        2010年,在杭州建设低碳城市的新机遇下,拱墅提出了唱响北部与南部“双城记”,推进城市与产业“双转变”,将拱墅打造成宜人、宜居、宜游、宜商的现代化城市中心。

        “大决心、大转变带来了拱墅的大变化。”拱墅区区长许明说。在稳步推进的“治水”改革中,拱墅拥有了科学发展的信心。

        “运河边截污纳管、搬迁企业,沿岸修建游步道形成景观带,我们这些住在运河边的人可受益了。”运河的变化让“老运河”柴富强欣喜。不过,柴师傅最满意的还是运河的夜景。每到晚饭后,柴富强就喜欢沿着运河边的游步道散散步。富有年代感的拱宸桥,如梦如幻的蓝绿光雾带,还有那沿河静谧的橘黄色栏杆灯……这一切,让人仿佛置身于梦境之中。夜晚的运河在灯光的照耀下,别有一番韵味,令人陶醉。

        从拱墅区委区政府做出打造“秀美拱墅”的战略部署开始,拱墅便以河道综合治理与保护开发为抓手,着力建设亲水型的宜居城区。转眼三年,拱墅河水的改善情况,是广大居民以及外地游客所有目共睹的。

        “治水”真正成为了让百姓受益、让百姓满意的民心工程。

        “三年计划”之后,“苏醒”的拱墅,令人惊叹不已!人们对“北秀明珠”有了更远的畅想……

      景之变:拱墅灰貌换绿颜

        ■观察记者  陈海兵

        “天蓝了、空气清新了,桃树也开花了,好啊……”2010年12月1日中午,半山公园一凉亭中,71岁的杭州玻璃厂退休职工钱水根,向观察记者讲述起4月众人一起看桃花的事兴奋不已,“半山地区原来污染严重,桃树已经好多年不开花了,有的即使开了花也不结果。”

        全程经历了拱墅环境综合治理的陈建松—拱墅区环保分局副局长告诉观察记者:“这一地区在短时间内出现桃树重新开花结果,除了自然界的因素外,更折射出拱墅2007年以来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对半山与北大桥地区进行环境综合治理的成果。”

      化解“老厂新居”矛盾

        曾几何时,一提到北大桥地区,一些老杭州人就会说,“那是个化工区,去不得”;而半山则是杭州重工业区块的代名词。

        “大概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以杭州钢铁集团为代表的重工业企业在半山地区陆续安家落户。”陈建松介绍道。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杭州万里化工有限公司等一批化工医药企业则在北大桥地区集聚。据不完全统计,北大桥地区内约有工业企业三百余家。

        在半山与北大桥地区的省属、市属企业为“杭州制造”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成了杭城的一个污染源。据拱墅环保分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半山与北大桥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为劣三级,其中降尘、氟化物浓度分别超过清洁区的2和14倍;而地表水总体为劣五类。

        重化工企业长期排放的废气、废水,对周围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得拱墅区每年有一段时间天空都是灰蒙蒙的。

        2001年,拱墅区从杭州工业区升格为主城区,“随着关注度的提高,拱墅污染较严重的居住环境一下子被放大无数倍。”拱墅区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观察记者说。

        “虽然拥有了主城区的地域条件,却没有主城区的环境品位与产业结构”,拱墅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杭城主城区,就必须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和环境综合治理。

        随着城市中心向北推进,一些重化工企业陆续搬离半山与北大桥地区。房地产商在企业搬迁之后留下的空地上建起了居住小区,其中部分住宅小区与工业企业仅是一墙或一路之隔,并且周围的重化工企业还在继续开工生产。“‘老厂新居’的矛盾,从这个时候开始。”陈建松说。

        所谓“老厂新居”矛盾,就是工业区与住宅区的区域定位冲突严重,企业所执行的是工业区的排放标准,而新入住的居民则认为住宅区的环境质量就应达到居住区相应的标准,“我们花钱买房是拿来住的,而不是来‘享受’化工区废气的”。

        半山与北大桥地区新入住的市民,相比起原住在工业区的企业职工和农民,有更高的生活品质要求。“2008年,仅北大桥地区,每月记录在案的废气投诉就有40余件,几乎每天都有投诉,居民们强烈要求搬迁重化工企业。”杭州市环保局半山与北大桥整治办综合科科长周琦告诉观察记者。

        “老厂新居”矛盾日趋激烈,使得拱墅区的环境综合治理迫在眉睫。

        2007年04月18日,杭州市召开半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动员大会,决定用四年时间,“打一场半山环境综合整治攻坚仗”。

        2009年4月,杭州市政府、市环保局与拱墅区政府专门抽调精兵强将,在北大桥地区设立了杭州市环保局半山与北大桥环境综合整治小组现场办公室。“这个办公室的使命就是彻底解决北大桥地区群众环境投诉的问题,决不能留下‘半拉子’工程。”

        半山与北大桥地区进行环境综合治理,首当其冲的就是污染企业。但搬迁这些规模巨大的企业谈何容易。先不说这些企业在这里二三十年,已经对周围的配套企业以及市场有了“依赖性”;就说企业搬迁要有新的“落地点”,现在“各个地方对高科技企业抢着要,而对这些产生污染的企业是推都来不及。”

        “企业搬迁再难,也得搬”,陈建松对观察记者说,“如果半山与北大桥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改变,作为主城区的拱墅就名不副实;不进行半山与北大桥地区的环境综合治理,‘秀美拱墅’三年计划就无法落实。”

        为加快企业搬迁的速度,半山与北大桥环境整治办的工作人员主动到余杭、湖州长兴等地,为企业寻找新的“落脚地”。“在企业没搬迁之前,我们‘千方百计’找污染企业的‘茬’,督促企业改善工艺技术,还特地邀请浙江省环境检测中心对新增的‘恶臭’指标进行检测。”周琦说。

        2009年6月,位于拱墅区北大桥区块、过去被居民称为“南北烟枪”的杭州蓝孔雀化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杭州协联热电有限公司先后停产搬迁。2010年之前,拱墅区已累计关停转迁规模以上企业303家。而2010年,拱墅区完成了68家区属企业和6家市属以上企业(计划12家)的关停搬迁工作,“剩下的6家也将在年底完成停产任务”。

        据了解,经过整治,市民对废气的投诉的数量已由平均每月的十位数降至个位数。

       激活“城市之肺”

        拱墅区在进行环境综合治理的同时,还进行着庞大的“满城绿”工程,即在全区范围内进行景观绿化。“2010年的目标是新增50万平方米的绿地,相当于70多个足球场,实现‘满城绿’的目标。”拱墅区建设局绿化办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观察记者。

        2010年9月29日,长达10公里的游步道正式建成,从而将从西往东的半山、龙山、虎山三个公园连成一个整体—三山公园。“杭城第二个‘十里锒铛’就在你我眼前。”拱墅人说得很是自豪。

        “三山公园,作为杭州城北唯一的森林公园,总规划面积约172公顷。一旦我们在原有生态布局的基础上完成全面绿化改造,就相当于为杭州再增添一个172公顷的绿地”,拱墅区建设局副局长王益坚介绍道,“我们称之为激活‘城市之肺’。”

        在公园没建之前,半山是一座荒山,半山镇的居民也只有在平时上山砍柴、清明上坟的时候光顾下。而如今每天有两三千人来游玩。据了解,三山公园森林覆盖率高达90.1%,全年平均气温16.5℃、平均湿度80%,空气负氧离子平均4000个/立方厘米,这在全国都是不多见的。

        2010年11月29日,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健民等一行4人来考察半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创建工作。专家组一致认为:半山森林公园是城郊型森林公园,拥有“娘娘庙”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群众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就在半山人对秀美的半山公园津津乐道时,整个拱墅区的市民也感受到了“满城绿”工程带来的绿色变化。

        “拱墅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达15平方米。”王益坚告诉观察记者。“满城绿”工程已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几十个具体项目,如在石塘公园南北两侧新增约2.4万平方米的绿地,在上塘路(欧尚超市段)东西两侧增加600米的绿化带。“我们沿着运河—上塘河—半山公园进行绿化,这样‘北秀’拱墅就活起来了。”

      助力“生活品质之城”建设

        2007年1月8日,杭州市正式提出建设“生活品质之城”,旨在通过经济、文化、环境等五个方面来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打造高生活品质的宜居城市。

        而在建设杭州“生活品质之城”过程中,曾有人质疑仍集聚大批重化工企业的拱墅区,是否会在环境建设方面拖后腿。

        因为长期以来,拱墅在产出巨量“杭州制造”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排放出了大量的工业废气、废水。据资料显示:半山与北大桥地区的企业每年煤的消耗量占杭州市总消耗的80%,污染物排放量占杭州市总量的70%以上,消耗的危险化学品总量高达46126吨。

        此外,由于半山与北大桥地区的地势较高,曾有媒体形容半山与北大桥地区企业排放出来停滞在空中的工业废气,就像一顶“黑帽子”戴在杭州的头上。

        为助力“生活品质之城”建设,拱墅区委区政府及时制定并实施了‘秀美拱墅三年计划’,其中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对半山与北大桥地区进行环境综合治理,以及‘满城绿’的全城绿化工程。

        随着半山与北大桥地区环境综合治理的深入,重化工企业的陆续搬迁,截污纳管工程的全面开展,“满城绿”绿化工程的全面实施,拱墅的天慢慢地变蓝了,水变清了。

        拱墅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其中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的变化就是一个有力证明。据空气质量监控数据显示:2009年拱墅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已达301天,相比于2006年的249天,增加了52天;而同期杭州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也从299天增至327天。“3年间,杭州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加了28天,应该说拱墅对此的贡献是最为明显的。”

        如今的拱墅,“灰”貌换“绿”颜。拱墅人也能挺直腰板告诉世人:“今天的拱墅不再是杭城的‘黑帽子’,还拥有杭城第二个‘十里锒铛’—城北面积最大的城市绿地,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杭州‘生活品质之城’的建设。”这一底气来自于拱墅在传统工业区向主城区转型升级过程中取得的一系列成绩。

        你瞧,一个“一河穿城过,碧水青山满城绿”的秀美拱墅,一个“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生态拱墅,一个宜商、宜居、宜游的现代化大都市中心城区正向我们走来。  

      居之变:一个老城区居住环境的蜕变之路

        ■观察记者  余  洁

        在短短三年之后,拱墅区运河沿线两岸已由原来的一个常见到棚户区的旧城区,变成了一个个全新的、鳞次栉比的、风格各异的居民住宅区。成千上万包括回迁安置的居民,告别了昔日的“蜗居”生活,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

        现在的杭州人只要说起拱墅区就会赞叹道:那里是杭州非常适宜居住的地方。因为,那里有两岸杨柳依依、亭台楼阁随处可见的古运河……

      拆迁安置房:

        以黄金地段打造

        旧城改造,就会涉及拆迁,而妥善安置拆迁户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观察记者从拱墅区城中村改造工程指挥部了解到, 2008年至2010年全区累计开工拆迁安置房25个项目247万平方米(其中城中村指挥部5个项目78万平方米),竣工拆迁安置房16个项目70万平方米(其中城中村指挥部4个项目27万平方米)。

        不仅要解决拆迁户的安置问题,而且还要把最好的地段留给为旧城改造作出贡献的他们—这是拱墅区政府坚持的一个基本理念。于是,大片大片的黄金地块被腾出来规划为拆迁安置房建设的“专门用地”。

        罗祥玉一家6口住在台州路一间年久失修的矮平房里。儿子一天天长大,罗祥玉心里更是有苦说不出。他盼望儿子成材,但却没有宽敞的住房条件。他怕误了儿子。

        杨大喜今年60多岁,是位退休工人。3年前,老两口和儿子儿媳挤在新昌路一套1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杨大喜回忆,居民区乱得象难民窟,到处是垃圾,还会经常发生火灾什么的。

        3年后,他们成了旧城改造最大的受惠者。

        “可以说,我们的房子比得过旁边的商品房,而且地段又好,去超市、医院都方便。”罗祥玉说。

        “儿子每天放学后就在自己独立的房间里安静地学习,准备高考呢”,杨大喜满足地告诉观察记者,“现在附近的商品房都卖到2万多一平方米了,政府给了我们拆迁户多大的实惠啊!”

        如今,在老拱墅人眼里,原本较为偏远的桥西、浙麻、杭二毛等地的大型拆迁安置住宅区已成为了让人羡慕的闹市区。

        观察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2010年拱墅区政府为老百姓办的十件实事中有关开工拆迁安置房的计划已超额完成。

        “我们提出了‘打造建设品质与商品房相媲美的拆迁安置房’的目标,这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个承诺。在规划上,选择地段好、配套齐、环境优的地块作为安置地块;在工程建设上,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努力将拆迁安置房建设成精品工程;我们还主动邀请拆迁户代表参加到工程质量监督小组中,全程参与工程建设。”拱墅区城中村改造工程指挥部总指挥邵建国告诉观察记者。

      危房改善:重建人间天堂

        在危旧房改善中,拱墅区建设局充分征求了居民的意见,并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了综合维修、拼接、重建等多种方式来改善旧房居民的住房条件。在拆除重建危旧房过程中,建设局以居民的实际使用需要为出发点,把房子户型设计成两室一厅一厨一卫。另外,工程还采用了多项节能措施,比如外窗采用具有良好密封性和隔热性的中空玻璃,墙体采用空心砖等等。

        那么,那些居民的家原先又是怎样的呢?在小河直街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中,民国初期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五六十年代及七十年代以后的建筑混杂在一起,年久失修,脏乱不堪。“我们家原先只有10多个平方,没有卫生间,没有厨房。50年代木结构的两层楼房里共挤了50多户人家,到处是外搭出来的棚架,烧菜做饭都在过道里,每天拎着马桶过日子。后来儿子大了要成家,没房子,就跟着我们住老房子,再后来孙子也有了,小房就更拥挤了”,一位王姓的大伯告诉观察记者,“那可不是人住的地方,苦啊……”

        小河直街在回迁安置中推出了原地段安置、外迁安置和货币安置三种安置方式,即“允许原地段回迁、允许自保、鼓励外迁”的政策,创造了和谐拆迁模式。

        据悉,拱墅区自2007年正式实施危旧房改善工程以来已累计启动并完成了危旧房改善19.1万平方米,惠及住户4783户,实现了“五年任务三年完成”。通过改善,大部分危旧房拼接出了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既满足了功能需求又获得了立面的美观完整,真正使“方便要排队、洗澡抢龙头”的日子彻底成为了历史。

        拱墅区委、区政府把小河直街历史街区整治保护工程作为重要内容列入2010年运河二期工程,并将此作为改善百姓居住环境、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作。整个工程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原则,通过修缮传统建筑,整治后期添建和新建的建筑,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环境质量,再现杭城传统居住风貌,展现市民传统生活场景。

      庭院改造:四问于民

        “庭院改造的房子感觉就是不一样。”说起家中刚完成的小区庭院改造工程,住在塘河新村6幢的成阿姨就特别高兴。

        其实,成阿姨的“新家”还是塘河新村的老房子,只是经过庭院改善后,房子突然就变了模样,给人以新的感觉。

        塘河区块大多是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小区。改造前,外墙灰暗破烂、铁质水管锈迹斑斑、绿化杂乱无章、下水道经常堵塞、顶楼漏水。

        庭院改造中,施工队对塘河区块老小区的楼房屋顶实施“平改坡”,并增设老虎窗,墙面也重新涂装或清洗;排除道路低洼积水、增加小区照明设施、架空线“上改下”,楼道洁化、缆线序化、绿化整治、增设休闲设施及小区围墙、监控、消防和物管等设施。

        另外,小区增加了楼间道方便居民出行,也满足了居民停车的需要;报箱统一换了大号;小区草坪换了不易长虫的苏丹草,绿化带里增设了晾衣竿、休闲健身设施、景观小品等。

        据小河街道城管科负责人介绍,塘河北村庭改完工后形成了“小区主要道路、小区集中绿化、宅间院落、住宅庭前院后空间”四个不同层次的格局,小区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塘河南村、新村则以“塘河悦色”为设计理念,通过对“一轴、三带、四点”的景观结构设置,增设林荫步道、景观小品、石亭、绿化长廊、圆形舞场,营造宜居的小区环境和氛围。

        “像这样的成功案例还有文一大院。在‘庭改’时既保留了历史风格,又改变了居住环境。2010年,我们引入了现代居住小区功能,对自行车、电瓶车实行智能化管理”,区城管办主任汤怀良告诉观察记者,“我们坚持做到‘问需于民’、‘问勤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

        据悉,拱墅区已完成庭院改善项目117个,涉及居民33608户,人口117624人,建筑面积159857平方米。

      城中村:

        美丽的都市村庄

        城中村改造,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是拱墅区深化环境立区战略,推进城郊一体化,加快实施“秀美拱墅”三年行动计划,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作为城中村改造五大地块之一的隽逸花园正在建设中。这是上塘片城中村改造最先启动的项目,自拆迁启动以来就备受关注。

        据了解到,上塘城中村改造第一年实施了皋亭、瓜山、善贤、七古登、拱宸五个地块的改造,共1.44平方公里,占总占地面积的45.08%,拆迁总户数的34.4%;第二年实施了剩余地块1.76平方公里的改造。

        2010年是“秀美拱墅”三年行动计划的关键之年。全区上下全力推进上塘、瓜山、善贤、皋亭片区,祥符花园岗、祥符桥、方家埭、吉如片区,康桥西杨、平安桥片区,半山、桃源新区和软件园等五大片区的城中村改造。

        在城中村改造中,拱墅区始终坚持“有地优用、有地快用”的方针和“统一规划、成片改造、分步实施、滚动开发”的原则,制定了“打破村与村的界限,以片为单位、全区统筹”的改造思路,留足留好农居用地,统筹兼顾平衡用地,高起点、高标准地逐步完善城中村改造规划体系;坚持直接实施城中村改造和大项目带动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截至目前,拱墅区40个行政村已全部列入撤村建居改革试点,25个村列入城中村改造试点,2010年年底全面实现撤镇建街。其中半道红、陆家圩村已完成整体改造,阮家桥、吉如、方家埭、三宝、善贤等村基本完成整村拆除。

      运河板块:最佳人居环境

        杭州人有句老话“东贵西富南贫北寒”。这个“北寒”,指的就是位于杭州市北部的拱墅区。新中国建立后,拱墅区的“北寒”现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拱墅区有了长足的发展;而最近三年,拱墅区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运河板块成了最适宜人居的地方。

        随着杭州市政府对运河文化的挖掘,拱墅区经过改造,目前区域内高楼林立、道路宽敞、景观优美、生活配套成熟。除了大片出现的拆迁安置房和经过改造的危旧房外,众多品牌房地产商也在那儿选地盖楼。在这片热土上,正在崛起的运河新城被杭州市委、市政府列入重点规划建设的23座新城之一,成为拱墅区实施“北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抓手。

        运河新城位于杭州北部,在主城区和余杭塘栖之间,其中涉及拱墅区的范围北至拱墅与余杭区界、西邻京杭大运河、东至拱康路、南靠石祥路,总用地面积7.27平方公里,此为杭州重要的老工业区、典型的城郊结合部。

        拱墅区始终坚持“四高”方针、“大项目带动”战略和“城市有机更新”理念,按照“统一规划、由北往南、分步实施”的开发时序,率先启动了运河新城基础设施项目和安置房的开发建设。经过近三年时间的磨砺,运河新城规划逐步明晰,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建设成效。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已累计完成征地近1600亩,拆迁农户700余户、企业30多家,总投入资金超过25亿元。

        运河新城的建设进展顺利,“五路一桥”竣工通车,安置房建设快速推进,杭十四中等大项目拔地而起……

        毫无疑问,运河新城将成为新老杭州人的又一处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生活方便,渗透着浓郁运河文化的的理想家园。

      惠之变:幸福像花儿一样

        ■观察记者  施  娜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拱墅—这个曾经见证杭州辉煌发展历史的老工业城区,历经国企改制、下岗分流等社会变革,遭遇了发展中前所未有的种种困惑:社区老弱病残多、下岗职工多、外来人员多。在拱墅60万人口中,却有着“2万失地农民、6万退休人员、30万外来务工人员”。

        “稳定是一切”,如何保障区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利益,如何实现发展成果让居民共享,在秀美拱墅建设中,成了拱墅发展决策者每天思考的问题。

      筑起“保障大堤”

        早在1991年,拱墅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至2009年,拱墅全区老年人多达60952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9.84%。如何让社区老年人颐养天年?

        近三年来,拱墅全面推进“老年人生活照料网”的建设,先后建立了银发关怀服务所、爱心食堂、星光老年之家、企业退休人员服务中心、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

        2008年,拱墅向60岁以上的困难老人、重残老人发放了“居家养老服务券”,这在杭州是首创。老年人凭券可以在社区内免费享受到日常生活所需的所有服务,比如吃饭、理发、送水等。

        2009年,依托最先进的3G技术,拱墅又为80岁以上的困难老人、重残老人免费安装“全球眼”实时看护系统。

        随着“零遗漏、全方位”的养老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居家养老,深受欢迎。原来那些对“‘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杭州市2004年开始对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很是反感的老年人,态度也出现了大转变:从不理解不支持、拒绝领取节日慰问金到主动参与、出谋划策。

        除了老年人多,拱墅的下岗工人也多。在这些下岗工人中,多为自身再就业条件差、技能单一的“4050”人员。

        为缓解“4050”人员的就业压力,拱墅区民政局首创了“一岗解两难”助老助残服务机制,对“残疾、独居、孤寡、高龄、困难”等五类重点服务对象提供服务,低偿、无偿服务覆盖全区。据统计,拱墅区目前已建成助老助残服务站52个,共解决了300多名“4050”人员的就业问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就业形势受到影响,拱墅在全国率先推出了“社区失业预警干预”机制:将社区内所有劳动年龄段内人员,按照就业稳定性划分为ABCD四类,并建立数据库;用“红、黄、绿”三色对就业状况进行监测评级,重点对失业人员和边缘失业人员进行监控和预警。对失业人员,社区劳动保障室的工作人员急他人之所急,主动送岗位上门。

        而对于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拱墅深化就业培训,积极帮助失地农民转变就业观念和提高就业技能。据了解,仅2010年1—10月,拱墅区劳动保障局累计举办农民素质培训9期,培训542人,通过就业培训,共转移农民就业480人,完成目标任务240%,就业率达88.56%。

        此外,拱墅继续深化“一倾斜四延伸”帮扶救助机制(救助对象向老、幼、病人群倾斜,救助范围向农村群众、边缘困难家庭、外来务工人员、突发事件领域延伸),受益人群从城镇低保困难家庭,扩大到农村低保困难家庭;从城镇边缘困难家庭,扩大到农村失地农民;从企事业单位下岗职工,扩大到在职困难职工;从辖区居民,扩大到外来务工人员。据了解,该机制自实施以来累计投入各级各类救助资金8300.74万元,惠及困难群众21.8万人次,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及时得到救助。

      大打教育

        翻身仗

        以前,“区内区外没有人说拱墅区有好的品牌学校”,曾经的拱墅,生源外流现象十分严重。再穷不能穷教育,当时,拱墅区教育局领导立下“军令状”:不办好拱墅教育,“班子”集体下课。

        近几年来,拱墅教育在不断实践和大胆创新中,大打翻身仗:连续6年在初升高考试中位列杭州市最前端;连续4年在全市公办初中后1/3学生学业水平抽测中综合排名第一;在2010年中考中,文澜中学的李英子同学独占鳌头,全区近1/7的学生在全市高分段中占据了2/5的位置,重高上线率(按实考人数算)达到80%。

        “上学难”,这是家长们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最急切盼望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似乎也成为了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然而在拱墅,“‘上学难'不是问题”,拱墅区教育局局长张云雷告诉观察记者,“关键是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满足程度的问题。”

        三年来,为了满足老百姓对名校的需求,让更多的人公平地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拱墅区教育局继续推进“名校集团化”战略,新增大关苑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莫干山小学教育集团等9个教育集团。据统计,拱墅区目前共有17个教育集团,实现了义务教育集团65.1%的覆盖率。

        在这17个教育集团中,有1个教育集团—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集团,备受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爱。“虽说是外来人员子女学校,但是办学标准一点也不输于公办学校,办学品质比一般的学校还要好”,拱墅区教育局副局长周建仁向观察记者介绍道,“在拱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只要是符合条件的,100%解决上学问题。”

        与此同时,拱墅区教育局开启了“一校一品”工程,例如拱宸桥小学的“新成功教育”、大关小学的“美善相谐”、卖鱼桥小学的“光谱教育”、德胜小学的“道德三字歌”、红缨幼儿园的“快乐生活”、大关苑实验幼儿园的“快乐节日”,全面推进学校文化品牌的建设。

        此外,康桥积极引进杭十四中,“作为首个省一级重点高中落户拱墅,这必将为带动运河新城乃至拱墅的教育发展,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对提升拱墅教育的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随着公办、民办教育的不断提升,如今,拱墅区内的中小学校实现了100%的良性对接。据了解,2010年,拱墅生源流进数量达500余人。在这流入的生源中,主要是优质生源。

       畅“享”文化生活

        古老的运河,上万的灯笼沿河而亮,犹如一幅水墨丹青,令人陶醉。灿烂的烟花,闪耀在运河的上空,变幻出不同的图案,万人欢呼。

        为丰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近年来,拱墅积极举办了“运河之春”元宵灯会、运河烟花大会、运河文化艺术节、运河龙舟赛等品牌文化活动,并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

        2009年,中国刀剪剑、扇、伞三大国家级专题博物馆在桥西原土特产仓库和原通益纱厂老厂房的基础上改建落成。走在运河沿岸,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运河文化广场、四大博物馆、拱墅区图书馆交相辉映。

        不得不提的是,拱墅区图书馆在传播知识、普及文化中取得的巨大社会效益。这座地处北面,位置有点偏,体量也不是特别大的图书馆,自从2007年建成开放以来,经常出现“一座难求”的现象。2009年,拱墅区图书馆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

        “我们的借阅量在全市城区中是排名第一的”,拱墅区文广新局副局长兼图书馆馆长董觉华满脸自豪,“这是出乎我们意料的。”

        究其原因,“根据不同读者的需求,策划不同的活动,同时加大对外的宣传力度”。据了解,拱墅区图书馆每年举办七八十场读者互动活动,像“妙妙乐园”、“运河文化大讲堂”等都是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品牌活动。此外,这里还有外教专门教英语。

        “为促进文化更好的发展,一切以人为本”,董觉华指出,“希望再扎扎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从满足老百姓的需求上作更多的考虑。”

        正是本着这样的理念,拱墅在建设区级文化设施的同时,加快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步伐,开展了“东海文化明珠”计划。

        建设基层文化设施,首先涉及到的就是用地的问题。值得肯定的是,各镇、街道对文化设施建设都给予了极大的热情,“像米市巷街道,宁可放弃300万的租金,将房子腾出来,还再投入300万建设了文体服务站。”

        如今,拱墅区每个街道(镇)都设立了文体站和文体中心、社区(村)则建立了文体活动室,并且每个社区(村)都有2支以上的文体活动队伍,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在家门口看电影或者文艺演出不再是稀罕事。同时,所有的街道(镇)还建立了外来民工俱乐部,举办专场民工晚会、开展民工运动会,外来人员在这里享受到了同城待遇。

      构建和谐社区

        三年来,拱墅上下一心,积极打造15分钟文体服务圈、卫生服务圈和生活服务圈,给广大人民群众以最大的“实惠”。

        如今,拱墅共拥有106个社区健身苑(点),5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90个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小病不出社区,完全可以做到。”拱墅区民政局副局长孟照强表示。

        2010年1月,拱墅开始实行错时上下班和AB岗制度,全天候、节假日无休地受理居民服务需求。随着银行进社区,交警进社区……社区功能和服务越来越完善。同时,民主自治也在不断完善。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只有社区和谐了,社会才会和谐。构建和谐社区,离不开社区百姓对社区管理的参与。”

        为营造安定、和谐、整洁、舒心的社区环境,拱墅区在各街道、社区建立了社区事务听证会、民情恳谈会、议事协商会和考核评议会等“四会”制度。在这里没有“一言堂”,无论大事小事,只要是社区里的事,都是由居民或者代表集体决策,如低保户名单的确定,一改居委会做主的方法而由人民群众推荐产生。

        在第四届社区组织的换届选举中,拱墅区还首创了“电子选举”的方式,不但填补了全国基层组织选举投票方式的空白,更重要的是让“百姓的声音”得到了最大范围的体现。据了解,此次居委会选举居民参选率高达90.31%。此外,蚕花园社区还在网上还开设了“左岸花园口水论坛”,百姓可以在上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共同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

        2009年,拱墅区获得了“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等荣誉称号。这是对拱墅人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智慧和勇气的肯定。

        经过三年的努力改造与提升,今日的拱墅,一改往日杭州市民印象中“东富西贵、南贫北寒”的形象,面貌焕然一新,区内人民生活幸福得像花儿一样。

      劲之变:为求变,只争朝夕

        ■观察记者  段  愿

        “誓师大会上,听完俞书记的讲话后,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都有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想要大干一番的冲动。”回忆起三年前的誓师大会,拱墅区委常委范永晨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2007年,就在“秀美拱墅三年行动计划誓师大会”结束之后,拱墅区委、区政府各个部门都举起激情创业的大旗,发扬拼命干的精神,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形成了“5+2”、“白加黑”的工作模式。

        2008年是三年行动计划起始之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拱墅区委、区政府的办公大楼里并没有让人感觉到多么轻松的气氛。没有往年的团拜和慰问,这一天,拱墅区召开了一个节后收心会,目的是为了动员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节后第一时间进入工作状态,全面决战2008年。

        为有效破解拱墅区发展中的难题,在“收心会”上,拱墅区排出了“推动创新、再破难题”专项行动责任分解表,先把难题汇总后,再分配到个人。

        据分解表显示,拱墅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带头,每位区委常委和副区长负责解决一到两个难题;各镇、街道和区直属各单位班子成员也分别主抓一到五个难题,并规定了破解目标及破解时日。

        同时,拱墅区还将加大工作问责力度,对那些“只想当官、不想做事”的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和组织调整。

        这是一种破釜沉舟的决心,可以说每个人的身后已没有退路。拱墅区的广大党员干部率领着60万新老拱墅人,所有人都只有一个方向,那就是一往直前。

      为拆迁,24小时三班倒

        腾笼换鸟,建设秀美拱墅—一个美丽的目标,一个艰难的过程。

        据统计,建设秀美拱墅三年行动计划中,共需拆迁住户9000余户、单位500余家。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尤其是“三河一路”工程,也就是三条水上黄金旅游线路涉及的上塘河、胜利河、余杭塘河以及余杭塘路建设工程,其建设工期只有半年多,仅拆迁就涉及876户家庭、100多个单位。征地拆迁的量和拆违的难度都很大。

        开通三条水上旅游线路,打造五水共导的“东方威尼斯”,是继西湖、西溪之后杭州的又一张金名片。为保障拆迁工程的顺利开展,区拆迁办自接受任务起,就把时任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倡导的“星期六一定不休息、星期天休息不一定”的精神当成了常态。

        区拆迁办副主任卢伟多次到三宝村、庆隆村、上塘河等地实地调研,碰到强硬的钉子户,诚恳地上门做当事人工作或参与谈判。拆迁办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对多次谈判未果的钉子户,不厌其烦地一遍遍上门说理,讲述“腾笼换鸟”对子孙后代的意义,终于取得了那些当事人的理解支持,有效地推进了拆迁进度。

        在胜利河和上塘河现场指挥部的墙上,都有一张“离主体通航还剩××天”的时间表。为了主体通航这一天的到来,拱墅区广大干部实行24小时三班倒,恨不得一天掰成几天用。该区河道指挥中心技术前期部部长范能,妻子预产期就在眼前,可是他因为工作需要,每天奋战在工地上,每晚至少10点后才回家,每天早晨又很早就来到工地。有的工程技术人员带病工作,刚打完点滴就奔赴工程施工现场……一线人员充分发扬“5+2”、“白加黑”的精神,确保了“三河”整治工程顺利实现主体按时通航。

        作为半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和运河新城建设的重点工作项目,康桥镇的征地拆迁过程也充满动人的故事。康桥镇“百人拆迁”大行动拆迁任务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河道整治、安置房建设、十四中新校区建设4大类18个项目,涉及11个村、社区,需拆迁农户509户、企业56家。为确保各项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区委书记俞东来专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拆迁工作。区长许明,副区长倪一冰、楼杏元等多次到康桥调研征迁工作。

        分管征地拆迁的副镇长罗灼清,自“百人拆迁”大行动开展以来,与镇党委书记和镇长一起实行“5+2”、“白加黑”工作制。他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始终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瘦了6公斤,由于严重缺少睡眠,眼睛里布满了血丝。女儿参加高考,可他没有一天按时回家陪过女儿,女儿考试时也没能像其他同学一样,父母守候在考场外。但女儿以有这样的父亲自豪:“我爸爸没有为我陪考,但却在为整个康桥镇陪考,为整个拱墅区陪考呢。”

        动迁二组的组长沈国庆,征迁任务涉及到他自己家及其亲戚家的房屋时,主动与家里协商,发扬“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带头签约。并积极做亲戚的思想工作,动员他们早签约早腾房。在征迁工作最为关键的时期,得到自己爷爷逝世的消息,他强忍着悲伤,尽可能不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到组里的其他人员。处理完爷爷的后事,他第一时间回到工作岗位,迅速调整心态,联系动迁公司与农户进行谈判,保证工作进度。

        义桥社区党支部书记姚伟忠,在“百人拆迁”大行动以来一直恪尽职守。由于劳累过度,姚伟忠两次送入医院住院治疗。住院期间,他心中仍然挂念义桥征迁工作。病情一有好转,他就提前出院,参加动迁。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干部的辛勤付出,腾笼换鸟才能快速推进,建设秀美拱墅才有了良好的基础。

      为引资,公事当作私事干

        招商引资始终是拱墅区的“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生命线”工程。对此,区领导非常重视,对注册资本在1000万美元以上重大项目、世界500强企业、全球行业前100位企业,由区领导亲自联系,各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区领导还带队赴香港、新加坡开展“敲门招商”活动。这其中不得不提到这位被评为杭州市2009年度十大招商标兵之一的拱墅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副局长王乔松。

        2008年,土地出让难度加大,已经制约了拱墅区招商引资可持续发展的状况。王乔松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临危受命的。

        在传统思维里,身为一个区负责招商的副局长,即使是等在办公室里,也会有人求上门的。然而王乔松认为,在新形势下守株待兔的招商方式已经行不通了。他深入各地单位和企业进行调研,为每个地块制定个性化的招商方案。

        同年,他带领招商中心的同志赴省内的宁波、温州、台州等地开展了高密度的“敲门招商”活动,上门推荐优质地块。有同事说,所有可能成为招商对象的企业,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这年头,对上门推销者,人们通常会有一种抵触情绪,自然也就不会摆出什么好脸色。作为推销人员,需要有极大的勇气和极好的心理素质。而王乔松放下了自己的身段,甘愿充当拱墅区招商引资的排头兵。

        在他的牵线搭桥之下,拱墅区与戴德梁行、安永、普华永道等多家国际知名中介机构建立了长效合作关系,通过他们遍布全球的信息网络引进了一批优质现代服务业项目,促进拱墅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

        王乔松只是拱墅区招商队伍中的一员,而这支队伍正是由这样一群充满激情的勇士组成的。事实上,在拱墅区外经贸局,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职工,都已经把招商引资看成是自己的私事一样对待。

        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的2009年,拱墅区外经贸局上上下下都密切关注国际产业转移动向,主动将招商引资目光瞄准那些世界500强及各类行业领先企业。这一年里,拱墅区引进的46个外资项目中,有5个是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9个项目投资规模达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整体质量显著提高。

        为了提高招商竞争力,拱墅区外经贸局还十分注重招商方式方法创新。拱墅区外经贸局通过活动招商与小分队招商相结合、走出去招商与请进来招商相结合、自主招商与委托专业公司代理招商相结合的“三结合”方式,开展价值链招商、驻点招商、地块招商、产业招商。2010年1月份,在区领导的带领下,拱墅区外经贸局赴香港、新加坡考察走访重点企业,积极推介该区投资环境;同年1—4月,拱墅区外经贸局多次组队走访北京、上海等地,联络接洽重点企业,结识新客商,促成新项目。此外,拱墅区外经贸局还通过网络,将拱墅区新项目信息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实时发送到世界各地客商手中,先人一步,快人一拍,使客商对拱墅留下深刻印象。

        为了共建秀美拱墅,在这三年中,涌现的英雄又何止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这一个单位呢。

        随着招商引资的开展,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在拱墅区安家落户。为了给商户们提供更快捷的服务,杭州市工商局拱墅工商分局已经增设服务窗口,推出排队叫号系统,施行午间服务岗、每日延长工作时间等机制。尽管如此,登记注册工作仍然处于超负荷状态。

        面对这种情形,工商拱墅分局采取了“5+2工作岗”制度,即除5天工作日外,在双休日期间还开设专窗,安排人员专门加班,让一周内受理的企业都能顺利完成登记注册的相关事宜。

      为转变,大家拧成一股绳

        在建设秀美拱墅的历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诸多领导们的身影,还有更多平凡职工、市民的身影。

        面对今日的拱墅,大家往往把注意力聚集在运河两岸的怡人风景和鳞次栉比的楼宇大厦上。可是这些怡人的风景和高耸的楼宇后面,包含着多少拱墅人默默的贡献。

        成国强是拱墅区市容环卫汽车场外加工段段长,作为环卫设备的修理员,他常常冒着夏日三十七八摄氏度的高温,拿着焊枪、榔头,钻进密不透风、又闷又热的垃圾集装箱内作业,伴着恶臭、蛆虫,一干就是五六个小时。为了让拱墅更秀美,他默默奉献着。

        一次,在为兄弟环卫部门进行设备技术改装时,成国强从早上7点连续干到第二天早晨,足足干了24个小时。同事们见到他布满血丝的双眼,忍不住劝他:“你这样拼命干到底图个啥?”可他却说:“想想当年上山下乡插队的日子,这点苦又算什么!”

        为了拱墅更秀美的明天,成国强以这种饱满的热情认真对待每一天的工作,先后被评为拱墅区优秀党员、拱墅区十佳职工,4次被评为杭州市优秀城市美容师,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秀美拱墅是一个全方位立体的打造过程,这其中有拱墅区领导率先垂范、带头领跑的步伐;这其中有拱墅区各部门积极配合、主动参与的背影;这其中有拱墅区城建单位珍视舞台、演绎精彩的身姿;这其中还有全区人民的默默奉献……

        所有人的干劲都拧了成一股绳,拱墅区在这三年内顺利完成了它的巨变。

        拱墅区的首轮三年计划虽已圆满结束,而这种一往直前的工作状态却将一直延续。如果说第一轮秀美拱墅三年行动计划只是一个预演的话,那么拱墅区的第二轮三年行动将会带来更多的精彩。  

      心_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