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4日星期一

影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我选择相信第一个故事_刘闻雯_新浪博客

 

影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我选择相信第一个故事

(2012-11-29 23:58:20)

今天独自去看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回家后又看了豆瓣上的热门影评。看这部片子时我的眼泪一直挂在眼角,但是看完豆瓣的热门影评我不得不说写得太棒,但是却让我的心阴霾着,迟迟不能平静。
影评中写到:导演做了很多伏笔告诉我们其实第二个故事才是真实的,残忍的现实是四个人在小船上,厨子吃了水手,杀了妈妈,派杀了厨子,最终派活了下来。如果是第一个故事,那么这部电影仅仅是一部奇幻电影。即便作者拿出了让自己信服的证据。
“理查德•帕克”原是历史上真实吃人海难故事的主人公名字。1884年,Mignonette号沉没,4名船员被困在南大西洋,除了3名船员,还有一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17岁男仆。在茫茫的海上漂流中,3名成年船员杀死了孤儿理查德•帕克,分食了他的肉,因此得以生还。
我几乎被这篇影评信服,但是转念一想,如果导演仅仅是为了通过隐喻来还原吃人海难的故事,那才是真正的想法太过于简单。其实所有好的电影都是可以让观众自己去选择性的相信。正如这个世界,如果你信真神,那么他就存在,如果你不信,他就不存在。信则有,不信则无。
这部影片的确是对生活的悔悟、信仰的拷问,和人性的反思 。作为一个选择相信第一个故事的观众,派在结尾问那个作家,你选择相信第几个故事时,作家说相信第一个,派回答:上帝跟随你。为什么相信第二个故事就并不意味着上帝跟随你呢?因为第二个故事里没有因果报应,没有上帝的指引,显得更加的残酷和血腥,而上帝是爱人类的,理应保护人类。所以在我看完这部影片后,我在微博上发了这样一句话:耶稣,释迦摩尼,安拉等其是都是真神的替身。他们是人类的耶稣,释迦摩尼,安拉, 而真神还负责其他的生物。其实残酷和血腥一样是真神的指引。为什么当一个人一直遇到艰难,痛苦,濒临绝望的时候,他就开始怀疑信仰?但是其实他只要还有一口气,他都应该相信这也是真神的指引,正如当派水尽粮绝时却抵达了杀人岛。除非你被苦难折磨死去,你才有资格怀疑这种指引,不过死后的事谁知道?说不定就真的见到真神了。真神创造的世界是不能让所有人都知道他的存在的,所以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人和事都是讲究因果轮回,但是也有例外,有的人一生来就被苦难折磨直到死去,有的人做了很多好事却死于非命,于是人们开始怀疑神灵的存在,开始怀疑信仰。有的人也开始相信恶人也会有善报,这种格局也正是真神想要的。世界还是这样的在运转,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有了信仰,全世界的人都相信真神存在,那么问题就大了,或许就到了世界末日了。
神,人,兽真的有那么大的区别吗?在这部影片中,我觉得那只孟加拉虎甚至比人类还聪明,他饿的快要死了都没有去吃派,他甚至比派还有信仰,他聪明的认为如果没有派它更活不了,有了派它还有一丝存活的希望。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已经把派当他的同类了。来到杀人岛,老虎比派还先知道这座岛的可怕,傍晚独自回到小船上休息。而最后抵达墨西哥,它头也不回的走了,只能说明他不敢回头,因为他怕他自己离不开派。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动物比人还有感情的事例,所以兽性究竟是什么?如果说兽性就是没有感情的残忍,那么其实每头兽身上都有人性,而每个人身上都有兽性,我们只是进化的比较快一点。如果说导演真的想表达是:“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孟加拉虎。”猛虎其实是另一个自己。 那么少年pi与老虎的奇幻漂流之旅就是一段一个人如何与自己相处的隐喻。 是很多时候我们活得痛苦,扭拧,并非我们和他人的矛盾,而是自己和自己的矛盾,很多时候我们处处树敌,敌人其实都是自己。 其实,所有人际关系归结起来也都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也就是说服自己如何与世界和他人相处。为什么心有猛虎,而不是耗子?同样为兽?如果说猛虎是另一个自己,为什么猛虎的离去,派会哭成个泪人?并会猛虎指的仅是毫无感情的兽性,他同样指的是一种勇敢和气势。随着社会的打磨,我们远离内心的猛虎,更接近神性,但是我们同样丢失了曾经的勇敢和霸气。正如中年派告诉作家,他现在有个两个孩子还有一只猫。这里也暗喻了从前的老虎变成了猫。人的每个时段,都有他无比的美和无比的丑,无比的罪恶和无比的高尚。
影评的这一段我很赞同“作者和导演就是要在这里引起全人类对于信仰的反思。”此处的隐喻是:1、在船上吃饭的时候,母亲因为是素食主义者,想跟厨子换全素的菜品。厨子先后指着肠和肉汁说:它以前是吃素的,它以前也是吃素的,随后引起了父亲的不满并险与其大打出手。2、饭桌上一个中国水手前来想要安慰这一家人,解释到:我是信佛的,但是这个肉汁我也吃。因为在船上,肉汁不算肉,只是调味品。3、Pi在饿极之后为了一条大鱼与老虎进行了殊死搏斗,全然不顾自己先前素食主义的信条。4、当Pi找到了那个小岛之后,饿极了的抛开地上的土寻找的植物的根茎满足的吃着。而老虎上岛之后看见大量狐鼬之后则是一顿猛抓猛吃,奇怪的是其他的狐鼬居然没有逃跑而是直立而视,这场景与Pi吃植物何其相似。 也许这是对素食主义以及素食主义者的一种讽刺的暗示。万物皆由造物主所创,动物与植物皆为生物,并无本质区别,所以老虎吃狐鼬就像吃一般。而此素食主义(或宗教信仰)则是建立在物质条件相对丰富的情况下,如果人在物质匮乏食不果腹境地就会放下束缚,正如在船上佛教徒会吃肉汁,Pi为了吃鱼肉不惜与老虎搏命一样。以上引用豆瓣上的影评。

所以如何定义信仰和迷信?迷信的人对于宗教不会自己去思考,而是一味的相信,吃素来弥补自己在人间的罪行,吃素来向佛祖索取自己的愿望却迟迟未能见效,真正的信仰是应该建立在理性思考上,将哲学和信仰相结合,我不信奉任何一个教义,但是我相信真神的存在,此处的真神指的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和规律。只有无生命的东西才能掌控有生命的东西,而有生命的东西去掌控有生命的东西都是可笑的。但是对于宗教的审视放在宗教信仰相对成熟的社会,才是有意义的。放在一个基本上没有什么信仰的社会,势必会造成没有信仰的人用这部电影来自圆其说,更坚定无需信仰,所以其实我敢推断大部分西方人是会相信第一个故事,而大部分国人会相信第二个故事是真实的。

最后我想说,选择相信第一个故事的人不仅仅是不愿意接受残酷的现实,他们有可能更愿意相信一些闻所未闻的事情,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而选择相信第二个故事的人因为之前有过吃人海难的案例,所以才对第二个故事深信不疑。所以选择相信第几个故事,完全取决于你思想和胆识的广阔程度。

影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我选择相信第一个故事_刘闻雯_新浪博客

Neige et verglas prévus dès ce lundi soir: le chaos sur nos routes? (la situation en LIVE) - sudinfo.be

 

Neige et verglas prévus dès ce lundi soir: le chaos sur nos routes? (la situation en LIVE)

A lire aussi

Le gel a sévi sur tout le pays et des chutes de neige intervenues cette nuit rendent parfois la circulation difficile, notamment sur le réseau secondaire. Mais « le gros » de la neige est prévu pour ce lundi soir dès 19 heures et jusque mardi à la même heure. 

L’Institut Royal Météorologique (IRM) a émis une alerte orange. La circulation s’annonce très compliquée dès ce soir et également demain mardi. Redoublez donc de prudence !

Rédaction en ligne

Mis à jour le Lundi 14 Janvier 2013 à 18h07

L’Institut Royal Météorologique (IRM) a émis une alerte orange comprise entre lundi 19h et mardi 19h en raison de chutes de neige. Le cumul attendu est de 6 à 10 centimètres dans l’ouest, de 5 à 8 centimètres dans le centre et de 3 à 6 centimètres dans le sud et l’est. La prudence est recommandée sur les routes. La Cellule d’Action Routière en Wallonie a été activée et la STIB lance son plan neige.

Lundi soir, une zone de neige abordera l’ouest du pays. Dans la nuit de lundi à mardi ainsi que durant la journée de mardi, elle traversera le pays d’ouest en est. La formation de congères par endroits est possible. Les minima seront compris entre -1 degré au littoral et -9 degrés en Hautes Fagnes.

Vu les prévisions, la Cellule d’Action Routière (CAR) du Centre Régional de Crise de Wallonie (CRC-W), du centre Perex et de la police fédérale de la route a été activée, selon un communiqué lundi du Service Public de Wallonie.

Touring conseille d’adapter sa vitesse, de conduire de manière préventive, d’éviter des manoeuvres brusques et d’être prudents notamment sur les ponts, les montées et descentes d’autoroutes et dans les tunnels.

A Bruxelles, la STIB a annoncé lundi l’activation de son plan neige. Concrètement, les épandeuses rouleront jour et nuit, des trams à vide circuleront durant toute la nuit et des équipes dégèleront les aiguillages.

De la neige est encore attendue mercredi sur l’est du pays. A partir de dimanche, une dépression en provenance de l’Océan Atlantique devrait s’approcher. Elle pourrait amorcer un léger radoucissement mais des chutes de neige sont encore prévues.

Neige et verglas prévus dès ce lundi soir: le chaos sur nos routes? (la situation en LIVE) - sudinfo.be

2012-10 莫言諾貝爾獎效應文學vs政治 .江迅 亞洲週刊

 

莫言諾貝爾獎效應文學vs政治 .江迅

莫言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引爆了文學與政治的爭論。有反對者因種種原因質疑莫言獲獎,但更多學者認為,莫言的文學作品題材敏感、反思尖銳、風格獨特、語言犀利、想像狂放、敘事磅?,他當年曾因創作具批判性的《豐乳肥臀》而被逼離開軍隊,並遭到責難和批判。莫言指「我的作品不能用黨派來限制」,並希望劉曉波早日獲得自由,被認為是諾獎給了他膽量。


當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代表平穩而不帶激情地輕聲說出「MoYan」兩個單音節字時,「高粱」終於紅了,「紅蘿蔔」終於透明了。此時,北京時間十月十一日十九時。五十七歲的中國作家莫言,成了第一位中國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因為諾貝爾文學獎,是夜中國人讀莫言;因為莫言,當晚中國網民都是文學評論家。一場關於文學與政治的話題瞬間引爆輿論場。
莫言獲獎原因,用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的話說,莫言的作品「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他創作中的世界令人聯想起福克納(Faulkner)和馬爾克斯(M?rquez,馬奎斯)作品的融合,同時又在中國傳統文學和口頭文學中尋找到一個出發點」。
「莫言獲獎」成了沸沸揚揚的大事,質疑與反詰、讚美與訝異、驕傲與抨擊,席捲而來。北京藝術家艾未未對莫言獲獎表示憤怒,直斥「這是對人性和文學的侮辱」,將諾貝爾文學獎授予莫言,是「諾貝爾獎評委會的恥辱」。流亡美國的北京異見作家余杰認為,不管是從文學本身,還是從作品所主張的價值層面看,莫言都不應該得獎,諾貝爾獎倡導的理想主義有清晰判斷,支持專制獨裁暴政就是反理想主義。香港傳媒人北風(溫雲超)認為,作為中國作協副主席,莫言是遏制創作自由的主要責任人之一,即使他的作品有足夠文學性,但「一身屎的人做出再好的菜,也難以讓人下嚥」,莫言缺乏諾貝爾獎尊崇的人文理想。中國一群「民間人士」正徵集簽名,致函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要求取消授予莫言獎項……
質疑與抨擊的主要理據是:零九年九月,因中國異議作家戴晴、貝嶺等出席法蘭克福書展,莫言與中國官員一起宣布退出書展;零九年十二月,中國異議作家劉曉波因發起《零八憲章》被判處十一年重刑,崔衛平教授打電話給莫言,問他對劉曉波獲刑的看法,莫言說,「不太了解情況,不想談」;一零年三月,莫言接受美國《時代雜誌》專訪時,否認審查制度會對文學創作帶來負面影響,說審查制度下,作家學會了怎樣寫得更含蓄、更委婉,對他來說,這才符合美學原則;一二年四月,莫言在接受英國文學雜誌《格蘭塔》(Granta)訪問時說,言論審查有利於創作;一二年五月,莫言參與百位中國作家聯袂抄寫七十年前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不過更多學者認為,莫言的文學作品題材敏感、反思尖銳、風格獨特、語言犀利、想像狂放、敘事磅?,獨具個人魅力。他在中國一流作家的位置上保持了二十多年。莫言正是因為創作《豐乳肥臀》而被迫脫下軍裝,離開部隊的。《豐乳肥臀》先在《大家》雜誌連載,後由北京作家出版社九四年出版,莫言遭到責難和批判,九七年轉業去《檢察日報》工作。莫言獲獎說明「莫言的想像力通行全世界」。諾貝爾文學獎選擇莫言,被認為「標誌著這一獎項的考量標準,回歸了文學性,回歸了文學讀者」。衡量一個作家是否對世界構成了足夠的影響力,要看他的作品。從未存在過脫離政治的文學,但政治和文學有各自的自由空間。思維一開動就想到政治,是一種病態。
正如莫言在獲獎後接受採訪時說:「諾貝爾文學獎是文學獎,不是政治獎。諾貝爾文學獎是站在全人類的角度上評價一個作家的創作,是根據它的文學的氣質和文學的特質決定是不是給他獎項。在諾貝爾獎的歷史上,薩特是法國共產黨員,蕭洛霍夫是前蘇聯的共產黨員,他們的作品依然是經典,依然在被千百萬人閱讀。我在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寫作,但我的作品不能用黨派來限制。我的寫作從八十年代拿起筆,就很明確,站在倫理的角度上,寫人的情感、人的命運,早已突破了階級的和政治的界限。」
頂著巨大風險寫作
莫言說:「我相信有很多批評我的人是沒有看過我的書的。如果他們看過我的書,就會明白我當時的寫作也是頂著巨大的風險,冒著巨大的壓力來寫的。我對社會黑暗面的批判向來是非常凌厲的,非常嚴肅的。我在八十年代寫的《酒國》、《十三步》、《豐乳肥臀》這些作品,都是站在人的立場上,對社會上我認為的一切不公正的現象作了毫不留情的批判。所以如果僅僅認為我沒有上大街去喊口號,僅僅以為我沒有在什麼樣的聲明上簽名,就認為我是一個沒有批判性的,是一個官方的作家,這種批評毫無道理。」
莫言的第一本書《透明的紅蘿蔔》、第一個長篇《天堂蒜薹之歌》的責任編輯,是前作家出版社副總編輯石灣。石灣接受亞洲週刊採訪時說:「莫言獲諾獎,使我想起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上級派工作組進駐作家出版社的情景。莫言的《透明的紅蘿蔔》,是『文學新星叢書』第一輯中的第三本。第一輯的五本書,都是我親自約的稿,是這套叢書的打頭作品。工作組組長在大會上嚴厲責問我:你為什麼要出『文學新星叢書』,而不出延安文藝叢書?為什麼你在『文學新星叢書』的《出版說明》中不提『二為』方向(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大帽子扣下來挺嚇人,令我感到文革極左的那一套又來了!於是,我成了工作組的『眼中釘』。繼出版莫言的第一個長篇《天堂蒜薹之歌》後,作家出版社大型刊物《文學四季》又發表了他的第二個長篇《十三步》。工作組說《十三步》有嚴重的傾向性問題,也在大會上批判。《文學四季》就在那次整肅中被一刀砍掉了。因此,莫言的作品一直不屬於官方認可的『主旋律』作品。」
石灣說:「莫言在這次獲獎後坦言:『作家的寫作不是為了哪一個黨派服務的,也不是為了哪一個團體服務的,作家寫作是在他良心的指引下,面對著人的命運、人的情感,然後做出判斷。』在沒有獲諾獎之前,他絕對不敢這樣講。諾獎給了他膽量,自然也就給了廣大文學工作者膽量。這會是一個很大的觸動。尤其是在中共十八大高層換屆之際,也許會促使文藝政策作出調整。但期望值也不能過高。因為要清除文革餘毒,畢竟是一件很艱巨的事。延伸到整個社會,也是如此,前些時在各地的保釣遊行示威中,不就重演了文革年代舉著毛澤東畫像搞打砸搶燒的一幕嗎?」
《天堂蒜薹之歌》是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推介閱讀的一部作品。據知,這部小說出版後在中國國內一些地區一度被禁。這部作品是一部體現中國作家良知、反映弱勢群體生存狀態的力作。小說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真實事件:數千農民響應縣政府號召,大量種植蒜薹,結果蒜薹全部滯銷,縣政府官員卻不聞不問,憂心如焚的農民自發聚集,包圍縣政府,砸了辦公設備,釀成震驚一時的「蒜薹事件」。這起被媒體報道的事件,促使莫言放下正在創作中的家族小說,用了三十五天,創作出這部長篇力作。
莫言回憶說:「其實也沒有想到要替農民說話,因為我本身就是農民。現實生活中發生的蒜薹事件,只不過是一根導火索,引爆了我心中鬱積日久的激情。我並沒有像人們傳說的那樣,秘密地去那個發生了蒜薹事件的縣裏調查採訪。我所依據的素材,就是一張粗略報道蒜薹事件過程的一家地方報紙。但當我拿起筆來,家鄉的父老鄉親便爭先恐後地擠進了蒜薹事件,扮演了他們各自最合適扮演的角色。事過多年,蒜薹事件已陳舊不堪,但小說中的人物也許還有幾絲活氣。在新世紀,但願再也沒有這樣的事件刺激我寫出這樣的小說。」
具有走鋼索能耐
莫言的《生死疲勞》二零零八年獲香港浸會大學第二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該獎決審委員會主席、浸會大學文學院榮休教授鍾玲接受採訪時說,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實至名歸。他的小說氣勢宏偉,能體現二十世紀中華民族的血淚和個性,又有獨特的文體風格。莫言引人入勝的?事方式無人可及,是個非常會說故事的人。那一屆「紅樓夢獎」入圍的大作家很多,莫言突圍而出的一個理由是他的?事和想像力能把讀者緊緊抓住,巧妙地運用輪迴觀念,以驢、牛、豬、狗、人的視角,寫中國幾十年的社會。其魔幻寫實式的幽默令人噴飯,但骨子裏卻充滿對政府政策與幹部的?烈諷刺。當年來香港領獎的莫言,那三天說話都很含蓄,上台演講卻是冷面笑匠,常調侃自己,又能微言大義。鍾玲說:「莫言的小說有?烈的批判性,卻奇蹟式地一本接一本在國內出版,正與他在體制內小心自保有關係。其實我們應該慶幸莫言個性那?謹慎,這次一位中國人能獲諾獎跟莫言走鋼索的能耐有關。」
香港浸會大學助理教授、青年作家葛亮的小說《朱雀》在內地舉行首發式,莫言特地繫上一條大紅圍巾前去,表達對葛亮的祝賀與鼓勵。葛亮對亞洲週刊說,那真是令人感念,是莫言的慈藹與細膩。葛亮說:「作為專業的當代文學研究者,對莫言作品十分熟悉。這熟悉並非一朝一夕之間建立,而是因他寫了很多年,我們也讀了很多年,如此點滴間積累而成。所以,我們清楚他小說的優秀。這樣的作品獲得諾貝爾獎,說明中國文學,即使放置在世界語境中去釐定其價值,依然是傑出的。」
葛亮說:「在這個眾聲喧嘩的時代,一個作家相對安靜地寫作,並未有辜負過自己人本與人文的情懷與尺度,如何會有問題?如有質疑,應該先讀完他具代表性的作品。這是對一個作家最起碼的尊重。因為無論何世何時,真正的作家,都是用作品向生活與世界發言的。由《紅高粱》、《四十一炮》至《生死疲勞》、《蛙》,不可否認,莫言用自己的文字,建構生長於斯的鄉土圖景的同時,從未放棄過對時代與社會的省視與批判。這批判的基石,是一個作家出自內心的吶喊與良知的碰撞,也是一個作家的創作的本分與尊嚴。由衷希望國人將對諾獎的關注,轉化為對中國文學長期且具持續性的關注與關護。」
李歐梵在哈佛列為教材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國際著名文化研究學者李歐梵教授應邀去北京為青年作家講習班講課,當時年輕的莫言就在課堂上聽課。李歐梵在美國哈佛大學講授現代文學時,就重點介紹莫言的小說《透明的紅蘿蔔》。莫言獲獎後,李歐梵對亞洲週刊說:「中國現代文學最重要的特徵,就是關注社會底層。莫言的作品,長期來始終沒有偏離過。美國學者夏志清早就強調『關注底層』這一點,國外那些小資讀者是沒辦法感受這種底層人性的真諦的。莫言的小說,始終表達了貧困的道德感,我們沒有這方面的經驗。莫言的小說卻精準地表達了。這種感受,在寫作時一旦掌控不了,就會煽情,就會誇張。」
李歐梵認為,到目前為止,中國現代文學中,寫得最好的還是農村題材。莫言寫中國農村,正是中國小說的主潮,進入生命底層,尋找生命意義,讓讀者了解在苦難外衣包裹下的底層人性。有些人批評高行健的小說,就是因為他的作品是歐洲式的,是思想式的,是現代主義式的,作家就應該引領文學主潮。李歐梵說,莫言的小說始終有山東高密的泥土味;莫言的作品,從《透明的紅蘿蔔》到《蛙》,語言文字太有特色了,《豐乳肥臀》雖結構上有些漏洞,但語言實在吸引人。李歐梵說:「最令人佩服的是,莫言幾十年來堅持寫長篇小說,這種努力,值得肯定。」
被錯劃成「右派」而蒙冤二十三年的作家鐵流說,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是好事,對中國作家回歸人性、走向寫實的現實主義是策動與鼓勵。就說莫言的《蛙》,不是歌功頌德作品,更不是宣傳紅色的東西,它揭示了人性與黨性、國策和傳統的矛盾,最終得勝的仍是黨性和國策。這是生活的真實。莫言得獎後感謝的不是「組織和領導的培養」,而是要為人民寫出「更好的藝術作品」,認為「作家不是為黨派服務」,甚至還向當局表達希望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早日獲得自由。相信總有一天,中國大陸文學不再是毛澤東的「為政治服務的工具」。因此他認為,莫言獲獎,是給毛澤東左的勢力的響亮耳光。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似乎有先兆。北京中央電視台罕見獲邀前往瑞典斯德哥爾摩採訪得獎人揭曉。十月十日,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官方微博「新聞值班室」發布消息稱,「全球獲准採訪諾貝爾文學獎的只有三家電視台,央視首次獲邀採訪」,人們紛紛猜測:這是莫言獲獎的信號。早在八月,全球兩大著名的博彩公司Unibet以及立博(Ladbrokes)便為諾貝爾文學獎開出了賠率,莫言與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輪流佔據這兩家公司賠率榜前兩位。
當天晚上七時莫言獲獎消息發布後,微博上滿屏是莫言。翌日,各地實體和網絡書店,如當當網、京東商城和卓越亞馬遜,莫言作品被瘋搶而脫銷斷貨。上海福州路上海書城第一時間在一樓開設莫言專區,十二日早上營業十分鐘後,莫言的書被一搶而空,專區沒有書賣,只能先撤掉。之前書城莫言作品庫存量僅二百多冊,一上午書城前台接到莫言作品訂單一百多張。據上海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曹元勇介紹,莫言的十六部作品再版,正在緊鑼密鼓印刷,十一部長篇小說已入庫,現正印製中短篇小說集,十月下旬上市。莫言獲獎後首部新作、也是首部劇作集《我們的荊軻》,將由北京精典博維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推出,新世界出版社出版。莫言最新文集也將於十月底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文集包括莫言長篇系列十一本、中篇系列三本、短篇系列三本和其他文論集、散文集、劇本。莫言文集精裝版將由北京聯合出版社於年底推出。莫言的《酒國》、《豐乳肥臀》將於年底前由俄羅斯聖彼德堡阿姆佛拉出版社出版,此前莫言只有一些短篇小說被譯成俄文。
帶動文化股股價急漲
網上二手書交易網站「孔夫子」上,推出「莫言簽名本」圖書:二百八十元人民幣(約四十四美元)一本的《蛙》已訂完,《紅高粱家族》和《透明的紅蘿蔔》簽名本標價一千元也被搶購。在淘寶網上,《蛙》的簽名本更標出一千九百八十元高價,已有交易。其他與莫言作品相關的電子書、影視劇改編作品和演講視頻,頗受熱捧。新浪讀書中的《豐乳肥臀》十二日點擊量達五十六萬次,佔總點擊量的四分之一。受莫言獲獎消息提振,A股文化傳媒板塊開盤領漲兩市。新華傳媒、出版傳媒、長江傳媒、奧飛動漫開盤即漲停。
山東濟南市郵政局與濟南市文聯聯合刻製的紀念郵戳,注以「中國作家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中國籍文學諾獎第一人打破歐洲作家壟斷」等字樣;高密戳註以「中國.山東.高密的驕傲」、「家鄉人民熱烈慶賀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等字樣。貼上「莫言」標籤的周邊產品紛紛出現,莫言獲獎的紀念T恤在淘寶網上出售。紀念T恤上印著中英文「諾貝爾文學獎」和莫言的漫畫頭像。莫言家鄉山東高密也隨之為人所知,淘寶網上出現了特別標註「莫言故鄉」的「高密火燒」和烤雞。還有一些與莫言完全無關的產品也搭便車貼上了標籤。
莫言旋風正在中國大陸勁吹。上海文學雜誌《收穫》編輯葉開認為,莫言獲獎可促進、加深世界其他國家讀者對中國文學的了解和理解,其中的輻射,可以影響到其他的作家身上,這才是獲獎背後更深遠的意義,中國正處在新歷史時期,國民心靈的滋潤都需要文學。莫言的獲獎或許會是一個歷史性的有座標意義的事件,會讓更多人來關注中國文學。上海文學評論家朱大可認為,莫言獲獎,對中國文壇有兩個方面的意義:在某種程度上提升了世界文壇對中國文學的關注度,但它必然也降低了其他中國作家獲獎的幾率;對年輕作家而言,這種大獎無疑是很好激勵,像一劑強心針,注入嚴重衰退的中國文學,為青年寫手們提供了無限美妙的榮譽前景。■

莫言小檔案


1955年2月17日生於山東省高密縣,原名管謨業。童年時在家鄉小學讀書,後因文革輟學,在農村勞動多年。1976年加入解放軍,歷任班長、保密員、圖書管理員、教員、幹事等職。1981年開始創作生涯。1986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1991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創作研究生班並獲文藝學碩士學位。1997年以長篇小說《豐乳肥臀》奪得中國有史以來最高額的「大家文學獎」,獲得十萬元人民幣的獎金。1997年脫離軍界,轉至地方報社《檢察日報》工作,並為報社的影視部撰寫連續劇劇本。《紅高粱》於1999年入選亞洲週刊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2003年《檀香刑》獲第一屆鼎鈞雙年文學獎。2005年獲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2006年獲福岡亞洲文化大獎。第一部章回小說《生死疲勞》於2008年獲第二屆紅樓夢獎首獎。2006年榮登中國作家富豪榜第20位。2007年問鼎中國作家實力榜第1名。2011年長篇小說《蛙》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當選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201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莫言主要作品


長篇小說
紅高粱家族、食草家族、酒國、四十一炮、檀香刑、生死疲勞、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紅樹林、豐乳肥臀、蛙
中篇小說
金髮嬰兒、爆炸、高粱酒、高粱殯、狗道、奇死、築路、歡樂、紅蝗、父親在民夫連裏、白棉花、戰友重逢、懷抱鮮花的女人、紅耳朵、夢境與雜種、模式與原形、幽默與趣味、牛、師傅越來越幽默
短篇小說集
白狗秋千架、與大師約會、透明的紅蘿蔔
散文集
說吧,莫言、我的高密

莫言獲獎當之無愧

王德威說,創作總在有形與無形的、政治與非政治的夾縫中找活路。


被視為「華文文學權威研究第一人」的王德威,現任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講座教授。就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引發的「文學與政治」話題,十月十五日他接受亞洲週刊專訪。
王德威說,文學與政治關係是複雜問題,國家文學、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三者之間,是既合作又博弈的關係。他說:「我與莫言相熟,很尊敬他,他是重量級國際作家,這麼多作品在國外翻譯,且有不少優秀書評,他在文壇地位應該肯定。從文學創作的審美意義上看,莫言獲獎當之無愧。不過,海外民運陣營和異見領袖的朋友們,還有中國一些網民卻有不同聲音。」
王德威認為,莫言不僅是黨國體制裏的作家,且地位很高,應當承認,他的一些不得已的妥協,或者說他甚至並沒感受到壓力下的合作關係,無疑是一種事實。退一步而言,什麼樣的文學不受客觀環境的限制與壓力呢?恐怖的國家機器,在中國的歷史情境裏,是不得不承認的事實。不過,有哪一類作家是沒有各種各樣的有形無形的壓力而自由自在創作的呢?他說:「我看未必。莎士比亞在創作戲劇時,伊麗莎白女皇時代也有相當嚴苛的審查制度和政治角力,文人創作似乎總是在這樣一種有形無形的、政治與非政治的夾縫中尋找活路。」
王德威說:「莫言曾有那句名言,審查制度讓他得以在創作上有更多的靈感。他講的既是反話,也是他語重心長的自我反思。文學創作者不必是民運人士,對民運人士,我們非常尊重,但莫言選擇的這條路不是從事民運活動。何況他也沒有自我標明超高的道德水準。莫言創作的小說內容泥沙俱下,正如他自己所言,他的作品不是那種純粹的精緻的審美式的象牙塔的東西,它們原本就是混沌的複雜的充滿矛盾的。」王德威認為,在體制內的作家畢竟也有創作慾、發表慾,寫了幾百萬字好作品,不能發表,那是更可怕的考驗。他說:「莫言成長在相對寬鬆的時代,他絕對聰明,我常笑說,莫言以『農民智慧』居然不斷用不同方式打馬虎眼。他以豐富的想像力、嬉笑怒罵的諷刺才華,左躲右閃,也算成全了讀者。」
不應視作家為道德表率
王德威說,對莫言批評的一個事實是他抄寫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的講話,對他的這一舉動當然不以為然,同樣是作協副主席的王安憶就拒絕參與,可見是可以選擇的,莫言選擇了參與,他有他的理由,自己也解釋了,人們就應該包容。莫言的小說是泥沙俱下的大結合,應該以看小說那樣比較慈悲的心情來看待莫言真實的這一面,不見得必須把作家視為超高道德的表率。
王德威認為,不能不承認莫言在體制內得到的,一般作家可能是得不到的,他坐在這個位子上,既有他優秀的創作才華,而他也必須接受很多妥協,這是中國當代作家無奈的局限。王德威說:「我的一些學生也問我,中共制度下,不容許創作自由,怎麼會有出色的佳作問世?我認為這種評判不夠深刻,前蘇聯作家帕斯捷爾納克的《日(切)瓦格醫生》,也是在相當不容易的環境下創作的。莫言有所妥協,但任何讀過他那幾部重要作品《酒國》、《豐乳肥臀》、《生死疲勞》的讀者,大多會心微笑,接著就會懷疑,國家領導人讀了應該會覺得很尷尬,但這樣的作品居然在大陸出版,相對於整個文化社會環境的逐步改變,作家、讀者和官方的博弈,顯然也有了相當大的轉變,因此人們對莫言應有更大包容。」(江迅)■

公開信抗議莫言獲獎

抗議人士致函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不滿莫言獲獎,但也備受質疑。


十月十二日,一批自稱「中國民間人士」反對莫言獲獎而致瑞典文學院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公開信。他們表達強烈譴責與抗議:「這將褻瀆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獎以及諾貝爾先生的聲譽」,「要求取消授予莫言二零一二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
致瑞典文學院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的信函說,「現在還是中共黨員、是直接扼殺中國作家創作自由機構的負責人的莫言,並沒有堅守作為一個作家的良知底線」,「僅以文學本身而論,莫言的文學成就有限,他的語言粗糙、浮華、冗長,遠非一流作家的洗練、簡潔、傳神……他的小說創作手法照搬自拉美魔幻現實主義,與中國本土的歷史與現實的對接並未水乳交融。他在作品中所體現出的思想與價值立場,並不符合諾貝爾文學獎宣導的理想主義的趨向」,「在莫言最得意的最近作品《蛙》中,也並沒有真正觸及人性。這部以計劃生育為題材的小說並沒有達到多高的高度,相反,倒是巧妙地讚美了中共的計劃生育制度」。
這批「中國民間人士」認為,將諾貝爾文學獎頒給莫言「這樣一個身上充滿紅色基因、讚美中共體制、摒棄良知、道德冷漠的作家,這是對中國民間社會的侮辱,對人權和自由價值的背離和對勇氣和良知的詛咒」。
在此信簽名的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古川、香港媒體從業者北風、北京學者夏業良、身在美國的作家余杰、安徽維權人士張林、北京媒體從業者蒲文昕等三批四十四人(截至十月十六日)。旅居澳洲的民主活動家阮傑表示贊同,他說:「任何人無論有多高的才華、在什麼領域做出多大多傑出的成就,如果人品低劣,都不該成為授獎的對象。正義、良知和品行想必也應該是諾獎的第一原則。莫言說的『審查有利於創作』等言論,作為名作家的莫言不會不知道文藝出版審查的危害,這表明莫言是個十足偽君子,是個極度沒有良知和正義的人。把諾獎授給這樣的人是完全錯誤的。」
接到這一徵求簽名的信函,七十三歲的洪哲勝,自稱「有四十五年經驗的民運老人」,他有不同意見:「在中共六十三年的無數運動的折磨之下,要求別人非得站立起來從事抗爭,從而走向可期的危險不幸下場,是過分要求。莫言如果這麼辦,他就無法寫出並發表一百多本小說了」,「當年,他不敢或因故沒有反對中共迫害劉曉波,當然不能證明他正確,他勇敢,但也不能證明他錯誤,他是懦夫,他是壞蛋,因為在中國,會有這樣反應的人們,可能超過百分之八十,因此,沒有對劉曉波落井下石的人,還是屬於正常的大眾」,「尤其是,他得獎後很快就兩度公開宣稱,他希望劉曉波早日獲得自由……即使莫言以前果真是個政治壞人,則他現在的言論也已表明他有了轉變」。
洪哲勝認為,「在這時刻,還對莫言品頭品足,還對他冷嘲熱諷,絕對不是一個理性、成熟的民運所應為」,「這個聯署信最好請主催者暫時放進抽屜,繼續觀察莫言的表現再作決定」。(江迅)■

莫言和文化界朋友的緣份 .江迅

凡與莫言交往過的人都說他憨厚,常替人著想,是一個從來沒有文場中嬌氣?肯吃苦負重的人。從他的生活細節,可探討他的創作源泉?為人之道和心靈世界,這是從文到人的一幅肖像畫。


我與莫言相識二十年。二零零七年,香港書展主辦方貿易發展局與亞洲週刊合辦名作家講座系列,邀請莫言前來書展演講。他返回北京,一下飛機便給我發了條手機短信:「這些天為了照顧我們這些作家,你和你的同事都累壞了。你又不是不能寫作,如此折騰自己,令人感嘆,謝謝你們。」這些大作家離開香港後,能如此表示的並不多,莫言是如此細心而誠摯。
香港武俠小說作家鄭丰獲悉莫言得獎後說:真替莫言高興。曾在那年香港書展上見過莫言,給人印象非常低調厚實。對莫言的印象,朋友們幾乎是相同的:低調而不事張揚,越來越能控制內心情感,創作上想像力狂放不羈,語言行文犀利恣肆,永不固守而大膽創新,許多作品超出讀者閱讀經驗,在現實生活中,他卻膽子不大,見到陌生人似乎有些靦腆,夾雜著膠東口音的語調始終慢聲輕氣。
莫言的好友都這麼說,從相貌上很難找到莫言一點瀟灑的神情:過早謝了頂的腦袋,沒有窄腰而只有肥臀的線條。窄窄的一雙眼睛,似乎也不具備穿透生活的光澤。用人體造型美的視角,去掃描莫言,他不能算是中國文苑美漢。不過,凡與他交往過的人都說他憨厚,常替人著想,是個一貫沒有文場中嬌氣?肯吃苦負重的人。
北京老作家從維熙說,在人品上,莫言絕不是文苑中的跳蚤之類,他是一個值得信賴的朋友。一天,他與莫言在電話中聊天時,告訴他一件生活瑣事:從維熙寓所那兒正在粉刷樓房。一個打工仔從樓裏得知從維熙是個作家。一天,那打工仔乘升降梯經過從維熙家樓窗時,突然問他是否認識莫言。從維熙不置可否,反問他為什?問這個問題。那裝修工說,他是山東省高密縣人,他們那方水土出了個莫言。
從維熙說:「既然我也是個作家,想必我就認識莫言。我沒正面回答那小夥子的問題,只是把一包『紅塔山』香煙遞到他手裏。其實這只是我與莫言聊天時,信馬由?說出的一件生活趣事。」沒想到幾天後,快遞公司的投遞員按響了從維熙家門鈴,是莫言送來兩條「紅塔山」香煙和一瓶「五糧液」名酒。他打電話給莫言,說不解其意。莫言說這是出於對老哥的友情。事後,從維熙再三思忖,覺得不只是對他個人情誼,更包容了對高密一草一木的一往情深。從維熙說:「以此生活細節,可探討莫言的創作源泉,以及他的為人之道,這就是從文到人的一幅莫言肖像。」
九八年中國大陸九位作家應海峽對岸之邀,出訪台灣。啟程那天,妻子送從維熙到首都機場,她像是發現了什?秘密似的對從維熙耳語說:「當過軍人的莫言,就是與別人不一樣。你看,別人都慢悠悠地磨蹭,只有莫言像個搬運工,不惜力地幫大家集中行李。」從維熙說:「八七年,中國作家代表團出訪德國時,莫言在團隊中也顯出他那份樸實,在往返的機場上扮演搬運工角色。其實並沒有人讓他這?幹,其閃光點在於出自他的行為本能。因而,在訪德歸來作總結時,他是全團一致公認的勞動模範。這些看起來貌似平常的行為,正是身背嬌驕二氣的同行們,最為匱乏的精神……我特別看重莫言身上十分濃烈、在知識分子中最為欠缺的素質。」
在香港書展期間,朋友們問莫言,為什麼筆名起這樣兩個字。他說,他原名叫管謨業,把當中的「謨」倒過來就是「莫言」,激勵自己少說話多做事。他選擇這個筆名,是為紀念那些不能亂說話的歲月。他說:「那是在文化大革命動亂年代,我是在文革壓抑年代成長起來的。在這種社會背景下,許多人因言招禍,一語不慎,很可能帶來身敗名裂、家破人亡的後果。那時我偏偏饒舌,有在人前說話的強烈願望。母親教育我,能不說話盡量不說,言多必失。當時我們村裏的人總在搞鬥爭。我父親是農民,但我們家生活安樂,他擔心我可能會說些不適宜的話,使我們家惹上麻煩,所以他讓我少說話。在夾縫中生存,一生坎坷,起了筆名就有重新開張的意思。以前痛苦的記憶太多,要重新走向新的起點。」
多次聽莫言說他小時候曾在除夕夜去別人家討餃子吃的事。經濟上的貧困給他少年生活留下慘痛記憶,父親過於嚴厲的約束也使他備受壓抑。莫言六歲進校讀書,曾因罵老師是「奴隸主」而受處分。小時候這種壓抑的心理特徵對他後來的小說創作影響很大。
莫言酷愛讀書可謂癡迷。小學三年級時,他就讀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作品,開始文學啟蒙。小學五年級時,他讀《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名著。文革時期,他輟學在家,無書可讀的時候他讀《新華字典》。文壇流傳他小時候能背《新華字典》。問莫言,他笑道:「看《新華字典》也覺得很有意思,至於說我能倒背如流,那是太誇張了,我只是讀得很熟。那時大概十來歲,記得我十二歲輟學以後就沒有書可看了,天天在家勞動。颳大風、下大雨不能下地幹活時,就躲在家的一個磨房裏看書,翻來覆去地看。」莫言說,那時候書非常少,一個村子裏幾本書瞭若指掌。為了看書,他想盡一切辦法,拿著自己僅有的幾本書去跟別人交換,別人不感興趣就幫他們幹活,推磨、割麥子,換來閱讀人家藏書的權利,後來附近十幾個村莊的書都看完了。他說:「別以為十幾個村莊有多少書,最多也就是二三十本,我當時覺得我已經是世界上學問最大的了,把一個鄉的書全看完了。後來實在沒書看了,就看《新華字典》。」莫言說,當時沒什麼文化生活,就覺得唯獨書能吸引住你。他家人都愛看書,二哥也是書迷。家裏原來有一條門檻,當時農村沒電,只有一盞小煤油燈。每晚煤油燈的火苗像一顆黃豆那樣小,母親在鍋灶上做飯,他和二哥就一腳踏在門檻上看書。
一九七六年,二十一歲的莫言加入解放軍,歷任班長、保密員、圖書管理員、教員、幹事等職務。八一年,他開始小說創作,處女作為《春夜雨霏霏》,而後,他進入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學習。八五年,他在校學習期間,發表了中篇小說《透明的紅蘿蔔》,引起文壇的關注。無論他畢業後在軍內,還是轉業到《檢察日報》社,或是到京城哪個機構,他心目中的地處膠東平原邊緣的高密縣東北鄉,永遠是他的文學中心舞台。
一九九九年,亞洲週刊評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莫言的《紅高粱》入選,排名第十八。莫言說:「我作為一個山東高密人,農民的後代,儲存的就是高粱、水稻、黃牛……想像力不那麼神秘,是可觸可感的。現在年輕人的小說和我們不一樣,我們是飢餓的一代,他們是過剩的一代。他們是生活在高科技高資訊的時代,電視、電腦、動畫充斥著他們的生活,留在他們頭腦中的東西與我們不一樣。人的複雜心理過程是任何電腦難以比擬而望塵莫及的。」
上海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郟宗培對亞洲週刊說,認識莫言是八四年,那時莫言在北京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學習,那是軍旅作家搖籃。郟宗培去組稿,與莫言交了朋友,拿到他新創作短篇小說《石磨》,後發表在《小說界》上。郟宗培說,這批學員畢業前夕,莫言發軔了,一部《紅高粱家族》引起文壇關注,被改編成電影《紅高粱》後,他名聲與日俱增,而他的故鄉情結卻越來越濃烈了。
零四年末,郟宗培與旅日學者毛丹青策劃了北海道文學採風之旅,莫言為首席嘉賓,帶領一支京滬媒體團隊在冰天雪地的北海道歷時十二天縱橫三千里。每在一地活動完後到達下榻處,餐前飯後,總要安排一次莫言訪談,大家圍他而坐,有提問有記錄有攝影。無論是對隨行團隊,還是在北海道大學講座、在根據莫言小說改編的電影《暖》基諾影院首映式上,他談的最多的是他兒時家鄉風俗的憶念,對母親的感恩,談動物談孤獨談戰爭,談當年被侵華日軍抓去當勞工、在北海道過了十三年野人生活的非凡老鄉劉連仁。
永不泯滅的童心
郟宗培說:「每當莫言談得深情忘我的時候,從他吐出的團團煙霧裏,從他細眯的眼眸中,分明讓人看到了他內心情感的豐富、惆悵和糾結。莫言很低調,心卻飛翔得很高,其中的落差,藉以彌補的是他永不泯滅的童心和悲憫的情結。」郟回憶,那天去當別町拜訪八十八歲的侉田先生。他是當年發現並救助劉連仁的獵戶,纏綿病榻多年。莫言像代自家長輩去敬謝一般,盤坐在榻榻米上,聆聽老先生含混不清的講敘。當眾人上車離開時,看到老先生臉貼著玻璃窗看著大家,莫言快步下車跑到窗前喊:莎喲娜拉!莎喲娜拉!(日語再見)■

莫言比體制外作家更批判體制 .章海陵

莫言共產黨員背景為人詬病,但他和蘇共作家蕭洛霍夫一樣,作為體制內的作家,他比體制外作家更能深刻批判體制;他看似遷就現實,但卻顯現更深刻的現實;他想像一個荒謬世界,但卻不撒謊。他是作家,就用作品來說真話。


中國作家莫言被授予二零一二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全球華人及文壇大聲歡呼「實至名歸」,但也出現抗議聲浪,抨擊莫言成就有限,遠非一流作家,批評諾貝爾委員會將文學獎頒給一個共產黨員作家。
其實,早在一九六五年,蘇共作家蕭洛霍夫就憑《靜靜的頓河》獲頒諾貝爾文學獎。此外,智利詩人聶魯達等多位共產黨文學家也曾先後享有諾獎的榮耀。不久前去世的九十五歲史學大家霍布斯鮑姆一生堅持左派信念,即使在柏林牆倒塌後也不退出共產黨,但他的研究成果飲譽全球學界。作為共產黨員作家,中國的莫言為何無資格摘取諾貝爾文學桂冠呢?
莫言和蕭洛霍夫胸懷文學理想,從社會底層的農村進軍強手如林的首都文壇,都幸運地遇到慧眼識人前輩的關懷。哥薩克老作家綏拉菲莫維奇提攜同鄉蕭洛霍夫,稱他是頓河草原上的小鷹,看似不起眼,卻能張開驚人的巨大翅膀。莫言當年報考解放軍藝術學院時不僅創作上藉藉無名,有些學科的考試成績也不盡理想,而在校學員中已有山東軍區李存葆、南京軍區錢鋼等大腕級名家。可是,資深軍旅作家、文學系主任徐光耀僅審閱莫言幾篇習作,就決定破格錄取。棲身山東高粱地的小鷹莫言,也擁有一飛沖天的巨大翅膀。
與蕭洛霍夫不同,一九五五年出生的莫言沒有出生入死的戰爭經歷。他具有另一種歷練,即從小到大受到饑餓的無情煎熬,一點不亞於戰爭中慘烈的出生入死。作家難忘慈愛可敬的母親因偷吃公社的牲畜飼料而遭幹部吊打;他家大娘外出討飯,對一碗麻瘋病人吃剩的麵條都感恩不盡。可能唯其如此,莫言才特別珍惜生命的感受與感覺,他的文學才情由此而昇華,分外光采照人。
為人低調、僅在飯桌上吃相難看的莫言,一旦進入寫作世界簡直像換了一個人。推出成名作《紅高粱》之前,莫言就以爆炸式、異類型的不凡身手亮相文壇。他充滿激情,恣意妄為,信筆寫去;筆下人物個個虎虎生風,卻難以歸類。他自信而沉著地彈奏特有的「主旋律」,即山東高密鄉一個苦孩子的永遠追問:人豈可無尊嚴,卑微地苟活偷生?人世間的殘酷與殘暴,何以至此?
嚴峻時代中的人性光輝
經歷文革的作家大多擅長斥責極左政治,但罕有像莫言那樣將揭露罪惡、控訴苦難變奏為力透紙背的反諷,既淋漓盡致彰顯時代的嚴峻﹐又不動聲色但熱烈讚揚中國人性的光輝。比如,短篇《門牙》中的解放軍王班長應是不折不扣的兵油子,未婚卻誇口睡過的女人已有千把;偷老百姓西瓜不成,乾脆裝神弄鬼行騙,成為帶壞新兵的「教唆者」。可是,就是這樣一個王班長,卻敢於痛打軍中無人敢惹的權貴子弟。在例行公事的擁軍愛民活動中,王班長一視同仁對待駐地附近的地主富農,上門向新郎新娘表示祝賀時,鼓勵男主人不要因階級成份而抬不起頭,並大膽詼諧地建議,哪天把自家的漂亮妹妹領來嫁給你,而你的新娘歸我。在風聲鶴唳、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即使是吃了熊心豹膽的勇者也不敢有如此表示。無語的新娘只有不停地剝水果糖請解放軍吃,剝了二十多顆。一個光芒萬丈的真男子現身了,新娘怎能不熱淚盈眶、遐想聯翩?在新中國的文學人物畫廊裏,何曾有過這等文學形象?
而在《人與獸》中,抗日英雄爺爺被日軍抓到北海道當勞工,因不堪折磨逃進深山老林,靠撿野果和偷農作物維生,「人是他最怕的,也是最思念的」。有一天,爺爺在玉米地裏發現了一個日本農婦,撲上去剝她的衣服,「一串串骯髒的復仇的語言在耳朵裏轟響:你們姦殺了我的女人,挑了我的閨女,抓了我的勞工,打散了我的隊伍」;「我和你們有血海深仇,哈哈,今天你們的女人也落到我手中了」。接下來是淫穢的語言,但再接下來,爺爺鋼槍一樣的身體突然軟了,因為看到了日本農婦內褲縫著「一個令人辛酸的黑布補丁」。而他被侵華日軍殺害的妻子的內褲上也綴有一個同樣辛酸的黑布補丁。
擊垮爺爺的是辛酸的力量,更是全人類的力量。爺爺不可能知道雨果這位法國大作家,但同樣具備「個人之上是群體,群體之上是民族,民族之上是人類」的人道主義情懷。至於內褲上的黑布補丁,它是世上所有窮人家、終生操勞的妻子們和母親們的共有之物,是至死方休的愛心象徵;當然,它也是所有軍國主義者、冷血富豪、貪腐權貴罪惡的證據。
獲諾貝爾文學獎後,莫言飽受「詬病」的不只是他共產黨員的身份,尤其還抄寫過毛澤東的「延安文」。但莫言究竟是左派?或是自由派?讀他的所有作品特別是長篇《天堂蒜薹之歌》,答案一目了然。莫言講述蒼天巿天堂縣發生的一起攻打政府的群體性事件。被告農民在法庭上根本不理睬法官的問話,再三表示「我恨你們」或「政府,你們可不能官官相護」。
令人意外是,法庭辯護席上站出一個年輕軍官,「我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學院馬列主義教研室正營職教員」。軍官嚴厲指責政府向農民徵收苛捐雜稅,農民高呼打倒貪官污吏寄生蟲,是覺醒進步表現,並不構成反革命煽動罪;「難道貪官污吏不該打倒?難道官僚主義不該反對」?
青年軍官特別指出,已淪為被告的父親在解放戰爭期間,曾參加擔架隊,跟隨解放軍一直打到江西,榮立過一大功、二小功,「這樣的一個人,怎麼竟變成一個罪犯呢?他對共產黨感情是深厚的。為什麼為了幾把蒜苔,就去砸搶共產黨縣政府呢?」青年軍官表示,「一個政黨,一個政府,如果不為人民群眾謀利益,人民就有權推翻它」;幹部和官員變成了騎在人民頭上的官老爺,人民就有權力打倒他們!
但是,軍官又說,「我自認並沒有違反四項基本原則,我只是說:如果是那樣!事實上,中國共產黨是偉大正確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的。經過整黨,黨風正在好轉。天堂縣的大多數黨員幹部是好的」;「群眾也不是完全公道的,他們往往把對某個官員的不滿轉嫁到更大範圍內。但這不也是提醒黨和政府幹部與官員更加小心,以免危害黨和政府的聲譽嗎?」
以「清流」的身份發言
作者莫言一邊在摧枯拉朽,一邊又在力挽狂瀾,始終以執政黨「清流」的身份發言。如此看來,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後,一些人追究他與官方和體制的關係,豈不多此一舉?這不禁讓人想起德國文豪歌德,他曾在魏瑪公國擔任部長等要職,同時也一直在文學界和思想界享有崇高地位。馬克思甚至說,「我們應該感謝歌德,因為他像烏一樣躲進了他那掛著勳章的部長禮服」。十月革命後的文化部長盧納察爾斯基也說,俄國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被苦役的地獄之火燒傷以後,開始恭維專制和正教,但他仍然是真誠的,「只有對心理學無知的人才會說,陀氏真地完全屈服,歌功頌德了」;而他只是「遷就了現實,但是絕沒有撒謊」。莫言今天也在走這條路:他是體制內的作家,但卻比體制外作家更能深刻批判體制;他看似遷就了現實,但卻顯現了更深刻的現實;他想像一個荒謬的世界,但卻不撒謊。他是作家,就用作品來說話,說真話。■

亞洲週刊

2012-11 習近平時代玄機十八大搭建政改平台 .江迅 亞洲週刊

 

習近平時代玄機十八大搭建政改平台 .江迅

習近平即將接班,是中國當代政治版圖的一個轉折點,更是執政黨是否深化改革與能否自我完善的接力點。中共十八大報告的最大亮點,是報告的第五章有關「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部分,佔了全文十分之一篇幅,為習近平未來的政改搭建平台;報告是胡錦濤與習近平妥協的結果。中國政治學者認為習近平有可能會力推政改,因為他的父親習仲勳是胡耀邦、趙紫陽的戰友,而且是「靈魂伴侶」。


判斷中國未來走向,中共十八大(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無疑是至關重要的觀察窗口。在中國政治生活中,執政的中共代表大會總是為未來設計發展藍圖。中共十八大十一月十四日落幕,翌日,十八屆一中全會,經歷多番折騰而終於形成的中南海新一屆政治局團隊集體亮相。這是二零一二年中國政治社會的重要事件,將深刻影響今後的中國社會。中共十八大是中國當代政治版圖的一個轉折點,更是一次執政黨是否深化改革與能否自我完善的接力點。中共十八大報告的最大亮色,無疑是佔了報告全文十分之一篇幅的政治體制改革部分。自中共十三大以來,政改內容首度被單列章節。政改的平台搭建了,這場大戲就看新任總書記習近平如何演繹了。
被視為中共「政治宣言」的前總書記胡錦濤在十八大所作的報告,是否會勇闖「改革深水區」,成為人們熱點期待。中共十八大前夕,許多關於政治改革的風向球不時若隱若現呈現,不僅成為輿論討論、政策決策的重點,也成為中國不得不理性而科學面對的關鍵問題,各類思潮的碰撞和交鋒以此為基礎展開。中共三十多年政治改革風雨路,道路並不平坦,歷經艱難和曲折,在不同階段,改革的深度廣度時有調整,改革的重點難點不時翻新,改革的強度力度張弛不一。「改革有風險,但風險可控」,「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條」,這是當下中國的主流聲音。
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始終是媒體和理論界的話題,特別是十八大後,中共將如何推行政改,已被海內外重點關注並寄予厚望。正如全國政協常委、前總書記胡耀邦之子胡德平認為,改革不可廢,承諾不可棄。當下中共面臨兩個最基本課題:下決心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包括經濟體制的進一步改革,以及政治體制改革;如何進一步落實社會主義憲法政治,依憲依法執政治國。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是十八大報告主調。全文近三萬字的報告,被各方譽為是「大雜燴」。中共十三大報告起草人之一吳稼祥認為,總體上看,十八大報告主色調是平和的,沒有讓人覺得驚訝的東西。這個報告是擬任總書記習近平為組長起草的,由離任總書記胡錦濤在大會上宣讀,這就決定了這個報告的品格,即不能說前任總書記不能接受的東西,也不能說新任總書記不能接受的東西。要雙方都能夠接受,是兩任總書記對接的結果。「報告沒有說新任總書記不能接受的,比如重慶模式、打黑唱紅、反對西方普世價值、反對民主和自由化、反對三權分立,只是籠統提不走『邪路』,但也不能說離任總書記無法接受的東西,所以只能概括說不走『老路』,這個不走『老路』和不走『邪路』,是雙方妥協的結果。我認為這個報告的一個亮色就是沒有寫什麼。」
釋放政改的積極信號
不過,吳稼祥卻認為,這個報告有一大亮點。報告中有一章節很重要,顯得格外特別,不能忽略,即把政治體制改革作為單獨一個部分來寫,這是中央極其重要的信號、極其積極的信號。他說:「這一段話,雖然也四平八穩,不要看它寫了什麼,這不重要,單列一個章節寫政治體制改革,這很重要,表示開了綠色信號燈,車可以通過,過了綠燈,車往哪兒開,走什麼路,怎麼走,是你習近平的事了,開綠燈表示這條路可以走了,這很重要。十八大報告最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就在此。中共十三大以來,第一次出現將政治體制改革作為獨立部分闡述,不是以往那樣一兩句話帶過,而是整整一大章節,更是提前到第五部分,不是以往那樣拖在整個報告的最後,放在意識形態那一段內容裏一筆帶過。這是一大信號,需要雄才大略,這是不簡單的事,能這樣就是對中共十三大的映照。」
他強調說:「就是說政治體制改革可以名正言順推進了,而且地位極其重要,至於怎麼搞,那是新總書記上台後的事,這個報告出於平衡,不可能告訴你怎麼搞,所以只能寫一大堆廢話填充在此,就像一個稻草人放在那一樣,以後再把稻草人換成真人。」
「改革」是報告中最重要的關鍵詞之一,全文出現八十六次。相對於十四大一百二十四次,十五大九十三次,十六大八十八次,十七大一百零一次要少,但報告全文近三萬字,卻以近三千字篇幅,對「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作了闡述。那是報告的第五章,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第一節,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第二節,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第三節,完善基層民主制度;第四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第五節,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第六節,建立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第七節,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
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陳寶生認為,要理直氣壯地談政治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還面臨很多挑戰,「這是躲不過的。你不闖關,不往前推是不行的。所以我希望十八大後能在這些方面做出新的部署」。中共中央黨校《學習時報》副編審鄧聿文也認為,民主與開發是一個現代政黨的根本標誌,也是保障執政黨程序合法性的主要方面。一個政黨即使透過革命取得政權,在其執政後,若要得到人民長期認同,需要做到公開透明,讓黨員參與黨內事務重大決策。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執政合法性,並非經濟發展了,執政合法性就自然到來。
期望政改能中步前進
《炎黃春秋》雜誌社社長杜導正說,這次十八大是個標誌性的重要大會,因為有新班子亮相,它將會比較長期影響黨的方針大政。「我對新班子仍抱有高期望。但我更看重十八大後國家大政方針的走向。我認為,政治體制改革大踏步前進不可能,倒退更不可能,一定會小步前進,大家希望它中步前進。不過,我認為新的領導班子有整固問題,一兩年後,希望會有重大進步措施。如果十八大後,連小幅度的進步都沒有,那麼,不少人說對了,目前這個政局很難維持下去了。」
國防大學教授公方彬認為,十八大報告給他印象最深刻的有三大亮點。其中,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在以往的一段時間裏可能重心更放在經濟體制改革,十八大報告旗幟鮮明地提出政治體制改革,這是非常重要的標誌。不僅明確了要改,還明確了改的原則,也就是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其次規劃了改革的路徑,不是只有號召,從哪裏做起、能做到什麼、怎麼做,報告都講得非常充分。比如加強人民代表大會的立法權和監督權;比如政治協商要制度化,特別是政治問題的協商;比如在基層民主的範圍途徑上實現突破,保證人民群眾享有更多的民主權利;比如推進司法制度改革,不允許任何組織和個人凌駕於法律之上,避免以權壓法、徇私枉法。告訴了原則,還告訴了突破口和路徑。
《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周瑞金,二十一年前與友人以「皇甫平」筆名發表《改革要有新思路》等四篇評論,引發一場思想交鋒,六年前發表《改革不可動搖》的評論,引發關於改革的新一輪激辯。他說,六年前,社會焦點是「是否繼續改革」,現在的問題是「如何推進改革」,改革決心已形成共識,如何推進,有待達成新共識。政改由政府推動,政改對象又是政府,所以難,阻力大。今天改革似乎又面臨一個類似於二十年前的改革向何處去的十字路口,市場化改革積累了一堆新矛盾、新問題,群體性事件頻發。要重視這些矛盾衝突,應透過社會管理創新,透過有步驟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特別是社會體制改革,逐步解決這些問題,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城鎮化形成穩定合理的社會結構,以及政府擺脫全能主義、社會組織充分發育。中國全面改革的路徑,先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繼而以社會體制改革為重點,最後才以政治體制改革為重點,這是三步走的改革路線圖。
政治體制改革關乎改革發展的全局,是深化各項改革的制度基礎。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劉日說,報告中關於政治體制改革的各項具體部署,體現了近年來政治體制改革的成果。其中要求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制思維和法制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的表述,具有指導意義。
中共十八大搭建了政改的平台,不少人對新上任的習近平、李克強寄予熱望,卻也有不少人仍在觀望,十年前胡錦濤接任總書記時,人們也給予厚望,結果卻失望連連。不過,吳稼祥卻認為習近平有可能會力推政改。他說,習近平父親習仲勳,於二零零二年去世,國務院原副總理,中共十一屆、十二屆書記處書記,十二屆政治局委員,他是胡耀邦、趙紫陽的戰友,而且是靈魂伴侶,他們互相靈魂感應,互相欣賞的,尤其是從某種意義上說,習仲勳是「崇拜」趙紫陽、胡耀邦的,如果說胡耀邦有什麼問題,那習仲勳的問題要佔百分之六十,因為習仲勳是書記處書記主持工作的,為什麼當年要將胡耀邦拉下台時,習仲勳不同意?現在習近平要恢復父親的光榮,選擇習近平的人也是這麼想的。
吳稼祥說:「選擇習近平的就是曾慶紅(前國家副主席)。只有他能做這樣的事。中國共產黨要自救的話,現在他找到這幫人是最理想的人選了,不可能有比他更理想的人選了,換任何人都不行,習近平是唯一人選。所以曾慶紅是個偉人,確實了不起,他給共產黨注入了新鮮的道德血液。習近平是有自己的想法的,是有自己的概念的。為他服務的中央政策研究室常務副主任何毅亭,早年曾是我的部下,是十八大代表,當時有個政治改革領導小組,我是副組長,整理了一百萬字資料,拿出過五套文件,胡耀邦下台後,任務又交給了趙紫陽,才有鮑彤領導的那個小組。所以因歷史積澱的原因習近平並非不熟悉政改,現在為他服務的人,是曾經參加整個研討過程的人。為什麼溫家寶整天呼籲政改,當年我們的研討政改,主要由他負責。」
中共正在推動新一輪改革,必須先從源頭上增加動力和凝聚共識。十八大會場內外普遍認為,政治體制改革事關全局,需綜合兼顧、交互推進,但在一些民意高度關切而已具備現實條件的改革,如擴大黨內民主、削減副職官員人數、降低黨政領導幹部人大代表比例、提高行政透明、官員財產申報、政府全口徑預算決算公開等,可以率先實施。隨著十八大閉幕,如何進一步落實政治體制改革,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是與非的爭論上,要應對社會大轉型大發展期的各類挑戰和矛盾,唯有推展政治體制改革,方可有效紓解當下中國經濟、政治、社會、環境等領域諸多長期積累且日益尖銳化的問題。政治體制改革,當有「壯士斷腕」的勇氣與魄力。■

亞洲週刊

大會堂的掌聲涵意

有代表在會場為了數總書記報告時的掌聲而不敢喝水、不敢上廁所。


要讀懂中國,就在十八大現場。十一月八日上午,十八大開幕式上,總書記胡錦濤唸十八大報告,全文近三萬字,從頭唸到尾,估計至少三四小時。如此之長,以往從未有過。他站到講台,說只唸摘要。他唸了一個多小時,語句的輕重緩急是內心的表述。全場幾千人跟著總書記翻動紙頁,一片唰聲。主席台上稍有特別動靜,比如兩位高官挪側身子交頭接耳,二樓攝影記者席旋即噴出一陣閃光喀嚓聲。這都是電視直播中看不到的。每當胡錦濤認為需要台下鼓掌時,他就抬高而拉長音調,由頓挫而變成抑揚,台下代表就主動配合熱烈鼓掌。
黨代表陳葉翠說,聽報告總共鼓掌三十五次,久久不停,手都拍麻了。她是山東第一位直選產生的「小巷總理」,是濟南曆下區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陳葉翠說:「總書記把老百姓要說的話、想要辦的事,全都說出來了。會場裏,每次鼓掌我都標記在報告裏,手掌都拍麻了,發自內心的。」八十六歲的湖南代表熊清泉是第七次參加中共全國代表大會,在湖南團,他是參會次數最多而年齡最大的黨代表。他說:「有人問我十八大開得怎麼樣?我連說三個好。一是報告寫得好,二是報告讀得好,三是代表聽得好。我數了下,三十八次掌聲,這是破紀錄的啊。」同在一個場合,代表數掌聲竟然不一樣。
網民說:「關於鼓掌,大家都不鼓,就你一個在鼓,很傻;大家都在鼓,就你一個不鼓,很吊;大家都用力鼓,就你一個不用力,你想怎樣?」,「關於有代表數鼓掌、流熱淚等報道,其實是負面現象,說明代表履職本末倒置。這些代表也不容易,怕數錯而不敢喝水,更不敢上廁所。」(江迅)■

專訪:中國體制改革研究專家吳稼祥
政改已開綠燈關鍵是民主選舉 .江迅

胡錦濤十八大報告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把政治體制改革單獨成章,這是十三大以來首次,表示政改已開了綠燈,可以往前走了,至於下一步怎麼走,就是習近平的事了。政改關鍵是民主選舉,但先搞黨內民主是偽命題。


中國體制改革研究會公共政策研究部研究員吳稼祥,是中共十三大報告起草人之一,他長期關注中共政治體制改革進程。十一月九日,中共十八大召開翌日,他在北京接受亞洲週刊訪問。他說,胡錦濤所作的十八大報告,主色調是平和的,沒讓你覺得驚訝的東西,似乎沒有什麼很重要的東西。不過,報告中有一個章節很重要,即把政治體制改革作為單獨一個部分來寫,自中共十三大以來,從未如此。這是極其重要的信號、極其積極的信號。不要看它寫了什麼,這不重要,單列一個章節寫政治體制改革,這很重要,表示開了綠燈,可以往前走了,下一步路怎麼走,是你習近平的事了,十八大報告最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就在此。以下是專訪內容:
你總體上怎麼評估胡錦濤所作的近三萬字的十八大報告?
黨的報告是一個大雜燴,其實每一次黨的報告都這樣。不管哪個政治局常委提出的意見,應該說都必須吸納。當然,強人時代就不一樣,比如鄧小平時代,別的常委提出的意見,他可以否決,其他人就沒有這權力。可以說,這樣的報告是高度談判的結果。每個人都想加入自己的東西,但每個人都不希望對方加一些完全否定自己的東西。十八大報告按應有程序,半年前就給所有的部級以上官員看了。
在大會上讀報告的是即將離任總書記的胡錦濤,而出任報告起草小組組長的是擬任總書記的習近平,為什麼有如此安排?
這就決定了這份報告的品格,即承前啟後。承接的是胡錦濤十年所做的,寫出來的是大家可以接受的;習近平未來要開啟的,也是上一屆領導人胡錦濤以及與胡思想一致的人不會反對的。起草小組組長是下一任總書記,這就確保報告不會出現下一屆領導人絕對不能接受的東西,你胡錦濤可以要求寫上你認為必須堅持的,但你不能堅持我習近平認為不能接受的東西。承前是可以的,但不能承前那個「唱紅打黑」和文革那一套,承前那個「五不搞」(吳邦國所提的五個不搞:不搞多黨輪流執政,不搞指導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權鼎立和兩院制,不搞聯邦制,不搞私有化)。
胡錦濤報告中說,「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你怎麼理解?
不走邪路,就是不走西方道路。但僅僅用了四個字「改旗易幟」,習近平不允許把話講清楚,只能含糊寫,這就是雙方妥協的結果。至於說,如果把走邪路說得很具體,以後他們就會質問你,明明說這不能搞,你偏偏搞。你會說,不走邪路,我搞的算邪路嗎?什麼是邪路,這是定義問題。「唱紅打黑」是「老路」,在胡錦濤看來,「唱紅打黑」卻是正路,但在習近平看來是「老路」,這路不能走,於是雙方妥協了,我既不能走重慶的「老路」,你也不能走那條改旗易幟的西方「邪路」。十八大報告起草小組組長堅持的是不能搞重慶、文革的那一套,上屆報告起草小組老組長堅持的是,你不能搞西方普世價值那一套。
你強調的是這樣重要的報告,其實是各方觀點的妥協結果?
對。正是如此,我們不能對十八大報告有太多指望,重要的不是報告寫了什麼,關鍵的是這報告沒寫什麼。它沒有明確寫胡錦濤這些年來堅持的反對普世價值,沒有明確寫不搞西方議會政治、聯邦制,沒有明確寫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沒有明確寫國有制的主導地位,這就是積極信號,關鍵是什麼沒有寫,而不是寫了什麼。寫的那些是老的總書記幹的,沒有寫的是可能要限制下任總書記要幹的。
以往的黨代表大會的報告都是妥協的結果嗎?
毛澤東、鄧小平這樣的強人時代,就不用妥協,他們說了算。二零零一年十月成立十六大報告起草小組,胡錦濤任組長。當時提出精神文明決議時,每一次胡耀邦都將鄧力群加上的以共產主義核心的一大段刪除,鄧力群拿到徵求意見稿,又添加上去,胡耀邦又刪除,鄧力群再加上,先後五次。
你認為推動政改,關鍵是什麼內容?
政治體制改革實質就是民主制度化,就是民主化,離開了民主就沒有意義,談民主不談選舉沒有意義。所謂政治體制改革就是怎麼把民主選舉落實了,說其他的話,那是環顧左右而言他,就是在迴避問題。我說個小故事,第一次對你公開。那是一九八九年五月十九日(宣布戒嚴)晚上,我從中南海到政治改革研究室見鮑彤,他說我一旦死了,這就是我的遺囑:我們現在感到後悔,動作太慢,不能按照我們(指他和趙紫陽)的想法,準備用五年時間,把民主直選村一級推到地市一級。這就是當年趙紫陽和鮑彤的設想,如果按照他們的設想,現在已經民主化了。所以你看溫家寶每次到地方講話,說的話都是當年趙紫陽的想法,他說人民可以管好一個村,就可以管好一個鄉,也能管好一個縣。為什麼這麼說,這就是說直選可以推到縣,可以推到地、市,這都是趙紫陽的想法,在溫家寶的心目中是很清楚的。兩邊的政改他都很清楚的,一個是我們這邊,一個是趙紫陽那邊的政改小組,報告要交給總書記,都經過溫家寶,他是中辦主任。
你認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關鍵是民主選舉,是直選?
對。所謂政改,除此以外,沒有政改。現在談什麼行政機構改革、大部制、省直管縣,都沒有意義,那都是在一個艾滋病人身上治療潰瘍瘡疤。當然可以治療,也應該治療,但無法解決根本問題。政改在我看只有一個東西是有意義的,就是把人民直選從村一級逐漸往上推。政改內容就是把直選由下到上、從點到面、從少到多,逐步推行。
據你分析,這個十八大後能解決嗎?
我不思考十八大後可能不可能這麼做。只能這麼說,不這麼做,就亡黨,共產黨已經進入讀秒階段,改革是自救,不改就是自戧?你看這次政治局常委名單,你想再有一次換屆嗎?這一次都搞成什麼樣子了,差點發生內戰。我同意杜導正的說法,中共還有十年時間自救。這樣下去,不可能還有下一個十年,我們兒女不可能生活在那樣的環境中。明年他不改革,我都會成為革命派。這些年來,我一直在維穩,如今就看習近平怎麼幹了,給共產黨一個機會。中國不可能再這樣下去,拿人民血汗錢到處招降納叛,這是些小人,是宮廷太監,把中國搞成這樣。
你對十八大後的發展態勢還是有信心?
我沒這麼說,我只是說有了信號,今後會怎麼做,我不知道,它不這麼做,就自取滅亡。
中共多次提出黨內民主問題,你對黨內民主怎麼看?
民主從黨內民主開始,沒有意義,這是個偽命題,黨內民主從來都是個偽命題。研究台灣情況就知道了,台灣社會民主化後國民黨才開始民主化,如果說國民黨沒有社會民主化而先自己民主化,這個黨就崩潰了。
民主化是指制度化,任何人都不能改變,這叫民主化。聽別人意見,是民主作風,跟個人的品格有關。真要搞民主化,黨內要直選,所謂民主一定要直選,要投票,必須要有競選,候選人多於當選者。民主的三個精義,一是選票、二是競選、三是候選人多於當選者。不可能先有黨內民主,社會民主化之後才能有真正的黨內民主。民主和分權結合起來,權分到哪,民主跟到哪,所以說村級選舉搞不好的都是不想搞好。
說中國特殊,社會承受不了直選,這種觀點就像說孩子游泳,你把他們趕到海裏,不管了,死了好幾個,你說孩子不該游泳,全世界的孩子都在游泳,就中國的孩子不能游泳。這不是笑話嗎?■

吳稼祥小檔案


新權威主義首倡者之一,推動國有企業股份化改造。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會副理事長、中國體制改革研究會公共政策研究部研究員,1982年2月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系;1988年11月被中共中央辦公廳高級研究編輯職務評審委員會評為副研究員;1982年—1989年,曾就職於中共中央宣傳部和中共中央書記處辦公室,領導過書記處辦公室政改研討小組,2000年3月赴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三年。主要著作有:《中南海日記》、《智慧算術——加減謀略論》、《頭對著牆——大國的民主化》、《果殼裏的帝國:洲級國家時代的中國戰略》等。

國民收入倍增里程碑背後 .江迅

胡錦濤政治報告提到國民收入倍增,被譽具有里程碑意義。但即使達到目標,中國未必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須從就業質量、最低工資、社會保險、職業福利等方面入手,切實提升勞動者偏低報酬。


北京昌平區是有城有鄉的發展新區,區域收入差距主要表現在平原與山區。二零一一年,昌平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二萬七千元人民幣(約四千三百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僅僅一萬三千元,相差一倍多。這一差距,在中國大陸全範圍看,還算小的。
昌平中共區委書記侯君舒是中共十八大代表,他接受採訪時說,當前必須盡快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讓百姓能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這必然要求政府部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注重民生投入。為提高收入,緩解收入差距,昌平已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經濟實力有望壯大,下一步要推動百合、草莓、蘋果等花果經濟和山區特色旅遊,增加農民收入;幫助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幫助他們就業。侯君舒認為,十八大提出的「國民收入倍增」目標,從昌平的發展看,完成目標沒有問題,焦點主要在解決收入差距。
「國民收入倍增」,是中共十八大上,總書記胡錦濤近三萬言報告的亮點,被譽為「具有里程碑意義」。胡錦濤說,在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基礎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二零一零年翻一番。「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二零一零年翻一番」是早已有的目標,「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如此量化指標,卻是首次提出,在十八大會場內外備受關注,引發社會議論,被視為中國版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
「收入倍增」指全體人民人均收入翻一番,難點在於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據北京統計局發布的二零一一年數據顯示,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萬二千九百零三元,扣除價格因素後實際增長百分之七點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一萬四千七百三十六元,實際增長百分之七點六。二零一二年前三季度,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價格因素,同比增長百分之七點九,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百分之八點六。北京統計局副局長于秀琴接受採訪時說,近年,農村居民收入同比增速都高於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開始出現縮小趨勢。
提高扶貧救助標準
在中國,對農民扶持的標誌性政策就是提高貧困救助標準,二零一一年當局決定將農民人均純收入二千三百元作為國家新的扶貧標準,這比零九年的一千一百九十六元,提高九成二,對應的扶貧對象規模,到二零一一年是一點三億人,佔農村戶籍人口總數的一成三,即中國大陸有十分之一人口在接受政府救助,其中農民佔了大比例,因此,解決農民問題是民生問題的重點。
日本曾展開為期十年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那是一九六零年十二月。一九六七年,日本提前達到目標,國民實際收入增加一倍。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研究員張茉楠說,日本在實行收入倍增計劃前,經濟總量已相當可觀,但中國目前並沒達到這樣水準。做大蛋糕是分好蛋糕的基礎。
中國學界普遍認為,屆時中國無論是經濟總量的翻番,還是居民人均收入的翻番,都不會有太大問題。十一月九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秘書長安赫爾?古里亞在發布《展望二零六零:長期增長的全球視野》報告時說,中國經濟已恢復穩定增長並保持較好勢頭,他預測二零一二年中國經濟增長在百分之七點五至七點七之間,二零一四年將達百分之八,今後五十年將保持穩定增長。經合組織總部設在法國巴黎,已有五十一年歷史。這份報告稱,中國最早可於二零一六年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到二零六零年,中國和印度的經濟總量,將超過經合組織目前擁有的美國、日本和多數歐元區所有成員國總和。
收入倍增的難點
不過,「國民收入倍增」的真正內涵是「人均增長」,收入倍增的難點在於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發展戰略處長高輝清認為,要實現居民收入倍增,除了中國經濟要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長外,收入分配改革措施要更多向提高百姓收入傾斜,要避免出現居民收入增長而差距不斷被拉大的局面,縮小收入差距的關鍵是加強法制建設,政府運作要透明,官員財產要透明,不斷改革令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更穩定,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收入分配改革是必須盡快突破的改革,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需要適當調整,當下,勞動報酬比例下降,應適當提升;居民收入比重偏低,國家分配格局需適當調整。中共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教授青連斌認為,要有效遏制當前收入差距持續擴大的勢頭,逐步縮小過大的收入差距,必須「規範收入分配秩序,保護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青連斌說,縮小收入差距,須大力調整財政、稅收、社保三大宏觀政策,充分發揮對收入再分配的重大調節作用,「解決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所佔比重偏低的問題,必須採取一系列綜合措施,要從就業質量、最低工資、社會保險、職業福利等方面入手,切實扭轉勞動者報酬偏低?初次分配關係失衡的格局」。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博士馬光遠認為,「國民收入倍增計劃」要有含金量,要考慮通脹因素,扣除價格因素。要真正實現國民收入倍增,需要產業結構、社會結構、分配結構大調整,這種調整本身的完成,在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中國社會轉型期的結束,進入現代社會的產業基礎、社會基礎和分配基礎已經完成。「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其內涵絕非簡單的居民收入提高所能涵蓋。十八大報告在提及國民收入倍增目標時,特別提到,國民收入的倍增,建立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即不同於以前國民經濟的發展目標,更不同於歷史上日本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中國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增長指標,而是「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平衡、穩定、協調發展的綜合計劃。
國際經驗表明,不少中等收入的經濟體,在經歷「快速起飛階段」後,由於無法順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快速發展中積聚的矛盾集中爆發,經濟增長回落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據亞洲開發銀行的一份研究顯示,目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十八個國家中,十二個在拉美,三個在東南亞,它們處在中等收入水平有四五十年。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日本、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用了三四十年完成由低收入向高收入經濟體的過渡。中國到時即使完成翻番,中國經濟總量在二零二零年仍只是美國的八成,城鎮居民收入只是六千至八千美元,農民人均收入僅超過二千美元,中國仍處於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如到那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調整沒完成,則即使實現國民收入倍增,也未必可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2012-12 李安文化創意傳奇全球華人最新產業鏈 .張殿文亞洲週刊

 

李安文化創意傳奇全球華人最新產業鏈 .張殿文

李安導演3D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七成劇情在台灣拍攝,全球票房已逾一億六千萬美元,展現全球華人最新產業鏈,創造文化創意傳奇。台中市長胡志強撥出一百七十萬美元,馬英九推動新聞局編列八百六十萬美元補助,爭取它到台中拍攝,還特別在水湳機場建了一個大水池造浪,利用台灣工藝團隊打造的「造浪池」技術,奇幻景象如夢也如電,並透過雲端科技,整合全球華人電影製作精英的腦力激盪成果。


當台中市長胡志強第一次陪同總統馬英九到《少年Pi的奇幻漂流》拍攝現場探班時,導演李安正在拍攝Pi在船艙中醒來,風雨中跑到甲板上狂舞的那一幕,整個「造浪池」開始加速推浪,連馬英九的衣角都被水花飛濺。
如夢亦如電,拍完這一場戲的兩年之後,觀眾買票進場之後戴著3D眼鏡坐在席上,隨著主角沉入海底、又漫遊星野,一起探索生命中的未知旅程,連《阿凡達》導演金馬倫(卡梅隆)都嘆喟,原來3D可以拍成如此沉靜,一種東方式的3D體驗,能夠打開新的市場嗎?
答案是超乎很多人的預期。這部電影不僅全球票房報捷,還叫座也叫好,贏得大部分影評人的好評。華裔導演李安兩部橫掃全球票房的電影都有「老虎」:先是《臥虎藏龍》將武俠類型電影推向西方;二零一二年十一月下旬推出《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主角之一Richard Parker是一隻孟加拉虎,票房也如同「猛虎出柙」,上映首週同時在中國大陸、印度、台灣、香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地拿下冠軍,串起了一個全新而且多元的電影全球產業鏈。截至十二月十日,全球票房已超過一億六千萬美元。
「在印度,在中國,老虎有著獨特的意義」,電影導演李安接受訪問時指出。如果說片中老虎也有「人性」,而主角Pi追求「神性」的部分就是靠3D(三維)完成,這也是李安的第一部3D電影,觀眾藉由電影中的3D技術,看見一個剛剛開始追求宗教的少年,如何領悟、如何遭遇,老虎的力量和野性,是人的渴望,也是恐懼,這種同位但是對立的意義,也讓電影工業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從極度理性和極度感性,找到了各自的產業位置。
三分二票房在美國之外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有七成在台灣拍攝,估計有三分之二的票房是來自美國以外的海外市場,特別是中國和印度,這和當年《臥虎藏龍》上演時以美國為主的市場完全不同:根據美國機構Indie Wire統計的全美最近十年外語片票房前三十名中,《臥虎藏龍》是以約一億四千萬美元排名第一,而當時(一九九九年)中國電影院的放映廳還不到一千家,但是如今在大陸一萬三千家放映廳數的支持之下,《少年Pi》又走出新的格局。
長年在兩岸拍戲的李安弟弟、導演李崗就認為,這部電影能同時能在多處市場成功,最關鍵的原因就是「夠原始,夠真誠」。特別是中國大陸一年只開放二十部美國電影配額的情況之下,每一個配額都關係市場成敗,美國片商必需緊抓住大陸民眾口味,又能通過廣電總局審查題材的考驗,李安這種「簡單」劇情,再也適合不過,簡單但是饒富意涵,有容乃大的東方式格局,簡單的背後,是全球企業的精心算計,也是福斯公司大膽投資一億兩千萬美元的原因。
以電影產業的產業價值鏈(The Value Chain)來看,從創意生產到市場發行,可分成了「籌備期」、「前製期」、「製作期」、「後製期」和「發行期」,雖然在「籌備期」中,福斯公司電影製片部門主管Elizabeth Gabler一開始就曾收到片廠不願參與的訊息,因為風險太高:「在水上拍的電影素有超支超時惡名,更何況這片子裏沒有明星。」
明星代表的是市場人氣,如果說「市場」的風險,有中國大陸的一萬三千家放映廳支撐,而產業鏈另一端的「生產」上的風險則不斷升高,監製過《The Blind Side》的主管尼特(Netter)就指出:沒幾部水戲電影能做到不超支不超時。但是李安做到了,儘管片組自己製造的氣候效果,影響3D鏡頭不斷蒙霧,沒人知道該怎麼搞定,但還是如期完工,主要就是台灣的台中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進入「前製期」開始,台中市政府將廢棄的飛機庫房改作製片辦公室,再用一棟建築當成攝影棚。但是最讓美國團隊驚豔的,還是台灣工藝團隊打造「造浪池」的技術,台中市長胡志強在水湳機場建了一個大水池造浪,台灣有一家叫做巴比侖的公司,被本片製作總監David Gropman重用,他透露:完成特效有一種最佳方式,就是用六十乘三十米、水深二點八米、三面都是用五層堆高集裝箱搭的牆,來打造一個大水缸,並且設計想要的尺寸和造浪機,其中大水缸還有一面是可移動牆。
東方元素貫穿製作過程
「這讓我們看見台中發展文創的種種可能的空間!」台中市新聞局長石靜文說。《少年Pi》作者Yann Martel原著被很多人認為無法改編,但是李安卻用產業鏈重組了「全球市場」和「全球工廠」,截至十二月十日,這部電影全球票房高達一億六千萬美元,而亞洲票房更超越美國。
好萊塢本來就擅長海外全球市場經營,但是更特別的是,李安讓東方元素從精神層面貫徹到製作過程,「李安讓我們台中人看見自己的優勢,讓我們更有自信推展文創產業!」可能是除了電影公司之外、到過拍片現場次數最多的石靜文就指出,國際娛樂集團要來台灣拍片,當然要來看這裏的環境,先不要說台灣的人情味,他們發現,很多的拍片製作成本,其實比大陸便宜!
比如說在道具服裝方面,大陸製作的部分價格可能較便宜一半,但是台灣製作的更耐用,而且在台灣很好修改,更不要說交通方面,大陸地廣人稀,台灣的土地狹小反而讓人員活動範圍更為集中。
過去華人參與全球動畫供應鏈,還是以代工為主,像台灣宏廣公司幫迪士尼做代工,還一度是全球最大的代工廠,但是一直離產品發生的拍片環境還很遙遠,但是自從新西蘭成功的從《魔戒》開始,由導演彼德.傑克森利用冰河地形拍片,跨入電影觀光和軟體後製外包,成為歐美及澳洲電影工業後製的後花園,塑造小國大創意的經營模式,鼓勵了台灣也開始積極「卡位」全球文創產業鏈,特別是台中市長胡志強曾是新聞局長,不局限於一個地方首長的格局,讓台中也可以扮演全球大片中重要一環。
石靜文也見證了整個「招商」的過程,當初電影公司在考察各地時,胡志強就開始爭取福斯高層來台灣考察。同一時期想爭取福斯團隊來拍片的,還有印度、加拿大等國家,第一筆福斯高層來考察的旅費一百多萬台幣(約三萬美元),就是由胡志強募得,但是當時這部電影根本還沒有確定要在台中開拍。
而除了人員、土地之外,更重要的是資金補貼的誘因。如同新西蘭和澳洲等許多國家,都大力用退稅或使用本國人員的獎金來資助電影公司前來自己國家拍片,以促進技術交流和觀光行銷,台中本來就有電影補助經費,來做城市行銷,上限是一千萬台幣,但是附有但書:「得過四大影展導演不在此限。」也是靠著這種「大師條款」,於是台中市政府編列了五千萬台幣(約一百七十萬美元)資助李安拍片。
五千萬台幣對一個三百萬人口的城市已是能力的極限,但是五千萬台幣,也不過是一百六十萬美元,看在美國八大公司的眼中只是杯水車薪,於是胡志強更帶著《少年Pi》的企劃案進總統府,爭取中央的預算,因為這不只是台中市的事情,也是台灣能不能在全球繼續卡位文創產業重要一役,於是由新聞局編列二點五億台幣(約八百六十萬美元)做政策補助,這也是新聞局熄燈之前最大的一筆電影補助金,所以儘管上片時,新聞局電影處已併入文化部,但是李安還是堅持在片尾用新聞局的名稱,或許是感念過去台灣體制下的操作,反而讓用心的官員更可以發揮政策功能。
資金到位,這也是台中市府挑戰的開始,當台中造浪池開始築起高高的圍籬,卻也引起更多的好奇心,在拍片的十個月期間,很多人都想盡辦法一探究竟,但是對於國際製作來說,任何場景片斷流出,就像是商業機密被竊,如同重視行銷的Apple,上市之前絕不讓任何人看到,根據李安團隊透露,當初《綠巨人》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有還未製作好的特效片段流出,讓影片上市之前觀眾就有負面印象,最大的賣點,反而變成最被詬病之處,也造成了李安從影以來最大的失敗,投資一億三千七百萬美元,連本錢都無法回收。
所以台中迎接李安團隊拍戲,學到的第一課是「尊重專業」,石靜文就指出,一部片子的完成,是由許多的步驟整合而成,而不是到現場演員的表現而已,偏偏許多人就喜歡現場看熱鬧,從媒體到政界人物,都想利用各種方式來探訪李安拍片現場,光是不讓現場人員受到打擾,台中就花了很多力氣解釋和婉拒。
在商業大片跌了一跤,李安隔一年反而和「獨立片商」合作,推出了成本只有一千五百萬美元的電影《斷背山》,結果叫好叫座,光是北美票房和版稅收得了近八千萬美元,是一個到倍數的投資,這也說明了電影的「專業」,某種程度是對抗這種「不確定性」,惟有更強烈、更自我的直覺判斷,才可能對抗這種「不確定性」。
就如同李安的愛將之一、演出《蛛蜘人》第四集、《冰風暴》的托比.馬奎爾(Tobey Maguire),原本李安設定他演採訪成年Pi的記者,照理來說,李安對他再了解不過,但是拍到一半時,李安才斷定放個大明星太突兀,於是改用Rafe Spall,也讓馬奎爾明明來到台中,卻無法演出。
這種不確定的風險,對於台中市政府來說,是不是也是壓力呢?地方政府支持電影,像三年前唐山市人民政府支持拍攝《唐山大地震》,畢竟和地方歷史有關,但是《少年Pi》既不是台中市民的故事,又沒有用到台中場景,況且,台灣政府受民意如「放大鏡」般的監督,萬一《少年Pi》精采不如預期,一週下片,胡志強不被民意代表罵得臭頭?
「對台灣好的事,就應該支持!」胡志強是這樣為飽受壓力的市府團隊打氣,胡志強當然不可能預告票房結果,他只知道李安會拍出不一樣的東西,所幸電影還沒有上映,胡志強幫台中市的旅館業賺進了兩億台幣,因為光是五百多人的劇組,在台中住了兩百天,光是住宿費和餐費就讓市民的荷包回本。
胡志強的感性,最後變成了理性,而極度的理性,又變成了感性,就像Pi的父親,從小灌輸他極度理性的思考訓練,為了體驗那種理性的「深度」,Pi父親奉獻給Parker的那隻羊,站在籠子前身體戰慄,羊一生的終結只是為了讓一個少年學會死亡,你相信死亡之後有來世嗎?就像你相信這部電影會賺錢嗎?李安說,個人旅程和電影製作之旅合併到了一起,「這四年我和少年一樣漂流在海上」!
台灣也能夠支援一部全球技術、全球市場的電影,「電影其實是在啟發,而非傳遞訊息,不是宣示立場」。李安透露自己以前根本沒把自己當成作者型導演,總覺得自己有故事想說。而3D就變成李安「啟發式敘事」的工具。相對於其他3D電影,多是如《阿凡達》的大戰爭,或是近期的哈比人系列,要不就是《一九四二》等大片,李安用的卻是一種靜態3D,別樹一格。
捍衛傳統也擁抱科技
李安可以拍出傳統禮教衝突,可以捍衛傳統價值,但是他也是從來不吝於擁抱科技,像當時的《綠巨人浩克》,就利用大量動畫的技術尋找各種可能。而《少年Pi》的後期製作,除許多兩岸華人參與動畫及軟體後製,李安和全球五大特效公司R&H公司合作,最後他還促成了特效團隊R&H投資台灣,在十一月時正式進駐高雄市的駁二藝術特區,為台灣帶來了五百個工作機會,李安在R&H投資記者會上表示,「這個產業的健全,必須要靠國際間的合作」。
在全球新的電影產業鏈上,台灣正在建立這種信心。李安可以用拍西方的故事,卻又大膽擁抱東方的題材,打破了發行市場的某種界限,這種界限是不同政策、不同文化、不同習慣、不同的信仰方式,從這個角度來看,李安的3D又成為了一種新視角,一種幫助在不同地區生活的人們了解自己的視角,也是全球華人產業鏈的新傳奇。■

亞洲週刊

李安小檔案


1954年生於台灣屏東,祖籍江西德安。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影劇科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戲劇系學士、紐約大學電影製作研究所碩士。重要導演電影包括《推手》、《喜宴》、《飲食男女》、《理性與感性》、《臥虎藏龍》、《綠巨人浩克》、《冰風暴》、《斷背山》、《色.戒》、《少年Pi的奇幻漂流》等。憑《臥虎藏龍》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以《斷背山》成為第一位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華人和亞洲人。妻子林惠嘉是分子生物學家,育有兩子。■

曾被拒絕出版的小說


小說《少年Pi的奇幻漂流》由加拿大作家楊·馬泰爾(Yann Martel)創作,出版於二零零一年,此前曾被四家出版社拒絕出版,但出版後卻連連獲獎,並被搬上銀幕。故事由主人公Pi回憶自己的童年故事開始。Pi從小在印度宗教中洗滌,但是在十四歲時,因緣巧合之下接觸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開始同時依附、追隨著三種宗教。Pi的父親擁有一間動物園,為Pi和家人提供了富裕、舒適的生活方式。由於印度當時政治上的紛擾,Pi的家人決定賣掉他們的動物移居加拿大。Pi的家人帶著一些他們動物園的動物踏上了遠渡重洋的旅程。不料貨船遇到了暴風雨,Pi和幾隻動物困在一艘小救生艇裏,包括一隻斑馬、一隻鬣狗、一隻紅毛猩猩,以及一隻孟加拉虎。Pi和這老虎在船上共同生存了二百二十七天後,救生艇被沖上了墨西哥海岸,理察?帕克立即逃遁入附近的叢林。兩位從日本交通部來的官方人員來調查沉船的原因,他們不相信Pi的故事,於是Pi又告訴他們另外一個版本,即Pi跟著另外三個倖存者在救生艇上的故事。(楊超)■

華人精英與雲端技術

《少年Pi》集合了多位不同地區華人精英的技術與智慧,並以雲端技術工作。


李安不認為《少年Pi》這個基於印度的故事非得在印度取景不可。相反,他將七成電影取景放在了家鄉台灣。他曾表示:「我的電影不一定要在台灣拍,但是台灣需要這樣的一個好萊塢電影製作機會。」
雲端技術也讓分布不同地區的電影工作者,包括多位華裔,通過雲端為影片進行各種工作。著名台灣本土雲端服務提供商中華電信,出動二百人的工程師隊伍為本片的動畫製作商好萊塢動畫工廠R&H公司開發了專門的軟件,提供中央雲端支援,讓世界各地的人員通過網絡匯聚一堂,節省上傳和往返時間。
台灣的觀眾也許可以在影片中找到不少熟悉的景點:該片開頭的狐猴等動物,都在台北動物園拍攝。Pi在漂流期間抵達的食人島,則是在墾丁白榕園取景。而Pi在海上漂流時的所有場景,都在台中水湳經貿園區內設置人工造浪水池拍攝。
除了選擇台灣作為片場振興本地經濟外,本片演職人員還出現不少華人面孔。李安弟弟李崗和台灣演員王柏傑、黃健瑋都飾演片中角色。其中飾演佛教徒水手的王柏傑是八十後台灣新生代男演員,曾經參演兩岸三地多部電視劇、電影、廣告和MV,包括《九降風》、《十月圍城》和《建黨偉業》。他在片中化解Pi母和廚子的掙扎,也是理解結尾的四個關鍵人物之一。
製作方的華裔工作人員還包括助理藝術總監新加坡華人Wei Shun Lee、台灣演員助理Katie Chingyeh Lee、助理布景師Jackie Yau、特效助理Ian Chen等。著名的職場社交網站上Linkedin可以看到,不少青年工作人員都把作為Life of Pi幕後工作人員的工作經歷加入到自己的簡歷中,成為自己電影事業成長的一部分。
創逾萬工作職位
在影片最末,李安打出字幕:「本片製作與發行時期,總共提供超過一萬四千個工作機會,總工作時數也超過六十萬小時,?志成城下,造就了這個傳奇。」(范含之)■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全球票房


按圖片放大

一波三折李安臨危受命

在李安接手之前,這部片曾經被三位大導演放棄,誕生過程曲折。


正如美國影評人Rachel Jacobs所調侃的,《Life of Pi》劇本從小說作者Yann Martel到華裔導演李安手中的過程輾轉曲折,絲毫不比陪幾隻動物在海上漂流二百二十七天輕鬆。
二零零四年秋天福斯首邀印度裔導演M. Night Shyamalan執導此劇。然而曾成功執導《靈異第六感》(The Sixth Sense)的Shyamalan手上卻有更鍾愛的自編奇幻劇本《水中女妖》(Lady in the Water)。他選擇放棄了Pi。《水中女妖》口碑不佳,上映一個月票房不足五千萬美元,連累華納兄弟蝕本兩千多萬。
次年,鍾愛Pi故事的福斯女總裁Elizabeth Gabler為Pi找到新「教父」,曾執導《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的導演Alfonso Cuar?n。 Cuar?n與Pi出生在同一個城市,印度的Pondicherry。然而Cuar?n認為,自己出生地的因素會讓觀眾對電影結尾的大反轉產生不一樣的想法,婉拒了邀請。
時隔一年,執導《天使愛美麗》(Le Fabuleux Destin d'Am?lie Poulain)的法國導演皮埃爾(Jean-Pierre Jeunet)將影片帶入了籌備階段。皮埃爾在豐富龐雜的故事內容和超過六千萬美元的龐大預算之中苦苦掙扎,在兩年之後決定放棄。
就如最後接過這個爛攤子的李安所說,在很多人看來,這個十六歲少年漂流故事是拍給美國的高中生看的,不適合太晦澀,更不可能投入高預算了。
福斯過去曾投資多部流行小說改編的電影而大獲成功,僅千萬元投資的Marley & Me和The Devil Wears Prada在全球狂收過億美元,可謂一本萬利。
但Pi曲高和寡的宗教哲學元素,和巨額的CG動畫、沖浪池資金投入,也許是三位名導演對它望而卻步的部分原因。另外,一個男孩與幾隻動物的海上漂流故事難以像The Devil Wears Prada等現代都市劇那樣,可以靠植入商標和廣告獲得收入。對於陷於經濟危機泥潭中的電影公司來說,這部電影財務前景堪憂,不被看好,但沒想到最後全球賣座,始料未及。(范含之)■

西方影評讚《少年Pi》


《鐵達尼號》導演金馬倫的3D驚世之作《阿凡達》在二零零九年打破各項紀錄,他說:「《少年Pi》打破了3D原有的條條框框,證明3D不局限於表現場面宏大和超能力。本部影片的3D運用令人嘆為觀止,但又並不造作。」
《時代週刊》評出年度全球十佳影片的第三名,《Life of Pi》位列第三,稱讚影片「詩意地使用了3D技術」創作栩栩如生的動物,又表示李安這部魔幻現實主義的鉅作已超越《阿凡達》和《猩球崛起》。
著名影評網站Rotten Tomatos總結共逾八成影評讚譽本片,指李安的電影不僅僅有絕妙的3D視覺體驗,它結尾的大反轉更會改變你對傳統敘事藝術的想法。(范含之)■

2013-01-01 香港民主不能失去中國 亞洲週刊

 

香港民主不能失去中國

香港民主不能失去中國,中國民主也不能失去香港。從一國兩制到一國良制,是中國的新希望。


香港爭取民主就不能當中國人?這是近來香港政治運動中的悖論,不少反對派將他們對中共的痛恨,轉化成為對中國的痛恨。他們有些人高舉港英殖民旗幟,懷念殖民「昔日好時光」(Good old days),覺得今不如昔。
但這肯定是歷史的誤讀。香港不少參與民主運動的人,都不會忘記他們當年前仆後繼的反殖鬥爭,也不會忘記不合理制度的歧視。從五六十年代《不受歡迎外國人條例》,恣意將中國人驅逐出境的惡法,到七十年代「中文合法化運動」的艱辛奮鬥;從五十年代批評港英政策的報館被罰停刊,到七十年代保釣示威人士被英國警司打到頭破血流,都是史蹟斑斑。
其實正是對歷史的無知,才會讓今天一些年輕人出現「殖民鄉愁」。今天的香港報章可以成為反對港府與北京的政治動員機器,主導街頭示威,卻不知道當年殖民時期的香港報章,絕對不敢批評英國女皇與皇室。今天一些大學生懷念英國,卻不知道昔日大學生與英國殖民主義的鬥爭。一九八二年,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訪華與鄧小平談判香港前途,曾想「主權換治權」,並提出鴉片戰爭的南京條約仍然有效。這立刻引爆香港的大學生示威,高舉「侵華條約不容肯定」的標語,向港英政府與倫敦當局抗議。
但這些歷史,今天的香港大學生卻大多懵然不知。這也是今天香港民主運動的盲點。一些政客有意模糊黨與國之別,因為反對中共,也將「中國」丟掉。這也和台灣綠營的台獨政客類似,贏得了台灣民主,卻失去了中國。在「去中國化」的浪潮中,他們緬懷日本人統治時的「皇民化」,認為自己不是中國人。
但諷刺地,那些今天在香港街頭高舉英國旗的香港人,卻沒有定居英國的權利,但他們卻可以去中國大陸生活,也可以用香港特區護照免簽去台灣。
事實上,當年由於回歸前夕的政治焦慮,移民到美加和澳洲的香港人,大多在回歸後的十五年以來,再次「用腳投票」,回流香港。這不僅是因為香港經濟更好,有更多的工作,也因為過去西方媒體預測「香港之死」的預言,都全部落空。
但關鍵是香港的民主發展,將是整個中國大陸民主發展的重要模範。如果香港發展民主,要高舉英國旗,要否認自己是中國人,不僅是自外於中國,更是與十三億中國人為敵,讓中國人想起了鴉片戰爭和帝國主義巧取豪奪的歷史。相反地,香港的民主若和中國的改革派結合,對整個中國命運作出承擔,讓香港民主成為中國民主的先鋒,那麼香港的民主就有更寬廣的民意基礎,得道多助,獲得中國十三億老百姓的支持。
這也是簡單的政治數學。香港民主不能失去中國,中國民主也不能失去香港。一國兩制的終極目標,其實就是一國良制。這是香港民主政治的「正能量」,也是中國政治的新希望。■
邱立本 Asiaeditor@gmail.com

亞洲週刊

2013-01-10 紙上風雲改變中國 亞洲週刊

 

紙上風雲改變中國

南週事件的紙上風雲成為憲政風雲。權力不能讓人民說假話;媒體永遠要在權力面前說真話。


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這是《南方週末》事件的最新啟示。黨政體制對一個編輯部的壓迫與操控,激發了知識分子的集體抗爭。這不但在中國新聞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頁,也成為推動改革的重要拐點:紙上風雲成為憲政風雲,也喚醒了民間的政治意識——權力不能讓人民說假話;媒體永遠要在權力面前說真話。
南週事件的發展,無論當局如何定調,但編輯部奮起反抗的過程,就是一大突破。對那些黨官來說,他們希望鎮壓成功,使編輯部的「驅庹出粵」的戰役失敗,但其實中國人民最後一定會贏得這場爭取言論自由的戰爭,因為事件暴露了黨官控制媒體的荒謬,也彰顯了列寧主義的餘緒,在中國再也沒有民意基礎。
那些支持「黨管好媒體」的聲音說,「別逼一份中國報紙扮演它無論如何也承擔不了的對抗角色」。今天的中國報章,正是魯迅所形容的「戴著鐐銬來跳舞」的生存狀態,但即便如此,他們的舞姿還是那麼精湛;可以想像,一旦沒有了這些鐐銬,他們的舞影會更為曼妙,更讓全體中國人感到自豪。
神州大地的新聞管制,肯定要面對寶島改革的衝擊。去年台灣廣受矚目的電影《女朋友。男朋友》,就重溫當年台灣社會爭取言論自由的歷史,看年輕一代如何對抗威權體制,從學校和媒體開始,落實民間的基本權利,不再受黨國操控。中國大陸觀眾看了這齣電影,就會如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引起巨大的共鳴。
台灣的經驗也顯示,它當年的政治改革,是底層和上層的互動,最後水到渠成。世人往往只看到蔣經國於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去世前半年間,廢除報禁與黨禁,並且對此讚歎不已。但其實早在七八十年代,民間的改革力量就前仆後繼,屢敗屢戰,讓黨政結構難以為繼,也使黨內的有識之士了解,再也不能用這樣的制度統治下去,因為台灣是一個開放的經濟體系,是和全球普世價值看齊的社會,豈能「關起門來打狗」、「關起門來做皇帝」?
今天的中國大陸,也面對當年台灣的情況。整個經濟和社會,都融入了全球化的體系,普世價值的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再也不能用列寧主義的教條來一筆抹殺。就好像這次《南方週末》事件,一些黨棍一度想用「境外敵對勢力煽動」的罪名來扣帽子,但奈何民智已開,沒有什麼人會相信這一套,徒留下網民的笑柄。
因而這次《南方週末》事件,是一場改革戰爭的前哨戰。它吹響了言論自由保衛戰的號角。媒體的角色,不再是黨的喉舌,而是改革的先鋒。它永遠對權力說真話,也永遠制衡權力的濫用。正如美國開國元勳傑佛遜所說:在報紙和政府之間,他寧願選擇報紙。對中國人民來說,在黨國體制與獨立媒體之間,寧願選擇獨立民間的聲音。這才是中國的好聲音,也是越來越不能被壓制的聲音。■

亞洲週刊

2013-01-10 亞洲週刊2012年十大小說揭曉 .章海陵 亞洲週刊

 

亞洲週刊2012年十大小說揭曉 .章海陵

二零一二年亞洲週刊十大小說揭曉,從弱勢者的抗爭到掌權者的墮落,從追溯一個人的命運到記錄一代人的生命故事,劉震雲?陳雨航?李銳?黃碧雲?果紅?常琳?葛亮?李憶莙?蘇上豪?韓乃寅都在進行拒絕遺忘的書寫,重新肯定小說對人性的拷問,昭示它推動文明反思的積極作用。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八日,「小說」?「故事」?「講故事」及「說書人」等詞語忽然變得熱門,不脛而走,而它們統統來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國作家莫言在斯德哥爾摩的感人演說。 
  近年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文學遭到冷落,小說不被重視,創作園地一片肅殺,但在莫言獲獎的這一刻,文學種類之一的小說重新得到肯定,昭示它推動人類文明所起的積極作用。心懷文學理想的小說家自然也大受鼓舞。
小說的影響力從來超越史學?哲學?新聞甚至詩歌,它的魅力因自身特質所決定。平淡是述事的死穴,所以小說故事必須非同尋常,要泣鬼神?驚天地。小說情節可以,也應當光怪陸離,但內在邏輯必合乎情理;小說人物與讀者初次邂逅,但感覺上應當萬般熟稔,若千人一面則註定面目可憎。
小說是現實生活的鏡子,更是社會病灶的探針甚至柳葉刀。二零一二年的長篇《我不是潘金蓮》就是這樣的作品,書中揭示中國大陸上訪群體的真實情況:上訪者誓不罷休?意志如鋼,而官僚體制冥頑不靈?鐵石心腸,雙方都是理性的絕緣體,和解之路完全堵死。個人與體制的對抗?對峙和對決,唯一前景是玉石俱焚,小說家為之嘔心瀝血?大聲疾呼,其動力就是對中華命運的擔當,就是文學激情的燃燒,用莫言的話說,是故事「讓我堅信真理和正義是存在的」。
亞洲週刊二零一二年十大小說揭曉:一?《我不是潘金蓮》劉震雲(大陸);二?《小鎮生活指南》陳雨航(台灣);三?《張馬丁的第八天》李銳(大陸);四?《烈佬傳》黃碧雲(香港);五?《銀行行長》果紅(大陸);六?《北京青年》常琳(大陸);七?《阿德與史蒂夫》葛亮(香港);八?《遺夢之北》李憶莙(馬來西亞);九?《國姓爺的寶藏》蘇上豪(台灣);十?《七七級》韓乃寅(大陸)。
● 作為小說,一般而言,耀眼的是文字美和思想深度,而深具含金量的是對人性?民族性的反思。劉震雲長篇《我不是潘金蓮》中,女主人公李雪蓮為一場「沒頭沒腦」的離婚案告狀二十年,要求證明早前的離婚是假的,自己也不是前夫所誣蔑的「潘金蓮」。女主人公從一開始就無挽回婚姻之想,後來連當事人前夫也離開了人世,但這齣以上告為主軸的苦情戲仍在繼續,從鎮上告到縣裏、市裏?省裏?北京直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會場。當訓練有素的武警截住進京上訪的李雪蓮,女訪民「威脅」即將自殺抗爭,將在遺書中寫明自己被逼而亡,而「你胸前的警號,我已背下來」。武警即刻放過李雪蓮,開始盤查別人。這一細節顯示,李雪蓮上告其實是一場「超限戰」,測試包括自己在內各方的神經強度。如果說,意志堅韌的武警尚且敗下陣,那麼女訪民一路過來摧枯拉朽般將法院庭長、院長、縣長乃至市長多個官員拖下馬,豈不順理成章?但其中的合理性又在哪兒?這就是當下中國上訪的寫照。
● 一部好小說,除了主人公寫得生動之外,要看作家是否為讀者打造「完整的世界」。台灣作家陳雨航的新長篇《小鎮生活指南》是記錄一個年代?一代人的生命之書?記憶之書。長篇費時三十餘年寫成,描繪六十年代台灣東部的一個海邊城鎮。書中角色諸多,卻有一個始終不出場但極其重要的「主人公」,那就是拒絕遺忘的往事述說者。
記憶經過詩意述說,顯得格外珍貴。少年盧浩在天花板內發現了爸爸私藏的手槍,從此不停地暗中把玩,想像平時欺負他的頑童,在他持槍威嚇的情況下會怎樣表現,「他們一定呆住了,臉上充滿了恐懼,『怕了吧?再嘻皮笑臉啊』?他要他們鞠躬道歉,或者要他們跪下」。經過幾天模擬,少年的心情才大體恢復,但「他看人的眼光變得和過去不一樣了」。
少年永明的父親私下收聽一九六四年東京奧運會實況,而會場上反覆播放的樂曲竟被門外的兒子聽熟,並在某天公然嘲笑地哼唱出來,父親訝異得「魂飛魄散」。這種儘管完全無害但心驚肉跳的「被揭發」體驗,只有在俄國卓越小說家契訶夫筆下才能見到。
書中還記述了一宗起初驚悚卻以哄笑收場的案件,那是一家照像館玻璃櫥窗突然被砸,大量照片遭掠,警方破案發現,作案者也是「受害者」,他就是周歲穿開檔褲?露出「雞雞」男孩照片的主人,而這張照片在櫥窗內一放就是十年多,男孩已是青少年,忍無可忍,終於出重手「造反」。至於掠走其他照片,只是為迷惑警方而故意偽造現場。這些溫馨的記憶文字,可視為法國長篇史詩《追憶逝水年華》的續章,因為我們人類具有最多的心靈共性。
● 從十年文革浩劫到二零一二年反日浪潮,四十六年彈指一揮間。在現代化道路上急行軍的中國揮汗如雨,卻揮不去義和團幽靈。這幽靈在中國命運的關鍵時刻一再出現。問鼎諾貝爾文學獎呼聲甚高的中國作家李銳,於二零一二年推出小說《張馬丁的第八天》。作者追寫義和團事件爆發前的「山西教案」,當時有將近兩百傳教士、六千多信徒被殺,慘烈情況震驚中外。小說主人公?意大利人喬萬尼,跟隨主教來到中國,成為教堂執事,取名張馬丁。主教誓願要將十字架矗立在娘娘廟的廢墟之上。後來,祈雨的村民與天主教教民發生衝突,張馬丁遭亂石襲擊,以為被砸死。三天後,張馬丁「死」而復生,不顧主教勸告,執意說出實情,被逐出教門。但在村民心目中,張馬丁仍是令祈雨村民首領張天賜致死的兇手。他被唾??被洗劫,乞討七日。第八日,張天賜之妻子張王氏誤以為張馬丁是丈夫轉世,用溫情與善意收留了他。對此,文學評論家王德威表示:不論是領享聖寵的傳教士還是質樸固陋的匹夫村婦,作為血肉之軀的人,如何在這場中西文化、信仰體系的碰撞下,重新定義自身的位置?
● 有人講述看電影感受稱,當他離開影院在停車場彎腰開車門的那一刻,已想不起方才電影裏的情境了。讀小說也會有這種「過目即忘」的體驗。可是,電影或小說中的場景無論多麼浮光掠影,戲中人?書中人的命運?性格甚至笑容是不會輕易從人們心間消失的。由此我們想到香港作家黃碧雲的新作《烈佬傳》。她說,她寫的是哲學命題:「在一定的歷史條件裏面,人的本性就是命運。時間令我們看得更清楚。」《烈佬傳》採用回憶結構,開筆寫主角周未難出獄,有人叮囑:「你六十歲了,要考慮你想怎樣」。就是這句話令周未難細細回想六十年進進出出監獄的經過:食白粉,賣白粉,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被不同的員警抓捕?再進不同的監獄。小說由頭至尾都以第一人稱展開,把吸毒者、賭徒、黑道分子還原為普通人。語言看似非常粗糙,細節也寫得平淡無奇,但人物形象真實新鮮,充滿了本土特色,讓讀者看到香港史的另一面。但令讀者牢記的,仍是所謂的「烈佬」,這是一群始終行走在宿命路上?但從不回頭的人。
● 在英國偵探小說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尼羅河謀殺案》中,有人對偵探波洛當面口出惡言,「你老是在偷聽,真可惡」。波洛回答「是耳朵邊偶然颳到的」。「揭黑」作家與波洛偵探有共同的偷聽本能。二零一二年的長篇《銀行行長》也是偷聽的產物,作者從微觀切入,「偷聽」?「偷看」中國大陸金融黑幕:地產老總向銀行貸款,購買近郊的農村土地,村委?扣賣地款項,村民聯名上告,上級責令銀行追回貸款,最終紙包不住火。黑幕曝光,捲入弊案的有國土局長、交通廳長、縣委書記、公安局長、組織部長、建委主任、安監局長、市委書記、國企老總、房管局長等大串國家公僕。犯罪原因也簡單之極,缺少自律與監管,而「錢也來得太容易」,一位銀行行長說,「我們掙錢掙得都不好意思了」;「除了公款吃喝,流進國土局領導私人腰包裏的票子那更是嘩嘩嘩的」。
貪腐官員痛恨「揭黑」作家可以理解,但作家為了文學才「肆無忌憚」;而他們的「厚顏無恥」也止於形象思維。唯其如此,「揭黑」作家才贏得口碑。但腐敗官員一頓飯吃掉工人一年工資可不是「偷聽」,而是偷竊。
● 把讀小說視為畏途?或發誓不寫小說大有人在。可是,他們最終仍無法忘情於小說,因為小說永遠是一片青蔥的未知世界,而它的魅力恰恰向你許諾:有些事你一定要知道,有些人你必須記住。這些人和事,真地值得你去知道和銘記。長篇《北京青年》是關於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的故事。比如,書中人物何西家境富裕,父母關係融洽,謀生專業又屬愛好,但他勇敢放下這一切,邁向「重走青春」之路。但家境富裕害慘了一些新一代留學生,他們身在國外,卻「要學歷沒學歷,要能力沒能力」,還自視甚高。書中揭示,在殘酷的市場經濟競爭及生存壓力下,獨生子女的磨難不亞於曾經戰天鬥地的「老三屆」。他們多有更高的精神訴求,而尋找自我的堅毅也超越了上一代。
● 青年學者?作家葛亮移居香港十年,推出短篇小說集《阿德與史蒂夫》,有評論稱這是作者「最具香港本土特色」的作品,文中加入了不少廣東話。然而,作品實在算不上「本土」,因為主人公都是香港內地人。他們無港人身份,不得不忍受許多難言的恐懼?歧視和屈辱,生活難度顯得觸目驚心,一些女性不得不靠出賣肉體維生,而技術高超的醫生被迫私下行醫。但是,他們「用腳投票」已置身香港巿區,縱有千般困苦,仍可認定無香港身份的處境,比大陸鄉間值得守望。
問題是,差半步的成功比完全不成功更難受,而小說《阿德與史蒂夫》的高潮恰恰是「港漂」為爭取港人身份,前往香港人民入境處抗議,情急之下引發了驚天「縱火案」。阿德因涉案被關進監獄,而他的戀人||好性情?好人格?寫一手好書法的殘疾少女曲曲則抑鬱而終,告別年青生命。
人們分析這宗慘劇可發現,每一顆飽受貧困?苦難和屈辱煎熬的心靈,都是一頭暴躁咆哮的猛虎。而聰明成熟的體制懂得怎樣麻醉猛虎,研磨它的劍齒?修剪它的利爪?甚至摘除它的荷爾蒙腺體。時代的「進步」似乎就匯集於這種手術的冷靜忍耐?不動聲色。然而,再嫻熟的手術也會發生閃失意外,「入境處縱火案」就是一例。
● 《遺夢之北》是大馬作家李憶莙創作的長篇。這位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副會長?《馬華文學》主編,憑藉童年時代的深刻印象來寫小說,從懷舊遺夢到追尋夢想,實際上是一種記憶再現,「由此構思出兩個家族幾代人的百年滄桑」。書中主人公?葉氏大家族「老祖宗」青稞是一個極有來歷的女性,她的父親扎西頓珠在巫術門派的鬥爭中,為躲避仇家,攜妻帶女逃到馬來半島,藉經營小雜貨店安身立命。青稞嫁給葉家次子,生下三男二女,後來丈夫死去。青稞從亡父那兒得到祖傳紫檀佛珠,再把佛珠傳給孫女。書中稱,當地隨處一塊石頭、一棵大樹都附有神靈。但當地人內心強大?頭腦清醒,即使扶乩問神之際心存恐懼,也明白其中因生活壓力而出現裝神弄鬼,雖然也油然產生同情,但憤憤不平予以譴責,「凡是過了頭就會讓人發現的」,竟然「連神靈也敢騙」。作者說,人、神、鬼、雜居的「文化馬來西亞」不純粹是宗教,但絕對是生活方式,更關鍵的是,它符合世俗社會的需求。
● 今天,許多大師級國際導演的焦慮是「給我一個好故事,好故事」!大有阿基米德「給我一個支點,就能撬起地球」的豪情。但好故事究竟有多少機會再現銀幕?台灣作家蘇上豪推出精采的長篇故事《國姓爺的寶藏》,細說一樁三百年前的秘密,意外扯進中研院研究員、國安局、洪門幫眾、港台兩地黑道;一場多方角力的尋寶爭鬥暗中展開。明朝鄭成功遺跡、風俗人情、美食小吃,原來都暗含寶藏線索。而還有一位書中人物陳勇是中國大陸武警散打冠軍,一九九二年泉州少林寺重建時,是寺內武僧團在家居士的三位武術顧問之一。目前的住持常定法師就是陳勇的學生,擅「鷹爪力」及「一指禪」。小說高潮迭起,冒險過程融入台灣典故,七分寫實,三分虛構,讓讀者看得目眩神搖。
作者蘇上豪是高雄人,一九八五年就讀台灣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現為台北市博仁綜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他說,他寫小說是追隨日本安部公房?鷗外森?台灣王溢嘉等杏林作家,一圓自己的醫生作家之夢。
● 八零後?九零後今天風華正茂,若問他們何為「七七級」?他們多半一臉茫然。韓乃寅長篇《七七級》應運而生。書中背景為神州百廢待興的一九七七年,中斷十一年的高考制度匆忙恢復,耽誤了青春的老三屆佼佼者適逢其時進了大學。全國各行各業人才青黃不接,「天之驕子」的「七七級」「有的評上了教授,當上巿委書記」;也有的「當上縣委書記?巿長」;也有人預言「要出省長和國家總理」。然而,書中卻暴露了「七七級」的尷尬:精神成長時的空白,成為他們終生遺憾。他們普遍缺少對時代?對政治的批判性反思,而這也是令國家落後的主因之一。
書中還觸目驚心揭示,「七七級」處理婚變?暗戀或第三者一類問題幾近「弱智」的愚昧,舞場上偶爾留在衣物上的紅唇印,竟引發一場軒然大波,最終以車禍喪生收場。換了今天八零後?九零後面對這種醋海風波,「就是明目張膽的劈腿又何妨,哪來的嚇人的你死我活?天崩地裂」?
現在,我們開始迎向小說的二零一三年。不管小說家的觀念怎樣「前衛」,他們在鍵盤上敲出當代受苦人的辛酸,堪比雨果?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年代的窮人苦惱。當下小說家也多被譽為「人生導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等。眾所周知,撐起這一榮譽稱號的,就是小說感染力,如英國詩人托瑪斯.艾略特所說,「一首好詩在它被理解之前就能感染人」。感染力是悲憫情懷的代名詞。世界上所有年代?所有民族的痛苦不幸如此相像,幾乎沒有時間地點的區分。而我們親近小說家,其實就是親近他們的這份悲憫。我們寄望曹雪芹及托爾斯泰同行及繼承人的出現。■
1.劉震雲 《我不是潘金蓮》(長江文藝出版社):當下中國的寫照
一九五八年生於河南延津縣。七三至七八年服兵役。七八至八二年就讀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八二年畢業到《農民日報》工作。八八至九一年在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讀研究生。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市青聯委員、一級作家。二零一二年,劉震雲以人民幣二百八十萬元版稅收入,榮登「二零一二第七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第十九位,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2.陳雨航 《小鎮生活指南》(麥田出版):記憶之書
一九四九年生於花蓮,高雄美濃人。台師大歷史系、文化藝術研究所畢業。曾任報紙副刊、雜誌、出版編輯多年,陸續將蘇童、余華、王安憶等大陸作家引介到台灣。一九七六年以俠義小說《策馬入林》聞名文學界,該小說曾在一九八四年被改編為電影。著有短篇小說集《策馬入林》和《天下第一捕快》。退休後,陳重拾寫作,今年交出《小鎮生活指南》,是他第一部長篇小說。
3.李銳 《張馬丁的第八天》(麥田出版):揮不去的義和團幽靈
一九五零年生於北京,祖籍四川自貢。一九六九年到山區插隊,做過農民、工人,後調入《山西文學》編輯部,走上文學之路。代表作有小說集《厚土》、《太平風物》;長篇小說《舊址》、《無風之樹》、《萬里無雲》、《銀城故事》。作品被譯成英、法、日、德、荷蘭文等多種文字出版,獲法國政府頒發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等多種獎項。
4.黃碧雲 《烈佬傳》(天地圖書有限公司):本性就是命運
香港作家,一九六一年生於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系畢業,亦為香港大學社會學系犯罪學碩士。生活經驗豐富,曾任香港英文《虎報》記者、議員助理、開過服飾店等。曾於法國、南美洲流浪,遠走柬埔寨、越南、科索沃等地。屢獲香港和台灣兩地各大文學獎,文字風格強烈,極力描寫人性陰暗面,令讀者觸目驚心。著有《溫柔與暴烈》、《烈女圖》、《媚行者》和《血卡門》等小說。
5.果紅 《銀行行長》(江蘇人民出版社):揭中國大陸金融黑幕
原名陳果紅,又名陳紅莉,女,一九七七年九月出生,河南省鄭州市人,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中文本科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現已出版長篇小說《荷之夭夭》、《鳳凰夢華錄》、《行長太太的情事》等。《銀行行長》曾在當當網財經類暢銷書榜排行第一名,是一部從微觀角度切入,直擊現代金融領域,大膽揭示金融內幕、金融圈?規則的小說。現已出版《銀行行長2》,《銀行行長3》亦正在籌劃當中。
6.常琳《北京青年》(中國華僑出版社):獨生子女的磨難
北京人,曾在山西插隊,出國前從事數據處理工作,一九八六年隨丈夫赴加拿大留學。在加定居後,開始記錄在身邊發生的移民及留學生經歷。九九年底辭職全心寫作。她的長篇小說《雪後多倫多》源於一位朋友講述了五分鐘的真實故事,後拍成電視劇《別了,溫哥華》,該劇播出後觀?反響熱烈,於當年被中國大陸民?投票當選為「十佳電視劇作品」。
7.葛亮 《阿德與史蒂夫》(三聯書店):成熟的體制懂得麻醉人
一九七八年生於南京,香港大學文學博士。現執教於香港浸會大學。曾獲二零零八年香港藝術發展獎、首屆香港書獎、台灣聯合文學小說獎首獎、台灣梁實秋文學獎等獎項。。作品入選「當代小說家書系」、「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學大系」。著有小說集《七聲》、《謎鴉》、《相忘江湖的魚》等。長篇小說《朱雀》獲選「亞洲週刊二零零九年十大小說」。
8.李憶莙 《遺夢之北》(釀出版):從懷舊遺夢到追尋夢想
生於一九五二年,現任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副會長,《馬華文學》主編。二零一二年第十二屆馬華文學獎得主。已出版長篇小說《春秋流轉》、《鏡花三段》;中短篇小說集《癡男、怨女》、《李憶莙文集》等;散文集《去日苦多》、《漫不經心》、《城市人》、《地老天荒》、《歲月風流》、《大地紅塵》、《年華有聲》等。
9.蘇上豪 《國姓爺的寶藏》(時報出版):揭示三百年前的秘密
台灣高雄人。一九八五年進入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就讀,繁忙的課業之餘,仍從事文藝創作,曾連續獲得國防醫學院「源遠文學獎」一九八八及一九八九年小說獎第一名。二零一零年起,蘇上豪受邀於網絡「散文專欄作家交流平台」,以「島國良民」為筆名,利用說故事的方式,發表有關醫學的科普散文至今。現為台北市博仁綜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
10.韓乃寅 《七七級》(北方文藝出版社):精神成長上的空白
山東章丘人,生於一九四七年,牡丹江師範學院中文系畢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主要作品《遠離太陽的地方》、《歲月》、《狗眼》等中長篇小說十三部。長篇小說曾被改編為同名電視連續劇《破天荒》、《龍抬頭》、《奪糧剿匪記》。長篇小說《歲月》獲中國優秀圖書獎,《狗眼》獲丁玲文學獎,《破天荒》獲中國中央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

亞洲週刊

蘋果日報- RSS Reddit始祖 網絡俠盜惹官司自縊亡

RSS創辦人 惹官非自縊亡

Aaron Swartz (1986-2013)
他,斯沃茨(Aaron Swartz),被封「網絡神童」,14歲協助撰寫RSS規格,讓電腦用戶源源不斷地獲得網上資訊,之後又是深受年輕人喜愛的新聞娛樂網站Reddit創辦人之一。他,又被封「網上俠盜羅賓漢」,為了追求網絡資訊自由和免費開放,不惜充當黑客,入侵網站盜取資訊公開。但這個網絡神童和俠盜,黑客官司纏身和抑鬱症困擾下,上周五在紐約家中自縊亡,結束短短26年的傳奇一生。

斯沃茨在布魯克林區豪宅自縊,朋友發現隨即報警,當場證實死亡。對於他的死,家人和朋友悲憤莫名,發聲明說:「他的死不是純粹個人悲劇,而是刑事司法制度下威嚇和控告罪名過高的結果。」


纏擾斯沃茨的黑客案,包括於2010年7月在麻省理工學院(MIT)非法入侵科技及文學期刊數據庫JSTOR快速竊取480萬份原需訂閱的文件,及於2008年非法入侵美國法庭收費電子檔案系統(PACER),免費公開原本每頁收費0.08美元(0.624港元)的逾1,800萬頁檔案文件。


聯邦檢察當局2011年7月就JSTOR案控告他網絡和電腦欺詐,JSTOR案還有數周開審,13項指控若罪成,最高刑罰是入獄35年和罰款100萬美元(780萬港元)。開審在即,疑他不堪壓力,加上抑鬱症,終走上自殺不歸路。


但斯沃茨做黑客入侵網站盜取收費資料公開,全因他堅持一個理念,就是網絡資訊應自由開放,不應收費,不應審查。他的做法,獲大群支持者稱許,更封他是「網絡英雄」和「網上俠盜羅賓漢」。如今「俠盜英雄」死了,他的家人和朋友以外,還有不少人替他討公道。

哈佛學者批檢方欺凌
哈佛大學法學院沙弗拉道德中心總監萊西希批評,檢察當局「欺凌」一個致力追求網絡資訊免費開放的人,「政府必須解釋為甚麼要將他標籤為『重罪犯』」。他更傷心的說,斯沃茨自殺,「這天的傷痛無法形容」。


最諷刺的是,被斯沃茨入侵的JSTOR,其實沒有控告他,甚至於上周三才宣佈會免費開放多450萬篇文章,無疑摑了檢察當局一巴掌。


斯沃茨在網絡界成名很早。他14歲已協助制訂RSS1.0規格,讓網民源源不絕獲得網上資訊,之後入讀史丹福大學,一年後退學,創辦軟件Infogami,之後跟Reddit合併。在他14、15歲見過他的科技圈中人多克托羅說:「即使是那時,他的智慧已讓我覺得他是互聯網世界不能缺少的。」


除了開發軟件,網絡神童也關心社會學、公民意識和行動主義,2010年出任哈佛大學法學院沙弗拉道德中心成員,有份成立反對互聯網審查的政治壓力團體Demand Progress,希望網民藉網絡力量革新政治,改變社會。假如將來網絡世界真自由開放沒審查,他應記一功。


法新社/美國《紐約時報》/《紐約每日新聞》

俠盜傳奇一生
*2002年,16歲的斯沃茨已參加知識共享組織creative commons的會議,結識了哈佛大學法學院沙弗拉道德中心總監萊西希。

*2009年已有抑鬱,情況一直沒有好轉。

*去年美國當局欲推網絡監管惡法,他站出來反對。

*斯沃茨上周五自殺身亡,他的拍檔跟家人發聲明,歸咎檢察當局逼死他。

蘋果日報- 環球透視: 急狗跳牆 騎呢招數救經濟 - 李大同



環球透視: 急狗跳牆 騎呢招數救經濟 - 李大同

正所謂急狗跳牆,最近美國民間不斷冒出拯救經濟的古怪點子,這些解決方法雖然得啖笑,卻獲得廣泛網民支持。除了上周提到的,讓財政部發行面值1萬億美元白金硬幣解決發債上限外,另一個就是透過興建一個類似電影《星戰》內的太空「帝國死星」(Imperial Death Star),以創造就業並同時令GDP飛升。這些點子或許從法律及經濟理論上可行,但若真的落實卻令人啼笑皆非。而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在美國國民眼中,該國經濟正面對甚麼境況。


死星是《星戰》內一個較月球細少一點,可發射激光摧毀其他星球的人造星體。建造死星是將凱恩斯學派的概念極至化的例子。因為根據凱恩斯的理論,在現今的經濟環境下,政府應無視赤字及債務,甚至靠發債來支持開支,大灑金錢創造就業,才能令經濟起死回生。

據說,這個不可行的方案,單是用以建造死星的鋼鐵,成本便高達852千兆美元(即在852後加15個零,仍是沒有概念?有指是相等於全球GDP的1.3萬倍),由財政部發債支持,將迅即創造逾億計的職位空缺,並令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爆升5.6萬倍。

3.4萬人撐造死星谷經濟
建議在白宮聯署網站得到熱烈回應,超過3.4萬人在網站聯署支持。


根據白宮政策,若提議得到逾2.5萬人支持,就必須作出正式回應。白宮周六回絕了有關建議,但事件或多或少反映出,部份美國人對就業以至經濟前景都感到絕望。


事實上,在過去短短的五年內,環球經歷了信貸泡沫爆破引發的金融海嘯,國家債務及主權危機,以至一連串的緊縮政策,令人民生活得痛苦。


對於解決方法,大致分為兩個極端陣營,其中一派是凱恩斯學派,相信美國既然已債台高築,但美元仍然是全球最信得過的貨幣,不如來一個「一不做、二不休」,繼續以債養債;另一派則認為要貨幣應回歸金本位,不能再任意印銀紙,讓貨幣再一次與黃金掛鈎。

建造死星理論上能令GDP及職位大幅增加,不過當中一點亦令人反思,就是一些經濟硬指標例如GDP增長,是否真的可以如實反映國民生活有否得到改善?


話說回來,白宮自前年9月推出名為「We the People」的網站,讓國民將訴求以聯署形式向白宮反映。


當中當然有認真要求奧巴馬政府就槍械作出管制的建議,但亦有不少騎呢建議,包括要求為副總統拜登製作處境喜劇,以及將《殘酷一叮》主持Piers Morgan遞解出境等,確實為美國民眾苦悶的日子平添不少樂趣。




蘋果日報- 麥奀拆米芝蓮招牌 - 鄧達智



麥奀拆米芝蓮招牌 - 鄧達智

朋友自上海回來,放棄一般high tea或茶餐廳下午茶,選蟬過別枝港人至懷念香港名物:雲吞麵。

聽說源自廣州清朝老店麥氏雲吞麵系列之麥奀記竟然過去數年未得打入米芝蓮名單,一些我們不太為意的店子奇怪年年晉升!好,就先拜訪中環威靈頓街麥奀記,品嘗地老天荒美味再探究其他獲米芝蓮垂青店子作個比較。

如果分開食物種類來評;雲吞麵及清湯腩,筆者認為兩款民間美食在中環區最優秀為鏞記,一般人客不會特別留意,這是熟客的best kept secret。

專攻牛腩類別,至愛除了九記還是老街坊九記,尤以咖喱牛腩伊麵,簡直iconic。麥奀記的雲吞麵處理與鏞記各師各法,後者食下溫婉,前者讓味蕾醒目。

廿年不變乾淨簡潔麥奀卡座,奀記一眾阿叔熟口熟面。一人一碗,永遠鋪在表面的麵條(怕麵質被湯水久浸失咬勁)一口咬下,優質廣東麵的爽脆,十十聲;猶如向老朋友打招呼。不少人客不理解,嫌麥奀的麵條數量少;怎會?那麼骨子的香港傳統何解用來填肚?那是一份品嘗細味而非牛吃草純為吃飽的食際。

麥奀的雲吞跟鏞記出品接近,屬傳統產品,皮滑精緻,小小如散尾金魚,一口含在嘴裏,滑滑溜溜,輕咬幾着,吞下去,棉輕如雲,那便是雲吞精神。

完滿吃過,二友帶着由腸肚滿足到口臉,帶着微笑告別。如果收銀的阿姑似吾鄉冰室華嫂回報人客以親和笑容,打個把哈囉,顧客肯定留下更佳印象。

轉身走到同一條街上,連續拿了好幾年米芝蓮推介的同類型店子,員工形象面口似……清遠,連南,茂名……也是一人一碗雲吞麵,大大碗的麵條浸在一片混濁湯底,咬落梘水味超濃,麵質絕無驚喜。雲吞?更大劑,比乒乓波還要巨大,未吃那雲吞皮已散,蛋白貼皮埋口處不單止不軟更形堅硬。內容蝦多而無蝦鮮味。吃了兩口,二人相對,即時放下筷子,簡直不可以吃入口的水平,何以得到國際認可推介?難為那麼多信任米芝蓮承包的國內外遊客持書前來享用,絕對損壞港式雲吞麵美譽!

大家一直懷疑米芝蓮的外國評判如何評定本地小吃水平?他們的本地顧問又是什麼水平?這次純偶然雲吞麵比較,絕對客觀,以兩名街坊的平常審視,得出如此結果;麥奀記大可拆米芝蓮招牌,條件足夠矣!
起初覺得歌舞伎開場時間很怪,早場十一點夜場三點,和我們的體制完全不一樣,夜貓子根本不敢妄想中午之前可以衣冠楚楚坐在觀眾席,聚精會神欣賞台上的唱做唸打。通常日夜不同戲碼,想得窺全豹只好依賴鬧鐘,入鄉隨俗逼得丈夫不分大小都能屈能伸,三兩回下來竟然應付自如,征服了一早爬起床趕往劇院的恐懼。不由得想起八十年代食電影節飯的日子,不論康城柏林威尼斯,每天第一場要是九點才放映,已經算皇恩浩蕩,八點三十分睡眼惺忪坐在黑暗中瞪着銀幕,慘情堪比清朝十大酷刑。工作在身無從選擇,花的是納稅人的血汗錢,怎敢偷懶與周公纏綿,幸好有時差庇護,就當自己仍然在亞洲,半哄半騙頂硬上。離職後有一段時間仍然年年打秋豐,法國南部那個勢利的盛會是敬謝不敏了,其他兩大影展倒捨不得放棄,既然自掏腰包,當然不肯花錢買難受,除非是極想看的影片,否則不會飾演早起的鳥先睹為快。

習慣了日本式作息,開始領略傍晚六點零鐘散戲的好處,可以施施然赴餐館晚飯,遠勝西方劇院夜場開七點半八點,之前進膳太早之後只能匆匆宵夜,無論如何都不健康。早場橫跨午飯時間,總有起碼三十分鐘中場休息讓觀眾祭五臟廟,我也認為很文明,大家排排坐在座位鋪條漂亮的風呂敷在大腿,打開盒子靜靜食飯糰或壽司,彷彿回到美好的學生時代。出了劇院還有大半天等着你消磨,購物也好喝下午茶也好去同志浴室會晤慈善的陌生人也好,甚至回客棧埋頭苦幹也好,因為覺得離華燈初上遠得很,心情都非常愉快,就像無端端賺到的,佔了光陰大神的便宜。


发自我的 iPad

蘋果日報- 夢鄉 - 陶傑



夢鄉 - 陶傑

大陸「南周」事件,是圍繞着一個「夢」字的一場中國人的內鬥。事情是這樣的:中國的習總,先發表講話,指「憲法的生命在於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於實施」。中國的知識份子,感動流淚,覺得春天來了,即刻呼喊「中國夢,憲政夢」,這就得了禍。


共產黨改掉「南周」新年獻詞,換一條新題:「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接近夢想」。意思就是:你說你要做夢,做一個中國的「憲政夢」,就是在罵我們共產黨沒有實施「憲法」。現在老子告訴你,雖然現狀是無法無天,但不實施憲法,就是「最接近夢想」的境界了。


內部的鬥爭,是「上面」有令:「中國夢,夢之難」這樣的字眼不准出現,而且「中國夢」也太「敏感」,因為「中國」一詞敏感,只可叫「家國夢」,立即改版,而且「新年特輯」的主題,只能叫「追夢」。


習總不是「強勢南巡」了嗎?看,我們習總講話的精神,就在中國的南方給消了音。這一巴掌,當然不是打在「南周」臉上給中國的「知識份子」看的,而是給世界,尤其是對習主席上台、香港鄰近地區會有「政改」的西方文明國家看的。


讀過英國作家歐威爾的小說「一九八四」,就明白中國這場權力的「夢鬥」。「一九八四」的主角溫思敦,活在一個極權國家,但時時做夢。溫思敦的意識,給「老大哥」控制了,但他的潛意識,尚可以做夢來逃遁,於是他夢見女友朱莉亞、夢見母親,在夢中他凝聚了希望,他夢見一個叫「黃金國」(Golden Country)的烏托邦,那裏有藍天、草地,春風裏的榆樹和柳枝,在夢裏,他與女友討論「黨」的謊言。


後來,「黨」知道溫斯敦的夢,需要「規管」,因為他的夢可以是「顛覆國家」的武器。「一九八四」的「夢管篇」,承傳了佛洛伊德的論說。許多年前我看了,印象深刻,所以,後來金庸先生囑我寫專欄,編輯問我欄名,我不假思索,就叫做「黃金冒險號」。


因為中國人追逐「一九八四」的黃金夢,是要冒險的,我時時自我警醒。我慶幸選修了英國文學,不止因為憑「一九八四」一卷,已勝過了所有的巴金、老舍、沈從文之類的「中國現代文學」成就的總和。今日,我在船上,遙眺一個叫做「中國」的異鄉,那一度是許多人的夢土,如今,那個地方雖早不再是我今生的夢了,但在「自由行」的拜金中國瘋裏,還有那麼少勇敢的人在找尋他們的柳條春風,找他們的茱莉亞,雲海迢遞,多麼遙遠啊,我聽見嗚咽的汽笛聲。
政壇傳聞,兩位環保專家黃錦星、陸恭蕙出任環保局局長及副局長之後,檢討前朝嘅環保政策,發覺焚化爐大有用途,因為即使推行垃圾分類徵費,宣傳教育(以減少浪費及削減廚餘),仍然有近三成垃圾要焚化之,以免垃圾堆填區提早飽和,無法擴展,預料梁振英政府會被逼向立法會重新提出興建焚化爐方案,但時間未定。


如果傳聞屬實,認真搞笑,大家都會記得,去年七月一日梁振英上台之前,三月尾特首選舉之後,當時嘅環保局長邱騰華曾在立法會力推焚化爐方案,要求立法會撥款興建,但俾一啲擁梁派議員單打、諷刺,話焚化爐不合乎梁候任特首嘅政綱喎,另外一啲泛民議員受環保派意見綑綁,一味反對:於是如此這般地,邱騰華被逼收回焚化爐方案,十分無奈。


選舉前,唐梁出席環保界論壇,唐秉承曾蔭權政府意思,支持建立焚化爐,梁就夠晒「醒目」,迎合環保團體意思,話明可以不建焚化爐,於是有報紙話「梁振英大勝」。抵死啦,梁先生依家係特首嘞噃,邱騰華係特首辦公室主任,如果黃錦星、陸恭蕙兩人最後仍要被現實所逼,強推焚化爐,咁樣邱騰華掩住咀笑吖,還是抱事不關己嘅態度?擁梁議員又如何陪同梁特首一同轉軚?


玩政治,有時講說話不要封埋自己後路,因為不在位時說話十分容易,競選贏咗,真係執政嘞,方知政治現實,社會現實,垃圾堆如山積嘅現實,會將執政者逼埋死角,轉唔到身,梁振英之環保政策就是如此,競選時噏得出就噏,未來要為此付出政治代價。


興建焚化爐在外國早已有之,並非恐怖事物,啲環保團體反對,其實理由不足,香港都難搵足夠地段起樓咯,唔起焚化爐仲要在將軍澳搵地皮擴大堆填區?將可焚化之垃圾化為灰燼,在高度關注環保生態嘅澳洲與日本,證實可行,點解香港唔得呀?左丁山支持同時間建立垃圾分類徵費制、建立焚化爐、大力宣傳教育市民減少垃圾,三管齊下,一齊進行。其實邊樣行先都唔緊要,梁振英肯認錯,改為支持興建焚化爐就得嘞!


发自我的 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