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英国”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英国”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4年6月1日星期日

健康前線:<BR>搭飛機前壓力襪防靜脈栓塞 | 蘋果日報 | 副刊 | 健康 | 20031030

 

■外國人患 DVT的機會率較亞洲人高,但鄭醫生表示醫學界仍未有圓滿解釋。

每次乘坐飛機踏上異國之旅,感覺都是安全又舒適。不過部份人士高估自身的健康狀況,特別是對「經濟艙綜合症」(英文簡稱 DVT)毫無概念的人,弄得一個愉快的飛天旅程危機四伏。
記者:邵超
攝影:梁細權

DVT有原因
長時間坐在座位上沒有活動,血液凝結成血塊,靜脈發生血栓塞,使血液流通的管道不能流通。 DVT一般發生在其中一條小腿的「腳瓜」處,造成腳腫。靜脈通達大腿至心臟及肺。若血塊入肺,便有機會斃命。

■穿上壓力襪的原理就像絲襪,有助血液流通。

在整個航程中,坐在座位上的時間最多,活動空間所限,下肢較難伸展,這是所有經濟艙乘客的集體經驗。經濟艙乘客固然比不上商務艙或頭等艙乘客的高級享受,患上 DVT的機會亦較大,不過旅途安全的關鍵,最重要是做好風險評估,確認自己是否高危一族。
有腳傷者屬高危
家庭醫生鄭子誠指人人都有機會患上 DVT,部份人屬高危人士。「做過腹部或下肢手術人,有腳傷或拉傷肌肉,靜脈栓塞機會較大。曾經患過 DVT人亦屬高危人士。」醫生會建議此類病人每次出門旅行前諮詢醫生的意見,乘搭飛機時穿上壓力襪。
其實腳部有兩套靜脈,靜脈栓塞便是指外靜脈。壓力襪可由外靜脈施壓至內靜脈,有效幫助血液循環。再嚴重一點的病人,便須帶備薄血藥服食,學會自行打針( Fraxiparine),藥效可維持十二小時,幫助血液流通。但未必所有的 DVT患者在長途飛行時病發,有時是在兩、三日後發現,故存在一定的危險性。
康復期需時半年
DVT的病人送往醫院後,會吊針服食薄血藥,一般康復期需時半年。患者康復後應該沒有太大問題,但有可能因血塊曾阻塞肺部而影響肺功能。一次患病便成為高危人士,須穿壓力襪。若曾發病兩至三次,可能需要長期服用薄血藥和在臨上機前打針,但因薄血藥的作用是阻止血凝固,若在服藥期間撞傷流血,也有流血不止的情況出現,病人如有服食其他藥物,服食薄血藥之前要諮詢醫生意見。

■耳咽管受阻,會引致中耳炎或鼻竇炎。

鼻敏感會引發中耳炎
即使是搭飛機常客,當航機降落時,耳朵感受到壓力,雖然不會致命,也會覺得不舒服。「當耳朵受壓時,若乘客患有鼻敏感、傷風、感冒,耳咽管阻塞,空氣困中耳位置,就會造成發炎,嚴重耳膜會破裂,但較罕見。鼻細菌會進入中耳,亦會造成中耳炎。」

■機艙服務員飛行時間長,若患有傷風、感冒,耳朵更受罪。

除低隱形眼鏡為上策
機艙內的空氣較為乾燥,皮膚和眼睛自然變得乾燥,故此飲大量的水和除下隱形眼鏡,是保護自己的最佳方法。此外,機艙內的氧氣成份較稀薄,如有慢性氣管炎、肺氣腫及長期病患者,於出門前都應該詢問家庭醫生的意見。

■部份航空公司會播放減壓操的片段,也有即場示範。

三式保命法
第1式:大量飲水
一般人害怕飲水會尿頻,但喝大量的水可補充身體在乾燥環境下流失的水份,確保血液流通暢順。
忌:不要喝有利尿作用的酒精及咖啡類飲品,喝酒容易疲倦,少了機會郁動雙腳,而且在飛機上喝醉,較在陸地時更辛苦。
第2式:活動雙腳
坐時雙膝後彎不要緊貼椅邊和不應兩腿交,並時常轉換坐姿。每隔一至兩小時郁動雙腳或站立步行或做減壓操,保持血液流通暢順。
忌:全程坐在座位上,沒有活動雙腳。

■靠近通道的座位,方便伸展雙腿。

第3式:揀通道位
提早辦理登機手續,選擇靠近洗手間、通道的座位或經濟艙第一行的座位,因為空間較寬闊,方便伸展雙腳。
忌:坐在三座位中間的位置,活動較不方便,失去伸展雙腳的機會。

健康前線:
搭飛機前壓力襪防靜脈栓塞 | 蘋果日報 | 副刊 | 健康 | 20031030

2014年1月20日星期一

戴妃之死黑幕 SAS逼爆料人前妻封口 | 蘋果日報 | 兩岸國際 | 20140120

 

戴妃之死黑幕
SAS逼爆料人前妻封口

■陰謀論者一直認為,戴妃(左)魂斷巴黎是死於暗殺。

英國空中特勤隊(SAS)涉嫌是已故威爾斯王妃戴安娜撞車身亡的幕後黑手,被指是爆料人的SAS狙擊手「士兵N」,其正潛匿的前妻首次開腔,指SAS軍官曾給她掩口費及恐嚇她,要她「閉嘴」別談戴妃之死。
36歲的前N太,年前將N指SAS害戴妃撞車的說話,告知母親。其母於2011年9月致函SAS高層,指N精神不穩,擔心一家安全,信中提到有關戴妃的事。
報章昨(周日)刊前N太訪問,她指母親寄信後幾天,SAS軍官就一再登門找她,前年初更有軍官給她掩口費,在啡色信封內放了共500鎊(約6,300港元)的鈔票,要她別跟人談戴妃一事,亦不能向人披露收錢。「他們的行為令我覺得N說的是事實。」

軟硬兼施 發死亡威脅

SAS軟硬兼施,去年6月又有軍官登門造訪,警告她別亂說話,否則她「該擔心自己和孩子的安全」、「可能會落得像伍里奇那名英兵般死翹翹的下場」。去年5月倫敦伍里奇有英兵遭當街斬首,震驚全國。N太說當時對方「一直盯着」她,「非常嚇人」,但她仍覺得「這是很嚴重的事,我不能噤聲」。N太因擔心安全,早前已攜一對孩子躲起來。
英國《星期日郵報》

戴妃之死黑幕 SAS逼爆料人前妻封口 | 蘋果日報 | 兩岸國際 | 20140120

2013年11月25日星期一

貝理雅在鄧文迪家過夜 梅鐸震怒與妻離婚 跟好友割席 | 蘋果日報 | 兩岸國際 | 20131125

 

貝理雅在鄧文迪家過夜
梅鐸震怒與妻離婚 跟好友割席

傳媒大亨梅鐸(Rupert Murdoch)與鄧文迪離婚,被指涉及「貝鄧有染」──英國前首相貝理雅(Tony Blair)與鄧文迪暗渡陳倉,最近有消息指貝、鄧曾不只一次在梅鐸物業內「過夜」,梅鐸卻毫不知情。據悉梅鐸與貝理雅的友誼已經決裂,貝理雅想致電解釋亦慘食檸檬。

倫敦的親梅鐸人士指梅鐸曾接到家傭通風報信,貝理雅與鄧文迪兩次在梅鐸不知情下,在加州卡梅爾谷的梅鐸物業「過夜」,兩人亦試過「多次碰面」,地點包括倫敦、紐約、以及梅鐸在洛杉磯的物業。

強調屬柏拉圖式關係

消息無透露貝、鄧有否發生不道德關係,但一直被蒙在鼓裏的梅鐸,得悉好友與妻子多番私下接觸時感到「震驚」,梅鐸向鄧文迪大興問罪後,覺得「她是有所隱瞞」。
梅鐸今年6月向紐約州最高法院入紙離婚時,說過婚姻「逾半年前已無可挽救」,巧合的是,家傭口中貝、鄧在加州秘密「過夜」的時間,正是今年4月以及去年10月的周末,與入紙離婚剛好相距逾半年。
「貝鄧有染」的說法曾在互聯網被熱議,貝理雅曾即時澄清,還強調兩人關係屬「柏拉圖式」。今次消息披露諸多細節,貝理雅朋友就批評惡心的故事是由梅鐸編造,並不真實,又強調貝、鄧「從無單獨共處,每次都有其他人在場」;梅鐸的朋友則不以為然,指梅鐸決不會無故離婚及與貝理雅絕交。據悉梅鐸自6月開始已與貝理雅不相往來,貝理雅曾聯絡梅鐸示好亦碰了一鼻子灰。
至於梅鐸與鄧文迪14年婚姻上周三已正式畫上句號。兩人在法院僅花6分鐘便達成離婚協議,鄧文迪獲得梅鐸在北京及曼哈頓第五大道的物業,梅鐸的傳媒王國運作不受影響。離開法院時梅鐸笑容滿面,鄧文迪則全程面黑。
英國《星期日郵報》/美聯社

貝理雅在鄧文迪家過夜 梅鐸震怒與妻離婚 跟好友割席 | 蘋果日報 | 兩岸國際 | 20131125

2013年7月25日星期四

施君玉:英王室宝宝驾临缘何轰动全球?-国际-评论频道-中工网

 

施君玉:英王室宝宝驾临缘何轰动全球?

施君玉http://www.workercn.cn2013/7/25 

    当地时间2013年7月23日,英国伦敦,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抱着刚出生的小王子在圣玛丽医院外首次亮相。英国王室宝宝的诞生引发了全球广泛关注。

    一个家庭喜添新丁,是人世间再正常不过的事。但英国王妃凯特的“孕”事却轰动全英,牵动世界。王室宝宝还没出生,便已赚足了全球的目光。随着凯特诞下男婴,引发无数猜想的谜底被最终揭开,全英狂欢,全球庆祝,场面之浩大、隆重、热烈,足以令世界任何一位政要组织的任何一场盛大典礼都相形见绌。

    一名婴儿的降生引发如此广泛的关注,皆因其特殊的身份。王室宝宝一诞生,就理所当然被列为英国王室的第三顺位继承人,把哈里王子这位叔叔挤到了第四位。宝宝一旦继位,将成为英威廉一世后的第43位君主,将继承祖父查尔斯王储拥有的年收益为1900万英镑的康沃尔公爵领地,将统领人口多达20亿的54个英联邦国家。不可想象,人世间还有何人拥有如此尊贵的身份,享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

    王室宝宝出生,媒体疯狂。自凯特怀孕以来,媒体就如同打了鸡血一般,时时刻刻保持着高度的警觉,生怕漏掉一点点新闻。在预产期前后,媒体更是如临大敌,早早即在医院安营扎寨,昼夜相守,对整个进程进行全方位、轰炸式报道。虽然辛苦,但媒体人却也乐在其中,王室历来是媒体热追的对象,一则新闻、一张照片都可以令记者一夜之间爆红。对媒体人来说,凯特生产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成就功名之良机。关于王室宝宝的话题大到王位继承、王室权力分配,小到凯特入住哪间病房、孩子头发、谁来照顾等等,都是热炒的焦点。

    不管英王室是否愿意,王室宝宝催生出一次绝佳商机。据保守估计,王室宝宝的出生撬动了2.41亿英镑的商机,博彩业赚了个盆满钵满。在对王室宝宝的一片狂热追捧中,博彩公司在全世界玩起了“疯狂猜名”,掀起一轮投注狂潮,有报道称,在宝宝漫长的等待中,有关其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的投注金额已超过百万英镑,创下非体育博彩市场的最高纪录。

    如比利时、西班牙、挪威、日本等实行君主立宪制国家一样,英王室在权力结构中不过是一政治符号,是国家象征,并不拥有实权。但几百年来形成的君主制是一传统和文化,其神秘面纱吸引人去探究,高贵、典雅的生活方式令人神往,王室中形形色色的绯闻、 韵事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连王室存废之争都被人津津乐道。

    王室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常常给人带来快乐和希望。当王室脱离权力龌龊,反而变得清新,虽高高在上,却与民众心灵相通,并不遥远。王室宝宝驾临是王室的大喜,也同样值得百姓大庆特庆。

    当前,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情况并不妙,债务危机压得人透不过气来,经济停滞、失业率高企、社会动荡、政权不稳如影随形般挥之不去。王室添丁大喜,或许能冲冲“晦气”,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 施君玉

施君玉:英王室宝宝驾临缘何轰动全球?-国际-评论频道-中工网

他叫乔治 姓什么?(图)-搜狐滚动

 

他叫乔治 姓什么?(图)

2013年07月26日00:52 |

当地时间24日,英国威廉王子夫妇宣布刚出生的宝宝名为乔治·亚历山大·路易斯

2

当地时间24日,英国威廉王子夫妇宣布刚出生的宝宝名为乔治·亚历山大·路易斯

  英国王室肯辛顿宫24日发表声明:“剑桥公爵夫妇(威廉王子夫妇)高兴地宣布,他们给儿子起的名字是乔治·亚历山大·路易斯。”“王室宝宝”22日出生,两天后全名公布,间隔时间之短出乎外界意料。小王子的名字由三节组成,分别取自女王的父亲、女王和威廉王子三人名字中的一部分,但只是名字。那么,小王子姓什么呢?
小王子叫啥名 乔治·亚历山大·路易斯
女王父亲名字的一部分
  小王子被取名“乔治”是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父亲乔治六世致敬之意。在历史上共有六位英王用过“乔治”这个名字。查尔斯王储的全名中也包含“乔治”。
女王名字的一部分
  “亚历山大”在英文中对应的女名是“亚历山德拉”,女王的全名是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英王爱德华七世的王后也叫“亚历山德拉”。
威廉王子名字的一部分
  “路易斯”是威廉王子全名中的一节。威廉王子的全名是威廉·亚瑟·菲利普·路易斯。小王子的爷爷查尔斯的导师、英国海军元帅蒙巴顿伯爵同样名为路易斯。
小王子姓啥 “蒙巴顿·温莎”是法律姓氏
  “王室宝宝”姓中包含温莎。另外,子承父姓,他要继承父亲威廉王子的姓,这就要追溯到威廉的爷爷菲利普亲王在英国的法律姓氏“蒙巴顿”。
  据悉,1917年之前,英国王室成员并没有姓,名字中只有所处的王朝名称或宫殿名称。1917年,乔治五世将其统治的王朝和王室住所更名为“温莎”,并将它定为家族姓氏。乔治五世之后,他的所有男性和未婚女性后代都姓温莎。
  1952年,现任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即位,确定“温莎”为王族姓氏。1960年,女王通过枢密院宣布,除已婚女性成员外,女王所有的直系后代都要以“蒙巴顿·温莎”作为姓氏。这是女王和菲利普亲王的姓氏合体,也是他们后裔的法律姓氏。其实,菲利普亲王之前并不姓蒙巴顿,他本是希腊王子,为与女王结婚放弃了希腊王室的继承权,并改为母姓蒙巴顿,因为他母亲是英国王室成员。
  因此,查尔斯王子、威廉王子和亨利王子都姓蒙巴顿·温莎。其实,大多被赐王子或公主头衔的王室成员平时并不需要姓氏,只需称呼他们的封号。比如,小王子以后会被称呼为“剑桥王子”。但王子和公主们也有需要姓氏的时候,比如结婚的时候,他们所用的姓会是“蒙巴顿·温莎”。
上学参军用啥姓名 或用“乔治·剑桥”或“乔治·威尔士”
  这样看来,小王子的名字再加上姓氏将会是很长一串。但他平常不会用如此冗长的王室名字。那么他上学、参军甚至领取驾驶执照,会用什么名字呢?
  在英国,未成年的王子,一般都会采用父亲的爵位作为自己的姓氏。威廉和哈里两位王子从小采用的姓氏就是“威尔士”,因为他们父亲查尔斯是“威尔士亲王殿下”。在上大学时,威廉交的作业上使用的就是“威廉·威尔士”这个名字。威廉用这个名字直到他2011年结婚并被封为“剑桥公爵”。由于没有被封爵,哈里王子如今在阿富汗战场的名字还是哈里·威尔士上校。
  因此,媒体猜测,将来小王子上学用的名字应该是“乔治·剑桥”的名字。这个姓氏或会持续到他的爷爷查尔斯继位,到时,现在的“剑桥公爵”威廉将会被加封为威尔士亲王,小王子也就会和他爸爸一样,改姓“威尔士”了,名字也就成了“乔治·威尔士”。但也有专家猜测,小王子还有可能直接继承爸爸威廉之前的姓氏“威尔士”,直接叫“乔治·威尔士”。 本报综合报道袁金会
>>链接
英航为小王子庆生 两岁以下婴儿可免费乘机赴英
  为了庆祝小王子的诞生,英国航空特别推了“Babies fly free”的优惠措施,两周岁以下的婴儿可在成人的陪同下免费飞往伦敦或英国其他目的地。根据活动细则,优惠必须在2013年7月31日午夜或之前预订,并适用于在2013年12月31日之前从北京、上海或成都出发的航班。 据央视 来源华商报)

他叫乔治 姓什么?(图)-搜狐滚动

2013年4月26日星期五

壹週刊 - 1207 - 專欄 女人稱王

 

坐看雲起時

女人稱王

戴卓爾夫人逝世,環顧全球,女首相下台二十年了,世上方知西方國家最缺乏的是有一套堅持、傑出而又強硬的領袖。

不錯。在左派的眼中,這個女強人大逆不道:她二十歲初讀海耶克,從此終身反共,熱愛自由,篤信市場經濟,此志不渝。時勢造英雄,英國首相自從麥美倫之後,連續出了幾個平庸的紳士政治家:威爾遜、希斯、卡拉漢,每一個都是君子,但在工會運動和社會福利的衝擊下,君子可以欺其方,好人做不成大事又豈止香港特區的董建華?
戴卓爾夫人一生的宗旨千頭萬緒,歸納為「反蘇防共」四字。她打擊工會的決心是相信英國工會幕後有蘇聯滲透。憑女人的直覺和二十年來的表面證據:工黨的威爾遜曾經出任英國貿易委員會主席,六十年代初期,派駐莫斯科。美國中情局早就懷疑威爾遜那時被蘇聯影響,果然威爾遜做首相,連同後來的希斯,工會領袖可以闖進首相府,向首相拍桌子,制定勞工政策。戴卓爾夫人反工會當作打擊蘇聯,難怪強勢,銳不可擋。

女人做了領袖,正如鐵娘子所說:「公雞只會啼叫,那麼生蛋的卻是母雞。」意思是男人只會吹水說白話,女人當權才有真正的幹勁和生產力。
戴卓爾夫人的強勢,由於她是從基層冒上來的強者,也就是所謂 underdog。女人做領袖,強勢起來,工作效率,幹勁氣魄,確實比男人大得多。歷史上的伊利莎伯一世,就是一個響噹噹的角色。在伊利莎伯時代,與她爭權的也是兩個女人:她亨利八世同父異母的姐姐「血腥瑪莉」以及瑪麗蘇格蘭皇后。這兩個女人都是厲害角色,尤其血腥瑪莉,她相信父親與梵蒂岡割裂是大逆不道之舉,她舉起羅馬教廷的「正義」大旗,聲討分裂天主教的逆賊妹妹。帶領軍隊奪回皇座,沿途殺人無數,今日仍成酒類中的一個牌子。
戴卓爾夫人成也女人:英國男人對女性有禮,也有一份虛偽。戴卓爾夫人的閣員口服心不服,對於這位心直口快的「大家姐」,許多當面陪笑臉,暗地裡使絆馬索,等着看她的笑話。

到後來,眾叛親離,追隨最忠心的只剩下一個保守黨主席泰彼特( Norman Tebbit)。泰彼特做過空軍,但在「六四」後給予香港人五萬家庭居英權,泰彼特也率領一眾右翼黨員反對戴夫人向香港移民「鬆章」。但強人不怕眾叛親離,二十年後,方知世上難再有鐵娘子。
英國紳士風度,放戴卓爾夫人一馬上位,令她順風順水,遇佛殺佛。私有化、打擊工會、反歐洲,飛度關山千重,最後自我膨脹,覺得「戴卓爾主義」擊敗了馬克思主義,足可垂範人類。
鐵娘子敗也女人:女性的固執,加上一份直覺,鐵娘子在人頭稅問題終於大翻車。這項政策一看就知是自殺,然而當局者迷,全世界看出的問題,只她一個不知道。另一方面,當時全英國幾乎都覺得不可錯過歐洲這班時代快車,正如八九十年代,香港人人都說要進大陸投資,戴夫人卻唯我獨醒,二十年後,歐洲的 CEPA自由行,自掘墳墓,證明戴卓爾的遠見。她擇善固執時很孤單,一條路走錯下去也只一個堅持,好可憐。
中國歷史上也出過女人當政。呂后、慈禧、江青,無一不是妖孽,令男人聞母老虎色變。從武則天到西太后,中國女人何嘗不是像戴夫人一樣,處於濫權欺壓的低層,殺出一條血路?但沒有一個女帝擁有像英國戴卓爾夫人般清醒的政治信崇、見識、價值觀。

從江青開始上溯三千年,一直到妲己,中國當權的女人沒有知識,只有怨鬱,沒有胸襟,只有仇恨。戴卓爾夫人是牛津高才生,讀完化學,再做大律師,她不必報復男權。英國歷史九百年,只一個鐵娘子就擊倒「三千年燦爛文化」的作古禍水紅顏。不怕不識貨,最怕貨比貨。伊利莎伯一世姑且不論,一婦當關,還有什麼好爭論。
女人做老闆是一件好事,只要這個女性受過足夠的西方教育。中國人的國運惡劣,所謂「列強瓜分」的時代,也就是維多利亞女皇與西太后兩個女人的對決,攤牌結果,代表現代文明的維多利亞女皇勝利了。
女皇的銅像,今天仍在維多利亞公園。一九六七年左派暴動,左仔用紅漆將維園銅像淋了個透。一九九三年,大陸一位行為藝術家,也用紅漆破壞維多利亞女皇銅像。為何毫無新意?即使破壞,也不一定要用紅這個令人厭惡的顏色吧?今天我走過維園,想想這個公園的名字,看看尊坐在中央的女皇銅像,尊貴萬千,好端端的還在那裡,看着半世紀風雲變幻,俯瞰即將「佔領中環」、悔恨當初幻想「民主回歸」的維港蒼生,百年銅像有靈,不知作何感想?


(陶傑)

壹週刊 - 1207 - 專欄 女人稱王

2013年4月18日星期四

用人術 - 20130417 - 蘋果日報

 

用人術

戴卓爾夫人用人,還有厲害的一手。由於自由市場政策強硬,打擊工會,意志堅定,保守黨內,中庸一點的,都不是她的同路人。
譬如要打福克蘭。一個女人的決定,黨內的老紳士,不以為然,覺得太「冒進」。外相卡靈頓勳爵,本來輩份很高,反對出兵,戴卓爾夫人把他炒掉。國防大臣諾德(John Nott),也反應猶豫,不太爽快,戴卓爾夫人也請他捲鋪蓋。
後來的反歐立場質疑戴卓爾夫人的更多。外貿大臣夏舜霆反對,辭職退任。還有幾個暗的,如彭定康、韓達德,內心都不服。
彭定康是黨內少壯派精英,組織能力強,口才極佳;韓達德謙和儒雅,這兩人都有人氣。戴卓爾夫人故意給彭定康出難題,叫他出任環境部大臣,專掌執行人頭稅。這一招,明是考驗彭定康的忠誠,暗是借刀殺人,叫他去民怨的火線上消耗。
韓達德年輕時做過外交官,五十年代派駐過北京,最想當外相。戴卓爾夫人硬是不讓他掌外交,先叫他管北愛爾蘭,然後轉委任內政大臣──英國的內政部,管移民、警隊、監獄,是個三煞位子,韓達德並非收拾這種爛攤子的人才,硬着頭皮上任。戴卓爾夫人嫌他不是自己反歐核心裏的人,排斥異己,這就越來越孤立。
馬卓安表面比較老實,在老太太面前恭順聽命,當了財相,戴卓爾夫人倒台,馬卓安成為各派接受的人選。後來彭定康、韓達德、馬卓安聯線,馬卓安當了首相,韓達德一圓外相之夢,改變了對香港的政策。這副鐵三角,一直維持到換屆,工黨上台。
戴卓爾夫人成也女人,其敗也因為她是女人。強硬堅定的時候,無男人可及;固執而情緒化時,卻缺乏男人的圓通。這樣的用人之道,還是有兩下子,只是後來低估了樹敵之眾,為自己的倒台埋下無數炸彈。


陶傑

用人術 - 20130417 - 蘋果日報

2013年4月17日星期三

多國領袖今傍晚親送別  零官員出席 美冷待鐵娘子禮葬 - 20130417 - 蘋果日報

 

多國領袖今傍晚親送別 
零官員出席 美冷待鐵娘子禮葬

■戴卓爾夫人

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今晨(周三)11時(本港時間傍晚6時)在倫敦聖保羅大教堂舉殯,雖然規格是較國葬次一級的禮葬,但英女皇也會出席。然而美國政府卻出人意表地予以冷待,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不赴會之外,甚至不派現任官員出席,理由是國內事務繁重,令鐵娘子的好友大感失望。

多國領袖都會親身赴英送別這位「英國和平時期最偉大首相」,包括加拿大總理哈珀、意大利總理蒙蒂和波蘭總理圖斯克。美國代表團只由兩名前國務卿舒爾茨和貝克帶領,兩人分別在鐵娘子好友列根,及老布殊內閣任職;其他團員還有美國駐英代辦和前駐英大使。美國共和黨也會派三名眾議員出席。

外界原先預期奧巴馬不會親身赴會,但估計至少會由副總統拜登或第一夫人米歇爾代表,尤其是奧巴馬上周曾大力讚揚戴卓爾夫人的功績。前年卸任的英國前國防大臣霍理林對白宮的安排表示「驚訝又失望」。戴卓爾夫人生前領導的「前進的保守之路」組織主席豪沃思也說,戴卓爾夫人與列根攜手深化了「英美特殊關係」,對結束冷戰有關鍵作用,華府這次安排,會令曾跟鐵娘子共事的人失望。美國駐英大使館強調無意輕待鐵娘子,只是本周國會為槍管立法議題而忙碌,拜登與米歇爾要協助有關游說和宣傳工作。
葬禮前日順利進行綵排,逾700人參加,鐵娘子一對子女、媳婦及一對孫兒女都有參加。之前有計劃讓英倫地標大笨鐘響鐘87下,向享年87歲的鐵娘子致敬,但因她的家人反對,現在改為在葬禮期間,大笨鐘完全停響,以顯示「深切敬意」。大笨鐘對上一次停響,是1965年前首相邱吉爾逝世時。

嚴防左翼爆暴力衝突

至於戴卓爾夫人的遺體,則在昨晚送抵國會內小教堂,舉行簡單儀式,約100人出席,包括家人、議員,及跟鐵娘子認識的下議院職員。舉殯當日早上,倫敦中心地帶多條道路封閉,三軍軍人及儀仗隊夾道而列;蓋上國旗的靈柩,將由炮車運載,經艦隊街送到聖保羅大教堂,由三軍代表扶靈。戴卓爾夫人孫女和首相卡梅倫會在儀式上讀經。
為防無政府主義者、左翼人士搞事,爆發暴力衝突,警方除了在靈車途經的重要戰略要點部署,並封鎖倫敦市中心幾段主要道路,關閉多個地鐵站,所有警員銷假,若發生大規模暴力衝突,警方可隨時要求軍方出動,其中700名士兵是參與靈柩巡遊。
英國《每日郵報》/美聯社

送葬安排

早上7:30:倫敦中心地區主要道路封閉
8:00:政府建築及各大使館下半旗
9:00:聖保羅大教堂開門,2,300名賓客大部份會在10時前就座
10:30:靈柩由國會送抵丹麥聖紀文教堂,轉移放上炮架車
10:30-10:55:倫敦塔每分鐘放一響禮炮,炮兵隊騎馬拉炮車赴聖保羅大教堂,軍人沿路夾道列隊
10:40:神職人員在大教堂迎接戴卓爾家成員,包括坎特伯雷大主教
10:55:靈柩抵達大教堂,由現役及退休軍人迎接
10:56:10人扶靈隊伍送靈柩進入大教堂
11:00:儀式開始,頌唱聖詠將包括《I Vow to Thee, My Country》
註:以上是英國時間,比香港慢7小時
資料來源:英國《衞報》

■退役華籍英兵馮兆佳(左)、袁澄亮(中)及雷汝祐,回歸後仍在英國為舊同袍爭取居權。易仰民攝

國會將動議辯論華籍英兵居權

【《蘋果》記者白琳英國直擊】戴卓爾夫人以鷹派作風見稱,卻遺忘了一群曾為英國效忠的華籍英兵。當年成功取得居英權的華籍英兵與申請失敗的同袍道別,赴英後四出奔走,游說議員支持居英權平反運動。有議員答應下周在國會提出歷史性動議辯論,要求英政府還千多名在港華籍英兵居英權。這場持續十多年的爭取尊嚴之戰,終於稍露曙光。

戴卓爾夫人在中英談判期間未能保住香港治權,英政府給予香港五萬個居英權,包括華籍英兵的500個名額,但現役的卻有千多人,靠計分制篩選。戴卓爾夫人靠福克蘭戰役推高民望,多次探訪北愛爾蘭傷兵。香港退伍軍人聯會英國分會前會長雷汝祐說,戴卓爾夫人在中英談判時尚未仔細討論居英權問題,他們也在回歸前後才知道,一批華籍英兵被歷史遺忘。

平反運動大突破

百多名取得居英權的華籍英兵定居英國後,打算效法啹喀兵,為港同袍入稟向英政府追討居英權,但因資金問題膠着。該會成員袁澄亮說,近年改變策略,在英籍同袍協助向650名國會議員寄信,其中75人支持。他們又呼籲會員再去信所屬地區的議員逐一游說。保守黨議員Andrew Rosindell答應在國會提出Early Day Motion(早期動議)。根據經驗,必須有50個議員聯署支持,動議才有望優先討論。
袁澄亮說,這將是英國國會史上首次辯論華籍英兵議題,是平反運動一大突破,即使辯論最後不獲大比數議員通過,仍可給予香港同袍一份歷史的肯定,而且抗爭不會結束:「我哋以前日日一齊當值、食嘢、沖涼,又一齊俾人罰,好有team spirit。」

「水雷炮」要交稅卻無福利

【當兵辛酸】華籍英兵有「水雷炮」之稱,軍隊流傳一個說法,日軍戰敗撤出香港時,在海邊遺下大量水雷,英軍遂招募華籍英兵清理,因而得名。他們入伍時宣誓效忠英女皇,回歸前部份更參加塞浦路斯維和部隊。
袁澄亮曾是皇家軍犬隊,駐守邊境達十年。有次他掃蕩非法入境者時,隻身誤闖沙嶺公墓:「嗰度係亂葬崗,我跣親跌落棺材度,又唔知嗰啲水係咩。」另一次他感覺有人跟蹤,回頭卻看不見人影:「聽到聲,我行佢行,我停佢停,原來係野豬。」
雷汝祐則當過皇家憲兵,做過類似警隊的CID,負責調查軍隊內的刑事案件。八十年代邊境有英兵離奇死亡,調查才發現是英兵自相殘殺。
華籍英兵須向英政府繳付入息稅,卻享用不到英國國民的醫療保障等福利。香港退伍軍人聯會英國分會主席馮兆佳說,當年軍方鼓勵他們支持居英權計劃,申請時免去報名費,但沒有人知道最終有多少人申請、多少人申請被拒。他強調華籍英兵與其他英兵的工作沒分別,不論他們當年曾否申請居英權,英國都給予他們選擇的權利。
《蘋果》記者

多國領袖今傍晚親送別  零官員出席 美冷待鐵娘子禮葬 - 20130417 - 蘋果日報

戴卓爾夫人基金會將揭六四機密 - 20130417 - 蘋果日報

 

戴卓爾夫人基金會將揭六四機密

【本報訊】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逝世後,戴卓爾夫人基金會向本報透露,基金會稍後會公開更多涉及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談判,及1989年六四事件前後與中、英及香港有關的機密文件,基金會又稱戴卓爾夫人由始至終也支持香港民主發展,包括支持彭定康任港督,更表明特首提名委員會並非一個民主機制,支持香港有真正民主普選。
戴卓爾夫人基金會於上月底公佈一批涉及戴卓爾夫人於1982年9月訪華、與中共前領導人鄧小平商談香港前途的機密文件,當中披露鄧揚言北京不惜犧牲香港繁榮也要收回主權,及鄧點名指滙豐銀行發鈔數目不明,恐有英國及香港商界藉此製造金融混亂。
戴卓爾夫人基金會日前回覆本報電郵查詢,表示稍後會公開更多與中、英及香港三方有關的機密文件,主要涉及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談判相關文件,及1989年六四事件的文件。1989年發生六四事件時,首相已由戴卓爾夫人換成馬卓安、當年中英聯合聯絡小組工作一度停頓,港人要求英國政府逼北京加快香港的民主步伐。

指特首提委會不民主

基金會在電郵中也表示,戴卓爾夫人由始至終也支持香港民主發展,她就曾對彭定康出任香港最後一任港督作強烈支持(strong support)。彭任內不顧北京反對,自行提出被北京指為「三違反」的新九組政改方案。基金會更表明特首提名委員會並非一個民主機制,支持香港有真正民主普選。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指出,外界一直想知道中英就聯合聲明談判時,對香港民主化私下有何共識,及1989年發生六四事件發生後,英國為安撫港人,與北京就香港日後民主進程有何私下協議,甚至是當年行政、立法兩局議員提出「兩會共識」政制發展方案,英國政府在背後有否支持。蔡子強相信,公開戴卓爾夫人密件可為香港今天討論落實特首普選,提供更多資料,了解中英當年對香港普選的協議和想法。

戴卓爾夫人基金會將揭六四機密 - 20130417 - 蘋果日報

2013年4月16日星期二

香港地產霸權 鐵娘子是禍首 2013-04 亞洲週刊

 

香港地產霸權 鐵娘子是禍首

香港地產霸權、企業壟斷、金融泡沫與外判制度等,都可歸因於鐵娘子推崇的新自由主義。


鐵娘子撒切爾(台譯柴切爾,港譯戴卓爾)夫人辭世,絕不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相反,她巨大的影響已烙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裏。香港在撒切爾夫人在任首相期間曾出現斷裂式轉折,導致地產霸權等市場壟斷,縱容資本狂歡,並影響香港至今。
一九八零年,撒切爾夫人上台;同年,香港富商李嘉誠為大股東的長江實業成功收購英資和記黃埔,並奪得和黃董事局主席的位置。整個八十年代,在多項因素之下,香港經濟結構快速轉型,房地產業和金融業成為龍頭產業。這些因素包括少數華資地產商早已大量購入土地、《中英聯合聲明》規定每年土地供應只限五十公頃,還有中國大陸經濟開放改革所提供的廉價勞動力成為製造業北移誘因等。一九七六年,從事製造業人數佔整體就業人數百分之四十四點六,到九六年,已下降至百分之十點一。而從事金融、保險和不動產等商業服務的人數,二十年來則從百分之三點三升至百分之十一點六。據統計,全球發展中國家(地區)獲利率最高十家公司,香港佔了前三名,先後是新鴻基、希慎興業和長江實業。
一些經濟學者認為,香港房地產業從八十年代開始急冒,主要是以上因素,加上香港土地資源局限構成。然而,如回看撒切爾夫人八十年代在英國實踐的新自由主義,不難發現,香港樓價高跟倫敦的關係千絲萬縷。鐵娘子掌政十年間,大量將國營事業私營化,其中更大規模將公共房屋變賣給住戶,使私人房屋主數量大增。再看香港八十年代,港英政府雖然一方面蓋建大量公屋,為基層市民提供居所,但同時也推行前所未有的公共房屋「商品化」,其中包括富戶政策、由私人機構主導的房屋政策、鼓勵自置居所貸款計劃等,一系列政策的最終目的,是盡量減少政府介入市民的居住問題,讓「自由市場」進行調節。當然,我們看到,名為調節,實為壟斷。在香港,這種壟斷還得到政府政策作後盾,「勾地政策」便是實證。
撒切爾夫人在八十年代實踐的新自由主義不僅構建了香港的地產「神話」,今天外判制度引發的工潮、金融制度的泡沫化,還有企業壟斷等,都是在鐵娘子年代發酵,它們沉重地籠罩著香港的上空,揮之不去。■

亞洲週刊

2013年4月15日星期一

鐵娘子之家  - 20130415 - 蘋果日報

 

鐵娘子之家 

戴卓爾夫人豐功偉業,喜歡雞蛋挑骨頭的人,說她雖是一個出色的首相,但不是一個好母親。
但問題是,戴卓爾夫人不須要做一個好母親。中國古代的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到了今天,有誰會質疑大禹是不是一個好丈夫、好父親?
成就大事業、為國家做事,必然有些事情要捨棄。中國人讚許「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情操,戴卓爾夫人做到了,又有什麼問題?
何況鐵娘子的家庭相當美滿,她的一對孿生子女,雖然有點平庸,兒子馬克,更不是一個老實人,滿肚子心計,喜歡開名貴跑車,但沒有憑藉母親做首相的「關係」(即中國普通話而又廣為英語世界所知的名詞:Guanxi),在倫敦市中心霸一幅地,舊房子拆掉,自任業主,命名為「大英商企中心」。
鐵娘子丈夫丹尼斯,做石油生意,他的石油公司很小。妻子做了首相,那時英國北海油田產量豐盛,如果在遠東的「貪污文化」大國,丹尼斯必定是全國首富,但他的石油公司最後不敵跨國企業競爭而結束。
戴卓爾夫人為什麼不是好母親?她的兒子不是倫敦「四大公子」、「京城惡少」,不會開一輛法拉利亂衝紅燈,警察遠觀而走避。相對之下,她的兒女沒有母親之成就,兩代關係冷漠,但戴卓爾夫人這個母親好不好,是她子女的判斷,旁觀者沒有言語的資格。
戴卓爾夫人的事業成功,家庭美滿,沒有什麼值得閒人為她擔心的事。下台多年,丈夫和兒女沒有被捕,更沒有清算為階下囚,當然,做到這一點,不一定是戴卓爾夫人有何過人之長,而是英國沒有貪污和裙帶風氣的「文化」,英國不是一個黑暗而野蠻的國家。
她的家庭有什麼問題?沒有。「黃花岡烈士」林覺民,給老婆寫封遺書,不經家庭商議,就上前線「愛國」而殺了頭,遺下嬌妻孤小,這樣的笨蛋,這種國家,才有問題。但是,「文化」不同,跟崇拜烈女和馴服於暴君的人來解釋這個世界,哈哈,又有何必要?

鐵娘子之家  - 20130415 - 蘋果日報

2013年4月14日星期日

戴卓爾夫人 想李嘉誠送殯 - 20130414 - 《蘋果日報》即時新聞

 

戴卓爾夫人
想李嘉誠送殯

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的葬禮周三舉行,當局未全面公開獲邀賓客名單。《星期日泰晤士報》披露她生前核准的賓客名單草稿,當中有多名港人,包括香港首富李嘉誠,報道指他獲邀是因為曾對保守黨的政治捐獻。
其他名列名單草稿的港人,包括「上海灘」時裝創辦人鄧永鏘、港英時期行政、立法兩會首席非官守議員鄧蓮如、何東爵士的長孫何鴻章和女工業家兼慈善家陳蕉琴。新聞集團主席梅鐸伉儷亦是邀請目標,即梅鐸現任華裔妻子、曾在香港任職於星空衛視的鄧文迪亦有份。
《星期日泰晤士報》

戴卓爾夫人 想李嘉誠送殯 - 20130414 - 《蘋果日報》即時新聞

2013年4月11日星期四

壹週刊 - 1205 - 專欄 訪病友

 

坐看雲起時

訪病友

大創意媒體學院教授、攝影家李志超患上腹膜癌,五年前的事,他一直鬥志頑強,但病情惡化,火速回英診治。

腹膜癌十分罕有,二百萬人方有一症。五年前李君突然腹痛,以為是盲腸炎,去浸會醫院求診。醫生開刀後發覺嚴重得多,坦言此症在香港沒有人懂得醫,只英國有兩家專科醫院。
李志超說:如果不是他的英國國籍,他早就死了。李君八十年代去倫敦皇家藝術學院讀碩士,留了下來,打了幾年散工,生活過得波希米亞,沒有交過什麼稅,卻得到了英籍。
聯絡到一位英國教授醫生,醫生本來訂了去希臘的假期,即刻取消,為李志超開刀。李志超很感動,說英國的醫生很人道,我潑點冷水:會不會因為此症稀罕,他要多一點實習經驗,把你的個案當做下次出國的學術論文?我真涼薄。在香港,許多人其實比我「親英」得多。
但是英國確實救了李志超一命。腹膜癌不會擴散,因都生長在器官的附外部分。其他癌症都長在裡面,腹膜癌在外,但會增生增厚,李志超的癌細胞在胃管外累積,將胃管愈壓愈小,因此時時須回國覆診。四年來他在英國已開刀三次,每次清理掉一些,唯不知是何理由,與腦腫瘤一樣,此症不可以一刀淨切,所以每次開刀,唯有活受罪。

李志超與我相識二十多年,第一次見到他在倫敦蘇豪,那一年有一齣英國小品電影「蒙娜麗莎」剛上映,外景地就是蘇豪一家酒吧,我帶李志超去看。
李志超是一名怪人。他天生赤子心懷,毫無機心,性格定格在十二、三歲,一對大眼睛,永遠閃耀着童真和好奇。李志超是英文所說的「奇士」( Eccentrics)——為人孤僻,卻有某種才華,這種人不適合香港,但英國卻會是他的家鄉,因為英國的人才,從邱吉爾、王爾德到明星彼得奧圖,都是 Eccentrics。
英國人對 Eccentrics不但有包容之心,而且懂得欣賞,因為英國文化就是一批奇士創造的。 Eccentrics不隨俗流,絕不人云亦云,多 EC的地方,愚眾定少,必無一窩蜂的羊群心理。英國多富有性格的領袖人才,與包容 Eccentrics有關:自由自在,特立獨行。「樂得逍遙沒誰管」,這種環境,是出身於街坊組長,缺乏私隱、凡事都要一個「組織」來統一思想行動的可憐民族,永遠無法理解的。
李志超在英國的生活,不富裕,但很充盈,他不需要太多物質享受,他的性格和氣質與倫敦的城市風格吻合,但倫敦的攝影師超過二萬,九十年代中期他回來香港,在城市大學教書,城大也頗愛納人才,李君很快得到終身教席:單身、薪金充裕,沒有家庭負擔,而且有長期保障,李志超的生活令人羨慕。

他喜歡旅行,遊歷南美洲和歐洲多次。他喜歡一人上路,與我多年前的習慣一樣。在倫敦時我與他一起尋幽探秘,去了許多香港和中國遊客不去的地方。有一次我們去一家 SM酒吧,看見許多律師、醫生、中產男人,平時西裝煌然,難得解脫,穿上皮革,讓裸女像狗一樣的牽着在地上爬行。
李志超比許多人的眼界都廣闊,也有許多浪漫的經歷。在香港,他到底是真正的藝術家,難以人格分裂而靈活適應。這許多年他時時告訴我他的作品如何受到偏見誤解,對於中國人的封閉習性,李志超難以忍受。回香港之後他拍了兩齣戲,其中一齣「妖夜迴廊」,得到吳彥祖義助,因為吳彥祖在美國長大,李志超的風格,他能明白。
李志超有點像世紀法藝家紀涳( Andre Genet),他是小說家,也是畫家,紀涳開了現代頹廢的流派,同屬一支的還有尚果多( Jean Cocteau)。李志超就是香港的紀涳加尚果多,他的前衞,不是造作而模仿的,而是有他一套天生的慾求。

楊凡早期電影「意亂情迷」,請李志超扮演一個「騎呢怪」,穿一襲乾濕褸,在街上一面怪笑,一面掀開衣襟。楊凡這齣戲沒有 DVD,李志超病後,我向楊大導索取,楊大哥很慷慨,說會留一版本給我。
李志超在短訊上說手術失敗,他不能進食,我從荷蘭飛去倫敦,匆匆一日,帶去一些他要的事物。李志超鬥志高昂,我在醫院與他合照、擁抱,我由衷告訴他:萬勿暴棄,我相信你還有至少五年,請做完化療,我覺得你還沒夠鐘。
他說起日子的辛苦。他回不了香港,因為治療問題。也離不開醫院,英國的 NHS真的很慈悲,醫此難症,天文數字,完全施贈,醫院的護士和靄而有幽默感,我告訴她們:感謝這個國家照顧這位好朋友。她們為他挑選合適的花瓶,插上我買的一小束鬱金香,放在他床頭的窗台——窗外有一方古舊的建築,冬日的陽光很溫暖,他們讓他偶爾去博物館看展覽。我說:支撐下去,到了夏天,我會再來,這不是最後生離死別,活下去吧,吾友。


(陶傑)

壹週刊 - 1205 - 專欄 訪病友

鐵娘子和鄧小平 - 20130411 - 蘋果日報

 

鐵娘子和鄧小平

戴卓爾夫人不是聖人,任內十一年一定有錯。
戴卓爾夫人之功,在於剛上台時,敢與工會對抗。她辨認了英國經濟有三大腫瘤:工會、國營企業,以及馬克思社會主義思想。
戴卓爾夫人上台,拒不妥協,她一人力扭乾坤──在這方面,戴卓爾夫人與鄧小平,本質上是同一類領袖,八十年代,戴卓爾夫人和鄧小平應該是惺惺相惜的神交好友,可惜砸在香港主權的問題,雙方一見面,就爆發危機。
鄧小平出山,也是敢翻桌子的強人:共產主義經濟思想走入了死巷,全國貧窮,而且思想僵化,恐懼改變,但鄧小平說:貧窮不光榮,走「修正主義」路線,不是罪過。
戴卓爾夫人的處境也一樣。英國人已經倚賴社會福利,工業也被國營企業和工會癱瘓。懶惰已成「制度」,失望變成常規,戴卓爾夫人的改革思想,被視為激進和異端。
一九七八年,戴卓爾夫人以在野之身,訪問過一次中國,但沒有見到鄧小平。如果那時兩人認識了,互訴衷情,對於經濟的病情和藥方,兩人的觀點一定一致,必一見如故,結為兄妹,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因為沒有交情,戴卓爾夫人上台之後,挾福島之戰威,以首相身份來北京,變成公事公辦,香港主權問題,就沒得談下去了。
一切都是命運。戴卓爾夫人的真正Soul-mate,我認為除了列根,還有中國的鄧小平,只是因為機緣和處境,兩人失諸交臂,這是香港人的不幸。鄧小平和戴卓爾夫人,如果互相多了解一些,是會彼此欣賞、交得上朋友的。只差那麼一點點時機,香港人的前途從此改變,就只差一點點。

鐵娘子和鄧小平 - 20130411 - 蘋果日報

2013年4月10日星期三

憂左派示威 遺願拒國葬 - 20130410 - 蘋果日報

 

憂左派示威 遺願拒國葬

■民眾到戴卓爾夫人的寓所外獻花致哀。路透社

【鐵娘子逝世】
戴卓爾夫人喪禮下周三將以較國葬次一級的禮葬形式,在倫敦聖保羅大教堂舉行,英女皇也會出席喪禮。支持者對這位「英國和平時期最偉大首相」不獲安排國葬極度失望,甚至覺得是侮辱。但她好友透露這是她遺願,既不想遺容供瞻仰、不想浪費公帑,亦擔心觸發左派示威。

戴卓爾夫人前日(周一)上午在倫敦麗池酒店逝世後,遺體當晚由專車運走,沿途有警車開路。警方高度戒備,派出軍裝警員封鎖酒店,酒店圍欄加了黑圍板,上空有直升機盤旋監視。

英女皇與皇夫出席

戴卓爾夫人的家人跟白金漢宮官員昨天開會,決定在下周三在聖保羅大教堂為戴卓爾夫人舉行禮葬,英女皇和皇夫菲臘親王屆時也會出席,這是自1965年邱吉爾國葬後,女皇首次親自出席政治人物喪禮。
當日靈柩會由西敏寺運至聖保羅大教堂,全程3公里,部份路段用炮架運載,由皇家炮兵騎馬護送,預料沿途有數以萬計民眾夾道送別。喪禮只准獲邀者出席,包括戴卓爾夫人親友和國內外政要。鐵娘子的遺體稍後會以私人儀式火化,然後按她意願,將骨灰安葬在亡夫丹尼斯旁邊。

鐵娘子好友指,喪禮細節早在五年多前已按她意願制訂。之前每周都會探望她的保守黨國會議員伯恩斯說,近數年多次跟她談論喪禮安排,「她完全不感興趣」;談及是否讓公眾瞻仰遺容時,她的反應總是「我不是邱吉爾」。
她的發言人貝爾亦說:「葬禮安排是她要求的,已討論多年。她很清楚告訴我,她認為讓公眾瞻仰她遺容並不恰當。她不喜歡這樣,並肯定會觸發可怕示威。她決意不讓這樣的事發生,故此特別向唐寧街表明意願。」她亦不想有軍機飛行致敬,覺得浪費公帑。喪禮費用由政府和戴卓爾基金共同承擔,估計需費800萬鎊(9,512萬港元)。
貝爾說:「我都很想她有國葬,但若她本人不想,我們必須尊重。」不過,她的支持者仍為政府不給她舉行國葬感到失望,著名記者凱弗(Simon Heffer)甚至認為,不給她國葬是「對歷史的侮辱」,即使他明白,戴卓爾夫人一家不想她的離世惹起爭議,但在國內外無數人眼中,她確是偉大的世界級領袖。況且,歷來不乏無視偉人遺願的前科。大文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不想死後葬在西敏寺大教堂,但最終未獲理會。
英國《每日郵報》/《每日鏡報》

■五名曾參與福克蘭群島戰役的退役老兵,在戴卓爾夫人徑獻花及行軍禮。路透社
■格拉斯哥市民眾在喬治廣場外,開香檳慶祝戴卓爾夫人逝世。路透社

靈柩途經路線

1)聖瑪莉地窖小教堂:
下周二,靈柩會停放在西敏寺內的聖瑪莉地窖小教堂

2)丹麥聖克萊蒙教堂:
下周三出殯當天,靈車將靈柩運往丹麥聖克萊蒙教堂,然後用炮架運載靈柩,由皇家炮兵拉動,繼續巡遊

3)聖保羅大教堂:
她的親友、現任政府內閣和影子內閣成員、所有在世前首相及外國政要,將獲邀出席喪禮

左翼慶祝爆衝突

戴卓爾夫人死訊前天傳出後,英國民眾大都傷心哀悼,但倫敦、格拉斯哥、利物浦等大城市卻有少數左派人士上街開香檳慶祝。入夜後,這批反對自由經濟主義、曾遭戴卓爾夫人打壓的工會成員,與防暴警察衝突,至少六名警員受傷。
在倫敦南部布里克斯頓區,200人集會高舉寫上「好消息──戴卓爾夫人死了」、「叮噹,女巫死了」的標語牌,有人拿着香檳慶祝。倫敦前市長利文斯通也說,現今英國的銀行和樓價危機,都是戴卓爾夫人造成的。
在倫敦,部份人士後來情緒激動,佔據馬路及縱火,又衝擊一間掛了戴卓爾夫人死訊的戲院,兩名婦人因為搶掠店舖被捕。在南部布里斯托爾市,街頭派對亦變騷亂,防暴警察驅散200名參加者爆發衝突,至少六名警員受傷,一人傷勢嚴重。
法新社/英國《每日郵報》

憂左派示威 遺願拒國葬 - 20130410 - 蘋果日報

 

「極糟的媽媽」後悔投身政治

戴卓爾夫人將一生奉獻給政治和國家,不少國民都認為她是一位偉大的首相,但她卻絕對不是一位好媽媽。她無時無刻不在工作,子女甫出世就交由保母照顧,與孩子關係疏離,雖然晚年欲修補與子女的關係,但已恨錯難返,曾私下向密友抱怨,如果生命可以重來,決不再投身政治。
她在27歲時誕下一對龍鳳胎,兒子取名馬克,女兒取名卡蘿爾,但他們出院首天,她已將照顧的重責假手於保母。他們很少與媽媽相處,鐵娘子曾在回憶錄坦言,當時不甘於只當家庭主婦,很想要自己的事業,結果真的當上首相,卻犧牲了家庭。
「戴卓爾夫人,你曾是一位了不起的首相,但你也是一個極糟的媽媽!」卡蘿爾曾這樣向母親咆哮。她一直不滿母親偏愛馬克,令她一直覺得自己是次等,影響成長,她曾這樣寫道:「我經常覺得自己是兩人中的阿二,不能說是不愛我,但我從不覺得層次是一樣的。」但鐵娘子曾私下向朋友解釋,那是因為覺得卡蘿爾夠獨立才造成錯覺。
也難怪鐵娘子沒子女緣,馬克和卡蘿爾,分別在8歲和9歲時已送到海外寄宿學校就讀,雖然年紀小,但由於早已習慣媽媽不在身邊,兩人都沒有思鄉問題,卡蘿爾曾透露,「永不會忘記在運動日得獎,但沒父母在場看的感受」;至於馬克,雖受母親溺愛,但母親待他毫不溫柔,某次他怕冷想放棄學滑雪,她堅拒,還說「他應該捱一下苦」。

抱怨太少機會見孫兒

鐵娘子一直忽略了孩子的成長,當下台後才發現與孩子們很疏離,但已經太遲,1995年她曾向好友斯派塞坦言:「如果時間可以重來,我不會從政,因為對你家庭的影響太大了。」
丈夫死後,鐵娘子更顯孤單,子女有時幾個月也不會回國探望。她曾抱怨太少機會看到孫兒,說「最快樂的是媳婦傳來孫兒的照片」,但卡蘿爾曾公然說一點也不同情她:「一個母親總不能期待已長大的子女像回力鏢般會反彈回來,給你無盡的愛,讓你追回失去的時間吧!」
英國《每日鏡報》/《每日郵報》

時裝界先鋒 「不可浮誇」

作為英國首位女首相,戴卓爾夫人不只開創政界先河,還是時裝界先鋒,為女強人應該怎樣穿衣奠下典範。綜合其穿衣之道,她說過:「不可浮誇,恰當即可。」
筆挺套裝、蝴蝶結恤衫、過膝裙、珍珠頸鏈,還有不可或缺的手袋,是戴卓爾夫人的標誌。女人要在男人主導的政圈受尊重,往往可靠衣着展現強人形象,又不失女性化一面。
她1985年受訪時承認很注意形象,因為她代表國家,衣着是她工作一部份。但她不會「愛靚唔愛命」,永遠舒適行先,必須選用自己覺得最舒服的衣料。亦因為這原因,她只愛穿矮踭鞋,不穿高踭鞋。至於最愛顏色,當然是代表保守黨的藍色。
戴卓爾夫人好友兼私人助理克勞福德透露,兩人不時會一起看時尚雜誌《Vogue》研究時裝潮流。鐵娘子亦愛護膚,只愛Clinique一個品牌。
英國《每日郵報》

「極糟的媽媽」後悔投身政治 - 20130410 - 蘋果日報

BBC中天誤報死訊

戴卓爾夫人逝世消息前天傳出後,全球所有電子傳媒都搶先報道她的死訊,惟英國及台灣媒體出錯,成為國際笑話。
英國廣播公司(BBC)即時新聞在報道她的死因時,誤將「中風」(stroke)寫成「攻擊」(Strike),BBC發言人承認錯誤並立即更正,仍遭網民譏為「史上最不恰當的手民之誤」。BBC主播愛德華茲(Huw Edwards)報道戴卓爾夫人死訊時帶上波點領呔而非黑色領呔,亦遭網民批為不尊重。
台灣中天新聞報道戴卓爾夫人死訊時,竟誤用英女皇片段,事件遭台灣、香港及外國傳媒廣泛報道。中天新聞發出道歉啟事,台灣網民直斥丟臉丟到海外。
英國《每日電訊報》/台灣Now新聞網

國際Z世代︰
誰能站在鐵娘子肩上?

1,590

鐵娘子戴卓爾夫人辭世後,英國首相卡梅倫立時公開稱讚她是「偉大領袖,偉大首相,偉大國民」(a great leader, a great Prime Minister and a great Briton)。這樣的讚譽戴卓爾夫人無疑當得起,只是由卡梅倫這樣一位少不更事,閱歷功績欠奉的人來說好像有點格格不入,有點不夠班的味道,效果也跟九七年工黨首相貝理雅稱讚車禍逝世的戴安娜王妃為"The People's Princess"相距甚遠。
不過,此時此刻要找一個夠斤両為鐵娘子蓋棺定論的政治領袖並不容易。美國總統奧巴馬魅力不錯,但在外交上毫無建樹,令美國在全球的影響力不斷縮減。德國鐵娘子默克爾在歐盟呼風喚雨,在世界其他角落卻影蹤全無。俄國強人普京長期執政,但他只有權術沒有想法及信念,除了獨裁者或想發動政變的人以外誰也不會拿他當楷模。
也許問題不僅僅在於當今政治領袖不夠班或閱歷有限,更在於國際政局從九十年代冷戰結束後大幅改變。主要是兩大陣營對決的格局瓦解,令地區、局部紛爭成為主調,即使是美國這個唯一的超級大國也變得向內望,不需要再有甚麼全球策略式佈局,其他國家更只能在瑣碎的事上嘮嘮叨叨,拿不出甚麼創見、想法來。

卓爾夫人在任的時候不一樣。那時仍處於東西方冷戰的高峯,蘇聯共產主義陣營雖不致再高調說要埋葬資本主義,但雙方仍在全球範圍內博弈,任何一步,任何一個地區衝突都要考慮對全盤局勢的影響,個別大國的舉動都足以左右兩大集團的力量平衡。
此所以法國對北約及美國若即若離固然是矚目的戰略選擇,戴卓爾夫人帶領英國跟美國攜手合作力抗蘇聯邪惡帝國更是牽動全球局勢的舉動。少了這樣的backdrop,政治領袖變得像管家婆那樣忙於在瑣事上打轉,誰也弄不清他們的方向。
當然還有意識形態之戰。自由市場跟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八十年代仍是兩套爭奪全球經濟權,思想主導的概念(還有一些人試圖找尋第三條路)。戴卓爾夫人作為自由市場的旗手,不但在冷戰中為自由選擇,自由市場護航,更身體力行推動有關改革,把奄奄一息的英國救回來,令私有化取代國有化成為政策的大方向。任何人想到自由市場制度的理念與實踐時,都不可能不提到鐵娘子和她的建樹。當今社會主義體系已破產,各國領袖及學者反而對自由經濟起了這樣那樣的懷疑,並開始推崇管制、壟斷為主的「中國模式」來。在政府、政客迷失方向的今天,怎能找得到夠份量的人評斷鐵娘子呢?

鐵娘子病死酒店 子女懶理後事 - 20130410 - 蘋果日報

 

鐵娘子病死酒店 子女懶理後事

■多名保守黨支持者手持戴卓爾夫人遺照,到她寓所前致哀。路透社

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逝世,終年87歲。喪禮下周三將以較國葬次一級的禮葬形式在倫敦聖保羅大教堂舉行,英女皇屆時亦會出席。喪禮風光,但她臨終歲月原來過得孤獨,前天在倫敦五星級麗池酒店病逝時,子女都不在身旁,身邊只有醫生和看護,他們更不打算即時回英國處理母親後事。

鐵娘子生前與兩名子女關係疏離,她前日(周一)上午在倫敦麗池酒店逝世後,子女沒有即時趕返英國辦理亡母喪事,又要求外界尊重他們的私隱,更表明早前以他們名義發的聲明,也不是他們親自發的,但他們會出席下周三的禮葬。

關係疏離少見面

鐵娘子好友對這對不孝子女頗有微言,不滿他們平時鮮有回英國探望母親,即使是大時大節如聖誕節,鐵娘子也只是跟姨甥女一起過,晚年過得很孤獨。
至於喪禮安排,當局與鐵娘子親屬開會後決定,下周三在聖保羅大教堂為她舉行禮葬。但英國輿論對此意見分歧,支持者對這位「英國和平時期最偉大首相」不獲安排國葬極度失望,甚至覺得是侮辱。不過,據說這是戴卓爾夫人遺願,因為她既不想讓公眾瞻仰遺容,也不想浪費公帑,更擔心觸發左派示威。

英女皇出席喪禮

喪禮當日,靈柩會由西敏寺巡遊至聖保羅大教堂,全程三公里,預料沿途有數以萬計民眾夾道送別。英女皇和皇夫菲臘親王屆時都會出席,是自1965年邱吉爾國葬後,女皇首次親自出席政治人物的喪禮。遺體稍後會以私人儀式火化,骨灰將安葬在她的亡夫丹尼斯旁邊。
戴卓爾夫人的支持者對她離世感到傷痛,但英國全國工運、學運及社運人士周一晚卻自發走上街頭,舉行嘉年華、開派對、喝香檳、跳舞慶祝,他們都不滿鐵娘子任內大力推行新自由主義政策,削減福利、打壓工會。部份示威者更與防暴警察衝突,至少造成六名警員受傷。
英國《每日郵報》

■酒店職員打開屏風,協助當局運走戴卓爾夫人的遺體。路透社

子女寧外遊 姨甥女陪過節戴卓爾夫人晚年孤清

【鐵娘子逝世】
曾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叱咤風雲的英國「鐵娘子」、前首相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前天(周一)中風,在倫敦五星級麗池酒店孤獨病逝,身邊只有醫生和看護,兩名「不孝」子女不但沒有在床邊送終,也不肯從外地趕回國處理母親後事。密友慨嘆她晚境淒涼,離世也算是一種解脫。

這位作風硬朗的鐵娘子,走也走得特別孤獨淒清。前天早上11時28分,戴卓爾夫人在麗池酒店中風病逝,彌留之際,雖然房間放滿了丈夫丹尼斯(Denis)、兒子馬克(Mark)、女兒卡蘿爾(Carol)和孫兒的照片,但身邊一位至親也沒有,馬克遠在西班牙,卡蘿爾則在瑞士,陪伴在側的只有醫生和看護。

死前一夜 密友陪伴一小時

這對不孝的孖生子女,昨天表明亡母逝世的聲明,並非由他們發放,既不會立即趕回英國辦理亡母喪事,也不會私人悼念亡母,但將會在下周三前回英出席喪禮。
鐵娘子前助手鮑威爾(Charles Powell),在她死前一天曾探望她,成了最後探望她的密友。他說:「昨晚我與她一起,我大概陪伴了她一小時,我很慶幸自己有這樣做……她改變了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本看着國家似乎無可避免地走下坡,但(她掌權後)我們再為當英國人自豪。世界舞台上亦然,她讓英國再度舉足輕重。」
她踏上從政之路,改變了千千萬萬的人的一生,卻犧性了家庭,犧牲了與子女的感情。密友透露,她與子女關係疏離,多年來的聖誕,她只是與姨甥女梅斯(Jane Mays)一家人度過,子女只顧外遊也不和她過節,連朋友都有微言。去年聖誕,她本也只約了梅斯一起慶祝,但因膀胱問題入院開刀,卡蘿爾才飛返英國陪伴,平時都是她的前幕僚、助手等人輪流探望。

■一名男童昨在戴卓爾夫人雕像前默哀。路透社

癡呆失憶 重複經歷喪偶之痛

鐵娘子在任期間,每天僅睡四小時,但歲月催人,她慢慢變成虛弱失憶的老人。2001年多次輕微中風,短期記憶力開始衰退,連自己福克蘭群島戰役的「威水史」也搞亂。後來連聽力也出問題,不過她仍「不認老」,向朋友堅持自己「無問題」,有朋友慨嘆說:「真的不知道她知不知道自己的情況,如果她知道,就是不肯跟我們說。」
直至2003年,一直是她精神支柱的丈夫病逝,對她打擊更大,精神健康隨即走下坡。後來她患上癡呆症,經常忘記丈夫已經不在人世,每一次再告訴她,她都像初次知道那般晴天霹靂,一次又一次面對剛喪偶的傷感難過。
女兒卡蘿爾曾說:「我要不斷重複又重複告訴她那噩耗,每一次當她知道頓失相依50年的丈夫,她就悲傷地望着我,柔情地問:『噢,那時我們都在(他身旁)嗎?』」
可惜10年後,當她撒手人寰,子女卻不在身旁。她去年聖誕手術出院後,不能再攀四層豪宅的樓梯,於是應麗池酒店老闆巴克萊兄弟之邀,在酒店套房中休養,上月她的前新聞秘書探望她時,雖然她似乎想聊天,但連說話也感吃力。有好友坦言,雖為她離世感到悲傷,但也為她終於不再受病魔煎熬而鬆一口氣。
英國《每日郵報》

「偉大改革家」vs「貪婪建築師」

【評價兩極】
英傳媒對戴卓爾夫人的評價兩極化,右派報章讚她是國家救星,左派報章卻指她是貪婪的建築師。
右傾的《每日電訊報》以「工人、國家及世界自由戰士」來歌頌她;中間偏右的《泰晤士報》稱她是「傑出政治人物,迄今為止,是她那個時代最偉大的人物」。最暢銷的《每日郵報》在頭版以「拯救英國的女性」為標題,《金融時報》則讚她是「偉大改革家」。
但《衞報》及《每日鏡報》等左傾報章則對她嗤之以鼻,直斥她是分裂英國的罪人,《衞報》的社論更指她遺留給英國的是「公眾分歧、自私自利和崇拜貪婪」。
法新社

鐵娘子病死酒店 子女懶理後事 - 20130410 - 蘋果日報

2013年4月9日星期二

戴卓爾夫人逝世 - 20130409 - 蘋果日報

 

戴卓爾夫人逝世

【1925-2013】
■戴卓爾夫人周一早上中風後離世,終年87歲。美聯社

致力以自由主義改變英國和世界的「鐵娘子」、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昨日(周一)早上中風逝世,終年87歲。她在任11年間大刀闊斧落實國營企業私有化計劃,帶領國家走出經濟困境。現首相卡梅倫形容,「我們失去了一位偉大的領袖、偉大的首相和偉大的英國公民」。葬禮將按她家人意願,以禮葬(Ceremonial funeral)舉行。

戴卓爾夫人的發言人貝爾,代表她一對子女公佈死訊:「馬克和卡蘿爾極度傷感地宣佈,他們的母親、戴卓爾女男爵今早因中風安詳離世。」他說:「我相信她會獲紀念為這個國家最偉大的首相之一。我肯定人們會像紀念(前首相)邱吉爾等偉人那樣紀念她。她確實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三度帶領保守黨贏得大選

鐵娘子晚年健康欠佳,多次輕微中風後,聽醫生勸告,近10年已沒有公開演說;之後患上癡呆症,更鮮有公開露面,去年12月曾入院接受膀胱小手術。卡蘿爾透露,母親經常忘記至愛的丈夫丹尼斯已在2003年逝世。
戴卓爾夫人是英國歷來的唯一女首相,作風硬朗、敢言,三度帶領保守黨贏出大選,在1979至90年期間執政,是19世紀初以來執政時間最長的英國首相,但講求自由的「戴卓爾夫人主義」(Thatcherism),令國內外對她的評價兩極。
她上任時,國家經濟因為長期的福利主義而陷入危機,加上政府架構臃腫、工會勢力龐大而暮氣沉沉。她大刀闊斧落實國營企業私有化、打擊工會勢力,成功帶領國家走出經濟困境。支持者認為她提升個人自由、打破英國社會數百年來的階級分野;反對者卻批評她獨裁。
在國際事務上,她跟時任美國總統列根攜手促進冷戰結束,為國際新秩序奠下基礎,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但她的疑歐立場和出兵福克蘭群島與阿根廷開戰,都備受爭議。

■英國國會大樓下半旗,向國家歷來首位女首相致哀。路透社

卡梅倫:我們失去偉大首相

正在西班牙訪問的首相卡梅倫形容,「我們失去了一位偉大的領袖、偉大的首相和偉大的英國國民」。他原定昨晚轉訪法國,現已縮短歐洲訪問返國,首相府亦下半旗致哀。白金漢宮表示,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對戴卓爾夫人離世感到傷感,並已向她的家人致哀。戴卓爾夫人當年的繼任人馬卓安就形容她是「政治奇蹟」,指「她在經濟、工會法例的改革,以及重奪福克蘭群島,將她超越了正常政治,其他領袖未必做得到」。鐵娘子的倫敦寓所外陸續有人送上鮮花,其中一張便條寫着「最偉大的英國領袖」。
國際社會都紛紛致哀,在冷戰時跟鐵娘子多次交手的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讚揚她是「偉大政治家」,將會名留青史。歐洲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對鐵娘子離世表示傷感,指大家不會忘記她「對歐盟的貢獻和保留態度」,在「將中歐和東歐國家帶入歐洲大家庭上,扮演了領導角色」。
路透社/法新社

生前意願:葬禮不設公眾瞻仰

首相府宣佈,戴卓爾夫人會獲得有軍人儀式的「禮葬」,儀式會在聖保羅大教堂舉行,屆時西敏寺和聖保羅大教堂之間的街道都會封路,費用由政府、戴卓爾夫人基金會共同負擔。當局日內將會公佈戴卓爾夫人葬禮的日子和具體安排。戴卓爾夫人生前各方友好將會獲邀出席,皇室亦會派員出席,暫時不清楚英女皇會否出席。儀式結束後,將按照戴卓爾夫人的遺願,遺體以私人儀式進行火化。

葬禮安排惹爭議

國葬是專為君主而設,但有時也會恩准讓國家英雄享有此榮譽,前首相邱吉爾1965年逝世後曾獲國葬的禮待。邱吉爾在戰時團結國民共抗納粹軍隊,被譽為國家英雄。英女皇和首相府年前曾考慮一旦戴卓爾夫人逝世會給她國葬禮遇,但由於戴卓爾夫人是個具爭議人物,可能迫使當局最後改變決定,只給她次一級的「禮葬」。
事實上,禮葬和國葬只有少許分別,國葬需國會批准,但對街頭民眾來說,那規模看來像國葬。傳統國葬是有以下三項安排:一、英女皇是否出席;二、遺體會否讓公眾弔唁;三、是否有軍方列隊護送。皇太后2002年逝世,靈柩從倫敦聖詹姆斯宮女王教堂,由盛大的行列護送至一英里外的西敏寺大廳,停留四天供國會議員及民眾瞻仰。
據傳媒透露,戴卓爾夫人遺體會停放在西敏寺大廳下方的聖瑪莉地窖小教堂,供親友最後憑弔。不過,按戴卓爾夫人生前意願,其葬禮不會有任何公眾瞻仰儀式,但她的靈柩從國會移送到聖保羅大教堂時,將會安排電視直播,其間會有軍方儀仗隊夾道列隊送行,向這位前首相致敬。
路透社/英國《泰晤士報》

戴卓爾夫人逝世 - 20130409 - 蘋果日報

中英談判鐵娘子唔企硬 
非全心捍衞港人 純為英國爭取利益

12,196

Initial Image

■1982年2月,中英雙方就香港前途問題談判,戴卓爾夫人步出人民大會堂時不慎跌倒,成為經典的政治鏡頭。

【鐵娘子逝世】
【本報訊】戴卓爾夫人與香港前途密不可分,她在82年開始到北京展開香港前途談判,84年與北京簽訂《中英聯合聲明》,確定香港97年回歸。有政界中人讚揚她成功確保香港平穩過渡;但也有人不滿「鐵娘子」在談判期間節節退讓,未有捍衞港人最大利益。
記者:陳雪玲 姚國雄

戴卓爾夫人82年9月任首相期間,到北京展開香港前途談判,但談判過程卻節節敗退,談判後更在人民大會堂外摔了一跤。前行政立法兩局議員李鵬飛憶述,當年英方未能游說中央接受「主權換治權」後,前港督尤德曾在83年底、84年初邀約兩局議員商討解決辦法,但鄧小平最終堅拒任何讓步,最終反而是英國退讓,形容「鐵娘子」亦非長期硬朗。

累港民主變晒樣

戴卓爾夫人終在1984年12月19日再度訪華,與當時總理趙紫陽簽訂《中英聯合聲明》,承諾97年7月1日移交香港主權予中國,中方保證香港回歸後50年不變,享有高度自治。
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發表聲明,指戴卓爾夫人在中央談判期間扮演重要角色,簽訂《中英聯合聲明》亦為香港平穩過渡奠下良好基礎。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曾在前港督彭定康任內與戴卓爾夫人會面,指對方相當關心香港回歸後發展,嘆指:「如果份聲明,中央可以全面落實,香港一早有民主,唔會好似家咁變晒樣。」
也有政界不滿戴卓爾夫人在談判中退讓。84年12月底,戴卓爾夫人赴港出席記者會,時任記者的民主黨主席劉慧卿當面質問戴卓爾夫人:「你簽咗協議,將500萬香港人交畀共產政權,道義上講唔講得通呢﹖抑或係國際政治層面,最高嘅政治境界係維護你本身嘅利益?」
劉慧卿憶述戴卓爾夫人聞言「好㷫」,「佢話我哋最好嘞,為你哋香港人做最多嘢、做到盡,所有香港人都滿意,佢話『你係唯一嘅例外』。」劉慧卿又指,北京六四屠城後,香港人心惶惶,但統治香港百年的英國連居留權都不肯給港人,「呢件事,英國真係好離譜」。任記者時曾採訪中英談判的立法會議員毛孟靜指,當時戴卓爾與中國談判時「企得唔夠硬」,形容她也並非全心全意從港人利益着想。

無爭取普選特首

而在中英雙方83年仍未就香港前途問題達成共識時,當時的港大學生會曾去信戴卓爾,重申香港主權屬於中國。有份參與起草的前港大學生會會長的馮煒光憶述,信中主要要求英國不要阻撓回歸,但戴卓爾夫人並沒回信,學生會反而收到趙紫陽回信,稱理解港人對民主的要求及對國事的關心。馮說,即使不認同戴卓爾處理香港前途問題的立場取態,但認為「佢要做嘅嘢都做咗」。
80年代任政治記者的時事評論員劉銳紹也稱,當時戴卓爾代表英國與中國談判,並非從香港人利益出發:「佢只係利用香港作為一個籌碼,為英國爭取最大的利益。」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稱,戴卓爾在香港前途談判一開始擺出強硬姿態,但與中國交手卻節節敗退,最終猶如「棄甲曳兵」。他不認為戴卓爾在談判期間為香港人爭取過甚麼,「事後睇返,好多係當時中國國策,想放多啲,令香港穩定下來」。
蔡子強以特首選舉為例,指84年簽訂的中英聯合聲明,香港特首是在當地通過選舉或協商產生,反而90年全國人大通過《基本法》,明確規定特首和立法會都最終達至普選產生。

政壇縱橫

■戴卓爾夫人曾會見船王包玉剛(中);左一及二為包玉剛二女包陪容及夫婿吳光正,右為三女包陪麗。
■97年4月,已卸任的戴卓爾夫人訪港,並順道與當時的候任特首董建華見面。
■李柱銘與鐵娘子在1997年會面。

愛美節儉 怕與共黨打交道

【密件揭秘】戴卓爾夫人曾在英國及國際政治舞台上叱咤風雲,亦是香港歷史命運的關鍵人物,較早前戴卓爾夫人基金會公開的解密文件,包括多宗重大政治事件詳細紀錄,從文件的字裏行間,可窺見鐵娘子的陰柔一面。
戴卓爾夫人82年遠東之行,首站便訪問中國,文件中曾提及戴卓爾原來最怕與共產國家打交道,認為十分吃力,所以寧願先苦後甜。另外行程安排中,亦要特別要預留一些時間讓她理髮,以維護鐵娘子標誌髮型,而她行程每天所穿服裝,亦要一早計劃好,可見她雖然政務繁忙,對打扮仍一絲不苟。

為英公司大亞灣合約

戴卓爾夫人亦有師奶的一面,當時英國駐華大使柯利達曾就宴請鄧小平等中國領導人的晚宴菜單,諮詢她的意見,人民大會堂共有4款餐單可選,分別價值每位50元人民幣、75元人民幣、100元人民及140元人民幣。戴卓爾最初只選每位50元的餐單,更要求取消當中的麵包、牛油和士多啤梨果醬,改為鮮果沙律,非常慳家。
其後還是柯利達認為不夠大體,強烈建議要有魚翅及海參等菜式,及用銀器餐具,雖然開支大增,最後戴卓爾亦照准。
戴卓爾夫人不是只懂政治,做生意亦數口甚精,她在會見前總理趙紫陽時,花了不少時間「傾生意」,大力推銷英國貨,當中她直言英國對廣東大亞灣核電計劃深感興趣,當時廣東核電公司和中電正與英國通用電氣公司商討合約。趙紫陽回答稱廣東核電公司計劃會採用英國的發電機,她即追問是否已決定,因她聽聞美國方面也有接觸。趙即保證廣東核電與美國並無正式接觸,戴即稱很高興聽到此消息。
《蘋果》記者

推行國企私有 帶來廿年繁榮

【經改功過】戴卓爾夫人出任英國首相期間,不少經濟政策備受爭議。有香港經濟學者則肯定她當時的經濟改革政策,帶來英國往後廿多年的經濟繁榮,敬佩她有改革的勇氣和先見之明。
經濟學者林本利對戴卓爾夫人在70年代的經濟改革給予肯定,認為她當時大力推行國企私有化政策上擁有相當大的勇氣和幹勁,最終成功搞活經濟及幫助企業恢復動力,「至於當時嘅私有化政策係咪去得太盡,包括將監獄同鐵路等斬碎私有化,造成鐵路安全等問題,就可以進行學術性研究。」但他認為有關政策,帶來英國之後廿多年的經濟繁榮。

不保障罷工爭薪

獅子山學會創會人孫柏文評價戴卓爾夫人對英國經濟上的貢獻為A+級,「最敬佩佢當時勇於放棄好多人覺得重要,但佢認為已經冇競爭力嘅汽車工業,將呢啲企業私有化,令呢個行業冇成為公帑嘅負累。」大讚她有先見之明,「換轉好似梁振英之流,可能會用盡九牛二虎之力去挽救」。
戴卓爾夫人被指限制工會活動、鼓勵自由市場及廢除大部份福利政策都不得民心,但孫柏文認為,只有把企業分離於政府,工人不再在政府保障下,便無法透過示威罷工輕易達到加薪目的,才醒覺只有提高工作能力才能如願。
《蘋果》記者

說話綿裏藏針 不耐煩仍優雅

【英式氣派】在中英雙方就香港前途談判的八十年代,擔任政治記者的公民黨毛孟靜和時事評論員劉銳紹,曾近距離觀察戴卓爾夫人:鐵娘子人如其名作風硬朗,說話綿裏藏針,但不失優雅,一貫英國政治家的氣派。毛孟靜更形容:「無論佢點樣暴躁,佢個髮型依舊係十號風球都打唔散。」
82年,戴卓爾與鄧小平談判後,在人民大會堂摔了一跤後到廣州會見香港傳媒。當時身在廣州的無綫電視記者毛孟靜指,戴卓爾夫人表現出有點怒氣:「佢個樣係相當煩躁暴躁,但佢嘅髮型依舊係十號風球都打唔甩,髮型係一絲不苟……佢當時講嘢好似『好忍你』咁,佢會話『that's what I am talking about,okay?』你會覺得佢開始唔耐煩,都仍然維持優雅,後來我哋先知佢同鄧小平談得相當不愉快……佢雖然硬朗,但唔會提高聲線。」

髮型「十號風球也唔甩」

毛孟靜更指,已故的立法局議員張鑑泉曾向她指,戴卓爾夫人與立法局議員午宴,也會在席上塗口紅,並非想像中那般拘謹。曾擔任青馬大橋開幕儀式司儀的毛孟靜表示,當時也有出席儀式的戴卓爾已退下火線,但髮型仍然是「十號風球也唔甩」。
劉銳紹曾在80年代初在擔任駐英國政治記者,曾到過英國唐寧街十號出席過戴卓爾夫人主持的記者會。劉銳紹形容,戴卓爾夫人回應記者提問時,雖然答案表面平實,但往往是綿裏藏針,內容老實不客氣。
他形容,戴卓爾夫人處理政治事務務實,是硬朗兼成熟的政治家:「處理政治問題時嘅高明,軟硬兼施,關鍵時刻妥協讓步,佢對福克蘭群島係採取強硬嘅態度,但對香港就進進退退,總之謀取英國最大利益。」李柱銘也憶述,97年獲邀到港督府見戴卓爾夫人,當時遇上塞車,但戴卓爾夫人來到門口迎接,相當隨和。
《蘋果》記者

主婦闖政壇拜相

3,571

Initial Image

■1986年9月,她到德國視察駐守在法靈格博斯特爾的英軍,走上一架坦克留影。美聯社

【鐵娘子逝世】1925年10月13日,一個將改寫英國歷史的女娃兒,在林肯郡格蘭瑟姆(Grantham)出生。

少女時代 愛念詩讀化學

瑪格麗特.羅伯茨(Margaret Roberts)生於一個中產階級下層家庭,有一姊,父親艾爾弗雷德(Alfred)為人虔誠又勤奮,深信做人應自力更生,對政治很有興趣,當過市議員和市長。他的價值觀對瑪格麗特有很大影響。
瑪格麗特自小聰敏,愛念詩,尤愛吉卜林(Rudyard Kipling)。她雖自小成績不俗,但也全賴有考生放棄機會,她1943年才拿到獎學金入牛津大學念化學。以二等榮譽畢業後,她一度在塑料廠當研究員,但其後她再上法學院,取得律師牌執業,因她始終想闖一闖政壇。

■1951年12月,她和丹尼斯在倫敦舉行婚禮。美聯社

從政時代 23歲參選議員

大學時代的瑪格麗特,已對政治有濃厚興趣。她學習演講外,45年大選更幫手搞集會,翌年就當上牛津大學保守黨聯會史上首名女主席。
47年畢業後,工廠的工作越欠滿足感,她公餘時全情投入政治。回報很快有了,才23歲的她獲邀代表保守黨角逐達特福德(Dartford)選區的國會議席,可惜50和51年兩次出選都失利。
這期間她邂逅離婚商人丹尼斯(Denis Thatcher),51年底結婚,成為戴卓爾夫人。搬到倫敦的她,開始攻讀法律,53年誕下龍鳳胎,忙於照顧家庭,有幾年沒參加選戰,而且「家庭主婦」身份也較難獲黨內大老垂青。但她終在59年進入國會,很快做出成績,三年後首次進入政府,在退休保障部當一名小官,67年更成為影子內閣教育大臣。
70年保守黨意外上台,她也成了教育大臣。任內下令取消向學童免費派牛奶和強制16歲及以下兒童必須上學,最令民眾印象深刻。

■戴卓爾夫人1979年3月在肯特郡城堡,跟丈夫及子女一起散步。美聯社

風光時代 重奪福克蘭群島

戴卓爾夫人能夠坐上高位,全憑無比魄力和堅定信念。1975年,她擊敗了一手提拔她的希斯(Edward Heath),就任黨魁後即申明作風:不講共識,只講信念。之後三年,她努力爭取黨內草根支持,同時改變形象,靜待上台機會。
78年末至79年初,工黨政府提出限制加薪幅度,激怒工會,掀起罷工潮,「不滿的冬季」(Winter of Discontent)令英國人厭煩,5月大選時將希望寄託戴卓爾夫人身上,英國歷來首位女首相,就此誕生。
戴卓爾夫人甫上台就大刀闊斧的削減政府開支、提出國企私有化等,成功壓抑通脹,但失業率勁升至12%,民眾和黨內出現懷疑聲音。
福克蘭危機來得及時,82年英軍用72天重奪被阿根廷佔領的福克蘭群島,英國重振國威,翌年保守黨以壓倒性姿態勝出大選,戴卓爾夫人強勢連任,之後再在87年第三度領導保守黨勝出大選,執政11年,是19世紀以來在位最長的首相。

退休時代 患癡呆少露面

但戴卓爾夫人的強勢領導,也教部份下屬不滿,認為她剛愎自用。推出人頭稅令她聲望劇跌,在歐洲政策上與閣員意見相左,最終導致多年親信、外相賀維(Geoffery Howe)辭職,激發黨內「倒戴潮」。1990年11月20日,與她素有嫌隙的夏舜廷(Michael Heseltine)發難,挑戰她黨魁地位,觸發黨魁選舉。戴卓爾夫人在第一輪投票竟未能取得足夠票數,第二輪投票前,她遭馬卓安(John Major)、彭定康(Chris Patten)等黨員「逼宮」。大勢已去的戴卓爾夫人,11月22日宣佈退選,鞠躬下台,結束11年首相生涯。

戴卓爾夫人回國會當了兩年後座議員,92年沒再參選。離開下議院後她曾寫書和演說,但隨着年紀老去,她健康漸差,2002年數次輕微中風後,不再公開演說。2003年丈夫丹尼斯離世,給戴卓爾夫人很大打擊,她曾寫道:「首相是孤獨的工作,但幸而有丹尼斯,我從不孤單。」又讚他是「真男人、好丈夫、摯友」。
05年,女兒卡蘿爾指她患上癡呆症,「剛說完一句話,她已忘了句子的開頭」,會把以往的國際、國家大事搞混,甚至連丈夫已離世也不記得。近年她越發衰弱,幾乎不再露面,甚至2010年首相府為她舉行85歲生日派對、前年威廉王子結婚等,她都以抱恙為由沒出席。
《蘋果》資料室

戴卓爾夫人生平

13/10/1925 在格蘭瑟姆出生
10/1943 進入牛津大學攻讀化學
10/1946 當選牛津大學保守黨聯會主席
23/02/1950 代表保守黨在達特福德競逐國會議席,落敗而回
13/12/1951 與丹尼斯.戴卓爾結婚
01/12/1953 取得律師資格
08/10/1959 首度當選國會議員
09/10/1961 獲委任為保守黨退休金及國民保險事務次長
18/10/1965 保守黨成為在野黨後,獲委任入影子內閣,先後任房屋土地、能源、運輸、教育等事務的發言人
19/06/1970 保守黨再上台,任教育科學大臣
11/02/1975 保守黨淪為在野黨後,挑戰黨魁希斯的黨魁地位成功,成為保守黨首位女黨魁
03/05/1979 保守黨勝出大選,成為英國首位女首相
02/04/1982 阿根廷出兵佔領福克蘭群島,她下令派兵攻打
14/06/1982 經過72天戰爭後,阿根廷投降,成功重奪福克蘭群島

09/06/1983 首度連任
12/03/1984 英格蘭北部煤礦工人罷工開始,工潮持續一年,最後在她鐵腕打壓下關閉
12/10/1984 避過愛爾蘭共和軍行刺
20/11/1984 將國營英國電訊公司私有化
16/12/1984 跟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會晤後,說他是可以打交道的人
19/12/1984 就香港前途問題來華簽署《中英聯合聲明》
11/06/1987 第二度連任
31/03/1990 因為開徵人頭稅,倫敦中部爆發騷亂
22/11/1990 黨內就歐洲政策現分歧,在黨員逼宮下宣佈辭職,由馬卓安繼任
30/06/1992 獲冊封為終身貴族,晉身上議院
22/03/2002 多次中風後,停止公開演說
26/06/2003 丈夫丹尼斯逝世
20/12/2012 入院做手術,切除膀胱瘜肉
08/04/2013 中風後逝世,終年87歲

鐵娘子稱號 源於蘇聯報章

【軼事趣聞】戴卓爾夫人的「鐵娘子」稱號深入民心,原來這個稱號是由前蘇聯國防部《紅星報》在1976年給她起的。當年戴卓爾夫人發表演說,痛斥蘇聯「一心要支配世界」、「重槍炮而輕牛油」,因而引來《紅星報》以「鐵娘子」之稱回應她,但她對這個綽號欣然接受。

作風端莊 手袋如權杖

【軼事趣聞】戴卓爾夫人全家信奉基督教循道衞理宗,養成事事一絲不苟的習慣。從政以後,她端莊作風不變,連外表髮型也不例外,精心經營的招牌「熟女」髮型和常常掛在手臂上的手袋,遂成了她的個人標誌。後來有人以「Handbagging」來形容女政客攻擊男同事和政敵,也是源於戴卓爾夫人那個好比權杖的手袋。

勤力工作狂 日睡四小時

【軼事趣聞】戴卓爾夫人與已故美國總統列根志同道合,但兩人行事風格明顯不同。列根奉行「治大國若烹小鮮」的領導哲學,每天定必準時下班。相反,戴卓爾夫人以勤力見稱,是出名的「工作狂」,據說每天只睡四小時,精力過人,同時愛好杯中物。不過戴卓爾夫人晚年健康轉差,不得不遵從醫生勸諭減少公開演說。2004年列根逝世時,戴卓爾夫人亦因健康問題,連悼辭也要預先錄音。
《蘋果》資料室

「戴卓爾主義」重振英國
堅決反共 成指導思想

2,536

Initial Image

■戴卓爾夫人任內跟列根建立私人友誼,重塑英美特殊關係。路透社

【鐵娘子逝世】
從政者最大的讚賞,可能就是有以他或她為名的主義。「戴卓爾夫人主義」(Thatcherism)所提倡的市場經濟、私有化、小政府政策,背後對自力更生和自由選擇的信念,打破戰後工黨建立的福利國家制度,令一度被譏是「歐洲病夫」的英國經濟重上軌道,重振國威。連左派的《衞報》也形容她是個「政治現象」,戴卓爾夫人年代,就是英國歷史一個分水嶺。

戴卓爾夫人1987年一次接受雜誌訪問之言,是她的信念最有代表性說法:「我們經歷了一個年代,太多孩子和人被洗腦,常認為『我有問題,政府有責解決』;『我有問題,我要拿資助解決』;『我無家可歸,政府一定要安置我』。他們都將問題歸咎於社會,但甚麼是社會?」
「沒有社會這回事!只有男人、女人和家庭,政府如不是透過個人,人們如不先照顧好自己,政府也無能為力。」

■戴卓爾夫人的倫敦故居外,昨天有不少人獻花悼念。路透社

甫上台削開支和減稅

1979年戴卓爾夫人上台之前的戰後英國,大部份時間由工黨執政,鋼鐵、礦業和電訊等行業都是國有化,大搞福利主義。戴卓爾夫人身為雜貨店東女兒,深信自力更生,認為大政府已成私有企業負累、政府債台高築窒礙經濟,又滋生工會和國企等既得利益。當時很多人都有同樣看法,但只有她有勇氣一往無前實行信念。
戴卓爾夫人乘英國人厭倦之前的一個「不滿的冬季」罷工無日無之,甫上台就大刀闊斧削減政府開支和減稅,展開國企私有化政策,一邊豁免利得稅鼓勵商人,一邊取消工會權利,對工會毫不姑息。
一系列新政雖然壓抑了通脹,但令失業率一度飆升至12%,工人不滿是預計之內,黨內也有人質疑她的政策,部份地區又爆發騷亂,但她在1980年保守黨大會說出此名言:「你們想轉軚就轉軚……本女士決不轉軚。」(You turn if you want to…the lady's not for turning.)

■戴卓爾夫人1990年7月在首相府,迎接到訪的南非前總統曼德拉。路透社

福克蘭危機成及時雨

1982年的福克蘭危機成為她的及時雨,她決斷派軍用72日重奪被阿根廷獨裁政權佔領的福克蘭群島,令英國重振國威,亦令保守黨翌年大選大勝。捱過改革的陣痛後,英國舊工業是沒落了,金融業卻冒起,國企私有化和容許居民買所住公屋的政策,令很多英國人首次做股東和業主,經濟重回正軌平穩發展。
戴卓爾夫人的堅決反共,亦令她成矚目國際領袖,改善英國的國際舞台地位,不過她對歐洲一體化的支持,只限於貿易而非政治整合,結果疑歐派和親歐派爭議不絕,她更在1990年因人頭稅和歐洲政策,遭黨內逼宮,不但令她黯然下台,也令英國從歐盟邊緣化。
不過「戴卓爾夫人主義」的私有化、小政府、個人選擇和自力更生思想,已不可逆轉,1990年代開始成為英國的「指導思想」,就算貝理雅(Tony Blair)的工黨之後執政13年,也要向右靠攏變身走中間路線的「新工黨」。
工黨重臣文德森(Peter Mandelson)2002年說過:「我們現在都是戴卓爾主義者了。」
英國廣播公司/《衞報》

與列根建英美特殊關係

戴卓爾夫人除了恢復了英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她跟美國前總統列根(Ronald Reagan)建立的英美「特殊關係」,更是促使二戰後東西方冷戰結束的主要力量。
鐵娘子1979年上台時,對外交事務既無甚經驗,亦不怎麼熱衷,工作重點放在挽救國家經濟。但同年為配合北約抗衡蘇聯的威脅,她不理國內強大反對聲音,批准美軍在英國本土部署巡航導彈。

奪群島事件列根「離棄」

1981年,列根上台,戴卓爾夫人很快跟他建立了緊密關係。一個是前荷李活演員、一個是雜貨店老闆的女兒,兩人雖然出身不同,卻同樣崇尚自由市場經濟哲學、對共產主義極不信任,更協助攜手拉下蘇聯共產主義鐵幕。《時代》周刊在1998年讚揚她在「資本主義勝利」一仗擔當決定性角色。
不過,即使是最要好的朋友都有意見不合的時候。1982年,阿根廷突然登上福克蘭群島,戴卓爾夫人有意出兵重奪群島,但保守黨內部對此嚴重分歧,令她面對沉重壓力。
豈料連列根都「離棄」她,不肯提供協助,反過來促請她談判商討福克蘭群島的未來,並支持一個和平方案,要求英國放棄堅持,讓島民自決,令她深感被列根「背叛」,成為兩人關係的最低點。幸好,兩人關係最終修復。2004年列根逝世,鐵娘子拍攝影片致哀說:「我失去了一位摯友……他是如此令人快樂和激勵人心。感謝你在總統任期所做的,感謝你對信念的明證。」
法新社/德新社

Justin Bieber咒鐵娘子下地獄

在戴卓爾夫人死訊傳出後,網上流傳加拿大小天王Justin Bieber在Twitter貼文咒罵她,炮轟她在1984年辣手對付約克郡歐格里夫(Orgreave)罷工礦工,「願那母狗下地獄被火燒」。但其後在Justin Bieber戶口並未見到有關貼文,可能貼文已被刪除。
互聯網

捍衞自由從不轉軚的鐵娘子

【政經解碼】1975年10月10日,戴卓爾夫人首次以保守黨領袖身份在黨大會發表”Let me give you my vision”演說,很多人都沒有仔細聽。畢竟她在政壇以至黨內都沒有甚麼份量,不少人把她視為過渡性人物,只為下一任領袖暖場熱身。幾年後大家才發覺估算錯誤,戴卓爾夫人不但成為英國第一位女首相,不但成為二十世紀在任時間最長的首相,這篇演說及背後代表的想法更成為改變英國以至世界面貌的動力。
演說有這樣一段話:
”So let us have no truck with those who say the free-enterprise system has failed. What we face today is not a crisis of capitalism but of Socialism. No country can flourish if its economic and social life is dominated by nationalization and State control”
(讓我們跟那些認為自由市場制度失效的人劃清界線。當前出現危機的是社會主義體系,不是資本主義體系。在國有化政策及政府宰制下,任何國家都不可能興旺發達,生氣勃勃)。

不要忘記,戴卓爾夫人說這番話是在1975年,當時西方大國經濟衰退,計劃經濟盛行,蘇聯共產集團更有「超英趕美」之勢。但鐵娘子的信念沒有動搖,她敢於在一片看淡聲音中別樹一幟,重申自由市場才是真正優越的社會經濟制度,堅持自由市場及自由選擇才是人民福祉的最佳保證。更重要的是,鐵娘子不單單在口頭上堅持,她在選舉中同樣高舉這面自由的旗幟,她在當選後更努力不懈落實這套信念,把自二次大戰後主導英國經濟的國有化政策及政府統攬經濟的做法全盤放棄,包括放棄微調經濟,把政府服務外判及私有化,減少對行業補貼等。1979年戴卓爾夫人上台時,英國經濟水深火熱,一派歐洲病夫模樣。當她陸續推動改革後,暮氣沉沉的國家忽然煥發新的活力,並成為不少歐陸以至發展中國家學習的對象。
鐵娘子認為社會主義體系才危機四伏同樣顯出她的遠見。發表演說後不過幾年,中國就開始開放改革;不到十年,蘇聯東歐集團同樣因經濟一沉不起而要推動經濟改革。到她臨終,除了古巴、北韓這些異類外,社會主義體系已從地球上消失。試問有誰比鐵娘子更有洞見呢?
演說還有一句說話很值得大家牢記:
”Freedom to choose is something we take for granted until it is in danger of being taken away.”
(只有在行將失去時,我們才會驚覺選擇自由並非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