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9日星期日

Nokia苦等微软搭救

Apollo

上月 Lumia 中国发布会之前,一位诺基亚工作人员给我讲了个公司内部流传的冷笑话:

"现在我们不管要加什么功能,从微软得到的回答都是等阿波罗(WP8)。看来得靠神出马才能解决问题。"

诺基亚最新财报证明这不是什么笑话,该公司今年一季度亏损 13.4 亿欧元(17.7 亿美元)。其核心业务——设备与服务——亏损 2.19 亿欧元(2.9 亿美元)。这是过去十年来诺基亚设备与服务业务第二次出现亏损。此外根据诺基亚本月中旬发布的营收预期,该公司今年第二季度的利润率会进一步下跌。

财报公布后,曾推动中国区高速发展、后晋升诺基亚最高管理层,主管销售的诺基亚执行副总裁赵科林为"陪伴家人"而离职。这有点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感觉。而且现掌管销售团队的 Niklas Savander 风评一般,曾长期负责失败的 Ovi 业务。诺基亚目前的处境更多应该归咎于品牌失势和 Windows Phone 系统的进化速度。

品牌价值蒸发殆尽

Lumia 上市之初,很多分析师和媒体都认为诺基亚能够凭借自身品牌影响力推动 Windows Phone 销售并帮助公司快速完成从 Symbian 到 Windows Phone 的转变。但一季度的市场表现说明大家高估了诺基亚剩余的品牌影响力。诺基亚在全球六大区的智能手机销售额与销量都出现下滑。其中老家欧洲销售额同比下跌 35%;全球最大智能手机市场,诺基亚长期以来的重要支柱——大中国区销售额更是暴跌 70%。

更糟的是诺基亚手机在各地区的平均售价(ASP)也继续下滑,唯一例外的是销量不过 60 万部的北美。前诺基亚员工,Asymco 创始人 Horace Dediu 据此认为曾经让诺基亚以高溢价出售低配置、低功能产品的品牌价值已逐渐蒸发殆尽。

Nokia Devices ASP 12Q1

诺基亚手机平均售价(11Q1 VS 11Q2),Horace Dediu 制作

被寄予厚望的 Lumia 取得 220 欧元的平均售价,远高于 143 欧元的诺基亚智能手机平均值。但 Lumia 系列本季度只卖出 200 万部,埃洛普也在营收会议上承认"尽管我们在美国的表现超过预期。但英国等市场面临着很大挑战"。而且随 Lumia 610 的发售、竞争对手配置的进一步提升,Lumia 系列均价还会继续降低。

从容不迫的阿波罗

诺基亚已经无法获得曾经的高溢价,现在必须去和其它厂商拼配置、设计、定价、软件生态圈。但它目前能做的事很有限。二月初我在西雅图见到负责微软联盟事宜的诺基亚副总裁 Waldemar Sakalus。Sakalus 对两家公司在软件层面的合作关系给出非常明确的解释:诺基亚提出需求,但软件系统开发、用户界面设计完全由微软决定。

微软和诺基亚签署合作协议时,Mango 已经完工。现阶段诺基亚 Windows Phone 团队在软件层面能做的不过是开发诺基亚地图、帮助运营商定制一些应用之类的工作。他们甚至连拨号界面都不能改,更别提支持更多处理器,一切都得等微软。微软的步调显得有些不紧不慢,甚至对进入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也不太上心。TA 认证固然麻烦,但拖上半年未免太过离谱。缓慢的进展让诺基亚中国在一季度只能依靠被判死刑的 Symbian 和 N9。

当然,沦落到放弃自有系统,把未来托付给微软完全是诺基亚自己多年积重难返,怨不得别人。只是移动市场对微软来说同样重要,尽管软件巨人本季度取得 51 亿美元净利,远非 Google 可及。但 Xbox 与 Windows Phone 业务表现惨淡,占据 Windows Phone 大半市场的首要合作伙伴诺基亚持续亏损三个季度,微软有理由担心自己在移动领域的未来。

我理解微软打算在阿波罗抛弃 CE,转向 NT,完成 Windows Phone 的第二次重启,因此目前不开放原生应用。我也相信 Verizon 承诺为下一代 Windows Phone 提供与 Android 相当的推广力度不是头脑发热。但作为全世界软件工程师最多、系统工程经验最丰富的公司,微软显然有能力在筹备阿波罗的同时继续改进 Windows Phone 7.5。从 7.0 到阿波罗,时间跨越两年,我看不出微软有任何理由不提供 VPN、不支持应用分组、不完善的企业级 WiFi 支持、不对第三方开放日程浏览/编辑等基础功能、不为双核处理器进行适配……这个列表可以列很长。

Windows Phone 在硬件配置方面的限制对 Lumia 品牌定位影响很大。以设计出众、做工精细的 Lumia 900 为例。媒体对它的评价远高于此前任何一部诺基亚触屏手机,连苹果创始人沃兹尼亚克都买了一部。根据 Ars Technica 的暗访,AT&T 对该机型的支持力度不小。只是与旗舰身份不符的硬件规格限制了它的定价。

我用了一年多 Windows Phone,也体验过 Lumia 900,知道它能够提供流畅的交互体验。但在这个连苹果都将"双核 A5 处理器"挂在 iPhone 展示页面醒目位置的时代,Snapdragon S2 处理器和 WVGA 显示屏注定 Lumia 没法卖高价、也很难吸引到高级用户。

Lumia 900 在美国市场的首发零售价只有 450 美元,比同为 LTE 网络的三星 Galaxy SII Skyrocket 便宜 100 美元。但 Lumia 的物料成本只比 Skyrocket 低 26.5 美元,而且整个 Galaxy SII 家族销量已经突破两千万部,均摊营销和研发成本以后,Galaxy SII 系列机型的利润率必然远高于刚起步的 Lumia 系列。别提 iPhone,诺基亚甚至已经不能为自己的高端产品订出与 Android 旗舰相当的价格。

虽然微软每季度会向诺基亚提供 2.5 亿美元的所谓平台支持费用,部分弥补低利润所带来的问题。但系统方面的诸多限制导致诺基亚在阿波罗到来前不可能冲击高端市场,未来半年会面临更大压力。现在诺基亚只能继续降低 Lumia 系列售价,等阿波罗到来以后推出硬件配置更高、软件更完善的产品。

这话听着是不是很熟悉?2010 年春天,诺基亚守着难以忍受的 S60V5,等待 Symbian^3 和 MeeGo。2011 年春天,诺基亚守着被判死刑、连 Cortex-A8 都不支持的 Symbian^3,等待 Windows Phone 7.5 扭转乾坤。现在,则是守着卖不出高价的 Lumia,苦等太阳神。

 

题图来自 Jens Dahlin

关注电子阅读、任何有趣的设备、IC 以及"历史的草稿",相信移动设备与互联网的结合正促成近百年来最重要的一次变革。

陳光誠逃出魔爪 村民难以置信

 

陈光诚脱逃 村民难以置信

(法新社北京28日电) 中国大陆盲人维权人士陈光诚成功从山东临沂东师古村的住处脱逃,当地居民今天接受法新社访问时纷纷表示,遭软禁的陈光诚竟然有办法在严密看守下开溜,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居民表示:「住附近的人都知道陈光诚。政府派好多地方公安、交警和村里守卫看管他。有60多人从早到晚看守他一个人。他应该没有办法逃走。」

海外民主维权人士傅希秋说,大陆官方人马昨天清晨到东师古村搜查陈光诚和他哥哥陈光福的住处时,陈光诚脱逃的事才曝光。

人权团体表示,陈光福和儿子陈可贵昨早在爆发强烈冲突后遭到公安逮捕。

傅希秋说,陈光诚的支持者何培蓉曾协助他逃到安全处所,但她昨天在南京家中被补。(译者:中央社王富民)1

陳光誠逃出魔爪

作者: 郭永豐
更新於︰2012-04-27

被軟禁的失明維權律師陳光誠昨天傍晚進入了美國駐北京大使館。靠自學的法律知識,現年41歲的陳光誠從90年代起開始參與維權工作,幫助殘疾人士爭取福利。2005年他被山東員警帶走,隔年被控故意破壞財產和聚眾擾亂交通,判入獄4年零3個月。前年9月出獄後,他便被軟禁在山東臨沂的住家,不少前往探訪的支持者都被守衛攔截。西方媒體對陳光誠的狀況一直很關注,而美國政府也曾多次對陳光誠及其家人被軟禁公開表示關切。

路見不平一聲吼啊,該出手時就出手啊,風風火火討人權啊!生命中有了善良才會充實,有了愛心才會迷人,有了正氣才會美麗,有了俠肝義膽才會成爲大英雄!今天,在我中華大地上,又涌現出了兩名大英雄:玉閃和珍珠!因爲光誠越獄了,世界似乎一下亮堂了。光誠是否真的會給我們帶來光明,當其還在被追捕中,兩名大英雄被失踪之際,這還需要更多人大聲疾呼!
  協助陳光誠出逃,何培榮郭玉閃在北京被國保帶走
   本刊記者剛剛獲悉的消息,**長期被當局非法禁錮在家的山東盲人維權人士陳光誠, 于本月22日由國內一直組織救援他的人權人士何培榮(珍珠)**和郭玉閃從家中偷 偷帶出,藏匿在北京。據信,**他們準備在利用中美第17次人權對話的機會,幫助陳 光誠通過美國大使館申請政治避難。
在山東省沂南縣警察發現陳光誠從他們眼皮底下不見之後,**當地中共官員、鎮長張 健惱羞成怒,昨天深夜帶領一批歹徒翻墻闖入陳光誠家中,用棍棒鐵鍬毆打陳光 誠的家人,幷抓走當天上午才從外地打工回來的陳光誠的大哥陳光福。據稱,還有 較張健更高級別的官員隨著他們到場。陳光誠的侄子,陳光福之子陳可貴從夢中 驚醒,出來查看時被棍棒、鐵掀鐵鎬打傷,于是抄起菜刀自衛反抗。在混亂中有入 侵者被砍傷逃走,至于傷勢情况如何還不明瞭。隨後,陳可貴向公安自首後被 捕。幾十名武警公安再次闖入到陳光福家中,四處搜查,幷且打傷陳光福的妻子任 宗舉。
與此同時,幫助陳光誠出逃的維權人士郭玉閃昨天中午被帶走,**珍珠也在今天中午11時左右被國保帶走。陳光誠情况不明,不排除仍在北京藏匿,**或是已落入國保 手中。現有消息說他已進入美國駐北京大使館,但尚未能核實確認。**也許是郭玉閃 在被抓前已將陳光誠托付給可靠朋友,協助他進入美國使館。
一直關注陳光誠,**關注在國際上組織救援和關注人權對話議題的公民力量發起人楊建利對記者表示,**他中國時間27日淩晨就陳光誠的新情况向美國國務院做了通報,也與美國助理國務卿Michael Posner帶領的在中國與中國進行人權對話的團隊保持密切溝通,同時與美國國會人權委員會和一些長期關注和 支持陳光誠的美國國會議員保持密切聯繫,通報陳光誠事件情况。
    楊建利已經就此事件連續接受了洛杉磯時報、自由亞洲電臺、美國之音、丹麥的日德蘭郵報、香港南華早報等衆多媒體的采訪。他表示,陳光誠的安危、**陳光誠的家人以及救援 他的何培榮(珍珠)和郭玉閃等人權人士的情况令人擔心。楊建利相信和希望,這 次事件將會成爲一個不可多得的機會,通過中美人權對話的時機和國際關注的壓力,能够幫助徹底改變陳光誠及其家人的處境,**能够幫助推動中國人權狀况的改 進。楊建利呼籲,聯合國、國際人權機構、各國政府、媒體,一起關注和救援陳光誠和他的家人,以及因救援他而被捕的人權人士,大家齊心協力向中共當局施加 壓力,切不要錯過機會。
傳陳光誠26傍晚進入北京美使館

 (聯合早報北京訊)有消息人士稱,被軟禁的失明維權律師陳光誠昨天傍晚進入了美國駐北京大使館。本報就此發電郵向美國大使館求證,但直至昨晚截稿為止,尚未獲得回復。
  靠自學的法律知識,現年41歲的陳光誠從90年代起開始參與維權工作,幫助殘疾人士爭取福利。2005年他被山東員警帶走,隔年被控故意破壞財產和聚眾擾亂交通,判入獄4年零3個月。
  據報導,前年9月出獄後,他便被軟禁在山東臨沂的住家,不少前往探訪的支持者都被守衛攔截。西方媒體對陳光誠的狀況一直很關注,而美國政府也曾多次對陳光誠及其家人被軟禁公開表示關切。 

陳光誠網路現身,向溫家寶提出三點要求

新頭殼newtalk 2012.04.27 陳之馨/綜合報導 

「敬愛的溫總理,好不容易,我逃出來了。」在今(27)日傳出陳光誠逃離山東的消息後,人權組織「對華援助協會」(China Aid)負責人傅希秋對媒體透露,陳光誠目前人在北京,而且絕對安全。同時,在該組織的首頁也放上陳光誠在逃出後所錄製的影片,他在影片中向溫家寶喊話,希望能依法徹查處分這件暴行、並保證陳光誠在山東家人的安全,說明事件延宕數年所產生的利益與腐敗。

影片一開始,陳光誠便證實過往所有網路流傳的暴行,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他以當事人的身分指證多人暴行,控訴這些人在過程中甚至未著公安制服,並宣稱「我們就是不用管法律」,此外,以陳光誠家為中心分散開來,甚至到鄰村都佈下人力監視,並對村中出入道路編號管理。 

陳光誠說,他並不相信這些人自稱為黨辦事的說法,他認為,這只是為黨中的某位不法幹部辦事。陳光誠向溫家寶提出三點要求,首先是對這件事親自過問,指派調查組徹底調查,還原事實真相。對於是誰下令一線公安以暴力毆打傷害,甚至不許就醫,依法處置,否則將有損黨的形象。 

此外,並依法保障家人安全。陳光誠擔心,仍在山東的家人會遭受肆無忌憚的報復,他指認妻子被蒙著棉被毆打,母親被掐著胳膊推倒在地,孩子上學被監視搜查。他也希望網友持續關注,以瞭解安全情況,並要求中國政府保障家人的安全,他會持續追討下去。 

最後,陳光誠回應這件數年來懸而未決的的事件,指控決策者與執行者都無意解決問題,前者害怕罪行暴露,後者在過程中產生大量腐敗。據他所知,這些組長在召集人力時,有牟利機會;參與者拿的錢雖然比告知的少10塊,但不用做事又包吃包住,一組20多人,組長一天就有超過200塊的抽佣收入,在當地一天勞動的收入,頂多也不過60塊。 

他要求溫家寶立即處罰這種腐敗行為,不能讓不法幹部用人民稅金損害人民利益與黨的形象。他希望,溫家寶能明確答覆這一切不法行為從何而來,並加以徹查。

--------------------------------------------------

敬爱的温总理;
好不容易我逃出来了。网上所有的流传,以及临沂对我实施暴行的指控,我作为当事人,在这里向大家来证明那都是事实,而且事实发生得比网上流传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温总理,我正式向您提出如下三个要求:
一、 依法严惩罪犯
对这件事情您亲自过问,指派调查组展开彻底调查,还原事实真相。对于是谁下命令,命令县公安、党政干部七八十人到我家里入室抢打,并加伤害,而且不出示任何法律手续,没有一个人穿制服,打伤了不让就医……谁做出这样的决定,要展开彻底调查,并对此依法做出处理,因为这件事情实在太惨无人道,有损我们党的形象。
他们闯进我家里,十几个男人对我爱人大打出手,把我爱人按在地上,用被子蒙起来拳打脚踢,长达数个小时,对我也同样实施暴力殴打。像张健(音),县公安的很多人我们都认识,像贺勇(音),像张生东(音),像在我出狱前后多次打我爱人的李献立(音)、李献强(音)、高兴建(音)等,这些人员要做出严肃处理,还有一个姓薛的,我不知道名字。
我以当事人身份,对所有这些违法犯罪的人做出如下指证:他们在入室抢打的过程中,像张健,他是我们双堠镇分管政法的副书记,多次扬言说,我们就是不用管法律,就是不用管法律怎么规定的,不用任何法律手续,你还能怎么着?他多次带人到我家里,对我家实施抢劫,对我家人实施殴打。像李献立,他是我们那里长期领着二十多个人对我实施非法拘禁的,其中他是第一组长,这个人多次对我爱人实施殴打,曾经追到半道把我爱人从车上拖下来实施殴打,而且对我母亲也大打出手,凶恶无比。还有像李献强,去年的十八号下午(原文如此),把我爱人打倒在地。据说他是我们乡镇司法所的工作人员还是所长,当时把我爱人的左臂严重打伤。
在我们村口打来人、打贝尔的那个人,据我所知叫张生和(音),是我们乡镇的工作人员,他应该就是网民们所说的“军大衣”,他在去年2月份还曾向CNN扔过石头,就是他,没错,这个我知道。我听说还有很多网民,被一些女看守打了,但是当时我并不知道雇的有女看守,后来一了解才知道,这些所谓的女匪,都是从各村调来的妇女主任,也有的是这些组长们的亲戚,但绝大多数都是妇女主任构成的。还有像高兴建和其他很多不知名的人员,但我知道他们都是公安系统的,虽然他们不穿任何制服,虽然他们没有任何法律手续,但他们自己竟然扬言说,我们现在不是公安。那我问他,你们不是公安是什么?他们说,现在是党叫我们来为党办事的,我想这个我是不相信的,他顶多是为党内某个不法干部办事的。
从各方面信息显示,除了这些乡镇干部,每个组里有八个人以外,最少的时候每个组也还雇来二十多个人,一共三个组,也就是七八十人。今年在善良的网友们不断参与、关注下,最多时他们雇佣的达到了几百人,对我们村实施整体的封锁。大体的结构是,以我家为中心,我家里一个组,我家外面一个组,外面这个组分散在我家周围四个角上和路上,再往外,以我家为中心,所有的路口都有人,从我家向四面八方不断地分散开来,一直到村口。最严重的时候一直到邻村,在邻村的桥上也坐着七八个人。这些不法干部还利用手中的权力命令邻村的干部在那里陪着。还有雇来的一批人开着车不断地巡逻,巡逻范围可达我村以外五公里甚至更远。这样的层层看守,在我村里至少有七八层。而且把我们村周围所有进村的路都编上号,据我所知,都编到了28号路。他们来“上班”的时候都分到“谁谁谁去28号路”。所有的路口都是这样。真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草木皆兵。
据我所知,参与对我实施迫害的,县公安刑警,双堠镇党政干部,加起来有九十多人到一百人左右,他们数次对我们实施这种非法迫害。我要求对他们展开彻底调查。
二、 依法保障家人安全
我虽然自由了,但是我的担心随之而来,因为我的家人、我的母亲、爱人、孩子,还在他们的魔爪之中。长期以来他们一直对我的家人实施迫害,由于我的离开,他们可能会实施疯狂的报复,这种报复可能会更加肆无忌惮。
我爱人左眼框骨曾被打得(应该是)骨折,到现在还能摸得出来。曾经被他们蒙着棉被拳打脚踢,到现在为止,第五腰椎和骶骨的地方还有明显的突起,左侧第十、第十二肋骨,明显还能摸到疙瘩。而且惨无人道的是,当时打伤以后还不让就医。
老母亲在生日那天,被乡镇的一个党员干部掐着胳膊推倒在地,仰面朝天,头撞在东屋的门上,害得母亲大哭一场,而且母亲向他们指控说,仗着你们年轻,你们行,这些人还恬不知耻地说,对呀,年轻、行,这是真事,这是事实,年轻就是行啊,你老了就是打不过我们呀。何等无耻,何等惨无人道,何等天理不容啊。
还有我几岁的孩子,每天上学要三个人跟着,每天都要进行搜查,所有东西都要从书包拿出来,书本挨页去翻。在学校里看着不让出门;一回来就关在家里,不让出大门。
还有我整个家的处境,从去年的7月29号断电,一直到12月14号才给恢复。从去年2月份就不让母亲出去买菜,让我们生活急剧困难。所以对此我非常担心。我也要求网友们不断地关注,加大关注力度,以了解他们的安全情况。也要求咱们中国政府,本着捍卫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的角度,保证我家人的安全,否则他们的安全没有保障,如果我家人出任何问题,我都会持续地追讨下去。
三、 依法惩治腐败
大家可能会有些疑问,为这么这件事情持续了数年,始终没能解决呢?我在这里告诉大家,地方上不管是决策者还是执行者,他们根本不想解决这个问题。作为决策者,是怕自己罪行暴露,所以不想解决。而作为执行者,里面有大量的滋生腐败。
我记得八月份他们对我实施文革式批斗的时候曾经说,你还在视频里说花了三千多万?你知不知道这三千多万是2008年的数字?现在两个三千多万都不止!你知道吧,就这,还不包括到北京到上层去贿赂官员的钱。你有本事你再往外说吧。他们当时就说过这样的事情。
还有很多被雇来的人说,我们才拿多点钱?大头都让人家给剥净了。这的确是他们发财的一个很好机会。据我所知,乡里拨的钱到组长手里,每雇一个人一天一百块钱。这些组长再去找人的时候,就明确地告诉他,说的是一天一百块钱工资,但我一天只给你九十,那十块我扣下了。在当地,劳动一天也就是五六十块钱工资,做这样的事情不需要付出多大劳动,很安全,还一天三顿管着吃,他们当然都愿意干,九十块钱也愿意干。可是这一个组二十多个人,对于组长来讲,一天就是二百多块的收入。这个腐败是何等的厉害。
另外据我所知,我在被关押期间,在家里跟(监视)我爱人的这些人,他们的组长在家里把土地拿出来,全部种上菜,然后他们组里吃菜的时候就从他那里买,他自己买自己卖,从中谋取利益。这些事情民众都知道,但是一点也没有办法。
据我所知,他们有一次告诉我说,这个维稳经费县里一次性就能给乡镇拨几百万元。而且他们说,我们能拿多一点,大头都让人家拿了,我们顶多也就是喝点汤。可见里面的腐败是何等的严重。这种金钱和权力是何等地被乱(滥)用。因此,对这种腐败行为,我要求温总理展开调查处理,我们老百姓纳税的钱,不能白白让地方不法干部拿去害人、去损害我们党的形象。他们在做所有这些见不得人事情时,都是打着党的旗号去做的,都说是党让他们去做的。
温总理,这一切不法行为,很多人都不解,究竟是地方党委干部违法乱纪、胡作非为,还是受中央指使?我想不久您应该给民众一个明确的答复。如果对此展开彻查,把事实真相告诉公众,那么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您继续这样不理不睬,民众又会怎么想呢?

2012年 4月 29日

--------------------------------------------------------

 

陈光诚事件对美中关系的可能影响

 

美国助理国务卿坎贝尔(资料照片)

美国助理国务卿坎贝尔(资料照片)

美国助理国务卿坎贝尔星期日(4月29日)凌晨抵达北京。坎贝尔没有透露他此行的目的,但分析人士认为,其此行无疑跟著名维权人士陈光诚可能进入美国驻北京大使馆避难有关。

*提前抵京引关注*

第四轮中美战略和经济对话将于5月3日至4日举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和财政部长盖特纳将出席。美国国务院主管东亚暨太平洋事务助理国务卿坎贝尔(Kurt Campbell)29日比预定计划提前到达北京。

美中关系目前正处于一个关键而又敏感的时期。奥巴马政府在中国进行权力交接之际在处理对华关系方面显得十分谨慎。分析人士认为,今年2月份前重庆副市长王立军进入成都总领馆寻求庇护时,美国出于两国关系大局的考虑没有接受王立军。

*北京哪里安全?*

接近陈光诚的人士说,陈光诚目前人已在美国驻华使馆内。不过,美中两国官方对此均未正式予以证实或否定。北京人权律师江天勇曾经在京接待过陈光诚母子。他今天对美国之音说:“我觉得无论是胡佳还是别人,都说陈光诚在一个安全的地方,我觉得北京安全的地方就是美国驻华使馆,因为陈光诚以前从我这里被抓走,他的母亲从藤彪那里被抓走。北京任何一个地方,(当局)很快都会把人找出来,并且把人抓走。安全的地方就是美国使馆,一般小的国家使馆都不安全。”

江天勇还透露说,陈光诚同美国使馆早有交往:“陈光诚和美国使馆关系很密切,2005年时我陪他一道去过美国使馆,他的身份证还落在美国使馆,当时没有拿出来。至于其他国家,他们太小,扛不住中共的压力。”

*对中美关系影响有限*

目前舆论关注的焦点是,美国国务卿克林顿和财长盖特纳在京出席两国战略经济对话年度会议,受美国国内政治压力,尤其是来自国会方面的压力,是否会涉及陈光诚话题,并因此冲击美中经济例会,影响中美关系?

对于这个问题,前中国青年报编辑李大同认为,事件不会对美中关系带来太大问题。他说:“我想没有什么大问题。姑且他现在就在美国使馆里,这也和美国以前庇护过的方励之先生不是一回事,方励之先生当时是中国政府通缉的要犯,而陈光诚就是一个自由公民。根据现行中国法律,自由公民进入美国使馆并不违背任何法律。中国公民去使馆办签证,吃个饭,会朋友,甚至住几天,也没有什么大关系,它和王立军叛逃不一样。“

李大同还认为,陈光诚事件对美中关系的可能影响,还将取决于陈光诚个人意愿,例如,他是否要求出国,是否会要求走出使馆,是否会重返家乡等,届时可能会出现一系列涉及中美两国关系的问题。

陈光诚 - 

发表日期 2012年 4月 30日 - 更新日期 2012年 4月 30日

纽约时报:陈光诚案可能导致大陆强硬派趁势抬头

香港部分民众4月30日举行示威,要求北京当局释放其他因陈光诚出逃而遭拘押的亲属和人权活动人士。

香港部分民众4月30日举行示威,要求北京当局释放其他因陈光诚出逃而遭拘押的亲属和人权活动人士。

作者 台北特约记者 陈民峰

台北联合报今天引述纽约时报报导指出,大陆盲人维权律师陈光诚获得美国保护,让中、美双方领导当局都备感棘手。大陆方面强硬派可能趁势抬头,而美国总统欧巴马也不能被竞选对手指为对大陆软弱。面对这个困难局面,双方将在五月初举行的「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将更受受瞩目。

纽约时报引述外交界人士的话说,陈光诚从家里逃走,并可能留在北京的美国大使馆,对中共领导当局最大的威胁是,可能会为薄熙来事件引发的内部路线之争,再添一个筹码。

外交人士指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可能会利用陈光诚案,向亲西方的胡锦涛及温家宝施压。周永康可能会强调陈光诚与美国人连手,在薄熙来倒台后党中央相对脆弱之际,阴谋搅乱领导当局,这样一来,将使胡锦涛、温家宝陷于被动。

此外,分析家指出,陈光诚案与1989年方励之进入美国大使馆、并待了一年之久的情况相似;直到老布什与邓小平拍板之后,才让方励之前往伦敦。因此要处理陈光诚的案子,可能要等到中美关系成熟之后才能看到曙光。

但是,台北的中国时报则引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的谈话报导指出,「陈光诚的案子,中美双方将迅速不公开地解决」,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多位教授,对这件事的看法也和时殷弘大致相同。

这些学者认为,陈光诚本就无罪,出狱后就被软禁到现在。与刘晓波等异议人士要求终结中共一党专政不同的是,陈光诚是替盲人或妇女维权,并没有踩到北京的红线。

还有,秋天将举行的十八大,在薄熙来案搅局之后,大陆领导人都持务实主义,在办好十八大的前提下,一切干扰都要退下。要用陈光诚案对美国摊牌,无论对内或对外,将让北京付出惨重代价。更何况学者认为,这个案子的重要性,完全无法跟曾让中美关系倒退的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乃至于天安门事件相提并论。

十一笑﹕寂靜的春天 反對「網絡廿三條」還待何時?

 

2012年4月28日星期六

十一笑﹕寂靜的春天 反對「網絡廿三條」還待何時?

1873年,我們熟悉的殺蟲劑DDT(滴滴涕)首次面世,瑞士化學家Paul Hermann Müller更因此贏得諾貝爾獎。上世紀五十年代,DDT在全世界都被廣泛應用,以殺絕害蟲,增加農作物產量。但在1962年,美國海洋生物學家Rachel Carson發表了她的著作Silent Spring(《寂靜的春天》),引發了全世界關注環境保護問題。她在書中詳細闡述了殺蟲劑尤其是DDT,對野生生物的危害,並指出DDT正是造成鳥類滅絕、環境無可挽救地衰敗的主要元兇。

哈佛大學法律學者Lawrence Lessig早在差不多十年前,在他的著作Free Culture(《自由文化》)中,就以我們現時聞風喪膽的DDT比喻過緊的知識產權法。他正是要借這個自然界的歷史教訓,反思信息時代下知識產權法的意義。早在十多年前,外國民間已意識到知識產權法的問題。在西方社會,無論在學術上抑或在民間,知識產權問題的討論都比香港成熟和前沿。

網絡23條如DDT

而今天,筆者認為有必要重提DDT的比喻,皆因在其他先進國家早已棄用這麼強毒性的「DDT」時,我們的香港政府竟然希望,並誓將要為我們的文化環境引進更強毒性的殺蟲劑——《2011年版權(修訂)條例草案》。根據草案建議,政府解說為了在「資訊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的情况下,更進一步保障版權擁有人的權益,政府將為版權條例引入刑事罰則,以懲處未獲授權而向公眾傳播版權作品的人。

草案的爭議不少,筆者只提其中3個重點﹕

一、二次創作(香港人熟悉的「惡搞」文化則是最好的本土例子)並未得到豁免。反之,根據知識產權署長張錦輝的說法,立法正是要「重點取締」二次創作。他認為,「惡搞」令他人作品由嚴肅變詼諧,經已貶損了原創者的作品,即屬違法;

二、條例更惡的地方在於,即使版權擁有人(原創者)並無因有關的二次創作而蒙受任何損失,特區政府仍可在版權擁有人未有意圖提出申訴的情况下,隨時主動出擊起訴有關人士(編按﹕政府當局指出這是對條例修訂有誤解,執法部門不能繞過版權持有人執法);

三、別以為你不參與「惡搞」、不改字改圖改片,就可以懶理這惡法。雖然近日政府急急向公眾澄清,稱立法後轉載、分享超連結並不會構成侵權;但綜觀網民反應,不少人卻對此說法有所保留,不抱信心。政府如斯倉卒草率的解畫,似是趕緊為立法開路。市民也許並非過慮,因以往確有網民因分享相關超連結而被定罪的案例。2009年,一名討論區管理員轉載《星島日報》報道的超連結,同樣被界定為「分發」侵犯版權複製品。在如此的白色恐怖下,誰敢冒險?

更重要的是,在未解決二次創作問題之前,討論分發或公眾傳播是多餘的。這是很簡單的食物鏈問題﹕若創作者都被拉倒,哪來作品讓我們分享?

網絡 百姓對抗強權最有效途徑

此法一立,很難不造成白色恐怖!有誰還敢繼續以「惡搞」諷刺時弊?有誰還敢分享文化,娛人娛己?若新例是DDT的話,情况不但會像Lawrence Lessig所說,殺害蟲時會一併錯殺所有其他的生物,危害整個文化生態。香港的情况惡劣在於,政府從頭至尾都視二次創作為害蟲,是影響正常文化生產的絆腳石。而筆者認為情况更為嚴峻的是,政府意不在「保護版權擁有人權益」,立法實為一政治行動,目的在於收窄(網上)創作、言論自由。全因為媒體正正是手無寸鐵的市民最有力、亦是唯一對抗強權的「武器」,而網絡的多元性正是鼓動公眾討論、感染眾人,所以是社會動員的最快和最有效的媒介。在自由民主的社會裏,大家樂見這種公民社會的「empowerment」;只有視人民為洪水猛獸、終日害怕面對公民社會的監察、批評和制衡的獨裁者,才會急於把一切聲音除之而後快。古有秦、元朝的繳械禁武,現在快將通過的《2011年版權(修訂)條例草案》不就是在為現代版的恐怖統治鋪路嗎?它之所以被視為「網絡廿三條」,或認為是為廿三條「斬件上馬」,正是因為我們預見自由和人權將無可挽救地被箝制,甚或被摧殘。

強權禁絕聲音 先箝制日常生活

可是,筆者最痛心疾首、最擔憂的是,民間和大眾傳媒對立法的討論竟然未如預期般的熱烈,至少在大家還忙於拿盛女來娛樂娛樂之際,草案已靜悄悄的排隊等待立法會二讀通過。不要以為只有普選、政改或廿三條等的議題才夠政治性和重要。筆者認為,版權惡法對公民社會造成的創傷絕不比我們少了一張選票或廿三條立法輕。如果說廿三條是明刀明槍的威嚇,版權惡法更像細菌毒藥。相信甚少人會直接干犯廿三條中的「七宗罪」;相反,版權惡法能殺人於無形,它所能造成的恐慌和傷害更甚於連坐法。對比大是大非的議題,日常生活的二三事好像更顯得不起眼,但其實,最豐富和最具政治性的土壤正正藏於日常生活之中。這亦正正解釋為何從古到今,所有獨裁政權千方百計都要控制、箝制人民的日常生活。一張改圖、一首顛覆的《福佳始終有你》;一個「Like」、一個「Share」……這些日常生活中的二三事,似是輕描淡寫,實是統治者眼中的洪水猛獸。君不見這些年來倒董、反廿三條、反政改起錨、反高鐵、反偽選舉,反曾反林反貪反黑金反僭建等,都是靠廣大市民的二次創作和輻射式的分享、瘋傳,從而令議題得到廣泛的報道和公眾討論,甚至集結虛擬世界裏的力量,動員市民上街嗎?

說穿了,是因為政府害怕,害怕網絡的多元、混雜及其迅速的反應,害怕媒體和二次創作加速鼓動公眾討論、感染眾人,以至動員社會力量,害怕公民社會的「empowerment」,害怕面對人民的監察、批評和制衡。網絡,作為信息時代中公民社會的重要媒介和場域,網民的創造力並非只有反動的一面。我們不要忘記,沙士時的香港、地震後的中國、日本、南亞,不也是或多或少靠網民的二次創作撐起來的嗎?

其實,筆者認為討論不應只停留於新法對二次創作的傷害這一層面當中。誠然,當下之急,強調這一論述是無可厚非的。若我們要增強論述,就必須更徹底地反思整套知識產權法在信息時代下的意義,因而必須對知識產權的本質作更深入的討論。因篇幅有限,有機會我們必須作更多探討。

「網絡廿三條」立法所帶來的後果,絕不誇張。連知識產權署署長張錦輝都已把官方的荒謬論述闡明,所有二次創作,包括「惡搞」都屬違法,不論創作者或是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必然按下「Share」鍵的你我,都已犯下刑事罪了。奇怪我們的議員竟然會對惡法謬論讓步,是不了解其害嗎?先通過法案後諮詢這樣的荒謬做法竟然也都接受,難道官方和議員都同樣認為立法有這樣的迫切性嗎?

一旦確立惡法,猶像在文化環境中不斷噴灑DDT,把所有的文化創作都趕盡殺絕。我們珍重的文化生態必然受重創,惡果的出現只是時間的問題。領匯事件足夠反映後知後覺所帶來的萬劫不復之果,請不要待溫水都煮滾,青蛙都魂歸天國之時才後悔。唇亡齒寒,若果我們連網絡自由、二次創作的防線都守不住,我們香港最後的言論自由陣地也將被摧毁。

讀着Rachel Carson的《寂靜的春天》。書名「寂靜的春天」,就已充分的形象化了DDT帶來的惡果。試想像本應充滿生機的春天有日變得一片死寂,那是多麼的心寒呀!此書開文就是一個震撼的描述﹕「過去未工業化的年代,每年的春天都有着數以百計的鳥兒於天空翱翔,或於樹叢間鳴啼着悅耳的歌聲。然而現在因為大量使用DDT等殺蟲劑,導致鳥兒不再飛翔、鳴唱……我們還能在春天時聽到鳥兒的歌聲嗎?」

刀槍能殺鳥,卻永不及殺蟲劑為整個生態帶來的禍害來得深遠。「網絡廿三條」快將通過,沉默的你,反對還待何時?

《亞週》護陳冉 再批港人獵巫

 

2012年4月29日星期日

紀曉風:《亞週》護陳冉 再批港人獵巫

由梁振英參選至當選,最少有一種心態在港人間極速發酵,就是因恐共而出現集體焦慮。

梁振英近日破例兼罕有地聘請幫他助選的陳冉出任候 任特首辦項目主任,就再引來批評,認為會把管治班子進一步「染紅」。但一如所料,他的做法獲得不少評論謢航,其中在本月初曾批評港人對梁營出現「獵巫心態」的《亞洲週刊》,在剛出版的一期,便故調重提,指港人是「『恐共病』再發作。」

關於港人是否獵巫,甚至形成《亞週》文中所指的「麥卡錫主義」,筆者早在本月6日撰文分析,不贅。反而現時的謢航論述,批評傳媒聚焦在陳冉曾加入共青團這件「舊事」,因而令「恐共病」出現,恐怕是選擇性失明,為求解說而不惜以偏概全,而《亞週》節錄同文紀曉風的文章,就似有斷章取義之嫌。

這一輪的謢航評論,由撐梁最義無反顧的《明報》率先展開, 一連兩天在時評版刊出由時事評論員蔡子強及曾任《明報》副總編輯、副主筆及《香港商報》副總編輯的阮紀宏之文章,分別談及「赤的疑惑」與「老百姓不會破壞一國兩制」,其中理據大同小異,正是加入共青團基本是內地成長青少年的必經階段,共青團成員猶如港式便利店,「總有一間喺左近」,所以大家根本不應大驚小怪。

其中,民建聯創黨成員阮紀宏之鴻文就引述共青團的入團誓詞:「勤奮學習,積極工作,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鬥」,似顯 示就算成為其中一員,也可昭日月,但筆者發現,阮紀宏只節錄誓詞後半部分,至於前半部分實是「我自願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遵守團的章程,執行團的決議,履行團員義務,嚴守團的紀律」,誓詞先提「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執行團的決議」,才談「勤奮學習,積極工作」等個 人價值,黨性要高於一切的熏陶,可見在年少時早已成形,筆者亦須在此以正視聽。

至於《亞週》,就引訪問了筆名為「北風」的大陸網絡媒體人溫雲超,利用他的觀察來駁斥「媒體偏見」。《亞週》形容溫雲超「常強烈批評北京當局」,是「著名的大陸網絡異見人士」及獲得法國人權獎,好顯示他立場不會親中。

事實上,梁振英聘用陳冉,筆者在本文首段就特意用上「破例兼罕有地」來形容,因陳冉非香港永久性居民,故要當局打破現時規例來作出批准,此為破例,另有關例子過去只曾出現兩次,實為罕有;小妮子的共青團身份已人盡皆知,但其實最惹人懷疑的,卻不是她這個共青背景,反是她在華菁會擔任秘書長一職,該會核心成員 包括前國務院港澳辦公室副主任陳佐洱之女陳晴、貴州省委書記栗戰書的千金栗潛心等人,猶如「官二代」在港的聯誼會,又獲梁振英及中聯辦副主任王志民任榮譽贊助人,才因此令「這個人相當可疑」,因為她畢竟是全國逾7500萬名團員中的「the one」,難不成這個秘書長一職,是「阿豬阿狗」都能出任?更何況,陳冉的家庭背景至今仍然成謎,試問怎能不防?但偏偏以上背景,謢航評論均隻字不提,其中《亞週》在引述紀曉風拙文時,就只節錄「根正苗紅」,未有提及緊接一大段的華菁會介紹。

當然,有人會嘗試反駁,指陳冉只是小職員一名,區區一名普通市民,又何德何能來破壞一國兩制,但如果只是小職員一名,何以梁振英要捨易取難,寧「破例兼罕有」也要作出聘用?

《亞週》又訪問了與陳冉共事的馮英倫,指梁辦起用陳冉是因她的能力,諷刺的是馮屬梁的左右手,自於港大畢業後即被梁振英「收歸己用」,故在社會上難言歷練,更未顯示有能力可見,然而,他豈不也是獲提拔重用嗎?

當兇案發生,現場人馬沓沓,但當中有人手執利器,此人又有行兇動機,對他或她產生懷疑,恐怕是人最基本理性下之常情,這些謢航評論,常指「先要找出證據」,而不是自己製造無名恐懼,但實情反似是證據早在眼前,但卻寧願視而不見。

陳競新:香港獵巫氛圍與麥卡錫主義

曾為梁振英助選的陳冉被聘為候任特首辦項目主任,但主流媒體攻擊陳曾是共青團員,將染紅港府,引發反共獵巫氛圍。在港工作的網絡異見人士北風嚴詞駁斥媒體偏見,指出這是香港的麥卡錫主義。

香港社會一股強烈的反梁反共情緒繼續瀰漫。候任行政長官梁振英四月中委任留港工作的大陸學生陳冉為行政助理,由於陳曾是共青團(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員,且尚有三個月才是香港永久居民,獲委任公職,被某些主流媒體砲轟,直指梁有意讓中共黨員殺入、「染紅」特區政府。「紅色娘子軍染紅香江」、「女共青殺入政府」、「一國兩制蕩然無存」等標題紛紛見報,「共青」也成為全城討論的熱門詞,引起不少在港大陸人士高嘆無奈。

在香港陽光衛視工作、常Þ烈批評北京當局的大陸網絡媒體人溫雲超目睹香港這一幕「共青疑雲」,四月二十三日在臉書上慨嘆說:「我在想,我要不要主動向香港警方報備,我曾經是共青團員及少先隊(少年先鋒隊)員的身份?」

溫雲超以「北風」為筆名,是著名的大陸網絡異見人士。由於大陸凡唸過高中的幾近都曾加入共青團,溫乃直批香港已瀰漫著標籤化的反共意識形態,儼如美國在一九五零年代出現的「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疑神疑鬼,壓迫言論自由,掀起漫天的白色恐怖;他以調侃的語氣說:「『麥卡錫』風暴颳來的時候,說不定我會因為主動坦白而受到寬大處理,不用被驅逐出境。」

梁振英三月底獲選為特首,他曾被指是中共地下黨員但他堅決否認。主流媒體以及泛民派瀰漫著對梁的獵巫(witch hunting)氛圍,對他已積極部署宣示將推行的政策不斷提出質疑,對他的人事部署尤其是砲聲隆隆。梁以候任特首身份獲配八萬港元(約一萬美元)預算聘請助理,他將之一拆為三,引入三名私人助理,分別由前亞洲電視主播洪綺敏擔任公關主任,還有已為他工作數年、同為「八十後」的馮英倫和陳冉二人擔任項目主任。

馮英倫為前香港大學學生會副會長,零六年畢業後便協助梁處理公務;陳冉零八年在港大金融碩士課程畢業獲梁振英羅致,與馮英倫倆成為梁得力的助理,近日更參與候任特首辦工作,襄助梁振英對外聯絡以及擬研政綱的工作。陳二十二日被揭高中時曾參加共青團,她雖然否認是中共黨員,且已多年沒有繳交團費,仍引起廣泛譁然,且有媒體隨即設定議題(agenda setting),大幅引述學者及公務員團體形容「陳冉露底」,「梁振英種官港府恐染紅」,工黨的立法會議員李卓人便批評梁創下「種官」先河,讓人擔心將有更多這種具紅色背景的非永久居民加入港府,衝擊一國兩制,引起「港人治港」的疑慮。

陳冉出身自上海公務員家庭,被指曾加入共青團後,謠言滿天飛,既說她有軍方背景,又指她是高幹子弟,更有形容她是「披著神秘面紗的女子」。她二十二日出席梁振英的答謝晚會時,面對媒體追問毫不避諱,表示自己努力幫忙梁,了解梁的政綱和做事風格,呼應候任特首辦事後解釋聘用她是期望「政策延續性」,然而之後面對追訪,陳以「請向政府新聞處查詢」,婉拒再回應。

《蘋果日報》二十四日社論批評:「梁振英先生被不少資深政界人士質疑是潛伏多年的地下中共黨員,令市民擔心他要事事聽命於中共及中聯辦。這個惡例(任命陳冉)一開等同打開大門讓內地、中聯辦幹部可以輕易進入政府高層,名正言順發揮指導監督角色,令港人治港變成『共幹治港』。」

陳冉仍未取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卻獲聘為公職,是受關注的另一主因。根據基本法一百零一條,港府必要時可從海外聘請人員擔任專門和技術職務;港府公務員事務局一九九九年以來曾批准經濟分析及方便營商處和海事處聘請非永久居民擔任非公務員合約員工,即是說陳冉是過去十三年來第三位任職政府合約工的非永久居民,情況罕見。

公務員工會聯合會總幹事梁籌庭批評梁任命陳,嚴重打擊公務員士氣。他質疑陳冉坐的位置非常敏感,接觸到很多機密,不應由非永久居民擔任。

但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大中華發展課程統籌陸人龍反對這種看法,認為香港一向匯聚各地專才,以目前的政治環境下,有熟悉京港兩地的人來做這工作,是好事。

陸人龍是中共史專家,長期抱持反共理念,他卻也批評事件反映現階段的香港社會是患有「過份的恐共病」。他接受亞洲週刊訪問時說:「這位女士(陳冉)在香港唸過很多書,中港兩通,不是好事嗎?港交所怎麼會起用自大陸來的李小加(擔任行政總裁)?港府架構龐大,加入這位女士就引起那麼大反應,好像要跟他們(大陸人士)割席,不是小題大做嗎?如果質疑她的位置可以掌握很多機密資料,那麼證交所怎麼辦?這麼多金融機密資料,豈能起用李小加?」

有指共青團是中共黨員搖籃,他說:「大陸最優秀的學生都加入過共青團嘛,我相信香港很多海歸的大學教授都曾是共青團的!」

港大教授盛讚陳冉

曾是陳冉教師的港大新聞及傳播研究中心總監陳婉瑩,也盛讚陳是優秀的學生,她呼籲社會不要將反梁反共的情緒投射在這位年輕人身上。她向亞洲週刊說:「梁錯判了社會及公務員的反彈情緒,但這不是這青年的問題,將怒氣投射在她身上是不公道的。」

與陳冉共事的馮英倫強調,梁辦起用陳冉,完全在於她的能力。他說:「香港人有些不理解,無可厚非,畢竟中港兩地制度不一樣,但香港最重視的是優秀的人才,像陳冉中英文都很好,分析能力更不在話下。」

「共青疑雲」在留港工作的大陸籍學生之間也引起廣泛討論;部分媒體廣泛引述中共文件,力證有共青團背景不可掉以輕心。《信報》二十四日便引述共青團章程第一章關於團員身份部分,質疑陳冉自稱沒有再交團費,不足以澄清她已不是團員,且說:「陳冉擁有共青團團員身份,證明她出身根正苗紅。」不過一位來自杭州的港大碩士班畢業生說,內地小學生一般會參與少年先鋒隊,在脖子上綁上紅領巾,到高中一般都會參加共青團。她說:「那是成績優秀、獲得承認的表現,在資訊封閉的環境下,十幾歲的小孩,會想那麼多嗎?」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助理講師蔡子強認為,除非香港改變招收大陸學生政策,又或像台灣的「三限六不」,不准陸生畢業後留台工作等,否則很難排斥他們的共青團背景。他說:「要求這些學生十幾歲就懂得分辨這種事,是不公道的,但陳冉沒有住滿七年成為香港永久居民卻能取得豁免,加入政府,梁辦(梁振英辦公室)應該解釋。」

隨著陸、港兩地社會越趨融合,兩地人才交流越趨頻繁,種種矛盾和磨擦正處於情緒化的重要節點。網上對「共青疑雲」反應激烈,網民Nicole Pang說:「香港大學生要到大陸找兩三千元工作,大陸沒有證的共產黨員就來香港找兩萬多元,這很明顯就是換血行為!沒有三顆星(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還要大搖大擺做香港公務員,為甚麼可以豁免?」反射出年初以來多宗陸港矛盾不滿情緒的延續。

兩年前曾獲法國人權獎的溫雲超,這次也開腔批評香港社會現階段的反共氛圍,讓他想到麥卡錫主義。他在臉書上故意調侃說:「我得提前招供,我曾加入過共青團,且還沒有主動申請退團,是超齡自動退團的。」

立法會早有大陸籍助理

其實早有立法會議員聘請留在港工作的大陸籍學生協助撰寫政策。一位現職媒體界的大陸籍香港大學碩士畢業生前半年便擔任立法會議員助理,並進行地區工作,協助撰寫政策大綱。她向亞洲週刊說,這次在港引起的「共青疑雲」讓她感到好笑,也讓她深切反思。「難道我們(大陸學生)留港除了金融,就不能在其他方面發展嗎?像我自己以前協助議員工作時,只是想多學習,多鍛鍊自己,哪裏會想那麼多?」她慨嘆說:「我只能說,陸港兩地,還是要多溝通,多了解。」

石原購買釣島陽謀背後 .毛峰

 

石原購買釣島陽謀背後 .毛峰

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提議動用東京的預算,向現有聲稱擁有釣島的日本人栗原購買所有權,約付一千八百萬美元,但北京與台北都對此不承認,並警惕陽謀背後的陰謀。


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宣稱要用東京都財政預算來購買私人的釣魚島,激起中日關係「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新風暴,也令中日邦交四十載的「不惑之年」充滿疑惑:面對石原綁架日本中央政府挑戰中國國家核心主權利益,中日兩國戰略互惠關係是否會逆轉走向全面對抗關係?日本外務大臣玄葉光一郎在接受亞洲週刊採訪時說:「無論如何,日中雙方都應該從大局出發,冷靜處理這一問題。」
四月十七日,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美國華盛頓演講「日本擁核論」的最後五分鐘時,突然話鋒一轉直指中日間具有主權爭議的釣魚島問題。石原說:「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問題這樣擱置下去,結局會是怎樣難以預料。中國為了打破日本的實效支配正在採取過激行動,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石原同時公開宣布:「東京都已計劃動用都政府的財政預算從尖閣諸島所有者手中購買其土地所有權。雙方並已在去年年底初步達成買賣意向。」石原稱,尖閣諸島周邊具有富饒的漁場和海底資源,屬於日本領海。購買尖閣諸島所有權,本來應該是由國家來收購是最好的。但因為現在的中央政府(民主黨政權)擔心觸怒中國而不敢行動,所以「我與土地所有者直接見面談了購買問題,對方也基本同意轉讓其所有權」,「東京要保衛尖閣諸島」。從美國返回東京後,石原再次明確表示:「東京都將委託專家合法地進行購買,爭取明年四月前正式買下尖閣諸島。」
對於「購買釣魚島」的計劃,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為民表示抗議:「日本對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採取任何單方面舉措都是非法和無效的,都不能改變這些島嶼屬於中國的事實。」台灣外交部發言人章計平也發表談話:「重申釣魚台列嶼主權屬於中華民國,有關日本政治人物相關發言,外交部一概不予承認。」中國一些主流媒體還請出有關中日問題專家稱「這僅僅是代表了石原慎太郎個人意願的一場政治走秀」,也有專家認為「這是石原出於個人國內目的,要為其擔任自民黨幹事長的兒子石原伸晃能當上首相而造勢」,更有媒體報道指石原「買島計劃」困難重重,要動用東京納稅人的錢來購買釣魚島,難以獲得東京都議會通過等等。中國的這些報道與論述除了誤判石原這一重大政治行動背後的政治目的外,更掩蓋了此次石原「購買釣魚島」的行動計劃將激化中日關係走向正面對抗的事態嚴重性。如果說二零一零年九月在釣魚島海域發生的中日撞船事件具有突然偶發和一定可控性,引起的只是一時性中日糾紛的話,此次石原「購買釣魚島」的風暴將把中日兩國政府推上不可迴避的正面交鋒「舞台」,隨著日本將「釣魚島國有化」的落實,中國對釣魚島主權的國家核心利益勢必受到長期而難以控制的嚴峻挑戰。
據亞洲週刊了解,作為日本右翼保守鷹派政治勢力「元老」和極端民族主義政治家,石原慎太郎的「購買釣魚島」計劃決非是在表演一場政治秀,其背後實際上代表了日本新老保守主義鷹派政治勢力的暗中合流,並不惜與中國的政治經濟崛起「叫板」。因此,石原的購島計劃,實質上是一場通過將釣魚島「國有化」而全面加強對釣魚島的控制保衛的政治大行動。以石原為代表的鷹派勢力根本目的是要通過作為地方政府收購「釣魚島私人所有權」的方式,最終「逼迫」日本政府不得不出面收購,完成日本對釣魚島從領土主權到所有權的全面「國有化」。
石原慎太郎計劃收購釣魚島的政治行動蓄謀已久。石原等右翼勢力很早就想從釣魚島私有者手中買下釣魚島,只是當時該私有者與中央政府簽有租約,對政府管理釣魚島還抱有一定信心,故拒絕了一切購買者。據日本參議員山東昭子透露,前年九月中日釣魚島海域撞船事件後,目前居住埼玉縣的釣魚島所有權者栗原改變了原來不願轉讓所有權的想法,栗原與具有三十多年朋友關係的山東商談時,表示了通過個人持有維護國家利益終究具有極限,也不想把問題留給後代,故萌生了轉讓島嶼所有權的願望。於是,經過山東昭子的牽線搭橋,栗原與石原於去年九月開始進行了多次會面商談。最初也想過以石原出面民捐款的方式來購買,但考慮到今後的種種問題而放棄,最後決定由以石原領導的東京都地方政府名義來購買,這獲得了對石原政治作風具有信任感的栗原的同意。栗原的弟弟栗原弘行也向記者證實,其兄確實已就轉讓釣魚島所有權與石原知事達成一致。對於具體的轉讓價格雙方尚未正式確定。據外界估算,栗原現在所有的釣魚島、南小島和北小島這三個島嶼的轉讓價格約在十億至十五億日圓(約一千二百萬至一千八百萬美元)左右。
中日在釣魚島主權上的紛爭由來已久。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世界華人就曾開展各種形式的大規模宣示中國主權的「保釣運動」。但目前為止,釣魚島還是由日本實際控制著。日本右翼勢力也一直試圖借助釣魚島興風作浪。一九七八年時,石原慎太郎等人就出資支持右翼團體「日本青年社」在釣魚島上修建了一座燈塔,石原也曾出海試圖登島但未成功。隨後又有當時的國會議員西村真吾帶著國旗登上釣魚島。從二零零二年起,日本政府為了加大力度控制與管理釣魚島,與聲稱擁有釣魚島所有權的栗原國成簽訂了租約,政府以每年二千四百五十萬日圓的租金租下了栗原所有的釣魚島及南小島與北小島,並規定從此以後未經政府許可的第三者不可擅自登島。這讓日本一些右翼政治勢力及政客十分不滿並試圖突破這個「瓶頸」,以更強姿態對抗中國對釣魚島擁有的主權。
此次石原掀起「購買釣魚島」風暴,關鍵就在於日本右翼勢力可以借此突破「釣魚島屬私有地」和「任何人不可擅自登島」的禁區,為今後日本以保衛和強化釣魚島管理控制為名,可以登島進行調查、修建港口碼頭、直升機坪的基建設施,甚至建立軍用雷達站或駐軍鋪平道路。因此石原高調宣布「東京收購釣魚島」,試圖以最強的輿論壓力,讓不應是地方政府而應該是中央政府來承擔的保衛國土之職的野田內閣不得不出面收購,將「釣魚島國有化」。
強化釣島警備體制
其實,在石原購島計劃的「逼宮」下,日本也只能由中央政府來實現「釣魚島國有化」。因為如果釣魚島被石原「地方化」,將會令中央政府更加失控並挑釁滋事出難以預估的中日紛爭。由此,日本官房長官藤村修已透露出有將「釣魚島國有化的可能性」。
日本「釣魚島國有化」將對中國堅稱的釣魚島主權利益構成又一個新的挑戰,也勢必會加劇中日間在釣魚島問題上的對抗博弈。日本外務大臣玄葉光一郎在接受亞洲週刊採訪時說:「為了維護尖閣諸島(釣魚島)的安定,我們強化了警備體制。同時日本政府也會探討各種辦法以求穩定,這個立場沒有任何改變。」■

中俄軍演劍指美菲日越中國走向深藍 .江迅

中國與菲律賓、越南在南海諸島針鋒相對,目前中菲雙方表示願意透過外交手段解決爭議,局勢趨於緩和。早前中國在西沙群島附近驅逐越南非法漁船,扣押越南漁民,而越南四月二十三日起和美國舉行「非戰鬥」海軍交流活動。中俄則舉行「海上聯合防禦和保交作戰」軍演,亮劍黃海,劍指南海。中國深藍海洋戰略成型,已在海南島建設地下潛艇基地,海軍能在二十分鐘抵達深海區,布控整個南海。


中國有多大?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這答案不算準確,除了陸地領土,還有二百九十九點七萬平方公里的藍色海洋。走向海洋,走向深藍,這是中南海新實施的海洋發展戰略。中國擁有面積大於五百平方米的海島七千三百多個,海島陸域總面積近八萬平方公里,海島是海洋戰略的特殊領域。近來,亞太海域波詭雲譎,在南海諸島,中國與菲律賓、越南針鋒相對;在釣魚島(日本稱尖閣群島),在蘇岩礁(韓國稱離於島),中國分別與日本、韓國唇槍舌劍。中國這些對手背後,又都有美國重返亞洲布陣的影子。一場中國海島保衛戰已拉開序幕,此際,中國與俄羅斯聯合軍演,亮劍黃海,劍指南海。
世人關注:在這場海洋和海島的對峙和較量中,中國海軍敢不敢在海上實施「砲艦外交」?中國外交部敢不敢在海島上「硬碰硬」?中南海是妥協還是動武?
亞洲週刊從北京獲悉中央軍委一位領導人就南海、東海局勢的最新一次講話精神:亞太局勢風雲迭起,南海爭議是橫在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的棘手的問題,政治解決是必由之路。中國要做到有理有節,談判為先,不開第一砲,要清晰表明戰略紅線。為維護這些地區的和平穩定,中國始終要保持克制,但克制不等於無為。中國有的是「硬手段」陪玩,無論形勢發生什麼突變,中國都能應付,假如中國淹到了膝蓋,對方早就淹到脖子了。一旦開戰,要出手有力,收拳及時,中國不希望戰爭升級。對美國在背後的影子,可以視而不見,目前美國不可能具備為南海而與中國衝突的戰略決心,也沒有在中國近海取勝的把握。
要保持克制,但克制不是無為,這體現在中南海海洋戰略,特別是保衛南海諸島以及釣魚島、蘇岩礁部署的行動中。
四月,堪稱亞洲「多事之春」。美國和菲律賓、美國和越南先後聯合軍演,朝鮮半島局勢因朝鮮發射衛星又趨於緊張,日本與鄰國又有島嶼和海域爭端,印度試射「烈火—五」中程彈道導彈……近年來最大規模的中俄聯合軍演「海上聯合—二零一二」,於四月二十二日在中國青島附近的黃海海域舉行,距離二零零五年中俄「和平使命」聯合演習已有七年,七年來兩軍已舉行四次雙邊和多邊聯合軍演。這次以「海上聯合」取代「和平使命」的代號,頗含深意。據悉,早在二零一一年八月,中國解放軍總參謀長陳炳德訪俄時,就已與俄軍領導人達成共識,兩國海軍定於二零一二年四五月間舉行聯合軍演。
這次為期六天的中俄軍演課題是「海上聯合防禦和保交作戰」,按照作戰籌劃、實兵演習、海上閱兵和交流研討四階段組織。具體科目包括中俄兩國海軍聯合護航、聯合防空、聯合反潛作戰、聯合反劫持、聯合搜救以及聯合補給等。兩國海軍聯手對海、對潛以及對空的實彈射擊。中方參演兵力包括驅逐艦、護衛艦、導彈艇、綜合補給艦、醫院船等水面艦艇十六艘、潛艇二艘。俄方派出七艘艦艇參演,領軍者為太平洋艦隊的旗艦「瓦良格號」導彈巡洋艦。
北京軍事評論家宋曉軍接受採訪時說,中國和俄羅斯海軍聯合軍演,是四十多年來兩國海軍單軍種較大規模的軍演。二零零五年那次軍演具有上海合作組織反恐色彩,是中俄陸海空三軍聯合協調參與的軍演。這一次也是俄羅斯二零零八年海軍改革後首次較大規模與外國海軍亮相西北太平洋。宋曉軍說,東北亞地區在冷戰期間始終不太平,隨著世界經濟形勢的不明朗,佔全球石油總輸出量四成的輸出地區中東不安定,俄羅斯遠東地區的石油資源成了世界經濟穩定的基石。這一地區,加上韓國、日本、朝鮮,加上中國東北地區、華東地區,再加上俄羅斯部分地區,有十億人市場,亞太地區又是全球經濟的發動機。這個地區的穩定,對世界經濟有重要影響。
軍演地點更加敏感
無論黃海、南海各方軍演的參與者都說「並非針對特定國家」,但時下大背景是美國重返亞洲步步緊逼、中國致力於建設海洋大國、俄羅斯謀求擴大在亞洲影響力。任何兩個軍演都難以否認有「叫板」感覺,這勢必牽動亞洲各國神經。國防大學教授張召忠認為,開展演習的黃海海域周圍有日本、韓國、朝鮮等國家,相對於零五年中俄聯合軍演,這次的地點更加敏感。
中俄海軍聯合演習更被國際輿論視為「隔海叫板」,即劍指南海。四月八日,菲律賓海軍巡邏機在黃岩島附近發現十二艘中國漁船。菲海軍出動軍艦將中國漁船堵在黃岩島潟湖內,菲海軍士兵登上中國漁船檢查,聲稱查獲「非法」捕撈的水產品。十日,中國國家海洋局派遣正在附近巡航執法的「海監七十五號」和「海監八十四號」編隊趕赴黃岩島海域,保護漁船漁民。十一日,在黃岩島海域,兩艘中國巡邏船和菲律賓軍艦對峙。雙方對峙至今十多天。菲律賓動作不斷,調換軍艦、派出考古船、與美國在南海菲律賓巴拉望島附近展開十二天「肩並肩」聯合軍演,還要訴諸國際海洋法庭,又提出將在四月二十七日對南海石油和天然氣開採舉行國際競標。緊張局勢升級,中國也派出最先進的漁政執法船「漁政三一零」,十八日從廣州出發,二十日抵達黃岩島海域巡航。
中國此舉贏得國民一陣振奮,一些國人開始對鄧小平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政策存疑,後人為什麼總是漏提「主權在我」。一貫和平策略的中國一改往日謙和,採取強硬態度讓外人感到訝異。中國國防部長梁光烈親赴廣東、廣西調研海防,強調要用戰略思維「思考籌劃」,應對守邊控海時出現的新情況。海南省門戶網站南海網二十日說,中國在海南島建設的地下潛艇基地,使海軍能在二十分鐘迅速抵達深海區,布控整個南海。中國捍衛主權、維護海洋權益的決心清晰表述。
不過,出乎人們意料,二十二日中國「漁政三一零」船、「海監八十四」船撤離黃岩島海域,僅留一艘海監船在黃岩島海域執行執法任務。中方希望「緩解事態」,願意透過外交手段解決事件。二十一日,有傳媒披露,菲律賓海軍司令亞歷山大·帕馬接受菲律賓一家電視台採訪時說,菲海軍再派兩艘戰艦和一架反潛機趕往黃岩島海域增援,不過二十三日他強硬否認,說自己從未對電視台作過上述表示。菲律賓政府已表示願意透過外交手段解決當前事態。目前局勢趨於緩和。
近來,中國和越南就南海島嶼主權一再發生外交摩擦,中國在西沙群島附近驅逐越南非法漁船,三月四日,中國在西沙內水海域查獲二艘侵權侵漁的越南漁船及二十一名越南漁民,四月二十日釋放了被扣押的一艘漁船和全部越南漁民。四月二十三日起,美國和越南在越南峴港舉行為期五天的「非戰鬥」海軍交流活動。美海軍第七艦隊旗艦「藍嶺號」指揮艦、「查菲號」導彈驅逐艦、「哨兵號」營救和打撈艦與越南海軍互動而展開「技術交流」。
對釣島加強綜合管理
中國海監船一再強勢阻止日本測量船在釣魚島附近非法作業,而年近八十歲的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美國演講時提出,由東京都出資買下釣魚島。對此,上海社科院法學所海洋法研究中心主任金永明認為,中國應進一步加強對釣魚島的綜合管理,包括公布經緯度座標,公布領海基線,劃定行政管理單位,加強對其周邊資源和環境的調查活動,設立公共設施包括導航儀、氣象觀測站等,確保大陸和台灣漁民的捕魚權,收集釣魚島問題的證據,加強對國際司法制度和案例的研究等。中國與韓國就蘇岩礁的管轄權「隔空過招」,蘇岩礁爭端正在中韓間發酵。吉林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王生認為,蘇岩礁這個一直潛伏的問題會伴隨韓國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和媒體炒作越發突出,中國應汲取釣魚島教訓,在理論研究和應對策略上未雨綢繆。
一個發祥於黃土地上的民族,其實胸懷一直就與蔚藍的海洋相連。中南海已作出海洋發展戰略部署。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二零一二年三月全國人大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制定和實施海洋發展戰略。海島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一個特殊區域,在國家權益、安全、資源、生態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國擁有面積大於五百平方米的海島七千三百多個,海島陸域總面積近八萬平方公里,海島岸線總長一萬四千多公里。按海區分布統計,渤海區內海島數量佔總數的百分之四,黃海區佔百分之五,東海區佔百分之六十六,南海區佔百分之二十五。按離岸距離統計,距大陸岸線十公里之內的海島數量佔總數的七成,十至一百公里的佔二成七,一百公里之外的佔百分之三。
經國務院批准,《全國海島保護規劃》四月十九日由國家海洋局正式公布實施。這之前的三月二日,日本內閣綜合海洋政策本部公布三十九個無人島名稱,翌日,中國國家海洋局宣布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共七十一個島的全部標準名稱。
為維護中國海洋權益,除了透過外交手段「說理」外,北京也開始採取切實措施,樹立自己的海洋主權威信。《全國海島保護規劃》表明,將完成六千個海島名稱標誌設置,包括在海島上立碑,建設海島監視監測系統等,目前已經完成一千六百個海島立碑。海島保護規劃,明確實施海島資源和生態調查評估、偏遠海島開發利用等十項重點工程,實現衛星遙感監測、航空遙感監測、登島實地監測、船舶巡航監測、海島統計調查、無人機航拍監測、視頻監測等多方式海島監視監測。
全方位監視監測海島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王小波接受採訪時說,這是一個全方位的監測,在海島上也會設置攝像頭等監視儀器。而且,領海基點海島的監視監測系統將納入優先建設範圍。監視監測系統健全後,一旦發生破壞海島環境或侵害海洋權益等行為,海監部門就可以第一時間趕到現場。
自本世紀以來,一場通過建設海洋保護區、以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名義進行的「新海洋圈地運動」悄然興起。由於發達國家較早開展了對公海等海域的研究與資源開發,擁有了先發優勢。「新海洋圈地運動」的興起,將限制發展中國家的海洋科研和開發利用活動,妨害了其他沿海國家的權利。零六年美國建立夏威夷群島珊瑚礁保護區,三十六萬平方公里;零八年基里巴斯建立菲尼克斯群島保護區,四十一萬平方公里;零九年美國建立太平洋諸島保護區,五十萬平方公里;一零年英國建立查戈斯群島自然保護區,達六十三萬平方公里。二零一一年,澳洲政府宣布,將在大堡礁國家公園東側的珊瑚海建設新的大型海洋保護區,面積將超過九十八萬平方公里。
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丘君認為,「新海洋圈地運動」的主要形式有三種:沿海國和國際組織推動設立公海保護區,沿海國在其專屬經濟區內設立大型海洋保護區,沿海國透過區域漁業管理組織,在自身關切的公海設立禁漁區。他們採取相應管制措施,限制其他國家在該海域開展科研和資源勘探等活動,從而保護本國業已獲得的利益,實質損害其他國家權利。國際社會對公海保護區的關注剛剛開始,關於公海保護區設立和管理的法律制度目前仍是空白。
海事興,萬事興,民族興。四月十八日,中國國家海洋調查船隊成立。國家海洋調查船隊是中國多個涉海部門共同構建的首個全國共用的海洋調查基礎平台。調查團隊幾乎涵蓋了調查水平最先進的十九艘船舶。其中,排水量大於一千五百噸的遠洋綜合調查船舶十一艘,排水量小於一千五百噸的近海綜合調查船舶八艘。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認為,國家海洋調查船隊將推動海洋調查船舶的開放與共用,促進海洋調查能力與水平的提高。
中國走向海洋,走向深藍,亟需頂層設計。三月,全國政協常委、原福建省委書記陳明義建議,國家應盡快成立正部級的單位「國家海洋部」。他說,世界歷史上的強國都是海洋強國,中國要建設海洋強國面臨兩大問題:在近三百萬平方公里海疆上,維護權益和加快開發;在二點五億平方公里的公海上,加快探測開發和拓展大洋權益。但這兩方面卻是中國短板。他認為,目前國家海洋局是國土資源部下的二級單位,工作「執行強度不夠」。他建議,中央成立國家海洋委員會,由黨中央國務院主要領導任組長,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分管領導分工抓,由經濟、軍事、外交、科技、執法等部門參與。
應組建海岸警備隊
中國軍事科學學會常務理事羅援少將提議,當前南海、東海形勢複雜嚴峻,為了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有必要整合海上執法維權力量,組建「國家海岸警備隊」。羅援說,目前中國海上執法維權力量,除海軍外,還有九股力量,號稱「九龍治海」,分別是:「海警」部隊隸屬於公安部邊防管理局;「海事」隸屬於交通部;「海救」隸屬於交通部港監局;「漁監」「漁政」隸屬於農業部漁政漁港監督局;「海監」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國家海洋局;「海關緝私」隸屬於海關總署緝私局;「邊防派出所」和沿海縣鄉政府;還包括「搜救中心」和打撈部門。如此分散執法,存在職責重複分散、設備(船艇飛機)重複購置以及人員隊伍重複建設等諸多問題。如能統一管理組建國家海岸警備隊,則可改變現狀,整合戰略資源,形成拳頭力量。
從二零一一年年底至今,中國第一部海洋文化紀錄片八集《走向海洋》在電視台一再熱播,在各國爭奪海上權益的當下,影片頗具現實性,激起人們熱議。解放軍電視宣傳中心原副總編徐海鷹說,《走向海洋》揭示了新中國海洋事業起步、發展與進步的種種軼聞秘事,展示了人民海軍雖舉步維艱卻步步雄健的歷史步伐。他說,強國維護海上霸權的現世狀況,看得讓人驚心動魄;用資料調查反映國人麻木的狀況,讓人扼腕沉痛;講到有關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釣魚島問題中,「主權屬我」的前提被長期忽略甚至有意刪去,更讓人賁張而坐不住了。《走向海洋》重點分析了國家發展對海洋資源越來越高的依存度及窘迫狀態,把海上安全嚴峻的問題尖銳地挑了出來。
紀錄片主創者以「一名駐守南沙的戰士驚奇地發現」作結尾,他說﹕「中國的疆域不是一隻雄雞,更像一把熊熊燃燒的火炬。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陸地,是奔騰不息的火焰,三百萬平方公里的海域,是火炬的托盤和手柄。」這不是結尾,而是對國人走向海洋熱情的激發。全球海洋是相通的,人類利益是共同的。■

沿海三省試點藍色經濟

中國確定山東、浙江和廣東三省試點海洋經濟,浙江舟山群島成為又一個國家級新區。


面臨大海,邁向深藍。中國海洋戰略已經起步,研究海洋,規劃海洋,海洋經濟成為國民經濟新增長極。中國海洋面積二百九十九點七萬平方公里,開發和保護海島,發展島鏈,有助於保護中國的海洋權益。據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司長范恒山透露,中南海已確定山東、浙江和廣東三省試點海洋經濟。國務院已批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規劃》、《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發展規劃》。相對陸地,國家開發開放海洋的經驗不足,因此確定若干地方先作試點。這一重大舉措推動中國區域發展從陸域延伸海洋,標誌著中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工作步入實施階段。
浙江舟山群島新區,成為中國繼上海浦東、天津濱海和重慶兩江後,又一個國家級新區,也是首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國家戰略層面新區。舟山群島新區成為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的先導區、海洋綜合開發試驗區和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日前,從舟山新區獲悉,籌謀已久的《浙江舟山群島新區發展規劃(徵求意見稿)》已通過浙江省政府的論證修改,四月末上報國務院。該意見稿最核心部分為「建成大宗商品儲運、中轉、加工、交易中心,打造國際物流島」。舟山群島新區將構建世界級海洋休閒度假基地,發展海上遊艇、休閒海釣、康體療養、濱海運動等時尚海洋旅遊項目,發展郵輪產業,建設舟山郵輪母港,深化旅遊綜合改革試點,爭取落地簽證、購物免稅、郵輪旅遊等政策。
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呂祖善前不久卸任浙江省長,他接受採訪時說,舟山群島有三方面突出優勢。一是區位條件優勢,舟山群島處於東部沿海的中間,北可到山東膠州灣、渤海灣;南可達福建、廣東;西邊是長江入海口和杭州灣,沿長江等可到達中國內地;向東直接面向大洋,是中國沿海省份直接進入大洋最近的群島。
呂祖善續說,二是海洋資源優勢,舟山群島有良好的海域深海岸線,約二百八十公里,佔全國百分之十八點四,特別是水深二十米以上岸線超過一百公里。浙江共有海島近三千個,約佔全國四成,其中一千三百九十個在舟山。南北成列、東西成群,特別是不少島距離國際航道僅十多海里,堪稱進入大洋的橋頭堡。舟山海洋產業基礎已具相當規模。海洋經濟佔舟山經濟總量六成八,港灣物流、臨港產業、海洋旅遊、海洋漁業都有相當優勢。特別是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實施多年,二零一一年吞吐量達六點三億噸,全球第一。三是島嶼分散也是優勢所在,舟山島嶼多,地理位置分散。群島有群島的獨特優勢。根據各個島嶼自身的地形地貌、資源條件、區位優勢,重點建成特色功能島,旅遊島、先進製造業島、清潔能源島。
海島開發與保護必須並重,一些專家認為,中國低層次開發過度,許多沿海省份沒有全面保護海岸線及近海。浙江是全國海洋保護區數量和面積最多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國出台海洋環境保護法規、規章和規劃最多的省份之一。呂祖善強調說,在整個海洋經濟及舟山群島的發展中,離不開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這也是浙江的突出優勢。既歡迎國外戰略合作夥伴和國內大企業,也歡迎省內外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參與。
青島領軍魯海洋經濟
青島天生是一塊試水藍色經濟的試驗田。在山東藍色經濟區建設中,青島一直肩負「龍頭」重要使命。當下,繼浙江舟山群島新區後,青島又站在新起點,領軍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部署青島商務新格局。
青島海洋資源豐富,七百多公里的海岸線,四十多個海灣,六十多個島嶼,國內首屈一指的海洋教育、海洋科研機構、全國三分之一的高級海洋專業人才集中在此。依託兩大國際港口的資源及區位優勢,開發區、高新區、保稅物流港區、出口加工區等經濟功能區的政策優勢,青島著力營造海上經濟帶,成為城市面向世界的重要窗口。正在推進建設的西海岸經濟新區和東部藍色矽谷,猶如藍色領軍城市發展的兩翼,為青島瞄準海洋,實現藍色跨越卯足力量。青島開始向「藍色」要效益。今年一月,青島動「外資趕超戰略」以來,實現外資到賬三點六億美元,到賬規模佔全省一半以上,二月增長幅度繼續保持在二位數以上,規模達六億多美元。
《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發展規劃》獲批後,海洋執法生力軍廣東海監肩負著護航海洋經濟、維護海洋權益、保障生態安全的重任。省總隊已在汕頭、珠海、湛江設立三直屬支隊,加掛維權巡航執法基地牌子。目前,全省共設有二十一個地級市支隊、四個保護區支隊、三個直屬支隊,以及一百零七個大隊和三十七個中隊,執法和後勤保障人員三千多人。裝備質量逐步提高,無人直升機、海監執法通信指揮平台等高科技設備已經裝備使用。構造海、陸、空三位一體立體執法模式。廣東三艘千噸級海洋維權執法專用海監船即將開工建造,九艘海島保護和管理執法快艇已交付使用。
海監飛機研製和接收工作進展順利。海監直升飛機已進入託管招標階段,預計年中入列,無人直升飛機已完成系統調試和試飛,近期交付使用。廣東省總隊將成為全國首個具備空中執行能力的地方海監隊伍,建立空中巡視、海上巡航和陸岸巡查的「三巡」制度,實現陸地巡查岸段負責、海上巡查劃區負責、空中巡查全覆蓋的網格化巡查執法模式,實現海洋維權又一突破。當前,廣東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的戰鼓已經擂響。(江迅)■

 

中菲海上對峙菲美聯合軍演 .黃棟星

菲國軍艦在南海黃岩島抓捕中國漁民時被中方三艘漁政船阻止,雙方對峙十多天。菲方對中方強烈反應始料未及,菲防長稱將與外長赴華盛頓向美國匯報對峙事件,上呈武器需求清單,「美國可能會提供菲國軍方升級的設備,提高菲律賓保護海洋資源的能力」。


菲律賓軍艦在南海中沙群島黃岩島(Scarborough Shoal,菲稱為Bajo de Masinloc,又稱Panatag Shoal)試圖抓捕中國漁民時被兩艘中國漁政船阻止,雙方對峙長達十多天,局勢緊張,大有一觸即發,爆發戰爭的風險。
四月八日,菲律賓海軍偵察機在黃岩島發現多艘中國漁船,菲律賓遂派出美國贈予的唯一一艘軍艦「德爾皮拉爾」(BRP Gregorio del Pilar)號從巴拉望(Palawan)趕往黃岩島海域,監視這些中國漁船。十日上午,菲方派遣人員登上中國漁船,拍攝照片並搜集其他捕魚證據。這時,兩艘中國海監船(「中國海監七十五號」與「中國海監八十四號」)馳來,擋在「德爾皮拉爾」號與中國漁船之間,阻止菲海軍抓捕中國漁民。
中方態度強硬,圍住菲軍艦,菲方感到來者不善,中方這次的強烈反應讓菲方始料未及。總統阿奎諾三世與菲國防部長加斯明(Voltairo Gazmin)立刻喊話要通過「外交手段和平解決對峙」。阿奎諾三世聲明不會開戰,並引用英國已故首相邱吉爾的名言「寧可一直嘮叨,也不要一直打仗」。為降低緊張情勢,十六日早晨,菲律賓海岸防衛隊「乙沙」號(BRP Edsa)抵達黃岩島水域,替換了較早就加入對峙的「德爾皮拉爾」軍艦,菲方抨擊中國海監船侵入菲領海,造成局勢緊張。
中國外交部表示,菲律賓試圖在黃岩島海域進行所謂「執法」行為是對中國主權的侵犯,違背了兩國關於維護南海和平穩定,不使事態複雜化和擴大化的共識。中方就此向菲方提出嚴正交涉。中國外交部重申黃岩島是中國固有的領土,中國對黃岩島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
雙方彼此向對方提出外交抗議,但都認為要用外交的方法解決,正當雙方尋求化解僵局之際,中國最先進的漁政三一零船(第三艘海監船)航抵黃岩島海域,增援先前的兩艘海監船,菲律賓大喊﹕「狼來了!」指責「中國軍艦入侵菲領海」,讓緊張局勢升溫,菲律賓認為這是近年來兩國在南中國海發生的「最激烈的對峙」。菲外交部發言人勞爾.埃爾南德斯(Raul Fernandez)要求中國解釋為何破壞之前不惡化局勢的承諾。連日來,菲方一些高層人士不斷對外放話,國防部長加斯明向民宣揚菲在黃岩島海域對峙事件中受到中國欺負,號召國民要有對抗意識。他呼籲菲人「支持政府與中國對抗的立場」。菲總統府打出「悲情牌」,聲稱菲律賓雖是小國,但事涉民族尊嚴「不能屈服」,並聲稱「菲律賓不光是為自己而且是為整個地區的利益而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則表示,中方多次指出,事件的起因是菲方侵犯中國主權、襲擾中國漁船漁民。希望菲方切實努力緩解當前事態,不要一再發表誤導輿論的言論。菲總統府宣布,儘管中國呼籲菲全部船隻撤離黃岩島海域,但菲船「將繼續留在那裏」。菲外交部準備單方面訴諸國際海洋法法庭。
菲律賓媒體連續十多天報道對峙進展,紙媒更是每天在第一版大肆報道,明顯支持政府的立場,對中國口誅筆伐。《菲律賓星報》報道說,北京一面派出最先進的漁政船,一面又拒絕了菲方提出的建議,甚為傲慢。
《星報》援引菲國際法專家哈里.洛克的話說,要向國際海洋法法庭控訴中國,菲國完全不必等中國點頭。《菲每日詢問者報》在題為「中國派出了軍艦」的頭條新聞報道稱,在中菲對峙進入第十天,中國向黃岩島派出一艘強大軍艦,帶有武器裝備,具有示威意思。
執行法律能力有限
菲律賓參議員洪納杉(Honasan)警告,如果菲律賓繼續爭奪黃岩島的主權,中國很有可能會訴諸軍事行動,但如果美國和其他東盟盟友國介入的話,可以阻止中國使用武力。他說:「要接受我們執行法律能力是有限的事實,我們甚至不能在經濟區執行法律,更何況在領土完整性上?」
菲律賓左翼的「人民第一黨」(Bayan Muna)在中國駐菲大使館前示威,高呼﹕「這是我們的領土,中國你聽見了嗎?」數名菲女高舉以中國國旗為背景的紙牌,上面寫著「對中國入侵說不」大字。
中國駐菲大使館發表強硬立場的公開聲明,展開攻勢。中國軍方不時傳出要以武力「槍打出頭鳥」,教訓菲律賓。《菲星報》網站稱,中國黑客攻擊了菲國立大學的網站,菲方有人呼籲「以牙還牙」。
正當中菲船隻在黃岩島水域繼續對峙之際,美菲四月十六日起在南海爭議性海域附近展開為期兩週的「肩並肩」年度聯合軍演,使局勢升高。
本次美菲聯合軍演異常低調,雙方著重強調其中涉及的救災等非軍事活動。「肩並肩二零一二」聯合軍演是美菲兩國自一九九一年以來的第二十八次軍演,近七千名美菲士兵參加,演習地點涉及北部的大馬尼拉、蕊描伊絲夏(Nueva Ecija)以及南部的巴拉望。為營造「多國參與」氛圍,今年還首次邀請日本、韓國、澳洲等國派出觀察員參與指揮所救災演習。
菲方宣稱聯演與黃岩島對峙事件無關,不過,菲外交部長德爾羅薩里奧表示菲律賓喜見與美國進行更多聯合軍演。國防部長加斯明承認,菲律賓在美國撤走基地後容易受侵。他說﹕「我們缺乏設備,能力不夠,使一些鄰國在我們的領土上放置標記,稱是他們所擁有的。」他透露,由於菲武裝部隊七十七億美元現代化計劃至今才落實七億多美元,菲國海上的監察能力進一步減弱。
加斯明披露他將與外長四月底赴華盛頓向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美國防部長匯報黃岩島對峙事件,屆時菲方將上呈武器需求清單,他說﹕「美國可能會提供菲國軍方升級的設備,提高菲律賓保護海洋資源的能力。」
去年十一月希拉里訪菲為菲打氣,並稱美國隨時支持菲律賓。希拉里與加斯明簽署了「馬尼拉宣言」,美國答應贈給菲律賓第二艘軍艦、F16偵察機等一系列軍事與通訊設備。自阿奎諾三世在南海充當「急先鋒」,不斷向中國叫板以來,美國已撥給菲律賓一點九二億美元的軍援,這使人不禁懷疑黃岩島對峙事件是不是菲方精心導演的一場戲,誘引中國強大軍力介入,以達到向華盛頓索求更多軍援的目的?
歌麗亞.阿羅約執政末期是菲中蜜月期,政府曾與中國簽署「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協議,中國許諾予菲四十億美元貨款等經濟援助,深圳中興通訊公司助菲建造全菲寬帶網絡系統,中方另替菲建造北方鐵路(最終貫通全菲鐵路),這兩項中國有史以來援菲最大項目後來因菲政客利益分配不均,被踢爆多報二倍成本,阿羅約夫婦被指是最大受益者,最後為此付上政治代價。
阿羅約總統下台後被阿奎諾三世拘捕於政府醫院看守,中國也背上賄賂阿羅約夫婦的黑鍋,連帶的所有與中方有關係的項目要不是被腰斬,就是被喊停。
阿奎諾三世上台後主張打擊腐敗、建立公正的司法體系、發展農業、擴大醫療保險、減少政府浪費,還推廣獎勵計劃,讓數以百萬計的窮人家孩子上學。近期,國際信譽機構不斷提高對菲律賓的信貸評級,菲律賓股市屢創新高,經濟出現好轉。
深具影響力的菲民調機構Pulse Asia在阿奎諾三世拘捕阿羅約,以及在南中國海不斷向中國喊話時所公布的民調結果顯示,阿奎諾三世的支持率高達七成,與他兩年前當選時不相上下,僅有百分之九的民對他的表現表示不滿;近期他的淨滿意率雖有所跌落,仍有百分之六十八民眾支持他的所作所為,這使阿奎諾三世自鳴得意,繼續操弄南中國海領土爭端牌,四月初在金邊舉行的第二十屆東盟峰會上,阿奎諾三世帶頭強將南海話題塞入會議議程,試圖推動東盟就南海爭端達成統一立場,然後再跟中國談。他的這些行為讓人懷疑他是被菲國國內的民族主義和西方輿論的一些支持搞昏了頭,看不到菲國長期的利益。
成功轉移內政問題
菲律賓在九二年將軍出身的拉莫斯執政時開始操弄南中國海領土爭端議題,成功轉移國內許多激烈的內政問題,食髓知味,自此歷任總統皆善打這張牌,包括向中國靠攏的阿羅約政府。阿奎諾三世變本加厲,高調操盤,不斷挑戰中國的神經,一直在主導南中國海領土爭端的議題,以為中國不會對菲出手,賠上好不容易建立作為亞洲新崛起經濟和平強國的形象。
在美國「重返亞洲」的政策下,菲律賓甘願充當美國的馬前卒,聯合對南中國海有主權索求的越南、汶萊、馬來西亞等國組成聯合陣線。菲律賓媒體報道,菲律賓已和越南達成協議,計劃在南中國海進行聯合軍演,並在兩國的海上邊界共同進行巡邏,特別是「用於搜索和救援」。菲越海軍還同意遵循標準操作程序,指導兩國海軍在屬於南沙群島的「北子島」和「南子島」進行互動,落實去年十月兩國海軍簽署的諒解備忘錄。報道稱,菲海軍軍官十四日至十七日還到訪泰國國防部、泰國皇家海軍和皇家武裝部隊,與泰方進行了「討論合作渠道」的試探性會談,包括進行聯合軍演和泰艦訪菲等。
菲律賓的這一連串動向,勢必使中菲關係進一步緊繃。
中國軍方喉舌《解放軍報》最近發表措辭強烈的文章,指責美國藉與菲律賓軍演攪動南海局勢,並警告此舉加大南海武裝衝突的可能性。這是北京至今對與菲在南海主權糾紛所發表的最強硬的評論。
中方《解放軍報》批評美菲在南海舉行軍演,意在相互拉攏,攪動南海局勢;又指軍演背後的思維,是將南海問題引向軍事對抗、武力解的歧路。
中菲黃岩島對峙事件已經進入第三週,菲律賓一直動作不斷。中國評論家認為,中菲的對峙是意志的對峙,而非軍事實力的抗衡。只要中國在政治和法律上以靜制動、立場堅定、堅持下去,菲律賓必將知難而退。對菲律賓來說,若向美索求更多軍援的目的達到,當然無必要與中國交惡。菲律賓還希望繼續分享中國發展所帶來的「紅利」。
菲外交部發言人埃爾南德斯強調,儘管發生了黃岩島對峙事件,但菲律賓仍是中國的朋友,菲律賓也把中國當成「朋友」和「發展經濟的可靠夥伴」。菲律賓對中國投資殷切,最近讓中國商務部專員進駐工商部,希望能有更多中國企業赴菲投資,幫助菲國發展經濟。事實上阿奎諾三世一面向中國叫板,另一面不斷向中國示好,如宣布農曆春節為法定公共假日,放寬中國遊客赴菲逗留期至三十天等。
近年來中美的實力差距在縮小,像菲律賓這樣的亞洲國家都很精明,中美都想拉攏它們,於是它們便順水推舟,在大國夾縫之間左右逢源,尋求平衡,以實現自己國家利益的最大化。
危險的大國平衡遊戲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學者金燦榮認為,菲律賓等東盟國家過去與中國的關係是成功的,但東盟近期顯示已專門針對中國進行「危險的大國平衡遊戲」,在這種主動而冒進的戰略調整下,東盟長期避免的「中美選邊站」的戰略困境已經若隱若現。
金燦榮認為,若東盟不能保持內部團結又在外部挑唆下冒險介入「大國平衡遊戲」會帶來分裂,或是成為區域外某大國的附屬物。東盟實力遠未達到「與狼共舞」的地步,弱領導被強勢國家主導將使其成為大國的附庸,更甚者是成為大國衝突的犧牲品,東盟作為「大國平衡者」加入大國博弈,非但不會減緩衝突,反會加速大國走向對抗,東盟自身也會成為大國衝突的犧牲品。菲律賓,千萬不要玩過火,否則將會自討苦吃,菲律賓的政治家有智慧來思考嗎?■

黃岩島小檔案

黃岩島是中國南海中沙群島中唯一露出水面的島嶼,島四周為距水面半米到三米之間的環形礁盤,內部形成一個面積為一百三十平方公里、水深十至二十米的潟湖。


中國認為,早在一二七九年,元朝天文學家郭守敬奉旨進行「四海測驗」,在南海的測量點就在黃岩島,中國歷代出版的官方地圖均將黃岩島標為中國的領土,黃岩島海域一貫是中國漁民傳統的捕魚場所。菲律賓在一九九七年前從未對中國政府對黃岩島行使主權管轄和開發利用提過任何異議。菲方認為中國不能用歷史作為擁有黃岩島的依據,菲外交部聲明說﹕「僅僅長期使用不足以證明領土主權,中國聲稱黃岩島是其傳統的捕魚海域並不能說明黃岩島就是屬於他們的。」菲方認為,早在一七三四年西班牙傳教士草擬的地圖就標明黃岩島屬於菲國三描禮示(Zambales)一部分。菲律賓獨立以來就對該被稱為Bajo de Masinloc的島域行使管轄權,而且黃岩島是在菲二百海里的經濟專屬區範圍內。(黃棟星)■

渴望有这么一个人

(2011-10-31 02:30:25)

渴望有这么一个人,在早晨7点发来短信,写着:"猪,起床了";

渴望有这么一个人,将最无助最伤心的我搂在怀里,像爸爸一样抚摸着我的头;

渴望有这么一个人,我对他不是最好的,但他却是对我最好的。

(发自: 极·阅 www.infinite-reader.com )




悲催的谷歌!从苹果获得的收入是本身Android设备获利的四倍

Firefox 11.0 WIN 7
 

在2008-2011年间,谷歌从Android设备中获得的营收为5.5亿美元。比较讽刺的是,部署在苹果设备上的搜索和地图服务在相同时间内为谷歌带来了22亿美元的营收,也就是来自苹果的收入要比Android收入多四倍。

来自《卫报》的消息,谷歌和甲骨文昨天的和解协议透露了Android的营收细节。甲骨文称Android侵犯了公司持有的Java相关专利。甲骨文在2010年收购了昇阳SUN公司,随后昇阳公司的Java相关专利就落入了甲骨文手中。

甲骨文要求谷歌赔偿280万美元,作为2011年Android侵犯Java专利的补偿。甲骨文称Android侵犯了两项专利,其中一项将于9个月后失效,甲骨文要求在这9个月中,谷歌需要提供Android营收的0.5%。另一项专利将于2018年4月失效,谷歌需要提供Android营收的0.015%。

 

对于智能手机厂商来说,Android是一款免费的操作系统,但是这些厂商必须获得谷歌搜索、地图等服务的授权。谷歌就是通过这些服务从Android中获得营收。

Hugues Aufray et Françoise Hardy 合唱 J'entende siffler le train

Hugues Aufray 是原唱,只不过是 Richard Anthony 一唱成名。
-----------------------------------------------
Hugues Aufray et Françoise Hardy entendent siffler le train

Le 31 octobre prochain, Hugues Aufray dévoilera son nouvel album "Troubador", deux ans seulement après le succès de son prédécesseur "New Yorker", paru en 2009. Un disque de reprises (encore un), avec notamment un duo avec Françoise Hardy sur "J'entends siffler le train", créé en français par Richard Anthony, en 1962 : écoutez un extrait !


"J'entends siffler le train" (créé en français par Richard Anthony d'après "500 Miles" de Hedy West), mais aussi "Les portes du pénitencier", "On est les Rois", "Les crayons de couleurs", "Y'avait Fanny qui chantait", ou même "Céline". Autant de reprises qui constitueront le prochain album du troubadour Hugues Aufray, portant d'ailleurs pour titre ce qualitatif. Malgré la participation de Françoise Hardy, ce disque "Troubador", ne sera pas un opus de reprises (comme prépare actuellement Gérard Lenorman par exemple, ou comme le précédent d'Aufray "New Yorker" reprenant les chansons de Dylan en français).

 Ecoutez un extrait du duo entre Hugues Aufray et Françoise Hardy, "J'entends siffler le train" :


Le précédent album de l'artiste, "New Yorker" (si l'on exclu le best-of "Petit homme" paru l'an dernier) avait créé la surprise dans nos charts, pointant à la 3ème place des meilleures ventes de disques en France, en octobre 2009, restant même dans le Top 5 durant trois semaines consécutives. Qu'en sera-t-il de "Troubador" ? A suivre...

Hugues Aufray est né en 1929 à Neuilly-sur-Seine. Il commence par chanter dans la rue puis écume cabarets et bars parisiens, interprètant alors des chansons de Georges Brassens ainsi que des succès latinos. En 1959, Hugues Aufray remporte le concours "Les n°1 de demain" et il signe chez Barclay. A New York, il rencontre Bob Dylan. "Santiano", sera son premier tube, en 1961 (repris avec succès en 2005 par la cinquième saison de "Star Academy" après la reprise de "Adieu monsieur le professeur" par la saison précédente, en 2004). En mars 1963, il participe à l'Eurovision, puis réalise la première partie de Johnny Hallyday à l'Olympia. Parmi ses plus grands succès, devenus intemporels et repris depuis bientôt quarante ans par tous les enfants, sans que ces derniers n'en connaissant l'auteur et l'interprète, notons également "Céline" ou "Stewball"...
Thierry CADET

韩寒: 为止

为止

五一国际劳动节之前还应该有一个属于中国人的纪念日。1968年的4月29日,林昭被枪决。我身边很多年轻的朋友甚至都不知这个名字。生命有涯,自由无价。历史已经宣判了她无罪,但历史也收了她五分钱的子弹费。让子弹就飞到这里为止吧


林昭的故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林昭
林昭
原名彭令昭
出生1932年12月16日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江苏苏州
逝世1968年4月29日 (35岁)(被枪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龙华
政党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亲属父: 彭国彦
母: 许宪民
舅: 许金元
学历
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人民大学新闻系
代表作
《告人类》

林昭(1932年[1] 12月16日-1968年4月29日),原名彭令昭,中国苏州人,持不同政见者。林昭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因公开支持北京大学学生张元勋大字报"是时候了"而被划为右派,后因"阴谋推翻人民民主专政罪、反革命罪"在1960年起被长期关押于上海提篮桥监狱,在狱中她坚持自己的信仰,并书写了二十万字的血书与日记,控诉了中国当局的对她残酷政治迫害和压迫,表达自己追求人权自由平等的信念和追求。1968年4月29日林昭被当局在上海秘密枪决,当局从未正式公布过判处林昭死刑的罪名。

1980年8月22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撤销之前判决,以精神病为由平反为无罪,并认定该案为冤杀无辜。1981年1月25日上海高院再次做出复审,认定以精神病撤销判决不妥,撤销1980年裁定,但仍与之前判决一并撤销,宣布林昭无罪[2]

[编辑]1932年,林昭出生于中华民国江苏苏州。其父亲彭国彦曾到英国留学,毕业两年后任国民政府江苏省县长,做过吴县江阴等县县长。母亲许宪民曾任苏州《大华报》总经理,支持中共,曾秘密为共产党捐款,建立地下电台,还曾被日本人逮捕。林昭父母时常为了该给女儿教授哪种政治价值观而争吵。1946年,国民政府举行国民大会代表竞选,许宪民当选国大代表。大舅舅许金元曾任中共江苏省委青年部长,四·一二事件中,被国民党处决沉尸长江。[3]家世

[编辑]革命

受家庭的影响,年轻的林昭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行为抱有很大的热情,在景海中学高中毕业后,林昭不顾母亲反对,于1949年7月考进"革命摇篮"苏南新闻专科学校,决心"与家庭生不来往,死不吊孝",投身到革命中去,甚至曾经无中生有地揭发过自己的母亲,多年后,林昭对此感到很不安:"他们要我井里死也好,河里死也好,逼得我没办法,写了些自己也不知道的东西,我不得不满足他们……我没存心诬陷你"[4]

毕业后林昭随苏南农村工作团参加苏南农村土改1952年开始在《常州民报》、常州文联工作,期间林昭深入工人之中,撰写了许多报道。

2004年8月11日《中国青年报》《冰点》的《寻找林昭》文章称:土改队努力地工作着。为了让农民看到工作队的权威和力量,他们将地主放在冬天的水缸里,冻得彻夜嚎叫。林昭把这称为"冷酷的痛快",认为只有这样的斗争,才能够显示改革的决心,灭掉地主的威风。

[编辑]北大

1954年,林昭以江苏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立志作毛泽东时代最好的记者。 林昭在北大疯狂地阅读许多她喜欢的书,同学常看到她从图书馆抱出许多线装书。她观察到现实并非她想像般美好,因而陷入"爱与恨的一盆糨糊"。但在北大自由的学风中,她开始成长,开始思考。在想到自己曾亲自揭发母亲的"罪行"时,她痛苦得哭出来,写信给母亲发誓说:"今后宁可到河里、井里去死,决不再说违心话!"

由于林昭勤学多思,受到游国恩教授的赞赏,建议林昭调入文学专业,未果。林昭与另一位才女张玲任校刊编辑,负责副刊《未名湖》。1955年春,林昭参加了北大诗社,任《北大诗刊》编辑。1956年秋,《北大诗刊》停办后,林昭成为综合学生文艺刊物《红楼》的编委会成员之一,被称为"红楼里的林姑娘"。该刊物主编是乐黛云。《红楼》第2期的责任编辑是林昭和张元勋。

1957年5月19日,张元勋等贴出大字报《是时候了!》,这是为了响应中央的鸣放号召,随后几天北大的大字报越来越多,学生互相辩论,有人认为大字报中的右倾言论是反革命煽动。5月22日,林昭在辩论中公开反对那些上纲上线的批评,并说:"我料到一旦说话也就会遭到像今晚这样的讨伐!我一直觉得组织性与良心在矛盾着!"[5][6]5月29日,《红楼》编辑部举行会议,宣布将张元勋与李任开除出《红楼》编委会,原因是他们参加右派刊物《广场》编委会,林昭在发言批判时对张元勋说:"我有受骗的感觉!"[7]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8],将提意见的言论说成是右派分子乘机向党进攻。

1957年秋,张元勋、林昭等人被打成右派分子,林昭吞服大量安眠药自杀,但被及时抢救过来。于是她被认定为对抗组织、"态度恶劣",遭到加重处分:劳动教养三年。林昭不服,跑到团中央质问:"当年蔡元培先生在北大任校长时,曾慨然向北洋军阀政府去保释'五四'被捕的学生,现在他们(指北大领导)却把学生送进去,良知何在?"[9]

1957年12月25日,张元勋被秘密逮捕,判刑八年。北大当时约有八千学子,其中约有1500名师生被打成右派,他们中的许多人,被开除公职与学籍,发配到边疆荒野,20多年后才得以平反。

[编辑]人民大学

1958年6月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并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林昭也从北京大学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主任罗列到人大新闻系来后是副主任,正主任是安岗。林昭是被打成右派分子后由罗列带过来的,她是北大第一批右派分子。后因罗列怜其体弱多病,冒险为之说情,林昭得以留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资料室接受群众"监督改造"。林昭在新闻系资料室监督劳动期间与同在资料室"劳动考察"的人大学生"右派分子"甘粹产生爱情,他们提出结婚申请,但上级批评他们谈情说爱是抗拒改造,不准他们结婚。

1959年9月,甘粹被发配到新疆进行劳动改造。林昭病情加重,冬天咳血加剧,请假要求回上海休养。1960年春,人大校长吴玉章先生批示准假,林昭由母亲接回上海。

[编辑]上海

Wikisource-logo.svg

通过调养,林昭病情渐有好转,并在上海认识了兰州大学研究生顾雁、徐诚,当时兰大的张春元[10] 等人,正在准备筹办针砭时弊的《星火》杂志,随后林昭的长诗《海鸥之歌》和《普鲁米修斯受难之日》,在《星火》第一期上发表。但很快涉及《星火》的人员,都被抓捕。1960年10月,林昭被逮捕入狱。

1962年初,林昭得以保外就医。9月,林昭在苏州与黄政商量并起草了《中国自由青年战斗同盟》的纲领和章程。期间还曾要求上海的无国籍侨民阿诺,将《我们是无罪的》、《给北大校长陆平的信》等带到海外发表。

1962年12月,林昭又被捕入狱。在狱中林昭曾多次绝食、自杀,并分别两次给当时的上海市长柯庆施、《人民日报》写信,反映案情并表达政治见解,都没有回音。林昭在狱中,没有笔和纸,竟然都是用血在白色的被单上写作[11]。另外,由于林昭拒绝违心地服从,被狱卒视为表现恶劣,遭受较严重的虐待,林昭在血书中写到:"光是镣铐一事人们就玩出了不知多少花样来:一副反铐,两副反铐;时而平行,时而交叉,等等不一。臂肘之上至今创痕犹在不消说了,最最惨无人道酷无人理的是:不论在我绝食之中,在我胃炎发病痛得死去活来之时,乃至在妇女生理特殊情况期间,不仅从未为我解除过镣铐,甚至从未有所减轻!--比如在两副镣铐中暂且除去一副"。[12]

1965年3月23日,林昭开始写《告人类》。

1965年5月31日,开庭审判,林昭被判有期徒刑20年。林昭随后血书《判决后的申明》。[13]

1965年7月至12月,第三次给《人民日报》写信。

1966年5月6日,北大同学张元勋来到上海,同林昭母亲许宪民到上海提篮桥监狱看望她。

1968年4月29日,林昭接到改判的死刑判决书,随即在上海龙华被枪决。5月1日公安人员来到林昭母亲家,索取5分钱子弹费(事件在1981年在打倒四人帮的报道"历史的审判"一文中提到)。

[编辑]尾声与平反

林昭父亲在女儿被捕一个月后服药自杀。林昭母亲则精神失常,后因医院拒绝医治,1975年在上海外滩自杀[14]。林昭弟弟彭恩华,2004年8月3日逝世于美国犹他州Sandy城,享年59岁。[15] 林昭的妹妹彭令范1980年后移居美国。

1980年8月22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沪高刑复字第435号"刑事判决书,撤销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1962年度静刑字第171号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1967年度沪中刑[1]字第16号两次判决,宣布林昭以精神病为由平反为无罪,结论为"这是一次冤杀无辜";而1981年1月25日上海高院的"沪高刑申字第2346号"刑事判决书中认为80年的判决书宣告无罪的理由为精神病不妥,"在病发期间的行为不应以反革命罪论处……林昭的行为既不构成犯罪……沪高刑复字第435号判决在适用法律上亦属不当,均应与前两个判决一并予以纠正",撤销了1980年"沪高刑复字第435号"判决书,但依旧对林昭宣告无罪[16]。另在1980年12月在北京举行追悼会,但其档案仍被中共绝密封存五十年。

2004年4月22日,林昭骨灰由苏南新闻专科学校与北大部分师生集资立碑并被安葬在江苏省苏州市木渎镇灵岩山的安息公墓。

林昭的档案,包括在狱中写的大量血书,1980年代曾一度开放,但不久又被封存。2003年,中国独立制片人胡杰把他过去五年中亲自寻访认识林昭本人的80人的录像纪录,更通过特别途径拍摄到林昭狱中文稿,完成了纪录片《寻找林昭的灵魂》;其相关采访《寻找林昭》成功刊登 于2004年8月11日《冰点》,其后访问被"团中央青年报刊阅评小组"评为"以大篇幅报道敏感事件与人物,值得商榷,也不客观"。但年终时因题材关系,另外"文气丰沛,贯穿首尾",被章诒和评为她所看过描写林昭最好的一篇,因而得2004年度《冰点》周刊"最佳特稿奖"。

[编辑]纪念活动

2008年4月29日是林昭遇难四十周年纪念日,到江苏苏州灵岩山上探访的民众众多。当地地方政府在墓地附近大树上安装闭路电视,监控扫墓人士,当年8月奥运期间拆卸。[17]

2012年清明节前夕,当局重新在墓地安装闭路电视。

[编辑]书籍

  • 《追寻林昭》许觉民编,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2004年重印,ISBN 7-5354-1976-3
  • 《林昭,不再被遗忘》许觉民 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11月初版,ISBN 753541976
  • 《走近林昭》(往事并不如烟系列)许觉民 编(该书编者为林昭之堂舅),明报出版社,2006年2月初版,ISBN 962-8917-59-5
  • "'红朝斗士'林昭"专题,《明报月刊》2004年7月号
  • 《话说林昭》 黄河清/著
  • 《祭坛上的圣女——林昭传》赵锐/著,台湾秀威资讯2009年3月版

[编辑]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1. ^ 林昭的出生日期尚存疑问。在1964年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起诉书中写林昭当时为32岁,但林昭本人对此曾批注"应为三十岁"。
  2. ^ 江菲. 林昭逝世41周年:有的人永远不会被历史忘记新华网转引中国青年报. 2004年08月11日 (简体中文).
  3. ^ Philip P. Pan(潘公凯). Out of Mao's Shadow (《走出毛的阴影》). 美国纽约: Simon & Schuster. 2009-6 [2012-2-10]ISBN 978-1-4165-3706-9 (英文).
  4. ^ 陈伟斯. 林昭之死. 民主与法制. 1981年第3期 (简体中文).
  5. ^ 据胡杰考证,林昭并非赞同张元勋言论而替他辩护。她感到痛苦而无法理解的是,一些有思想、敢作敢为的同学被说成"疯子"和"魔鬼"。这段期间她在日记里说:"党啊,你是我们的母亲!母亲应该最知道孩子的心情!尽管孩子过于偏激,说错了话,怎么能说孩子怀有敌意呢?"
  6. ^ 摩罗. 林昭年表.
  7. ^ 张元勋. 北大往事与林昭之死 (简体中文).
  8. ^ 人民日报这是为什么?1957年6月8日 [2009年2月](简体中文).
  9. ^ 张元勋. 北大往事与林昭之死 (简体中文).
  10. ^ 张春元,男,在兰州大学读书期间被打成"右派",1958年下放甘肃农村劳动。下放期间与右派同学自办"星火杂志",1960年9月30日被逮捕,被关在专门收押重刑犯的甘肃省第三监狱。1968年被诬指"密谋暴动越狱",并被判处死刑,立即枪决。
  11. ^ 彭令范,林昭之妹. 我的姐姐林昭 (简体中文). "姐姐每次来信,总是要白被单,我们实在百思不得其解。到后来才知道,送去的白被单她都撕成条条用来写血书。"……"姐姐一度保外治疗时,我们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多的白被单,她支吾其辞。当我们看到她手腕部血迹斑驳的伤痕时,母亲立即把她衣袖拉起来,手臂上也全是小的切口疤痕。母亲当时放声大哭:'你为什么要这样作贱自己?这也是我的血肉呀!'""
  12. ^ 林达. 林昭在为我们寻找——《寻找林昭的灵魂》观后[2009年2月] (简体中文).
  13. ^ 据 林昭年表,《判决后的申明》部分内容:"……这是一个可耻的判决,但我骄傲地听取了它!这是敌人对于我个人战斗行为的一种估价,我为之由衷地感到战斗者的自豪!……我应该作得更多,以符合你们的估价!除此以外,这所谓的判决与我可谓毫无意义!我蔑视它!看着吧!历史法庭的正式判决很快即将昭告于后世!你们这些极权统治者和诈伪的奸佞--歹徒、恶赖、窃国盗和殃民贼将不仅是真正的被告更是公诉的罪人!公义必胜!自由万岁!林昭 主历 一九六五年六月一日"
  14. ^ 据《苏州市志》第三册1222页
  15. ^ Salt Lake Tribune(盐湖城论坛报), August 5-6, 2004.
  16. ^ 林昭胞妹彭令范访谈录. RFA.,内有1981年沪高刑申字第2346号判决书
  17. ^ 林昭. RFA. 2008年4月20日.

[编辑]外部链接


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W

【冰点】
寻找林昭
2004年08月11日 03:17:26

本报记者 江菲

  "林昭?那是谁?"

  如果不是5年前在和朋友聊天时偶然问到这个问题,胡杰根本不会和这位40多年前死去的、与他毫无关系的女性产生什么联系。

  他也不会想到,这个简单的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却日渐漫长,以至于他不得不辞去公职,将其作为一个"个体事业"。5年里,在对80多人的寻访过程中,他倔强、百折不挠地坚持着,使许多紧闭了几十年的嘴终于张开―――关于林昭,他们甚至对家人也很少提起。胡杰越来越认识到:找回林昭,重新审视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对于今天的我们,绝对是一种精神财富"。

  林昭生活的时代已离我们远去了。对于中国的青年一代,仅仅过去不到半个世纪"反右"时期,似乎已成为一个"不曾存在"的时代。在他们的印象中,它甚至不如"秦始皇"和"唐太宗"那样为人所熟悉。

  然而历史总是要顽强地呈现出本来面目。冥冥之中,飞机机械师出身的胡杰,像组装上万个飞机零件一样,重新组装这段历史,重现那个被人遗忘的杰出的中国女性。

  这笔"财富",现在以一部纪录片的形式,被无数人默默传看着,虽然它还尚未完成,还在不断地补充新的材料,不断地更新。纪录片引出泪水、震惊、愤慨和无尽的沉思。

林昭边笑边轻声告诉我:"我已经参加了组织……"

  林昭被枪杀时,胡杰只有10岁。他那时是一名在学校里高喊口号打倒老师的"红小兵"。

  "打倒反革命―――"

  胡杰握紧拳头,向天空挥舞着。他那时根本不知道什么人是"反革命",这三个字又代表了什么。如今再次回想当时的场景,他觉得可笑又无奈。林昭就在被小胡杰要"打倒"的那群人之列。但在今天的胡杰看来,她的一生,却是最最坚定、最最"革命"的。这种革命精神,在她十几岁,面对国民党的腐败统治时,便已萌发。

  在胡杰寻访到的一份林昭的档案中,有这样一段她家庭及历史情况的简略描述:

  母系苏州民革委员、政协委员,早年参加共产党,后又参加国民党,抗战时期偕同林昭一起坐过牢;父系伪官吏,反革命管制分子,管制期间畏罪自杀。

  这并非林昭家庭所有成员的实际情况。林昭,本名彭令昭,1932年生于苏州。

  她出生前5年,她的舅舅许金元,大革命时期中共江苏省的负责人,1927年"四?一二"事变中遇难,尸体被沉入长江。

  母亲许宪民,自16岁便在哥哥影响下投身革命。1946年,在史良的支持下,许宪民参加国民党伪国大竞选,并当选。在一系列有利身份的掩护下,她资助共产党地下电台的建立,提供收发电报的场所,并帮助地下党进行策反活动。

  林昭的父亲彭国彦,早年留学英国。1928年在国民政府举办的第一届县长考试中获第一名,随后被任命为苏州吴县县长。因为政清廉,不擅逢迎,只任两届便赋闲在家。日本投降后,他又任中央银行专员,按例可免费分得镏金一块,他却认为是不义之财,坚决拒收。

  "那个时期,这个家庭的情况非常有代表性。"胡杰说,"妈妈瞒着家人暗中帮助中共地下党;父亲虽然表面不声不响,但多次为中共地下党人开脱罪名;而他们的大女儿,虽然表面上在苏州教会学校上学,可暗地里也在做着同样的事。"

  那时的林昭只有十五六岁,她依靠自己的辨别力,不仅积极猛烈地反抗国民党的腐朽统治,而且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里,找到了照亮前进道路的"火炬"。

  她的一位中学同学向胡杰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

  1948年9月的一天,令昭忽然来到我家,上楼进了我的房间。来不及坐下,她就说有事要告诉我,我问什么事?于是她就靠在我那扇房门旁,边笑边轻声告诉我:"我已经参加了组织……"

  这位同学注意到,林昭那天头发经过整理,发辫上扎着红绸带,上身穿着雪白的府绸衬衫,下面是蓝底白点的裙子,那双皮鞋也很光洁,她的眼睛光亮,脸上泛起红晕,整个人换了一副样子。

  这位同学立刻欣喜地小声说:"我也参加了组织。"

  那一天,两个年轻人面对面,兴奋地交谈着。两个人都面泛红光,心情异于平常。

  没过多久,彭令昭的名字出现在了苏州城防司令部的黑名单上。为保存实力,地下党组织黑名单上的人紧急转移。但林昭没有参加这次撤退。从此,她与地下党断了联系,也失去了那分好不容易得来的"荣誉"。

  "我一定要争取再次入党。"带着悔恨和自责,林昭在解放前夕报考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一所学校―――苏南新闻专科学校。这个纯洁的愿望,再也没能实现。

  那一年,她17岁。出于对时局的担忧,许宪民要求林昭出国留学,或报考北大。面对母亲"出去了就别再回来"的气话,林昭立下了"生不往来,死不吊孝"的字据,并把自己的父姓去掉,改名"林昭",以示决绝。

"大约我们这类人参加革命,不着着实实碰几下钉子不会好"

  一年多后,林昭参加了土改工作队。幸运地,胡杰找到了林昭当年的朋友倪竞雄,从她保存的部分林昭的信中,了解到林昭当时对新生的祖国和政权的热情拥护与赞扬。

  "土改,谁都知道,是巩固祖国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的岗位是战斗岗位,这样一想,工作不努力,怎么对得起党和人民。"

  "现在我真是一无所求,就是对家庭的感情也淡多了。我心中只有一颗红星,我知道我在这里,他(毛泽东)却在北京或莫斯科,每一想起他,我便感到激动。"

  在信中,她多次将毛泽东称为"父亲"。

  土改队努力地工作着。为了让农民看到工作队的权威和力量,他们将地主放在冬天的水缸里,冻得彻夜嚎叫。林昭把这称为"冷酷的痛快",认为只有这样的斗争,才能够显示改革的决心,灭掉地主的威风。

  在谈到"爱国主义"时,林昭写道:"对地主的仇恨是这样,对爱国主义也一样。这种爱与恨,也同样是我前进的力量。当我看到了志愿军的英勇战斗的故事,从纸上的战云中探出头来,望一望窗外的恬静美丽的春天的田野,我就更加重一些对工作的责任心。这样的祖国,决不能让它受难。"

  那时只有19岁的林昭无法意识到,11年后,当她从上海提篮桥监狱的铁窗向外张望时,同样是这种"决不能让祖国受难"的情感,使她的目光望向了更远的未来,更广大的后代。

  土改工作是艰苦的,但林昭以此为乐。她的苦恼来自另外的方面。

  她的一些行为仍被认为具有小资情调,比如读的书,写的诗;她因率直地指出一些看不惯的事情,譬如有的人抛弃了乡下的原配妻子,娶了年轻貌美的女大学生,而遭到某些人报复性批判;她写信要求家里"交待"清楚他们的"罪过",却被认为没有与反动家庭彻底划清界线;在几次大会上,她曾被公开点名批评,以至于她一度想不通,想借生病的机会,回家休养……

  但林昭依然追求着"进步"。在一封长达6000字的信中,林昭这样写道:"大约我们这类人参加革命,不着着实实碰几下钉子不会好。一旦投入这洪炉不经烈火,不成器材……"

  "我要向上,我要向上!但旧社会的遗毒、小资产阶级的劣根性,如石块般拖住我的脚向下沉,到什么时候才能战胜它们!"

  胡杰找到了一张林昭此时的照片,她将两条长长的辫子卷在耳后,晒得很黑,一身白衣,人很瘦,面色憔悴。她或许处于痛苦的折磨中吧,或许正为自己的"不上进"感到焦灼。

"今后宁可到河里、井里去死,决不再说违心话!"

  1954年,林昭以江苏省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虽然在文学方面基础深厚,但她还是选择了新闻专业,希望能成为毛泽东时代最优秀的记者。

  "她笑着,两条小辫子从后面挂出来,穿一件白色的衬衫,工人裤,剪裁得非常好,非常漂亮。"张玲,林昭北大的好友,向胡杰形容她记忆中的林昭:"大家都叫她林姑娘。我觉得她走起路来轻柔的样子,就像形容林黛玉的那几句词: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似弱柳迎……"

  在这里,林昭疯狂地阅读了大量她喜欢的书籍,同学们常常看见她从图书馆抱出满满一怀的线装书。没人知道她阅读和思考的结果。她观察到现实生活并非如她想像得美好,从而陷入了"爱与恨的一盆糨糊"。但在北大自由的空气中,她成长着,思考着。在想到自己曾亲自揭发过母亲的"罪行"时,她痛苦得哭出来,写信给母亲发誓说:"今后宁可到河里、井里去死,决不再说违心话!"

  这种对亲情、对人性的反思和皈依,也许是林昭在北大最重要的思想转折。

  张元勋,林昭当年的北大同学,向胡杰讲述了林昭生活中的至关重要的一幕:

  那是1957年夏天一个闷热的夜晚,在北大东门外的马路上,一场批判"大字报中的话是反革命煽动"的舌战正在展开。张元勋因为贴出了北大的第一张大字报,而处于猛烈攻击的焦点,讨伐进行得"声嘶力竭,语无伦次"。这时,一名女学生跳上桌子,夜色中,她沉静的女中音使会场顿时安静下来:

  "今天晚上的会是什么会?是演讲会还是斗争会?斗争会是谈不上的,因为今天不需要斗争。斗争谁?张元勋吗?他有什么地方值得你们一斗?我们不是号召党外人提意见吗?人家不提,还要一次一次地动员人家提。人家提了,怎么又勃然大怒了呢?"

  话音未落,一声怒吼从黑暗的人群中传来:"你是谁?你叫什么名字?"

  "你是谁?你有什么资格问我?"女生反问道:"你是公检法吗?还是便衣密探?"她停了一下,接着说:"我可以告诉你,没关系。武松杀了人还写杀人者打虎武松也,何况我还没杀人。你记下来,我叫林昭。林,双木之林;昭,刀在口上之日!"

  人群中一点儿声音也没有。她稍停,又说:"告诉你:今天刀在口上也好,刀在头上也好,既然来了,就不考虑了!"

  那天深夜,林昭在未名湖畔对张元勋说:"这或者是个悲壮的祭日!这或者是个悲壮的祭坛!这或者是个悲壮的牺牲!或者会流血!但愿不流血!"

  在胡杰的考证中,林昭并非因为赞同张元勋的言论而跳上桌子为他申辩。她感到痛苦而无法理解的是,一些有思想、敢作敢为的同学被说成是"疯子"和"魔鬼"。这段时期,她在日记中写道:"党啊,你是我们的母亲!母亲应该最知道孩子的心情!尽管孩子过于偏激,说错了话,怎么能说孩子怀有敌意呢?"

  这个夜晚成为林昭生活的转折点。不久,她成为北大800名右派分子之一(这个数字占当时北大学生总人数的十分之一还多),并因此永远没能毕业。

  "刀在口上之日",这句精彩的即兴演讲,成为林昭短暂一生的缩写。

  "几乎所有的右派都检讨了。我知道的惟一一个不肯检讨的,就是林昭。"陈爱文,另一位北大"右派"回忆说:"不仅不检讨,还在会上公开顶撞。有人对她说,你是什么观点,讲出来。林昭回答:我的观点很简单,就是人人要平等,自由,和睦,和蔼,不要这样咬人!"

  "平心而论,林昭那时的言论,实际上都是常识。"林昭的另一名同班同学在接受胡杰的采访时说。这名同学一直是"左派",但林昭心无芥蒂,仍然同他谈了很多自己的看法。他"都没敢吭声",也"从来没和别人谈过"。

  "但我们那时处于历史的低谷,把常识说出来,就是反革命。"面对胡杰,他激动地挥着右手,一遍遍地重复:"实际上就是这样:说出常识就是反革命!"

  这名"左派"同学在经过长时间考虑后,同意接受胡杰的采访。

  这位70多岁的老人,电话里沉稳平静,在为胡杰打开家门的那一刹那,却突然嚎啕痛哭。他哽咽着对惊呆的胡杰说:"马克思说: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他顿了顿:"我觉得,林昭就是一个有着那样骨气的人。"

"现在我想通了,这不单是我个人的命运问题。"

  林昭并非一开始就是这样"有骨气"。她被划为"右派"后,曾经自杀,也曾痛苦得失眠。但在众人都没有意识到时,这个娇滴滴的林姑娘,却慢慢地在内心生长出不可思议的精神力量。

  1958年的一天,北大"右派"刘发清在校门口碰到了林昭,被强拉出去吃饭。他没精打采地坐在林昭面前,愁眉苦脸地吃不下去。林昭边吃边咯咯地笑着,告诉他:她当"右派"之初,也不吃,也不睡,人们只见她流泪,却不知她心里在流血。

  她突然停住了筷子,说:"现在我想通了。这不单是我个人的命运问题,北大划了那么多右派,全国划了多少?"她清瘦苍白的脸上没有一丝笑容:"反右斗争还在全国进行,它的性质、它的意义、它的后果、它对我们国家、对历史有什么影响?对我们自己有什么教训?我现在还搞不清楚。但我要认真思考,找寻答案……"

  谁也不知道,林昭寻找到了什么样的答案。此后两年,林昭先是在北大苗圃劳动,随着北大新闻系并入人民大学,林昭也转到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监督劳动。在那里,她结识了另一位右派,开始了一段遭到官方反对的恋情,在申请结婚未果后,男方被发配新疆劳改,林昭也因病被母亲接回了上海。

  刘发清再次与林昭发生联系,已是两年后在甘肃某地劳动时。那是1960年,他的口粮已减至每月20斤,没有菜,没有任何副食,每顿全靠一块三两多的玉米面馒头。因为饿得全身浮肿,他甚至把医药室的药都吃光了,而周围的村庄,更是"饿殍遍野","晚上可以听见遍地的哭声"。

  就在这时,他接到了林昭从上海寄来的信,里面夹了一个小纸包。他打开一看―――惊呆了。

  "一张粮票,两张粮票,三张粮票……"在胡杰的镜头前,他含着泪,一张张地数着,好像那些粮票现在仍在他手中:"啊,一共是七张粮票,每张都是5斤的全国通用粮票。看到这些粮票,当时我的眼泪就流下来了。"

  林昭在信中说:我知道你很困难,我也很困难,但是我很瘦,而且吃得很少。因此把过去节约下来的这一点粮票寄给你……

  刘发清连忙回信以示感谢,还真诚地敦促她要"认真改造,早日回到人民怀抱"。

  林昭的回信很简单:吾与足下同舟人也,舟若靠岸,吾亦可登。

  靠着林昭支援的这些粮票,刘发清每天多加了半斤粮食,撑过了最艰难的两个多月。但就在他的浮肿渐渐消退时,林昭的信件消失了。

  1960年10月,林昭因涉嫌参与地下刊物《星火》,在苏州被捕。她的父亲当时已被打为历史反革命,靠糊火柴盒为生。得知心爱的女儿入狱后,自杀身亡。

  "我们都预料到会有这样一个结果,但是就觉得,不做不行啊!"另一位因《星火》案获罪的人士,在肝癌第一次手术出院后,瞒着家人接受了胡杰的采访。他已是满头白发,瘦骨嶙峋,虚弱地坐在椅子上,一个劲儿摇着头说:"鲁迅先生说,总要有第一个人出来喊啊!如果一个民族到没有一个人敢出来说真话,这个民族就没有希望了。"

  "被划为右派到被捕前,林昭其实是很低调的。她对当时的政策有看法,但并不完全赞成激烈的反对的方式。"经过多方查证,胡杰没有找到林昭直接参与《星火》编辑出版工作的证据。她被捕的直接原因,是《星火》刊登了一首她的长诗《普罗米修士受难的一日》。由于主创人员纷纷入狱,这本刊物只出版一期便宣告夭折。

  "但是,入狱似乎给了林昭一个充分的理由,要站出来,说出自己的观点,而且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勇烈的方式。"

"我仍然察见到,还不完全忽略你们身上,偶然有机会显露出的人性闪光"

  林昭开始了她近8年的牢狱生活。

  8年中,被剥夺了笔和纸的林昭,用竹签、发卡等物,千百次地戳破皮肉,在墙壁、衬衫和床单上,用鲜血写了20余万字的文章和诗歌,反对奴役人的状况,控诉不自由的生活,批判让人流血的制度。这些借鲜血喷涌而出的文字,或许正是几年前,她还在北大校园里时,下决心认真思考并努力找寻的答案。

  林昭这样写道:"每当我沉痛悲愤地想到……人们,特别是我同时代的人,中国的青春代……怎样地受难,想到这荒谬情况的延续,是如何断送着民族的正气和增长着人类的不安,更如何玷污着祖国的名字,而加剧着时代的动荡,这个年轻人,还能不急躁吗?……

  "诚然,我们不惜牺牲,甚至不避流血,可是,像这样一种自由的生活,到底能不能以血洗的方法,使它在血泊中建立起来呢?中国人的血历来不是流得太少,而是太多。即使在中国这么一片深厚的中世纪遗址之上,政治斗争是不是也有可能,以一种比较文明的形式进行,而不必诉诸流血呢?"

  在一份林昭服刑期间重新犯罪的记录中,这样写道:"林犯关押几年来,一贯拒不接受教育,书写了大量的反动血书,虽经工作人员多方教育,并采取了单独关押,专人负责管教,家属规劝等一系列管教措施,但林犯死不悔改,公开扬言:永远不放弃宗旨而改变立场。"

  她的宗旨和立场的确从未改变。无论是革命时期、土改时期,还是反右之后,她所追求的只是:自由、平等、友爱、和睦。狱中的林昭重新找回了少年时期的信仰,只有简单的两个字―――人性!

  这两个简单的字,不仅是她为"右派"辩护的理由,也成为服刑时期她进行血的反抗的最终目的。

  "光是镣铐一事,人们就不知玩出了多少花样来。一副反铐,两副反铐,时而平行,时而交叉,最最惨无人道酷无人理的是,无论在我绝食中,在我胃炎发病痛得死去活来时,乃至在妇女生理特殊的情况下,不仅从来未为我解除过镣铐,甚至从来没有减轻,比如两副镣铐中暂除掉一副……"

  可就是在这惨无人道的处境下,这个柔弱的女子依然给迫害者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向你们,我的检察官阁下,恭敬地献上一朵玫瑰花。这是最有礼貌的抗议,无声无息,温和而又文雅。人血不是水,滔滔流成河……"

  "先生们,人性―――这就是人心啊!为什么我要怀抱着,乃至对你们怀抱着一份人性,这么一份人心呢?……我仍然察见到,还不完全忽略你们身上,偶然有机会显露出的人性闪光,从而察见到你们的心灵深处,还多少保有未尽泯灭的人性。在那个时候,我更加悲痛地哭了……"

  这就是林昭的立场和宗旨―――为了他人不流血,为了他人能找回"作为人的一切",她宁愿流尽自己的血,只要"一息沿存,此生宁坐穿牢底,决不稍负初愿,稍改初志!"

  这些血书能够最终保留下来,并传递到胡杰手上,有赖于数位"具有人性"的公安干警。至今,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有人告诉胡杰,他们中有人为此献出了生命。

  张元勋,是胡杰采访到的惟一一位见过狱中林昭的人。1966年5月,张元勋结束了自己的7年刑期后,以未婚夫的名义,去上海提篮桥监狱看望了林昭。监狱同意他与林昭见面的条件是:说服林昭翻然悔悟,好好改造。

  "我给她买了些奶粉和蛋糕,每件物品,包括蛋糕,武警都用铁扦子一个个插进去检查。

  "进来十几个武警,每个都带着枪,这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接见场面。又有脚步响,林昭来了,一个女狱医搀着她,后面有两个武警带枪跟着。

  "她穿一件白色衬衣,很脏。外面披着夹的外套,也很破旧。手里抱着一个破布包。头发很长,最明显的是,三分之一的头发都白了。头上顶了一块手绢,上面是血写的字―――冤!

  "她一进门,站住了,看见我,嫣然一笑。整个屋子的人都愣住了。后来别人告诉我,从来没见她这么笑过。

  "她对我说:我现在趁此机会告诉你,万一有一天我死了,母亲、弟弟和妹妹都是弱者,请你多多关照他们,他们太可怜了,千万千万。说完,她就哭了。"

  临别时,林昭搜遍她的破布包,送给张元勋一件礼物。张元勋拿在手中定睛一看:是一帆用玻璃纸叠成的小船,白色的帆,鲜黄色的船身和桅杆,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一下子想到了李白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留下这段历史的记录,对我们的未来很重要"

  20多年后,风浪归于平静,沧海上的那一叶白帆却永远消失了,但风浪带来的恐惧却并没有消失。

  林昭当年的朋友和同学,如今都已是古稀老人。寻找并说服他们,接受这样一部历史纪录片的拍摄,就像他们幸存于那个时代一样艰难。

  面对胡杰,大多数人的第一个反应是:"你是谁?你到底想要干什么?你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他们面前的这个40多岁的汉子,当过兵,身体强壮,一脸大胡子,既拿不出介绍信,也没有工作证明。他只是一再诚恳而温和地说:"留下这段历史的记录,对我们的未来很重要。"

  一个初次接待胡杰的人,把他关在防盗门外,隔着铁栅栏,严厉而冷漠地说了40分钟拒绝的话。他最后打开门时,只说了一句:"如果不是因为林昭,我绝对不会让你跨进这个门一步。"

  另一个最初很坚决地拒绝了胡杰的人,答应在胡杰离开前最后与他见一面。胡杰并没有再次要求他回忆林昭,而是同他聊起了从小到大的生活:参军,去朝鲜战场,因家庭出身不好被打成右派,在农场劳动……老人说着说着,突然老泪纵横。他亲眼看见许多人被饿死,他和另外几个还算强壮的人负责把死人拉出去埋掉,但第二天再去时,都会发现新坟都被刨开了,那是周围的老百姓来偷走裹尸的棉被和死者的衣物。

  之后,他离开了农场,在这段时间里,他认识了被"保外就医"的林昭。没过多久,便因与林昭相识,开始了另外一次服刑……"

  "我要开始拍!"胡杰擦擦溢满眼眶的泪水,坚定地说。

  对方默默地点点头。这一天,他们在胡杰住的简陋的旅馆聊了五六个小时。直到离开时,这个人才承认,他本来打算一字不吐,来挨胡杰一顿臭骂,然后便坦然回家的。"绝不能让我的孩子知道这段痛苦的经历。"不止一位受访者这样对胡杰说,"太残忍了。"

  "说这些,有什么意义?"另一位老人讲述了自己在狱中的遭遇后反问道。他只不过因为说了几句至今仍坚信是正确的话,被以反革命罪判处入狱14年,和杀人犯关在一起。

  "没有人是天生的右派。"这位老人说,"是我们亲眼看到老百姓冻死、饿死,让我们认识到中央的政策有问题。难道我们不应该说出真相吗?我们当时对党和国家是有深切感情的呀!"

  他突然笑了,有点神秘地问:"你说,把这些说出来有什么意义?教训吗?"他顿了顿,"给谁的教训?"

  虽然都在拒绝,可一旦开始了回忆,这些人便陷入不可控制的激动。

  "不,大多数人不哭。"胡杰说,"过去的经历,使他们变得都很硬。但他们的故事,他们的表情和情绪,会让听到的人想哭。"

  沈泽宜,林昭北大的同学,和张元勋共同创作的诗歌《是时候了》,成为1957年北大张贴的第一张大字报。胡杰在湖州一处狭小的住屋里找到了沈泽宜。沈泽宜缺了几颗牙齿,头发稀少花白,坐在一把竹椅上,在昏暗的光线下,点燃一支烟,背诵他为纪念林昭写的一首诗,双眉不时紧蹙,目光神往而忧伤: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会想起,山那边的一盏灯。在冷雾凄迷的夜晚,在白茫茫的雪地中央,孤独地、美丽的、凛然不可侵犯地亮着,以她的光,尽可能远地摒弃着黑暗……"

  甘粹,林昭那段被中断的恋情的男友,1979年平反后回到北京。他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找音乐人帮助,将林昭当年创作的一首歌的词曲记录下来。

  胡杰找到他那天,天飘着雪花儿,老人坐在局促的小屋中,用二胡一遍遍地拉着这首他们年轻时共同歌唱过的《呼唤》:"在暴风雨的夜,我怀念着你,窗外是夜,怒吼的风,淋漓的雨滴,但是我的心啊,飞出去寻找你……"

  当所有人的"罪行"被一纸文书宣告平反时,他们已年近半百。他们在牢狱中度过了最有创造力和智慧最发达的年华。

  林昭看不到这一天。

  1968年4月29日,她被枪决于上海龙华机场。第二天,一名警察到林昭家里,说了三句话:"我是上海市公安局的。林昭已在4月29日被枪决。家属要交5分钱子弹费。"

  母亲许宪民听到后,立刻晕倒在地。有人说,她不久后就疯了。7年后,这个当年坚定的抗日分子、热情帮助过共产党革命的民主人士,死在上海外滩街头。

  她的亲友后来从一位狱医的口中得知,林昭被枪决那天,是从提篮桥监狱卫生所的病床上被拖走的。来人高喊:"死不改悔的反革命,你的末日到了!"她一直在咳血,但始终在反抗与呼喊。这位狱医吓得躲进隔壁的病房,听到林昭叫他的名字,对他道"永别"。

  此前,在宣判罪行的判决书上,林昭愤然写下《历史将宣判我无罪》的血书。12年后,她的预言应验了。

  1980年8月,上海高级法院以"沪高刑复字435号判决书"宣告林昭无罪,结论为"这是一次冤杀无辜"。

  但林昭的大部分朋友是在中央为右派平反后,开始内心平静地相互联系时,方知林昭早已不在人世。北大的部分同学和老师在那一年年底为林昭召开了追悼会,没有骨灰,只摆放了一束林昭的头发,和一张遗像。照片上,林昭梳着两条麻花辫,双眼沉静、忧伤而略带笑意。

  在这个追悼会上,出现了一副无字的挽联―――

  上联是:?下联是:!

  事隔20多年,当胡杰再次追寻那个充满了回忆的悲恸与无奈的惋惜的场面时,却无人能回忆起这副挽联的作者,但他们都承认,这的确是对林昭一生最好的诠释与哀悼,或许,也是对他们所共同经历过的那个时代,一副含义最为深刻的挽联。

  5年来,胡杰并不孤独。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为他提供经济援助,或尽自己所能寻找线索。在这支日渐庞大的队伍中,有年过半百的老人,有声名显赫的中年人,更多的,是步入社会不久的年轻人。其中许多人,胡杰从未与他们见过面,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1981年初,人民日报发表新华社社长穆青等人写的长篇报道《历史的审判》,里面简要记述了林昭的命运,"她就义的详细经过至今无从查考"。但穆青"解释"了胡杰们这样做的意义―――

  也许在若干年以后,我们的后代对上述这一切将难以置信,但不幸的是,它确实是发生在我们这一代人生活中的事实。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曾经为它感到极度的羞耻。请不要轻视这种羞耻吧。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羞耻已经是一种革命","羞耻是一种内向的愤怒。如果全民族都真正感到了羞耻,那它就会像一头准备向前扑去而往后退缩的狮子"。

  有的人是永远不会被忘记的。这就是历史的宿命。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
起 诉 书

1964年11月4日
(64)沪静检诉字第423号
維基百科標誌 维基百科條目︰ 林昭

"中国自由青年战斗联盟"反革命集团主犯林昭,业经公安机关依法逮捕并侦察终结,移送本院审查起诉,经审查证实:

被告林昭,原名彭令昭,又名许苹,化名吕明,女,三十二岁,江苏省苏州市人,官僚资产阶级出身,学生成份,大学文化,住苏州乔司空巷十五号上海住址茂名南路一五九弄十一号。一九五○年起参加土改、五反工作队,一九五四年考取北京大学新闻系,一九五七年因反党反社会主义而沦为右派,给予保留学籍劳动察看处分,一九五九年因病来本市休养,一九六○年十月二十四日被捕。

"中国自由青年战斗联盟"是一个有组织、有纲领的反革命集团,主犯林昭犯有组织反革命集团,进行反革命宣传鼓动,勾结帝国主义为敌人供给情报,策划偷越国境,和煽动在押犯人暴动等,破坏社会主义事业,阴谋推翻人民民主专政的严重罪行。

早在一九五七年,我党整风期间,被告林昭在北京大学就参加了以张元勋为首的反动集团以自由出版为名,搞起了反动刊物《广场》,借此向我党和社会主义进攻被告以"宁进监狱"的反动立场在幕后为反动集团出谋划策积极活动,而沦为右派,继续坚持反革命立场,与"广场"反动集团中的右派分子共谋由右派分子陈奉孝偷越国境勾结帝国主义。陈奉孝正在实施偷渡时,被我公安机关逮捕。以后,张元勋等反革命分子也相继被公安机关逮捕后,被告竟隐蔽地继续活动,她通过右派分子孙和的关系,于一九五八年认识了兰州大学右派分子张春元,林昭代表"广场"反革命集团,同张春元和继而认识的右派分子顾雁、谭蝉雪、苗庆元等人联系,采取通讯、串连的方法,组成反革命集团,张春元同被告商议确定了组织名称为"中国自由青年战斗联盟",要以反革命武装推翻人民政府为目的。他们在上海、苏州等地,多次聚会商讨出版以《星火》命名的反革命刊物,以进行造谣污蔑和颠覆人民政权的宣传鼓动,被告写的反革命文章《海鸥》,为张春元印成宣传品,《普洛米修士受难的一日》则登载于《星火》第一期上;被告又接受了能使在全国各地散发《星火》而收集我各地党政领导干部和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名单的任务,妄图以此策动我公职人员反对党的领导该反革命集团为了继续要同国外帝国主义勾结,派遣谭蝉雪偷渡去香港,当潭蝉雪实施偷渡被我公安机关逮捕后,被告同顾雁共商对策,销毁罪证。

被告林昭,由于其官僚资产阶级家庭出身和父亲彭国彦因反革命案被我打击后,于一九六○年畏罪自杀身死因此对我党和人民政府抱有刻骨的阶级仇恨,在逮捕以后,就一直不思坦白认罪,后因患肺病,于一九六二年三月五日,政府准于保外就医。但被告仍坚持反动立场在保外就医期间,继续进行以下反革命破坏活动:

一、写了一封恐吓信给北大校长陆平,信中自称是右派"群体中的一分子",恶毒地咒骂我党和人民政府是"暴政",污蔑我反右斗争,狂妄地宣称"我们是不会后退的","要以最后的一息献给战斗"等。还用书面答辩的形式,将反革命文章寄给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文中造谣攻击政府镇压反革命是惩办了"善良"的人,并扬言要"誓死反对"社会主义。被告还在医院的墙上也涂写了《自由吟》等反革命诗词。

二、为了扩充反革命组织,又在苏州发展了右派分子黄政、朱泓参加,同黄政一起制定了"中国自由青年战斗联盟"的"政治纲领"、"战斗纲领"和"盟章",确定了以右派分子为主要发展对象,凡是右派分子均可担任"盟的各级组织核心"的组织路线。和实行私人设厂的经济路线,妄图收罗各地右派分子,在我国实施资本主义复辟。

三、为要同帝国主义勾结,于一九六二年九月,在本市淮海中路主动勾搭无国籍侨民阿诺·纽门,要纽门帮助其偷渡出境,被告将《我们是无罪的》、《给北大校长陆平的信》等四篇反革命文章交给纽门,要他设法带往国外发表,妄图在国际上扩大反对我党我国的影响。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被告被收监羁押。竟仍坚持反动立场坚决与人民为敌,在监所中继续进行破坏活动。向在押的诈骗犯张如一灌输了反动思想,并发展她参加"中国自由青年战斗联盟",告诉她联络暗号,布置她在刑满出狱后,到苏州找黄政联系,以共谋反革命活动,还教唆张如一在任何情况下"绝不能动摇信念"。同时,在监所中又用高声呼喊的方法,煽动在押人犯暴动。还先后写了恶毒污蔑我党和人民民主专政的、题为《牢狱之花》《提篮桥的黎明》《血花》等等的反革命诗词、歌曲、标语、口号。被告在一九六三年六月十六日写的《绝食书》中,狂妄地说:"一息尚存,此生宁坐穿牢底,决不稍负初愿稍改初志。"一系例事实,完全证明被告林昭是一个坚决与人民为敌的反革命分子。

上述事实,有各地群众的检举揭发,经上海、苏州、天水等地公安机关的严密侦讯,搜查到林昭所收集起来而写的我党政领导干部和各民主党派负责人的名单,及反革命集团成员间来往信件,还有反革命刊物《星火》等宣传品,有被告同黄政合写的"中国自由青年战斗联盟"政治纲领,有监所和医院转来的被告写的反革命文章、诗词、信件等,有反革命集团成员张元勋、顾雁、梁炎武、谭蝉雪、苗庆元、孙和、黄政、朱泓、张如一等人和帝国主义间谍阿诺·纽门的供词,及同监在押犯人的揭发、等等。大量人证、物证。

如上所述,本院确认:被告林昭长期来坚持与我党和人民为敌的立场,积极组织反革命集团,共谋出版《星火》刑物,进行造谣煽动,阴谋偷越边境叛国投敌,在保外就医期间和在监所中进行了一系例反革命活动,妄图推翻人民民主政权,破坏社会主义事业,勾结帝国主义作反革命的垂死挣扎,实属怙恶不悛的反革命分子,罪行极为严重。为此,本院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第二条、第六条第一款、第十条第三款,比照第七条第二款、第三款和第十二条之规定,提起公诉,请依法严惩。

此致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


检察员:吴泽皋

一九六四年十一月四日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刑 事 判 决 书

1980年8月22日
(80)沪高刑复字第435号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81)沪高刑申字第2346号刑事判决书
維基百科標誌 维基百科條目︰ 林昭

  林昭,又名彭令昭、许萍,女,一九三二年生,江苏苏州市人,原北京大学学生。

  林昭于一九六五年五月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以反革命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一九六八年四月二十九日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以反革命罪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现经本院复查查明:林昭在一九五八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后因精神上受到刺激,一九五九年八月开始患精神病。嗣后,曾以写长诗、文章等表示不满,并非犯罪行为。一九六五年对林昭以反革命罪判处徒刑显属不当,应予纠正。林昭被错判服刑后,精神病复发,又曾用写血书、诗歌、日记以及呼喊口号等表示不服,一九六八年将林昭在病发期间的行为又以反革命处以极刑,显属错误,应予纠正,据此本院特重新判决如下:

  一、撤销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一九六二年度静刑字第一七一号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一九六七年度沪中刑(一)字第一六号两次判决。

  二、对林昭宣告无罪。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一九八○年八月二十二日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80)沪高刑复字第435号刑事判决书‎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刑 事 判 决 书

1981年12月30日
(81)沪高刑申字第2346号
维基百科标志 维基百科条目︰ 林昭

  林昭,又名彭令昭、许萍,女,1932年生,江苏省苏州市人,原系北京大学学生。林昭因被控反革命案,经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1965年5月以1962年度静刑字第171号判决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在押期间又经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于1968年4月29日以1967年度沪中刑[1]字第16号判决按反革命罪判决死刑,立即执行。

  经本院于1980年8月22日复查,以80沪高刑复字第435号判决,撤销上述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两次判决。对林昭宣告无罪在桉。经本院院长发现,本桉改判判决,在适用法律上仍属不当。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再审。

  现经本院再审查明,林昭于1958年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于是以写长诗、文章等表示不满。1968年林昭在被错判服刑期间,又先后用写血书、诗歌、日记,以及呼喊口号等表示不服,按林昭以上行为,根本不构成犯罪,而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均以反革命定罪,处刑是错误的。本院于1980年8月22日复查改判时,否定林昭犯有反革命罪,撤销原来两个错误判决,对林昭宣告无罪,是正确的。但据以宣告无罪的理由是说林昭因患有精神病,在病发期间的行为不应以反革命罪论处,如上所述,林昭的行为既不构成反罪,故本院80沪高刑复字第435号判决在适用法律上亦属不当,均应与前两个判决一并予以纠正。据此,本院判决如下:

  一、撤销本院80沪高刑复字第435号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1967年度沪中刑(1)字第16号和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1962年静刑字第171号判决

  二、对林昭宣告无罪。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

审判长 佟介凡

审判员 阮时平

代理审判员 王玉义

本件与原本核对无异。

1981年12月30日

书记员 丁幼玲



PD-icon.sv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