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俄罗斯”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俄罗斯”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5年3月1日星期日

Une caméra a filmé le meurtre de l'opposant

 

Une caméra a filmé le meurtre de l'opposant

20 minutes 20 minutes

20 minutes

Il y a 15 heures

© Fournis par 20 minutes

Des images diffusées samedi soir sur la chaîne russe TVC et prises par une caméra de vidéosurveillance située à une grande distance du pont en hauteur, montrent ce qui est présenté comme le déroulement de l'assassinat, malgré la piètre qualité des prises de vue.
Au moment du meurtre, M. Nemtsov et sa compagne se trouvent toutefois cachés par un engin de déneigement, dans l'angle de la caméra. On peut ensuite apercevoir un individu, présenté comme étant l'assassin, courir vers la chaussée avant de monter dans une voiture de couleur claire qui l'attendait et de quitter les lieux.
Selon le Comité d'enquête de Moscou s'appuyant sur les premiers éléments disponibles, le meurtre de Boris Nemtsov, ancien vice-Premier ministre de Boris Eltsine devenu un opposant radical à Vladimir Poutine, a été «minutieusement planifié».
«Vers 23h15, une voiture s'est approchée d'eux, quelqu'un a tiré des coups de feu, dont quatre l'ont touché dans le dos, causant sa mort», a déclaré la porte-parole du ministère de l'Intérieur, Elena Alexeeva, à la chaîne de télévision Rossiya 24.
Asile demandé en Lituanie
L'opposant russe Boris Nemtsov, tué par balle vendredi soir à Moscou, avait envisagé de demander l'asile politique en Lituanie en 2012. Il craignait des persécutions de la part du Kremlin, a déclaré samedi à l'AFP Andrius Kubilius, Premier ministre de l'Etat balte à l'époque.
M. Kubilius a assuré qu'il avait promis à Boris Nemtsov de l'accueillir dans son pays, au cours d'une conversation privée, en marge du congrès de son parti conservateur en 2012.
«Nemtsov a dit qu'il craignait d'être arrêté et mis en prison», à la suite des protestations de l'opposition russe contre le troisième mandat présidentiel de Vladimir Poutine en 2012, a poursuivi M. Kubilius.
«Il a demandé si la Lituanie pouvait lui accorder l'asile politique. Je lui ai dit ne pas avoir de doutes à ce sujet et j'ai proposé qu'il reste ici. Finalement, il y a renoncé», a dit l'ancien chef du gouvernement lituanien.
«Ténèbres de la terreur»
La Lituanie est un des membres de l'OTAN et de l'Union européenne les plus critiques à l'égard de Moscou. Son gouvernement a demandé à plusieurs reprises de renforcer les sanctions économiques en réponse à la politique russe en Ukraine.
Selon la présidente Dalia Grybauskaite, l'assassinat de Boris Nemtsov a montré que la Russie «plongeait dans les ténèbres de la terreur contre son propre peuple».
Une marche est prévue pour dimanche à Vilnius, en souvenir de M. Nemtsov et dans l'esprit de solidarité avec les opposants russes qui doivent se réunir le même jour à Moscou.
(20 minutes/ats/afp)

Une caméra a filmé le meurtre de l'opposant

2014年12月5日星期五

普京的反击

 

  除了频密的远程轰炸机巡航和军事演习外,外界注意到,从10月到11月一个月时间内,无论是在公开场合发言还是私下讲话,普京都明确提到俄罗斯强大的核武实力。
  《环球》杂志记者/岳连国(发自莫斯科)
  “毫无疑问,他们乐于看到南斯拉夫版本的崩溃与解体发生在我们身上,让俄罗斯人民来承受所有的悲剧。”
  12月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年度国情咨文,指责西方国家企图以“新铁幕”围堵俄罗斯,希望看到这个国家解体。
  “这不会发生,我们不会允许它发生。”
  他强调,俄罗斯不会参与“昂贵的军备竞赛”,但会竭尽全力维护国家安全,包括使用“非常规武器”,俄罗斯有足够的“实力、意志和勇气”来保护自己。
  一些分析师认为,面临西方国家制裁、近期油价大跌及卢布汇率暴跌等困境,普京在这篇国情咨文中抨击西方国家的态度,比先前更加强硬。
  2014年,乌克兰局势急转直下,总统亚努科维奇弃国而走,不久之后,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而乌克兰东部依旧战火绵延。俄罗斯和西方阵营也处于冷战后最剑拔弩张的状态。
  为施压俄罗斯,西方启动了一轮又一轮的制裁,冻结俄高官海外资产、禁止俄海外融资……但面对西方的大棒,素以“硬汉”著称的俄总统普京,摆出了“奉陪到底”的强硬姿态。
  一场制裁与反制裁的大戏在激烈演绎。
制裁与反制裁
  12月1日,普京率包括10名部长在内的庞大代表团抵达土耳其。当天,普京在安卡拉宣布,将放弃穿越黑海进入欧洲的500亿美元的“南流”天然气管道项目。
  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匈牙利纷纷表示震惊,因为这个项目,多国已投入大量财务和政治资本。按《金融时报》表述,这一项目“也成为俄罗斯和欧盟闹翻以来迄今最大的牺牲品”。
  放弃“南流”项目的同时,俄罗斯和土耳其签订了经土耳其输送天然气的协议,新管道年输气量为630亿立方米。俄罗斯《观点报》这样评价:“这份天然气大单使俄罗斯获得了更加可靠的地缘政治盟友。”
  这不是普京和西方的第一次过招。
  虽然在过去几年,俄罗斯与西方龃龉频仍,但关系彻底恶化,西方随之挥舞制裁大棒,始于今年3月的克里米亚之变。
  3月16日,原隶属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地区举行全民公投,近97%的投票者赞成加入俄罗斯。17日,克里米亚宣布成为主权国家。当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经联邦议会批准的克里米亚入俄条约。
  但俄罗斯接纳克里米亚的举动,在西方引起强烈反弹。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与普京通电话时强调,克里米亚公投是“在俄罗斯军事干预的胁迫下”举行的,美国拒绝承认公投结果。
  3月17日,奥巴马下令,冻结11名被指对俄罗斯出兵克里米亚负有责任的个人在美资产,并禁止他们前往美国旅行。被列入制裁清单的高官,包括俄议会上院主席马特维延科、副总理罗戈津和总统助理苏尔科夫。
  当天,欧盟也同意对俄罗斯和乌克兰高官实施制裁,多名俄议会上、下两院议员被列入制裁名单。3月18日,加拿大也宣布对多名俄罗斯高官和克里米亚官员实施制裁。
  此后,西方国家多次补充制裁清单,一大批俄罗斯企业家和公司被列入,制裁开始涉及俄罗斯经济核心领域,对俄实施制裁的国家也在增多。
  随着更多西方制裁付诸实施,起初反应颇为克制的俄罗斯开始以牙还牙。
  8月6日,普京下令,全面禁止从欧盟、美国、挪威、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地进口食品的具体内容,以此报复西方制裁俄罗斯。禁止从西方进口的食物包括肉类、鱼类、禽类、奶制品、蔬菜和水果等,此举将支持俄国内农业。此项禁令从7日起生效,将持续一年。
  8月7日,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警告,针对西方的制裁,俄罗斯政府正在考虑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回应。他说:“首先禁止欧洲和美国的航空公司在……亚太地区利用我们国家的空域过境飞行。当然这是一条严重的措施。不过,我们需要说出来。”
  随着乌克兰危机的持续,西方的大棒仍在不断挥舞。9月12日,美国以俄罗斯继续破坏乌克兰东部稳定为由,宣布对其国防、金融和能源行业采取进一步制裁措施。同日,欧盟也宣布对俄实施进一步制裁,加强对俄进入欧盟资本市场的限制。
  不到半月后,日本也宣布对俄追加制裁,包括限制俄罗斯主要金融机构在日本的融资活动等。
  对这新一轮的制裁,俄经济发展部长乌柳卡耶夫9月12日称,俄考虑除限制进口二手汽车外,还可能限制进口石化和机械产品。他警告,俄在食品安全领域实施第一批反制裁措施,就说明随后可能在其他领域采取同样措施,首先是汽车、压缩机、电冰箱等工业生产领域。
  对于西方制裁给俄罗斯经济带来的麻烦,普京似乎有些不屑一顾。9月12日,他在杜尚别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后的记者会上表示,“西方的制裁从没什么大用,而且也从来没有产生预期效果”,而且对俄罗斯“正面影响超过了负面影响”,这促使俄官员不得不更努力工作而不是在海外“享受糖衣炮弹”。
合围与突围
  除各自出招制裁外,西方国家力图在国际舞台上孤立俄罗斯。
  今年9月,澳大利亚曾试图说服有关国家不邀请俄总统普京参加11月中旬在布里斯班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最终,普京还是出席了此次峰会。
  峰会期间,没有相谈甚欢,没有笑脸迎送,更没有共识可言,多个西方国家领导人在与普京的会面中就乌克兰问题对普京大加指责。
  德国总理默克尔说:“乌克兰局势难以令人满意,欧盟可能就俄罗斯的个人和实体实施进一步制裁。”
  加拿大总理哈珀直截了当表示:“我想我会和你握手,但我只会跟你说一件事,那就是你必须远离乌克兰。”
  美国总统奥巴马更是直接:“俄罗斯是全世界的威胁,美国站在反抗俄罗斯侵犯乌克兰的前线。”
  领导人合照时,普京被安排到了最外围的位置。英国《每日邮报》引述评论人士的话说,“普京先生在G20领导人的"全家福"合影里已被贬到"西伯利亚"去了。”
  G20峰会还未结束,普京就提前离开澳大利亚回国。公开的理由是,从澳大利亚回莫斯科需要长时间空中飞行,他“需要睡眠时间”。
  其实早在G20峰会前,西方各国钳制俄罗斯的火药味就已非常浓。
  为就乌克兰问题“惩罚”俄罗斯,欧盟取消了原定于今年6月初在俄罗斯索契市举行的俄罗斯-欧盟峰会,原定于同月在索契举行的八国集团峰会也因除俄罗斯以外的其他7个国家的联合抵制而作罢,最终,7国领导人“踢开”俄罗斯在布鲁塞尔举行峰会。
  今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上,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开表示,把“俄罗斯在欧洲的侵略”与埃博拉疫情和恐怖组织“伊斯兰国”相提并论,称之为人类三大威胁。普京也毫不客气地斥之为一种“敌对”行动。
  乌克兰问题导致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恶化,俄罗斯开始加快“向东看”。乌柳卡耶夫表示,为应对西方制裁,俄罗斯将更积极地面向中、日、韩等亚太市场,扩大对这些国家的能源出口。
  今年以来,中俄务实合作取得新成果,其中亮点之一是两国天然气合作取得重大突破。5月,两国政府签署了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备忘录;11月,双方又签署了通过西线管道自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相关文件。两国同意继续研究构建“中国(北京)-俄罗斯(莫斯科)”欧亚高速运输走廊,确保在优先实施“莫斯科-喀山”高铁项目上开展全面合作。
  中俄双边企业家理事会俄方主席根纳季·季姆琴科日前对《环球》杂志记者表示,俄中两国签署的一系列大型合作协议,将为双边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他认为,两国提出的2015年前双边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2020年前达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
  在西方制裁的大背景下,俄罗斯加大了突围力度,积极发展与朝鲜、韩国、越南和印度等亚洲国家的合作。
  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特使崔龙海于11月17日至24日访问俄罗斯,转交了金正恩致普京的亲笔信。金正恩在亲笔信中表示,朝方希望同俄罗斯发展全方位的双边关系,并在解决朝鲜半岛现有问题方面与俄罗斯展开合作。
  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11月下旬访问俄罗斯,与俄总统普京讨论如何加强两国在经贸等领域的务实合作。
  据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透露,普京计划在今年年底前访问印度。不久前,印度总理莫迪在缅甸首都内比都出席东亚峰会期间会见俄总理梅德韦杰夫时说,期待普京12月访华,希望把两国关系提到新水平。莫迪称俄罗斯是印度“最亲密的朋友”。
  12月1日普京对土耳其的访问,更被外界视为俄罗斯打破西方封锁的关键一招。行前,普京曾高度评土耳其“独立的外交政策”。卡内基莫斯科中心主任特列宁表示:“俄罗斯愿同土耳其这个独立国家打交道。”
秀肌肉与核威慑
  11月24日,正在立陶宛访问的美国驻欧洲陆军司令部指挥官弗雷德里克·本·霍奇斯中将宣称,为“威慑俄罗斯的侵略行为”,美国部队将在明年或更长的时间内继续驻守三个波罗的海国家和波兰。
  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国在北约成员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波兰暂时部署了数百名士兵。
  而之前的9月4日至5日,北约峰会在英国威尔士纽波特举行,会议宣布了“战备行动计划”及“防务能力建设倡议”等举措,以应对新形势下的安全挑战。
  此后,北约不断增强在俄边境的军事部署。北约新任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10月28日强调,只有一个强大的北约才能与俄罗斯建立真正的建设性合作关系。
  面对北约在俄罗斯附近接连“秀”出的军事动作,普京表示,不会坐视不管,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政治、军事措施确保国家安全。
  俄罗斯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扎哈罗娃认为,北约不想以建设性态度讨论尖锐问题,而热衷于渲染反俄情绪,以期达到增强防御能力、在邻近俄罗斯的地区扩大自身军事存在的目的,这将给欧洲与大西洋地区安全带来严重风险。
  11月12日,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盖·绍伊古宣布,俄远程轰炸机的定期巡航行动将从北冰洋扩大到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因为“当前局势下,我们必须在西大西洋、东太平洋以及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保持军事存在”。
  此前,北约也发布统计数据说,俄罗斯在黑海、波罗的海、北海和大西洋上空的军事飞行急剧增加。美联社的解读是,“这种"展示肌肉"体现了俄罗斯与西方围绕乌克兰陷入的紧张局势。”
  当北约不断在俄境外举行军事演习时,俄军的演习频率也不断加密。俄军方12月14日宣布,俄军明年将举行超过4000场军事演习,其中规模最大的系列军演将在夏季举行,届时将有“数万名”军人参加,地点会是俄罗斯几处训练场及境外。在这些演习中,还会对一些新型武器进行测试。
  据俄军方的数据,今年俄军共举行了3000多场演习。俄罗斯提高军演频率,显然与当前局势有关。
  除了频密的远程轰炸机巡航和军事演习外,外界注意到,从10月到11月一个月时间内,无论是在公开场合发言还是私下讲话,普京都明确提到俄罗斯强大的核武实力。
  10月中旬,普京在接受俄罗斯媒体采访时称,西方大国利用乌克兰危机敲诈俄罗斯是“徒劳”,同时还不忘提醒对方:“核大国之间不和产生的后果可能影响战略稳定”,普京还谈到,俄罗斯是核强国之一,这不是口号,而是事实。
  “我们的伙伴应该清楚,最好不要触犯俄罗斯。我认为,目前没有谁想要和俄罗斯展开某种大规模冲突。”普京说。
争锋舆论场
  在普京看来,当今世界极端主义已沦为地缘政治和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工具,“颜色革命”带来了惨痛的后果,相关国家和人民为此承受了诸多痛苦,而这也足以成为对俄罗斯的警示。他强调,在俄罗斯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传播极端主义思想,可能会导致“严重和不可逆转的后果……俄方将尽一切努力防止类似情况在本国上演。”
  早在10月中旬,普京就签署法律,限制外国股东在俄媒体中持有的股份份额。俄国家杜马主席纳雷什金表示,限制外国股东在俄媒体资本中持有的份额,就是要排除外国股东对俄媒体立场施加行政影响的可能性,以“保护国家主权”。
  这项法律中规定,外国股东在俄媒体中持股最大比例限制在20%。此前的规定中,外国股东在俄电视台、广播电台可以拥有不超过50%的股份,纸质媒体则未作限制。
  法律同时规定,外国人、无国籍者和拥有双重国籍的俄罗斯人今后不能作为俄媒体的创办者。
  在经济困难、大幅削减卫生等社会领域开支的情况下,俄罗斯却“勒紧裤腰带”增加对外宣传开支,为与西方展开“持久战”提供资金保障。
  10月24日,俄国家杜马(议会下院)通过了俄罗斯政府提交的未来三年(2015~2017年度)国家预算,根据这份文件,俄方将在2015年度大幅增加对三家主要外宣机构的拨款。
  11月10日,俄罗斯新建媒体品牌“卫星”启动,这是“今日俄罗斯”国家新闻通讯社新创建的媒体品牌。在启动仪式上,俄罗斯知名主持人德米特里·基谢廖夫说,“卫星”要反对西方“猛烈的宣传攻势”,对国际大事提供“另外一种解读”。
  据“卫星”新闻网站介绍,“卫星”的主要受众群是外国民众,它将整合俄罗斯新闻社和俄罗斯之声广播公司的外语报道,以应对西方国家的“宣传战”。
  基谢廖夫说,现在西方媒体充斥全球并创造了一个单极化的世界,这不切实际,会将人类带向折磨与流血,世界也厌倦了只有一种角度的观点,我们要反对这种猛烈的宣传。
  受乌克兰危机影响,俄美关系降至冷战后的最低点。根据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公布的最新民调结果,73%的受访者认为美国是俄罗斯的“主要敌人”。
  强硬却不失灵活,这是普京的特色。11月18日在莫斯科的一次座谈会上,一名代表发言说,美国“企图凌辱俄罗斯”。
  普京当即回答:“事情不是这样的,他们(美国人)不想凌辱我们,他们想让我们屈服,想通过损害我们利益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想把我们置于自己的影响之下。”普京说,大部分俄罗斯人喜欢美国和美国人民,但是对美国政府的政策持否定态度。
  在会议上,当有人提出建议限制引进美国电影时,普京则这样回答:从观众的利益出发,这样做是不可取的,“限制我们的消费者享有他们有需求的产品,这是不对的”。普京最后表示,期待俄罗斯能拍出更多优秀的国产电影。
“没有普京,就没有俄罗斯”
  西方重压下,普京的日子难言轻松。但西方多轮制裁过后,俄罗斯人民却显得空前团结,普京的人气也一路看涨。
  俄总统办公厅第一副主任沃洛金10月22日会见瓦尔代俱乐部成员时语出惊人,“没有普京就没有俄罗斯,有普京才有俄罗斯。”
  他解释说,西方政治家不了解俄罗斯及其基础和原则的实质是什么,俄罗斯人如今把对总统的攻击看作是对国家和他们个人的攻击。
  因此,西方制裁反而在俄罗斯起到了凝聚作用,这些都是普京政策的结果。沃洛金举例说,公共舆论基金会最新民调显示,俄罗斯84%的人支持普京的方针,65%的人认为下届总统候选人非普京莫属。
  俄国家杜马副主席热列兹尼亚克也认为,西方政治家通过制裁追求经济目的和政治目的,试图分裂俄社会,但是他们失算了,俄罗斯人民反因制裁团结起来。
  11月4日是俄罗斯人民团结日。在西方制裁的大背景下,今年的人民团结日庆祝活动尤显隆重,具有鲜明的政治意义。
  当天,在首都莫斯科举行了一场“我们团结在一起”的游行活动,这是今年人民团结日的重头戏。活动号召所有俄罗斯人团结在国家领袖普京周围,不向西方压力低头。
  普京也来到广场参加纪念活动并发表致辞。他说,这个节日象征着俄罗斯人民对国家的忠诚,数百年来,正是爱国主义凝聚着这个多民族的国家,俄罗斯已证明自己有能力捍卫民族利益。
  他动情地说道:“今年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些非同寻常的挑战,就像我国历史上多次出现的那样,我国人民用团结、高昂的精神和道德做出了回答。”
  不过,对于沃洛金“没有普京就没有俄罗斯,有普京才有俄罗斯”的口号,普京则表现出了某种距离。他此前在瓦尔代年会上答问时半开玩笑地说,“朕即国家”那是“太阳王”路易十四说的。“俄罗斯有的是人才,俄罗斯可以离开普京,但普京离不开俄罗斯。我的使命是维护俄罗斯。”
配文:面临重压的俄经济
  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形势不佳,俄罗斯经济增速持续放缓。2013年俄罗斯经济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差表现,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仅增1.3%,不及2012年3.4%增速的一半。今年,西方制裁与近一段时间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因素叠加,令本已状况不佳的俄罗斯经济雪上加霜。据俄央行最新预测,今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将仅为0.3%,2015年将出现零增长。
  西方制裁对俄罗斯经济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制裁降低投资者对俄罗斯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西方制裁不仅限制了俄罗斯企业从西方银行获得贷款,而且许多国外投资者担心俄罗斯的经济前景而将大量资本从俄罗斯撤离。今年前9个月,俄罗斯资本净流出额达852亿美元,资本外流规模是去年同期的1.9倍。据俄财政部预测,今年俄资本外流总额将高达1300亿美元。
  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10月18日将俄罗斯主权信用评级由Baa1下调至Baa2。三天后,穆迪宣布下调俄罗斯7家主要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还对这些金融机构的长期信用评级给出负面预测。
  穆迪指出,随着大量资本从俄罗斯外流、俄罗斯许多借款人在西方获得贷款的能力受限以及国际油价的持续下跌,俄罗斯的外汇储备正在不断减少,这毫无疑问增加了俄罗斯经济运行的风险。
  其次,制裁对俄油气产业形成冲击。
  据西方新一轮对俄制裁,美国和欧盟禁止向俄罗斯提供用于勘探、开采深海石油和页岩油所用的设备,这很有可能会对俄罗斯的石油产量产生影响。
  俄罗斯经济对油气出口依赖程度很高。俄政府在编制预算时,国际市场油价是重要参考指标。油气资源在给俄罗斯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俄罗斯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风险。
  俄能源部长诺瓦克坦言,维持俄罗斯现有石油产量已经越来越难,因为传统油田的开采潜力已经枯竭,这就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开发新油田,而新油田往往位于开发难度大、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
  俄财政部长西卢阿诺夫11月24日在莫斯科出席经济金融论坛时表示,西方对俄实施的地缘政治制裁使俄罗斯每年损失约400亿美元,而如果国际市场油价下跌30%,那么俄罗斯每年将遭受900亿至1000亿美元的损失。他指出,地缘政治紧张导致流入俄罗斯的资本减少,俄罗斯借贷方难以从传统的投资者手中借到钱。
配文:“进口替代”化解食品短缺
  对西方国家部分食品实施进口禁令是普京采取的主要反制裁措施,不过对俄罗斯这样一个对进口食品依赖度近30%的国家来说,此举也引发俄罗斯人对上世纪90年代初食品短缺的回忆。
  8月下旬起,俄罗斯多个地区的麦当劳餐厅因“卫生不达标”被停业整顿。俄官方人士表示,关闭与政治无关。据麦当劳2013年的数据,俄罗斯是北美地区以外七大主要市场之一。但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俄罗斯拿麦当劳“开刀”背后,是对美国制裁的反击。
  为避免进口禁令给百姓生活带来影响,俄罗斯政府采取了“进口替代”政策,提高国产食品在本国市场的占有率,同时积极从未被列入进口禁令清单的国家进口部分缺口较大的食品,以满足国内消费者需求。
  目前,俄罗斯国内食品加工企业,尤其是奶酪生产企业产量增加。国产奶酪在俄罗斯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现在,俄罗斯加强了从中亚和高加索地区国家,以及土耳其、南非和拉丁美洲国家的食品进口力度。
  《环球》杂志记者在莫斯科的麦德龙和欧尚超市看到,进口禁令实施初期,这里曾出现少量食品暂时短缺或质量下降的情况。经过政府努力,目前市场供应基本恢复到禁令前的水平。此前,这些超市中的水果基本来自荷兰、波兰等欧盟国家。现在,来自土耳其、南非、塞尔维亚、哥斯达黎加、巴西等国以及俄罗斯本国的水果占据了超市柜架。
  来源:2014年12月10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5期

2014年4月23日星期三

Sanctions contre la Russie: la direction européenne de NLMK met en garde - RTBF Economie

 

国际银行撤出融资俄国企业项目

俄国外资银行纷纷推迟或撤回对其俄罗斯客户的融资业务。图为三菱东京日联银行设在东京总部。(KAZUHIRO NOGI/AFP)

【大纪元2014年04月19日讯】(大纪元记者程木兰综合报导)正当俄罗斯发行债券筹集资金来源枯竭之际,俄国外资银行纷纷推迟或撤回对其俄罗斯客户的融资业务。日本银行已见采取明快行动。而美国政府也提前警示基金经理,将增加对俄罗斯的制裁措施。

这些行动已凸显了西方制裁远超过黑名单上的个人,更广泛影响到金融商务领域。

据《金融时报》报导,最近几周两家日本大型银行三井住友银行(Sumitomo Mitsui Banking)和三菱东京日联银行(Bank of Tokyo-Mitsubishi UFJ)撤回多笔俄罗斯企业的融资业务。业界认为,日本比任何民族都更加谨慎。

乌克兰危机与西方制裁措施已对俄罗斯的债券发行和股票市场造成寒蝉效应。据Dealogic数据,今年俄罗斯合计国内和国际市场发行的总债券下降至9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74%,是2009年以来最低。

今年迄今,俄罗斯企业只有两笔10亿美元的债券发行。去年同期有9笔共筹集131亿美元。

美国和欧盟都在拟订第二轮制裁计划,以备俄罗斯不履行周四(4月17日)与美国、欧盟乌克兰外长达成的四方协议承诺。

但周五看来,该协议似乎作用不大。亲俄的武装激进份子拒绝交出武器,并拒绝退出已占领的建筑物。而这正是该协议的关键条款。

上个月,就在俄罗斯宣布吞并克里米亚之后数天,三井住友银行抽回对俄罗斯金属集团Metalloinvest的出口融资交易,这是俄国首富乌斯马诺夫Alisher Usmanov旗下拥有的集团。

报导引述知情人士称,当美国将石油交易商Gunvor联合创始人Gennady Timchenko列入制裁黑名单后,该银行即宣布停止提供Gunvor新的信贷额度。

三菱东京日联银行已决定不提供俄罗斯铀出口商Tenex出口融资。

日本银行的动作是俄国境内焦虑的外资银行中最明显的,自3月乌克兰危机升级后已经推迟多项贷款交易,如对钾肥生产商Uralkali、钢铁生产商NLMK和石化集团Sibur等的融资交易。

据悉,多家美国银行也撤回在俄罗斯的新业务。俄罗斯国营银行一位职员说,近来他们市占率大幅升高,“过去从来没有这么忙碌过。”

另外,据彭博社报导,奥巴马政府上周知会美国资产管理公司,正计划对俄罗斯实施更多制裁。一位与会人员透露,美国财政部和国家安全委员会(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官员和共同基金与对冲基金经理在华府会面,警示投资人若担心受到冲击,应及时因应这一风险。

亚特兰大投资公司Invesco新兴市场债券负责人Jack Deino说,上述会面有一定效果,许多买方的公司都削减了对俄罗斯的风险。
此前投资者就在抛售俄罗斯证券,俄罗斯卢布对美元今年下跌7.3%。

华盛顿智库Woodrow Wilson Center俄罗斯高级研究所副主管William Pomeranz认为:就像制裁伊朗一样,我们最大的武器就是设法让俄罗斯离开国际金融市场。俄罗斯人怕这个,这也是俄罗斯人想避免的。

国际银行撤出融资俄国企业项目 | 俄罗斯 | 制裁 | 大纪元

Sanctions contre la Russie: la direction européenne de NLMK met en garde

ECONOMIE | Mis à jour le mercredi 23 avril 2014 à 9h07

Sanctions contre la Russie: NLMK menace la Belgique et l'Europe

  • L'entreprise russe NLMK a envoyé un avertissement aux autorités belges et européennes sur les "effets dévastateurs" que pourrait avoir la prise de sanctions économiques à l'encontre de la Russie dans le domaine de l'acier, révèle mercredi La Libre Belgique. Le 25 mars, soit en pleine crise russo-ukrainienne concernant l'annexion de la Crimée, la branche Europe du géant mondial de l'acier a en effet adressé un courrier en ce sens aux gouvernements belge et d'autres pays européens ainsi qu'à la Commission européenne.

    Sanctions contre la Russie: NLMK menace la Belgique et l'Europe

    Sanctions contre la Russie: NLMK menace la Belgique et l'Europe - ERIC LALMAND - BELGA

    En Belgique, NLMK est implantée à La Louvière et à Clabecq (Ittre) et représente environ 18 000 emplois, tandis que la division européenne emploie 2530 personnes au total.

    NLMK Europe reçoit l'acier de base des sites de production du même groupe situés en Russie et transforme cette matière première en aciers de haute qualité, explique le quotidien. En cas de sanctions, "une interruption des activités européennes de NLMK pourrait conduire à un retard ou à la cessation de l'approvisionnement d'acier à d'importants utilisateurs finaux en Europe, tels que les engins de constructions, l'automobile et le secteur de l'énergie ainsi que la fermeture temporaire ou permanente des installations de production de NLMK en Europe", prévient l'entreprise

    Le géant de l'acier estime en outre que la branche Europe pourrait être lâchée du jour au lendemain par le groupe, étant donné les déficits réguliers de ses usines européennes. "L'aide financière apportée par la société-mère pour soutenir les activités européennes a dépassé les 271 millions euros uniquement pour l'année 2013. L'arrêt forcé du soutien financier de la société-mère pourrait déclencher l'insolvabilité et la fermeture des usines européennes de NLMK. Cela serait inévitablement suivi du licenciement de milliers de travailleurs dont la masse salariale représentait, en 2013, 161 millions euros. Cela aurait un effet dévastateur pour les régions d'Ittre et La Louvière en Belgique, Vérone en Italie et Frederiksvaerk au Danemark", menace le groupe.

    Le gouvernement belge confirme, quant à lui, avoir reçu le courrier de NLMK et gérer ce dossier sensible.

    La Belgique "aux premières loges"

    NLMK est un empire en Russie, le groupe sidérurgique y a des mines et des usines de fabrication d'acier qui font la fierté du pays de Vladimir Poutine. C'est d'ailleurs un magnat du régime, Vladimir Lisin, qui est propriétaire de la compagnie. Et c'est lui qui a eu l'idée d'étendre son empire en direction de nos pays européens pour trouver un aval à sa production sidérurgique: autrement dit des usines capables de transformer l'acier pour en faire des tôles utilisables dans l'automobile ou la construction de génie civile par exemple.

    Et là, la Belgique est aux premières loges, avec les sites de Clabecq et de La Louvière qui emploient au total un millier de personnes, et qui sont directement alimentés par les demis produits de Nolipesk.

    Et c'est sur l"emploi, belge notamment que NLMK pourrait sévir en cas de sanctions européennes contre la Russie. Notre pays serait évidemment touché par des sanctions commerciales et le tolérerait d'autant moins que ses affaires ne sont pas florissantes en Europe: elle vient d'éponger 271 millions d'euros l'an dernier, La Louvière est en perte depuis plusieurs années et Clabecq ne se porte pas bien non plus. Vladimir Lisin a fait ses comptes, si sanctions il devait y avoir, il pourrait arrêter les frais en Europe. Un avertissement qui complique un peu plus le volet économique du conflit ukrainien.

    RTBF avec Belga

Sanctions contre la Russie: la direction européenne de NLMK met en garde - RTBF Economie

2014年3月9日星期日

軍車撞大閘 對峙數小時 俄民兵硬闖烏基地 | 蘋果日報 | 兩岸國際 | 20140309

 

軍車撞大閘 對峙數小時
俄民兵硬闖烏基地

■俄軍車隊開入首府辛菲羅波爾時,有反戰人士抗議。路透社

烏克蘭局勢持續緊張,30多名親俄民兵硬闖克里米亞半島的烏克蘭基地並投擲曳光彈,駕駛軍車破壞大閘,雙方對峙數小時後民兵才撤走。一支多國軍事代表團企圖進入克里米亞時,亦遭親俄民兵向天開槍,阻止他們前進。

數十名親俄民兵在港口城鎮塞瓦斯托波爾(Sevastopol)硬闖烏軍基地,一組爬牆進入,另一組就駕軍車破壞大閘,將基地內約100名烏克蘭士兵包圍。烏方士兵在兵營內設路障與對方對峙;民兵下令烏方士兵投降並宣誓效忠俄羅斯,談判後民兵撤走。
歐洲合作安全組織代表團昨天企圖由北部進入克里米亞時,遭親俄民兵阻止,並向天開槍警告,沒人受傷。俄軍繼續增兵克里米亞,昨日50輛軍車載着數百名俄軍士兵開往首府辛菲羅波爾附近的基地,車隊還有8輛裝甲車、運油車等。基輔當局指目前約有3萬俄軍駐守克里米亞。
俄羅斯總統普京透過發言人重申,雖然與西方國家存在分歧,但不希望因為烏克蘭事件演變成「新冷戰」。美國及歐盟早前宣佈多項制裁措施,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與美國國務卿克里通電話時警告,「草率和魯莽的舉動」會損害美俄關係,亦會令美國自食其果。

俄或減天然氣供應

莫斯科為報復制裁,考慮暫停讓美方到俄調查核武裁減進度。俄羅斯能源巨擘Gazprom也威脅,指烏方拖欠18.9億美元(147億港元)債務,可能會減少向烏方供應天然氣,意味歐洲的燃氣供應也會受影響。
美聯社/路透社

軍車撞大閘 對峙數小時 俄民兵硬闖烏基地 | 蘋果日報 | 兩岸國際 | 20140309

2014年2月20日星期四

Dans un hôtel de Sotchi : "Un loup dans mon couloir ?!" - Le Nouvel Observateur

 

Sotchi réserve son lot de surprises. Cette fois, une lugeuse américaine aperçoit un animal, qui semble bien être un loup, derrière sa porte.

La lugeuse américaine Kate Hansen filme ce qui ressemble à un loup, derrière sa porte, au village olympique de Sotchi. Capture d'écran / YouTube

La lugeuse américaine Kate Hansen a fait une rencontre surprenante et plutôt effrayante dans le village olympique des JO de Sotchi. Sur la vidéo qu'elle a postée jeudi sur les réseaux sociaux, on voit un animal ressemblant à un loup, se baladant tranquillement dans les couloirs du village olympique.

Sur son compte Twitter, Kate Hansen a publié le message "Un loup dans mon couloir?!?" suivi des mots-clés #SochiProblems et #SochiFail puis d'un lien vers une vidéo de 18 secondes filmée par la lugeuse, cachée derrière sa porte.

On y voit ce qui s'apparente à un loup se promener paisiblement et sans crainte, dans un couloir.

Sur les réseaux sociaux, athlètes et journalistes avaient largement évoqué à leur arrivée les problèmes qu'ils avaient rencontrés avec leur hôtel, dont la construction n'était pas totalement terminée pour certains.

Aucun toutefois n'avait encore fait part d'une telle rencontre.

Dans un hôtel de Sotchi : "Un loup dans mon couloir ?!" - Le Nouvel Observateur

2013年6月29日星期六

社會主義變革 經商困難 厄國被中國買起 華人沒得益 - 20130629 - 蘋果日報

 

社會主義變革 經商困難
厄國被中國買起 華人沒得益

【《蘋果》記者厄瓜多爾直擊】中國政府近年漸成為厄瓜多爾大債主,國企買起該國石油、包辦基建,但當地兩萬多中國人並沒因此得益,反而是與中共一氣同根的左翼總統科雷亞(Rafael Correa)推動的社會主義變革,令他們經商困難了,近年不少中國人都選擇離開當地。

「這幾年本地人也開始種中國菜了,因為中國人來的多,特別是國家派出來的工作小組,水電站、石油公司的。」厄瓜多爾華僑華人聯合會第二副主席李玉良(良哥)告訴《蘋果》記者,由於中國政府對南美洲發展的影響,首都基多出現多家中文學校,大學也開中文課,本地人趨之若鶩。

華人受歧視 花名「炒冷飯」

這都是近十年的變化,從澳門到厄瓜多爾已38年的良哥自己有五個子女,只有一個女兒能講一點中文。他說早年因中國人在厄瓜多爾開餐館,被本地人冠以歧視性花名「炒冷飯」,而中國人第一次感覺「站起來」,是李小龍風靡荷李活的時代。
總統科雷亞上台後為減少「美帝國主義」的操控,近年與古巴、伊朗、俄羅斯活動頻繁,國家基建及社會福利開支更依賴中國的貸款。從2009年開始用石油換取中國貸款,累計去年已達70億美元(546億港元);今年初再追加一份價值20億美元(156億港元)的貸款合約。
「同中國關係好是因大家政治路線接近,現在中國借了這麽多錢給他,都是相互利益,也有人不滿,說中國就快買起厄瓜多爾。」良哥認為,中國政府在厄瓜多爾影響力增強,但在當地的中國移民卻並沒有獲得優待。中國人在這裏多經營餐館或是小商品百貨進出口,良哥說百貨早十年八年好做好多,而新政府上台後的左翼路線太急進,「我們一下接受不了。稅收、海關、人工,成本提高,錢難賺,不少人離開了」。

■李玉良指,中國在厄瓜多爾影響力日增,快將「買起」厄瓜多爾。陳奕釗攝
■經營出入口店的薛先生指,厄國政府措施令營商者沒有安全感。陳奕釗攝
■厄國政府對窮人有很多救濟,惟通脹高企,錢不見用。陳奕釗攝

始終不是家「再做兩年回國」

廣州來的薛先生到基多十年,經營進出口,一間小店,專賣中國製造的底褲胸圍服飾等,扣除租金及幾個當地售貨員的工資,他說一年淨收入可達兩、三百萬元人民幣。對他來說,厄瓜多爾始終不是家,妻子上月帶在厄瓜多爾出生的孩子回廣州定居了,留下他一人在此打拼:「我想再做兩年就回國,錢是賺不完的。在這裏沒意思。」
現任總統的一些做法更令經商者沒有安全感,薛先生說:「他想走社會主義路線,財政上約束富人,這對我們生意人不是甚麼好消息。他對對手尤其嚴厲打擊,好幾個我的客戶(當地富商)因曾參選總統,被他用財政問題等壓制,財產被查封,一票之差落選的橡膠大王甚至被趕到國外。」
相比之下,對於與切身利益和生計關係不大的斯諾登事件,當地中國人卻並不關心。

社會主義變革 經商困難 厄國被中國買起 華人沒得益 - 20130629 - 蘋果日報

投資移民易 比中國民主

916

■基多是厄國其中一個最多中國人居住的城市。陳奕釗攝

赤道線上的厄瓜多爾,一年分冬夏兩季,有火山,偶有地震。首都基多依山而建,舊城區充滿西班牙風情的建築,天空湛藍,非常美。儘管薛先生還是認為:「廣州美多了。」但他讚賞這裏比較民主,任何一個公民都有權參選總統,文化包容:「比中國國內民主,對外來文化和移民沒有抗拒,因他們本身就是多民族、多元文化。」
想移民當地有多個途徑,工業投資、存款投資、依親(靠在這裏出世的孩子)、投資房地產。而門檻比美加歐洲發達國家低得多,存2.5萬美元(19.5萬港元)到銀行就能辦存款投資移民,獲永久居留權,買房更是便宜。但近年少了中國人來這裏,因政府推行社會主義變革,稅收高了、勞工條例嚴了,做生意的利潤少了。
政府對窮人有很多補貼救濟,未婚媽媽、傷殘老人,每人每月能拿50美元(390港元),全國200萬人受益。本地人平均工資每月500美元(3,900港元),但因多數消費品甚至原材料依靠入口,稅項推高物價造成通脹,錢不見使。
而隨鄰國哥倫比亞戰亂大批難民湧入,近年厄瓜多爾治安惡化,打劫、偷搶、職業殺手風行。白天偏僻街區都可能遇劫,不過倒是沒有針對華人的罪案。

厄總統:不能處理求庇申請

833

■厄國總統科雷亞指,斯諾登人在外國,厄國不能提供庇護。

美國中情局叛諜斯諾登(Edward Snowden)求庇道路受挫。美國強大壓力下,厄瓜多爾總統科雷亞前日(周四)指,斯諾登人不在厄瓜多爾,不能處理他的求庇申請;俄羅斯則稱,斯諾登已窮途末路,除非厄瓜多爾或其他國家給予政治庇護,否則問題不能解決。

人不在厄國或使領館

雷亞前日一改口風,指斯諾登人不在厄瓜多爾或厄瓜多爾任何一間使領館,因此,厄瓜多爾政府不能處理他的求庇申請,形容情況複雜,「我們也不知道可以如何解決」。至於斯諾登會否獲准進入厄瓜多爾領土,科雷亞也表現猶豫:「我們會可能考慮,但現在他人在俄羅斯。」
厄瓜多爾政治管理國務秘書托拉就指,雖然有厄瓜多爾駐英國大使館職員向斯諾登提供安全通行證,令他得以取道別國前往厄瓜多爾,但她強調該名官員做法未獲政府授權,因此,所發出的安全通行證亦無效。
另外,厄國宣佈放棄美國貿易優惠,以免在斯諾登事件上要屈從於美國的壓力。
俄羅斯內部傳真通訊社引述俄方消息人士稱,隨着俄方拒絕向美方交出斯諾登,斯諾登已走到末路,除非厄瓜多爾或其他國家決定給他政治庇護,否則問題不會得到解決。
美聯社/路透社

父開斯諾登返美三條件

1,622

■美國指摘港府放生斯諾登。

斯諾登行蹤未明,他爸爸朗尼.斯諾登(Lonnie Snowden)單方面開出兒子返回美國的三個條件,只要司法部答應,兒子就會回家。
朗尼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訪問時表示,已透過律師向司法部長霍爾德(Eric Holder)表明,若司法部答應案件審訊前不拘留斯諾登、不向他發出封口令,並讓他選擇受審地點,兒子就會返美。
朗尼強調兒子並非叛國賊,但承認他洩露國家機密,的確是犯了法,又擔心兒子被維基解密操控,身不由己。

袁國強否認「放生」

美國引渡斯諾登陷入僵局,華府處理手法成為眾矢之的,《華盛頓郵報》揭露華府在事發最初12天,僅以司法程序要求香港配合引渡,國務院反應緩慢,直到斯諾登準備離港前幾小時才吊銷他的護照,已錯失良機。
對於美國指摘港府以藉口拖延程序「放生」斯諾登,香港律政司司長袁國強昨日否認這個說法,強調要求美方澄清的不只是斯諾登的名字,還有其他基本資料,他不希望各界只集中談論一個例子,又說上周五向華府發出信件後,律政司至今未獲回覆。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華盛頓郵報》/《蘋果》記者

父開斯諾登返美三條件 - 20130629 - 蘋果日報

 

父開斯諾登返美三條件

■美國指摘港府放生斯諾登。

斯諾登行蹤未明,他爸爸朗尼.斯諾登(Lonnie Snowden)單方面開出兒子返回美國的三個條件,只要司法部答應,兒子就會回家。
朗尼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訪問時表示,已透過律師向司法部長霍爾德(Eric Holder)表明,若司法部答應案件審訊前不拘留斯諾登、不向他發出封口令,並讓他選擇受審地點,兒子就會返美。
朗尼強調兒子並非叛國賊,但承認他洩露國家機密,的確是犯了法,又擔心兒子被維基解密操控,身不由己。

袁國強否認「放生」

美國引渡斯諾登陷入僵局,華府處理手法成為眾矢之的,《華盛頓郵報》揭露華府在事發最初12天,僅以司法程序要求香港配合引渡,國務院反應緩慢,直到斯諾登準備離港前幾小時才吊銷他的護照,已錯失良機。
對於美國指摘港府以藉口拖延程序「放生」斯諾登,香港律政司司長袁國強昨日否認這個說法,強調要求美方澄清的不只是斯諾登的名字,還有其他基本資料,他不希望各界只集中談論一個例子,又說上周五向華府發出信件後,律政司至今未獲回覆。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華盛頓郵報》/《蘋果》記者

父開斯諾登返美三條件 - 20130629 - 蘋果日報

2013年3月24日星期日

俄流亡大亨 伦敦寓所浴缸暴毙 - 汉丰网

 

俄流亡大亨 伦敦寓所浴缸暴毙

2013-03-25 03:35   来源:华商报     编辑:spider  评论0条237人参与

-

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

古辛斯基(银行、传媒大亨)

霍多尔科夫斯基(石油大亨)

维亚希列夫(天然气大亨)

波塔宁(银行、传媒大亨)

阿列克佩罗夫(石油大亨)

斯莫林斯基(银行大亨)

  英国警方23日证实,流亡英国的俄罗斯富豪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23日被发现在伦敦附近的寓所浴缸内死亡。
  警方介绍,贴身保镖首先发现别列佐夫斯基不省人事并拨打急救电话,救护车当地时间下午3时18分赶到现场,急救人员检查后宣告死亡。英国警方表示目前无法解释他的死因。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23日晚些时候证实,已就别列佐夫斯基死亡一事通报总统普京。佩斯科夫说,大约两个月前,别列佐夫斯基向普京致亲笔信,自称“认识到犯下的不少严重错误,请求普京原谅,希望得到机会,返回祖国”。佩斯科夫说,不清楚普京如何回应这封亲笔信。
  别列佐夫斯基出生于1946年,在叶利钦时代,别列佐夫斯基是俄罗斯的“七大寡头”之一,在金融、能源等领域累积了巨额财富,并在政坛呼风唤雨。普京当选总统后,别列佐夫斯基被指控犯有金融诈骗、贪污等罪名,2000年开始流亡英国。
  死因成谜
  债务缠身 自杀?
  一些接近别列佐夫斯基的人说,这名曾经的亿万富翁近期债务缠身,身心俱疲。别列佐夫斯基的好友、俄罗斯著名律师多布罗温斯基称,由于去年在法庭上输给了原合作伙伴、俄前首富阿布拉莫维奇,别列佐夫斯基的“精神”和“财务”上均遭受了巨大打击,最终导致自杀。多布罗温斯基称,“别列佐夫斯基输掉了官司,负债累累,心情沮丧。他已倾家荡产,为了维持生活,不得不变卖自己收藏的名画。我认为他可能无法忍受这一切。还有人从伦敦打电话告诉我,他是自杀。”
  挑战政府 毒杀?
  英国警方23日晚的声明说“别列佐夫斯基的死因现阶段仍然被列为"无法解释"。”警方24日凌晨宣布,已经出动生物、化学、核和放射物问题专家,在事发寓所开展一系列调查,“作为防范措施”。自从流亡英国以来,他一直致力于推翻普京政权。2006年,他早年的副手、前克格勃特工利特维年科死于放射性钋-210中毒,多方调查显示,投毒者来自莫斯科。为此,别列佐夫斯基公开指控普京授权毒杀了利特维年科。别列佐夫斯基曾经不止一次地接到英国警方警告,有人想“做”掉他。
  病情加重 猝死?
  多布罗温斯基告诉俄罗斯媒体,别列佐夫斯基近几周陷入抑郁,可能自杀;别列佐夫斯基密友库德里亚夫采娃称,别列佐夫斯基心脏病加重,近期曾前往以色列就医,可能是猝死主要原因。一些英国媒体报道,别列佐夫斯基在寓所浴缸内自杀。
  不过别列佐夫斯基的另一位生前好友戴米安则称:“绝对不可能是这样的。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没有任何自杀留下的外部迹象。他的身上没有注射导致的针孔,也没有药物中毒的症状,现在不清楚什么原因导致了他的死亡。”
  曲折人生
  叶利钦“红人”被普京通缉5年
  从大学数学教授,到苏联解体后的亿万富翁,再到流亡海外的反政府人士,别列佐夫斯基经历一名寡头从俄罗斯“最有权人物”到通缉犯的戏剧性起落。他的媒体王国更被外界视为叶利钦在1996年总统大选获胜的重要原因。为此,他被美国媒体封为“克里姆林宫的红色教父”。
  国难发家 资产47.5亿
  别列佐夫斯基是个聪明人,他不仅是个了不起的数学家,更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商人。
  别列佐夫斯基1946年出生在莫斯科一个颇有声望的犹太家庭。别列佐夫斯基年仅16岁就考入了莫斯科大学,获得技术科学博士学位时还不到30岁,后成为莫斯科大学数学系教授。
  别列佐夫斯基1989年离开校园,转而从事汽车交易,在苏联解体后的经济市场化、自由化中赚得第一桶金,几年后成为千万富翁。别列佐夫斯基1993年结识时任总统叶利钦,得到赏识,几年内,分别以参股、控股或收购方式进军媒体、航空和石油领域,成为俄罗斯主要寡头之一。据统计,其个人资产最高时达到47.5亿美元。
  叶利钦时期的弄权儿
  1996年是别列佐夫斯基成为叶利钦心腹的关键的一年。在俄罗斯人心中,这一年是“红色”的。由于叶利钦糟糕的“政绩”,在议会选举中,俄罗斯共产党成了第一大党。这使得在紧接着的俄罗斯总统选举中,俄共主席久加诺夫很可能战胜叶利钦。在当年的选举中,第一轮投票,久加诺夫和叶利钦不相上下。
  关键时刻,别列佐夫斯基控制的传媒发挥了作用,帮助叶利钦在第二轮投票中险胜。为此,他被美国媒体封为“克里姆林宫的红色教父”。
  从此,别列佐夫斯基真正成了叶利钦的心腹,被叶利钦任命为国家安全会议副秘书,并出任独联体执行委员会主席。
  俄警方的通缉对象
  在别列佐夫斯基春风得意的时候,俄罗斯政治强人普京崭露头角。别列佐夫斯基逐渐向普京靠拢,并且出资为普京培养议会力量。但普京上台后的表现让别列佐夫斯基大吃一惊。普京公开表示要与寡头们划清界限。不仅如此,普京还推行了一系列铁腕政策,开始兑现自己在竞选时向选民许下的“消灭寡头阶级”的诺言。
  不甘心退出政治圈的别列佐夫斯基,开始利用手中的传媒工具,猛烈抨击普京和他的治国政策。不过,普京已经在克里姆林宫扎下了根,别列佐夫斯基的反叛只能招来更严厉的制裁。
  2000年,一系列涉及别列佐夫斯基的案件进入司法程序,别列佐夫斯基只好到英国“政治避难”。由于其“自我放逐”,2009年俄罗斯一家法院以金融诈骗和贪污等罪名,在缺席审判的情况下将别氏定罪判刑。从那时起,他就一直是俄罗斯警方的通缉对象。
  流亡期间多次逃过暗杀
  自从流亡英国以来,别列佐夫斯基便公开与克里姆林宫作对,并且资助俄罗斯最大的反普京团体“自由俄罗斯”党,图谋推翻普京政权,搞一场新俄罗斯革命。流亡英国期间,别列佐夫斯基曾经逃过多次暗杀,其中包括一次汽车炸弹爆炸。
  普京和别列佐夫斯基之间的较量,并没有因为他远走异乡而结束,反而越来越激烈。据悉,别列佐夫斯基高调反对普京,多次宣扬推翻俄政府,在英国获得政治避难一度成为英国与俄罗斯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贵离婚 2.2亿分手费
  近几年,别列佐夫斯基逐渐淡出国际政治视野,只因个人生活和财富连遭打击而见诸媒体。2008年,他与妻子加林娜·别沙罗娃离婚,媒体曝光“分手费”2.2亿英镑,称之为英国史上最贵离婚。
  今年1月,比别列佐夫斯基小20岁的前女友叶连娜·格尔布诺娃一纸诉状告上法庭,声称别列佐夫斯基欠她数百万英镑,请求法院冻结大约2亿英镑资产,防止后者变卖。原告方出示证据显示,别列佐夫斯基已经面临“财务压力”。
  别列佐夫斯基的一名朋友透露,别列佐夫斯基不久前甚至为购买机票而向他人开口借5000美元。
  垄断巨头
  俄罗斯7寡头畸形时代的产物
  在俄罗斯,寡头是一个沉重而敏感的历史遗留话题。1991年底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接收了一大堆半死不活的企业,引入激进的经济改革方案搞大规模私有化,俄罗斯社会由此进入转型期,“寡头经济”也应运而生。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石油大亨霍多尔科夫斯基与媒体和银行业巨头古辛斯基,伏尔加汽车营销公司总裁别列佐夫斯基,天然气工业公司总裁维亚希列夫,俄罗斯国际集团公司总裁波塔宁,卢克石油公司总裁阿列克佩罗夫,莫斯科储蓄银行总裁斯莫林斯基并称“七寡头”。
  普京总统主政后,向寡头们发出明确警告:“赚钱可以,但不要参政!”
  1 古辛斯基:藏匿中东
  古辛斯基1952年10月生于莫斯科。他当过兵,1981年毕业于国家戏剧艺术学院导演系。发家史:1989年他成立股份商业银行桥银行,并任董事长。1992年,古辛斯基将桥银行改组成股份集团,创建了桥媒体集团。
  结局:2000年6月,俄总检察院指控古辛斯基侵吞国有资产并下令将其逮捕。目前,古辛斯基躲藏在以色列,不时对俄罗斯政府大加抨击。
  2 霍多尔科夫斯基:锒铛入狱
  霍多尔科夫斯基1963年出生在莫斯科一个普通家庭。发家史:1995年,在尤科斯石油公司的拍卖中,霍氏旗下的“梅纳捷普”投资银行以3.5亿美元买下78%的股份。经过不断发展,尤科斯石油公司成为俄第一大、世界第四大私营石油公司,霍氏也成为俄罗斯首富。
  结局:2003年10月,俄检察机关突然将其拘捕,理由是涉嫌巨额逃税、欺诈等多项经济罪名。
  3 维亚希列夫:黯然辞世
  列姆·维亚希列夫1934年出生于萨马拉地区。
  发家史:1989年,俄罗斯天然气公司独立后,他进入该公司。1992年起接替切尔诺梅尔金担任俄天然气公司董事会总裁。他还控制了一些新闻媒体。
  结局:2001年普京解除维亚希列夫的总裁职务,2013年2月辞世。
  4 波塔宁:弃政返商
  波塔宁出生于1961年。发家史:自1990年以来,他建立了一个由工业公司、银行和媒介组成的商业帝国,总资产相当于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的10%。
  结局:叶利钦当选后,波塔宁被任命为第一副总理。1997年,波塔宁离开政界后重返商界。最值得一提的是波塔宁的铜帝国,在铜市场上扮演着最强大的角色。
  5 阿列克佩罗夫:低调听话
  瓦吉特·阿列克佩罗夫是“幸存”的寡头之一。
  发家史:1989年,还不满40岁的阿列克佩罗夫成为苏联历史上最年轻的副部长。担任石油和天然气工业部副部长的他主持了卢克石油公司的组建,他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卢克石油的总经理和总裁。
  结局:即便是普京上台后,他依然过得逍遥,这是因为他把握着三条生存法则:低调耐得住寂寞,听话学会守规则,爱公司和国家。
  6 斯莫林斯基:奄奄一息
  1989年,斯莫林斯基创办了莫斯科储蓄银行并担任总裁。发家史:1996年11月,他获得全俄第五银行农工银行的控制权,莫斯科储蓄银行成为全俄八大银行之一。
  结局:后因非法经营被调查,但内务部调查局人事变动使俄检方撤销了对他的起诉。之后,他的生意越来越差,几乎“奄奄一息”。
  专家解读清理钱权纠结乱局
  普京终结“寡头干政”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邢广程研究员指出,叶利钦时期,俄罗斯的寡头们不仅在经济上兴风作浪,在政治领域也发挥重要影响,寡头势力也逐渐渗透进政权当中。
  普京是叶利钦钦点的接班人,也因此,在初期被寡头们视为当然的支持者或者说控制对象。然而,普京却想彻底理清俄罗斯钱权纠结的乱局,摆脱俄罗斯寡头政治集团的控制。“寡头干政”这一叶利钦时代的政治遗产,在普京看来是十分危险的。
  如何修理这些干政的寡头呢?邢广程指出,从“经济问题”入手来解决寡头的“政治问题”,是普京修理寡头的一大特点。他重拳打击寡头们的经济违法犯罪行为。另外,普京也制定了一系列目的在于限制寡头垄断的政策。实际上,正是普京终结了“寡头干政”。
  据新华社、中新等来源华商报)

俄流亡大亨 伦敦寓所浴缸暴毙 - 汉丰网

2013年2月16日星期六

Météorites : la Russie toujours sous le choc

 

Météorites : la Russie toujours sous le choc

Le Monde.fr | 16.02.2013 à 11h08 • Mis à jour le 16.02.2013 à 11h10 Par Marie Jégo (à Moscou) et Stéphane Foucart

Un homme répare une vitre brisée par une météorite, à Tcheliabinsk, le 15 févirer. Un homme répare une vitre brisée par une météorite, à Tcheliabinsk, le 15 février. | AP/Boris Kaulin

Les vitriers sont à pied d'œuvre à Tcheliabinsk, cité industrielle de l'Oural de 1,3 million d'habitants, où une pluie de fragments météoriques tombée sur la ville et autour, vendredi 15 février, a causé de nombreux dégâts, soufflant la plupart des fenêtres et des vitrines du centre. Mille deux cents personnes – dont 200 enfants – ont été blessées par les bris de verre, 300bâtiments ont été légèrement endommagés.

 

Les centres industriels et militaires sensibles, notamment les dépôts d'armes chimiques et de déchets nucléaires, n'ont pas été touchés. Seule une usine de zinc a été frappée: un mur et le toit se sont écroulés. Selon le gouverneur de la région, Mikhaïl Iourievitch, l'impact de la météorite a causé pour plus de 22millions d'euros de destructions matérielles.

Lourd de 10 tonnes environ, le corps céleste s'est désintégré dans l'atmosphère à une altitude de 30 à 50 kilomètres, avant de retomber en pluie sur la ville, laissant une longue traînée blanche dans le ciel, visible à plusieurs centaines de kilomètres à la ronde. Un morceau de météorite a transpercé la glace du lac de Tcherbakoul, non loin de Tcheliabinsk, dessinant un trou de plusieurs mètres de large à la surface gelée.

DÉBRIS EN VENTE SUR INTERNET

Connaissant la curiosité et l'intrépidité des Russes, prompts à braver tous les dangers pour récupérer un morceau de pierre, l'endroit a été bouclé par la police. D'ailleurs, quelques heures après les premiers émois causés par l'intrusion céleste, des petits malins ont mis en vente sur Internet des "débris de météorite".

Le trou formé par une météorite sur le lac de Tcherbakoul, près de Tcheliabinsk, le 15 février. Le trou formé par une météorite sur le lac de Tcherbakoul, près de Tcheliabinsk, le 15 février. | AP/Uncredited

Samedi matin, la Russie tout entière était encore sous le choc, ressassant à l'envi les récits, les vidéos et les témoignages des gens de Tcheliabinsk. Le "hashtag" du jour sur Twitter est le mot "météorite", la presse regorge d'articles sur le sujet et l'agence Ria-Novosti a consacré 130 dépêches à l'événement.

De nombreuses vidéos circulent sur la Toile, filmées par des portables ou encore par les caméras installées dans les automobiles. En Russie, le constat à l'amiable n'existant pas et les automobilistes se méfiant de la police de la route, de nombreux conducteurs ont embarqué leur propre caméra à bord et se retrouvent en position d'informateurs de première main, prêts à filmer tout ce qui se passe.

"FRAGILITÉ DE L'ÉCONOMIE MONDIALE"

C'est ainsi que la sortie de piste d'un Tupolev 204 (quatre morts) à l'aéroport de Vnoukovo Moscou, le 29 décembre 2012, a été filmée en direct. La même chose s'est produite avec la météorite, dont le trajet et l'explosion en vol étaient visibles sur YouTube bien avant la publication des premiers communiqués officiels. Des montages photos humoristiques ont rapidement circulé : l'un d'eux représente le président Vladimir Poutine torse nu, à califourchon sur l'astéroïde.

Les explications les plus variées ont cours. Vladimir Jirinovski, le député ultranationaliste de la Douma (Chambre basse du Parlement), a estimé qu'il pouvait s'agir des effets d'une nouvelle arme testée par les Américains. Le métropolite Téophane, l'autorité spirituelle de Tcheliabinsk, a invité les paroissiens à s'interroger sur la solidité de leur foi. Présent à un forum économique à Krasnoïarsk (Sibérie), le premier ministre, Dmitri Medvedev, a pour sa part estimé que l'événement était "la preuve de la fragilité de l'économie mondiale et de la planète tout entière".

Des employés municipaux réparent l'installation électrique de Tcheliabinsk, le 15 février. Des employés municipaux réparent l'installation électrique de Tcheliabinsk, le 15 février. | AP/Oleg Kargapolov

L'incident était-il prévisible? La pluie de fragments météoritiques qui s'est abattue sur l'Oural a été liée, par certains commentateurs, au passage – prévu de longue date pour le 15 février au soir – de l'astéroïde 2012-DA14 à seulement 28 000 km de la Terre. "On aurait pu imaginer que 2012-DA14 faisait partie d'un ''vol en formation'' de plusieurs corps, comme pour un essaim météoritique, explique Daniel Hestroffer, astronome à l'Observatoire de Paris et directeur de l'Institut de mécanique céleste et de calcul des éphémérides (IMCCE). Mais la trajectoire du bolide, du nord-est au sud-ouest, n'est vraiment pas compatible avec celle du visiteur du soir 2012-DA14, qui a, lui, une direction sud-nord."

Ce fait "semble clairement découpler les deux phénomènes", confirme Christophe Bonnal, expert au Centre national d'études spatiales (CNES). "D'autant plus qu'ils sont distants de 24 heures, au cours desquelles la Terre a parcouru environ 2 millions et demi de kilomètres sur son orbite", ajoute-t-il. Selon M. Bonnal, la pluie de fragments qui s'est abattue sur l'Oural a été provoquée par l'entrée dans l'atmosphère "d'un objet unique d'environ une dizaine de mètres au plus, qui s'est largement désintégré dans l'atmosphère, même si de petits cratères auraient semble-t-il été identifiés au sol".

Météorites : la Russie toujours sous le choc

记者手记:陨石坠落后的车里雅宾斯克 - 滚动新闻 - 21CN.COM

 

记者手记:陨石坠落后的车里雅宾斯克

来源:新华网 | 2013-02-16 19:01:08 |

  新华网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2月16日电(记者贺颖骏 姜克红 代贺)当地时间16日凌晨,从莫斯科出发前往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的班机几乎成了携带“长枪短炮”的媒体记者专机。就在前一天,一颗陨石突袭车里雅宾斯克州,导致约1200人受伤,近3000座建筑物受损。

  抵达车市后,记者来到当地受损最严重的车里雅宾斯克制锌工厂,临街的一座约15米高的围墙被陨石坠落形成的冲击波削去一半。当地警察告诉记者,因为是旧厂房,所以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也没有影响生产。不过,这家在俄罗斯境内外上市的公司股价却应声下跌了约2%。

  陨石坠落给这里造成的最直观破坏莫过于大量建筑的玻璃窗被震碎。沿街走过,可看到不少住宅的窗户上没有了玻璃,很多居民不得不用玻璃纸暂时代替,以保证室内温暖。据俄紧急情况部统计,被冲击波震碎的玻璃面积达20万平方米。“缺玻璃”成为眼下当地政府面临的主要难题。俄当局已组织从周边地区向这里调运玻璃。

  除了财产损失,陨石坠落还导致约1200人受伤,其中绝大部分是被飞溅的玻璃碎片擦伤、划伤、碰伤的轻伤者,目前已确认两名受重伤者。

  车里雅宾斯克市内交通、通信、供水和能源等生活保障系统运行正常,居民生活秩序井然。根据俄紧急情况部的监测,市区的辐射水平也处于正常范围。在旅馆监控状况的内务部工作人员斯托尔波夫对记者说,陨石坠落时确实引起不少当地居民的恐慌,甚至有人认为是战争爆发了,但媒体对事件真相的报道很快打消了他们心中的恐慌。“关于陨石的事,你上网去看吧,那里什么信息都有。”他还打趣地问:“你们中国有没有掉过这样的东西?”

  另一方面,坠落的陨石碎片到底落在何处成为悬念。俄内务部15日称,他们已确定了三处碎片坠落区域。记者赶到其中一处距车市约150公里处的切巴尔库利湖。据称,一块碎片落入该湖中心,砸出一个直径约8米的冰窟窿。不过在记者赶到时,当地警察已将通往这个窟窿的道路封锁。据俄紧急情况部说,6名潜水员近期将下潜至切巴尔库利湖,目前尚未找到陨石碎片。

记者手记:陨石坠落后的车里雅宾斯克 - 滚动新闻 - 21CN.COM

2012年6月28日星期四

全球最大 巨無霸麥當勞進軍倫奧 - 20120627 - 蘋果日報

 

全球最大
巨無霸麥當勞進軍倫奧

667

Initial Image

倫敦奧運公園麥當勞快餐店是全球最大的麥當勞,可招呼1,500人。互聯網

英國倫敦奧運揭幕在即,硬件設施準備就緒,座落在奧林匹克公園( Olympic Park)正中央的麥當勞餐廳揭幕。這間麥當勞樓高兩層,面積之大冠絕全球麥當勞。

店內的擺設相當優雅,予人很舒適的感覺。互聯網
店員積極為快餐店佈置。互聯網

這間麥當勞巨無霸,面積3,000平方呎,每小時足以容納1,200名食客,在奧運29天期間估計會供應175萬套餐,銷售額達300萬鎊(3,628萬港元)。除了大,它還是首間「綠色」麥當勞,大樓和配件有75%採用循環再造的物料,符合綠色奧運精神。隨奧運閉幕,它就會拆卸,全球最大麥當勞之名,會由俄羅斯莫斯科分店重奪。
奧運麥當勞講環保,主場館上蓋最近安裝了煙囪、蒸氣發電機、斧頭和棉布織機,估計開幕禮主題是英國曾經輝煌的工業革命時代。
英國《每日郵報》/《每日電訊報》

全球最大 巨無霸麥當勞進軍倫奧 - 20120627 - 蘋果日報

2012年6月22日星期五

俄官员'悬浮'遭恶搞(图)

 

Officials sent to the moon<BR>俄官员'悬浮'遭恶搞(图)

Officials sent to the moon
俄官员'悬浮'遭恶搞(图)

Authorities in Labinsk, a town in southern Russia, came under fire after posting fake pictures of themselves pretending to attend a local sporting event, The Moscow Times reported. The fake was immediately spotted by Russian Internet users. Some went on to photoshop (图像处理,即PS) the authorities into some uncanny (怪诞的) backgrounds. With the help of creative minds, the officials were sent to a Hollywood red carpet, a gay parade, the White House and even to the moon.(See photo)

据《莫斯科时报》报道,俄罗斯南部小镇拉宾斯基的官员们日前被"塞进"了一张照片中,招来非议。照片显示,他们出席了一场地方运动会,但俄网友随即认出这是一张合成照。随后,网友发挥想象才思,并"山寨"出系列怪诞合成照。在这些恶搞作品中,地方官员时而好莱坞红毯秀,时而参加同性恋大游行,时而参观白宫,甚至到月球视察工作。(见图)

*以上新闻由ChinaDaily双语手机报提供

Officials sent to the moon
俄官员'悬浮'遭恶搞(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