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9日星期五

本地新闻 2012-06-29

蘋果日報-自己對自己失望的奇怪句式 - 亦彤


自己對自己失望的奇怪句式 - 亦彤

面對傳媒的窮追不捨,身陷僭建醜聞囹圄的梁振英,公開表示對自己感到很失望。這番話又再展露這位候任特首的驚人語言偽術。因為正常人說感到失望,在一般的語境下,理應自己是受到虧欠、被辜負的一方,並且同時涉及另一方的他者。因此,在邏輯上,不可能出現自己對自己失望、自己對自己饒恕的奇怪句式。餘下的可能,就是此君已經患上淺層的精神分裂,演繹多重人格而不自知。


當梁振英在眾目睽睽之下,同時間扮演天使與魔鬼,就有不少人在真相未明之前,嘗試揣摩其心理狀態,還原其非法僭建行為的真正動機。譬如前梁振英競選辦主席張震遠認為「這是疏忽,但絕對不涉及誠信問題」;候任特首辦主管羅范椒芬表示「他是真心相信那花棚不是僭建」。從他們的角度而言,梁振英為登上香港權力第一高位蓄謀已久,必然是一個心思細密、行事謹慎的角色,這種人物不可能在發生連串高官僭建事件後,仍然對其可能面對的風險紋風不動。更何況,他早前大方邀請傳媒進入其大宅進行採訪,倘若梁振英真是狼子野心、機關算盡的話,更足證他在事件曝光前不存在知情不報的嫌疑。然而,這種將疏忽與誠信切割處理的做法,存在重大的邏輯謬誤。首先,梁振英早已在競選特首的時候,指出對手唐英年隱瞞大宅僭建是涉及誠信問題,他不可能沿用雙重標準去處理同一問題。其次,梁振英曾在競選期間表示自己是沒有僭建的清白之軀,故問題的關鍵在於,到底他有沒有足夠的理由去確信其山頂住宅並沒有違規建築?他說曾委託的兩名律師及一名建築師檢查大宅認為並無僭建,卻不肯公開其身份,試問公眾單憑梁振英的片面之詞從何判斷誰在說謊?梁所謂「由個人一力承擔」的說法根本無助了解真相──因為他若受到專業意見誤導,該等人士理應受到社會譴責,還他一個公道;相反,若他清楚知道僭建物的存在,而向公眾隱瞞甚至扭曲事實,這種裝扮出來的「疏忽」就絕對涉及嚴重的誠信問題。當日唐英年在特首選舉論壇上抖出行政會議的內幕,指出有人試圖以商台牌照續期去打壓言論自由、甚至提出調動防暴隊和催淚彈對付示威人士等,其時梁辦重申這是「捏造事實」、「一個謊言加上另一個謊言」,梁振英本人更表示這些指控屬子虛烏有的「人格謀殺」。隨着梁振英僭建風波不斷發酵,就越來越發覺兩件事的本質毫無二致;不同的是,當梁振英的人格一個又一個被殺下來的時候,又不斷有另外一個人格取而代之。電視劇《心戰》片末主角靳兆楠曾有這麼一段的獨白:要窺視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就像一次冒險旅程,因為每一個人,無論他有多真善,他的內心深處往往是漆黑一片。到底最後哪一個人格才能反映真正的梁振英?而當這個真正的梁振英一旦被揭穿,又會否是社會大眾所難以承受的殘酷?想到此處,才是真正教人不寒而慄的地方。亦彤自由撰稿人

上一則: 香港真的「玩完」了嗎? - 徐少驊

下一則: 謊話比僭建更難掩蓋 - 雲尼

遊搜好行:泥漿肉搏縮沙象拔蚌 - 20120628 - 蘋果日報

 

遊搜好行:泥漿肉搏縮沙象拔蚌

10,133

Initial Image

■一排排圓形膠管是用來保護年幼象拔蚌。

假如有個後花園,不少人會用來種花種菜;若然屋後是個私人海灘……對港人來說是超現實問題,但對於美國人來說,私人海灘竟用來飼養象拔蚌!六年後的收成日,從洞中一手抽出鮮味,弄得渾身是泥,確實樂在其中。
記者:符樂
攝影:譚盈傑
鳴謝:一田百貨、 Taylor Fine Food

■伸手一篤,象拔蚌縮回沙內,很可愛呢!

泥漿人採象拔蚌

來到西雅圖 Puget Sound末端的私人海灘 ELD inlet,剛遇上象拔蚌收成期,趁潮退立即趕往海灘一睹工人收集象拔蚌。在滿佈泥濘的灘上,舉步難艱地慢慢「移動」,未見蚌蹤,只見海灘上有上千個直徑約15厘米的圓形管洞,一行行整齊排列,果真壯觀!令人摸不着頭腦之際,海產公司 Taylor Shellfish Farms的老闆 Jeff解釋:「這是培育象拔蚌用的,膠管全長約25至30厘米,深埋沙底,僅露出約10厘米,每條膠管放了三顆象拔蚌幼苗,牠們會慢慢從沙裏鑽,越鑽越深。一年後小象拔蚌深入沙底約35厘米,並開始分散,屆時便可取出膠管,讓牠們自由成長,從放幼苗到收成,需時六年。若非用膠管保護,幼苗便會被海水冲走,或成為其他生物的食糧。」
我們以「龜速」行入海灘,走近滿面泥漿的工人,他們教路:「象拔蚌藏在哪兒?細心觀察沙灘上不時冒出小水泡,那是象拔蚌噴出來的。再尋找沙灘上比拇指還小的象拔蚌頭,輕輕一篤,牠便立即縮回沙裏,行蹤便敗露了!」工人手持高壓水槍,將沙泥射開,再伸手入沙內取出比手掌還大的象拔蚌。有些象拔蚌深藏沙下近一米,工人要面貼沙面才能將牠們拔出,難怪工人比泥漿摔角手還黑呢!

■工人用竹枝在發現象拔蚌的地方作記認。
■工人手持高壓水槍,將沙泥射開往內淘。
■幾經辛苦,才將象拔蚌拔出來。

■為了象拔蚌,工人都變成「泥漿摔角手」。
■手持軟腍腍的象拔蚌,還真笑出來呢!
■厚重的膠水靴,是到訪象拔蚌海灘必備的工具。

象拔蚌成長100歲

飼養象拔蚌,要選擇沙泥質地、水流暢通、風浪小、營養豐富的內灣, Jeff說:「華盛頓州盛產貝殼類海產,因為這裏有很多河流,大量營養從山上冲到內灣,蘊藏在河床內,加上有天然山脈保護海灘,令水質清澈。」
象拔蚌原來從小便與沙為伴,以吸收海水內的養份為生。剛出生的象拔蚌 BB不足一毫米,即使放在掌心亦幾乎看不見,約兩個月後長約八毫米才能下海播苗。年輕象拔蚌每年約長2厘米,約四歲時已近15厘米;其後生長減慢,軟腍腍的身軀變得不愛動,躲在殼裏度日不再移動,但牠們的壽命比你同我都長,可達百年呢!

■撈起隔水, Jeff(左)手持大量象拔蚌 BB!
■象拔蚌從小與沙為伴,潛沙能力高強。
■(左至右)象拔蚌三級制,越白滑為一級;稍黄為二級;樣衰者為三級。

隱世女蠔王 90秒開25隻

除象拔蚌,華盛頓州的生蠔產量更是全美之冠,這裏有位堪稱全世界開蠔最快的高手。幾經轉折來到小鎮 Shelton,讓我想起《反斗車王》內的靜寂「打冷震」,找到來自越南的 Xinh T.Dwelley,她下嫁軍人老公後赴美,在生蠔工場工作,練得一身開蠔絕技,她曾奪得五屆美國西岸開蠔比賽冠軍,更創下90秒開蠔25隻紀錄。幾經哀求,她才願意一展身手,平均不用10秒開一隻,看得觀眾目定口呆! Xinh亦煮得一手好菜,開設同名餐廳,慕名者眾帶旺整個小鎮。餐廳提供的海產都是從附近水域直送,保證新鮮。她將中西菜式混合,融合大量越南元素,又用大量亞洲食材如香茅、薑葱及豉椒等,形成獨有風格。

女蠔王 Xinh T.Dwelley
■芝士焗生蠔$133
■象拔蚌雲吞$102

開蠔三部曲

■一邊用力將蠔撞在枱上,一邊撬入蠔刀。
■蠔刀沿蠔邊劏開,同時將蠔肉與殼分離。
■開殼後將蠔肉與殼徹底分離。

Xinh's Clam& Oyster House

地址:221 W. Railroad Avenue#D Shelton, WA98584

美國海產 空運到港

急不及待想吃美國新鮮海產,可到一田百貨滿足口腹之慾。由即日起至7月4日,多款來自美國的新鮮海產包括象拔蚌、馬拉蜆及青口等,每日空運到港,多款美國生蠔更打折出售,連平日少見的奧林匹克蠔都有,滿足貪吃的港人。

Travel Memo

持特區護照或 BNO者均需簽證。
查詢:21473586(美國大使館)
乘搭國泰航空由香港來回美國西雅圖,經濟艙票價由$16,100起(未連稅)。
查詢: http://www.cathaypacific.com
1美元兌7.8港元(文中價錢已折算港元)

遊搜好行:泥漿肉搏縮沙象拔蚌 - 20120628 - 蘋果日報

壹週刊 - 1164 - 坐看雲起時 故園師侶

 

坐看雲起時

故園師侶

2012年06月28日

在華威大學文學院旁的圖書館,重逢從前的英文系教授夏德曼( Dr Malcolm Hardman)。
夏教授年逾七十,一頭白髮,在電郵裡,他說仍然記得我當年班上這個學生:說話風趣,觀點機智。真的這樣嗎?我不記得了。也許這是老人家的謙厚奉承。

畢業的那年,我在圖書館開了一個畫展。許多教授講師和同學都買了作品。我記得夏德曼教授在他的辦公室裡遞給我支票:「收下吧,算是兼賀你畢業的禮物。」三十年過去,他告訴我,當年那幅風景素描,仍掛在他書房的牆上:「而且與羅斯金的作品並列一起。」
夏教授已經退休,但還是英國十九世紀藝評家羅斯金學會( John Ruskim Society)的會長。每個月他都坐火車到蘭開斯物大學授一節課。「我最近專研維多利亞時代,發現維多利亞的文學和藝術,受古典希臘的影響甚深。」老教授說。
「就像阿諾德的名詩《多佛海濱》( Dover Beach)。」我答:「 The Sea Is Calm Tonight, The Tide Is Full, The Moon Is Bright.(大海今夜寧靜,潮水正高,月光正圓)。」我背了幾句詩:「我明白了。原來阿諾德最後提到希臘悲劇作家蘇福克拉斯( Sophocles),他說:站在多佛海濱,遙望歐洲大陸淡遠的燈光,想起希臘悲劇的這位遠祖,三千年前,也站在愛琴海邊看海浪,由此而想起人世的悲慘,這不就是維多利亞時代文藝家對古希臘的致敬?」我說。夏教授拋來這隻皮球,幸好我接得住,雖然對於維多利亞時代和古希臘的關係,我沒有真正研究過。

「確實是這樣。英國首相麥美倫,訪問美國時,有一句很精警的話:我們英國是希臘,而你們美國是羅馬。」夏教授說:「這句話啟發了我。原來希臘的古典精神,於維多利亞時代的影響,既深且遠。」
「我還以為英國受羅馬影響更大。」我說:「吉朋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不是十九世紀以來,歷任英國首相幾乎必讀之書?而且英國人比意大利人更覺得自己是羅馬文化精神的繼承人。管治全世界的殖民地,不就像當年羅馬人跨越地中海,從迦太基到康士坦丁堡,英國的管治從緬甸印度到非洲,那套深沉的智慧,不也是從羅馬那裡學來?」我故意與夏教授抬槓。
「不,希臘比羅馬更輝煌,維多利亞時代早就發現了這一點。」然後他滔滔不絕從羅斯金的美學說到端納的油畫,我仔細聽着。老教授今天說的話,我句句有感悟。

等他發表高論完畢,我忍不住說:「夏教授,我多麼希望現在我是二十一歲,重新上你的導修課,我一定比當年的自己對你的課有更大的貢獻。因為那時年紀太輕,讀英國文學,還沒學懂觸類旁通。譬如,我上你的現代文學課,讀艾略特的詩,那時只知道是工業革命帶來心靈的疏離,離開大學之後,我才學懂把畢加索的現代畫、第一次世界大戰,甚至第一次大戰之後,德國的表現主義,融通起來,與艾略特的《荒原》( The Waste Land)平行並讀。我要很久之後方始開悟,覺得很悔恨,在你的課堂上,當年我若懂得這一切,一定會令你另眼相看。」
夏老教授笑了:「年輕讀文學,與年紀大一點不同,這一點不能勉強。最重要的是,如果你來自東方,當年能以東方的文化角度,看一本英國小說,提出新的觸覺和觀點,已經很不錯。」

對於維多利亞時代,這幾年我倒有一點體會:十九世紀的歐洲,是一個輝煌的時代,但到了十九世紀末,極端思想抬頭,德國哲學家尼采宣布上帝之死,德國人出了幾個偏激而冷酷的哲學家,如叔本華,馬克思則流亡英國寫成《資本論》,帶動二十世紀初共產主義和納粹的極端思想興起,席捲歐洲,與蘇聯互為魔峙。
但隔一道海峽,英國紋風不動,沒有受到極端思潮波及,因為十九世紀初英國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興起,像穆爾( John Mill)、邊森( Jeremy Bentham),還有洛克( John Locke),十九世紀一開局,英國就通過了禁止販賣黑奴法,而且受到法國大革命的驚嚇,許多思想家分析法國革命對恐怖時代的極端尤有研究,於是避過馬克思預測的無產階級革命浩劫。我問夏教授:「是不是因為這樣,英國知識界為自己打了針疫苗,令這個小島免於歐洲大陸極左或極右的災難?」

「你的觀察很正確。」夏教授說:「我們很幸運,因為君主立憲,在十九世紀不斷鞏固,自由黨和工黨相繼出現。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基本上把歐陸當做反面教材。」
英國有幸,如此對一場魔瘟免了疫,中國可交足了霉運。在舉世瘋狂之際,英國能獨善其身,這就解釋了英國與歐洲之間的疏離,從那時已經布局,直到戴卓爾夫人拒絕加入歐元區此一心理背景,源遠流長。
夏教授打開了話匣子,滔滔不絕。在香港,我也長久沒碰到過說話如此投契的人。上天下地,沒邊際的拉扯。最後,我告訴夏教授:一九九四年,我遇到車禍,差點沒命,從麻醉中醒來,我先想到莎士比亞《暴風雨》裡的名句:「我們是夢造成的材料,短暫的人生,由一場睡眠圓抱。」我告訴夏教授:值彼生死關頭,我方咀嚼得其中的大義,想起這句詩,在病床上我熱淚盈眶。

「文學的力量,很不幸,要在生死關頭才領略到。」夏教授說。他告訴我,進華威教書前,他去土耳其教英國文學,誤喝了水喉的水,染上痢疾,送到醫院,也差點丟了一條命。
生死莫非有定?師生本來在不同的軌跡上,因為緣分交疊過,現在又重逢。英文所謂 Our Paths Will Cross Again,不就是此意?夏教授叫我下次回英,到他家裡的花園喝下午茶。此時我才知道他夫婦並無子女,時時與羅斯金學會的一眾愛好者聚會。「歡迎你隨時來,告訴我們一點東方的事。」
三十年前,我不敢亂說,現在多了一點自信,因為有一點通識。回香港之後,收到老教授的電郵:「與你重逢談天,很愉快的經驗,另一位教授李格諾( John Rigna)向你問候,他現在果夫島,希望將來有緣再相見。」

陶傑

(陶傑)

壹週刊 - 1164 - 坐看雲起時 故園師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