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6日星期四

亞洲週刊 人民幣國際化邁向自主

 

人民幣國際化邁向自主

中國借國際貿易出現逆差的時機,擴大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交易價浮動區間到百分之一,避免遭到炒作,在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和國際化路徑圖上邁出一大步,顯示自主性,有利人民幣圈的形成。


四月十四日,中國人民銀行選擇在週末宣布這重大消息﹕十六日起,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交易價浮動區間由原先千分之五擴大一倍,到百分之一。這雖然只是即期外匯市場上的一小步,卻顯示了中國匯改的大方向。中國匯率的形成機制將更市場化,終極目標即是人民幣的國際化。
關切當今國際政經及金融形勢的人都了解,隨著中國經濟成長,為了確保國家債權及經濟成長條件,人民幣的國際化幾乎已成了唯一選擇;而人民幣的國際化又以匯率改革的市場化為要件。但中國的匯率市場化改革卻需要考慮改革時間,過去由於中國出口暢旺,成長率動輒兩位數,人民幣價位低估已成了美國炒作的話題,這時候若進行市場化匯率改革,必然國際熱錢湧入,將人民幣炒作成強勢貨幣,而挫折中國經濟成長的自然環境。但今年以來,中國的國際收支條件已變,二月份,中國的貿易甚至出現三百億美元的逆差,今年全年的GDP增長率估計僅有百分之八至九左右,這樣的經濟現實意謂著進行匯改已可減少了國際熱錢干擾;更重要的是,中國匯率形成機制更市場化,美國指控中國操縱匯率的聲浪就會變小。
也正因此,中國人民銀行擴大即期外匯市場的每日波動幅度,包括美國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都持肯定態度。因為截至目前為止,中國在實施的仍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人民幣仍不能自由兌換,要金融改革使人民幣國際化,先決條件就是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而匯率的市場化則需要有適應的過程。今年農曆年後,大陸外匯市場匯率中間價大幅震盪,今年四月起人民銀行開放匯入外資到四百億美元的水準,都被認為是人民銀行自己在做市場測試。而今終於正式決定擴大波動幅度,可以預料中國往後的外匯交易量必會大幅增加。如果市場調適良好,長期的匯率變動不會變大,但短期的起伏則會增大,因此對大陸人民所造成的影響當不會太大,但卻可能有兩大挑戰︰
第一,中國以前實施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那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匯率制,中國進出口廠商不必考慮匯率的震盪風險,但匯改之後由於短期的波動變大,廠商的營運風險即會增多,廠商面對匯率市場化的新階段已須有所準備。
第二,二零一二年自第二季開始,將會有極多挑戰,美元可能再度疲弱,歐債危機可能再度深化,都可能造成美元及歐元資產逃逸,形成新一波熱錢,這些熱錢當然是往新興經濟體移動,中國則必然是首要目標。因此人民幣波動幅度擴大可能導致熱錢的壓力。
但不論中國匯改會有什麼樣的壓力,匯率市場化改革及人民幣國際化早是中國改革的既定方向,問題在於匯率的市場化改革及人民幣的國際化都不是一蹴可及的事。就以美國為例,它的經濟實力在一八七二年已超過整個英國,但美元影響力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才逐漸加重,到了二戰之後美元才成為世界最主要的儲備及交易貨幣。就以德日為例,它的淨出口貿易早已超過美國,但它們的貨幣在全球金融系統卻毫無功能。要成為全球貨幣就必須有全球貨幣的屬性,它必須能自由買賣,必須作為國際票券信貸的媒介,而且當一種貨幣成了國際貨幣後,它的價位即由全球市場決定,而不是自己根據政策需要而自主決定,像德日等國即為了出口利益而拒絕成為國際貨幣。
而中國近年來出現人民幣國際化的聲浪,主因乃是基於債權的考慮。中國過去皆以美元馬首是瞻,中國以外匯存底購買美債,藉以穩定美國這出口市場。這也就是說後進國以它的外匯儲蓄購買持續在貶值中的美債,使中國需要持續要求美國保證債權利益,至於美國當然不會這樣保證,因此在金融海嘯後,中國在「特別提款權」上做文章。但當代金融權威學者艾肯柏林指出,「特別提款權」只是記帳清算單位,並非真的貨幣。中國只是用特別提款權表露它對國際金融秩序的不滿而已,中國自己真正在做的乃是有自己路徑圖的人民幣國際化,包括與印尼、馬來西亞、韓國、阿根廷、冰島等十三個國家換匯;與許多國家直接使用人民幣報價交易,二零一零年這種交易達七百八十億美元,二零一一年第一季已擴增到二千二百億美元,主要以香港為中心接受外國的人民幣存款和人民幣債券;從二零零九年起中國由五個特區開始試辦,二零一一年已擴及全國用人民幣直接和香港交易。中國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圖乃是要形成一個「人民幣圈」,它不是要取代美元,而是要在二零一五年成為國際貨幣基金幾個主要一籃子貨幣之一,而上海到二零二零年將成為中國金融中心,香港則是最大的離岸中心。
因此,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和人民幣國際化乃是可見的目標,我們可樂見其成。■

安徒: 世故說韓寒

 

2012年1月14日星期六

安徒: 世故說韓寒


近日中國知名作家韓寒,在網誌上發表一系列文章:既談革命,又說民主,再論自由。文章洋洋灑灑,引起爭論甚大,韓粉留言討論數以萬計,也觸發國內外左派右派大辯論。

自由派和同情維權人士,認為在〈談革命〉一文中的韓寒拒絕革命,只談改革,觀點保守,結論是韓寒已經變質、投誠,被建制收編,對此他們大表失望。

不過,認為韓寒依然是往往那個韓寒的,多半更喜歡韓寒在〈要自由〉一文中,要求創作自由、新聞自由的立場表白,並謂如果情況一直沒有改善,自己會每年去文聯、作協的大會抗議。

平情而論,如果以思想水平來評價,韓寒這種反對激進革命,只求從個人切身的問題出發,爭取一點一滴改革空間的改良主義,並無任何驚天動地的創見。

再以內地嚴苛的審查制度來說,韓寒的言論更好像是一種習以為常的「擦邊球」寫作,以反對危害政權的激烈革命那種(若真似假)的姿態,換取可以暢論爭取自由價值的安全空間,甚至輕輕發出鼓勵行動的呼召。

能夠引起這番激烈爭論的,端在於韓寒獨有的青年領袖、文化明星的地位。

過去韓寒的雜文針砭時弊,呼應青年反叛情緒,以調皮、機智而又不失言之有物的姿態,廣受歡迎。不單聲譽日隆,更具高度市場價值。及至後來成為國際知名的風雲人物,人們不但寄望於他領導青年思想,更有不少對中國國情隔膜者,想透過韓寒來了解中國青年的思想感情動態。於是,韓寒的一舉一動都受注目。

中國特有文化明星

顯然,韓寒這種中國特有的「文化超級明星」現象,並非個人的事情,而是在中國當代特有國情下方可出現。這些條件一方面包括言論審查制度,另一方面是綜合的「新文化工業」。

所以,今日與其探究韓寒本人的信念價值轉變,不若以一個「文化明星」需要周期形象刷新,來考察他新的姿態,再而探討這些轉變的意義。

在韓寒冒起的過去幾年,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城市尤為受惠,普及文化隨之快速發展。雖然在傳統印刷和影視媒體,政治言論審查仍然嚴格,但互聯網的普及,開拓了前所未有的言論空間。韓寒作為一個冒起迅速的文壇新秀及賽車手,既象徵時尚生活方式、成功人士,又象徵青年反叛,以及披帶了某種異見思想家的形象。這是一個同時結合了消費文化、青少年次文化和網絡空間文化的中國特有現象。直至後來內地及國際媒體進一步提升、「炒作」,韓寒遂變成一種既能賺錢,又能幫助國人抒發政治鬱悶的「文化明星」。

可是,「文化明星」歸根究柢都是「明星」,這和知識分子有根本的差異,也和異見分子並非同一類人。雖然過去十年間,過去曾佔思想領導地位的「知識分子」一步一步衰落,內地卻將「知識地位」附帶的「文化資本」納入一套消費體系當中,以「文化明星」取代「知識分子」,也讓這些「文化明星」承載「知識分子」過去負擔的批判功能。

過去,知識分子負起批判責任,除了自家著書立說,也會開立門派,延衍學術。可是,文化明星最關心的,卻非開拓學術研究,而是打造品牌,找尋自身的市場定位。學術競爭在乎思想創新,但文化明星卻不嫌大量借取、複製、循環再造學術資源,關鍵在於行銷及包裝,宣傳與形象。

西方消費社會興起的歷史表明,文化消費市場既有濫造「大眾文化」平庸淺薄,窒礙批判思考的一面,也有推廣文化,讓批判文化乘商品自由流通,打破專權的文化建制壟斷的一面。60年代西方青年運動滋生的「反文化」(counter-culture),在運動高潮期間借力於文化商品化。運動趨向低潮後,文化工業亦大量吸納「反文化」的餘絮。搖滾樂、牛仔褲等帶反叛意味的商品例子多不勝數。中國韓寒現象的「進步」,亦正在於文化工業捕捉了某種「青年反叛」的需求,韓寒則充當一種保證銷售額的消費品牌:偏鋒、搗蛋而又確保安全。韓寒品牌提供的滿足,既屬於入世未深的年輕人,也符合一大批在理想年代苦過、活過,今天卻又與體制無奈合謀,位居中產的中年受眾。

迎合自白也是表演

在一個除了消費之外,一切都無從發展真正思想自由的國度,明星制度產製下的受控反叛,被誤認為一種替代的「異見」。可是,真正未經改裝整理的「異見」,從來都不是文化工業的那杯茶。所謂「擦邊球」的寫作,本來是指新聞工作者突破審查禁忌的方法,但後來也慢慢變成一種偏鋒型文化商品的包裝方法。

韓寒在3篇文章引起爭議之後,在另一篇〈我的2011〉的文章中,交代他這幾年寫一些批判政府的文章的心路歷程。起初他批評政府,歸咎制度,都是發自內心。後來這些文章獲得讚譽,於是他主動迎合,慢慢使自己納入一種「有罪推定」和「變種八股」的公式:「制度不好、政府腐敗、悲劇發生、人民可憐」。他今天說,這些批評其實在任何地方都會受到民眾歡迎,但後果是支持者兩極化,沒有協商和妥協的餘地。於是,他開始覺得需要改變。

這段屬於自白類型的文字,當然可以閱作一種「作者」的深度反思。但了解影視明星制度的人,很容易又會看出,這種帶有「深度」的文字,其實也是構作「明星」之為「明星」的表演的一個部分。韓寒滿有距離回顧他過去的寫作,既指出一種文化工業下「八股式」寫作的異化性質,也批評了讀者那種「民粹式」閱讀。過去曾經熱捧韓寒的部分非常認真的讀者,也許覺得不快,原來韓寒過去只是應酬他們。但在明星制下的「追星族」其實不是「讀者」而是「粉絲」。那一篇深情獨白雖然好像否定過去,但那並不會證明韓寒的虛偽,或「文化明星」寫作的做作與不可信,反而是韓寒更「型」更「酷」的表現,那就好像影視明星不時都會說要改變形象,作更新嘗試。粉絲不會因此介意他否定過去,因為他們早而接受了,一切都是表演而已。追星族的讀者,更會對穿上新裝的韓寒充滿好奇與期待。

韓寒接著又在上文說:「一個好的寫作者在殺戮權貴的時候,也應殺戮群眾。」再而,韓寒又解說他從原來的一個「堅決革命者」,到醒覺今是而昨非:原來革命是有代價的。「脫離了現實的極端理想主義者和現實中的極端專制獨裁者,原來在品質上未必相反,他們只是各自高舉不同的旗子罷了。」

如果我是韓寒過分認真的讀者,會為這兩段說話而氣死,更可能會起而提筆批判。然而,正因為這些非韓粉的批判,韓粉會更喜歡韓寒。不但因為他用辭「酷斃」(什麼時候韓寒主張過「堅決革命」?)更因為他「誠意地」分享了一份「認真你就輸」的犬儒主義。過去(所謂激進期)的韓寒,事實上也潛存著這種犬儒主義。(沒有這種隱而不露的犬儒主義,反諷式的激進,又豈能令讀韓寒既安全又過癮?)今日坦白承認這種犬儒主義,只是在普及文化所組織的犬儒主義國度上更上一層樓而已。

韓寒從魯迅學世故

韓寒,的確比從前世故多了。但在一個既只能「擦邊球」才能說真話的國度,「世故」是體制訓練出來的。可是,韓寒(及他的文化工業)卻有這個條件,將「世故」變成他的「不世故」,甚至成為突出、激進、以及「酷」形象的本錢。這點,他是從魯迅學來的。

早幾年,原屬港產的中國「文化明星」梁文道就曾大力推薦韓寒,說過韓寒這樣寫下去,就會變成當代的魯迅。這句話,文道可能說早了,也說漏了,因為那將會是一個被人罵為「世故老人」的魯迅。可是,魯迅在他〈世故三昧〉的文章中卻展露他反戈一擊的能耐。魯迅寫道:

「人世間真是難處的地方,說一個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話,但說他『深於世故』也不是好話。『世故』似乎也像『革命』之不可不革,而亦不可太革一樣,不可不通,而亦不可太通的。然而據我的經驗,得到『深於世故』的惡謚者,卻還是因為『不通世故』的緣故。」

韓寒在他的〈韓三篇〉中,也發揮了「革命不可不革,而亦不可太革」這深含反諷的「反」革命論,他也蒙受一種「深於世故」的惡謚(韓寒妥協了、韓寒是泛維穩聯盟了、黨媒《環球時報》更讚韓寒「化蛹為蝶」,超越左右),可是,韓寒卻謂他之反對革命是因為不想討好向他投射激進想像的讀者,不投其所好,不因「通世故」而迎合之,還要對之反戈,「殺戮群眾」。

重申拒討好左中右

一方面既向庸眾投槍,打破他們的「革命」雅興,另一方面也向黨報《環球時報》摑一巴掌:「你們沒有資格讚我!」然後重申,我會左、中、右都不討好。所有批評、讚譽,立時成為他的註腳。如此超逸,如此玄酷。作為粉絲,又怎會不愛這「世故的韓寒」?

魯迅的「世故三昧」,是深沉苦澀的;唯有韓寒寄存的文化明星制,卻可以通過精心計算,把惡謚變成話題,把失望變成收視,把「世故」化為「玄酷」。

民間調查團宣布吳英案真相 .江迅

 

民間調查團宣布吳英案真相 .江迅

浙江民營企業家吳英以集資詐騙罪被判死刑,茅于軾等五十多位知名人士組織「真相調查團」,宣布「這是一起驚天大冤案」。案情涉及民間融資、金融改革、官場腐敗、司法正義,如能實現易地重審,對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是一股推動力。


陽光畢竟鎖不住。在中共高牆鐵牢中,又一個蒙冤者。她叫吳英,浙江本色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法人代表。三十一歲的她,曾被稱為「浙江東陽億萬富姐」,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遭逮捕,以「集資詐騙罪」被判死刑。消息傳出,引起學術界、法律界、經濟界和金融界嘩然,人們紛紛籲請當局「槍下留人」。
事件引發中南海關注,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三月十四日全國人大記者會上,破天荒以三百零五字對一個經濟案件作出回應。四月八日,北京「吳英案真相民間調查團」向亞洲週刊獨家披露了調查結果:這是一起驚天大冤案。它涉及民間融資、金融改革、官場腐敗、司法正義,此案如能易地重審,對中國政治體制改革進程無疑是一股推動力。
亞洲週刊獲悉,四月初最高人民法院已委派要人,由北京前往浙江高院探討吳英案處置方案,初步擬定由最高法院以「事實不清」為由,發回浙江高院重新審理。有望「槍下留人」,盡早塵埃落定。
「吳英案真相民間調查團」於二零一二年三月二十三日在北京成立。團長由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茅于軾出任;原《中國法學》雜誌社總編輯郭道暉、原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局局長鍾沛璋、前《人民日報》編委燕淩、全國工商聯原經濟部部長荊中任副團長;老新聞工作者鐵流任總幹事;香港真相出版社社長吳小軍任副總幹事。
調查團成員有:原公安部群眾出版社社長于浩成,原中國工人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胡甫臣,黨史研究專家辛子陵,原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築藝術研究所所長蕭默,女詩人、艾青遺孀高瑛,胡適、陳寅恪研究學者程巢父,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星斗,民營企業家孫大午、曾小明,北京律師滕彪、劉曉源、劉子龍、王勇,廣東深圳律師楊松,江蘇徐州律師程為善,江西贛州律師郭蓮輝,《炎黃春秋 》執行主編之一黃鐘,《太平洋月刊》總編輯歐陽勁,原《中國檢察報》記者謝朝平,自由寫作者昝愛宗,上將王誠漢之女王小麗,原國務院辦公廳法務秘書俞梅蓀,原新華社高級記者黃大地,北師大圖書館管理員孟元新,浙江溫州自由寫作者魏青,南通紅楓麗萊地板廠董事長張俊國,退休教師黃寶松等五十人。
調查團下分設顧問組、專家組、律師組、調查組。顧問組由有名望的離退休老人組成,負責把握政策和方向;專家組由經濟界知名的學人組成,從國家經濟、金融政策與發展態勢角度,劃清罪與非罪界線;律師組由全國知名律師組成,作為此案律師的後援力量;調查組由各界一批中青年知識分子和專家組成,親臨浙江東陽第一線查清真相。他們把吳英父親吳永正從浙江接到北京居住,並和吳英律師張雁峰保持聯繫,一起協同工作。
吳永正住在鐵流家多日,全天候與調查團成員暢談,他將女兒在獄中寫下的十多萬字的申訴、檢舉、揭發材料,首度公開,全部交予調查團。這些材料密密麻麻書寫,不少文字辨認相當困難。鐵流等人花了半個多月,把這些文字整理後全部輸入電腦。
吳英,一九八一年五月生於浙江省東陽的一個農民家庭。浙江省東陽、義烏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改革開放以來,這裏激活了諸多商業神話,一個個創業機會,譜寫了太多的商業故事。年輕的吳英內心也不安分了,她沒讀完技校,便輟學去姑姑開辦的美容院學美容技術,結識後來成為她丈夫的周紅波。他倆聯手開了一家美容院。不久後,吳英在西街開設一家貴族美容美體中心,接著又開辦東陽最大足浴店千足堂。她「嗅」到汽車租賃生意,便用積累的資本,買下十多輛車。當「韓流」來襲,她又開了一家韓品服飾店,接著又接手喜來登娛樂城。
勤奮實幹嗅覺敏銳
在這些行業經營中,吳英累積了豐富的人脈關係,她不少客戶都是當地最富有的一批人,吳英在與他們交往中,耳濡目染,逐漸錘煉自己的商業性,她勤奮實幹,嗅覺敏銳,生意越做越大。她為人仗義,不只顧自己賺錢,有時看準機會,帶著朋友一起賺,由自己操盤,按約定比例分成,這或許就是吳英「非法集資」的起源。她經常奔波於廣州與東陽、義烏之間,隨後投資地域擴大到大西北,化工原料、洗浴城、婚紗店,二零零零年轉向投資房地產,在多個城市炒過住宅、商舖。到零四年,吳英在服務業和商貿業完成的原始積累獲得成倍膨脹,而期貨市場才是她真正的創業實驗田。此時,她的所謂「非法集資」也就旋風般捲起。為了做大生意,她需要更多資金,銀行不能借貸,找政府立項不批,於是只能透過朋友借貸。借到的錢,往往以高於銀行數倍、十倍,甚至幾十倍的利息回報。零五年,她透過九名至親好友,立下契約,共借款七億元人民幣(約一億美元)。這巨筆借款埋下「禍根」。她明知有風險也得去借去籌,為的是企業迅速發展。
吳英父親吳永正說,二零零六年十二月二十日到二十八日,吳英遭身為律師的楊志昂一夥綁架。對此,他女兒在獄中寫有一字一血的控告書。楊志昂以介紹外資資金賺差額費為由,把吳英誘騙去溫州皇朝大酒店。吳英在控訴材料說,到了皇朝大酒店,她才發現自己的高利貸債主之一楊衛陵也在那裏。他們告訴吳英,他們是要保護她,義烏以吳英的另一位高利貸債主楊衛江為首的黑社會一夥四處找她,要用刀捅她,跺下手和腳。那些人是黑社會的。他們提出一起去杭州。走到酒店大堂,吳英發現還有兩個人,一個是東北人高進,另一個是楊志昂弟弟。到杭州後,他們又把她安置在瑞星賓館。她發現楊衛陵妻子也在。入夜,楊衛陵妻子就睡在吳英房裏,他們還在吳英房間對面又開了兩間房監視,至此吳英失去人身自由。
翌日,他們又將吳英轉移到安徽馬鞍山,此時樓林盛、朱麗雅也參與進來。晚飯後,他們開始威脅吳英,說要殺死她,把她沉到江底,強行搶走她隨身攜帶的現金支票三百三十萬元人民幣、數張銀行卡,強迫她講出密碼,搜走價值幾十萬的手錶、首飾,以及現金和公司公章、企業營業執照。他們還逼迫吳英在三十多份空白紙上簽字,在空白紙上蓋上章。以後,以楊志昂為首的一夥利用吳英被迫簽字並蓋公章的空白信箋偽造文件,製造了東陽和湖北荊門的幾起惡意訴訟假案。金華中級法院的兩份調解書、湖北荊門的民事裁定書都是鐵證。
我被逼照抄收條等
吳英在控告材料上說:「楊志昂又叫來他的一位律師朋友,由他逼我寫了幾份文件,其中有收條,委託書等,我都是按他們所要求寫的文字照抄的。楊衛陵妻子是義烏政府官員,星期一要開會,所以一大早就趕回義烏了。後來全由朱麗雅二十四小時看管我。在馬鞍山那晚,樓林盛、楊志昂、楊衛陵等把我的手機全部搜走,且把房間裏的電話線拔掉,晚上也不讓我睡覺,讓我告訴他們哪裏有房產、哪裏有資產。當時我為了保護自身安全,他們說什麼我就只能怎麼做。樓林盛他們又把我轉移到江蘇鎮江,在鎮江第三天,又轉了兩個賓館。二十七日楊志昂一夥又派人到東陽將我的珠寶和十四處房產相關文件,二十七輛汽車的全部購買憑證及財務資料全部拿走。樓林盛還逼迫我打電話給當時的財務出納周巧,讓他們把這些東西送到謊稱是我律師的人手中,他在東陽市政府門口一輛黑色奔馳車上,共捲走二億多資產。直到十二月二十八日,楊志昂才把印章和企業營業執照還我,讓我回去。楊還威脅我,如果報案就會告我詐騙。」
吳英於二十九日晚上前往東陽公安局報案,由東陽法制辦接待的。吳英說:「報案時駱承嚴陪我一起去做口供,林衛平、楊衛江等全部在公安局樓下車上等。報完案後,我回到概念酒店,才發現金華中院法官及楊志昂已把兩份金華中院的調解書送到我賓館總台,汽車購買憑證及拿走的財務相關憑證全部未歸還。我被捕之後,金華中級法院曾提審我。我說,收條是我被逼才寫的,同時提出異議,如果我真的把房子賣給安徽人了,而且又寫了收條,他們應付我的三千多萬房款,要有銀行相關憑證,或者提取匯款現金記錄。」
吳英父親吳永正說,零七年二月五日下午,吳英在北京首都機場被東陽公安局誘捕,他們沒有出示任何證件。異地抓捕,沒有當地北京公安人員隨同。他們不由分說將吳英強行扣押。在杭州機場下機後,東陽公安局杜局長開著一輛豐田大霸王警車來接,上車後卻用衣服蒙著吳英頭。吳永正說:「女兒剛經歷楊志昂等人長達八天的綁架,心裏一直恐懼,如今又遭難,更是害怕。押我女兒的警察,正是她去東陽公安局為楊志昂綁架報案時做口供筆錄的警官韋朝暉、蔣玉翔。東陽公安局抓捕我女兒,當晚卻秘密押至金華看守所關押。」
連續審訊的六十八小時
吳永正說,在金華看守所審訊時,他們編造因「詐騙五萬元」為由,被東陽公安局刑事拘留,強迫吳英用「祝素貞」假名,住址為金華婺城區八詠路鼓樓七十八號。持續審訊六十八小時,不交代問題就不准吳英睡覺。當時還搜去吳英隨身攜帶的現金十幾萬元人民幣、價值六十餘萬元的伯爵手錶一枚、黃金首飾多件和價值幾百萬元人民幣的一條白金項鍊鑲嵌緬甸翡翠玉的掛件,以及手機三部、索尼數碼相機一個,這些物品至今不知去向。最後讓吳英簽了一份「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文件,才讓她回金華看守所三十七號女監休息。
吳永正說,東陽市公安局竟然還安插了一個化名「張華」的「女犯」與吳英同舍。張華顯得很同情吳英而誘騙口供。她向吳英說,快點講清楚快點承認,就可以取保出去了。她教吳英如何做口供,她自稱哥哥是上海副市長,公安廳廳長王輝忠是她哥的朋友。她自己原來是杭州省監管支隊的,老公也是公安系統的。她在看守所出入自由,所裏的許多管教都和她相熟,吳英就相信了她。張華教吳英怎麼說,她就怎麼說。後來才知道張華原是蘭溪農行的的工作人員,因貪污五百萬元人民幣被判十五年,派她與吳英同舍是受命「立功」。
吳英父親吳永正說:「試問誰還敢相信司法的公正?法律的莊嚴?全是悖情逆理的黑箱操作,違背天理良心的栽贓陷害,只有金華和東陽市有權有勢的官員和黑道才幹得出來。更多詳情,有我女兒在獄中寫的上訴書和控告書為證。」
二零零九年十二月十八日,浙江金華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決,以集資詐騙罪判處吳英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沒收其個人全部財產;二零一零年一月,吳英不服判決,提起上訴。二零一一年四月七日開始,浙江省金華巿中級人民法院審理吳英案;二零一二年一月十八日,浙江高院二審判決,裁定駁回吳英上訴,維持對吳英死刑判決。
「吳英案真相民間調查團」總幹事鐵流接受採訪時說,為什麼說吳英案是中國司法的腐敗呢?吳英集資並不是向公眾集資,而向十一個高利貸主借錢,只有十一個人。這十一個人都是錢莊老板,不是普通百姓,和這十一個錢莊老板,吳英都有協議,有承諾。用民間的話說,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沒有觸犯法律。再說,給吳英判的罪是非法集資詐騙,她借了七點八億元人民幣,實際吳英已歸還三點八億元。案發後,吳英的財產三億多,被公安拍賣了不到兩千多萬。吳英現在還有大片房產,價值五億元。由此可見,她並不是沒有能力還借款。此外,吳英借的錢,並沒花在享受上,幾乎都投資辦了企業,她有一千多名員工。在短短一年時間裏,辦了十幾個公司。因此,非法集資詐騙罪根本就不成立。
鐵流說,這事件背後涉及很多黑幕。吳英案發,不是別人告她,而是她的一個高利貸主非法綁架她八天,並強行拿走她一億元資產。吳英去公安局報案,公安局不但不立案,反將她拘捕了。浙江官員都非常有錢,一個官員少說都有幾百萬元。但他們不願把錢存到銀行,因為銀行利息少,都願意將錢投到地下錢莊。吳英的十一個高利貸債主,莊頭背後牽涉一百三十人,平均每人五百萬。地方政府對你集資,眼開眼閉,集資到一定程度,就把你抓了斃了,這些錢全沒收歸國家所有,這是司法黑幕。
鐵流說,吳英資產拍賣,三十多輛汽車,捆綁拍賣賣了三百八十萬。而這三十輛汽車值三千多萬。她的本色酒店價值五千萬,結果被以五百萬拍賣了。而賣這個酒店,就是黑社會和官方勾結操縱的,他們轉手賣給別人竟賣了八百多萬元。政府是更大「莊頭」。吳英的資產,政府全拿走了,公安全拿走了。三億多的資產,不到兩千萬就拍賣了。那個拍賣吳英資產時留下電話的,就是東陽公安警官。吳英在材料中作出舉報,金華地區十幾個官員集體要求處死吳英,就是為了銷贓而掩蓋罪惡。
被譽為「中國律師界良心」的張思之,就吳英集資詐騙案函致最高人民法院。他認為,吳英集資詐騙一案,事發於集資。問題在於:對於民間金融、地下金融所起的市場作用,認識分歧,意見不一;對集資詐騙罪的罪狀描述,也隨著對市場經濟認識的深化而有變化。至於集資詐騙與民間借貸的分野,法律界已取得兩點共識,明確載入法律和相關司法解釋。
他說:集資詐騙罪脫胎於詐騙罪,故有詐騙罪的一切特徵。識別與判定集資項目是否詐騙,一是集資的對象,二是投資的去向。浙江省零八年出台的《當前辦理集資類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會議紀要》,以此衡量吳英案,其集資對象都是本地親友及放貸人,並非社會不確定公眾;查其資金去向,也大多流入當地實業領域,屬合法經營範疇。集資詐騙犯罪的客體是公私財物所有權,在吳英案中體現為債權人本金。即判斷吳英是否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應根據她行為是否具有侵佔債權人本金的惡意。許諾高額利息不能支付,屬於誠信有虧,而非刑法上的入罪理由。至於吳英是否確有此惡意,未見全部證據,不敢輕下斷語;但以常理度之,如有心設局詐騙,早會仿效國中巨貪,變賣資產捲款逃逸,豈能在當地留下大量資產?對此不難明察。
張思之說,加上諸多債權人牽連案中,且對吳英鮮有指控,又有重要舉報線索尚未追查,如從重對吳執行死刑,恐難服眾。理性地站在改革開放的高度,考量吳英案中反映的矛盾,縱觀金融市場呈現的複雜現實,解決之道在於開放市場,建立自由、合理的金融制度,斷無依恃死刑維繫金融壟斷的道理。他呼籲:「吳案留人刀下,應屬入情入理」,「能明辨慎思,力避失誤,則法制幸甚;受其益者當決非吳英個案,國家甚幸」。
知名經濟學家張維迎說,「當年鄧小平保護了(傻子瓜子)年廣九,今天沒有另一個鄧小平來保護吳英了,所以我呼籲全社會關注吳英案。吳英的死刑是對中國改革的倒退,如果吳英的集資應該被判死刑,不知道還有多少人不該被判死刑。吳英案說明中國距離市場經濟至少還有二百年。因為中國經濟是建立在特權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權利基礎上,即沒有建立起市場經濟真正的基礎。吳英被判死刑意味中國公民沒有融資的自由,意味著融資是特權而不是基本權利,意味著建立在個人基礎上的產權交易合同,仍得不到有效保護,意味著中國人的企業家精神仍然受摧殘。『非法集資罪』是一條惡法,與當年『投機倒把罪』沒有兩樣」。
三月十四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北京全國人大記者會上,就吳英案表示,一段時間以來社會十分關注吳英案。這件事情的啟示是:第一,對於民間借貸的法律關係和處置原則應該做深入的研究,使民間借貸有明確的法律保障。第二,對於案件的處理,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我注意到,最高人民法院下發了關於慎重處理民間借貸糾紛案件的通知,並且對吳英案採取了十分審慎的態度」。第三,這件事情反映了民間金融的發展與我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還不適應。現在的問題是,企業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需要大量資金,而銀行又不能滿足,民間又存有不少的資金。
鐵流說,溫家寶的這番講話,明確將這一個案的處理,作為解決民營企業對資金需求和巨額民間資本沒有正常出路的突破口。徹查吳英案真相和徹底消除判決吳英案的錯誤,意義重大。這與加快中國民主憲政步伐,爭取司法獨立,伸張社會公義,關係密切。
據調查團隊材料顯示,吳英案一直由當地官府和黑惡勢力在操作。它既牽扯有權力的貪腐集團,還牽扯到與官員勾結的黑社會勢力。當地官府在後台,黑惡勢力在前台。一個二十多歲的弱女子,無權無勢,能在短時間內集到幾億資金,沒有官府授意,沒有黑惡勢力擺弄,能弄出這麼大的動靜?鐵流說,當吳英「非法集資」如同滾雪球般越滾越大時,突然某個環節出現問題,資金鏈斷裂,黑惡勢力為自保,就拋出吳英,圖謀殺人滅口、瓜分贓物。吳英案是東陽最大貪腐案,與當地官員有直接關係,他們正是吳英案的操盤手。當下,政治體制改革沒有跟上經濟體制改革,缺少基本的政治自由和司法獨立,官商勾結,政治體制成為社會發展的瓶頸。重要經濟領域,石油、電信、電力、金融、鐵路仍被壟斷,豪奪利潤。
試驗區傳政策信號
當下引起人們熱議的是,三月二十八日,國務院決定設立溫州綜合改革試驗區,傳遞出四大政策信號:為全面金融改革探路,增強金融供血能力,引導民間融資規範發展,強化服務實體經濟方向。
近年來,在中國大陸廣為人知的孫大午、杜培武、佘祥林、聶樹斌、呼格吉勒圖等人的冤案令人震驚。此刻,吳英仍在鐵牢中,那些身穿制服者是否還在製造一個個冤案,炮製一個個新的「吳英」?吳英案背後的貪腐官員,何時能暴露在陽光下?■

亞洲週刊

亞洲週刊 薄熙來七宗罪成為北京政治改革契機 .咼中校

 

薄熙來七宗罪成為北京政治改革契機 .咼中校

薄熙來至少涉及七宗罪:在海伍德命案中與妻子涉嫌殺人罪行;嚴重違反組織紀律;與有國外情報組織背景的外國商人關係密切,危及國家安全;操縱網絡與海外媒體,攻擊黨和國家領導人;監聽中央領導人,滲透中央警衛局;踐踏法治,胡亂打黑,搞亂政法系統;搞政治小艦隊,背離中央。谷開來可能牽連多宗命案,面對死刑命運。薄的問題成為北京政治改革契機,意義堪比打倒四人幫。


北京的這個下午與往常一樣平靜。四月十日下午五點半左右,各黨政機關、事業單位都準備下班了,卻突然傳來通知,副處級以上幹部在六點半開會,傳達中央精神。這時幾乎所有接到通知的人都知道,這種罕見的傳達中央精神的會議,一定與近期發生的重大事件——重慶市前副市長王立軍出走美國領事館、前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被撤職有關。
這個時候網上已經傳得沸沸揚揚,稱六點半新華社會播發有關新聞,七點鐘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也會播出。六點半、七點,都過去了,無論是新華社,還是中央電視台,都沒有播發有關薄事件的消息。
但這沒有讓等待消息的人們失望,因為各種消息傳來,各黨政機關通過電視電話會議等方式,正在傳達關於薄熙來問題的處理。而在重慶和一些大學、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下午四點就召集開會,傳達了關於薄熙來與谷開來的處理決定。
七點半,重慶南川城區有人開始放禮花,一直放到八點多,重慶人說,放禮花的時間這麼長,這不是尋常的喜慶活動。
深夜十一點,新華社終於播發了《中共中央決定對薄熙來同志嚴重違紀問題立案調查》和《公安機關對尼爾.伍德死亡案依法進行複查》。
中共中央的決定稱:「鑑於薄熙來同志涉嫌嚴重違紀,中央決定,依據《中國共產黨章程》和《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機關案件檢查工作條例》的有關規定,停止其擔任的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委員職務,由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對其立案調查。」
這個決定意味著,薄熙來被雙規,政治生命宣告結束。薄熙來案在中紀委調查之後,很可能步前北京市委書記陳希同、前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後塵,被開除黨籍和被檢察機關起訴,最後走進秦城監獄。
而更嚴重的是她妻子谷開來,因為涉嫌謀殺案,可能被判處死刑。新華社報道稱:「據調查,薄谷開來(薄熙來同志妻子)及其子同尼爾.伍德過去關係良好,後因經濟利益問題產生矛盾並不斷激化。經複查,現有證據證明尼爾.伍德死於他殺,薄谷開來和張曉軍(薄家勤務人員)有重大作案嫌疑。薄谷開來、張曉軍涉嫌故意殺人犯罪,已經移送司法機關。」
尼爾.伍德即亞洲週刊先期曾經報道過的英國商人尼爾.海伍德(Neil Heywood),中文流利,在中國自稱為「尼爾.伍德」,九十年代他在大連與薄氏夫婦結識後關係密切,被看作薄家「海外代理人」,但卻在二零一一年十一月十五日被發現死在重慶一家酒店(有傳聞指是重慶希爾頓酒店)。新華社的報道稱,是王立軍反映海伍德死亡案有問題,從而複查。誰也沒想到,這一查,結果掀起中國政壇大地震。更有報道指出,海伍德曾為有英國軍情六處(MI6)背景的公司工作過。海伍德這一身份,使薄熙來問題更複雜。
薄打王立軍耳光
在早些時候流傳的一個內部通報講話錄音中,提到了一月二十八日王立軍向薄熙來匯報他家人一個案子,指的就是海伍德命案。這件事在高層傳達中更為具體,稱當時王立軍向薄熙來「匯報」谷開來涉嫌謀殺海伍德,薄熙來在聽王立軍「匯報」這樣一件事大怒,罵王立軍「你就是一條狗」,並打了王立軍一耳光。
北京中央對薄熙來的處理之重、決定之快,出乎有些人的意料之外。亞洲週刊獲悉,事實上,有關內容三月二十日即已在省部級高級領導中傳達。由於薄熙來事件茲事體大,北京在前一天為此進行了一些針對性部署,但卻在三月十九日傳出了「北京出事」的流言。
在省部級的傳達內容中雖然沒有處理決定,但是已經具體談到薄熙來夫婦涉嫌海伍德命案。三月二十五日關於海伍德命案的消息便在微博上出現,美國《華爾街日報》更是連續推出了有關海伍德命案的報道。而黨內高層、元老即已得到通報王立軍事件以及薄熙來夫婦的問題,其內容自然全面具體,薄熙來的政治生命在那時即已結束。
四月十日的傳達和公開則是面向全黨幹部群眾,而且要求在晚上十點以前傳達至所有副處級幹部。這種廣泛的傳達,不僅意味著向全黨公開,也意味著給全國人民一個交代。
據悉,二月八日把王立軍從成都美領館帶回北京不久,中央即已全面掌握薄熙來及其家人的各種問題,其中薄的政治問題尤其嚴重。不過,對於薄熙來參與謀殺,當時是否知情,中央仍未認定。薄熙來的問題主要涉及到七個方面:
一是縱容家屬貪污腐敗,收受錢財,在海伍德命案中與妻子涉嫌殺人罪行;二是目無組織人事制度,嚴重違反組織紀律,主要是指二月二日不通過公安部同意就根據一己之私擅自免去王立軍公安局長職務,兩會期間的三月八日擅自離京回重慶;三是作為重要領導人,卻與有國外情報組織背景的外國商人關係密切,危及國家安全;四是操縱利用網絡與海外媒體,攻擊黨和國家領導人;五是監聽中央領導人,滲透中央警衛局(見亞洲週刊四月一日號獨家報道);六是踐踏法治,胡亂打黑,搞亂政法系統,破壞市場經濟秩序;七是在重慶搞政治小集團、小艦隊,利用民粹搞文革式運動,背離中央路線方針。
這幾大問題,一個比一個嚴重,而且集於一身,這在中共歷史上是非常少見的。其中其中部分問題已經被中紀委認定,是需要向下傳達並公布,如目無組織制度、不遵守組織紀律,以及包庇家人等,但另外一些問題(如監聽監控)是不能傳達也不能公開的。
目無組織制度也包括重慶方面不尊重中央部委,其中李莊案就是典型。在李莊案剛開始時,司法部就建議康達律師事務所撤回李莊,在李莊回北京後即被抓,而在李莊案「第二季」時,重慶準備以漏稅罪再判李莊,司法部等中央部委也指出重慶方面存在問題,但重慶方面堅持要起訴,直到最後最高層給最高檢察院打招呼,重慶當局才在開庭那天撤訴,一場鬧劇匆匆收場。
擅任免王立軍損中央權威
而對於王立軍執掌公安系統的重要幹部,其任免是需要上報公安部的,但是薄熙來因為自己家庭關係而擅自通過,已經完全無視組織制度的存在。這不僅是損害中央的權威,也在動搖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制度體系。北京一位退休老領導說,地方上如果都這樣幹,那還了得。
中共高幹與外國人的交往有嚴格規定,尤其是政治局委員這樣級別的領導人。薄熙來不會不知道組織制度的規定如何,但肆無忌憚,薄家與海伍德關係之密切,已經超乎想像。不僅薄瓜瓜與海伍德一度打算出海航行,而且薄熙來與海伍德還同機出行。
重慶打黑過程被認為是「黑打」,踐踏法治,讓政法系統的老領導痛心不已,認為文革後國家好不容易建立起一套法律制度,但重慶打黑胡作非為,搞亂了政法系統,而且煽動民意搞運動,與文革差不多,讓人憂心忡忡。
薄熙來在重慶對民意的操縱,有專門的理論班子找根據,有寫作班子做文章,有宣傳班子進行海內外、網上網下的議程設定和輿論引導。重慶這套班子的強大,已經使重慶的聲勢在前兩年如日中天。
薄熙來是中國社科院國際新聞研究生出身,深知輿論的重要性,除了利用媒體、網絡忽悠老百姓外,還被指責操縱網絡與海外媒體攻擊中央領導人。近年來一些左派網站不斷攻擊總理溫家寶,甚至罵他是「一代奸相」。而還有一些人稱習近平沒有什麼本事,應該讓薄熙來做總書記。
擬定批判習近平計劃
美國外交官員透露,王立軍交代重慶方面擬定了一個完整的攻擊習近平的計劃,計劃是透過海外媒體,釋放出對習近平的各種指責和批判,削弱習近平的權力,然後幫助薄熙來接任政法委書記。
更讓中央領導人震怒的是薄熙來通過王立軍監聽中央領導人,而且滲透中央警衛局來掌握中央領導人言行。這是嚴重的犯上行為,不能不讓人懷疑他另有企圖。
而薄熙來主導的重慶發展路線不僅偏離了鄧小平的改革發展路線,而且在中國社會中製造分裂,與胡錦濤力求穩定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格格不入。因此,北京這樣對薄熙來的處理已經遠遠超出所謂權力鬥爭的範疇,而是關係到權力由什麼樣的人掌控、中國未來如何發展的一次重大抉擇。
不過,由於三月十四日總理溫家寶在記者會上代表中央對薄熙來問題的嚴重批評和政治定性,已經激起左派人士的相當不滿,他們也認為這是一次政治路線鬥爭與政治迫害。著名左派人士、北京大學教授孔慶東還公然在視頻節目中稱,三月十五日原是一年一度打假日,重慶唱紅打黑是最大意義的打假,「打假共產黨、打假政府官員、打假公僕,是最偉大的打假」,但中共卻在這個日子讓打黑英雄打假英雄受委屈,「那不等於是公開發動反革命政變麼?」
為此,北京這次對薄熙來夫婦的處理從刑事命案著手,迴避政治路線上的爭議,而經濟問題也在抓緊調查。大連是薄熙來在政治上的崛起之地,也是他的經濟根據地。三月十五日在宣布薄熙來被撤職後,針對大連的經濟調查也隨之啟動。據報道,與薄熙來關係密切的大連富商徐明已被中紀委帶走調查。
而在大連,薄熙來夫婦也涉及到命案。有關薄熙來夫婦涉嫌謀殺的疑點還包括前大連副市長袁憲千女兒的死亡,以及九十年代初期大連電視台美女主持張偉杰失蹤之謎。袁憲千女兒所在公司曾聘谷開來為常年法律顧問,而谷對該公司股票上市非常熱心,與袁家多人來往密切。但有一天袁女卻先殺死公司另一主要領導後跳樓自盡,轟動一時。令大連知情人存疑的是,袁女死後,一直沒有破案,也沒有下結論,薄熙來強壓信息,不許媒體報道。
而美女主播張偉杰失蹤更為大連人議論紛紛。張偉杰與薄熙來往來密切,一度引發社會上風傳其為薄熙來情婦的消息,致使谷開來吃醋。據《新維雜誌》報道,谷不僅在地方媒體上以「王紅」的筆名竭盡全力抹黑張偉杰,而且還動用國安、公安人員給張偉杰施壓,迫使其離職。張偉杰為此成了專業上訪戶,情緒激烈,身心交瘁,曾被秘密關押在大連南山賓館,並多次自殺未遂。目前張偉杰已全然沒了消息,「人間蒸發」,很多人認為她已經被谷開來害死。
對薄熙來夫婦的處理決定公布後,改革派對北京這一決定表示認可。但也有人認為,薄熙來在一定程度上是制度的悲劇,要以「左」的姿態出現,爭取黨的正統,而不是在民主體制內自由競爭。知名媒體人彭曉芸在微博上稱:「公允地說,那誰誰(編註:指薄熙來)長得帥氣,言談自如,偶爾還能來點小幽默,如果有普世的價值觀,生在自由競爭的民主社會……那是肯定贏的,婦女選票也能拉個六成以上。說到底,坑人的制度先坑死野心家。」
網友「二零一一之生活在別處」贊同彭曉芸的觀點,認為如果真有公開競選的制度,那薄熙來也不至於出唱紅打黑的昏招。「這一招讓多少人生活在重回文革的憂心與恐懼裏,也讓那誰誰(編註:指薄熙來)本人丟了多少分啊。」
薄熙來事件背後的制度問題已經引起北京高層重視。溫家寶在三月十四日的記者會上就談到這個問題,要改革「黨和國家領導制度」,不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就有重回文革的危險。北京一退休老幹部也認為,薄熙來在重慶無法無天,一方面反映中央權威在下降,另一方面也說明制度有問題,沒有約束力,不改不行。
為習李體制掃除執政障礙
亞洲週刊獲悉,這次薄熙來的問題,成為北京推動重大改革的一個契機,不僅為十八大後習近平、李克強等人執政清除障礙,也為胡錦濤、溫家寶在卸任之前開創中國新局面提供了條件。四月六日《解放軍報》評論員文章明確指出,切實做到「不為噪音所擾,不為流言所惑,不為暗流所動,為黨中央國務院近期改革開放戰略部署保駕護航」。這明確顯示胡溫已有重大改革部署。因此,北京高層借這次處理薄熙來問題,不但要統一全黨思想、整治軍隊、清肅流毒,軍方領導也要表態過關,為十八大前後進行的改革開闢道路。
不過,對於這次事件對中國未來產生的影響,能否激發新一輪大改革,改革派中有人謹慎樂觀,有人則非常樂觀,認為胡錦濤、溫家寶在卸任之前會有大動作,給人民交出一份答卷。因此,他們認為這次處理薄熙來,其意義堪比當年抓捕四人幫,同時也是對文革復辟思潮的全面回擊。抓捕四人幫之後,中國經歷三年的過渡時期後迎來改革開放,而這次拿下薄熙來後經過黨內軍內的政治肅清,形成思想共識,開啟中國新的篇章。■

亞洲週刊

2012-04 本地新闻

韓寒: 談革命,說民主,要自由

 

2011年12月28日星期三

韓寒:談革命,說民主,要自由


最近翻看了很多問題,革命和改革兩個詞被頻頻的問起。平時媒體也很喜歡問,但是也隻是一問一聽,無法見諸報端。寫下來無論什麼觀點,八成也是不保的命。但作為這次冬至回讀者問的第一篇,我就先用整個篇幅來回答我關於革命兩個字的看法。我綜合了讀者和一些內外媒的提問,在這裡一並作答。

問:中國最近群體事件頻出,你認為中國需要一場革命麼。

回答:在社會構成越復雜的國家,尤其是東方國家,革命的最終收獲者一定是心狠手辣者。很坦率的說,革命是一個聽上去非常爽快激昂並且似乎很立竿見影的詞匯,但是革命與中國未必是好的選擇。。首先,革命需要有一個訴求,訴求一般總是以反腐敗為開始。但這個訴求堅持不了多遠。“自由”或者“公正”又是沒有市場的,因為除了一些文藝和新聞的從業者,你走上街去問大部分人,你自由麼,他們普遍覺得自由。問他們需要公正麼,他們普遍認為不公正的事情隻要別發生在我自己身上就可以了,不是每個人都經常遭受不公待遇,所以為他人尋求公正和自由不會引發人們的認同。在中國是很難找到這樣一個集體訴求的。這不是需要不需要的問題,是可能不可能有的問題。我的觀點是不可能也不需要。但如果你問我中國需要更有力的改革麼,我說一定是的。

問:你為什麼不去領導一場起義呢?

回答:開玩笑,就算我認同革命,並在上海起義,而且還稍具規模,官方隻要一掐斷互聯網和手機訊號,我估計不用政府維穩機器出馬,那些無法用QQ聊天或者玩不了網絡游戲看不了連續劇的憤怒群眾就足以將我們扑滅,你也別指望著能刷微博支援我,你三天上不了微博就該恨我了。

問:那難道中國就不需要民主與自由了麼?

回答:這是一個誤區,文化人普遍將民主與自由聯系在一起,其實對於國人,民主帶來的結果往往是不自由。因為大部分國人眼中的自由,與出版,新聞,文藝,言論,選舉,政治都沒有關系,而是公共道德上的自由,比如說沒有什麼社會關系的人,能自由的喧嘩,自由的過馬路,自由的吐痰,稍微有點社會關系的人,我可以自由的違章,自由的鑽各種法律法規的漏洞,自由的胡作非為,所以,好的民主必然帶來社會進步,更加法制,這勢必讓大部分並不在乎文化自由的人們覺得有些不自由,就像很多中國人去了歐美發達國家覺得渾身不自在一樣。所以,民主和自由未必要聯系在一起說,我認為中國人對自由有著自己獨特的定義,而自由在中國最沒有感染力。

問:我認為中國頑疾太深,改革已經沒有用了,隻有來一場革命才能讓社會好轉。

回答:我們假設革命沒有遭到鎮壓,當然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我們幻想一下革命,假設,革命到了中段,學生,群眾,社會精英,知識分子,農民,工人,肯定不能達成共識。而我們一直忽略了一個人群,那就是貧困人口,這個數目大概是兩億五千萬。你平時都不能注意有他們的存在,因為他們甚至從來不使用互聯網。既然革命能夠發展到中段,必然已經誕生了新的領袖。沒有領袖的革命一定是失敗的,白蓮教起義就是很好的例子,而有了領袖的革命,也不一定好到哪裡去,太平天國又是很好的例子。中國式的領袖,絕對不會是你現在坐在電腦前能想象的那些溫厚仁慈者。這樣的一個領袖,八成獨斷專橫自私狂妄狠毒又有煽動力,是的,聽著有點耳熟。但中國人就吃這一套,也隻有這一套才能往上爬,這個社會習慣了惡人當道,好人挨刀。文藝青年們看好的領袖一個禮拜估計就全給踢出局了。而越是教育水平高的人,越不容易臣服與領袖。所以這些人肯定是最早從革命中離開的。隨著社會精英的離開,革命人群的構成部分一定會產生變化,無論革命的起始口號有多麼好聽,到最后一定又會變回一個字,錢。說的好聽一點就是把應該屬於我們的錢還給我們,說難聽一點就是掠奪式的均富。你們不要以為因為我覺得自己有點錢,所以我慫了,害怕失去。在革命的洪流裡,你擁有一個蘋果手機,你是開摩托車的,甚至你會上網,你平時買報紙,吃肯德基,你都算是有錢人,甚至是有能力在互聯網上閱讀到這篇文章的人,都是充滿著原罪的被革命對象。有一億家產的人比起有一萬家產的人反而安全,因為他們打開家門,門口已經放的是紐約時報了。最后倒霉的還是中產,准中產甚至准小康者。以前人們在各種政治運動中自相殘殺,現在的人們隻認錢,所以很多人民已經被訓練成隻認錢的自相殘殺者。所以你就想象吧。而中國人講究清算,這也必然導致鎮壓。

任何的革命都需要時間,中國那麼大的國家,不說天下大亂,軍閥混戰,權利真空。稍微亂個五年十年的,老百姓肯定會特別期盼出現一個鐵腕獨裁者,可以整治社會秩序,收拾一下局面。至於從百花齊放重新看回人民日報,這個真的沒所謂。況且我們的一切假設都建立在軍隊國家化的前提下,所以這些都是幻想,連幻想都不樂觀,就別提操作了。

問:那你看埃及,利比亞⋯⋯

回答:埃及,利比亞是被一個人獨裁統治幾十年,城市也不多,一個事件作為爆點,一個廣場用來演講,就可以革命成功。中國沒有一個具體的個人能成為被革命的對象,城市,人口眾多,而且各種千奇百怪的災難都發生過,G點已經麻木,更別提爆點了。就算社會矛盾再激烈十倍,給你十個哈維爾在十個城市一起演講,再假設當局不管,最終這些演講也是以被潤喉糖企業冠名並登陸海澱劇院而告終。

當然,以上更是廢話,最關鍵是就大部分中國人一副別人死絕不吭聲,隻有吃虧到自己頭上才會嗷嗷叫的習性,一輩子都團結不起來。

問:你的觀點非常的五毛黨,是被政府買通了麼?為什麼不能一人一張選票選主席。

回答:在這樣一個非此即彼,非黑就白,非對既錯,非帶路黨既五毛黨的社會裡,革命兩字說起來霸氣,操作起來危害更大。也許很多人認為,中國的當務之急就是一人一張選票選主席,其實這並不是中國最大的急迫。相反,一人一張選票,最終的結果還是共產黨代表獲勝,誰能比黨更有錢?五百億就能買五億張選票。不行加到五千億。一年稅收都十萬億呢。你和人家比有錢?你覺得你周圍的朋友的公正獨立,那樣的人加起來也就幾十萬張選票。你看好的有識之士,能有十萬張都不錯了。唯一能和共產黨抗衡的就是馬化騰,因為他可以在QQ登陸的時候彈出一個窗口:誰選我馬化騰,誰就可以得500Q幣。此舉估計也能獲得兩億張選票。但問題是,到時候馬化騰一定會入黨的。民主是一個復雜,艱難而必然的社會歷程,並不是什麼革命,普選,多黨制,推翻XX,這些脫口而出的簡單詞匯可以輕易達成的。如果你對司法和出版都從來沒有關心過,你關心普選有什麼意義呢。無非就是說起來更拉風一點。這和那些一說起賽車隻會提F1,一說起足球隻知道世界杯的人有什麼區別呢。

問:我覺得中國的革命和民主隻是時機的問題。你認為什麼時機最合適。

回答:革命和民主是兩個名詞,這兩個名詞是完全不等同的,革命不保証就能帶來民主,這個咱們不是早就已經証明過一次了嘛。歷史曾經給過中國機會,如今的局面則是我們爺輩的選擇。現今中國是世界上最不可能有革命的國家,同時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急需要改革的國家。如果你硬要問我在中國,什麼時候是個革命的好時機,我隻能說,當街上的人開車交會時都能關掉遠光燈了,就能放心革命了。

但這樣的國家,也不需要任何的革命了,國民素質和教育水平到了那個份上,一切便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也許你能活著看見這個國家的偉大變革,也許你至死都是這個死結裡纏繞的纖維,但無論如何,你要永遠記得,錯車時請關掉遠光燈,也許我們的兒女將因此更早的獲得我們的父輩所追求的一切。

說民主

問:革命不一定是暴力革命,天鵝絨革命就是完美的典范。

回答:我不認為天鵝絨革命能夠發生在中國。不談當時的國際局勢,也不說整個捷克的人口隻有北京的一半。相信天鵝絨革命其實就是選擇相信了民眾的素質,執政者的忍讓,文人的領袖,這三者的共力才能形成天鵝絨革命,我認為這三者在中國全部不存在。你不能把一場完美的革命常挂在嘴邊來反駁也許未來不完美的改革。我理解中國很多文人和學者對天鵝絨革命的感情,他們甚至能夠在腦海中將自己代入哈維爾的角色暗自感動。但無論中國發生暴力革命或者非暴力革命,文人所處的地位和角色遠遠比他們想象的要低得多,更別說能作為領袖了。而且國民素質越低,文人就越什麼都不是。你也不能用完美的民主,完美的自由,完美的人權從字面上解釋應該什麼樣子的來逃避中國的現實。改革和民主其實就是一場討價還價的過程,你不能盼著執政者看了幾本書忽然感化把東西全送給你。你不能天天盼著天鵝絨革命,再由你來扮演哈維爾,並瞬間讓每個中國人有一張選票,還都不能被賄選。捷克至今也不是普選。所以我的觀點很簡單,暴力革命我們都不願意發生,天鵝絨革命不可能在近期的中國發生,完美民主不可能在中國出現,所以我們隻能一點一點追求,否則在書房裡空想民主和自由憋爆了自己也沒有意思,改良是現在最好的出路。

問:你得出的結論就是中國人素質太低,不適合民主。政府有沒有給你維穩的回扣啊?

回答:我不知道你如何看出了這個結論,我覺得我已經寫的很通俗了。民主不是適合不適合的事情,它遲早會到來。國民素質低並不妨礙民主的到來,但決定了它到來以后的質量,誰都不希望來個盧旺達式的民主,雖然這並不是真正廣義的民主。有時候緩緩來,有時候突然來。也許它來的不那麼徹底,來的不那麼全部,來的不那麼美式,來的不那麼歐式,但在你的余生裡,它一定回來,回首起來,可能還來的有點平淡。

問:你的意思是一切隻能靠執政者的恩賜,而不是人民自己的爭取?

回答:給執政者壓力當然重要,但遺憾的是,執政者的配合更重要。這的確需要運氣和人品。現在社會各個階層是割裂的,比如執政者,你動車事件鬧得再大,他們依然淡定,覺得這是民間的事情,不費一兵一卒,時間自動擺平,執政者的家屬可能完全不關心這事,隻關心誰要上誰要下,誰的歲數差一點,XX位置怎麼排。而在這樣的輿論壓力下,事情依然能自然過去。當然,更有可能是他們都沒有感受到輿論壓力。好比你賬戶裡有十億,你丟了一千塊,你自然不緊張。文化界兜裡加起來的總和就五百,而他們認為統治者兜裡也就三千,所以我覺得他們是放大的統治者的焦慮。人家完全沒考慮你的問題。而文化界很多人認為一切的問題就是體制的問題,仿佛改了體制一切都迎刃而解,他們雖然善良正義,嫉惡如仇,但要求農民和工人和他們擁有一樣的認知,甚至認為全天下都必須這麼思考問題。可事實往往有些讓人寒心。

因為拉力賽都在偏遠地方舉行,我這些年去了上百個各種各樣的縣城,這些都不算特別封閉和貧瘠的地方,我和各種各樣的人聊天,他們普遍對民主和自由的追求不如文化界想象的那麼迫切,他們對強權和腐敗的痛恨更多源於為什麼不是我自己或者我的親戚得到了這一切,而不是如何去限制和監督,隻有倒霉到自己頭上需要上訪的時候才會從詞典裡撿起這些詞匯來保護自己,隻要政府給他們補足了錢,他們就滿意了。一切能用錢解決的社會矛盾都不算什麼矛盾。而知識界普遍把國民對這些詞匯的這種應急應用當成了他們的普遍訴求,覺得與文化界形成了共識。我不認為在分歧和割裂這麼大的國家裡能有一場美好的革命。你也許覺得這正是執政者馴化的結果,所以要改變執政者。但現實就已經這樣了,那一兩代人已經這樣了。但是幸運的是,我和他們的子女聊天時,互聯網和各種傳媒已經或多或少的打開了他們的眼界。所以我並不悲觀。

中國共產黨到了今天,有了八千萬黨員,三億的親屬關系,它已經不能簡單的被認為是一個黨派或者階層了。所以共產黨的缺點很多時候其實就是人民的缺點。我認為極其強大的一黨制其實就等於是無黨制,因為黨組織龐大到了一定的程度,它就是人民本身,而人民就是體制本身,所以問題並不是要把共產黨給怎麼怎麼樣,共產黨隻是一個名稱,體制隻是一個名稱。改變了人民,就是改變了一切。所以更要著眼改良。法治,教育,文化才是根基。

問:如果革命到來,有影響力的文人應該扮演什麼角色?

回答:文人到時候就應該扮演一顆牆頭草,但必須是一顆反向牆頭草。文人需有自己的正義,但不能有自己的站位。越有影響力就越不能有立場,眼看一派強大了,就必須馬上轉向另一派,絕對不能相信任何的主張,不能跟隨任何的信仰,要把所有的革命者全都假想成騙子,不聽任何承諾,想盡辦法確保不能讓一方消滅其他方而獨大。所以未來的中國如果有革命,誰弱小,我就在那裡,它若強大了,我就去它對手那裡。我願犧牲自己的觀點而爭取各派的同存。隻有這樣,才有你追求的一切。

補加一個問答,關於素質和民主:問:我去了一些發達國家,我發現在表面的素質之下,其實深交下去,人性也都是這樣的,所以好的制度才是高素質的保障。

回答:我完全的贊同。但我們說的就是表面素質,不要因為覺得人私底下都是怎麼怎麼樣的而小看表面素質。民主的質量就是由國民的表面素質決定的。一個人開車可能關遠光燈,看見人彬彬有禮,遵守社會功德,但一交往,發現其實也是自私懦弱狹隘貪婪……這又如何呢。素質和人性放在一起談沒有意思,美國人的人性和中國人的人性說到底當然是大同小異的,全世界人類的人性都差不多。所以這裡就有一個雞和蛋的問題,先有好的素質,再有好的制度,還是先有好的制度,再有好的素質。其實這個沒有疑問,在能出現好的制度的時候,無論素質的好壞,都應該保障好的制度,因為好的制度恆久遠,一顆永流傳,制度有實在的,素質是空幻的。問題是,當好的制度由於種種原因遲遲不能到來的時候。咱不能天天期盼從天上掉下來一個好的制度,然后一切才有開始的可能和動力,否則反正好的素質也沒必要,又緩慢又不見得有效……好的制度以及好的民主有兩個到來方式,一種是有一個紀念日,一種是沒有一個具體的日子,但要一兩代人的努力。我覺得還是要實際一些,美國的獨立宣言再好,美國的憲法再好,美國的憲法修正案再好,是因為他們的政黨和人民都做到了。我們憲法其實也好,我們的執政黨說過不少隻比獨立宣言好不比獨立宣言差的宣言,但大多數沒做到。他們是不會看著各種宣言而自省的,革命代價又太大太不可控,改良又慢又拖延,國民素質又不高,的確看著像死結。但我依然選擇相信改良。暴力或者非暴力革命隻能是督促改良的籌碼,但不能也不肯能真正的操作起來。

要自由

上上篇文章裡說,每個人要的自由是不一樣的,上篇文章裡說,民主,法制,就是一個討價還價的過程。聖誕再打折,東西還是不會白送的。那我就先開始討價還價了。

首先,作為一個文化人,在新的一年裡,我要求更自由的創作。我一直沒有將這個寫成XX自由或者XX自由,是因為這兩個詞會讓你們下意識的覺得害怕和提防。雖然這些自由一直被寫在憲法裡。事實上,它一直沒有被很好的執行。順便我也替我的同行朋友——媒體人們要一些新聞的自由。新聞一直被管制的很嚴。還有我的拍電影的朋友們,你不能理解他們的痛苦。大家都像探雷一樣進行文藝工作,觸雷就炸死,不觸雷的全都走的又慢又歪。這些自由是時代的所趨,也是你們曾經的承諾。我知道你們一定對蘇共進行過研究,你們認為蘇共的失敗,很大的程度源於戈爾巴喬夫開放了報禁,並將最高權力依照憲法約定,從黨返還給了人民代表大會。所以這讓你們對言論自由和憲政特別的謹慎。但是時代已經不同,現代的資訊傳播終於讓屏蔽形同虛設。而文化的限制卻讓中國始終難以出現影響世界的文字和電影,使我們這些文化人抬不起頭來。同時,中國也沒有在世界上有影響力的媒體——很多東西並不是錢可以買來的。文化繁榮其實是最省錢的,管制越少必然越繁榮。如果你們堅持說,中國的文化是沒有管制的,那就太不誠懇了。所以在新的一年,我懇請官方為文化,出版,新聞,電影鬆綁。

如能達成,從我而言,我承諾,在文化環境更自由之后:不清算,向前看,不談其在執政史上的敏感事件,不談及或評判高層集團的家族或者相關利益,隻對當下社會進行評判和討論。如果文化界和官方能各讓一步,互相遵循一個約定的底線,換取各自更大空間,那便更好。

但是如果兩三年以后,情況一直沒有改善,在每一屆的作協或者文聯全國大會時,我將都親臨現場或門口,進行旁聽和抗議。蚍蜉撼樹,不足挂齒,力量渺小,僅能如此。當然,隻我一人,沒有同伴,也不煽動讀者。我不會用他人的前途來美化我自己的履歷。同樣,我相信我們這一代人的品質,所以我相信這些遲早會到來,我只是希望它早些到來。因為我覺得我還能寫的更好,我不想等到老,所以請讓我趕上。

以上是基於我的專業領域的個人訴求。我覺得在這場讓大家都獲益良多的討論裡,研究該是什麼樣,不如想想應該怎麼辦。據說一個人一次隻能許一個願望,我的願望用完了,其他的諸如公平,正義,司法,政改,一切一切,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再提。雖然我覺得自由未必是很多人的第一追求,但沒有人願意常常感覺恐懼不安。願各位沒錢的能在一個公正的環境裡變有錢,有錢的不再為了光有錢而依然覺得低外國人一等。願所有的年輕人都能像這個聖誕一樣不畏懼討論革命,改革和民主,擔憂國家的前途,視它為自己的手足。政治不是骯臟的,政治不是無趣的,政治不是危險的。危險的,無趣的,骯臟的政治都不是真正的政治。中藥,火藥,絲綢,熊貓不能為我們贏得榮譽,縣長太太買一百個路易威登不能為民族贏得尊敬。願執政黨闊步向前,可以名垂在不光由你們自己編寫的歷史上。

明報社評:阻嚇官員貪威識食 應該厲行陽光政策

 

2012年4月25日星期三

明報社評:阻嚇官員貪威識食 應該厲行陽光政策

特首曾蔭權接受富豪款待,已經引起市民議論紛紛,事態仍未平息,前日,他又被傳媒揭發訪問巴西期間,耗用公帑住總統套房,一晚房租高達5.4萬元,暴露其貪威識食一面;除了曾蔭權,曾班子部分司局長,近年外訪頻仍,耗用公帑,而外訪是否有必要和效益多大,備受質疑。鑑於特首和司局長外訪未受規管,為免他們假外訪之 名,公費旅遊為實,適當做法是實行陽光政策,特首和官員外訪接受監督,全部開支必須詳盡披露,透過立法會、傳媒和公泷監督,這樣,才可以遏止部分高官貪威識食的歪風。

總統套房辦了什麼公務?特首辦應交代實證

曾蔭權表示外訪住宿,按工作需要安排,今次出訪巴西兩個城市,按以往程序做。曾蔭權沒有解釋入住總統套房是否必要,特首辦主任梁卓偉則說因為要在酒店舉行內部會議,亦準備香港若發生突發事件要處理,另外則是接見外賓、安排傳媒採訪云云。既然梁卓偉這麼說,則請特首辦詳細公布曾蔭權在巴西期間,在總統套房開過什麼會議、接待過什麼外賓、接受過什麼媒體訪問等,以釋公眾的懷疑。

因為按梁卓偉的說法,曾蔭權入住總統套房,乃臨時特首辦公室,這樣的話,應有公務處理,不過,根據政府公布曾蔭權本月17和18日在巴西的兩日行程,並未提及曾蔭權在總統套房有什麼公務活動,因此,梁卓偉要提出「證據」,公泷才會相信他的話,否則只是信口雌黃。

面對貪威識食的質疑,曾蔭權表示已經要求審計署覆 檢他此行外訪住宿等安排,並要求特首辦同事檢視有沒有改善空間。曾蔭權這個做法,其實在說事態即使有不當之處,也並非他的錯,而是制度有問題,因為他按既定程序做了;曾蔭權此舉,除了反映他嫻熟政府程序,懂得藉程序脫身以外,實質意義不大。因為「款待門」事件,他已經藉由退休大法官李國能主持檢視特首和主要官員收受利益規管,轉移了視線,今次提請審計署覆檢,只是重施故技而已。

其實,「款待門」和總統套房事件,制度並非最重要,因為無一套法則可以鉅細無遺地寫明特首可以接受什麼款待、外訪住宿安排怎樣才恰當,因為對於識玩 程序而存心鑽空子的人,總有辦法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所以,特首怎麼想、想過什麼生活才最重要。若特首甘於平淡,只求有基本尊嚴的生活和住宿,不期望過富豪式的生活,則工作人員自有恰當安排;若特首期望要與富豪看齊,即使不宣之於口,工作人員還不識做?若連這些心意也拿難不到,應該不算稱職吧!

曾蔭權強調每次外訪都有目的和策略,事先有精心策劃。特首與一泷司局長是否有必要外訪,市民大眾根本無從判斷,只能寄望他們克己自持,勿以外訪為 名,旅遊為實而已。市民質疑特首和司局長外訪,並非無的放矢,因為去年曾蔭權外訪9次,離港39天,花費221萬元,連同隨行人員開支更達1067萬元, 特別是由去年開始,曾蔭權外訪次數和開支大增,連今次南半球3國之行在內,到卸任前,他已經踏遍五大洲,部分司局長也不遑多讓。

特首官員外訪接受監督 期望梁振英帶來新氣象

特首和司局長外訪,都說事關公務,但是效益如何衡量,只有他們心知肚明,市民無從評估。公泷管不到特首和官員外訪,以現行做法,外訪開支又毋須仔細 詳盡交代,有的只是一個籠統大數,官員外訪有否大吃大喝,市民根本不知道,這個或許是特首和司局長罔顧觀瞻,無視市民質疑,仍然厚顏外訪兼外遊的真正原因。

因此,要使特首和官員外訪稍有顧忌,應該厲行陽光政策。我們建議,特首和官員外訪,有必要向立法會提交外訪報告,詳列原因、開支、隨行人員等,藉覑 提高透明度,使議員和公泷了解外訪是否必要和監察成效,判斷是否物有所值。其實,陽光政策也是特首和官員展示政績的途徑,因為只要他們展示外訪有必要和有實質成效,則市民知道他們為香港奔波於途,僕僕風塵,評價自是不同。若特首和官員抗拒外訪陽光政策,則更難消除市民疑慮了。

去年底,曾蔭權到北京述職時,在領導人面前表示「會奮鬥到最後一分一秒」,但是證諸曾蔭權的表現,卻有「外遊到最後一分一秒」之勢,這是莫大諷刺。 要重建特首和高官清正廉潔形象,挽回市民對特首和高官的信心,陽光政策是適當做法,期望梁振英帶領新一屆政府樹立新風尚,接受議員和市民監督外訪,這樣,特首和司局長的形象自然一新。

蔡子強:赤的疑惑

 

2012年4月25日星期三

蔡子強:赤的疑惑

梁振英委任內地出生而來港讀大學的陳冉擔任候任特首辦項目主任,引發一場「赤的疑惑」風波。

事緣陳冉並非香港永久居民,卻獲政府罕有地豁免。她又承認,中學時曾加入共青團,但解釋因為已經很久沒交團費,團籍應該已經過期。她否認自己是共產黨員。一度有報道她是內地省級高幹的子女,但她澄清父親只是普通公務員。

陳冉原本於2004年在國內入讀清華大學新聞系,翌年轉往本港,入讀香港大學新聞系,2007年畢業,2008年再在港大取得金融碩士,同年5月在《南華早報》當實習記者,再於9月加入梁振英團隊,從事研究及聯絡工作。直到梁當選特首後,再被任用為候任特首辦項目主任。

事情曝光之後,惹來不少港人嘩然並議論紛紛。我自己一直在大學教書,這裏且與讀者分享一下自己所知所見所聞。

共青團是怎樣的組織?

共青團、工聯和婦聯,乃國內三大群眾組織,負責分別就青年、工人及婦女進行組織工作。在諸如學校等青年單位,共青團都有完備的組織系統,負責發展年輕人入團。

根據新華網的資料,截至2007年底,全國共有7543.9萬名團員,佔全國青年的24.8%,即約四分之一。

但當我進一步向國內朋友及旅港大陸學生了解時,便被他們提醒,這個數字說的只是整體,當中包含了眾多農村及游離社區的人口。如果集中看城裏的學校,數字遠超於此。就他們所知,在大學裏,九成多大學生是共青團成員,即使在高中,估計也超過八成。只有少數成績差勁、品行差劣的學生,才不會被發展入共青團。

因此,為了避免標籤效應,以免被視為問題學生,遭別人戴上有色眼鏡看待,通常獲邀時,都會加入共青團。

入團﹕主動的選擇,抑或是被動的決定?

他們說,對於一個10多歲、仍然未慣獨立思考的孩子,當被有關老師或幹部建議加入共青團時,又「怎會」和「怎能」說不,通常便會不假思索、「跟從大隊」加入。

所以,加入共青團與加入共產黨不同,後者是成年人深思熟慮的選擇,至於前者,則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被動的決定。要年輕人日後為此負上政治責任和付出政治代價,對他們並不公允。

他們說,除非當上「團幹」(包括團中央或團的地方領導機關的幹部),否則的話,如果僅僅是普通團員,政治色彩和分量應該很有限。

關鍵在於是否「團幹」

當本港媒體日常評論中國政治,在提到胡錦濤等領導人時,往往會提到他們是「團派」,並把「團派」描繪成內地官場一股舉足輕重的政治勢力。但若因為陳冉曾經是共青團成員,便煞有介事的把她描繪為莫測高深的「團派」,那便有「張冠李戴」之嫌,正如前述,關鍵在於陳冉是否「團幹」。

讓我再說一遍,如非「團幹」,單就一個年輕人曾經加入共青團,便要他日後為此負上政治責任和付出政治代價,甚至遭戴上有色眼鏡看待,對他並不公允。

讓國內學生來港體會普世價值

近年香港的大學廣招內地學生,往往高達學生總人數的一成至兩成。從為祖國培訓人才、讓國內年輕同胞多接觸普世價值,以及中港兩地加深了解等角度出發,我完全贊成。

如今在校園內,無論是校巴上、樹蔭下、飯堂裏,四處都是說普通話的聲音,這些國內學生,當中不乏國內的高材生以至高考狀元,有人會問,為何這些尖子不選擇北大、清華、復旦等國內名牌大學,而選擇離鄉別井到香港?有人會說是因為那些出手闊綽的獎學金,但若多作了解,會發現有更多原因。

我還記得港大八一八風波後,在翌日晚上那個全港關注的師生論壇上,當我收看電視直播時,最讓我感動的一幕,莫如是一位來港僅僅4天的內地女生,激動的道出為何要來香港念書。

女生說,內地是不可以因為抗議而集會的,集會只能為了慶祝,如果她們真的有所不滿,宣示的方法只有通過「散步」。她更說有四個字,是她20多年來也不敢喊出來的,剛剛看到港大同學喊,她也終按捺不住,忘情大聲喊出來,那就是「平反六四」。對,就是「平反六四」,對香港人來說,本來簡單平常的四個字。

她說,到了香港,才可上網到google、facebook及twitter等。另一位內地生後來再作補充,他以集會的布景板為例,說這幾個字、那幾個字是敏感詞,會在互聯網上被和諧掉、封殺掉。除了兩人提出外,其實內地大學的宿舍還有一招「斷電」,那就是晚上到時到候,就會中斷電力供應,讓大家不得不睡,不能聚眾夜議。

對孩子應該多包容

我相信因為這樣理由來港的國內學生,不是個別例子。

所謂香港的核心價值,並不莫測高深,其實就是這些我們香港人習以為常的東西。如果能夠透過多讓國內青年人來港讀書,從而親身體會的話,我認為這對內地的發展是一件好事,起到正面影響。大學本來就應該是一個讓不同思想飛翔和交匯的地方。

如果我們贊同多讓國內青年人來港讀書的話,就必須以平常心來看待他們的過去,對共青團之類的背景,避免過度反應。

他們相信,有八九成他們這類的旅港大陸學生,有着在國內曾經參加共青團的背景,當中不排除中聯辦會與個別骨幹人士有重點聯繫,甚至發展成幹部,但卻不應該「一竹篙打死一船人」。

我是一名老師,我希望大家對來港讀書的大陸學生,能夠盡量多加包容。

梁振英的問題是「做壞規矩」

陳冉的問題,除非她是「團幹」,否則的話,我認為反而是為何梁振英要「做壞規矩」,不遵守住滿7年成為香港永久居民才可申請的有關規定,就是差3個月,也硬要委任陳冉擔任有關職務。正如公務員事務局表示,除了陳的申請之外,局方自1999年以來,只曾批准過經濟分析及方便營商處,以及海事處,聘請非永久居民擔任非公務員合約員工,都是《基本法》第101條所規定的「專門和技術職務」。換言之,陳冉是過去13年以來,第3名任職政府合約工的非永久居民,情况罕見,更何况,陳的申請並不算是特別技術崗位,而只是一般政治工作,為何要為此壞了先例呢?

梁振英此舉,又是否要顯示他強勢管治、以我為主的強悍作風呢?

紀曉風:「網絡23條」通過在即 三大例證湯家驊理虧

 

2012年4月25日星期三

紀曉風:「網絡23條」通過在即 三大例證湯家驊理虧

一向喜歡上網的讀者,下月可能發現,網絡討論區、facebook出奇「乾淨」;那些舊曲新詞、諷刺「蝗蟲」的歌曲,統統消失;以電影海報形容上海仔江湖飯局的「惡搞」圖,從此不見;連明嘲人生導師的電視截圖也不復存在……

一條影響本港網絡生態的法案正在審議,將於下月表決的《2011版權(修訂)條例》一旦通過,在討論區和facebook流傳的改圖、截圖、惡搞圖及惡搞歌等「二次創作」,全部被一網打盡,成為非法侵權物品。創作者固然要負上刑責,連分享者也墮入法網。

網民當然大罵修訂為惡法,狠批「網絡23條」剝奪創作、言論自由,打壓反對聲言,希望豁免。泛民議員湯家驊提出接受政府「讓步」,引入所謂「輕微經濟損失」原則,聲稱九成半「二次創作」都可豁免。但不少法律界人士質疑幫助有限,加上執法部門對網絡和惡搞一向保守,條例通過後隨時造成寒蟬效應,猶如扼殺網民思 想創作空間。

《版權(修訂)條例》的爭議,數天以來極速發酵。有關條例早在去年6月已刊憲;政治,確是瞬息萬變,這年多來,香港經歷劇力萬鈞、峰迴路轉的特首選舉,以至各方(也包括老紀)也忽視這條大大影響香港網絡生態的法例修訂。

由於法案委員會已支持在下月9日在立法會會議上,恢復對條例草案的二讀辯論,即兩個星期後,法例修訂便大有機會通過,各方後知後覺也好,臨危受命也罷,也把視線轉到這條俗稱「網絡23條」的《2011版權(修訂)條例草案》上。

條 例草案其實是對現時《版權條例》作出80項修訂,當中包括建議日後不論以任何電子傳送技術方式,向公眾發放侵權作品,都屬干犯刑事責任,最高刑罰為每件作品罰款5萬元及監禁4年。另外,還修訂現時《版權條例》第118條,指任何人在未獲版權持有人特許下,傳播一些侵權物品,不理是否具牟利或商業用途,同屬 犯罪。這兩項修訂成為網民批評條例為「網絡23條」的元兇。

要明白網民為何反對這兩項修訂?香港網民最常用的是網上討論區和 facebook等分享平台,近年網民常常因應社會事件、網絡文化或娛樂話題,而進行「改圖」和「截圖」。所謂的「改圖」,就是從社會上原有物品中,稍加創意修改,作為揶揄題材。近期例子,就是特首選舉中,范徐麗太多番表示支持唐英年參選特首,具創意的網民便把電影《桃姐》的海報,原本葉德嫻和劉德華的頭 像,改成范太和唐英年的頭像,諷刺范太「悉心照顧」唐唐選情。

至於「截圖」,通常是網民認為某齣電影或電視劇中一些對白太精采,或對其希望 傳遞的意思有更好的演繹,而把電影、電視畫面截下來,例如早前無綫話題作《天與地》,主角佘詩曼對社會的批判,便成為網民為表達對社會不滿的最佳題材。由於「截圖」和「改圖」都是啜核、諷刺之作(網民稱為「惡搞」),所以在網絡世界大受歡迎,加上智能電話、分享平台普及,很易收到一傳十、十傳百之效。但這 些惡搞圖幾乎全部沒有得到原屬版權持有人的同意,在新修訂條例下,網民惡搞圖即使不涉及牟利和報酬業務目的,只要執法機關認為已達到損害版權持有人權利程度,已屬違法,網民可被刑事檢控。

而更令網民甚至一般市民擔心的是,如果連不論以任何電子傳送技術方式,向公眾發放這類惡搞創作都屬犯法, 那麼,大家只要在facebook上一按share(分享),便已觸犯官非。所有網上「二次創作」(即包括「截圖」和「改圖」)俱成刑事罪行,嚴重影響網 絡上表達自由,網民因此把修訂草案形容為「網絡23條」,藉此突顯其扼殺言論自由的本質!

截圖改圖惡搞 日後俱屬犯法

事件最新發展,既是法律之爭,更是政治之爭。公民黨議員湯家驊早前代表泛民,同意政府修訂,引入「輕微經濟損失」概念,即執法機關或檢控一方,必須證明那些「二次創作」造成「輕微經濟損失」才屬犯法,否則可被豁免。但其他泛民議員,包括所屬的公民黨都不同意,黨友陳淑莊更準備另外提出私人修訂,要求直接豁免 「二次創作」於條例之外。

所謂「輕微經濟損失」,實在是法律技術性詞彙,不單網友,連老紀都覺難明,所以老紀特意舉出近期幾個著名「二次創 作」例子,請教湯家驊等共四名法律界人士,對整個網絡上「二次創作」的影響作出評估。老紀找來的例子,包括諷刺大家樂的「太刻薄」、批評內地新移民的惡搞歌曲《蝗蟲天下》,以及近期因網民不滿領匯趕走小商戶而惡搞「尋味時光」活動海報,而成「尋你老味」【圖】。

總括而言,湯家驊認為所謂的 「輕微經濟損失」,其實是指有無經濟損失。按他理解,大部分平面創作的「二次創作」,由於「二次創作」後,多數不會影響人購買該件物品的意欲,所以不構成「經濟損失」,「『太刻薄』和『尋你老味』的例子,個標誌版權是被侵,但惡搞後不會影響設計者的版權收益,記住版權收益不等於生意損失」。但惡搞歌曲,即 那些填上新詞的流行曲,由於流行曲有版稅收入,那肯定是超乎「輕微經濟損失」,被告機會相當大。

本身也支持修訂的民主黨,黨員之一的 律師黃國桐,就認為湯的修訂難以保障網民,「條例未修訂時,惡搞存在灰色地帶,你可以話侵權,又可指是抄橋,但條例修訂後定義就清晰得多,網民好難用抄橋來辯解」。湯家驊重申,刑事行為入罪標準較高,既要證據充足,還要無合理疑點,並且案件要有一定入罪機會,「如果你擔心他夾硬告,那不是法例問題,是執法 部門的檢控態度問題」。

現時,主要是海關執行《版權條例》,而不同電子方式監管,具刑事執法權最多要數警務處,然而兩者對網民眼光來說,執 法尺度都備受質疑。2010年農曆新年時,海關指收到投訴,充公社民連「惡搞」民建聯的「禮義廉」T恤。後來海關通知社民連,不會就「禮義廉」T恤一事提 出檢控,但又沒有發還那些T恤,變相充公,此事令人懷疑海關執法尺度。

至於警方的科技罪案組,更多次以「不誠實使用電腦」罪名控告網民,最 新鮮一宗是昨天在油麻地拘捕一名涉嫌放上裸照的15歲少年;而最轟動的,要數有網民在網上戲言「炸迪迪尼」,結果又被成功檢控。雖然法院已裁定有關人士罪成,老紀尊重裁決,但網民只打一句戲言,而他又未有購買爆炸物品意圖犯案,但一被起訴時,因刑罰不算高,很多被控人士選擇認罪了事。在執法保守、條例修改 又有縮窄言論自由空間下,網民周日準備上街反「網絡23條」,也許是唯一跳出虛擬世界的實際可行行動。

2012-04 本地新闻

2012-04-25 本地新闻

2012-04-17 本地新闻

2012-04-17 本地新闻

[分享] 发布1天时间,Android版Google Drive下载量突破500万

发布1天时间,Android版Google Drive下载量突破500万

作者:JohnTian

昨天,Google正式推出云存储产品Google Drive。今天,Google Drive的Android版客户端下载量已突破500万。不过iOS用户目前仍然无法体验,因为Google目前还没有推出iOS客户端。

Google Drive与Google Docs进行了深度整合,可以让你和同事实时处理文档、电子表格以及演示。同时,Google Drive支持直接在浏览器页面中打开30多种格式的文件。与Google Drive一同发布的第三方应用有18种,包括了可以在Google Drive中直接打开AutoCAD工程文件的创作工具AutoCadWS,对Google Drive中存储的图片进行简单的编辑的Aviary以及用于创建模型和用户界面草图,并能在Google Drive中打开和分享模型的Balsamiq Mockups。

点击这里下载Android版Google Drive。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转载请注明: 文章来自36氪

有关的故事

苹果:2012年的WWDC全球开发者大会将于6月11-15日在旧金山举办

Google地图新增"3D照片游览"功能,带你周游全球1万5千多个地标 (视频)

Square每年处理交易量已达50亿美元,3月份以来交易额猛涨25%

Google自动汽车:去底特律找副驾,未来十年商业化

百度手机地图3.0推出语音导航功能,免费服务将给导航服务商带来巨大挑战


[分享] 创业公司四种“欲速则不达”

创业公司四种"欲速则不达"

作者:huyan

很多"快公司"不是死于创业的清晨,而是死于快速发展的正午。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这句话因为雷军的不断引用而被诸多创业者追逐并认可。事实也是如此,对于互联网这样的新兴行业来说,如果和大公司一样的四平八稳而不能迅速突进,其实是一种风险。雷军最成功的天使投资项目之一、多玩游戏网的CEO李学凌也在微博中写道:"创业者应该有一年成长十倍的勇气,不然还创什么业。"此言一出,闪烁着十倍速生存的创业智慧。

但是不是一味地求快就能取得大成?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在我看来,以下四种情况反而会欲速则不达,甚至会让诸多早期公司就此挂掉。

第一种:跟风求快

参与这个游戏的玩家其实没有选择:你要是不快,瞬间就被对手超过。

中国互联网从来都是西学东渐,从来都是C2C,Copy to China:门户学自雅虎,淘宝抄袭eBay,京东瞄着Amazon,百度自称是中国的Google,腾讯的当家产品QQ最开始的名字叫OICQ,直接向ICQ致敬,人人和优酷在美国资本市场上会想当然地认为是中国的Facebook和Youtube.

有了这么多一线公司的榜样激励,中国互联网创业者都很自觉地第一时间"学习借鉴",甚至直接拷贝美国的最新商业模式:视频火,3000家;团购火,千团大战;Color融了个天价,全中国都在学;Pinterest红得发紫,于是,是个网站都瀑布流;Path火了,于是到处都在声称自己是中国的Path?

一窝蜂。

这种情况下,参与这个游戏的玩家其实没有选择:必须得快,你要是不快,瞬间就被对手超过。而且悲催的是,这类游戏其实玩家只有少数几个,唯有前三的公司才有大概率被资本看上,包装上市;其他跑得不快的,要么半路上弹尽粮绝,或者自动清盘,或者最终出售。

这样的游戏不是每个人能玩得起的。美团的王兴被公认为新一代的创业旗手,美团也被认为是最具持续成长性的团购公司,但在创办美团之前,王兴曾经创办过校内、海内多家公司,都是以出售告终。以团购为例,最悲催的莫过团宝。尽管当下其CEO任春雷依旧以一个永不放弃的创业者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但从其抢注Groupon.cn域名、Groupon采取与腾讯合作做高朋开始,任春雷的悲剧其实已经注定—实在是太投机了。

为求快,为求成为行业第一,中国的创业者们往往会想出各种手段来打击对手,美化自己,热衷于在媒体上相互攻击;同时,为了更好地吸引眼球甚至会伪造数字、美化报表、制造高速发展的假象。这种看上去很美的外部虚荣往往造成内部堡垒的瓦解,而创业团队的内部崩盘则更进一步推动公司的倒下。

在美国,一个概念从最初成型到最终做成至少需要三到四年的时间,甚至更长,中国的创业者们往往缺乏这种认识,更多的是以一种投机的心态、一味求快地杀入群雄混战中,这样的跟风求快,特别是在一种相对浮躁速成的心态下,风险极大。

第二种:被热钱乱了方寸

热钱在手,往往会让人把问题想简单,认为钱可以买很多东西。其实,钱不能买到需要时间积累的任何东西。

作为中国互联网最有激情的幻想家,诗人出身的方兴东常常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但他在反思自己创办博客网的失败时,有句话说得很好:"钱太多了,让自己乱了分寸。"智基创投陈友忠对方兴东的反思予以了印证。2005年,方兴东找他要钱,提到想要的不过三四百万,但因为很热,大家都想投,于是冲到了1000万美元。

钱多了,往往想法就不一样了,有很多机会,请很多人,抓各种机会,扩张业务,公司就会进入一个不好的循环,到后来很多东西做不下来,只好关掉。如此折腾下来,公司元气大伤,最终也很容易酿成大跃进式的恶果。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时任IDG华南区首席代表刘中青在谈到ITAT时的教训也指出:如果当初只给500万美元,也许ITAT就成了。

还有一句话也很有趣。柳传志在反思FM365互联网失败时候说:"如果我们做失败了是有风险的,那么不加入也有风险。"连柳传志这么睿智的人,在中国互联网大潮中都被热钱推着往前走,付出近1亿美元的现金代价。可见,热钱的确让很多人很慌张,乱了分寸。

都是热钱惹的祸。

热钱在手,往往会让人把问题想简单,比如认为钱可以买资源,可以买很多东西。这是误读,其实钱不能买到需要时间积累的任何东西。很多人反思过ITAT和PPG,一个结论是:服装行业本身不是不需要轻公司、快公司,但也需要有时间和资源去积累,不然雅戈尔就不值钱了。

热钱多了,另一个症状就是人浮于事。无他,钱多了,什么都想做,于是找人来做。人浮于事与公司没有形成强的执行团队是有关系的,没有强核心的团队,如果CEO对自己的要求低了,就很容易对公司没有控制。不同的派系,不同的人进入,然后为了平衡派系形成新的派系,然后人浮于事,最终就这么平庸下去。

很多公司也都曾有过迷途知返的机会,但很遗憾的是,至少在它们所跌倒的领域,都没能很好地重新站起来,每一次都是很着急地重起炉灶,然后消耗不该消耗的资源,就这样持续败坏掉。

创业,本质是用有限的资源做无限的事情。过多的资源,过多的热钱,反而会让创业者患上富裕病。

时间其实是靠钱买不下来的。

第三种:快,却没有团队分享机制

只有创始人等极少数人认为事情是对的、公司大部分人都反对某个决定的时候,是这个公司产生大逆转的显性征兆。

毋庸置疑,对诸多创业公司来说,很多时候都是靠创业者的英雄主义和激情所缔造的。但英雄主义只是很多创业公司成功的开始,如果创始人不能完成从个人英雄向商业领袖转变,并建立起团队分享的机制,那么一味求快,将有很大的风险。

英雄主义式的壮举往往让创始人在内部具备绝对的权威,具备远超常人的勇气和做出超出常人决断的能力。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在重大决定上,一旦创始人在战略方向上出现问题,也能让公司万劫不复。一味英雄主义,特别是过分的自我膨胀,总是让创始人们缺乏对自己、自己所创公司和外部环境的合理判断。

我们惊讶地发现:只有创始人等极少数人认为事情是对的、公司大部分人都反对某个决定的时候,其实是这个公司产生大逆转的显性征兆。比如盛大盒子的上马,比如分众要卖给新浪?

创业英雄与商业领袖最关键的区别之一就是领导力的区别。而当创始人缺乏对自我的约束、缺乏对团队的包容以及自我决断出现重大失误的时候,创业英雄们很多时候就变成了莽夫,这个时候自然会出现众叛亲离。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快速发展的公司,一旦出现高管持续离职的情况,往往是问题显现的开始。

第四种:快,却忽视了用户体验

很多的失败案例其实都不是商业模式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件事是对的,但公司在细节上做错了,对用户价值尊重得不够,因此死掉了。

盛大盒子的例子最为典型。三网融合是不是趋势?当然是;抢占客厅对不对?当然对;从游戏向数字娱乐转型正确不正确?当然正确!唯一出问题的地方是,用户是不是有这个需求?盛大盒子的逻辑是激发需求,本末倒置。不得不承认陈天桥在盛大上投入巨大,但却没想清楚用户为什么到客厅用你的盒子。在互联网电视还没完全搞清楚的情况下,用户为什么要用你的盒子?虽然大家都知道谁占领客厅谁就可能成为下一个索尼、下一个任天堂,但用户价值和需求在什么地方?没有真正去在意用户价值、用户需求的商业模式往往是有问题的。

今天很多人还认为ITAT还有机会,其商业模式是有创新的:找二线的商圈,提供性价比高的产品和服务,类似的可比的成功公司也很多,比如人人乐,比如七天,都不是抢占最好的地方,但是提供好的服务。早期ITAT,包括在深圳的一些老牌店生意都还不错。ITAT的机会是和二线地产合作,利用21世纪后重复建设带来的商圈地产的浮夸,以及服装外贸转内贸的趋势,很像一个服装业的携程。但为什么没成功呢?

因为钱多了,拿到钱后急于上市,大量开店,没控制,人员、货物都跟不上,选址的时候不慎重不考究,只要接受我的条件就可以干。实际上,有钱可以找好地方开店,商业模式稍微变通而已,好地方开中心店同样可以做。ITAT的错误在于: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执行却走样,没抓住细节。还有一个必须提及的事实是,ITAT和PPG直到倒掉都没有专门的产品部门,这无疑是致命的。对用户来说,东西好不好是最关键的。

必须承认的是,很多创业公司都犯了商业模式的盲目崇拜症。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商业模式再精巧,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回到用户价值。VC、投行和基金经理们希望你用最简单、最直白的方式讲清楚你的商业模式,讲出你怎么能迅速复制,怎么能迅速扩张。但我们往往把事情讲清楚之后,却没有把最重要的东西讲清楚,那就是用户价值。

还是那句老话,商业模式创新有否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对用户价值的挖掘和尊重。

以上四种"欲速则不达"其实是有内在关联的。由于盲目跟风,创业者往往对自我的约束没了,对团队也没有要求了,然后做出错误决定。而这个错误决定的帮凶就是热钱,在热钱推动下,商业模式也不错,自信心过于膨胀,扩张很快,发展很快,热钱接着跟进,于是路越走越远。也就是说,因为创始人的自我迷失,在热钱和商业模式等外在力量的驱动下,不断往前滚,不重视用户价值,最后这件事情就演变成"用户把你抛弃"。

很多快公司,其实不是死于创业的清晨,而是死于快速发展的正午。

欲速则不达。


[分享] 帮你算笔账:我为什么不买人寿保险

帮你算笔账:我为什么不买人寿保险

我为什么不买人寿保险?

几年来,经常有一些朋友想说服我买人寿保险。没想到这些人大部分反被我说服了。他们听了我的讲述后不但不做保险公司的业务员了,而且把自己买的寿险也全部退掉了。

为什么我和我的家人及我公司的所有员工都不买人寿保险呢?因为买了寿险并不是保证你真的"不出险"了,而是说你"出了险"之后保险公司怎样赔偿你。所以买人寿保险不是一个简单的"保险问题",它实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如果你有一种更好的方式能够得到比保险赔偿更高的回报,你认为还要买人寿保险吗?

就拿中国某人寿保险公司推出的"康宁终身保险"来说,一个20岁的男性一次性趸交97800元保险费(为了计算简便,我选择了趸交,其实趸交和分期付款对于一个在20年后身故的人来说是差不多的,这笔帐寿险公司的精算师早已计算好了的),不管任何时候任何原因身故最多可以得到30万元的保障。对于一个完全不会理财的人来说,好合算啊!但对于有一点点理财知识的人来说却吃了大亏。因为,买这个保险的人不管任何时候任何原因身故,得到的最大回报系数为300000/97800=3.0675倍。不管做任何选择,好不好是比出来的。为了让大家能做出明智的选择,就要找好正确的参照物来做比较。这个参照物就是你把97800元投资到另外一个地方跟买人寿保险做比较,看哪个更划算。

1、如果按年投资收益率12%来计算的话,即(1+12%)n=3.0675,这个n≈9.9年,也就是说,一个20岁的人买了这种保险,如果他在29.9岁时身故就恰好买保险等于不买保险,因为此时买保险得到的赔偿正好等于97800元投资9.9年得到的本息。平均每早死一天可以捡到大约56元的便宜,即【(300000元赔偿金-97800元保险费)÷3613天】,但如果晚死一天得到的损失就不只是56元了。通过计算可以发现,如果活到40岁,将一定损失64万元【97800元保险费×9.65(20年复利系数)-300000元赔偿金=643770元】;如果活到50岁,将一定损失263万元【97800×29.96(30年复利系数)-300000元赔偿金=2630088元】;如果活到60岁,将一定损失880万元【97800×93.05(40年复利系数)-300000元赔偿金=8800290元】……后面的我就不算了,因为越算越吓人!

也许你会说,谁能得到12%的年回报率的投资项目呢?那我要告诉你,现在中国民间借贷的最普遍的利率就是12%—18%,而且那些借钱的人付了这些利息之后同样能得到丰厚的利润。

2、如果你确实没有机会得到12%的年回报率的话,我来告诉你一种一定有保障的回报率,即年回报率为6%。如果按投资年回报率6%来计算的话,即(1+6%)n=3.0675,这个n≈19.23年 ,也就是说,他在39岁的时候身故买保险恰好等于不买保险,平均每早死一天可以捡到大约28.8元的便宜,即【(300000-97800)元÷7019天=28.8元】;如果活到50岁,将一定损失26万元【97800×5.7435(30年复利系数)-300000元=261714元】;如果活到60岁,将一定损失70万元【97800×10.286(40年复利系数)-300000元=705970元】……

也许有人会说,我不想要12%的年回报率,只要6%就满意了,哪里有这样的安全稳健的投资机会呢?

其实6%的安全稳健的投资机会每个人的身边都有,只不过是因为我没有提醒大家,你们视而不见而已!有兴趣的话,我可以告诉你们在自己的身边找到,想试试看吗?

3、退一万步说,最不会投资理财的人也会把钱存到银行。如果按一年期的平均定期存款利率约3%(现行年利率是2.25%,98年是3.96%,07年是2.79—4.14%,08年是2.52—3.87%,预计明年会加息)计算,即(1+3%)n=3.0675,这个n≈37.83年 ,也就是说,他在快58岁的时候身故买保险恰好等于不买保险,平均每早死一天可以捡到大约14.6元的便宜,即【(300000-97800)元÷13808天=14.6元】,如果活到70岁,也一定要损失12万元【97800×4.384(50年复利系数)-300000元赔偿金=128755元】。

而在当今中国,活到60岁的人占95%以上,在60岁以前去世的不到5%。按照这一比例,说明在20岁时购买这种人寿保险的人中有95%以上要损失70万元。即使是最不会投资理财的傻瓜蛋,也有95%以上的人买了人寿保险之后捡不到一分钱的便宜,因为他们活过了58岁。特别是如果给自己刚刚出生的孩子购买这种人寿保险的话,如果按12%的投资回报率计算,他活到40岁就会损失880万元,如果活到50岁将损失2796万元【97800×289(50年复利系数)-300000元赔偿金=27964200元】;如果按6%的投资回报率计算,他活到40岁就会损失70万元,活到50岁将损失150万元【97800×18.42(50年复利系数)-300000元赔偿金=1501476元】;即使是完全不会投资理财的傻瓜蛋,按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平均利率3%计算,活到50岁也一定要损失12万元。

我在18年前开始研究保险,当时看了一个有关威尼斯商人开办保险公司的故事。据说他通过多年的调查了解发现,出海航行的商船每年出险沉船的概率约为5%,于是,他开办了一家保险公司,保险费率为商船总价值的10%。他的保险业务很快红火起来。因为船主们虽然知道航海利润很高,但风险也很大,一旦沉船将倾家荡产。而如果买了那种保险,一旦沉了船就找保险公司赔偿;如果没有沉船,他也只少赚10%的利润。因为航海贸易利润丰厚,10%的保险费他们乐意接受。

5年以后,有一个拥有100艘商船的大老板发现他自己干了一件很愚蠢的事——因为5年来,他每年都给自己所有的商船买了保险。他的愚蠢之处在于他一个人就拥有100艘商船,每年沉船的数量(出险沉船的概率约为5%)都在4—6艘之间,而现在买保险却每年花掉了10艘商船的钱,买保险比不买保险还要多支出6—4艘船的代价啊!其实这是因为那个老板的商船已经足够多了,他已经足以做到自己为自己的财产保险了。

而人寿保险与上面的故事完全类似。现在,我们中国的一个"家庭经济共同体"一般不少于7人,即一对夫妇、两对父母加一个小孩。最少的"家庭经济共同体"也不少于3人。而出现英年早逝的可能性——1个人中出这种险的最大可能性为1人,2个人中出这种险的最大可能性也是1人,3个人中出这种险的最大可能性还是1人,100个人中出这种险的最大可能性仍然是1人。

可见,单个人买人寿保险得到好处的可能性已经极小极小,如果参照6%的投资回报率在出生时购买这种人寿保险,只有活不过20岁的人才能捡到一点点便宜,而绝大多数能活到50岁以上的人将至少损失150万元。而对于一个3人或3人以上的家庭而言,哪怕每年只能得到5%的投资回报率,哪怕是这个3口之家真的有1个人在保险合同生效的第二天身故,只要其他两个人能按5%的投资回报率连续投资到50岁,这个家庭的每个人就不必要买这种保险了。

而现实中,几乎每个家庭都在3人以上,每个家庭都至少有两个人能活到50岁以上,每个家庭都有机会连续获得5%以上的投资回报率(如果你没发现,我可以告诉你),这样的保险你还有必要买吗?

很多寿险业务员反复在我面前说,"李嘉诚都要买人寿保险,你比李嘉诚的抗风险能力还大吗?李嘉诚说过一句话:'别人都说我很富有,拥有很多的财富,其实真正属于我个人的财富,是给我自己和亲人买了充足的人寿保险。'这番话体现了什么呢?体现的是一名成功企业家对风险的深刻认识:今天也许你是千万富翁,但是企业经营的'风险'也许会使你一夜之间沦为穷人。但是有一样东西却会时刻忠心耿耿地跟随着你,为你守住一份财富,只有你和你的家人才有权享用,就像自家的'守财奴'。"殊不知,中国活不过39岁的人多么稀少啊!

我一直很敬重李嘉诚先生,但我牢牢地记住了我的老师茅于轼教授的教导:"任何不符合逻辑的说法都是错的。"所以我一直在反复思考李嘉诚"说过"的这句话(也许他没有说过,是人寿保险公司的人自己说的),结果发现这个说法完全不符合逻辑。因为李嘉诚的家产足以收购或开办一家保险公司,一个有足够的实力开办保险公司的老板和他的亲人需要别的保险公司来给他们未来的生活提供保障吗?后来通过进一步的了解,据说是李嘉诚在他自己开办的保险公司买了一份保险。如果这个传闻是真实的,那李嘉诚说那样的话就不奇怪了。因为一个企业家给自己的企业或自己有股份的企业做广告是无可非议的。

经查,原来李嘉诚确实在香港有一家保险公司——盈科保险,他还是中国人寿股份公司的大股东。据中国人寿股份公司(2628.HK,下称"中国人寿")2004年年报披露,李嘉诚持有中国人寿5.76%的H股,持股量位列H股股东之首。有消息说,中国人寿在2003年12月在香港上市时,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0013.HK)分别购买了价值1亿美元的中国人寿股票,上市一年后,李嘉诚抛售了2.14亿股中国人寿股份,目前李嘉诚仍持有中国人寿3.62%的股票。

综上所述,只有以下八种人可以购买这种人寿保险,购买其他寿险产品时参照这个方法计算一下就知道是否合算了。

1、肯定自己的钱在未来10年得不到每年平均12%以上的投资回报率,并且在未来10年内会死的人。

2、肯定自己在未来20年得不到平均6%以上的年投资回报率,并且在未来20年内会死的人。

3、肯定自己终身不会投资理财,只会把钱存到银行吃定期存款利息,并且在38年内会死的人。

4、受人寿保险公司宣传误导的人。

5、钱多得没地方花有意为保险业务员做业绩的人。

6、花别人的钱为自己或别人买人寿保险的人。比方说国企给员工买的寿险。

7、花自己的钱给别人买人寿保险用于行贿的人。

8、保险公司的股东或员工(自己买了可以误导更多的人买)。

有兴趣继续交流的朋友请加我快乐理财qq群:200456803,但必须用真名(你的真实姓名+所在城市),否则将被拒绝。


[分享] 买房子不会赔这句话已经不成立

买房子不会赔这句话已经不成立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有媒体报道,华远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志强在公开场合说,一年半到两年后房价将暴涨。报道还引用任志强的观点:"负利率时代不买房就是傻瓜"。这篇报道经过网络转载后,网友纷纷评论。有网友感叹,任总传出的真是"可怕的消息。"还有网友说:"房价就是被这种人不断炒高的。但是,房价只涨不跌的神化是迟早要破灭的。"媒体评论员周继坚说得很形象:"楼市就像放烟花一样,火箭般地窜上云端,"膨"的一声炸开来,啥都没了。开发商寄望价格的飞涨能带来高额利润,但也别忘了,暴饮暴食的后果往往是有了上顿没有下顿。"就在报道引来一片热议的时候,任志强在个人微博上说,这篇报道的内容不是他的原话和本意,都是媒体在故意炒作。尽管任志强出面否认,但是报道的内容还是引起人们高度关注。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央广财经评论》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秘书长的我观点如下:

1、买房子就不会赔已经不成立了

这篇报道说,任志强认为:"如果手里有100元,存20年利息也就200多元,但如果买房子,兴许会升值600多元,这就是投资时机。何况现在还是负利率时代,有条件不做房产投资那才是傻瓜。"暂且不去讨论这番话是不是真的出自任志强之口,我们来分析一下,"有条件不做房产投资那才是傻瓜"这个论断有没有道理?

这个论断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实际上是被验证了的,确实买房子的确实应该说都大赚了一把,但是我感觉毕竟是过去,特别是这一轮的宏观调控之后,大家看到房价不仅被抑制住了,而且像北京这样的地区房价都在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所以我觉得房价只涨不跌是不正常的,有涨有跌才是一个正常的趋势,所以房地产总是在谈中长期仍然是相对看好的,但是在短期内应该说有风险,另外一个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和一些省会级城市,包括咱们的地级市和县城也都是冷热不均,而且东西不同,所以我觉得谈买房子就不会赔将来能翻多少多少倍,这句话已经不成立了。

2、认为房价会上涨反映社会担心

提到房价有涨有跌才是正常的,也说到了一句话这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这篇报道当中任志强的预计,从现在起到2015年或者是到2020年这段时间之内房价是绝对不会有下跌趋势的,如果照您所分析的有涨有跌是长期的一个趋势,短时间内是不是也是一个上涨的态势?

我经常说一句话,确实房价如果从市场角度来讲找不到下跌的理由,这点和任志强先生应该说是有点雷同的,但是大家看看最近的房地产形势应该说确实有很大变化,比如说咱们的保障房比例增加,公租房政府用来解决中低收入普通老百姓的住房困难,实际上现在政府在加强宏观调控,在强调住房的居住属性,打击商品房投机,所以说这方面的房价应该说会得到控制,就是商品房的房价会得到抑制,应该说现在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了。

另外报道当中提到了任志强的观点,一年半到两年之后房价会暴涨,这个说法靠谱吗?

我觉得这个表明了公众的一种担心,因为现在房子涨价的因素确实仍然存在,第一,中国老百姓爱买房,第二,老百姓现在确实缺少投资渠道,第三,现在的人工和原材料的上涨幅度确实还是比较大的,第四,成本会变相的加大土地成本,这点隐忧也存在。第五,地方政府现在对于宏观调控在变相放水,从这个角度我觉得任志强先生这句话也代表了社会的担心,老百姓担心一旦宏观调控会放松,会不会房价又会出现原来的上涨,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观点。

3、不要赌政策的明天

所以说现在很多的房地产开发商也在开始转变思路,走以价换量的路线,用价格的下降来带动房地产市场的回暖。但是确实像人所说的不排除有的开发商投资者以及一些地方政府仍然在赌政策的宽松,赌政策真的没有风险吗?

赌政策风险是很大的,特别是最近从温总理的表态,我觉得从中央的声调上,包括对于已经出现的几个地方政府变相放松房地产调控,应该说中央政府都是在第一时间内叫停了,应该表达了政府控制房价非理性上涨的决心,而且不光是这种限购在一定时间内还将延续,限贷特别是防止房地产资金以各种形式进入房地产,我觉得这方面应该说政府的力度很大,实际现在政府在引导资金保护中小企业实体经济的发展,所以我觉得从产业政策到金融政策,应该说中央政府控制房价非理性上涨的决心很大,而且效果非常不错。所以拿过去的经验在赌未来我觉得是一个天大的风险。

千万不要心存侥幸拿着自己现在的一些资金来赌明天,其实还有一个现象不知道您注意了没有,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国家土地价格没有出现明显上涨,而且很多地方出现了土地流拍,土地价格下降对于房价来说意味着什么?

土地价格的下降确实是房价开始下降重要的信号,像在北京土地的成本,应该说已经占到了房价总成本超过了50%,而且如果土地成本还按原来大比例的上涨,应该说大家看不到房价能够真正下降的决心,这个就像釜底抽薪,你不断的在加柴火,所以这个火一定会很旺,全国房价应该说在这一段时间内出现了比价成交,只有北京上个星期在东直门地块是一个例外,应该说这一轮的宏观调控控制房价的效果也达到了,只有控制住了房价才能控制住地价,而且控制住了地价就给控制房价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也是宏观调控非常好的效果。

现在很多人在观望,最后一分钟的时间也想请您给大家说说您的建议,刚才说了十年之前有钱不买房是傻瓜是真理,接下来在观望的这些人您的建议是什么?

我的建议特别明确,如果您是首次置业如果您的买房就是居住的需求包括有改善性的需求,那您就不要等形式,您只要是手头的财力够您就可以买一套房子,这套房子不光能满足您居住的要求,也有理财这方面的需要,但是如果多套房去投资,包括短期投机炒作我觉得要好好的读一读政策,理解一下政策导向,不要贸然的去趟房价这趟浑水了,应该可以选择其它的投资渠道。


[分享] 人脉拓展:如果闲聊,你就输了

人脉拓展:如果闲聊,你就输了

作者:huyan

对于渠道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来说,在午餐或晚餐的时候做出的商业决策比任何其他时间都要多,而没有任何商业学校有相关的课程。所以请思考一下:如果你希望提高你的销售力量,那么你就应该提高你拓展人脉的技巧。

人脉拓展:闲聊你就输了

找出潜在客户聚集的地方。我们身边到处都是拓展人脉的机会,虽然你永远不应该把拓展人脉的社交和闲聊混为一谈。

《社交生存指南》(The Networking Survival Guide)一书的作者Diane Darling表示,"闲聊就意味着你从某人那里得到了一些东西,可是却没有为其他人带来任何益处。"潜在客户能够看穿这一切。Diane表示,"我听到人们抱怨最多的一点就是有人希望从他们这里得到什么,可是却不想着回报。"

Diane Darling "闲聊意味着你从某个人那里得到了些什么,可是却没有给任何人带来益处。"

所以你闲聊,你就输了。你不应该过于努力地去追寻潜在客户,相反,你应该做好准备,在拓展人脉之前就给予。下面是Darling建议的五种最好的拓展人脉的方法:

1. 在会谈之前问问题。

任何本地商业团体会议的开始几分钟都是拓展人脉的绝佳时机。气氛非常休闲,谈话也很轻松。问两到三个中性的问题,例如一个人之前在哪里工作。另一个很好的开场是,"我很好奇,你最初是从哪里来的?"这是很轻松的话题,没有任何威胁,它可以帮助你找到双方的共同点。

2. 和同行的旅客交谈。

在旅行的过程中练习如何拓展人脉。当你坐下的时候,对你的旅伴微笑并说你好。问问对方是要去开会还是回家。当然,你还要尊重对方的身体语言和个人空间。如果对方转过身去,那么就意味着他或者她希望自己呆着。

3. 用一本书做道具。

这是一条反人脉拓展的建议。当你想在飞机或者火车上和人交谈的时候,带上一本书或者一个电子书,而且让别人看到。Darling 表示,"当你第一次和某个人交谈的时候,这表明你还有其他的事情可做,不必一定要对着他或者她的耳朵说话。"如果对方表现得不感兴趣,她补充道,你就可以立刻开始看书了。

4. 在大会或行业展会上拓展人脉。

当你有一个展位的时候,想办法让人们在经过的时候能够捉住他们的眼球。Darling建议,"如果对方也是一位参展商,问问诸如她或者他通常一年会参加多少展会或者她或他是否喜欢这个展会等问题。"如果对方是一位参观者,你应该多问少说。记住,你听得越多,就越了解别人,说得多并不能达到这个目标。不要当一个多话的男孩或者女孩。

5. 跟踪,但是要谨慎。

如果你参加一个会议或者行业展会,请考虑一下你是否想见某个特殊的人。阅读演讲者的简介。提前一周左右通过电子邮件或者电话联系对方。但是不要让自己排得太满。"你会发现时间很快就飞走了,"Darling警告说,"而在展会上取消约会是很不专业的行为。"

那么,你能给你遇到的人些什么呢?听听他们的需求,然后真诚地帮助他们联系上他们正在寻找的联系人、信息或者目标客户。你会发现你给予人们的越多,你得到的回报就越多。


《人民日報》登維穩講話 周永康暫過關

 

《人民日報》登維穩講話  周永康暫過關

周永康

官方《人民日報》昨刊登中共中央常委、政法委書記周永康的長篇維穩講話。分析人士認為,這表明一度被指受薄熙來事件牽連而遭調查的周,在政治問題上暫時過關。

認「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人民日報》昨刊登署名周永康的文章中稱,今年是中國發展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義的一年,「要把好政治方向」,「為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還提及「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而新華社日前也曾高調報道周於本月 18日至 20日在湖北考察的情況。
現年 69歲的周永康,被指與薄熙來關係密切,而且還是薄的靠山。在薄出事後,各方觀望周是否會受牽連。據北京消息指,周曾遞交書面檢查,承認「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未及時知悉薄和薄妻谷開來嚴重刑事罪行。據悉,有關周的檢討內容已下達省部級。

盡論中國:團派與團員的分野

候任特首梁振英將共青團員、非香港永久性居民陳冉引入港府,輿論為之譁然。由於團派權傾中共高層,輿論自然在西環治港之外,又多了一分共青團擾港的擔心。不過,如果辨清團派與團員的分野,或許可以存一分警覺、少一分恐慌。

全國共青團員 7543萬


團派是指出身共青團的中共黨政高官,是可以與太子黨、上海幫分庭抗禮的龐然大物,他們是中共黨員,曾是管理團員的官,而非團員。中共高層近年權鬥主要表現為團派與太子黨的鬥爭,但團派與太子黨都是一種概念,而非一個組織、機構,因此不乏同時具雙重背景的高官,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副組長劉延東。
共青團是內地官方唯一認可的青年組織,團員要接受一定的洗腦教育,具一定的政治意義,但把團員都視為中共維護獨裁的幫兇,又大可不必。畢竟,團員身份太普及、太普通。百度搜尋結果顯示,四川省筠連中學團員佔學生的比例,高中三年級高達 80%,還有一些中學在評選先進團組織時,規定團員佔學生比例要達到 60%。
共青團中央官方網頁資料顯示,至 2007年底,全國共有團員 7,543萬。官方迄今只能提供五年前的資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當局對團員的態度有些兒戲。相反,中共黨員的統計數字是年年會在七一前更新的,去年黨員總數為 8,026萬。一般情況下,團員如未能入黨,已失去政治地位;如入黨升官,未出任共青團專職幹部,也不具備團派資格;如先任團幹,再外放為官,才堪稱團派。
區分團派與團員的分野,區分他們的政治地位及對香港的影響,有助避免一竿打翻一船人。對於團員,要警惕他們擾港,但毋須恐慌他們治港;對於團派,就必須警惕他們治港,西環治港的要角之一、中聯辦副主任李剛就是團派幹將。至於梁振英將共青團員引入港府,需要警惕的是他是否刻意為黨團員入閣鋪路?是北京的旨意,還是他和陳冉之間的私人交易?

重慶卸紅妝 時裝廣告牌重現

重慶市內的戶外廣告牌近日都卸下紅妝,變回各式商業廣告。

重慶前市委書記薄熙來落馬後,當地市面出現明顯變化。薄主政五年期間,當地戶外廣告牌全都變成他「唱紅」的工具,但他下台後,闊別多年的名車、時裝廣告重現。

2010年 3月,重慶當局大力整頓戶外廣告,拆除大量廣告牌,高速公路兩旁的廣告牌全改作公益廣告,宣傳紅色思想。但當地的廣告商透露,當局現已調整宣傳方向, 1,200多個廣告牌重回商業市場,原來的唱紅公益廣告,近日都被商業廣告取代。

名車、樓盤、時裝廣告重現,廣告業者稱,當局其實卸下一個大包袱。去年當局花在唱紅的廣告上已用逾兩億元(人民幣.下同),現在改賣商業廣告,不但不用再花錢,而且賺到的費用還可幫補地方財政。而重慶至今已出現超過 3,460億元負債。

沾上湖北美女 傾家蕩產 加國教授香港行乞

 

沾上湖北美女 傾家蕩產  加國教授香港行乞

加拿大教授 John每隔數天,便選擇下午 3至 5時坐在尖沙嘴星光行麥當勞旁的梯級上行乞求錢。

【本報訊】"I miss my wife!"畢業於加拿大著名學府,擁有專業心理學家資格的 58歲加籍英語老師,去年 9月與任教的四川大學鬧合約糾紛,其間先後涉逾期居留被驅出內地,更被年僅 23歲的妙齡妻子拋棄,頓時變成失婚、失業雙失漢。這位曾在中、日、台大學任教的洋學者連日流落尖沙嘴行乞,教授變乞丐的他,唯一心願是籌足錢更換護照,再闖內地見少妻一面。記者:莫家文、梁琬珊

尖沙嘴天星碼頭對開街頭是中外遊客及港人逛街的熱點, 58歲的加拿大人 John Naaykens每逢大白天便坐在麥當勞星光行分店正門旁的梯級,但他此行並不是觀光,而是行乞。

籌錢換護照挽感情

58歲的 John被年僅 23歲的妻子拋棄。

他每次現身,頸上掛上一張四川綿陽西南科技大學英語導師證,同時手持一幅"CHINA kicked me OUT(被踢出中國)!"的標語。當遊人駐足觀看,他便拿起與內地妻子合照向遊人乞錢,希望籌錢更換新護照,嘗試挽回與妻子瀕臨破裂的感情,並支付每晚 70元的賓館床位及每天 9元一個漢堡包等開支。

John Naaykens先後在加拿大著名學府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心理學碩士及專業心理學家資格,其後在該校獲聘任教授兩年, 1993年開始亞洲教學之旅,先後到過內地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國際教育中心、安徽經濟管理學院、台灣的銘傳大學及日本新潟大學任教,主要教授碩士生及教師寫英文論文。三年前他結識年輕 35載的湖北籍妻子,共諧連理,愛情事業兩得意。

但去年中他與四川綿陽西南科技大學簽訂為期一年的英文教師合約後,開始出現波折。他聲稱聘用他的大學單位「國際合作與交流處」有心刁難,數度延交資料,以致入職後一直無法取得工作證,未幾其旅遊簽證屆滿,成為逾期居留人士,其後更被驅逐出境,妻子見他當不成教授,立即提出離婚。

落難來港後, John暫居美麗都大廈內一所賓館斗室,有尼日利亞男同房客說同情他的遭遇,願意慷慨與他分享食物。不過,當 John以為自己已倒霉透頂,前日竟又遇上賊匪,行裝在一夜間被人偷去,全身只剩下一個紙袋、存有妻子相片的 USB及一套衣服。 

酗酒惹禍不獲續聘

John行乞時例必掛上導師證,顯示他曾在四川綿陽西南科技大學任職英語導師。

每天他拿着紙牌和妻子的合照來到尖沙嘴,不少途人同情其遭遇,給予 20至 100元不等,運氣好時個半小時便籌得 300元。然而《蘋果》記者連續多日觀察他行乞以及在賓館情況,發現這位洋學者好酒成性,試過短短行乞個半小時內,便花費 40多元購買三支啤酒飲。而在賓館房間內則滿是白酒、威士忌及啤酒。他與人傾談時杯不離手,當被記者打岔時更數度光火。

記者其後聯絡西南科技大學國際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姓鍾科長,他指曾有兩名外籍教師投訴 John課後飲酒且出言威嚇同僚,所以在合約期滿後不再續聘他,校方亦提前支付了他在職期間所欠的 32,500元人民幣薪金。

Just Getting By: 許仕仁涉收 1900萬賄款

盧峯: 「惡搞」自由不容剝奪

 

2012年4月24日星期二

盧峯: 「惡搞」自由不容剝奪


香港還沒有產生像安迪華荷( Andy Warhol)般的藝術家,甚至未有合適的土壤培育出一個半個安迪華荷。香港有的是可以把安迪華荷送進監牢的惡法,香港有的是可以令安迪華荷之類的藝術家永遠消失的牢籠。

說的是被網民、文化人、創作人狠批的「網絡 23條」惡法,說的是那條特區政府力爭在本立法年度前完成的《 2011年版權(修訂)條例草案》。

自從特區政府提出條例草案以來,網上世界固然大力反對,重視言論自由珍惜言論空間的團體及市民同樣群起聲討。對他們來說,新法例名義上是要保護創作人,實質上只是為版權收費組織謀取巨利開路。更糟的是法例將大大收窄網上的言論及表達自由空間,令不管是創作人或一般網民提心吊膽,被迫噤聲及放棄「二次創作」或惡搞。我們認為,網民及創作人的憂慮絕不是過慮,而是有根有據,合情合理的。立法會議員理應充份諮詢,澄清疑慮,消除法例的殺傷力再進行立法,以免令生氣勃勃,創意爆棚的網上世界變成一片死寂,以免香港的言論空間變得比金絲雀籠還要小。

事實上政府的立法建議相當嚴苛。根據有關建議,市民、網民或創作人在網上「惡搞」的作品例如改圖、改歌詞、改影片片段……等都可能被視為侵權行為,都可能是刑事罪行,被政府檢控,罰款及坐牢。換言之,前一陣子特首選舉期間那些利用電影海報、劇集片段、名畫挖苦嘲諷唐英年、梁振英的作品都有可能被視為違法,作者則被追究刑事責任。面對這樣的威脅,網民、市民在「惡搞」或「二次創作」前怎會不多想幾遍,甚至乾脆放棄創作以避禍呢?香港的創作言論空間,怎會不因此而大幅收窄呢?

更可怕的是,新法例不僅追究二次創作的網民,把有關創作在網上跟他分享同樣可能會墮入法網。例如有其他人在網民的 facebook、 Twitter、微博、網誌發表被視為侵權的物品的話,有關網民也有可能受牽連,與侵權者同罪。這樣下來,「惡搞」或二次創作成了類似封建時代株連九族的大罪,不單創作的人受罰,轉發的人受罰,甚至無辜在 facebook接收了的人也將受罰。還有比這更不合理、更荒謬的立法建議嗎?

其實,「惡搞」、二次創作或把作品改編本身也是創作的一種,有的時候它們的藝術人文價值可以跟原創作品相提並論,若是安迪華荷之類的高手更可以青出於藍,化腐朽為神奇。即使是一般市民、網民也時有神來之筆,用「惡搞」揭破政客官員的虛偽嘴臉,教看的萬千民眾拍手叫好。曾特首搞政改時的「起錨」口號被改成「超錯」就是很好的例子。即使特區政府認為有需要保護原創作品,保護知識產權,也應該把「惡搞」或二次創作列入豁免範圍,讓法例在保護產權之餘也不至於窒礙創作自由與空間。

隨着中聯辦越來越高調干預香港事務,隨着政治經濟利益勾結越來越嚴重,香港市民發聲的空間與機會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假若連網上世界也變成鳥籠,連「惡搞」也成了刑事罪行,市民將會失去最後的一支咪,將會變得有口難言,有寃無路訴。

Just Getting By: 盧峯: 「惡搞」自由不容剝奪

工商時報社論: 蘋果改變的世界:變好還是變壞?

 

2012年4月24日星期二

工商時報社論: 蘋果改變的世界:變好還是變壞?

美商蘋果股價近期在突破6千億美元市值後連跌多日,每股失守600美元關卡,高處不勝寒。在此同時,支撐蘋果高獲利的龐大供應鏈,也正面臨血汗工廠與環保污染的連串檢查。蘋果創辦人賈伯斯死後半年,世人雖然繼續擁抱蘋果產品所創造的驚喜與便利,卻也開始省思長期啃蘋果的「副作用」,不僅僅關乎供應鏈運作機制與權利分配的合理性,更在於以蘋果為首的科技業創新,到底把世界改變得更美好,還是弊亦隨之,甚至終將招致弊大於利的後果?

如果說20世紀末的科技世界,是由Wintel(微軟與英特爾)引領風騷,那麼21世紀以來的這十餘年,則無疑是蘋果呼風喚雨的年代。從2001年iPod問世迄今,蘋果創辦人賈伯斯透過歷代iPod、iPhone、iPad,在全球發動了一場「耳眼手」革命。當蘋果資通訊產品變成比家人還親的隨身必需品,使用者彈指間就可連上天涯海角,人類社會的互動模式也有了顛覆性改變。

數年前當蘋果手機剛嶄露頭角,iPhone物以稀為貴,人們的問話是讚嘆句:「你有iPhone噢?」時至今日,iPhone風靡全球,幾乎成了制服機,人們的問話變成驚嘆句:「什麼!你沒用過iPhone?」從非主流到躍居大主流,蘋果搭配豐富多元的iTunes、成千上萬的App,日復一日,滲透到更多世人的視聽感觀中,賈伯斯也順理成為改變世界的一代宗師。

當然,改造21世紀科技生活的,還有標榜不為惡的Google、以社群分享為初衷的Facebook,以及帶動數位閱讀的Amazon等等新貴。但蘋果軟硬兼施的高強本領,足堪新世紀科技世界的代名詞。

以蘋果為首的新世紀科技創新,利與益顯而易見:創新者因此享有極高的聲名與富貴;使用者在食衣住行育樂等各面向,獲得「揮之即來」的滿足;有志者則對網路科技寄予厚望,希望藉此縮短城鄉差距、知識鴻溝,進而改善社會。例如泰國政府最近就準備斥資16億泰銖,為小一生配備平板電腦,以期從小提升數位學習的效率。

正因為科技創新的利與益顯而易見,世人很容易忽略,甚至刻意忽視其弊。以往,Wintel餵食太多硬體與作業系統,導致消費者有時消化不良,業者也不時踢到鐵板。現在,蘋果創造了一個封閉的「懶人包」體系,讓使用者貪圖科技便利而難以自拔,芸芸眾生看似選擇變多,其實已臣服在賈伯斯天縱英明之下,也就自然而然跟著蘋果越來越快的換機時程起舞。

對於Wintel與蘋果體系而言,驅動換機潮,是在商言商,無可厚非。台商甘於微利為品牌大廠代工,也是願打願挨,無關對錯。但消費者買帳,換機頻率加速,改變了3C產品的「耐久財」屬性,鼓舞了「用後可拋」的科技創新與消費文化,卻也導致更多人力物力的不必要浪費,此其弊之一。血汗工廠與環保污染的指控, 正是由此延伸而來。

當人們仰賴科技便利成癮,就極可能被科技工具所駕馭,此其弊之二。S世代(Screen generation)與低頭族等新語彙,正是世人役於科技的最新寫照。你我周遭不乏:1、一早起床先跟iPhone、iPad(而不是跟家人)打招呼的人;2、成天抓著智慧手機檢視郵件或上臉書打卡兼打屁的人;3、出門旅遊,盯手機比看風景興趣高的人;4、餐敘聯誼,寧可傳簡訊也不當面溝通的人;5、同桌吃飯,媽媽聽著iPod、拿iPad當奶嘴安撫小孩、爸爸不斷滑動iPhone的一家人…。實例之多,不勝枚舉。

當S世代與低頭族勢力越來越龐大,這個社會將慢慢失去用心、耐性與溫度。取而代之的將是人際關係的冷漠、學習方式的速食化,以及對真實世界的冷感。若果人類社會發展到此一境地,與賈伯斯苦心營造之訴求:「人文與科技的交會口」,相差又何止千里!

相對科技創新的短利可觀又可期,或許此刻擔心科技創新會弊大於利,是杞人憂天,但科技創新絕非保健諺語所謂「一日一蘋果,醫生遠離我」那麼美好單純。任何科技工具本身都是中性的,是人性使其產生偏差;要矯正役於物的偏差,關鍵還是在於使用者能有抗拒過度誘惑的體悟,以及防微杜漸的決心。

紀曉風:陳冉「露底」實屬冰山一角 「紅色狼子軍」大舉染香江

 

2012年4月24日星期二

紀曉風:陳冉「露底」實屬冰山一角 「紅色狼子軍」大舉染香江


不斷向外粉飾自己組班順利的候任特首梁振英,用人卻再惹爭議,繼任命「唔嫁又嫁」的羅范椒芬出任候任特首辦主管後,昨天再被傳媒揭發,原來他委任擔 任候任特首辦項目主任的陳冉,不單因為並非香港永久居民而要獲政府罕有作豁免,更擁有共青團成員這個紅色身份,令「梁家班」如化身成一列極速開行火車,發出「勁共!勁共!」的響聲。

其實,「梁家班」成員現時可謂紅過紅日,先以疑似地下黨員梁振英為首,至於以一變三的特別助理職位,除前共青團成員陳冉外,另兩名人員是馮英倫及洪綺敏,都可謂「紅得化不開」。

老 紀追查後更發現,梁振英近年原來一直暗地廣植不同組織好儲備人才,例如陳冉就在華菁會擔任秘書長,馮英倫就是菁英會執委委員,此外尚有一個名為「香江聚賢」的組織。各組織的兩大共通點,包括成員皆曾在內地修讀國情研習班,以及跟梁振英有緊密關係。這些組織,恍如便利店般「梗有一間喺左近」,好為梁振英提 供所需人才。

中聯辦研究部部長曹二寶曾說過,香港設置直屬中央的「第二支重要管治力量」,原來在不知不覺間,隊伍已經集結成軍,甚至可謂服務「狼振英」的「紅色狼子軍」!

對於陳冉的共青團成員身份,候任特首辦昨發稿,指陳曾是共青團員,因為她自05年8月起已沒繳交團費,也沒再參與共青團事務和活動,故按規定已不再是團員。

不過,老紀翻查過共青團章程,第一章第一條關於團員身份部分,只提到在兩個情況下會失去團員身份,包括「團員年滿28周歲,沒有擔任團內職務,應該辦理離團手續」,以及「團員加入共產黨以後仍保留團籍,年滿28周歲,沒有在團內擔任職務,不再保留團籍」。如此說來,除非陳主動辦理離團手續,又或已加入共產黨成為黨員,否則按章程規定她現時都可能仍是團員。

其實,在同一章第十一條中,確也指出「團員有退團的自由」,而「團員沒有正當理由,連續六 個月不交納團費、不過團的組織生活,或連續六個月不做團組織分配的工作,均被認為是自行脫團」,不過,陳冉沒交團費,是否「沒有正當理由」尚不得而知,更何況以此理由脫團也有一定程序,包括「應由支部大會決定除名,並報上級委員會批准」。換言之,如支部大會未作決定,又或上級委員會不作批准,都令陳的團員 身份能繼續保留,總之就絕非候任特首辦一句「按規定已不再是團員」能證明。

陳冉擁有共青團團員身份,證明她出身「根正苗紅」。老紀翻查資料,於清華大學新聞系畢業的陳冉,後來入讀港大新聞系,後再修讀金融系碩士課程,她同時在華菁會擔任秘書長一職。華菁會絕非街坊福利會貨色。根據該會網頁介紹,該會由一群內地成長、海外求學、在香港發展事業的青年人創辦,希望「通過滙聚大批落戶香港的內地海歸青年精英的力量,為香港的長遠發展和國家的繁榮穩定做出貢獻」。

公司查冊資料顯示,該會董事成員甚多猛人,包括前國務院港澳辦公室副主任陳佐洱之女陳晴、貴州省委書記栗戰書的千金栗潛心,以及曾擔任國家進出口商品檢驗局副局長、現任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總裁孟曉蘇的兒子孟明毅。如此看來,華菁會可算是「官二代」在港的聯誼會。該會榮譽贊助人,除梁振英外,另一人是中聯辦副 主任王志民。

一不離二,候任特首辦的另兩名特別助理洪綺敏及馮英倫,前者本是亞視記者,盛傳經跟中聯辦關係密切的前亞視副總裁譚衛兒介紹協 助CY;至於馮英倫,其實跟陳冉有類似經歷,他於港大畢業,曾任港大學生會外務副會長,04年時更帶領港大學生會15年來首次訪京,會見政經界領導人,畢 業後即被梁振英「收歸己用」當公務助理,他同時也是香港菁英會的執委委員。

如果華菁會是招收本地的內地精英,那菁英會就是用來滙聚本地的精英之後來貢獻祖國,總而言之就是左味極濃!菁英會的創會兼榮譽主席是施子清之子施榮忻,兩人日前齊齊出席梁振英的答謝會,施榮忻更表示自己一向都支持梁振英,並非突然轉軚。

華菁會的成員非富則貴就有財有勢,現任主席洪為民現為昊新有限公司聯合創辦人和執行副總裁。昊新主要在中國為全球企業提供財務和行政服務外包業務。至於該會副主席,就有楊華勇(全國政協常委楊孫西之子)、莊家彬(莊士集團太子爺)、霍啟剛、吳小莉等。無獨有偶,中聯辦副主任王志民亦是菁英會的榮譽贊助人,而 梁振英就屬榮譽顧問。

兩個組織都跟中聯辦關係密切,跟梁振英也有緊密聯繫,核心成員更成為了「梁家班」一分子。老紀因而好奇,CY是否早已密密建立多個此類組織,甚至如便利店般「梗有一間喺左近」,好為自己儲備人才。

結果追查發現,在2010年3月時,一班來自港島區的中產及工商專業人士,組織一個名為「香江聚賢」的組織,宗旨是「弘揚中華文化精髓,鞏固香港核心價值,促進與內地經濟文化交流」,實情當中大部分成員,都曾參加過訪京團或在北京國家行政學院讀畢國情班;雖然「香江聚賢」以港島中產人士之名而立,卻邀得董建 華與梁振英當榮譽贊助人,榮譽顧問團成員亦屬重量級,計有羅范椒芬、霍震寰及陳永棋等人,可見組織雖然不見經傳,實情份量絕不可小覷。

梁振英在競選之時,曾說自己每一提名票都是靠個人努力爭取回來,當時對手唐英年還揶揄他從政三十年,卻未能凝聚支持群體,認為他需要反省。實情CY早已組織支 持勢力,只是這些力量要用在「正確方向」。當中聯辦研究部部長曹二寶說,要在港組織直屬中央的「第二支重要管治力量」,大抵大家都沒想過,在不知不覺間,港人實更早在CY牽頭下「與敵同眠」。

潘小濤﹕十八大 會推遲舉行嗎? / 中國食品加工業的「二次創作」 / 各取所需的中俄聯合軍演

 

2012年4月24日星期二

潘小濤﹕十八大 會推遲舉行嗎? / 中國食品加工業的「二次創作」 / 各取所需的中俄聯合軍演

近日有傳聞指,受「薄熙來事件」影響,中央決定推遲召開十八大。

「十八大」全稱「中共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共黨章規定,每5年一次的黨代表大會,將重新選舉領導層「中央委員會」,中央委員會又負責選出政治局委員及其常委、總書記。因此,每次黨大會都會進行高層換血,現屆9名常委中的胡錦濤等7人,十八大將告退,只有內定接任總書記的習近平及明年接任總理的李克強留任。

中共人治色彩濃厚,人事安排不僅對中共會否推行政改、走回頭路等至為關鍵,對龐大經濟利益向哪個家族、企業及行業傾斜,也有決定性影響。勝者將獲大量回報、敗者將失巨大利益之下,每屆黨大會的權力鬥爭都異常激烈。

再激烈的權爭都有「死線」

不過,再激烈的權爭都有「死線」:在黨大會前必須協調好,令會議可隆重召開、勝利閉幕。這是至高無上的政治任務,近期各省市領導表態擁護中央決定時,就不斷強調要確保十八大順利舉行。

去年10月的中共六中全會「決定中共十八大於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開」。若因為權力分配談不攏而推遲十八大,不僅徹底暴露中共內部分歧,打破團結假象,更有蔑視中全會之嫌,對中共權威將造成極大衝擊。更甚者,憲法規定,明年3月的全國人大必須選出新的全國人大委員長及總理;換言之,中共必須在此之前決定好人選,若十八大推遲舉行,將打亂明年兩會人事佈局。

因此,推遲十八大的可能性不大,再難談的人事安排、再難寫的政治報告、再難下的薄熙來案結論,都必須按時完成,以維護中央權威及維持中共有效統治。

潘小濤 : 中國食品加工業的「二次創作」

在現制度下,民意對政策的影響力又遠不及領導的一紙批示,因此,做官的自然不會制訂嚴格的食品安全法規及規格,更不會認真執法,取締有毒食品了!

皮鞋可製成藥用膠囊?沒錯,皮鞋在中國被重新研究,發現其用途絕不止於步行,而是可廣泛應用於製藥及食品加工業,除了製成藥 用膠囊,還會用來製造小籠包、果凍、布丁、酸奶等食物,製作過程簡單,價廉味美。中國食品業的「二次創作」早有無數先例,從頭髮加工成豉油、潲水及地溝廢水被提煉出食油,到工業用三聚氰胺製造奶粉,都體現了這種沒底線的洶湧澎湃的「二次創意」。

皮鞋及皮革廠準備廢棄的「下腳料」變身成藥品及食品前,在明膠廠加工:加入石灰、強酸及強鹼等,再經泡浸、清洗等工序後,放在熬膠鍋裏熬成膠液,同時撈出紙巾、布碎等垃圾,然後濃縮、凝結、乾燥等,就是明膠了。由於鞣製皮革時要用含重金屬鉻的化學劑,令皮革變軟,而鉻會侵害人體的腎、肝等器官,損害血液及神經系統,甚至可致癌及基因突變。因此,這種皮革製成的工業用明膠,只能用於製造黏合劑、菲林(膠卷)、X光底片等,不能食用。但工業用明膠價格比食用明 膠便宜近半,很多食品商及藥廠「以工充食」。

皮鞋及皮革廠準備廢棄的「下腳料」變身成藥品及食品前,在明膠廠加工:加入石灰、強酸及強鹼等,再經泡浸、清洗等工序後,放在熬膠鍋裏熬成膠液,同時撈出紙巾、布碎等垃圾,然後濃縮、凝結、乾燥等,就是明膠了。由於鞣製皮革時要用含重金屬鉻的化學劑,令皮革變軟,而鉻會侵害人體的腎、肝等器官,損害血液及神經系統,甚至可致癌及基因突變。因此,這種皮革製成的工業用明膠,只能用於製造黏合劑、菲林(膠卷)、X光底片等,不能食用。但工業用明膠價格比食用明膠便宜近半,很多食品商及藥廠「以工充食」。

用廢棄皮革製成食品及藥品原料,多年前已被揭發過,當時的「皮革水」是用來摻在牛奶來增加產量。今次中央電視台踢爆「皮鞋製藥」,在國內引來一片譁然.事發時衞生部長陳竺竟在法國訪問及接受「法國榮譽軍團軍官勳章」,而沒立即回國處理危機,其下屬的衞生部全國合理用藥監測系統專家孫忠實更公開說,一天吃6個膠囊,沒事,「要冷靜,不要恐慌,不要把藥用空心膠囊鉻超標說成很大的危害」。另一相關部門的「藥監局」,其官員更如同隱形。網民怒轟陳竺及藥監局長尹力,要求他們辭職謝罪。

中國的現實就是,誰都知道食物有很多問題,因此種菜的不買菜、養豬的不買豬肉、造餅的不買餅,但誰能躲得過問題食物呢?如果你只是平民百姓,到頭來不都是網民所講:「生產激素牛奶的逃不開瘦肉精,造瘦肉精的吃地溝油,製地溝油的吃皮鞋小籠包,賣小籠包的吃皮鞋藥膠囊,造毒膠囊的吃避孕藥黃瓜,生產黃瓜的吃油魚,賣油魚的吃工業酒精勾兌的假酒,造假酒的最後還不一樣吃下三聚氰胺毒奶!」這是一個「你害我、我毒你」的世界。

不過,這個「你」和「我」,並不包括各級黨政國企幹部及其家屬,這個數千萬甚至過億人的群體,有封閉式農場提供的蔬菜、豬鷄牛羊等家禽,煙酒都是內部供應,政府醫院又提供幾乎免費,但服務質素非常好的幹部住房,其他加工食品都可購買入口的,總之,他們的生活幾與現實社會隔絕。既沒切膚之痛,而在現制度下,民意對政策的影響力又遠不及領導的一紙批示,因此,做官的自然不會制訂嚴格的食品安全法規及規格,更不會認真執法,取締有毒食品了!

潘小濤: 各取所需的中俄聯合軍演

中俄在青島舉行歷來最大規模的海上軍事演習。過去中國與外國的海上聯合軍演,主要是反恐、反海盜及海上搜救,規模不大,出動的軍艦種類及數量都非常有限。相反,今次是實彈實兵對抗,認真程度遠非以往的軍演可比。

俄方出動七艘戰艦,包括其太平洋艦隊旗艦的「瓦良格」號導彈巡洋艦;中方更誇張,出動十八艘戰艦,都是現役主力艦中最先進的,包括被稱為「中華第一艦」北海艦隊旗艦「哈爾濱」號導彈驅逐艦,裝備垂直發射和相控雷達的中國版「俄式神盾艦」「瀋陽」號導彈驅逐艦等,而且三大艦隊,北海艦隊、東海艦隊和南海艦隊都有參加。中方自己也不是經常舉行三大艦隊的聯合軍演,可見這次軍演是多麼難得一見。是甚麼原因促成這次中俄聯合軍演呢?

對俄羅斯來說,普京大帝對俄國人的「賣點」就是強國,不僅要對外展現強大軍力,更要有實力及有勇氣向美國說不。因此,美國欲重返亞洲,俄羅斯也千方百計顯示自己在亞洲的存在,不但出售先進軍艦、戰機給印度及越南,更與越南合作研製巡航導彈。今次與中國舉行海上軍演,當然也是要展現自己在亞洲的存在感,並且向中方展示反潛武器,推銷軍備也!

對中國來說,它更需要這場軍演。美國重返亞洲後,不僅對中國形成強大的軍事及心理壓力,更令部分亞洲國家誤以為有了對抗中國的良機,以致菲、越、日本等國,與中國爭奪南中國海及東海主權及資源更趨激烈。

但是,國內情況、軍事實力、外交環境等,令中國不可能貿然打一場海戰。而且,面對美軍在太平洋越來越緊的封鎖島鏈,中國要打開缺口,殊非易事。因此,舉行一場高對抗性軍演,展示一下強大的軍力,並藉此表現出與俄羅斯的軍事默契及軍事合作,未嘗不是向各方發出的警告,要美國及亞洲各國適可而止。

林和立: 周永康為何獲免死狀

 

2012年4月24日星期二

林和立: 周永康為何獲免死狀

操控大陸公、檢、法兼情報系統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與薄熙來沆瀣一氣,不但共吃大茶飯、同泡「公共情婦」,而且周更一度密謀搞「準政變」幫小薄竊取王儲習近平的未來總書記寶座。薄在三月十五號被剝奪重慶書記位置後,老周有十天左右沒有露面,海外傳出這位滿手鮮血的「政法沙皇」可能已被由胡錦濤親自指揮的中南海保衞局特警擒拿。但近幾星期老周又再在媒體亮相,而且還與部下大談「與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為十八大維穩工作把好關」等官話。

操控着公安與情治系統

北京的最新消息是,老周作了「自我批評」並向胡總效忠後,胡、溫與小習已同意不追究這老狐狸,讓他在「十八大」後靜靜退休。表面的原因是鄧小平在六四屠城後定下的黨規,即「刑不上政治局常委」;意思是中共因為天安門事件與眾多貪污大案已失去民心,假如連政治局常委也被收監的話,整個中共的威信會蕩然無存。「政治局常委免死」的另一原因是此乃黨內最高權力俱樂部的「特殊福利」,幹部赴湯蹈火甚至出賣良心才可以爬到常委這頂峯,絕對有權享有等同當年帝皇的「免責」特權!

但胡、溫選擇不幹掉老周的最主要原因是,第一,周通過操控公安與情治系統掌握了不少可以威脅胡溫的黑材料;第二,政法系統自二○○八年後大肆擴張,在全國的權力可媲美解放軍。眾所周知,胡溫的近親都在經商,而且他們都利用過硬的政治關係大發其財。薄案中的一個關鍵人物,大連實德集團老總徐明據說跟溫總的夫人亦有生意往來。老周假如人身安全受到威脅,一定會毫不猶豫把這些黑材料曝光。

胡溫二人不想去得太盡

最關鍵的是,政法系統近年利用高層「穩定壓倒一切」的心理成功爭取到超額經費,維穩開支連續兩年超過解放軍的預算,包括公安、特務等「專政」部門已成為全國黨政機關裏面最有實權、油水最多的獨立王國。政法部門在地方政權架構的權力亦不斷膨脹。例如各省市的政法書記的排名越來越高,在很多省與直轄市政法書記的地位僅次於省、市委書記與省、市長。看來中共正重蹈當年蘇聯時代「KGB治國」的覆轍。在這種氛圍下,雖然胡、溫對周永康一直有戒心,但為了穩定與和諧,一向欠缺大刀闊斧精神的胡與溫都不想去得太盡,結果是他們同意放老周一馬,把精力集中在確保「十八大」後的政法委書記是個「信得過的自己友」。

看似撲朔迷離的薄熙來案引證了一個異常簡單的道理,在沒有任何權力制衡下,整個統治階層沉淪的速度快得驚人。高幹權貴們互相包庇、朋比為奸;中共高層已異化為類似黑社會的組織。每天飽受魚肉的老百姓正活在水深火熱中,而且翻身之日遙遙無期!

林和立中國問題評論員

陶傑: 盛女共業

 

2012年4月24日星期二

陶傑: 盛女共業


香港的「盛女」騷,演化為一場「公共醜劇」。

既有「公共交通工具」、「公共知識份子」,那麼如果一個城市的主流是惡俗,公共的一股巨大的業力驅使,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喧噪翻騰,此即為「公共醜劇」。

「盛女」原名「剩女」,已如香港的「樂富」,原名老虎岩,「藍田」原名鹹田,「調景嶺」原名「吊頸嶺」,這些地區,後來都改了名,但地區的樓價,都不會因為「昇格」,的新名字而與清水灣( Repulse Bay)和山頂( The Peak)同一級,如同香港的「劍橋護老院」、「康橋補習社」,偷竊英國文明產權,但與英國白種人五百年的高尚學府,不是一回事。

「盛女」的共業,是香港的女性自己鑄造的,首先,二十七八歲的年紀,一點也不老,但香港女性二十年來流行對年齡的挖苦和嘲笑──在酒吧和咖啡座。

當一個說她喜歡梅艷芳,即引起一陣哄笑:「你出賣了你的年齡」。流行即等同 In, In即是 Young,凡 In、 Young和流行的,即是「好」,那麼你說你喜歡佛烈雅士提、泰倫鮑華,如果你是年輕的女性,在香港,因為趣味與港女不同,不會有同齡的朋友。

偏又愛「埋堆」,喜熱鬧,吱吱喳喳,話題不離旅遊飲食,繪甲美容,購物心得,藝人八卦這四大類「流行資訊」。「盛女」無一個知道歷史,他們不了解昨天發生過什麼事,不識誰是慧雲李或陳厚葉楓。當然,從前的不代表一切都好,但昨日即使最膚淺的一層娛樂的光影,都比今日端莊,比今日之 IT世紀有修養,這一點,是 Lady Gaga流行的英語文明國家的專家,都承認的事實。

不知過去,即是昧於人生。一個不懂歷史的社會,必然集體鑄造愚昧的共業,摒棄自由,最終臣服於獨裁,排斥歷史,即是排斥年齡,港女哇哩哇啦一片喧噪,連同香港二十年來,追隨「流行」,不知不覺鑄成的共業。

一群盛女,在十八歲時,不都嘲笑過二十八歲的人「老餅」?一晃眼,她們自己二十八歲了。西方國家二十八歲獨身平常,但香港的盛女滿嘴巴滿腔英語詞彙,骨子裏卻又是「女為悅己者生兒育女」的中國農村基因,沒有男人,她們抓狂了,但缺乏品味、修養、見識,一群盛女,是一堆分貝高昂的人肉噪音機,融入中國人喧噪吵鬧的「文化主流」,這樣的女人怎嫁得有質素的男人,最終只有錢錢錢、樓樓樓了,沒人要,好可憐呀。

英基校外綁富家女  老師喝止 四煞四散

 

2012年4月25日星期三

英基校外綁富家女  老師喝止 四煞四散

灣仔半山有不少富豪子女入讀的英基國際幼稚園(曉新)發生企圖綁架案。一名婦人昨午到上址接其4歲家人放學時,四名大漢分持手搶及刀撲上強搶女童,婦人護孫頑抗,呼救聲驚動鄰校教師走出喝止。綁匪事敗逃竄,女童幸保不失,案件由港島總區重案組接手調查。記者:鄭大康 

險被綁架女童姓李(4歲),在現場司徒拔道43B英基國際幼稚園(曉新)就讀。現場留下疑是事主的七人車座駕,根據運輸署資料顯示,由一間「Takehigh Company LTD」持有,股東為曾國政及梁惠芳,亦即佐敦恒豐酒店後人李德義的前媳婦曾昭穎的父母。去年12月1日,曾昭穎打贏離婚官司,贏得12.2億元贍養費,轟動全港。
記者昨晚致電曾國政問他是否有親人被綁架,他頓一頓說:「冇啲咁嘅事,我要入。」隨即掛線,其後電話不再接通。
B 英基國際幼稚園(曉新)旁邊是英基白普理小學,兩間學校均屬國際名校,學生家長非富則貴,當中不乏城中富豪子女,每日有不少名貴房車排隊接送小朋友。初步不排除綁匪經過踩線部署,選定富豪家中幼小為綁架目標,計劃在校門外擄人勒贖,不料橫生枝節驚動家長及教職員事敗而逃。
昨午4時許,姓梁60歲婦人由外傭陪同,乘坐男司機駕駛的豐田Alphard豪華七人車,到幼稚園接送年約4歲外孫女放學。當時校園門外,有大批家長接送子女,泊有多輛名貴房車。

大批重案組探員將險被劫走的七人車用帳篷圍住,套取指模及搜證。

七人車上仍留有4歲女童的書包。書包上有姓名,其中姓氏為Li。

探員在車上取走大批證物。

其他家長目睹紛紛躲避

一名菲籍男工人,接少主放學時目擊部份案發過程,他指梁婦與女傭帶同外孫女返回座駕之際,突然有最少四名綁匪撲出,各人分別持手槍刀,眾目睽睽下分頭向各人施襲。
七人車司機被扯出車外,遭綁匪用手槍指向腰間制服;梁婦遭綁匪用膠布封口。綁匪將兩婆孫及女傭三人推上七人車,企圖連人帶車擄劫而去。

多名家長目睹綁架案,紛紛帶同幼小退入學校或返回座駕躲避。多名教職員發現事故,衝出校外喝止及報警,群匪見事敗不敢逗留跳上賊車逃走,但慌亂間意外遺留一支手槍及刀於現場。

警方接報派員趕至現場,經調查發現案情絕不尋常,懷疑案件表面是企圖搶劫,但歹徒實際目的是綁架女童勒索贖金,立即封鎖現場設立臨時指揮中心調查,並出動大批人員到場保護事主安全,將遇襲受傷婆婆送院敷治,將女童及七人車司機帶走調查。

四名在逃綁匪為中國籍,身高5呎5吋至5呎10吋,年約30餘歲。各名綁匪犯案時衣着普通,一人滿面暗瘡及蓄陸軍裝髮型,一人頭戴深色漁夫帽,另兩人戴鴨舌帽,一人操普通話,一人操廣東話,一人犯案時手持載有硬物白色膠袋。

警方懷疑綁匪與事主糾纏其間,曾經觸碰事主七人車留下指模,為免天雨破壞車身證據,立即用帳篷遮掩車身,派員套取指模並記錄有關位置,及撿走手槍及刀檢驗。港島總區重案組第3隊探員,正全力追緝綁匪歸案。

歐債危機 希臘只是代罪羔羊_財經頻道_新浪網-北美

 

歐債危機 希臘只是代罪羔羊
澳洲日報

2012年04月19日 14:51

  雅典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雅尼斯.瓦魯法科斯(Yanis Varoufakis)現在是一位大紅人。不論左中右派的學生都愛上他的課,認為他是經濟學系最佳的教授,國內外媒體和大學也爭相找他發表有關歐債的意見,金融機構也希望聽他一席話。他為什麼紅透半邊天?除了他敢言的作風、強而有力的獨到分析與觀點外,當然還因為他的國家有難,同時他也是希臘前總理帕潘德裡歐(Georgios Papandreou)的經濟顧問。

  我終於有機會在雅典訪問他。訪問地點就在他家中,他家位於雅典最著名的旅遊區Acropolis,景色怡人。他一見到我,以開玩笑的口吻說,不少 記者湧到歐洲探究影響廣泛的歐債問題,大家可能估計不到,世界下一場戰爭可能不是源於中東,而是從歐洲開始。

  問:歐洲深陷經濟危機,同時也衝擊了政治領域,人民對代議民主政制失去信心,甚至另起爐灶,要搞另一套直接民主。恕我質疑一下經濟學家的角色,為什麼你們沒有給我們一點預警,讓危機把我們殺個措手不及?

  答:你問得好,今次危機的出現,經濟學家的確難辭其咎。我舉個例子,當地震發生時,地質學家會馬上採用科技探測原因,收集數據,然後向外解釋。我們或許一樣質問地質學家的預警能力,但這始終涉及大自然的力量,只要大家汲取教訓,提高探測技術,進一步了解及預防天然災害的發 生,那麼,我們便不會太過責備地質學家。這是科學的態度,而地質學也實在是一門科學。

經濟學已成宗教 資本須受控制

  可是,經濟學則不同,它早已成為一種宗教,又或有關人等特意把經濟學從科學變成宗教,促請2大家去膜拜它。看啊!過去20多年來,世界把自 由市場神話化,甚至視自由市場為民主必備的條件。要知道,這兩者沒有必然的關係,不要隨便划上等號。我經常對學生說,資本必須受控制,不然,它到頭來會與大衆利益作對,破壞民主。

  問:那經濟學家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答:經濟學家故弄玄虛,製造一大堆數字和方程式,看似科學,其實企圖令公衆無法挑戰他們,好讓他們毫無忌諱為既得利益者服務。

  問:希臘人在這方面應該感受良多。當初高盛投資銀行不就是為了協助希臘政府加入歐元區,做了一盤假帳嗎?我奇怪的是,那你為什麼還要留在經濟學這個領域呢?我們為何要去念經濟學?答:我當經濟學家的目的,是希望揭發經濟學的謊言。而我也希望學生念了經濟學,便明白到謊言是 怎樣運作的。

歐元區沒有統一財政 管理太脆弱

  問:大家都說,歐債危機,希臘是罪魁禍首,這是事實還是謊言?答:這次危機,沒有了希臘,一樣會在歐洲出現。這是全球資本主義金融泡沫化的一次結構性問題,造就了銀行業界的毒瘤,腐蝕西方國家的經濟體系。而歐元區由於缺乏堅固的基礎,例如目前只有統一的貨幣,而沒有統一的 財政管理,各自為政,當全球危機湧現,歐元更為脆弱,一觸即發,歐元區應聲倒下。

  問:不過,希臘也不能推卸自身的責任,是嗎?外界一直批評希臘的高福利政策,為什麼公務員可以40歲退休、懂得使用計算機和準時上班會有「奬 金」、為什麼死去的公務員也可以由家人代領退休金?還有,希臘人愛逃稅,社會貪污盛行,只懂花費享受,不事生産。

  答:這裏有不少誤解和謬論。我們一般公務員的退休年齡為65歲,正常不過,現在則延長至67歲。只有軍隊中的特種部隊因體能關係,可以在40歲 至45歲之間退休。至於獎金方面,你們要知道,希臘工資較其它歐洲國家低,只被視作底薪,如依靠底薪根本不夠生活,遂出現「獎金」的制度,以作補償。

歐債危機 希臘只是代罪羔羊_財經頻道_新浪網-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