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6日星期三

壹週刊 - 1113 - 探熱針 大肚楊思琦送綠帽 9年 情敵寸豪仔:我中彩,唔係你!

 

探熱針

大肚楊思琦送綠帽 9年 情敵寸豪仔:我中彩,唔係你!

2011年07月07日

今年五月中傳過婚訊的楊思琦與李泳豪,九年情忽然甩尾轉向,上週,女方單獨公開宣布分手,背後原因是她瞞住全世界玩劈腿,與舊同學 Andy翻撻多年,近日更意外懷了 Andy種,焗住二揀一,與搵錢能力長期較她弱的泳豪斬纜。
搶人女友,兼夾搞大楊思琦個肚的第三者 Andy,不單無「見好就收」,還得寸進尺,以挑釁短訊向輸家泳豪宣示勝利,又自爆與楊思琦秘密交往十一年,令泳豪慘戴綠帽九年之久。幾乎飲到新抱茶的李家鼎,對 Andy的攞彩挑釁,再在微博暗寸泳豪扭曲真相,扮受害人搏同情,忍無可忍說:「搶人女友仲講埋呢 啲無天理說話,佢夠膽就三個人企出嚟講清楚!」

慳妹變大話妹

表面上楊思琦對拍拖九年的李泳豪一往情深,即使外界將二人定位為「女尊男卑」,仍然對男友不離不棄。誰想到原來裡外不一,她與從商的舊同學情人 Andy Ng一直暗度陳倉,劈腿多年。交足戲,楊思琦今年五月中仍十指緊扣為見得光的男友李泳豪慶祝生日,又任由男友公開宣布年底結婚,令外界及李家均相信這段九年情開花結果。
上週,楊思琦忽然單方面宣布分手,為掩飾自己劈腿罪行,思琦慳妹變大話妹,訛稱分手一事與泳豪早有共識,亦知會雙方家長。女方斬纜,李家上下包括局中人泳豪,都是分手消息被公開後才知自己被狠飛。紙包不住火,思琦火速被踢爆飛正印男友原因,是她懷有第三者 Andy的 BB。
承受同居九年的枕邊人偷食,兼夾 BB爸爸不是我,已經夠傷的李泳豪情緒全面失控,提到分手就喊,最攞命是情敵 Andy咬住唔放,發出數個微博私信大講風涼話,向輸家泳豪宣示勝利,立壞心腸。
本週二早上, Andy又在微博發功,暗寸泳豪扮受害者博同情及扭曲真相;不過此留言一出,五分鐘又被刪走。
「呢段時間,豪仔已經好 hurt,情緒好低落,點知個 Andy仲要 send埋呢 啲囂張說話挑釁豪仔,搞到佢好嬲情緒好唔穩定,真係好過分。之前思琦宣布分手, 嗰個 Andy已經即刻 喺微博耀武揚威咁話:『這個月是值得紀念的月份,十一年的戀情終於有了結果,我會盡最大努力,照顧和愛護她。我相信一定能讓她幸福,這個誓言將會是永遠。』不過唔知係咪分手件事越鬧越大,形象插水 嘅思琦可能叫 Andy唔好咁寸,宣示勝利 嘅留言出咗幾分鐘,就被刪除。」李泳豪好友說。

放大圖片

真係笠到應!(設計對白)

真係笠到應!(設計對白)

放大圖片

據知思琦的媽咪一向嫌棄泳豪搵錢唔夠多,故多次勸愛女思琦趁後生搵過第二個,如今她的心願已達成。(《忽然 1周》圖片)

據知思琦的媽咪一向嫌棄泳豪搵錢唔夠多,故多次勸愛女思琦趁後生搵過第二個,如今她的心願已達成。(《忽然 1周》圖片)

今年五月泳豪生日當天,思琦仍以女朋友身份與他及好友們打邊爐慶祝,並送上蛋糕,絲毫沒有分手前的先兆。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挑釁私信<br/>有指 Andy以私信向輸家泳豪贈興,說話夭心夭肺。

挑釁私信
有指 Andy以私信向輸家泳豪贈興,說話夭心夭肺。

放大圖片

去年的十二月,楊思琦曾被拍下帶陌生男子與父母在酒樓晚飯,如同見父母一樣,估計對方就是 Andy Ng。

去年的十二月,楊思琦曾被拍下帶陌生男子與父母在酒樓晚飯,如同見父母一樣,估計對方就是 Andy Ng。

○八京奧復合

講心唔講金原來只是煙幕,表面簡單的楊思琦,其實早已背住李泳豪搵後着。據知, Andy是思琦在教育學院的普通話班同學,○○年,二人拍拖半年分手, Andy北上從商,思琦則參選港姐入娛圈,並跟李泳豪拍拖。有指她與 Andy一直藕斷絲連,二人背住另一半斷斷續續有來往,○八年,思琦到北京採訪奧運,跟 Andy正式復合。
Andy在他勝利的微博留言中,坦白承認十一年情終開花結果,劈腿保密功夫做到足的楊思琦,令李泳豪戴足九年綠帽,懵然不知。就算決定分手,思琦仍用情深短訊「我仍然愛你,仍想念你!」「就算離開,我仍永遠愛你!」 氹住對方,以免劈腿罪行越踢越爆。
「思琦呢兩年每逢大時大節,就同屋企人返內地玩,一係就話要登台,試過一去就成個月,至少兩個星期。唔知係豪仔太信佢,還是唔想面對,總之女朋友話係做 嘢,佢選擇信晒,依家水落石出啦,原來佢成日返內地陪 Andy。今年二月,思琦買清水灣半島,表面係方便返電視城,所以搬返去同屋企人住,查實係方便 Andy每個月返香港見面。思琦都好醒,每次北上陪完 Andy,佢一定抽番時間去豪仔屋企 瞓,所以豪仔唔會察覺佢出軌。」知情者說。
有關第三者 Andy發挑釁短訊,李泳豪不願接受訪問,由哥哥泳漢接聽,「我唔想對呢 啲人作出任何回應,費事有失我 哋身份。
「細佬自己好傷心,但仲擔心番女友大肚,怕佢承受唔到輿論壓力,我同細佬講:你少擔心,個女人硬淨過你就真!」

放大圖片

思琦與泳豪相戀時,外界並不看好,更指男方食軟飯。但原來女方寄居在施明九龍塘寓所時,無論屋租、水電,一個崩都無出。身為港姐冠軍的她,多次被拍下與豪仔食茶餐廳撐枱腳。

思琦與泳豪相戀時,外界並不看好,更指男方食軟飯。但原來女方寄居在施明九龍塘寓所時,無論屋租、水電,一個崩都無出。身為港姐冠軍的她,多次被拍下與豪仔食茶餐廳撐 枱腳。

放大圖片

泳豪失戀,媽咪施明激動到暈咗幾次,而哥哥泳漢亦擔心情緒極度低落的弟弟,經常陪伴安慰。(《蘋果日報》圖片)

泳豪失戀,媽咪施明激動到暈咗幾次,而哥哥泳漢亦擔心情緒極度低落的弟弟,經常陪伴安慰。(《蘋果日報》圖片)

放大圖片

思琦在六月廿四日曾在微博轉載一段有關分手的說話,似為廿八日單方面宣布分手埋下伏線。

思琦在六月廿四日曾在微博轉載一段有關分手的說話,似為廿八日單方面宣布分手埋下伏線。

放大圖片

在思琦單方面宣布分手當天, Andy即在微博發表勝利宣言,不過很快便刪除。雖然如此,但有粉紛已將他的留言轉載。

在思琦單方面宣布分手當天, Andy即在微博發表勝利宣言,不過很快便刪除。雖然如此,但有粉紛已將他的留言轉載。

李家鼎反寸 Andy

放大圖片

李家鼎在思琦狠撇泳豪後,怕愛兒情緒受困,故連日來充當柴可夫,駕車接送失戀的泳豪。

李家鼎在思琦狠撇泳豪後,怕愛兒情緒受困,故連日來充當柴可夫,駕車接送失戀的泳豪。

曾揚言當楊思琦係半個女的李家鼎,上週從記者口中得知她狠撇泳豪後,一度嬲爆:「佢黐線 o架!仲 plan緊結婚,死人都有先兆啦!」事隔一週,鼎爺得悉第三者玩嘢挑釁被飛的泳豪,更加忍唔住出聲鬧爆 Andy。
壹: Andy係咪以短訊挑釁泳豪?
李:我知呀!負面睇法就係玩 嘢,但正面睇咪當佢扮有風度囉!
壹:佢仲 喺微博寸泳豪扮受害人搏同情!
李:(開始有火)全世界都知係佢搶人女友,佢仲講埋呢 啲無天理 嘅說話,扭曲真相?佢夠膽就三個人企出 嚟講清楚。
壹:你對楊思琦有咩評價?
李:若一切傳聞係屬實,我只可以講乜佢原來係咁 o架!我個仔戇居 咗咁多年?其實到依家我都有好多問號,明明四個月前阿仔同我講計劃年底結婚,當時思琦仲 喺旁邊聽住,佢仲話擺酒嘅話,佢屋企要擺四、五十圍。點知突然話分手,或者背後有人 push佢咁做。
壹:你指 嘅係咪思琦媽咪,傳聞對方一直嫌泳豪收入少!
李:我唔知,唔想講人 哋!

狂供樓

放大圖片

清水灣半島<br/>楊思琦現時孭住三層樓供,經濟壓力下,難怪她選擇有米 Andy棄泳豪。

清水灣半島
楊思琦現時孭住三層樓供,經濟壓力下,難怪她選擇有米 Andy棄泳豪。

清水灣半島中層單位
買入: 651.8萬( 10年)
現市值約: 840萬
麗港城低層單位
買入: 263萬( 07年)
現市值約: 392萬
泓景臺高層單位
買入: 393.3萬( 06年)
現市值約: 615萬

壹週刊 - 1113 - 探熱針 大肚楊思琦送綠帽 9年 情敵寸豪仔:我中彩,唔係你!

好讀網站

 

周劍輝 (Jiann Jou) email:請按這裡


電腦博士,美國賓州州立大學,1980
數學碩士,美國賓州州立大學,1976
數學學士,國立清華大學,1971
2001年撰寫好讀程式,並創辦好讀網站。
目前在美國加州從事電腦軟體設計研發。
Q1. 好讀網站成立近十年了,也沒有營利的目的,校正文章也花了您很多時間,請問是甚麼樣子的動力讓你繼續經營下的?
A1. 看不完的雜書,解決不完的中文電子書問題,機緣巧合遇上了,我能做,又是我愛做的事,怎能不做?不做,一晃十年也是過了。做了,看看今日的好讀網站,以我一己微小的力量,卻造福了這麼多人,未來更不用說了,實在是值得。
今日好讀網站的規模,是與讀友互動不斷更新改進而演變出來的。我的本業是軟體研發。最初,只是一時興起,為自己寫了一個直式閱讀軟體,希望能手持PDA看書。完成之後,覺得還頂方便用的,就取名叫好讀,提供大家免費使用。
若沒人愛用好讀,也就罷了。偏偏有很多人愛用,我才碰上了一個大問題。原先以為網路上電子書很多,轉成好讀電子檔就可讀了,試讀了許多本,卻發現本本簡字錯字漏字滿篇,怎麼能讀?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當時唯一的辦法,就是我自己帶頭,逐本整理校正,反正我也喜愛閱讀。這一做,就是幾年。
之間,也有讀友建議軟體收費,我也遵照辦理了一陣,但有了期望,就有失望,入不敷出久了,就不得不同意溫世仁說的「電子書已死」,明確的意思是賺不了錢。賺不了錢怎麼玩?溫世仁是生意人,據說投資電子書和「明日書城」賠了十幾億,他當然不能也不想再玩下去。
我呢?和軟體、書及讀友都建立了感情,很難說不玩就不玩了。哪怎麼辦呢?結論只有一個,就是不期望好讀網站會賺錢,路才走得遠。但是不賺錢,路要怎麼走?最好的解決方法也只有一個,就是另謀生路,挪出部分的時間重執本業,為人研發軟體。沒想到這個改變,對好讀網站的影響反而是正面的。
因為無法再全力投入,有一陣子,每個月我只能整理製作一兩本書。等不及的讀友,就自己整理製作愛書,我也將重點移至製書程式,改了幾個版本,方便更多的讀友製書。今日的好讀網站每月新增好書幾十本,幾乎都是讀友整理製作的,種類不但多,品質也較有保證,大半我僅需稍微調整一下排版,加上日期,就可放上。
Q2. 在眾多讀者的回饋當中,甚麼讓您最感動?
A2. 收到讀友花了半年一年,掃描原書精心校正的絕版書。印象最深刻的是素昧平生的兩位讀友,一在大陸一在台灣,兩岸合力,參照港版原書逐字校對的《舊版射鵰英雄傳》
Q3. 邀請朋友在網站上寫專欄的動機來由?
A3. 雖然說專欄設在好讀網站,就有讀友會看,好的專欄也會帶來更多的讀友,對大家都好,但好讀網站之會有專欄,純屬因緣際會,不是什麼深謀遠慮。
第一個專欄是薛中鼎專欄,老薛是我的清華老同學,但非我同類,大學時和他沒說過幾句話。倒是畢業後,居然在美國及台灣都曾同處一地,深交了幾年。後來他去北京工作了七年,再回台灣教書,我們又見了面。他的大陸經驗令他有一肚子的鳥氣,他想寫成書,也在報章雜誌發表了一些文章。我這才想到何不就在好讀網站上寫專欄?報章雜誌隔天隔月就沒人看了,寫書何時能寫完何時能出版,也很難掌握,何不打鐵趁熱,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文章只要發表在好讀網站隨時都可能有人看。老薛和我原本都是學數學的,從來不知他這麼有學問,後來幫他製作專欄,陸續拜讀了他的大作才知道。
第二個專欄是黃河渡。好讀網站的頭四本書是黃河的作品,也是他授權放的。在薛中鼎專欄成立近四個月,收到黃河寄來的一篇《澳大利亞驚魂記》,將他旅遊所受到的鳥氣寫得既生動又幽默,因而想到邀請他寫專欄。他的答覆是暫無必要。沒想到七個月後,黃河來信,問我可否幫他成立黃河渡專欄。黃河渡的網頁我是特別用了點心,製作成前所未見的直排。
Q4. 關於"閱讀" 您的看法是?
A4. 每個人都喜歡聽故事,卻不一定都喜歡看書。像我從小就喜歡看雜書,我的弟弟卻看到書就一個頭兩個大。由同樣一個家庭出來的,卻有這樣的差異,我也想不出為什麼?
也許有些人什麼書都看,有些人只看某類的書,有些人卻是什麼書都不看。
我個人覺得閱讀是平日生活眾多選項中的一個,養成習慣就成樂趣,沒書可看就很痛苦。
喜歡閱讀,除了興趣,就是有方便的環境。我小時沒錢買書,但家裡附近有個小圖書館及幾家書店,讓我沉迷其中,什麼書都翻著看。念大學時,沒這麼方便,就不時買一些雜書回宿舍看。在美國求學教書及工作的前十幾年,見不著也買不到中文書,可以說沒看過幾本雜書。後來,終於發現了最方便的環境,圖書館,就在不遠,便開始看英文小說,每週至少看一本。再看中文小說,是回台工作的十幾年,大量閱讀則是在好讀網站建置之後。
我相信由於好讀網站的方便,讓全世界各地的讀友,隨時有書可閱讀,應該是好讀網站的最大貢獻之一。
Q5. 承接上提,您的專業是屬科技產業,而網站內的文章多於文學創作,閱讀文學作品對您的幫助又是為何?
A5. 有些人工作壓力大,認為看些不用腦筋的書,可以紓解壓力。我認為看雜書,可以換個腦袋。我是做軟體研發的,工作是樂趣不是壓力,通常問題解不出來,或到了某些時間,我就放下工作,改看小說,不再去想原來的問題。看了一段時間,或看完書睡了一覺,再來想原來的問題,常常不要幾秒鐘就解決了。
Q6. 關於您提到的定位及未來發展是?
A6. 好讀網站目前是線上圖書館,以文字電子書為主。未來我想增加有聲書,讓讀友能唸書給其他讀友聽。
至於好讀網站的定位,我的期望是增加更多的機制,讓更多的讀友能參與,讓好讀網站成為更完善的文化資產維護平台。
Q7. 研發電子書軟體,您花了多久時間?目前已經改版過幾次了?
A7. 中文直排、操作簡單方便、閱讀舒適是我的主要設計理念。好讀第一版只花了我十天。之後的幾年中,僅小改了六、七次,增加了一些小功能,及不同作業平台的支援,所花的時間並非很多。
花我時間最多的是好讀製書程式,原先只是我給我自己用,馬虎一點沒關係。後來提供給讀友使用,功能及方便性就得不斷地增加改進。
目前我正在重新規劃好讀電子書的萬國碼規格。支援萬國碼的製書程式已在撰寫測試之中,完成之後,所有的好讀版本都會改版支援萬國碼,也會增加更多作業平台的版本。除此之外,我也打算將規格完整公布,讓有能力及興趣的讀友也能依自己的需求撰寫閱讀程式。
(採訪稿,2010/3/8 提供給《書香遠傳》月刊的記者耿詩婷)

好讀網站

和田一夫_百度百科

 

和田一夫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和田一夫

和田一夫将一家乡下蔬菜店,建设成为在世界各地拥有400家百货店和超市,员工总数达28000人,鼎盛期年销售总额突破5000亿日元的国际流通集团,旗下多家公司的股票在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上市。

目录

人物简介
生平经历
  1. 光荣过去
  2. 志向高远
  3. 商业天分
  4. 重大挫折
  5. 从零开始
  6. 价廉物美
  7. 效仿国外
  8. 海外扩张
  9. 失败破产
  10. 不死之鸟
成功秘诀
人物简介
生平经历
  1. 光荣过去
  2. 志向高远
  3. 商业天分
  4. 重大挫折
  5. 从零开始
  6. 价廉物美
  7. 效仿国外
  8. 海外扩张
  9. 失败破产
  10. 不死之鸟
成功秘诀

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在半个世纪中,和田一夫创造了八佰伴的神话,但1997年,因为经营不善,公司宣布破产,而和田一夫还在准备新的开始。

  企业类型:零售业。

编辑本段生平经历

光荣过去
  曾几何时,八佰伴的事业是多么辉煌,从一家小小的蔬菜铺子发展成为了年销售额达到5000亿日元的国际流通集团八佰伴公司,分店遍布世界各地。但现在,这个经历了几代人的家族事业已经破产了,一个时代的神话已经破灭,由于过度扩张,再加上经济危机的影响,一瞬间,公司总裁——和田一夫从一位拥有四百家跨国百货店和超市集团的总裁,变成了靠借住过日。虽然光荣已然成为过去,但和田一夫并不灰心,因为他打算在70岁创业,重新开始。
志向高远
  1929年,和田一夫出生在日本静冈县热海市郊野的一个贫寒家庭。和田一夫的母亲和田加津就是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中主人公阿信的“原型”,勤劳能干。像《阿信》中展现的那样,和田一夫的父母开办了一间名叫“八佰伴”的蔬果杂货店。作为家中的长子,和田一夫从18岁开始,边学习边帮助父母打理店中生意。

  和田一夫天资聪颖,又少年老成,勤奋努力,学业向来出类拔萃,很使父母感到欣慰。但是在当时,卖杂货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行当,和田一夫总是被人蔑称为“杂货仔”,为此他十分苦闷,年轻的心渴望读书,渴望接受高等教育,做一个风度翩翩的外交官。

  他为自己设计了一条通往外交官的有效途径:报考当时的名校东京外事专门学校英语科。这所学校,即今天的东京外语大学,一直是外交官的最佳教育机构。正在一夫做着美梦的时候,祖父老和田阻止了他。

  老和田并非不知长孙志向高远,但从他务实的观念来说,外交官的梦想实在太虚幻了,远不如经商来得实在。况且一夫是长孙,是要继承家业、分担家庭的责任的呀!

  他将这番思虑殷殷切切地对长孙说了,虽不无严厉,但却包含着无比的期盼。况且当时日本是战败国,做外交官要看别人脸色行事,是没有前途的!

  一夫听了,默不做声,以这么一间小杂货店缚住年轻人的一生,未免有些急功近利的残酷了,但爷爷的话确实有他的道理。终于,和田一夫按照家庭的意愿,在父母的支持下,转读日本大学的预科,准备明年进入经济系攻读,为他商海的航行,做充分的、理论上的准备。

商业天分
  一次,学了一点商业知识的一夫回到了家乡,意外地发现一个被忽略的事实:人口只有四五万的小小的热海市创造了一个日本之最,那就是物价全日本国最高。而在这里,赊账是家常便饭,要知道赊账最容易妨碍资金的流通,甚至形成呆账,而标高价更是不符合公平和竞争的精神,这一对孪生怪胎像两条绳索,束缚着热海市的商业发展。但是当地人都习以为常,并不觉得这里面有什么不对劲儿。

  年纪轻轻的和田一夫凭着其商业天聪,已经感觉到,八佰伴要发展,就必须改革,首当其冲的拦路虎就是赊账和标高价。

  但就在和田一夫准备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的时候,八佰伴经历了一次重大挫折。

重大挫折
  1950年4月13日,至今热海人说起这个日子,至今仍然心有余悸。一场空前大火,烧去市内1000多间店铺和民房,4000多人无家可归。父母在1930年创建,合力经营了20年的小水果蔬菜杂货店八佰伴商店也在这场无情的大火中毁于一旦,化为灰烬。

  家没有了!商店没有了!

  面对焦黑的废墟,父亲和田良平、母亲和田加津无法承受20年心血付之一炬的沉重打击,当场就晕厥过去。

  看到这样的惨状,和田一夫心里暗暗发誓:“不能就这样屈服!我要尽全力协助父母亲,把新的家再建立起来,要再次把八佰伴的招牌挂起来。不只要把这小商店变成热海市最大的商店,还要把八佰伴的业务伸展到全世界去!”

从零开始
  只在一天之内,和田一夫就已摆脱了绝望,化悲痛为力量了。当全家人还在悲伤中,仅仅是大灾难的第二天,和田一夫就重新挂起八佰伴的牌子,继续小生意的经营。和田家准备从零开始!

  40年后,和田一夫回首话当年,甚至对那场大火表示感激。假如没有那场大火,不可能那么快建造出比原来大5倍的家和八佰伴。是信念促成和田一夫带领家人重建家园。这信念,后来就成为八佰伴百货超级市场的发展原动力。

  由于八佰伴的信用与和田一夫的努力,八佰伴重新一开张就有很好的利润。只是因为款项被旅馆拖欠,因此,经营依然陷入困境,形势很严峻。全家人都担心:“再这么拖下去,八佰伴就要在有利润的经营下倒闭啦!”

  这时,转机出现了。日本著名的两个财经界理论权威学者联袂到热海市附近举办一个经营研讨会。大家一致举荐母亲和田加津去参加。在研讨会上,母亲不仅了解到“商人的价值不在于赚多少钱,而是由顾客的愉快与否做判定”的理念,还得到一条信息:有一位住在郡山市的商人,在他开设的名叫红丸的商店,实行现款交易的买卖,不赊账,所有货品都以最廉价出售,结果生意兴隆。

  全家人都来到红丸的商店进行现场观察,之后一致决定破除赊账,实行现款买卖,而这正符合了和田一夫早先的打算。

价廉物美
  1955年11月1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日子。就在这天,八佰伴正式实行现款交易和低价出售的新举措。由于事先已做宣传,还没开门,八佰伴门前就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一开门,顾客蜂拥而进,一边啧啧惊叹售价便宜,一边抢购商品。店员忙得满头大汗,应接不暇,两部收银机没有一刻停歇。

  第二天,八佰伴现款交易和低价出售的消息就在热海一带广为流传,顾客更是纷至沓来,有的人甚至从几十里外乘车赶来八佰伴购货。

  此后的八佰伴真正成为远近闻名的价廉物美商店,而在“台风事件”中,八佰伴坚决不涨价的措施更是赢得了不少顾客,发展的速度是一日千里。

效仿国外
  但和田一夫并不满足,1961年,32岁的和田一夫参加了一个名为“美国西部百货业视察团”的商业组织,赴美国洛杉矶考察。考察的项目主要是当时在美国零售业十分流行的超级市场,向他们学习管理技术和经营策略。

  在考察中,和田一夫发现,超级市场对买卖双方都有好处。对顾客来说,自由挑选商品,一次性付款,能获得很大的便利;对店主来说,可节省大笔人事开支。和田一夫把未实施自选的百货商店,与超级市场的店员数做了一个比较,二者大约是1∶5的悬殊。这就是说,光营业员的开支,超市就可节省五分之四。

  和田一夫决定把超级市场作为八佰伴今后的主营方向。两个星期的考察日程匆匆而过。他觉得,走马观花的考察,还不足以应付日后开办超级市场。视察团解散后,他又独自留了下来,来到一家超市做杂工,对商品的存库、分类、包装、上架、标价等都仔细揣摩,收工后把原始数据和心得记在笔记本中。赴美3个月,和田一夫记下的笔记就有四大本。

  回到日本后,和田一夫便着手将自家的老店改成超级市场。也就是这一年,33岁的他正式接替了父亲的社长职位。从此,八佰伴进入和田一夫时代。

海外扩张
  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百货业开始大分化、大改组、大兼并。许多像八佰伴这样规模的公司遭到兼并的厄运。八佰伴坚持走独立发展的道路,业绩不俗,但仍有遭外强吞噬之虞。和田一夫经过反复权衡,决定提前走海外发展的路子。

  他最先把目光放在了巴西。当时巴西正处于经济发展期,有充分的发展空间。1969年5月,和田一夫乘飞机飞往巴西东南海岸的大都市圣保罗,进行实地考察,结果他发现,当地的服务业十分落后。日本的服务水平比这里至少要先进一个世纪,八佰伴来圣保罗发展,大有可为!1971年9月24日,巴西八佰伴首间百货公司开张。和田一夫带领全体职员站在店门口,一边频频鞠躬,一边不停地说:欢迎光临,请多关照。

  开张仪式后,顾客如潮水般涌进商场。不到一小时,已有超过一万人进入店铺,店内挤得水泄不通,收银机前排起长队。这种情景,和田一夫在国外从未遇到过!

  在巴西开设分店成功后,和田一夫决定加大海外投资的力度。他的国际化最明确的构想就是“环太平洋连锁化”。1974年9月14日,新加坡八佰伴开张;1984年12月22日,香港八佰伴第1号分店开张;1987年马来西亚八佰伴第1号店开张;1988年,台湾八佰伴第1号店在台中市开业……

  1990年八佰伴国际流通集团总部从日本转移到中国香港,当年,和田一夫访问了北京和上海,了解到上海浦东地区开发的宏大计划毅然决定在浦东建世界最好的百货店。1995年12月,“上海第一八佰伴”在浦东开业,开业当天,一共接待了107万名顾客,这不仅仅创造了八佰伴集团的一个新纪录,而且创造了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失败破产
  一切都是那么顺利,但也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他在日本的分店数增至58间,其中“新世纪半田”一次投资就高达1.5亿美元,而八佰伴集团在日本国内总收益才900多万美元,如此不合比例的投资,一时间被日本同行引为笑谈。

  1992年,他又斥资3.4亿美元在上海合资建造了世界第二大规模的上海新世纪商厦。他更石破天惊地宣布:要在2000年,在中国内地建立1000家超级市场、3000家汉堡包快餐店。

  然而,他犯了欲速则不达的经营大忌。他不惜负债求发展,令集团潜伏下巨大的危机。由于过度扩张和市场定位不准,1994年八佰伴兵败北京;1995年,上海新世纪商厦也陷入严重危机……八佰伴的经营开始极度恶化,债台高筑,欠下13亿美元的巨额债务,公司不得不于1997年9月18日宣告破产!他的破产也同样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不死之鸟
  一夜间,和田一夫变成一个连累八佰伴股东和员工的罪人。“破产”一词,更像恶魔似的纠缠着和田一家,夫妇俩最终决定宣布“自我破产”,交出所有财物,向企业界告别,搬到一个租来的两房一厅居室。

  和田一夫一生经历过三次失败。第一次是他21岁时热海的那场大火,第二次失败是遇到经济危机,和田一夫在海外的第一笔投资———20世纪70年代在巴西的投资全部损失,第三次失败就是八佰伴破产。

  在经历了最初的痛苦、伤心、绝望之后,他在书本之中寻找慰藉。他曾经回忆说,八佰伴宣布倒闭以后,他就捧着《邓小平传》读了好几遍。好似找到一个知己,因为邓小平和自己一样,失败过三次。他还说:“邓小平最后一次从失败中站起来时是74岁。之后,他提倡改革开放,留下丰功伟业。而当八百伴倒闭时,我才68岁,我深信还有机会东山再起。”

  1998年,年已70的和田一夫设立经营顾问公司,并开办国际经营塾,决心将自己的经营经验和教训传授给年轻的经营者们,NHK电视台等日本传媒称其为“不屈之人”。这位昔日“八佰伴舰队”叱咤风云的舵手,如今只是一位靠退休金生活的72岁的日本老汉。不过,那种骨子里的浪漫和豪气依然没有消褪。

  泡沫经济崩溃已经有十多年了,但日本的经济景气依然没有曙光,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倒闭破产的企业家走上了自杀的不归路。而像他这样70多岁的老人在企业倒闭之后依然乐观向上,寻求东山再起,也许会给那些事业失败、生活无着的人一些鼓励。

  和田一夫说过:“火凤凰必将重生,在燃烧自己后,会再创新天地,大不了从零开始。”“一切都是我的错!真是,72岁重新登攀。有梦想,就有可能。”

和田一夫_百度百科

中国电脑围棋先行者——陈志行教授

 

中国电脑围棋先行者——陈志行教授

作者:张大经    厚朴教育来源:张大经    点击数:2502    更新时间:2008-1-11

陈志行

       中国业余5段围棋手,曾获全国教授围棋赛冠军,“弈侣”和“手谈”程序的作者。

       陈志行,1931年5月出生,广东番禺人。1952年广州中山大学化学系毕业后一直在留校任教。1978年任硕士生导师。1983年提升为正教授。曾任中国化学会计算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理科化学教材编审委员会(物理化学编审小组)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量子化学,其成果收集在1991年出版的专著《有机分子轨道理论》中。电脑辅助教学亦为其成功的研究,其一系列教学软件于1989年获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优秀奖。1986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并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1991年陈志行教授退休后,老骥伏枥,用电脑描绘围棋新蓝图。他从1993年起,共10次获得电脑围棋世界冠军:1993年11月获应氏杯冠军,1995-1997年连续三年包揽FOST杯、应氏杯冠军,2000年获心智奥林匹克电脑围棋赛冠军,2001年3月在汉城获SG杯国际电脑围棋赛冠军,2002年10月在贵阳获国际电脑围棋赛冠军。陈志行的这些业绩使我国在电脑围棋这个领域上领先于世界,为中国人争了光。1998年12月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授予陈教授“全国十佳科技耆英”的称号。

三尺之局     别有洞天

       对棋类,陈志行自小就有浓厚的兴趣。他是中山大学校内的象棋高手。曾两次参加广州市教工象棋赛,第一次获第五名,第二次获第二名。很早以前,我们化学系的教师就知道,陈志行老师是位“棋癡”。他经常和物理化学教研室另一位棋迷,一边走路一边下棋,经人指点,他们在对弈“盲棋”。记得有一年我们化学系的春节游园晚会,特邀陈志行老师表演象棋“车轮战”,他一人与多位大学生对弈。在第二次参加广州市教工象棋赛时,陈志行老师有了机会和广东围棋界接触。在那史无前例的年代里,他把过剩的精力投入到三尺之局。陈教授的棋艺日益精进,1994年获全国教授围棋赛冠军。

       陈教授曾讲授过“物理化学”、“计算化学”等课程,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抽象思维能力。陈教授在20 世纪80年代就在Apple机上研制了一个物理化学教学程序系统。后来与西北师大合作研制的软件,是国内最早推广使用的物理化学CAI软件。由于陈教授对棋类热爱和领悟,扎实的数理基础和制作教学软件的实践经验,和对我国古典文学有良好的根基,加上他可贵的执着精神,这就为他在电脑围棋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而且,现在国内电脑围棋研究者很少,起步也较晚,这对他在电脑围棋天地骋驰,也是难得的机遇。正如广东作家黄天源所说,现代文明的发展,往往需要几个学科的光芒同时聚焦在一点上。 世界上围棋的高手不少,电脑专家也很多,但既懂围棋又懂电脑的人就不多了。他的围棋程序 “手谈”,1993国际电脑围棋赛中击败了所有对手而获冠军。这个成就远远超过了他在化学领域中的一切成就。

奋战方圆    笑傲纹枰

       陈教授编写围棋程序,已经不是作为谋生的一种手段,而是成了本身生活的第一需要。电脑围棋,已经化为自己生命的组成部分。他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一心一意地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走进松林掩荫的世界冠军寓所,没有见到流行的装修,没有见到跟得上当今潮流的家具和电器,据说那台彩电还是他妹妹出国时送给他的。陈教授生活十分简朴,烟酒不沾,喜欢看书、读报和思考。他与电脑朝夕相处,与棋谱形影不离,每天用电脑6个小时以上,心无旁骛,一心投入方圆天地之中。

    棋道精深,天道酬勤。饱含陈志行心智的力作《电脑围棋小洞天》,1997年在《围棋报》连载。2000年集成专著,它是世界上第一本电脑围棋专著。围棋程序“北斗棋星”作者张连蓬说,陈教授出版的《电脑围棋小洞天》,这是一本非常难得的好书。书中不仅介绍电脑围棋的发展,探讨了许多技术问题,可以指导和启发我们研究电脑围棋,也介绍了他自己的一些做人原则和工作精神,从而揭示了为什么他能在退休之后的短短几年内,为电脑围棋做出如此重要的贡献,这是难得的精神财富,笔者曾多次设想,为什么中央台东方时空的东方之子节目不去为陈教授拍一个专题片?他完全有资格成为中国人的骄傲。

    前中国棋院院长陈祖德在为《解放日報》著名围棋記者﹑作家胡廷楣先生《境界─关于围棋文化的思考》一书所写的序言中说:“在围棋迷中的高层次的专家学者不在少数。在古代,有班固﹑杜甫这样的大文学家﹐有王安石﹑寇准这样的政治家﹐有沈括这样的科学家﹔今天﹐就我所知﹐就有文学家严文井﹑科学院院士吴文俊等﹐在研究计算机围棋上做出很大贡献的陈志行,原是一个研究自然科学的教授。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各方面的专家来投入围棋的文化研究﹐在围棋研究上下出更多的妙手。”一个人对我国围棋的贡献能和文学家班固﹑杜甫,科学家沈括、吴文俊相提并论,这对陈志行教授是莫大的荣耀,也是我们中山大学的骄傲。

烂柯岁月   百折不回

       1990年国际电脑围棋赛在北京举行时我国仅有两个程序参加。当时陈志行教授也编出了“手谈”,但因信息不灵而失去参赛机会。陈教授下决心搞电脑围棋是在1989年,那年春节他写下了这副春联:

       黑白分明,何堪玩物徒伤志
       鸿蒙高迥,不断求知更创新

       1990年初陈教授买了一台XT,用了半个寒假初步编出了程序。90年的电脑围棋赛冠军为荷兰人所得。就在这一年,陈教授便暗暗定下了夺取电脑围棋世界冠军目标。1991年陈教授刚满了60岁即退休,以便集中精力搞电脑围棋。

       1991年国际电脑围棋赛在新加坡举行。陈教授因经费问题无法前往,幸好还可以委托朋友拿他的程序“手谈”参赛。初出茅庐,虽实力不足以与当时的一流高手匹敌,名列第六,却仍战胜了日本和台湾的强手,初露峥嵘。

       次年国际电脑围棋赛在东京举行,主办单位特意为陈教授解决旅费的困难而得以成行。这次得了第二名,进入三甲,令国际电脑围棋界瞩目。
       93年国际电脑围棋赛在成都举行。“手谈”的棋力已经开始超过连续获3届应氏杯冠军的程序“Goliath”,以全胜获得冠军,达到陈教授的第一个目标。但是在受15子向人脑挑战中以1比2输了,未能突破。

       1995年陈教授不但连获FOST杯和应氏杯冠军,且在受15子和13子两个级别向人脑挑战中均以2比1获胜,打破了Mark Boon的“Goliath”保持了4年的记录。冲击“世界冠军”是多少人的期望,保住“世界冠军”更是难上加难!“手谈”的进步起初是很快的。92年比91年增长4-5子,93年、94年两年每年长约2子。但此后就困难了。

       前进的道路上并非一片坦途。陈教授有“手谈”被异国抄袭的愤慨,有“手谈茶吧”困难处境的烦恼,有比赛失利的反思。但“手谈”程序的智能还是连年有所增长,只是有许多关系未能协调,成绩不甚稳定。在备战应氏杯国际电脑围棋赛的过程中,程序中的各种关系作了一些调整,战绩有所好转,在后来的国际赛中仍然名列前茅,多次夺冠。

深念远虑    胜乃必出

       有人说,到目前为止,电脑围棋最強的程式都是用普通的PC而已,它需要的不是超級的計算能力,而是对盘面有充分了解。国际象棋和象棋,一个盘面通常有三十几种着法,但围棋通常有二、三百种,复杂得多。人工智能是当代科技的前沿,有人希望利用神经网络的方法,有可能让电脑围棋也培养出"棋感",它的棋力最终甚至可能超过人类棋手,但看来前途渺茫。国际象棋电脑“深蓝”已经能够向人类冠军挑战,但电脑围棋要向围棋九段挑战,就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

       陈志行深信围棋如果要实现电脑与人对弈,就应考虑建立数量关系。他认为:围棋程序中每一着的选点,原则上应该是能取得最大地域和最有效地防止对方取得地域的一手。为了选取这样的着点,无疑会遇到许多定性问题,如攻击与防守、做眼与破眼、连接与切断、好形与坏形等等。这都是必须认真对待的。但是归根结底,每着棋的目的主要还是取得最大的利益而防止对方取得利益,而最后目的又是取得相对于对方的足够地域——仍然是个“量”字。陈教授不倦地对围棋理论进行探索。

       去年已72岁的陈教授,称得上是历届晚报杯业余围棋赛年龄最大的棋手。为什么这么大年纪了不在家安度晚年,还跑出来和孙子辈的棋手同场竞逐?对此疑问,陈教授爽朗地答道:“我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参加晚报杯这样高水平的比赛,来提高自己的围棋水平,从而有助于我开发和改进电脑围棋对弈程序。”在贵阳举行的天宇杯国际电脑围棋赛中, “弈侣”负于陆锦强的程序“围棋之星”后,陈教授坦然说:我发现并改正了这个错误后,心情豁然开朗。输了一局棋,却治好了隐藏十多年的“痼疾”。陈教授就是这样在不断学习中积累提高,棋艺逐渐得以升华。
       美国哲学家休伯特·德雷福斯在《人工智能的极限》一书中说道,计算机代替人脑做一切事是毫无希望的。但是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前提,恰巧国际象棋全部符合,而对围棋是很难符合。胡廷楣先生认为:“当然,不是说东方人在围棋的电脑上是完全被动的。中国的陈志行能蝉联电脑围棋的冠军,就说明了东方人不仅在对围棋规律的了解上胜了西方人一筹,而且在对围棋利用电脑上,至少不亚于西方人。”

乌鹭展翅    为国争光

       陈志行教授还致力于培养新人和推广电脑围棋的活动。陈教授创办的志行电脑围棋公司,其宗旨是利用电脑这一现代工具来促进围棋的普及和发展。他把主要精力用于编写“弈侣”, 还用部分时间指导公司的一个小组编写另一程序《乌鹭》。他们已成功地组织了1998年全国电脑围棋赛。在陈教授的指导下,陈国宝、雷秀瑜、范俊超三个青年编出围棋程序“乌鹭”,曾两次登上国际电脑围棋赛冠军的宝座。

       世界的体育竞技,有人说是仅次于战争的一种对抗的方式,是一场模拟的战争。中华民族,长期积弱挨打,曾被视为东亚病夫。棋类是一种体育竞技,已成为国争光、为民争气的一种方式。1985年中国棋手聂卫平九段在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的最后一盘双方主帅的比赛中战胜日本藤泽秀行九段,大长中华儿女的志气。

       陈志行认为,电脑围棋早期它只是高等学府中少数研究者的对象。电脑围棋在后来的短短几年时间,在日本、台湾、欧美等地都涌现了高手。虽然有人提出“电脑围棋终有打败人脑的一天”的豪言壮语,但这个目标或许要经过几代人的韧性苦战。陈教授在《电脑围棋小洞天》书中提出,发明了围棋的中国人,应该勇于攀登围棋人工智能的顶峰,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更引以为自豪。

2004年3月22日 第三稿

厚朴教育录入:周春辉    责任编辑:08hope 

  • 上一个厚朴教育: 鹤与松
  • 下一个厚朴教育: 上网曲
  • 中国电脑围棋先行者——陈志行教授

    丁智原專欄 - 好讀網站

     

    二○○七年七月二十日
    《開場白》丁智原
      丁智原,山東日照人士。生於青島,一個紅瓦,綠樹,藍天,碧海的城市。父長詳,諱舒然。母尹氏。兩歲隨爹娘逃難,來到了寶島台灣。開始了坎坷的生活。自幼魯鈍,但勤於苦讀,背誦,完成了大學學業。服完兵役,結婚,旋即留美。半工半讀,念完碩士。為了老娘,又讀博士。此時讀書,豁然開竅,完成學業。老娘知足,安享晚年,含笑而去。老爸終生豁達,高壽九十。
      畢業就業,一晃三十載。一女一子,拉把成人。老伴依舊,四十年如一日。好讀專欄開啟,囑我為文自介
    。往後文字,皆為自述。讀者慢慢瀏覽,當知一二。
      我這一路走來。。。。。
      那是我在上海工作兩年後又回到美國。在近乎半年的空閒日子裡,我一方面找工作,一方面就開始把我在上海兩年的經過,一字一字的記錄下來。沒多久,居然就寫了二十來頁。順手就交給老婆過目。老婆一句﹁不錯嘛,寫的很好﹂同時補上一句﹁沒

    想到你還有這能耐﹂。我想,我的另一方面的潛力要開始發揮了。就這樣
    ,在去年九月底,我用了yijibang開始在文學城開博。這一開,不得了了,反應熱烈,我還真成了大家口中的一級棒,實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對於我這個一向作文被老師評為﹁思路不展,文意枯竭﹂實在是一股莫名的鼓勵。難道,我在寫文這一方面,也開始開竅了?
      從小學開始,我就不是一個功課很好的學生。在那個時代,為了考初中,到了五六年級就開始參加惡性補習。不參加補習的同學就被編入放牛班。那時家裡環境清苦,老娘說補習費太貴,要我好自為之,上了六年級再讓我參加補習。老師那個時候,知道我是個可塑之才,頻頻要我參加補習。我一句話,告訴老師,我們家裡沒錢給我補習。老師就再也不聞不問了。那時後小學又沒有清寒補助金之類的。所以,我在放牛班還混了一年
    。那時沒有電視,沒有電腦,沒有任何現在麻醉小孩的玩藝兒。伴隨著我們的就是彈珠,昂啊飄。我這兩個手藝高強,時常手上,口袋裡揣的滿滿的。老娘看到了,十分的憤怒,覺得我這個孩子是個要飯料。有一次,把

    我所有的彈珠全部丟到水溝裡。我那些手下敗將可逮到機會,用著小手在臭水溝中一一撈回他們失去的老本。我當時心裡想的是,早晚又會輸給我的。
      到了六年級,老娘擠出生活費讓我補習。我也正式脫離了放牛班。老師當然高興。那時的教室有四排桌子
    ,每個桌子坐兩個人。我被安排在第二排,靠左邊的第一個位子。一般這是全班第一名的座位。老師對大家說
    ,我已經耽誤了一年,必須比別人更努力,才能考上建中。那個時候,我們的理想第一志願就是台北的建國中學。
      我們每天早上背著沉重書包,睜著惺忪的睡眼,一步一步不干情願的走進教室,開始一天生不如死的學習
    。我們最歡樂的時候,就是教育部門的督學來抓惡補了。只有他們來的時候,我們不需要挨打,老師笑瞇瞇的
    ,那時我們才知道老師也會笑。我們又可以上音樂課唱唱校歌,一首﹁台北東郊,我校古亭,四通八達,大道寬平,早起上學,朝向光明,青天白日,旗幟高擎,文山挺秀,淡水澄清
    ,材木暢茂,好鳥嚶鳴,師生和樂,偌大家庭,進德修業,與時偕行。﹂

    唱了一整天,到現在還能朗朗上口。那一年,我們每個禮拜上課七天,每天十二個小時。晚上作業到半夜還做不完。撐不住,只有先睡一小覺。要老爸在天不亮就把我叫醒繼續完成。每天老師對我的高標準要求,換來的就是數不清的板子,打手心也好,打屁股也好。有一次,屁股被打到流出白水的地步。就這樣,我總算沒有辜負老師的期望,我進入了全國首屈一指的建中。建中六年,一本苦讀的堅強意志,不求甚解就是死背。居然也考上了個大學。大學四年,最大的成就就是結識了老婆。當完兵,服完兵役就邁向美國的康莊大道。

      在美國東部一個小學校開始念碩士,第一學期,仍是按照以前的讀書方式。在幾乎全軍覆沒之際,痛定思痛。這時我的腦子也逐漸開竅。英文也有顯著的進步。念完碩士,繼續轉校念博士。博士四年是我一生中求學最輕鬆,最愉快的時候了。似乎腦子更好使了。再也不需強記,理解力的增強,使我在做論文時極為順利。完成學位,老娘極為知足,興奮。每提及此,一副知足,滿意之心溢於言表
    。為了這一段求學的回憶,我完成了兩萬餘字的︽留學生活記趣︾。
      緊接著就是在美國三十年的職業生涯。這三十年生活有起有浮。想想我們當初懷著豪情壯志來美國赤手空拳的打天下。為了生存飽盡風霜,為此我寫了近四萬餘字的︽美國職場奮鬥記︾。其中兩年,在共產黨口口聲聲一片大好的景況下,我應聘回上海工作了兩年。這兩年,讓我看到了我們當年在台灣的教育下培養出來一股又可愛又珍貴的價值觀念。在那一片所謂大好的環境下,我完成了進三萬字的︽海歸紀事︾。在美國養育一兒一女,均已長大成人。為此,我也寫了不少養兒育女的雜文。為的是提供給年青的朋友們一些在美國的經驗之

    談。這些短文,長文的特點就是表現我直來,直往,直說的個性。其他順手寫來包含了很多懷舊的文字,特別是在台灣的那一段艱苦的日子。我們當年在台灣,對這個不滿,對那個也不滿。可是,回顧以往
    ,我們可真是人在福中不知福。看看今天台灣的這個局面,我們不得不佩服,當年我們的父母是如此正確的逼我們飛向美國
    。多少年來,我學會了惜福。學會了凡事謝恩,凡事感恩,有了這層的信仰,我們的生活會更加美滿與美好的。
      最後希望各位讀者看完我的文字後,多多來信指教。我是由衷感謝您抽出時間來瀏覽我多年來生活上的一些小插曲。也希望從這些文字中對您有所幫助。謝謝您

      丁智原
    台灣輔仁大學化學系畢業︵一九七○︶
    預備軍官十九期役畢(一九七一)
    美國威爾克斯大學化學碩士︵一九七三︶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化學博士︵一九七八︶
    目前就職於美國舊金山某醫藥公司,從事醫藥開發工作

    丁智原專欄 - 好讀網站

    丁智原專欄 - 好讀網站

     

    二○○七年七月二十日
    《海歸紀事 卷一》丁智原
    前言
      這段海歸紀事是我早年回大陸短遊及後來在上海工作兩年的記載。我之所以說是紀事是想把我所聞所見的
    ,真真實實的記載下來,留作我日後的回憶。文中只有人名部分做了修改
    。為的是不給還在國內的同事,朋友增添無謂的困擾。

      我出生在大陸,由於我家是地主
    ,很早父母為了逃避共產黨的清算鬥爭,帶著我們一家大小逃難到台灣。在台灣完成了大學也正是文革接近了尾聲的時候,我就隨著潮流來到美國留學。在自給自足的奮鬥中完成了博士學位。成了家,有了孩子,就這樣的在美國待了下來。
      在台灣國民黨的教育宣傳下長大
    ,一般說來我們對共產黨是有一種恐懼的心理作祟。加上家裡的老人從我們懂事的時候就告訴我們共產黨的那一套階級鬥爭。同時不斷的斷言早晚

    有一天台灣即使不被共產黨吞食,也會受到台灣本地人的排擠。因此,出國留學變成了我們自小的一貫目標。這是五零,六零,一直到七零年代初期台灣大學生的光景。
      到了文革結束後,鄧小平的復出
    ,給中國帶來了一個新的開始,百廢俱興。中國的門戶也對外開放。到了七零年代初期,許多住在台灣的老人開始與大陸親友聯繫。我的父親退休來美,也開始與在老家的叔叔及近親門聯絡,很幸運的也一一的有了消息同時也開始往家寄錢幫助他們。到了八零年代,我在美國許多學術會議上也開始與許多大陸派來美國學習的學者碰頭。從他們的口中也得到許多有關大陸的一般的情況。也慢慢地對大陸有一股說不出的思鄉之情。這股思鄉之情我想是因為在台灣受過很好的中國歷史與地理的教育。因此對大陸開始充滿了幻想。而開始產生返鄉的情懷。
      我的岳母在八零年代初經由日本就回到老家探親了。回去時還受到地方政府的熱烈歡迎。那個時候政府積極的力邀在美國的學者回國講學及交流。透過岳母的回鄉而與地方政府掛鉤,很幸運的我也搭上返鄉的列車。

    終於在一九八六年成行了。遵從父親的指示,我先回到了台灣。我也算是從台灣回老家的先鋒。在台灣我背負了許多親友的委託,經過香港九龍坐火車入境廣州。至今我仍舊很清晰地記得在進入大陸時的緊張心情。隨車服務員看到了我隨身帶的行李,很客氣地告訴我有點超重,需要罰款。看了他們和藹可親的笑容,使我忐忑不安的心情立即鬆弛下來。我拿出了邀請我回國的文件,他們象徵性的罰了我。還問我帶的甚麼東西。我說都是

    給親人的禮物。他們還半開玩笑的問我有沒有他的一份。在傍晚時後進入了羅湖,這就是大陸了。我從窗外看到農人扛著鋤頭下工回家。他們的穿著有點類似我們初到台灣時所看到的
    。農舍是破舊不堪入目的。這正符合我們從小對大陸瞭解貧困的景象。
      到了廣州車站,我並沒有見到說好要來接我的官員。我足足等了一個小時。在我焦急地等待時,不斷的有人力車師父拉生意。最後我決定先找個歇腳的地方再說。有位年輕人拿著我的行李,問我要到那裡去。我記得岳母告訴我住宿華僑賓館。我只有上車聽他的擺佈了。其實旅館就在附近
    ,然而他卻帶我繞了好一會兒才到。同時要了我二十元港幣。我知道是被鹵了。然而在當時無助的情況下,咬牙付帳。幸虧旅館還有空房,我很快的安頓下來。這時我的心才算踏實下來。
      就這樣我在新中國度過了的一個夜晚。第二日一早起來,我的確有點餓了,下了樓到了個高朋滿座的餐廳
    ,我眼前看到的景象與我昨天在火車窗外看到的貧窮的對比讓我吃了一驚
    。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座位,這時由服務員推車過來,我再也沒想到我居

    然可以享用到上等的廣東點心啊。花了三塊人民幣,撐的我肚子鼓鼓的。用完了飯,我很快的與接待我的單位聯絡上了,接待人員是特地由外地來接我的。他也藉著外出的機會來廣州旅遊。講好次日來接我。我獨自下樓在旅遊櫃檯上訂了一部出租車開始我的廣州一日遊。

      最使我記憶深刻的是參觀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紀念墓地。雖然有些文革時期的破壞,大體說來保存完好。最使我驚訝的是中國國民黨的黨徽依然保持完整。看來共產黨在基本上還是很認同國民黨這段建國歷史的。我也看到中國國民黨在世界各地的黨部支部的碑文,也使我想到當年大家在中山先生的領導下推翻滿清政府的決心與支持。到了中午吃飯的時間,開車的師傅要求回車隊吃中飯。我實在不願他把我拽下,立刻答應請他吃中飯。他選了一個小餐館,人還是滿滿的。那深直在我印象中多年的大陸貧窮印象,實在無法一時適應。一幅太平繁華的熱市,我還真以為我置身在台北呢。我點了好幾樣小菜,說實在

    話,我覺得菜又好吃,又實惠。飯後
    ,他還問我是不是可以叫一客冰淇淋
    ,我告訴他,可以叫兩客。我當時的感覺是,要使他在工作中也可以度過美好的一天。一天的旅遊在下午三點多結束。
      第二天一早接我的小劉來了,我們開往白雲機場直飛青島。在中午時刻安抵青島。在一群官員熱烈的歡迎下我們開往市區。接下來的是參觀、交流,在不同的單位給學術演講。我在每一個地方都受到熱情的招待。每個單位的官員們分別在各大餐館款待我。我也曾經開玩笑對他們提到共產黨的破四舊。他們說吃是中國的文化
    ,那是絕不能破的。一天三頓,吃得我反而倒了胃口。在每一所參觀的單位中總能體會出他們極強的求知慾。每一個人十分認真,把握每次可以發問的機會。這種強烈的求知慾使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記得我在某學院發表第一堂學術演講時,看到一群學生及老師們的穿著,我當時是相當激動的。在我心中
    ,這些人受了不少的苦難,尤其是老師們,貧窮使得人格外蒼老,面有菜色,不像我所接觸到的其他官員。很明顯的,他們是在兢兢業業努力圖生

    存的。到了企業及政府單位似乎又是一番景象,他們對我的招待我相信在那時不是一般老百姓可望,可得的。
      在青島見了許多的親友,我也把在台灣親友的囑咐一一完成。就這樣我完成了青島之旅。下一站就是北京了。再往北京之前,秘書小劉打先鋒
    ,為我找一個失散多年的老表哥。只知道早年他隻身前往延安革命,想必解放後有一番大作為。果不其然,小劉從北京打電話來,十分得意地告訴我們,他終於見到我的表哥了,而且是中央的部級官員。他們聽了也非常高興。同時與中央也算掛上了鉤。當天晚上我們搭夜車由青島開往北京,這回有小楊主任陪我。在軟臥鋪車廂裡,與一位曾經參加過濟南戰役的老將軍同鋪。他要到北京開會。一路上聊起當年他們如何不怕死,打敗了國民黨軍,收復濟南的可歌可泣的經過
    。我的感覺是他們取得大陸的主要原因,不但是他們英勇奮戰,而且是國民黨當時實在是太腐敗了,所以最後才兵敗如山倒。這位老將軍給我的感覺是那麼的和藹可親。我相信,當年他們的確是一群為老百姓爭取一切的革命者。
      早上十點多抵達北京,表哥親自

    在車站接我,還有隨扈人員。出了車站,我們上了他的奔馳座車,雖然在美國住了十幾年,這還是我平生第一次坐此類型的車子呢。上了車,老表哥拉著我的手,非常親切,我還開口說:﹁表哥混得還不錯嘛。﹂他笑了說:﹁我入黨,入得早。﹂一路上也沒有談些什麼,我想多少有點陌生。謹慎小心而已。在往後的日子裡,也慢慢的理解到國內的一般情形。大體言之我對中國的改革開放是敬佩的,而且覺得做一個海外中國遊子,是光彩的。也十分相信中國會強大的。匆匆忙忙的結束了大陸的訪問。表哥還同時堅持我第二年一定要抽出時間再到北京,行程不必如此匆忙,他會安排一切的。

      第二年我真的如期又回來了。這一次的訪問,時間上也比較充分,去了不少的地方。這是一九八七年的十月份。我又回到了青島。我的堂哥堂姐們請我吃飯,還特意換了一支六十燭光的燈泡,為的是照的亮一點。從青島到濟南,在濟南停留了幾天,拜訪了山東大學,也和化工部門負責人

    交流。又去了泰山,曲阜。在濟南,就聽到蔣經國發表台灣解嚴。就是說台胞可以名正言順的訪問大陸。我的隨行人員告訴我,這是一個大好消息
    。以後就會有更多的海外華僑回國了
    。到了北京,又從北京到西安。在西安化工學院,他們為我舉辦了一個有三百人參加的學術討論會。有許多企業機構的人也來了。我花了很少的時間,介紹我的所學。大部分時間用在回答問題。足足有三個小時。學員們用小紙條提問題,我就一一答覆。我的簡體字那時還不太行,不過經過旁邊的人幫忙,也沒大問題。
      院長很感謝我的到來。散會後,學員們一直圍繞著我,問東問西。那時我的感覺是無論在台灣或在美國,這些學員們的求知慾是我從未見過的
    。二○○四年我到北京參加一個藥監局的培訓,我們國內企業界員工的求知慾,還是令我深深佩服的。我只是希望,我們國內的負責人能多辦一些活動,給我們學員有充分的學習機會
    。我相信,也希望,我們的學員早晚能夠培養一種獨立思考,能夠具有充足的判斷能力。不是上面人講什麼,就認為是對的。我在國內參加了幾個培訓,我知道我們的講員盡了力,但

    是在基本觀念上,還是需要加強。沒有紮實的基本原理作基礎,我們的藥業發展是令人擔憂的。
      這次回來後,我對大陸產生了無限的憧憬。在美國也開始看到大陸的電視劇。對大陸的進步是眼看得到的
    。一九八八年我換工作搬家來到灣區
    。其間,我在國內交往的朋友,也先後都因公來到灣區,我也都抽空一一盡情招待,帶著他們看看灣區的主要景點。雖然與他們還是繼續保持聯絡
    ,他們也屢次要我再回去,可是因為種種原因,我就一直沒有再回去。
      這一拖就是十五年過去了。到了二○○二年七月,我在美國化學學會的雜誌上看到一個求才的廣告,香港某集團在上海成立了一個醫藥研發中心,我的眼睛一亮,順手就把我的簡歷寄出去了。寄出以後我也沒有抱太大的期望,照樣上我的班。我所以對這個工作有興趣,實在是對大陸的響往一直沒有間斷,而且兩個小孩都已長大,也都離家就學就業,實在不需我的照顧。再加上太太因工作的關係
    ,也不在身邊。純粹是抱著一試的心理。這封信寄出後仿若石沉大海,毫無音信。我也就把這回事給擱下來了

      一直到第二年的六月一個傍晚,突然接到上海公司人事部門打來的電話,問我是不是還有興趣。我當時是很興奮的滿口肯定。就這樣接二連三的電話口試,他們決定邀請我到上海面試。經過一番的折騰訂機票︵反反覆覆的要我找最便宜的機票︶,我終於在七月底成行。到達上海浦東機場
    ,我是十分激動的。在飛機降落前,居然被五綵燈光照亮有如白晝的上海與多年前的烏黑一片,簡直不能同日而語。我告訴自己,新中國的確是改革進步了。下機後出了機艙走進機場大廳,就更令人驚訝了。一個現代化的機場呈現在眼前,我對祖國多年來的期望是沒有失望的。公司的師傅在出口處迎接我,把我送到了旅館。一路上寬廣的高速公路,覺得我們中國真了不起。我們也有現代化的高速公路了。
      經過一天的面試,幾個星期的作業程序,我終於在八月底拿到了合約聘書。他們付我在美國當時的薪水。在國內來說,這算是一份相當高薪的工作。也同時提供給我一個高級公寓
    。還有搬家費。返美後我就開始了準備我的行程。我當時的心情是難以形容的。想到我要去上海,終於可以好

    好施展我多年在美國所學的,這是給我們自己的國家做事啊。早年我的同學都紛紛束裝回台,報效台灣。我因孩子太小,根本上就沒有打算回去。如今,水到渠成,這是一個令多少人羨慕的工作。我的許多老哥們,知道我要回上海,紛紛為我送行。還再三囑咐我,為他們留意在上海的機會。千盼萬盼我終於在十一月初上任了。帶著超重的行李,我又回到上海了。我對自己充滿了信心,同時默默在心裡告訴自己,這不就是多年深直在腦中所謂的反攻大陸嗎?

    丁智原專欄 - 好讀網站

    丁智原專欄 - 好讀網站

     

    二○一○年八月二十日 丁智原
    飲食自制兼談逃離死神
      從小我就愛吃。特別愛吃魚和豬肉。那時剛到台灣,生活環境清苦,吃肉的日子不多。然而沒有肉的日子
    ,老娘總是用便宜的小蝦米來代替魚
    。後來隨著經濟起飛,吃肉的日子就多起來。我尤其喜歡吃回鍋肉,還有蹄膀。讀到了小學六年級,我就可以吃上兩大碗飯。把個小肚子吃得股股的。記得最清楚地就是當兵那一年。平常是缺油水的。只有每週外休回家時享受一頓。那時台北東門北平的逸華齋出售的蹄膀是最有名了。醬黑色的蹄膀,豬皮烤的脆脆的,肥而不膩
    ,味道十足。我一頓就可以吃掉一個小蹄膀。逢到過年過節,部隊殺豬加菜。每個人都大口大口的吃上一頓豬肉。那份過癮至今念念不忘。
      剛到美國,在超市根本買不到五花肉。就以鹹的培根代替。慢慢的發現牛肉也不錯。但始終不忘豬肉的可口。美國的豬肉,肉質實在太差。沒有在台灣炒出來的那股清香。但還是經常用豬肉配菜。搬到加州之後,才發現加州的可愛。在中國市場可以採購到豬腳、豬肚、門腔、豬肝、豬耳

    朵、牛肚,再配上海帶、豆腐乾鹵上一鍋。吃起來實在過癮。最令人口爽的就是各式烤味了。各種燒鴨、燒雞
    、乳豬、叉燒等等。又便宜,又可口
    。餐館林立,各式美味,再加上可愛的白飯、帶勁兒的拉麵、餃子,真是吃的肚子越來越大。不知不覺,血脂肪、血糖節節升高。最後,連走路稍微快一點,氣都有點喘不上了。
      那年體格檢查報告出來,一看各種健康指標都超出了範圍。而且超出了好幾年,也就沒當一回事。後來,醫生建議我要抽時間去做跑步機心電圖。我當時因工作忙碌,加上懶,就把這件事給擱下來了。醫生也再三提出警告要我改善飲食習慣。可是還是捨不得放棄我愛吃的。尤其到了每個週末,自己一定特地做上認為比較清淡的早餐。青蔥炒蛋(都是膽固醇)
    ,油炒出脆脆的花生(高油脂),再配上稠稠的稀飯(高血糖)。吃得簡直是心曠神怡。心中想只要每天鍛煉
    ,應該可以降低各種血檢的指標。早上起來跑步。可是跑不了幾步,就氣喘如牛了。心想那就騎自行車運動吧
    。始終覺得,吃還是得照樣吃,只要運動就可以補救了(其實是自己在欺騙自己,您看有多愚蠢)。有一陣子

    就會覺得胃酸過多。有一次非常難過
    ,還打電話問了醫生。根據醫生指示買了胃乳之類的口服液。好像,胃酸就給壓下來了。日子還是一天天的過去。上班、下班,該吃啥還是照吃不誤。
      那天早上,固定做完騎車鍛煉,準備梳洗上班。突然間,我又感到胃酸過多。心想大概是肚子餓了。蹲在馬桶上,要老婆立刻為我倒了一杯牛奶。喝了下去,仍未見好。老婆又立即切了一塊蛋糕給我填饑。起來後,仍未見好,我就往床上一躺。沒多久
    ,好像不礙事兒了。我就起床準備上班。當我上了車,還是有些猶豫該不該發動上路的(人的盡頭)。這時我的心理要求我的上帝給我一些啟示(
    神的開端)。突然間,我滿頭溢出冷汗,像下雨一樣(聖靈做工)。當時心中立即想起老娘以前的教導,人出冷汗是會死人的。我立刻告訴老婆送我到醫院。(後來想想,那天我如果開車上路,可能就死在高速公路上了
    。我這條命可是上帝幫我撿回來的。

      到了醫院急診室門口,我自己步行到候診室。立刻告訴值班護士,我得了心臟病。說時遲,那時快,他們

    立刻把我放在輪椅上,抬進病房。我當時的直覺是,我既然進了醫院,那就得把病情說的嚴重一點,才能引起他們的注意力。醫生們來了,問我症狀。我一一如數家珍的把早上的情況描述一遍。當他們問到我胸部是否不適時,我說非常不適,很有壓迫感。其實胸部是不舒服,我只是強調了一點。經過一早的檢查,驗血。證明了我是有一個輕微的心臟病。我一聽輕微,心中雖然放鬆了一點,但是心裡還是嘀咕嘀咕。想想從小記事起,這是第一次住院。我再三的告訴每一位來看我的醫生,我這個絕不是小病。我要醫生們好好的為我檢查。同時強調,我是一個擁有化學博士學位資深的藥學研究人員。對自己的身體化學十分瞭解。很快的,我和這些醫生、護士們都混熟了。他們也格外對我這個老中病人留意,關懷。
      中午過後,我的主治醫師也是個心臟科的權威來了。告訴我,我需要留院觀察一晚。我欣然同意。把我送進病房後,我注意到我的高血壓是九十,低血壓是六十。我的血壓一向很低,我並不太在意。在病房中,老婆把兩個小孩也都帶來看我。我滿身插著管子,還對他們說,我沒事兒,明

    天一早就可出院了。在病房中,除了胸部有些微小的壓迫感,實在是不像一個病人。我睡了一個午覺,覺得精神很好。到了晚飯,肚子有點餓。雖然難吃,還是吃了一點。
      到了晚上十點左右,我毫無睡意
    。護士過來為我量血壓,我注意到她突然皺起眉頭來。我順眼瞄了一眼我的血壓。她一再的重複,試圖測到我的正確血壓。好像懷疑血壓計故障了
    。我立刻警覺地問道,是不是有問題
    。她逃避式的拒絕回答我的問題。說她只是按照規定在做她分內的工作。我當面就告訴她。我並不是懷疑她的工作能力。我只是對我自己的病況要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同時強調,我也是個大克托(反正美國人也搞不清我是個醫生還是個博士,以防種族歧視
    )。我的高血壓已經太低了(八十)
    。同時強調,血壓計沒有毛病,沒有必要再三的為我量血壓。我要求立刻見我的心臟科主治醫師。剛好那天晚上,他是院中唯一心臟科醫生值班。不到五分鐘他就來看我了。
      他問我的情況,我告訴他,我的胸部仍舊有壓迫感。我已經進入醫院十五個小時了。似乎毫無起色。我當時很客氣的請教他的治療方案。他說

    ,有兩個方案。第一,就是觀察到天亮。第二,就是手術。但是,他再三強調手術性的危險性。我就反問他,第一個方案,觀察到天亮,是不是也有很大的危險性。他的回答給了我的答案。我要求立即給我動手術,疏通杜塞的血管。同時打電話,把老婆叫來簽字。當時,醫生立即與鄰近的醫院聯絡,因為心臟手術需要轉院治療
    。我的病歷立即轉到鄰近的醫院。
      不多久,老婆也來了。我告訴她
    ,我決定要進行心臟血管疏通手術。救護車也安排好了為我轉院。在我離開病房時,我可以感覺到,每個值班護士,都拉拉我的手為我祝福。好像我快要向死神報到了。上了救護車,一出醫院大門上路,我就想嘔吐。同時又想起老娘的教導,人在病危時,決不能嘔吐。吐出來的一定是血。我立刻要隨車護士給我墊高頭部。不多久,到了另外一家醫院的急診室(午夜零時)。這時所有的手術準備工作已經完成(這就是美國的辦事效率)
    。我所記得的只是腿部有一股涼颼颼的感覺,不多久,我就人事不省了。
      等我有感覺時,我感到口渴,要喝水。護士說在手術中,我不能喝水
    。但是在我再三要求下,他們答應用

    棉花沾水,抹擦我的嘴唇。後來,我又感覺到腹部與大腿處被沙袋壓得疼痛不矣。到我醒來時,是第二天早上九點多種。我見到的是一夜未眠的老婆、岳母還有教會的一對夫妻。我的第一句話是「感謝主﹂。原來,那天夜裡,我們教會的禱告小組為我的手術向神祈求。不多久,我的手術醫生來了,問我的感覺如何。我告訴他,完全好了,胸部沒有一絲壓迫感了。同時問他何時可以出院。
      醫生笑嘻嘻的告訴我。我的三條通到心臟的動脈血管全被五花肉堵塞了。只有百分之五的血液可以到達我的心臟。他只通了兩條,後面那一條
    ,他沒敢動。深怕一時血流太猛沖向心臟而出事。我當時還怪他為何不一次作完手術,免得我還要再受一次痛苦。不多久,我又進入了手術房,進行第二次的血管疏通手術。當我醒來時,醫生告訴我,這一條後面的血管
    ,堵得比較厲害,已為我搭了一個血管支架。就這樣,手術一切圓滿成功

      第二天,醫生來解釋我的病情。那時血管疏通手術剛剛在美國流行。因此,會這項手術的醫生不多。這位醫生是美籍華人,姓李,不會說普通

    話。當我的病歷轉到他手中時,有另外一個心臟外科醫生,建議開心、換血管。被這位李醫師否決。他認為,我還年輕,不到五十歲。如果開心、換血管,以後每隔六,七年就要換一次。實在太委屈我這個病人了。同時
    ,我是心臟病人當中,有低血壓的患者。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病例。因此,他積極的爭取為我做血管疏通手術。就這樣,我才免於被開心。僅從大腿側旁血管進行疏通。第四天,我獲准出院。醫生給了我一大堆的藥。並且要求我開始改變飲食習慣。
      回到家後,痛定思痛。看了醫生給我的七種處方藥。我想這下輩子要變成藥罐子了。我還是照著醫生的處方,一五一十的每天服藥。不到一個星期,我實在受不了了。我開始研究
    ,每一種藥所要治療的症狀。最後我只服用降血脂及血糖的藥。我注意到
    ,降低我的血糖及膽固醇是我最重要的課題。首先,我開始每天早上的鍛煉。開始慢慢步行,然後疾步運動,最後到小跑步。這時跑步,也不再氣喘如牛了。每天三公里。十年如一日
    。飲食方面也有了極大的轉變。肉類幾乎全部停止。以吃海鮮為主。米飯
    、白麵是不吃了。而以蔬菜、水果代

    替。對我這個一向好吃白飯及白麵的人來說,真是下了極大的決心。漸漸的體重有明顯的下降。所有血脂肪等有關的指數也急劇下降。慢慢的也適應了我的新飲食習慣。休息了三個月
    ,我就回去上班了。
      這個月是我手術後的十四週年紀念。當我在做每年例行檢查時,我的心臟科醫生,對我這些年來的保健十分滿意。他要我再接再厲的繼續每天的鍛煉。繼續控制每天的飲食。不可情緒激動,隨時保持心理平衡。他認為我心臟功能完全良好。血液報告一切合乎心臟病患高度要求的標準。回想起來,自己的前半生真是沒有好好注意自己的飲食。為了一飽口福居然到了無知的地步。我們每個人的身體就像是一個化學反應器。吃進去的東西,消化後,變成能量以供身體所需
    。要不,就排出體外。多餘的就積聚在體內。尤其是脂肪、醣類等等結合後,集聚在血管的內壁。造成血管的杜塞。所以,對上了中年人來說,要盡量少吃肉類,油膩性的食品。舉凡油炸類的食品,最好少吃為妙。那次的逃離死神,使我深深體會到自己對自己的身體一定要有充足的認識。
      我們過了四十歲以後,每年就應

    該有一次例行體檢。同時根據驗血報告,就可以判斷自己身體各部位器官的功能。其他如直腸鏡的檢驗直腸就可以避免直腸癌等等。尤其對好吃的朋友,就要特別防患糖尿病。如果有了血糖過高症,就要及時防範及治療
    。免得引起其他的併發症。最可怕的是,很多疾病,往往沒有很明顯的症狀。或者有時我們因為工作忙碌而疏忽。這都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我有位好友,那年才四十出頭。事業、家庭都在巔峰。也是一位運動健將。沒想到早上打網球,突然倒下。就再也沒醒過來。
      我也常聽說,有的病患即使到了醫院,最後仍舊無法挽回生命。我相信,做一個病人一定要隨時警惕。不要以為到了醫院,就放心了。要隨時注意自己的病情。舉凡醫生採取任何治療行動,檢驗結果都必須問清楚。絕不可以馬虎。如果病人不懂語言,家屬就要隨時在旁盯住醫生。不可大意。我時常想,那天晚上,不是我發現護士的異樣。我可能就不會要求見我的醫生。在我的血壓極度低的情況下,我可能就在昏睡中,壽終正寢了
    。人們還會稱讚我死的是多麼的安詳
    。實際是死的多冤啊。

      這次從死神中逃離,使我這個基督徒又一次體會到神的大能與保守。那天坐在車中的禱告,實在是自己已經走到盡頭了,不知如何是好。求神給我開路。如果不是神藉著讓我滿頭出虛汗阻止我上班。我可能就在高速公路上出事了。我們常說,人的盡頭
    ,就是神的起頭。我們要首先承認自己到了盡頭,求神的憐憫、掌管、開路。那天,我一直向神禱告,認罪,求神的憐憫。也求神賜福給我智慧,讓我的頭腦清醒。不要滿腦子葷油,昏昏沉沉。我一直關心著自己的病情
    。藉著神的帶領,居然注意到護士的異樣。如果不是我立即要求見我的主治醫師,那晚我是過不去了。醫生的到來,又藉著神給我的智慧,做了正確的判斷,決定動手術而不是靜候觀察。否則,那時對我這個只有百分之五的血液流到心臟的病者,就是不死
    ,我的心肌也會有很大損傷的。
      感謝主的帶領,我的病例由李醫師接手。要不然,我可能就被開心了
    。那結局是每六七年又要再開一次。當我們的神聽了我們的禱告,我們所享受的就不是我們所能想像到的。我的康復,加上過去十年來主的繼續保守,使我這個頻臨死亡邊緣的人復生

    。我有何德何能配享此洪福。無他,因為,我自始至終都相信神是實實在在的神。只要我們敲門,他就會應門的。聰明的您,願不願意試試?您不會失望的。因為我這一路走來,就是親身享受到他的眷顧與保守的。

    丁智原專欄 - 好讀網站

    丁智原專欄 - 好讀網站

     

    二○一一年四月一日
    《人的命運》丁智原
      這次到亞特蘭大開了一個禮拜的會議。也是第一次到這個南方城市。去之前,女婿就警告過我,這個城市很亂,要我選擇旅館一定要找個安全的地方。女婿是喬治亞理工學院畢業的,自然知道那個城市的底細。我就委託女婿代我訂旅館了。因為距離會期太近,就選擇市中心的北邊的巴克欄。那天傍晚到達,辦完了手續,自己一人走出旅館,找東西吃。看看附近的環境,一點也不像很亂的樣子。在往旅館的路上,我問了出租車的師傅,他說這個地方非常安全。不像市中心有些地方,一到晚上就亂。同時警告我,晚上沒事,最好少到市中心去遊逛。我這個人,不管到那裡,天一黑,想到的就是趕快回家。在外邊
    ,就是趕緊回旅館睡覺。所以這麼多年來,不管到那裡,還沒有任何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有點扯遠了,這好像跟人的命運無關,就此打住。
      有一個晚上,到附近的購物中心吃晚飯。飯後就到附近的一個超市買點水果之類的。超市內有一個壽司台
    。台後站著一對中國夫婦。這對夫婦

    看起來非常的和善。穿著工作服,戴著白色的帽子。人只要面露笑容就很容易接近。我看了他們做的壽司擺設的很好,生魚片看起來也新鮮。可惜就是吃飽了,沒有食慾再買。跟這位做壽司的太太、先生打了招呼。我們的話夾子就打開了。這對夫婦是從東北來的。女的來美國十幾年了,為的是孩子的教育。先生長得白白的,一看就知道不是幹苦力活的人。我因為無意購買,也就不願意耽誤他們的時間。決定第二天再來買點壽司當晚餐

      第二天傍晚,我約了一位朋友一起來拜訪這個小小的壽司吧檯。一個人實在吃不了啥,但是兩個人就不同了。我們進入了超市,走向吧檯。他們夫婦兩人立刻趨前來打招呼。就這樣我們點了幾種不同的壽司。吃完了
    ,就和夫婦兩人聊起來了。先生告訴我,他不是幹這一行的。在國內是做官的。所以我說看起來就不行像做苦力的。他們每天工作十二個小時,負責把壽司吧架子填滿以便客人來採購
    。就是時間長了一點。先生說,這個小吧檯,是他們承包下來的。每月除去一切開銷,可以淨賺近一萬元。先生還拿了頭一天的營業額讓我們過目

    。這麼一個小小的吧檯,兩人一個月可以淨賺一萬美元。回來的路上,我和朋友說人的命運就是那麼的不同。朋友說在中國餐館打工,就是大師傅一個月也拿不到三千元。而且餐館時間長,工作環境是無法和壽司吧相比的。冬天暖氣,夏天冷氣而且沒有油煙的熏陶。難怪夫婦兩人臉色都白白的,長得就是夫妻相而且一看就是好命的人。先生說,他每年回老家半年
    ,太太回家一個月。不在的時候,就臨時僱人幫忙。有意幫忙的人,排著隊等機會。我好奇的問著他們,有沒有計劃回國長住。太太說沒有。因為在這裡一切都習慣了。似乎毫無退休的打算。大不了,可以加長在國內停留的時間,但是不會放棄這份工作。
      在上海的時候,見到許多民工。每天辛苦的工作,所得的報酬少的可憐。我住的對門整修房子。雇了幾個民工,每天敲敲打打,滿地灰塵。有時候外出,正巧碰到他們。幾個人就住在工地。有爐子,自己燒飯。大概是個工頭,那次看到我,說自己的命真苦啊。這一輩子就這樣過了。看到他們蓬頭垢面,臉上的憔悴,一副無奈的表情。同樣是一個建築工人,為何就那麼苦啊。幾年以前,在此地認

    識了一位也是東北來的建築工。他懂得裝修,所以很多中國人都找他。換水管,換熱水器,油漆房子等等散工
    。後來,實在忙不過來,又雇了幾個國內來的年青小伙子。有一位是青島來的,還是我們老鄉。他說他來了兩年,快要回去了。因為自己的父親得了癌症。他說這兩年,他日日做苦工
    ,存下的錢夠他回去買房子,孝敬老爸了。他說他還要回來,因為他在國內一輩子也賺不到這邊幹兩年的所得
    。還有一位從上海來的,也是個建築工能手。每天也是忙的不可開交。自己也說,他的專長在上海根本就無法過上好日子。這幾位建築工的命應該是不錯了吧。去年九月我回上海,早上起來散步,看到一位掃街的婦女。順便聊了一會兒。她說她是從重慶來的。先生也是掃街工人。每人每月有一千五百元收入。但是物價的昂貴使他們十分的困窘。他說他們來的目的就是要幫助自己的兒子。兒子在上海打工,結婚了。他們夫婦二人節衣縮食,為的就是能讓自己的兒子過上好的日子。這位婦女告訴我,她是基督徒,非常感恩她目前所有的一切。知道她是基督徒,我立刻把身上不多的人民幣全都塞在她的手裡。她堅決的

    不肯接受。最後,我告訴她,我們的見面就是神的安排。不是我給她的,是我們共同信仰的神所賜的。臨走看到她臉上的笑容,使我難忘。有了神在她的心目中,所有的都是最美好的
    ,也就無所謂好命與苦命了。
      我們中國人向來就很相信命運。因此百般的求神拜佛,上廟堂許願,還願。但是到底有多少人因此而輝煌騰達。有的就是認定自己是苦命的,結果就是繼續做自己做的事,在認命的前提下面對一切。人家說什麼就做什麼,直到有一天不能動為止。對那些命好的人,我相信他們都有自己奮鬥的一面才能夠走出一條自己願意走的路。換句話說就是不認命。不管認命也好,不認命也好,總比不上有信仰的人。有信仰的人,一切順服神的安排。藉著禱告,祈求,在神的帶領下去做該做的事。不管結局如何,總是心存感恩。因為那都是神所應許的而神永遠都是把最好的給相信他的人

    丁智原專欄 - 好讀網站

    薛中鼎專欄 - 好讀網站

     

    薛中鼎《談讀書》2010/9/10

    妹妹的兒子從美國康乃爾大學畢業了,那天在MSN上,他忽然問了我一個問題。
    「我大學畢業了,您可不可以給我些建議?」他問。
    「那一方面?」我回答。
    「都可以。」他說。
    這個問題很大,其實也不是那麼好回答。好的答案,要實際、不空泛。我想了一會兒,然後這樣回答:
    「選個你有興趣的領域,最好能經營個幾十年。在你經營的過程中,可以不斷累積你的價值。」
    「最好在這個領域裏,你經營的越久,你所累積的價值就會越高。」我繼續說。
    「哦,謝謝。」他回答。
    下了網,我在想,讀書是我的愛好吧。數十年來,我一直維持這個愛好,似乎在某些領域,也有了些積累。不過,讀了這麼多年的書,我對於讀書這件事,有什麼心得呢?
    我想對於讀書,我有些自己頗為執著的看法。
    1)值得看的好書,在比率上其實不多
    記得讀中學的時候,有位黃老師喜歡用很高亢的聲音說:「開卷有益,熟讀生巧」。那個時候我寫作文,還喜歡引用這句話。
    現在我對於黃老師的這個說法,已經不認同了。
    書是人寫的。所謂的人,三教九流,什麼都有。不同的人寫出不同水準的書。依據所謂的常態分配,真正識見卓著。文采優美的人畢竟不多;所以真正的好書,在市場上的比率並不高。
    人生病了,最好要看好醫生;買股票,最好是買績優股。對我來說,看書,就要看好書。
    「開卷有益,熟讀生巧」其實是句屁話。我們聽有些人說話,會得到開導與啟發;聽另一些人說話,會覺得實在難以忍受。看書,是一樣的道理。如果選的是本普普通通的書,開卷未必有益,熟讀也無法生巧。
    好書不多,要挑對了書看,還真的需要點經驗、見解與智慧。
    其實一本壞書,看了幾頁就不用再往下看了。就好像是菜餿了,吃一口就知道了,不需要全部吃光。
    好書,是值得重復的看的。就好像是在看自己的女兒一樣,越看越有味道的。
    當然,還有很多不好不壞的書;就好像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很多不好不壞的人、去過很多不好不壞的餐廳。看本不好不壞的書,就好像是去看場不好不壞的電影。用來填補一下時間的空檔,可以發揮點可有可無的作用。如此而已。
    2)什麼樣的書是好書
    什麼樣的書是好書呢?我認為好書是有內涵、有觀點、有邏輯、有文筆的。相對來說,壞書的定義也就很清楚了。壞書是沒有內涵、沒有觀點、沒有邏輯、沒有文采的。甚至是內涵偏頗、觀點混淆、邏輯不通、文筆低劣的。
    當然,每個人的興趣、想法與需求不同,因此每個人期望從書中得到的東西就不盡相同。所以張先生想要看的好書,與李先生所謂的好書,很可能是不同的。
    因此,我更在意,如何來挑選適合我的好書呢?
    我讀書幾十年,有了一個很重要的心得,就是要挑好書,一定要挑作者。
    一個邏輯清晰的作者,不會寫出邏輯不清的書。相同的道理,一個邏輯不清的作者,很難寫出邏輯清晰的書。作者的水準,大體上決定了作品的水準。
    作者選對了,書的水準大體上就有保障了。
    我原來讀的是理科,受到比較嚴格的邏輯訓練。我對歷史很有興趣。有一次,我不經意的讀到了錢穆先生的文章《中國歷史上的考試制度》。我覺得錢穆先生的這篇文章寫的非常有內容。於是,我就接著去看錢穆先生的其他著作,如《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國史大綱》等等。
    讀了錢穆先生的諸多著作,我覺得收穫實在很大。我整個中國史學的觀念得到了開導,確實是有如沐春風的感覺。
    我再順著看錢穆大師寫的《中國史學名著》往下看 ,以此為引導,可以繼續去進一步研讀的書就更多了。
    也有一些著名學者,譬如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在國民黨當政時期排斥異己的文化政策下,在臺灣是被封殺的。我一直要在多年之後,經由北京社科院歷史研所學者的推薦,才認識到這些大師的事跡。也才有機會拜讀陳寅恪先生的作品。陳寅恪先生的文章,果然是值得一讀再讀,而且我每一次重讀,都會覺得有新的收穫。
    回想起這些事,我對於國民黨蔣家王朝的愚民政策,實在是無法給予什麼正面的評價。
    總之,我讀了這麼多年的書,一個簡單而重要的心得,就是讀書一定要看作者。
    3)順藤摸瓜的讀書策略
    好的作者,才能寫出好書。甚至可以這樣說,好的作者,寫不出很差的東西。因此我平常在隨意閱讀期刊雜誌的時候,如果看到了好文章,就會注意作者是誰。有一次隨手翻閱《歷史月刊》,看到汪榮祖先生寫的《晚清變法派的經濟思想》,覺得很有意思,於是我就會去圖書館借閱汪先生其他的書。因此,我才有機會拜讀了汪榮祖先生寫的《蔣介石評傳》。汪先生的《蔣介石評傳》依史論事,對於很多國民黨企圖遮掩的事,都解說得很透徹。很多有關中國近代史的疑惑,在這本書中,是可以找得到答案的。
    看到一篇好文章,注意文章的作者,再以作者為導向,去讀這位作者的相關著作,就是我所謂的「順藤摸瓜的讀書策略」。一般來說,順藤摸瓜的效果很好。
    如果看了一篇爛文章,也可以注意一下作者是誰。這位作者的其他作品,也都不用再看了。基本上是順著爛籐,摸不出什麼好瓜,所以是不摸也罷,可以省點力氣。
    4)合理的驚喜
    我有一次去書店閒逛,看到一本書,書的名稱是:
    《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之謎》 (Thread of the Silkworm)
    這本書的書名,當時就打動了我。錢學森是著名的科學家,因為美國的麥卡錫事件,被懷疑是共產黨的同路人,所以受到了屈辱的對待。最後錢學森帶著美國的屈辱烙印回到了中國,成為中國的「導彈之父」,為中國的太空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這本書的英文書名很有意思。Silkworm 指的是蠶,這本書的書名“Thread of the Silkworm”對於中國的知識分子來說,自然就會聯想到「作繭自縛」、或是「春蠶到死絲方盡」。
    另一方面,“Thread of the Silkworm”又會令人聯想到中國的「蠶式飛彈」。
    錢學森在美國的時候,是一個很單純的、很有才華的科學家,也是一個自由派的學者。但是,政治因素決定了他的命運。他受到了所謂以自由民主精神立國的、美國政府的無情迫害。自由派的科學家錢學森,最後回歸到共產主義的中國大陸。他的一生,有很多的矛盾。後來,他還寫文章支持毛澤東違反科學的三面紅旗大躍進政策。雖然他功成名就,但是他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似乎又都是身不由己、毫無選擇。
    所以,這本書的名稱“Thread of the Silkworm”,一語雙關,十分的耐人尋味。
    能夠寫下這樣書名的作者,必然是個高水準的作者。
    果然,這本書寫得非常的好。令人驚訝的是,本書的作者美籍華裔的張純如女士,在出版這本書的時候,才27歲。
    我接著又「順藤摸瓜」,看了張女士的另一本書,《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我才知道,這是本有關“南京大屠殺”影響最大的出版物。也是當年美國最暢銷的非小說類書籍。很多美國民眾,是因為這一本書,才知道有南京大屠殺這件事。
    張純如後來舉槍自殺。據說是因為在寫作過程中,深切感受到人性中太多的醜陋面,得了抑鬱症。一個作家,如此深入地把她的情感投入他的寫作,這種精神,實在是令人感佩。
    張純如是第二代的美國華人,為了寫一些有關中國動亂年代的故事,心力交瘁,也算是另一個版本的「春蠶到死絲方盡」吧。
    對張純如女士,我是充滿了敬意的。
    從一個寓意深刻的書名所吸引,去讀一本書。再順藤摸瓜,讀了這位作者的其他好的作品。這種驚喜,其實有他的合理性。這個過程,應該算是“合理的驚喜”吧。
    5)總結
    讀書是一個非常低成本的娛樂,我在讀書中得到很大的樂趣。左宗棠曾說:「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一些人類歷史中最有智慧、最有知識的人,把他們的經驗與知識寫成了書,我們可以以極其低廉的成本,在讀書的過程中,去吸取與分享他們的心智成果,這確實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我多年來的讀書心得,是真正的好書比率不高。就像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在茫茫人海中的比率不高一樣。
    先進國家都會有專業的書評家,臺灣沒有。所以一本書是不是好書,要自己去想辦法摸索判斷。
    我的心得就是看書就要看作者。平常看文章,看到了好文章,就要注意作者是誰。發現了好的作者,就要順藤摸瓜,去看看這位作者的其他作品。這位作者如果你真得很喜歡,再注意一下,他會讚賞那些人,再去讀讀他所讚賞的人所寫的作品。
    也可以注意聽聽身邊有水準的人,會跟你推薦什麼樣的書、什麼作者。再依據建議,做些嘗試。
    一般來說,順著這樣的路走,會發現一路上都有鮮花綻開,美景無限。

    薛中鼎專欄 - 好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