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5日星期一

蘋果日報 - 20110423 - 虎奶說

 

虎奶說

2011年04月23日

鬍大膽子的「一虎八奶圖」被指淫褻,不奇怪,在塔利班的遊牧部族,一個女人不戴面巾,露出一截手臂,隨時也會給男人用石頭砸死。
淫不淫褻,在一個有修養的社會,一眼就分辨得出來。「虎奶圖」裏的胖子,坐在中央,左右共有裸女四名,身材年齡各異。網絡有不同的中國式「解讀」,指胖子的雙手搭在左膝,代表「黨」,戴眼鏡的女人,撫弄長髮,面露媚態,據說是「知識份子」,另有什麼資產階級和農民的裸女代表之類。
把一幅攝影圖,當做「讓子彈飛」的圍觀,這是中國人可憐之處。「虎奶圖」就是一幅藝術品,硬要詮釋什麼「政治寓意」,是把藝術降為庸俗品。
何況圖中胖子一臉的祥和,充滿人性的慈悲和滿足,這副形象,跟網民猜測的「黨」相差十萬八千里,一點也不像,換一個角度,反倒似美國這位儍乎乎的霸主,身邊的幾個女人,分別像英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這樣詮釋,至少不會污染觀眾的心靈。
大胖子這幅作品,像馬奈「草地上的野餐」:兩個衣裝整齊的男人,在草地上一邊野餐,一面交談,兩男之間赫然是一個裸女,也是那麼怡然地坐着,手托着腮,像被觀眾驚動了,回過頭來,看着觀眾。
裸婦那個眼神,到底是何意思?是她很悶,還是有偷情越軌之意?偉大的作品,永遠有那麼一層如煙似霧的瞹昧,惹人遐想,不落字詮,一說便俗,艾未未的作品,得到西方文明國家知識份子讚賞,不是沒道理,偉大的藝術家能貫通東西文化的隔閡,條件是,要有自由,還有,觀眾不蠢,智商有相當。
一般的動物求生存不需要藝術,看「色,戒」,也只看性交那三幕,只需要口腔腸胃填滿就得了。

蘋果日報 - 20110423 - 虎奶說

蘋果日報 - 20110422 - 復活節

 

復活節

2011年04月22日

復活節是一個很特別的節日,橫在農曆新年和暑假之間,感覺上,像餐湯和牛排主菜之間的一道小小的沙律。
殖民地時代,復活節是有點氣氛的。那時港島和尖沙嘴多白俄西餐廳,像銅鑼灣的金馬車,利園山的阿歷山大。復活節到了,餐廳的麵包部,除了一陣薰暖的麵包烤香,蛋糕的櫥窗裏,布置了一隻竹籃子、籃子裏有一綑稻草,草堆裏幾隻彩繪的復活蛋,其中:三兩隻啄破,跑出來幾隻黃金絨的玩具小雞。
復活節有巧克力復活蛋,復活蛋金銀色一大堆,大小不一,還綑着深紅和淺藍的絲帶。兒童時代,春天來了:宣示着生機的是復活節,而不是陰雨紛紛的清明。
中國人對復活,沒有什麼概念,因為死了怕進十八層地獄,復活的多半是屍變。復活必是嚇人的鬼故事:荒山破寺裏的棺材蓋板,發出可疑的吱吱聲,緩緩地移動着,一豆油燈,幾隻老鼠,一層灰色的蛛網。
復活的意義在西方的文學裏很濃厚。托爾斯泰晚年的名作「復活」,講貴族青年誘姦農家女,受害人當了妓女,被誣告謀殺,最後他卻成為陪審員,在法庭上決定她的生死。帝俄時代,面對黑暗,知識份子如果淪為幫兇,或者選擇沉默,是受到良心的鞭撻的。
約翰福音的名句:「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小時候不知何所指,正如年少時讀「復活」,有點迷惘,今天,在一個黑暗的時代托爾斯泰的靈光隔世在閃爍着,閃爍着……天地之初,混沌如鷄子,復活蛋,是生命啄破了黑暗,在反抗中冒出了希望。渡復活節,獨坐靜思,越發教人熱淚盈眶。

蘋果日報 - 20110422 - 復活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