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復活奇蹟】泰男跳軌自殺 列車撞落凹槽輕傷 | 即時新聞 | 國際 | 20150403

【復活奇蹟】泰男跳軌自殺
列車撞落凹槽輕傷 

7,169
建立時間: 0403 20:44

1
素帕功 (互聯網)

泰國北攬坡府一名男子跳軌自殺,列車駛至的衝力將他彈到路軌的凹槽,僅受輕傷沒有大礙。

事發在周五12時半左右,35歲的素帕功(Supakorn Trakulkaew)趁列車埋站時,當著其他乘客突然跳入路軌,遭火車撞個正著,巨大的撞擊力剛好將他撞到凹槽。司機立即將火車煞停,車站職員馬上將素帕功從路軌移走,他雙腿及胸部有輕微瘀傷及擦傷,被送往附近醫院診治。

素帕功的父親趕到車站了解事件,他向警察表示兒子精神有問題,需要定期食藥。素帕功的父親又說,兒子兩日前告訴自己想自殺,已安慰兒子不要做傻事。

泰國《曼谷郵報》

Steve Stevaert — Wikipédia

 

Steve Stevaert

Steve Stevaert, né Robert Stevaert à Rijkhoven (au nord de Tongres, dans la province de Limbourg) le 12 avril 1954 et mort à Hasselt le 2 avril 2015 (à 60 ans), est un homme politique belge.

Biographie[modifier | modifier le code]

Après des études d’hôtellerie, Steve Stevaert s'installe comme patron de café en 1972.

Entre 1985 et 1995, il siège au conseil provincial du Limbourg.

Il devient bourgmestre de la ville de Hasselt en 1995. En 1997, il devient célèbre dans tout le pays en rendant gratuits les transports en commun de sa ville, action qui lui vaut le surnom de « Steve Stunt » (« Steve tour de force »).

Entre 1995 et 1999, Stevaert siège en outre au Parlement flamand. Entre 1999 et 2003, il est ministre de la mobilité et vice-président du gouvernement flamand. En 2003, il succède à Patrick Janssens comme président du Parti socialiste flamand.

Le 26 janvier 2004, il est nommé ministre d'État par le Roi.

Il a démissionné de ses mandats politiques le 25 mai 2005 à la suite de sa nomination comme gouverneur de la Province de Limbourg, poste auquel il a succédé le 1er juin 2005 à Hilde Houben-Bertrand.

Le 7 juin 2009, jour des élections régionales, il annonce qu'il démissionne de son poste de gouverneur de la province du Limbourg[1],[2].

Le 1er décembre 2011, il annonce qu'il démissionne de tous ses mandats et se retire de la vie publique au terme de plusieurs semaines au cours desquelles son nom a défrayé la chronique en Flandre. Il a été associé à une affaire de chantage autour d'une vidéo à caractère sexuel, à propos de laquelle il a engagé une procédure en justice[3],[4]. Il a aussi été mis en cause dans la vente contestée des pâtures du festival du Pukkelpop ainsi que dans les conflits qui ont agité la police de Hasselt durant l'époque où il fut le bourgmestre.

Le 2 avril 2015, suite à sa disparition dans la journée et après de longues heures de recherches dans les entourages de son domicile, son corps est retrouvé sans vie[5] dans le canal Albert. La thèse du suicide est confirmée par le parquet d'Hasselt[6], une lettre d'adieu ayant été trouvée à son domicile en fin d’après-midi.

Steve Stevaert — Wikipédia

Steve Stevaert, un déclin aussi rapide que l’ascension

Véronique Lamquin
Mis en ligne il y a 11 heures

Le socialiste flamand a été retrouvé mort jeudi. L’édito de Véronique Lamquin, cheffe du service politique au Soir.
  • <br />Steve Stevaert. Photo News. <br /> Steve Stevaert. Photo News.

<1>

Sur le même sujet

Jusqu’au dernier jour de ses presque 61 ans, Steve Stevaert sera donc resté un homme profondément atypique. Un ministre d’Etat qui met fin à ses jours dans le canal Albert, voilà qui relève, pour la scène politique, d’un tragique exceptionnel. A l’image de son destin : une fulgurante ascension, suivie d’une déchéance tout aussi rapide. Autodidacte, patron d’une dizaine de cafés, le Limbourgeois réussit en moins de dix ans ce que d’autres mettent toute une carrière à accomplir.

Les succès de 1995 à 2003

De 1995 à 2003, il aligne les succès : bourgmestre, ministre, président de parti, homme politique le plus populaire de Flandre – 581.743 voix, 40.000 de plus que Guy Verhofstadt, Premier ministre sortant, excusez du peu. Tout semble réussir à Steve Stevaert, qui réalise l’exploit d’amener un quart de l’électorat flamand dans le giron du SP.A ; c’était il y a douze ans, une éternité. Plus dure sera la chute. En 2004, les socialistes flamands retombent à 20 %. Le socialisme du bon sens, accessible à tous, n’aura eu qu’un temps ; on en retient surtout cette gratuité des transports en commun, marqueur idéologique de la redistribution que Steve Stevaert savait lisible par tous les citoyens. En 2005, il n’est plus qu’un de ces héros que la Flandre adore, avant de délaisser ; blessé, il se retire sur ses terres limbourgeoises pour finalement rendre, quatre ans plus tard, l’écharpe de gouverneur qui corsète trop ses tripes d’homme du peuple.

>>> A lire aussi: Steve Stevaert, le tenancier de bistrot que les socialistes flamands ont sanctifié (abonnés)

A la faillite politique succède l’échec personnel

Son déclin durera, aussi, moins de dix ans. A la faillite politique succède l’échec personnel. Le chantre du vrai socialisme, les pieds ancrés dans les réalités, défraie la chronique pour ses mandats publics, dont il abuserait pour son enrichissement personnel. Il claque toutes les portes, tente de se faire oublier. Raté : une sordide histoire de chantage par une ancienne maîtresse écorne à nouveau son image. Steve Stevaert est alors pris à son propre piège. Car son envol, il le doit en grande partie à son sens inné de la communication politique, dont il a cassé bien des codes. Doué, il a très vite pris goût à la lumière et cultivé jusqu’à l’excès son appétit des médias. Lorsqu’il a voulu retourner dans l’ombre, il était trop tard. Il a dû le comprendre, une dernière fois, ce jeudi. L’annonce de son renvoi devant le tribunal correctionnel pour des faits de viol et d’attentat à la pudeur allait ruiner, peut-être à tout jamais, sa réputation. Toujours présumé innocent, Steve Stevaert n’a pas voulu se lancer dans un dernier combat, sa défense. Il part entouré d’un grand respect pour ses qualités politiques, mais aussi d’un malaise à l’égard de sa personnalité.

L'ascension et la chute de Steve Stevaert, ancien président du sp.a

BELGIQUE | Mis à jour le vendredi 3 avril 2015 à 8h54

Qui était Steve Stevaert ?

    Envoyer

    Imprimer

    ×

    {FORM_TITLE}

    Votre prénom* :

    Votre email* :

    Prénom de votre ami* :

    Email de votre ami* :

    Tous les champs sont obligatoiresAnnulerPartager

    • Écoutez

      L’ancien patron de café devenu bourgmestre, puis ministre d'Etat pour ensuite endosser la présidence de la sp.a a été retrouvé mort ce jeudi, dans le canal Albert. L'homme était charismatique en Flandre, mais son parcours brillant avait été entaché par une sombre affaire de viol ces dernières années. Ce vendredi matin, Dave Sinardet, politologue à la VUB, invité de L'Acteur en direct, compare ce suicide à la chute d'Icare.

      Qui était Steve Stevaert ?

      Qui était Steve Stevaert ? - KURT DESPLENTER - BELGA

      Mots clés

      L'homme est né en 1954. Après des études d’hôtellerie, Steve Stevaert devient patron de bistrot au début des années 70. Pourtant "pas très brillant à l'école", selon ses propres dires, il se démarque ensuite par son habileté en vente et rachat de cafés à Hasselt, mais surtout par son charisme en politique du côté flamand.

      Ascension et dégringolade de Steve Stevaert, ancien président du s.pa

      Ascension et dégringolade de Steve Stevaert, ancien président du s.pa - MICHEL KRAKOWSKI - BELGA

      L'ascension du patron de café

      Ce n'est que dans les années 80 qu'il fait son entrée en politique, après avoir été repéré par Willy Claes, l'homme fort de Hasselt. Véritable poulain de l'ancien vice-Premier ministre fédéral, Steve Stevaert devient conseiller provincial du Limbourg en 1985, député fédéral en 1989 puis bourgmestre d’Hasselt en 1995. C’est en 1998 qu’il prend véritablement son envol politique devenant ministre flamand de l’Aménagement du territoire. Il sera d'ailleurs baptisé "demolition man" à force de faire détruire des maisons construites illégalement.

      Très populaire auprès des Flamands, il devient ministre de la Mobilité puis est vice-président du gouvernement flamand en 1999. L'occasion pour lui de changer de secteur pour s'attaquer aux transports. Il sera le premier à avoir imaginé les bus gratuits à Hasselt, et à se battre contre les chauffards en imposant les radars automatiques. Des actions politiques étincelantes qui font briller son image.

      Poursuite de son ascension : il devient président du sp.a, le parti socialiste flamand, en 2003, succédant à Patrick Janssens. Cette présidence sera d'ailleurs perçue comme une officialisation du rôle joué par Stevaert au sein de son parti, l’ancien patron de bistrot en était l’homme fort depuis quelques années.

      Le dernier qui a fait gagner les socialistes en Flandre

      C'est d'ailleurs le dernier qui a fait gagner les socialistes en Flandre, a rappelé Dave Sinardet dans Matin Première (voir ci-dessous). "C'est pour ça qu'il garde chez les socialistes un statut mythique parce qu'après quand il est parti, on n'a plus trouvé la recette", a expliqué le politologue de la VUB.

      D'un autre côté, il a aussi "le côté idéologique". "Il a mis à l'agenda politique la sécurité routière. Les radars, c'est lui ! Toute la politique de la gratuiteté : les bus à Hasselt et puis pour les + de 65 ans dans toute la Flandre (récemment aboli), l'abolition de la redevance radio-télé".

      Des mesures que l'on pourrait appeler populistes mais derrière lesquelles il y avait "une idée de redistribution", estime le politologue. "Il a réussi à prendre une position socialiste classique mais à mettre un autre emballage et la vendre pour que tout le monde puisse s'y retrouver. Tout le monde était content de ne plus payer la redevance".

      Ci-dessous, un portrait de Steve Stevaert diffusé en 2003 dans notre JT.

      Portrait de Steve Stevaert

      (c) Sonuma http://www.sonuma.be

      La débâcle de "Stunt Man"

      Suite à sa domination comme gouverneur de la Province du Limbourg en 2005, Steve Stevaert annonce sa démission à ses mandats politiques. Mais en 2009, l'ancien président du sp.a Steve Stevaert prend congé de la scène politique tout court. Il sera remplacé par Herman Reynders, sp.a lui aussi, au poste de gouverneur du Limbourg.

      La chute prend toute sa forme l'année suivante, quand Steve Stevaert annonce qu'il se retire complètement de la vie publique suite à une affaire qui salit son image. Les faits dont est soupçonné Steve Stevaert ont eu lieu en septembre 2010 à Bruxelles. L'ancien président de la sp.a est renvoyé devant le tribunal correctionnel pour des faits de viol et d'attentat à la pudeur, avec la circonstance aggravante d'abus de l'autorité ou des facilités que lui confèrent ses fonctions. En janvier 2013, la victime a introduit une plainte avec constitution de partie civile auprès du juge d'instruction de Bruxelles. Niant d'abord les faits qui lui sont reprochés, Steve Stevaert dit alors que les relations sexuelles ont été "consenties".

      Ascension et dégringolade de Steve Stevaert, ancien président du s.pa

      Ascension et dégringolade de Steve Stevaert, ancien président du s.pa - SOPHIE KIP - BELGA

      L'épilogue de Steve Stevaert

      La chambre du conseil du tribunal néerlandophone de Bruxelles a finalement décidé le 24 mars 2015 de renvoyer Steve Stevaert devant le tribunal correctionnel pour les faits de mœurs qui lui sont reprochés. Steve Stevaert n'avait pas exclu durant l'enquête qu'il pourrait commettre un acte désespéré si les détails de la procédure devaient être rendus publics dans les médias.

      Ce jeudi, le corps de l'ancien président du sp.a Steve Stevaert a été retrouvé dans le canal Albert, le Limbourgeois s'est suicidé après avoir abandonné son vélo sur la rive.

      La chute d'Icare

      Beaucoup de journaux ce vendredi matin, surtout en Flandre, parlent de la chute d'Icare en évoquant ce suicide. Une comparaison déjà twittée par Dave Sinardet ce jeudi lors de l'annonce de la mort de Steve Stevaert. Le politologue de la VUB, invité de L'Acteur en Direct dans Matin Première, s'est expliqué : "C'est assez logique. Il est monté très vite. Il a probablement volé un peu trop près du soleil politico-médiatique en Flandre. Et voilà, la descente aux enfers s'est faite assez vite aussi".

      Par contre, il ne croit pas que la peur d'affronter l'opinion publique ou les médias soit la seule raison : "Il y a sans doute d'autres raisons personnelles dont le suicide de son frère dont il ne s'est jamais complètement remis".

      L'Acteur en direct : Dave Sinardet

      RTBF

      S. Stevaert bio
      À lire aussi

    Le Conseil des ministres approuve la pension à 67 ans

     

    Le Conseil des ministres a approuvé l’avant-projet de loi portant l’âge légal de la retraite à 66 ans en 2025 et à 67 ans en 2030.

    Il a également modifié les âges de prise de pensions anticipée. Le gouvernement Di Rupo avait déjà porté cet âge de 60 à 62 ans en 2016. Le gouvernement Michel poursuit le mouvement : on passe à 62,5 ans en 2017 et à 63 ans en 2018. Enfin, l’âge minimum pour pouvoir bénéficier d’une pension de survie va également augmenter : il passera à 55 ans en 2030.

    © Fournis par Le Soir

    Ces réformes très importantes font partie de l’accord de gouvernement Michel. Elles ont créé la surprise lors de leur annonce, en octobre dernier, parce qu’aucun parti de la coalition n’avait inscrit cette réforme dans son programme électoral.

    Le Conseil des ministres approuve la pension à 67 ans

    郎咸平: 33万亿社会资本错进楼市,多建了4000万套房子--东方知行--凤凰网博客

    郎咸平: 33万亿社会资本错进楼市,多建了4000万套房子

    楼市是否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癌细胞"——吸食本应投入其他产业的资源(资本和人力),自己形成庞大又对机体无益的病变物质,同时拖累整个经济体?"我们以数字说话,自2008年起,全国共有33万亿社会资本因政府导向,盲目从制造等领域撤出进入楼市,最终多建了4000万套房子。"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在其20152月推出的最新力作《郎咸平说:中国经济的旧制度与新常态》中如此说:

    中国房地产市场在政府行政干预下导致巨大的波动,且对经济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各位晓得吗?如果我们的政府在2008年没有选择救市,而是让房地产市场自我调节价格,那么我们今天的房地产市场很可能会出现接近于1的泡沫指数,也就是市场正常的局面。但因为我们的政府接二连三地调控楼市,最终导致我们从2008年起,向房地产市场无谓增多了几十万亿元的资金流入量。

    告诉各位,房地产对整个经济的拉动指数是3.15。其中,每100元的房地产需求可以带动34元的机械设备制造业需求、33元的金属产品制造业需求、19元的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需求、19元的化学工业需求、17元的炼焦和煤气及石油加工业需求、17元的采掘业需求,等等。所以综合起来,每100元的房地产开发投资,会影响其他行业215元的需求,一共产生315元的产出。

    我们再结合房地产泡沫指数来算一下。2009—2013年,我国在房地产方面的直接投资一共是30.4万亿元。如果我们的政府在2008年和2012年没有进行两次楼市刺激,且假设我们的房地产市场在价格自我调节之下,房地产投资泡沫比例为1,则2009—2013年对房地产的投资增量应该是20万亿元。所以,从数理分析上看,两次刺激政策导致的房地产投资直接损失有10.4万亿元。加上3.15的乘数效应,全社会总损失资金高达33万亿元左右。

    那么再假设,如果经济危机以来,我们对房地产投资的增幅为0,则泡沫指数为0,那么我们的房地产投资直接损失为15.1万亿元;如果金融危机以来,对房地产投资的增幅和欧美一样,是负增长,假设泡沫指数为-1,那么我们的房地产投资直接损失为18.9万亿元。

    再告诉各位,政府在调控房地产的同时,除了把资金这个要素从其他市场抽离出来注入房地产市场,还把人力资源都集中到了房地产市场。在2008年调控之前,根据中宏数据2004—2007年的统计,中国地产开发企业的数量是非常稳定的,大概有6万多家;2008年调控之后,大家都认为房价不会跌了,于是一下子挤入相当于过去总数40%的新增房地产公司,导致地产商圈也人满为患。各位是否考虑过,这多出来的40%地产商很可能来自制造业,在政府调控发出的错误信号导向下,他们盲目地进入了地产界。

    最后,我们看看房地产泡沫指数和房价的关系。根据下图所示,当泡沫指数到A的时候,开发商会认为市场的未来非常乐观;当泡沫指数变成B的时候,开发商开始出现悲观情绪,所以价格会下跌;在政府的干预下,泡沫指数涨到了C,导致开发商再次乐观;当泡沫指数跌到D,价格也跌到d,房地产商再次悲观。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2008年之前,中国房地产行业可以说是拥有全世界最好的调节机制,不但不会给经济造成冲击,而且价格自我调节机制也非常健全,泡沫指数和价格指数基本一致。但是,2008年政府采取调控之后,泡沫指数和价格指数完全没有任何相关了,因为政府调控完全破坏了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机能,价格再也没有办法反映市场的真实情况了,导致整个社会一窝蜂地炒地产。

    最后,我必须痛心疾首地指责政府不恰当的房地产调控,最近的两次调控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让33万亿元到57万亿元的巨额资金、2.4万家新增房地产公司背后的经营人才,因为政府调控破坏价格机制,而进入了本不该进入的市场,导致其他行业,特别是服务业、制造业因资金链枯竭和人才流失而衰退,形成今天的惨状。

    中央政府在最近不断释放出对房地产市场不调控、不救市的信号,我个人非常支持。那么在政府不调控的过程中,也请各位注意,房价一定会下跌,但你不要恐慌、不要紧张。为什么?下跌才会涨,涨才会跌,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房地产虽然价格高,但是它的价格变化规律和猪肉、衣服是一样的。你不怕猪肉价格、衣服价格有涨有跌,也没必要怕房价的高低波动。

    我们从政府到老百姓都必须建立一个市场化的心态,就是一个正常的经济应该是容许价格有涨有跌的。2014年5月21日,世界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对中国房地产市场做出了评估,结论是"从稳定转变为负面"。那么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的政府、地产商以及民众应该保持一个平稳的心态,坚持让房地产市场自我调节价格,政府不要干预市场才是对老百姓、对开发商最好的消息。从长期看,我们的房地产年增长率会和美国的规律类似,地产价格的年涨幅一定会比年通胀率多一个百分点,这就是最稳定的经济状态。

    本文节选自郎咸平新书郎咸平说:中国经济的旧制度与新常态点击书名或右键点击书名打开新页进入购买链接)改革为何越改越糟?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机会与风险是什么?怎样才能规避风险,抓住机会,让老百姓受益?郎咸平透过重新解释"旧制度"与"新常态",给出最清晰完整的改革路线图。

    �果日�- 盛品儒:王征日推一架Benz落海

    蘋果日報- 盛品儒:王征日推一架Benz落海

    盛品儒:王征日推一架Benz落海

    【本報訊】亞視不獲政府續牌,主要投資者王征形容是「香港黑暗的一天」,將失敗歸咎於「陰謀與騙局」。但王征昨日未有公開露面,其堂弟、亞視前執行董事盛品儒卻直指王征太有自信,「覺得自己一定會贏」,以為不向員工出糧,便會有買家救亡,結果「賭輸咗」,估計輸掉差不多20億元。


    51歲的王征,原名盛承宗,祖籍江蘇常州。他是清朝著名實業家盛宣懷堂弟的曾孫。王的生父盛毓南,母親王雲飛,育有兩女一子,王征跟母姓。後來父母離婚。有傳王雲飛是江澤民妻子王冶坪的堂姊妹(即王征是江澤民的堂姨甥),但原來非屬實。


    ■盛品儒指亞視死因「歸根究柢都係錢嘅問題」。 張志華攝

    王做生意「傾到好盡」
    2010年王征入主亞視,揚言將亞視打造成亞洲CNN;他又曾以亞視新主人身份在北京飯店與中國人壽、招商銀行等五大國企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五大國企公開表示隨時提供幾十億人民幣支持王征。但5年下來,王征不但出售亞視股權不果,前日更遭行政會拒絕續牌。


    失落亞視,王征昨未有公開露面,行蹤未明;其堂弟、亞視前執行董事盛品儒昨接受商台訪問表示,王征在內地做生意經常到最後一秒才下決定,「將條件傾到好盡」,最終港府拒絕與亞視續牌,「呢度係香港,確實拖無可拖」。


    盛品儒表示,亞視的死因「歸根究柢都係錢嘅問題」。他指亞視廣告及發行收益一直不足以支付員工薪酬,王征要每月注資1,400萬元,即每日約50萬元,「每日推一架Benz落海,幾成功嘅企業家都會癲癲哋啦」。


    「做自己鍾意嘅節目」
    盛指亞視不濟與重播或重溫節目無關,只是節目太單一,「最大問題係佢(王征)鍾意做啲自己鍾意睇嘅節目」;但認為王是一個好人,「當然可能有啲動作大家接受唔到」。他又認為,王征肯定會上訴,但即使上訴至終審法院也會失敗,當亞視最後停播,香港人屆時就會失落、回憶、回顧。


    ■記者蔡朗清

    上一則: 新聞部員工緊守崗位

    下一則: 商經局探討購買發射站



    发自我的 iPhone

    華人‧中國人‧Chinese|HK Appledaily Supplement

    華人‧中國人‧Chinese|HK Appledaily Supplement

    華人‧中國人‧Chinese

    之前提到新加坡華人身份認同的問題,網上有人留言評論,其中二段恰好有助於我接下來的討論,且摘錄下來給大家看看:

    「新加坡華僑對洋人自稱係新加坡人,對華人則自稱福建人或廣東人,即係間接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但現在的台灣人及香港年青 一代,卻是祇強調或突出自稱新加坡人這部份,卻把間接承認中國人這部份刻意抹殺掉,居心何 在!」
    「無論如何否認自己是中國人也好,西方人亦會認為你是中國人,無論你在美國生活了多少世代,美國人仍然稱呼你是Chinese,這是不改變的事實!本人接觸不少來自緬甸、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越南等國,在當地土生土長,甚至已在當地超過五代以上,而且他們都從未到過中國大陸或祖籍地,仍然被視為中國人,而他們亦自稱為Chinese!」
    這番話之所以值得探討,正正在於它表達了今天「中國人」這個概念上的一些內在邏輯問題,例如原籍和原鄉的觀念。一位南洋華人要是告訴我們他是廣東人,這是否就是「間接承認」了自己 中國人的身份呢?去年11月,泰國前總理他信及英拉兩兄妹回到廣東梅州祭祖,乃當地盛事。此前他信在接受中央電視台訪問的時候,曾經追溯自家來歷,說自己「既是客家人也是潮州人」。要是按照該位論者的觀點,這位泰國前總理豈不也等於「間接承認」了自己原來是個中國人?再推而廣之,美國的波士頓至今仍有不少人以自己的愛爾蘭裔身份自豪,球隊的標誌顏色是綠色,每逢Saint Patrick's Day都要出 來巡遊,那這些人到底算是愛爾蘭人還是美國人呢?
    在當前的政治氣候底下,一遇到 國民身份認同這類「敏感話題」,我們很容易就會本能地發揮出魯迅筆下那種太會聯想的思維,動不動就問人家「居心何在」。 其實用不着那麼激動,談論這類課題其實不一定是出於什麼「不可告人的用心」,而是起自單純 的好奇與理性的疑問而已。
    比方說原鄉這回事,承認自己的祖籍,甚至保有原鄉社群的文化認同,這真的和承認原鄉所在的那個國家的國民身份是同一回事嗎?南洋華人社群的確還保留了不少原鄉的習俗、語言,乃至於文化傳統;他們有時候也真的會強調自己海南人、客家人、潮州 人、肇慶人……等各式各樣的祖籍認同。但你要是問到他們的國籍,恐怕他們就不會告訴你「我們是 中國人」了。
    沒錯,偶而他們也會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可這個「中國人」和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所認同的「中國人」,畢竟還有着很大的差距。因為南洋華人能夠認可的「中國人」,其實就像「華 人」似的,乃一種族裔身份,而非一般意義上的國民認同。因此,在東南亞幾個國家裏頭,「華人」會是個比「中國人」更常用也更「政治正確」的表述。這個 「政治正確」的說法,甚至還是 萬隆會議之後中國政府有份推動 和鼓勵出來的。因為無論是「華僑」也好,「中國人」也好,它 們隱含的歧義都會為當地華人帶來雙重效忠的問題,不只不利於 他們的處境,也使當時初生不久 的現代中國面臨不少外交上的麻煩。
    華人不必然是中國人,就和盎格魯.撒克遜人不必然是英國人一樣,本來是個很好理解的道理。但問題在於語言上頭,我們說中文的人(尤其是中國人),固然 時常混用這兩個雖然相關但所指 未必一致的詞語;而英語裏面的「Chinese」,則更是沒法分得清「華人」和「中國人」的差異。所以才會有人以為,一個在美國 生長的華人要是被人稱作(甚至 自稱)「Chinese」,就等於是說 他是「中國人」了。
    話說回來,儘管我們可以在道理上清晰界分「華人」和「中國人」的區別,並且還能明白部份南洋華人有時候會自稱「中國人」的意思(他們的意思其實就是表 明自己的華人身份)。但現實情 況往往要比道理和一時的政治需 要複雜,因為各種身份認同的軸線總是彼此交纏,糾結出剪不開理還亂的局面。
    又以波士頓的愛爾蘭裔市民為例 ,他們一方面是愛爾蘭人,另一方面則是美利堅合眾國的國民,文化和政治這兩種不同的身份本 來在理論上是可以切割得十分乾淨。然而,我們又該如何解釋波 士頓的愛爾蘭裔社群和北愛爾蘭 的政治聯繫呢?在北愛爾蘭共和軍的武裝行動最猖獗的年代,英國甚至曾經指控波士頓的愛爾蘭社群成了共和軍的最大經濟後盾。假如那種身份真的只是文化、宗教和血緣上的東西,波士頓的愛爾蘭人又為什麼要關心北愛的前途問題呢?
    再拿中國和海外華人的關係來看,即使現行國籍法已經不再把血脈上的華人當成必然的中國人。可是每當中國發生了什麼天災人禍,世界各地的華人社群依然會激起相當大的反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其投入程度絕非一般 「人道理由」可以解釋,只能套句俗話,形容這叫做「血濃於水 」。
    我想,簡單地講,無論原籍、地方、語言、文化、血緣,還是跨境的家族及經濟網絡,本來都是些很古老很常見的身份認同元素,一個人大可以在這些元素上面做出各式各樣的組合。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德國會有那麼多 信仰新教、文化上傾向德奧傳統 的猶太人;於是過去的黎凡特地區會有一個子女接受英語法語教育,生活歐化,信仰則是天主教 或者更加古老的馬龍派的阿拉伯人社群。
    不過,現代國族主義往往卻傾向於打造一道簡單的邏輯和等式,將這些可以構成各種組合的元素一一呼召進去,形成一條似乎十分神聖十分正確的強大軸線,使得一個人只能是某一種完整的人。比方現代中國的民族主義,它時時把血統、種族、語言、文化和政治串連起來,使我們以為一個自稱是廣東人的新加坡人不可能不是中國人,一個從頭髮到膚色都長得很「正確」的北美Chinese也不可能不是中國人。所以我有些馬來西亞朋友來了北京,在坐的士的時候還會被司機教訓:「你們馬來西亞華人不也是中國人嗎?身為中國人,普通話怎麼講得那麼糟」。因為這位司機大概相信,華人就等於是中國人,而中國人則都應該操一口字正腔圓的普通話。(身份的霸權之三)



    发自我的 iPhone

    �人之�值|HK Appledaily Supplement

    敵人之價值|HK Appledaily Supplement

    敵人之價值

    香港近年有股喜談「實際」的政治風氣,尤其政治上的右翼本土主義,最愛攻擊傳統民主派和社運人士「離地」,說他們空談玄想,脫離實際。相反地,他們則提出「本土自決」、「勇武抗爭」、「獨立建國」等諸多理念,並且以「反蝗」等一連串的行動來證明自己的務實。究竟這些口號和行動是否真的那麼實際,在政治局勢上又起到了什麼效果?這是我一直很好奇的問題。之前,我把它們當成一種政治議程的重設,簡略談過它對中港兩地政局互動的影響。現在且把目光轉到香港境內,看看這類身份政治冒起的實際作用。

    幾年前我曾在本報說過一則大陸「維穩經濟」的故事,由於那個案例太過有趣,現在不妨重溫一遍:話說內地某市有位思想活躍的青年,常在網上抨擊政府,言論尖辣。久而久之,引起了當地維穩部門的注意。這座城市在地方上算是大城,但像他這樣的人卻相當少有,所以他幾乎成了當地維穩工作在意識型態領域上的唯一對象,被人「重點」招呼。由於不堪其擾,這個年青人便越走偏鋒,不只言文攻伐,還開始幹些上訪串聯之類的維權行動。總之他和國保人員你來我往,彼此鬥得不亦樂乎,喝茶簡直成了每週必有的例常事務。後來,這個青年終於無法忍受下去,決定搬到北京開展新生活。豈料長年盯着他的國保這時卻找上門來,勸他三思,而且表示「什麼事都可以商量」。原來他對當地的維穩系統來講實在是太重要了,要是他一走,他們就沒有了工作目標,人員配置和經費資源都會出大問題。換句話說,這個系統需要他的存在,猶如消防局需要火災。

    有時候,一個地方可能真的很安全,從不起火,於是消防員就只好用放火的歪路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了。北京理工大學法學教授謝暉最近在網上發佈了一篇引起關注的帖子,其中三點正好佐證了這種維穩經濟的存在:

    一、「基層官員或工作人員動員人們上訪,以獲取高額利益。獲取方法是以截訪名義,在京大開、亂開各類發票,把平時不好報銷的經費報銷掉,大量維穩費用就這樣進了私人腰包。有十多人的基層政權組織一年耗費維穩經費居然達1000萬」。

    二、「不少地方基層政府和北京地方公安結成關係,要麼在年初把大把維穩經費(往往上百萬,甚至數百萬)一次性打入北京有關派出所;要麼北京有關派出所提供一位上訪者,地方付其兩到三萬元。因此北京公安內部有人不時通知熟悉的『上訪者』到京來上訪,維穩經費養黑了北京公安」。

    三、「擺在明處的上訪,相當一部份是基層政府、北京公安與『訪民』沆瀣一氣,專套納稅人的錢財而為。那些大張旗鼓的上訪者背後,經常蘊藏着黑色利益鏈。」

    其實,就算不涉陰謀貪腐,這種邏輯也能出現在任何官僚系統。他們總是涉法擴大自己的權力,擴充自己的人手,好比一頭不斷膨脹的巨獸,不停為自己尋求膨脹的理由。

    據說北京大學法學教授強世功是中央對港政策的重要智囊,他近年時常提倡施密特式的政治理念,強調「政治就是要區分敵友」。這套理念背後或有深厚哲學基礎,值得探究;可它的粗俗演繹卻可能會催生出一種維穩經濟的邏輯,為執政者大開政治鬥爭的方便之門,把什麼事都推到大是大非的原則上頭。

    右翼本土主義與「港獨」就是這麼一種必要的敵人。

    梁振英在「施政報告」裏頭抨擊港大學生刊物《學苑》,當時有很多人批評他小題大作,又或者從院校自主、學術自由的角度回擊。在我看來,這正是他和他的團隊厲害的地方,把一個沒什麼人曉得的小事上升成頭號政治議題。要知道小題必須大作,因為任何分裂行動和「顏色革命」也都是從苗芽長成大樹的,「港獨」這種問題當然不可掉以輕心。

    接下來,其他一切事件也都可以順便貼上「港獨」和「顏色革命」的標籤。於是特區政府就成了全國對抗「境外敵對勢力」與「分裂勢力」的最前線,它遇到的一切阻礙都是敵人太過險惡的證據,它遇到的每一個困難都是最艱苦的鬥爭。梁振英政府在政策執行上頭或許不如曾蔭權班子有效,但他在政治上的立場卻絕對比曾班子正確。他推動國民教育、收拾港台和其他媒體,抗衡「佔中」,請問有哪一樣對不起中央政府?就算遇到挫折,遭到非議,那也是為了「正義」而受難。如此忠誠,如此盡心,中央政府當然要力挺他撐下去。

    由於「港獨」的存在,現在就算面對任何評論也都不必擔心了。例如新聞統籌專員馮煒光日前回應林和立的文章,乾脆就問「請問林和立,你支持港獨嗎?」,似乎批評政府就是支持港獨。又由於「港獨」的存在,之後要為《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也就名正言順了。

    沒錯,右翼本土主義與「港獨」是真確的存在,它也是政治上「有用」的敵人。但是無限擴大這種邏輯,禍及無辜,把什麼問題都推到政治鬥爭上頭,這對香港的實際治理和整個國家而言又有什麼好處呢?(香港巨變之三)

    mcwriter@appledaily.com

    梁文道昔日文章



    发自我的 iPhone

    狎玩��|HK Appledaily Supplement

    狎玩電視|HK Appledaily Supplement

    狎玩電視

    亞洲電視終於遭到「釘牌」。十七年特區香港失敗,又添例證。經營一家電視台,像經營一艘航空母艦,從飛機大炮到海軍的膳食和洗衣,有許多巨細無遺的環節。

    如果電視台買回來,讓老闆站在台上威威幾天,北望大陸,用一張香港電視台老闆的名片,從哈爾濱威水到海南島,爭取勾地批文順利許多,那麼祝你在大陸好運,但你擁有香港這家傳媒,一定完蛋。

    一家電視台,要經營成名牌,像英國BBC,知識和趣味,須一個很有文化道德水準的社會:新聞公正而權威,紀錄片令人感動,劇集如「唐頓莊園」、「福爾摩斯」,可以向第三世界落後國家出口。電視台是要許多無私而專業的人一起來經營的,不是讓一兩個富豪像包場一樣嬉戲或狎玩的。

    中國人做工商業,可以很花心思,凡經營與文化有關的,如電視台,習慣將「文化」事業當做一名陪坐應酬斟酒夾菜的二奶。中國的電影女明星,不是私幫都要大老闆照顧?主要的收入來源,不是演藝,由一個大陸老闆擁有一家香港電視台,也一樣。

    一家電視台本來好好地,可以就是這樣一步步做爛的。電視台是很複雜的生意,香港的無綫電視成功,因為邵逸夫經營。邵逸夫跟英國人和李光耀一樣,早學會現實主義:中國人處於口腔期,其民族之趣味低俗,就讓他們嘻嘻哈哈低俗下去,不論有多少「知識份子」勸諫,絕對不可以聽,千萬不要偏離低俗兩個字,華人的下一代,如果接受了英美文明教育,基因與其父母偏離了一點點,回到香港,說英文、上蘭桂坊,跟一批ABC混泡,那麼就讓他們看稍微不一樣的明珠台。

    大陸人經營的亞洲電視,一不懂香港港情,二也似乎低估了中國人的低俗性。譬如有一個節目叫「感動香港」,模仿大陸的「正能量」政治宣傳,非要讓香港觀眾覺得周圍有許多雷鋒叔叔、焦裕祿同志──不錯,你要向上面交代,但是當你做這種逆抗人性的節目而虧損,你向「上面」要錢來填坑好了。但是,任務交代是交代了,「國家」卻不會伸出援手。

    於是連梁班子也心領神會,大着膽子釘牌,此時老闆又大罵香港充滿買賣的「陰謀」和「謊言」,這是人民日報幾十年的社論腔,他覺得讓香港人和特區政府欺負了,但平心而論,香港因經英國管治,還殘留着一點點講道理和法治的特色。

    這位大陸老闆如果感到冤屈,不要放棄抗爭,再吵鬧,香港也沒有「城管」把你抓走的,善用英國殖民主義者留下的文明制度,像白毛女向地主黃世仁討債一樣,爭回清白。


    mcwriter@appledaily.com

    陶傑昔日文章


    发自我的 iPhone

    狎玩��|HK Appledaily Supplement

    狎玩電視|HK Appledaily Supplement

    狎玩電視

    亞洲電視終於遭到「釘牌」。十七年特區香港失敗,又添例證。經營一家電視台,像經營一艘航空母艦,從飛機大炮到海軍的膳食和洗衣,有許多巨細無遺的環節。

    如果電視台買回來,讓老闆站在台上威威幾天,北望大陸,用一張香港電視台老闆的名片,從哈爾濱威水到海南島,爭取勾地批文順利許多,那麼祝你在大陸好運,但你擁有香港這家傳媒,一定完蛋。

    一家電視台,要經營成名牌,像英國BBC,知識和趣味,須一個很有文化道德水準的社會:新聞公正而權威,紀錄片令人感動,劇集如「唐頓莊園」、「福爾摩斯」,可以向第三世界落後國家出口。電視台是要許多無私而專業的人一起來經營的,不是讓一兩個富豪像包場一樣嬉戲或狎玩的。

    中國人做工商業,可以很花心思,凡經營與文化有關的,如電視台,習慣將「文化」事業當做一名陪坐應酬斟酒夾菜的二奶。中國的電影女明星,不是私幫都要大老闆照顧?主要的收入來源,不是演藝,由一個大陸老闆擁有一家香港電視台,也一樣。

    一家電視台本來好好地,可以就是這樣一步步做爛的。電視台是很複雜的生意,香港的無綫電視成功,因為邵逸夫經營。邵逸夫跟英國人和李光耀一樣,早學會現實主義:中國人處於口腔期,其民族之趣味低俗,就讓他們嘻嘻哈哈低俗下去,不論有多少「知識份子」勸諫,絕對不可以聽,千萬不要偏離低俗兩個字,華人的下一代,如果接受了英美文明教育,基因與其父母偏離了一點點,回到香港,說英文、上蘭桂坊,跟一批ABC混泡,那麼就讓他們看稍微不一樣的明珠台。

    大陸人經營的亞洲電視,一不懂香港港情,二也似乎低估了中國人的低俗性。譬如有一個節目叫「感動香港」,模仿大陸的「正能量」政治宣傳,非要讓香港觀眾覺得周圍有許多雷鋒叔叔、焦裕祿同志──不錯,你要向上面交代,但是當你做這種逆抗人性的節目而虧損,你向「上面」要錢來填坑好了。但是,任務交代是交代了,「國家」卻不會伸出援手。

    於是連梁班子也心領神會,大着膽子釘牌,此時老闆又大罵香港充滿買賣的「陰謀」和「謊言」,這是人民日報幾十年的社論腔,他覺得讓香港人和特區政府欺負了,但平心而論,香港因經英國管治,還殘留着一點點講道理和法治的特色。

    這位大陸老闆如果感到冤屈,不要放棄抗爭,再吵鬧,香港也沒有「城管」把你抓走的,善用英國殖民主義者留下的文明制度,像白毛女向地主黃世仁討債一樣,爭回清白。


    mcwriter@appledaily.com

    陶傑昔日文章


    发自我的 iPhone

    【咀刁�台】�人的英�酒�|HK Appledaily Supplement

    【咀刁評台】聖人的英倫酒館|HK Appledaily Supplement

    【咀刁評台】聖人的英倫酒館

    中環伊利近街近月又多了一個新成員,又多了一家英倫風味的酒館,取名the SAINT,餐牌上就有著一個聖人的黑剪影公仔,然而公仔的下半身卻是魔鬼腳,來一個英式的幽默,這是跟中國民間傳說中酒肉穿腸過的濟公和尚是同一層次的聖人嗎?這間the SAINT並不如名字般正經八百,至少它不希望以正統英國餐廳自居,卻開宗明義要成為一家人見人愛,平易近人的Grastro pub。所謂Grastro pub,是英倫流行的酒館模式,輕鬆如街坊酒館,但兼具潮流酒吧的時尚,是一個可以輕輕鬆鬆嘆靚啤酒和雞尾酒,再配個熱辣美食的好地方。

    我喜歡the SAINT深色木桌椅,如果不是預備放得一桌食物,我會選上鄰近行人道的那小高桌。看著那對輕啜凍啤酒的男女,我羨慕著他們的閒瑕,雖然,他們或會垂涎我一桌的美食。我不是聖人,也貪戀口腹之慾,所以面對那一桌食物,我無法自控了。且慢,餐廳主餐牌的主腦Culinart的Stanley Wong和餐廳主廚Adrian Kavanagh剛好在這裡,還是聽他們說說食物的特色才動手。

    濃濃的英倫道地牛骨髓

    眼前的一桌英式食物,仍然純樸口味,卻又多了精良的修訂。「The SAINT的概念是希望給香港本地食客,帶來地道的英國口味。」餐廳主廚Adrian Kavanagh來自愛爾蘭,對英國口味的食物也非常熟悉。他的個人心水選擇,竟然是牛骨髓!他還補充一句:「跟菇類一起吃,可以吃出骨髓的香味。」實不相瞒,自從試過一次牛骨髓後,實在受不了那過份濃烈的「牛」味,對這食材已敬謝不敏,然而作為食版記者,好奇心又會壓過一切,於是我的叉子又再次在那個牛骨筒中心插下,跟煮過的洋蔥和菇片一同把牛骨髓放入口,咦?我有點意外,那陣牛腥味沒有出現,結果把那牛骨髓清掉。除了這個非常之英倫風味,必不可少的英式焗批,批皮以傳統英國家式製食譜作基底,全部在餐廳自家製,有非常經典的Ale Pie大麥啤批,亦有每天隨機變化的廚師之選,秘製印度辣咖喱肉餡、牛排和雞肉大蔥等,看廚師的決定,我比較喜歡驚喜。

    Bone Marrow牛骨髓味重,但配上帶點酸甜的洋蔥醬和菇片,重口味得到緩和,配上酸味重的麵包片同吃,竟是意外的滋味。$128
    Bone Marrow牛骨髓味重,但配上帶點酸甜的洋蔥醬和菇片,重口味得到緩和,配上酸味重的麵包片同吃,竟是意外的滋味。$128
    Gourmet Burger英式漢堡卻重量級登場,以美國牛肉製成的厚漢堡咬下去滿口肉汁,小番茄作配菜正好可中和口中油脂留下的油膩感,但女生一個不可能完成整個包。$178
    Gourmet Burger英式漢堡卻重量級登場,以美國牛肉製成的厚漢堡咬下去滿口肉汁,小番茄作配菜正好可中和口中油脂留下的油膩感,但女生一個不可能完成整個包。$178
    Fish'N Chips炸魚薯條,無法逃離的英國風味,以英國常用的Pollock阿拉斯加狹鱈魚炸成,薄薄炸衣不覺油。$168
    Fish'N Chips炸魚薯條,無法逃離的英國風味,以英國常用的Pollock阿拉斯加狹鱈魚炸成,薄薄炸衣不覺油。$168
    每天隨機不同的廚師批,全部自家製,會配清新沙律同上,出現在午餐牌內。
    每天隨機不同的廚師批,全部自家製,會配清新沙律同上,出現在午餐牌內。
    來自愛爾蘭的餐廳主廚Adrian Kavanagh。
    來自愛爾蘭的餐廳主廚Adrian Kavanagh。

    歡樂Tipple Times

    這兒叫得酒吧。不得不留意它的酒。除了進口和本地鮮釀啤酒,聽說餐廳在五月左右會在二樓加添一個以Gin酒為主的The SAINT Gin Garden,現在先喝個用Gin酒來調製的雞尾酒。眼前那杯Earl of Clover酒味不濃,但面層的伯爵茶調製的泡沫茶香清新,非常易入口。正想問有沒有四點鐘歡樂時光呢?卻見到餐牌上有兩個未見過的有趣詞語。原來這兒以Tipple Time取代Happy Hour,Nipples是指下酒小吃。那對男女由我進來之前便一直在聊個不停,我把桌上食物都試遍了,卻也不打算動身轉枱了,就這樣慵懶多片刻吧。

    Tipple Times就是正常的Happy Hours,下午四點至晚上八點。
    Tipple Times就是正常的Happy Hours,下午四點至晚上八點。
    左邊的是餐牌背面,上身聖人下身惡魔的矛盾造型,帶有英式幽默。
    左邊的是餐牌背面,上身聖人下身惡魔的矛盾造型,帶有英式幽默。
    Earl of Clover以Gin酒跟檸檬汁和紅桑子調製,面層是伯爵茶泡,女生必定愛上的清甜雞尾酒。(Tipple Times $40杯)
    Earl of Clover以Gin酒跟檸檬汁和紅桑子調製,面層是伯爵茶泡,女生必定愛上的清甜雞尾酒。(Tipple Times $40杯)
    Eastside以Gin酒跟青瓜和薄荷調製成,入口清涼。 (Tipple Times $40杯)
    Eastside以Gin酒跟青瓜和薄荷調製成,入口清涼。 (Tipple Times $40杯)

    the SAINT 

    地址:中環伊利近街55號

    裝修簡潔時尚,讓人想多加流連。
    裝修簡潔時尚,讓人想多加流連。
    木質的店面感覺悠閒。
    木質的店面感覺悠閒。

    謝翠玲食後評(5★為滿分)

    環境:型格而溫暖,深色木質桌椅讓人感覺放鬆。★★★

    服務:侍應勤快,有中英文侍應,不用擔心溝通問題。★★★★

    食物:選擇不算非常多但品種平均而且是英倫菜經典,肉類菜式大多會配上蔬菜同上,份量也頗大,適合跟朋友一起分食。★★★★

    價錢:在中環半山地區,Tipple Hour歡樂時光的酒類四十元上下,配上份量不細,可以跟友人同分的小食,每人約八十上下的消費,性價比高。★★★

    時間:製作需時,每個約等十五分鐘,可接受的操作時間。★

    本周熱選新店

    巴西燒烤玩真炭

    星期六去中環食buffet,食肉獸的最新選擇是新開的Braza。餐廳主打巴西燒烤,而且由紐約名廚 Richard Sandoval 主理,所以質素有保證。不過最意外是餐廳堅持裏絕對港人認知嘅巴西燒烤升級版,首先餐廳係由堅持用炭燒方法炮製 Churrascaria(巴西烤肉),為了帶出百分之百炭火香氣,餐廳特別引入價值六位數字的自動放旋轉巴西炭火烤爐,溫度可高達三百多,令肉扒表面烤 衣焦脆,內裏又保持豐盈肉汁。而哥倫比亞籍廚師 Diego 為了呈現十足十的南美風味,所有肉類都跟足傳統,以辣椒、蒜、洋葱、啤酒、橙等醃 24 小時,令其更加入味。至於醬汁亦有三款選擇,全部是自家製,入口微辛,提升肉的鮮美。

    基 本上這兒奉行一口價任食,午餐款式較少,晚餐則足款有齊牛、豬、雞及羊近20款,單是牛肉已有 Top Sirloin、ribeye、short rib 及 flank五個部位,用的是 USDA牛肉。豬肉則有肋排及肉腸兩種,還未計羊膝、羊架、雞髀、雞胸、雞翼等等,連海鮮及烤菠蘿,一點也不失禮。

    李莉評語:價錢非常相宜,食肉獸必定非常滿足,但肉以外的選擇較少,甜品亦需要額外付款。

    甫入座,侍應會奉上四款巴西傳統小食,包括芝士包 Pão de queijo、薯球 Coxinha、烤芝士 Provolone 及肥豬肉木薯煮 Farofa 。
    甫入座,侍應會奉上四款巴西傳統小食,包括芝士包 Pão de queijo、薯球 Coxinha、烤芝士 Provolone 及肥豬肉木薯煮 Farofa 。
    肉類會以巴西烤肉傳統的 Rodizio 方法供應,即場把烤好的肉串拿到廳面,在客人前即席切割。
    肉類會以巴西烤肉傳統的 Rodizio 方法供應,即場把烤好的肉串拿到廳面,在客人前即席切割。
    餐廳特別引入價值六位數字的自動放旋轉巴西炭火烤爐,溫度可高達三百多度。
    餐廳特別引入價值六位數字的自動放旋轉巴西炭火烤爐,溫度可高達三百多度。

    BRAZA Churrascaria Brazilian Steakhouse

    地址:中環蘭桂坊 15 號協興大廈 3 樓

    Churrascaria $388/位

    地道雲吞麵伴海景  

    坐在沙灘吹著海風,這一刻你可能會喝一杯cocktail吃一客沙律,享受日光浴refresh一下,但總有人擁有與別不同的思想,就是想吃碗雲吞麵,甚至是燒味,沒問題!就在淺水灣去年底開設的新商場The Pulse,竟然有一間中菜餐廳,並且主打香港的地道美食──粥、麵、燒味。餐廳以開放式設計,中門大開,望著淺水灣沙灘,感覺舒暢。

    餐廳的招牌美食非雲吞麵及生滾粥莫屬,雲吞以鮮蝦及半肥瘦豬肉做餡,蝦與豬肉的比例為四比一,爽口又彈牙,而以大地魚、豬骨、金華火腿熬足三小時的湯底,入口很清甜沒有一般湯底嗆喉的弊病,至於索滿湯汁的麵條,聽大廚講原來麵條加入鴨蛋,而且梳足四次以增加彈性,難,難怪麵條煙韌又彈牙。不過最得我歡心非燒味莫屬,店內的燒味全是自家炮製,叉燒軟腍又入味,燒腩仔皮脆肉又不太肥,最適合如我般又怕肥又貪吃的人。吃過後靜靜的望著沙灘吹吹海風,喝杯熱燙的菊花茶,雖然有點「九唔搭八」,但又另有一番風味。

    區佩嫦評語:沙灘旁吃地道雲吞麵雖然有點格格不入,但雲吞和麵條又確實不錯,可能會成為不少駕車搵食一族的心頭好。

    生滾窩蛋鮮牛肉粥$55、酥炸蜆蚧鯪魚球$68 粥底以魚骨滾成湯頭,再加米熬成粥,味道鮮甜,吃時可先嚐粥本身的鮮甜味,然後將蛋搗爛,可吃出不同的風味。

    生滾窩蛋鮮牛肉粥$55、酥炸蜆蚧鯪魚球$68

    粥底以魚骨滾成湯頭,再加米熬成粥,味道鮮甜,吃時可先嚐粥本身的鮮甜味,然後將蛋搗爛,可吃出不同的風味。

    蝦籽鮮蝦雲吞麵 $42 麵條很彈牙,雲吞以四份蝦肉一份半甩瘦豬肉做餡,很爽很滑。

    蝦籽鮮蝦雲吞麵 $42

    麵條很彈牙,雲吞以四份蝦肉一份半甩瘦豬肉做餡,很爽很滑。

    窩心燒腩仔併叉燒 $128 燒腩仔難得地不算太肥,皮脆又不會過鹹,而叉燒則很軟腍,不錯。

    窩心燒腩仔併叉燒 $128

    燒腩仔難得地不算太肥,皮脆又不會過鹹,而叉燒則很軟腍,不錯。

    餐廳的天花吊著罩籬作裝飾,充滿玩味。
    餐廳的天花吊著罩籬作裝飾,充滿玩味。
    餐廳的調味醬料主要為本地品牌,分別用上鉅利的浙醋和余均益的辣椒醬。
    餐廳的調味醬料主要為本地品牌,分別用上鉅利的浙醋和余均益的辣椒醬。

    粥粉麵飯

    地址:淺水灣海灘道28號The Pulse一樓113號鋪



    发自我的 iPhone

    花花煲|HK Appledaily Supplement

    花花煲|HK Appledaily Supplement

    花花煲

    法國名牌鑄鐵鍋推出限量版花花形狀的煲,限售60個。於是商場外出現了奇景,有人漏夜排隊等派籌;有人衝線搶煲時摔倒在地,也沒有人停下攙扶;有人買不到,用標準港女腔嚷嚷:「我接受唔到囉!」用潑婦爛佬之姿態,去搶一隻花朵般盛放、顏色粉嫩、造型優雅的煲,實在是有點諷刺了。

    真奇怪,不就是煲一個嘛!好用的,買三幾個不同大小的,用來應付燜、煎、焗足夠了。作為一個廚具,煲的意義是用來使用,不是用來在fb展示換like的。但事實是,自從有了fb,煲,不再是躲在自家廚房的廚具,擺脫了錦衣夜行的命運,fb是它的T台,隨時可以做騷表演,誰的煲款式最齊全、顏色最齊備、數量最多、大大小小排列最壯觀、配件最多樣化……統統成為網絡做騷的條件。難怪有人稱它為「廚具界的LV」。漸漸地,正常的煲已不能滿足一眾晒煲(或晒命)人士的心態,他們開始暗暗較勁,比較誰的限量版、特別版更多。正如手袋一樣,實用功能漸被忽略,最大的功能是滿足人類虛榮心。

    其實,從實用角度出發,花花形狀的煲,使用和清潔時都不那麼方便就手,有多少人買回去真的會用呢?關於手袋,有個笑話是,下雨時港女是以身護袋的,袋若花了,港女會傷心欲絕。煲若日用夜用,用花了呢?

    mcwriter@appledaily.com

    高慧然昔日文章



    发自我的 iPhone

    【Lunchtime Reading】�考一分的茶餐�作家|HK Appledaily Supplement

    【Lunchtime Reading】會考一分的茶餐廳作家|HK Appledaily Supplement

    【Lunchtime Reading】會考一分的茶餐廳作家

    在茶記,葉健文試過被趕走,但堅持每天閱讀半小時。
    在茶記,葉健文試過被趕走,但堅持每天閱讀半小時。

    閱讀是眾人之事,不是文化人,也可以從書本中找到快樂。眼前這個他,會考一分,正規教育制度下的失敗者,但他愛讀書。遇上好書後,更養成習慣,天天在茶記無懼被趕走,坐夠半小時讀書,卒將童年回憶結集出版,今天,他吶喊:「我是茶餐廳作家。」

    這位「茶餐廳作家」叫葉健文,出過兩本散文集,叫《茶餐廳遇上的一個作家》,顧名思義,它要告訴你在茶記飲奶茶食碟頭飯的你,都可以書香伴飯,甚至成為「作家」。


    回望,七十後的他,學習路上跌跌碰碰,九十年代會考一分,只得中文科有分,幾經辛苦考入珠海學院社工系,畢業後,一九九五年開始做打工仔,從沒讀書習慣,「當時根本不太讀書,往後幾年,有興趣玩音樂、看影碟,偶爾買書,但沒多讀。」

    「讀書關我乜事」,一直是香港人的核心價值,他原本也是眾生之一,但最後一本好書改變了他,「二〇〇七年,因為看了電影《孤星淚》,於是買了雨果的原著《悲慘世界》回家,竟然一口氣看完,發覺原來自己都可以讀書有成。」

    坐茶記半小時讀書
    今天的他,從事青少年工作,每天會趁在茶記吃早餐的時候讀書,先花十五分鐘吃完,然後坐上半小時,細味文字的內涵,「試過被人趕走,但有時茶記阿姐會好奇我讀甚麼書,打開了話題。」他相信,只要有一本撼動人心的書,人人都能養成閱讀習慣。

     

    若然在茶餐廳,可以讀甚麼呢?「可以讀佘宗明的散文集《在我還年輕的時候》,有一篇叫〈我已經當我老豆死了〉,講述作者同老竇相處多年,沒關心對方,有次老竇幫他買盒飯,抽口雪茄就走,卻令作者浮現起『當老竇死了』的反思,並開始『懷念』起爸爸來了,從中反思父子關係。」


    他覺得,童年記憶,也適合在茶記咀嚼,「我推薦插畫家John Ho的《少年事件》,記錄了作者那些年的校園回憶,當中校花嫁了光頭佬的故事,好有共鳴,而最深刻的是畢業相變了樣,令我感受到,是時候捉緊這些改變,於是便把自己的童年回憶寫成書了。」

    現在的他,上班前讀散文、放假讀小說,長假期便與同樣愛書的太太,一起到台灣逛書店,回首會考一分,對他沒構成多大的「學習障礙」。

    插畫家John Ho的《少年事件》,讓你在茶記細味那些年。
    插畫家John Ho的《少年事件》,讓你在茶記細味那些年。
    佘宗明的散文集《在我還年輕的時候》,記述父子情。
    佘宗明的散文集《在我還年輕的時候》,記述父子情。
    《茶餐廳遇上的一個作家(二)》,由John Ho繪畫封底。
    《茶餐廳遇上的一個作家(二)》,由John Ho繪畫封底。

    攝影:林栢鈞、劉永發
    編輯:陳漢榮
    美術:孔文彬



    发自我的 iPhone

    �果日�- 「拉�之神」逝世 �留不忘迎客

    蘋果日報- 「拉麵之神」逝世 彌留不忘迎客

    「拉麵之神」逝世 彌留不忘迎客

    日本沾麵之父、東京人龍拉麵店「東池袋大勝軒」創辦人山岸一雄(圖),前日因心臟衰竭逝世,終年80歲;彌留時他仍喃喃說「歡迎光臨」,並囑咐弟子「要守住東池袋的味道」。


    400人排隊 6小時賣清

    山岸一雄1934年出生長野縣,父親早死,16歲就出城打工養家,1951年在好兄弟力邀下到東京做拉麵店學徒及開店。山岸1961年到池袋開設「東池袋大勝軒」,以沾麵打出名堂。


    沾麵原是店裏賣剩的「下欄麵」,員工沾上豉油湯底當一餐,卻引起客人興趣。山岸將麵條改良為彈牙「特製Morisoba」,份量加碼,配以酸甜湯底,一度創下400人在店外排隊、6小時賣清的驚人紀錄,被譽為「拉麵之神」。只是山岸因長期站着煮麵,40多歲雙腿就過勞患靜脈瘤,1974年為做手術一度休業;至86年愛妻去世又關過門,最後都在強烈要求下重開,並開始收徒聯營開店。店舖自2008年由大弟子飯野敏彥主理。


    日本《每日新聞》/《朝日新聞》

    上一則: 中國婦赴澳陷不倫戀 剪刀殺情夫孫及妻

    下一則: 老師示範心口碎大石 跣手慘變男人最痛



    发自我的 i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