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0日星期一

人民日报举实例称房价上涨须淡定 呼吁量力购房 - 杭州楼市 - 杭州网

 

人民日报举实例称房价上涨须淡定 呼吁量力购房

house.hangzhou.com.cn 2011年01月10日 09:39:14 星期一  来源:人民日报

    陆清云和胡育鹏生活在广州。小陆在一家著名的视频网站工作,小胡则做汽车销售。他们不是本地人,对这座城市,虽说不上处处满意,却有一处觉得舒心:住得挺好。

    “我们住天河城,市中心地段,相当于北京的王府井。面积75平方米,两室一厅,厅还挺大。离我们俩单位都近,去上班,哼着歌、散着步,10分钟准到。超满意!”

    陆清云,80后,和老公一起,租房过日子,到处去旅行。没车,没房,没钻戒,她却很幸福。

    这“超满意”的房子是租的。尽管月收入两三万,但这对80后小夫妻的信条却是:不买房。

    “我们认真讨论过这件事。”陆清云,这位2008年毕业的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说,“结论是:租房比买房更符合经济理性。”

    胡育鹏的阐释更形象:房子不是人生的保险箱。“谁能保证房价永远涨?高位买了房,跌了怎么办?看看美国、日本,不是没先例。如果有200万,可以考虑买;可我们没有,贷款买房,必须透支自己的发展前景,机会成本太高了!”

    小陆则算了一笔细账:假如选择买房,首先就得“啃老”。双方父母都生活在二、三线城市,毕生积蓄加一块儿不过三四十万。这一啃,立马啃个精光;然后,小夫妻这几年的积蓄,也得全拿出来;最后,每月的月供,就得把两人牢牢按住,如五行山下的孙猴子,再也动弹不得。

    “竭两代六口之力,舍夫妻事业空间,只换一堆砖头,而且未必增值,您说划算吗?”胡育鹏发问。

    “人的增值重要,还是房子增值重要?”陆清云补充。

    显然,他们选择了前者。2009年,他们各自换了工作,从北京转战广州,薪水翻了一倍多。

    有人说,自己的房子,住着才有家的感觉。

    “我就不赞同这个说法。非得天天看一遍房产证,才能确认:噢,这是我家?”小胡说。

    “有爱人,有书,养些植物,挂上朋友赠的书法,简单家具简单生活,这就是家。”小陆说。

    “郊区买房、每天赶路、累个半死,跟我们身居繁华、来去轻松、面积适宜比,哪个生活品质高?”

    两人都认为:千万别把人生困在一所房子里。

    “身边传来谁谁的房子又涨了的消息,我们从不眼红。他们的增长也只是数字,生活质量没有变化。我们追求的是充满未知的生活。我们有周游世界的梦想。20年后一回头,即便没赚到房子,但拥有了丰富的人生,那也没有遗憾。”

    一年里,由于生活负担小,他们去了成都、青岛、肇庆、珠海、香港、九寨沟旅游。明年计划去黄山和日本。“家长觉得我们去趟九寨沟花一两万太浪费,我说,嗨,不就是一平方米的房子吗?用别人的一平方米换我们的开心,这多划算!”小陆笑着说。

    陆清云闲下来,最爱的是旅游、读书、上网看视频。“我看过比尔·盖茨一个演讲,他自问:40年后,地球会变成什么样?我应该做点什么?40年后,他已经死了,可他没有拘泥于小我。我不羡慕他有钱,而羡慕他的这种大境界。我们要有精神追求,不要有意无意夸大生活压力,做它的奴仆,让它占据自我。”

    2009年8月7日,他们结婚。没有大摆宴席,没有买钻戒,没有车,也没有房,“裸婚”的他们,有的是乐观和希望。

    他们选择简单而洒脱的生活。

上海工薪族——王浩

    父母,不是用来“啃”的

    王浩,70后,在上海的河南人。坚持不啃老,省吃俭用,攒够首付,买了套92平方米的房子。

    “我在上海买房子,没向父母要过一分钱。”王浩很自豪。

    王浩,70后,河南人,工薪族。2002年,中南民族大学毕业,在上海一家通讯公司从事程序开发。一起到上海的,还有他女朋友。当年底,两人就结婚了。

    上海成家,举目无亲,没有住处,买套房吧。当时上海房价不高,每平方米也就3000元左右,可两口子刚工作,根本没钱买。

    “我是农民的儿子,还有个妹妹。因为家里困难,妹妹只念到初中毕业,就直接工作了。父母支持我继续读书,我已经非常感激了。自从工作以后,从来没想过再花他们的血汗钱。父母不是用来‘啃’的!”

    王浩的夫人,是他大学同学,湖北襄阳人。“她们家虽然在城里,但父母都是工薪阶层,供一个大学生也不容易了。”

    买不起房,两人就在女方单位附近租了一套小房子。30平方米的一室户,租金每月1200元。“房子不大,却很温馨,因为我们在一起。”王浩说。

    2004年初,夫人怀孕了。这下,王浩真正动起了买房的念头,孩子总得有自己的家吧!从此,他开始四处看房子。

    说起那段日子,王浩至今仍十分感慨。从3月到6月,不知走了多少路、看了多少房,自己都记不清了,“几乎每天都会抽时间去看,周末更是如此。”然而,没有结果,不是太贵,就是太偏,或者户型不好。

    一直到8月,有一次逛超市,门口有人发广告,说有个楼盘9月份开盘。虽然是中环外面,但离太太的单位不太远,就去看了看。两房两厅,92平方米,房价近80万,首付三成,咬咬牙还能承受。两口子一商议,就下定决心买了。

    首付大约24万元,加上契税等差不多要27万了。两人的存款加起来,20万元都不到。幸亏女方单位有房贴,他们申请预支了10万元。就这样,把首付款付了。

    王浩是个敬业的职工,做事认真、细心、踏实,职位逐步上升,薪水也随之增加。去年,王浩还把房贷提前还清了。

    一路走来,对于妻子,王浩常怀感恩之心:“没有她的支持,我会非常艰难。因为她和我一起打拼,我们才有今天。”

北京创业者——李勇

    有事业,一切都会有的

    李勇,80后,在北京的山东人。坚持先创业,然后再买房,经了风雨,成了事业,买了套100平方米的房子。

    “买套房子,升值再抛,虽然可以挣钱,毕竟不是事业,对个人成长的帮助也有限。”关于房子,李勇态度鲜明。

    李勇,80后,山东人,创业者。2003年,清华毕业,留在北京。2005年,自主创业。

    “我认为创业比较适合我。”当时,他与朋友拿到一笔风险投资,一起创办了一家网络公司。“我只给自己发3000元的月薪,其他的钱全部投进公司。那时,根本不会想买房。我始终认为,精力有限,财力有限,应该投在事业上。至于房子,早晚会有的。”

    人总要有栖身之所。既然不买房,那就租房住。租房的日子里,李勇两年搬了4次家。第一次由于想换个大点的房子租,第二次是因为房东不想租了,第三、四次是办公室换了地方,想离办公室近一点。

    创业者要付出的,远不止搬家的折腾。网络公司磕磕绊绊,很快就亏损关闭了。李勇却奋斗不止,他重整旗鼓,很快又办了一家服装公司,专营西服定制。这一次,老天也似乎格外眷顾他,业务风生水起,公司开始赢利。

    2007年底,公司运营稳定,手上也有钱了,李勇在北京五环以外买了套房子。“我买房子,没有‘啃’老。父母的钱,每一分都是辛苦攒下的,咱不能动!”

    为什么不在更好的地段买房呢?他说,买房只是为了住,如果投入过多,就会影响事业。

    公司做起来后,李勇趁热打铁,投资了一家下游工厂。然而世事变幻莫测,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李勇受到冲击很大。

    “一下子就陷入困境了,员工工资发不出,只好到处筹钱。我把车都卖了,差点就卖房了。”李勇说。

    还好,危机总会过去,他也挺过来了。如今,李勇又开始在商业版图上开疆扩土——创办了一家内衣B2C公司。

    对于当下年轻人急迫买房的心态,李勇也很理解,“每个人都有现实问题,最后看用什么方法去解决。”

    只是,他有一句忠告:“男人立身于世,最终要靠事业。并且,有事业,一切都会有的。对此,我坚信不疑。”

人的发展更重要(民生观)

    人生,就是一个选择接着又一个选择。

    先长本事还是先买房子?靠啃老还是靠自己?租房还是买房?在房价不断上涨的时候,这些选择难题,让许多年轻人纠结。

    也有并不纠结的。王浩“熬”出了房子、李勇“创”出了房子、陆清云“租”出了快乐。三个人的城市各不相同,三个人的故事各有千秋,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点:不啃老,靠自己,靠奋斗。

    这样的选择值得尊敬。

    人生比的是成长速度,而非起点高度。大多数年轻人都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一旦超前消费、过早买房,背上了房贷压力,就会影响培训进修等人力资本的投入,职业规划也可能因此改变。许多人在背上房子的“重壳”后,或许要因此放弃一些重要的发展机会,甚至影响个人成长和人生轨迹。

    看国内,坚持不啃老、坚持奋斗、先立业再买房者,大有人在;看国外,首次买房的平均年龄,法国为37岁,日本、德国为42岁,美国人也在30岁以上。而据统计,2010年北京首套房贷者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中国的年轻人是否急了点?

    人生要向上,不只比财富,也比对社会的价值。房子的财富效应短期内被放大,松懈了大家的风险意识,也改变了人们评价标准里的要素结构。年轻人超前买房,就好比跑得正欢的兔子,背上了厚重的龟壳,变得乌龟般步履蹒跚。而兔子该展示的,终该是奔跑速度,并非龟壳大小。

    人生不全比成就,还比生活、比幸福。莫泊桑《项链》里的骆塞尔太太,为了一条满足虚荣的假项链,放弃小康生活和10年的青春。同样的道理,不顾实力,超前买房,只会逼自己成“房奴”。而牺牲生活质量、降低幸福指数的结果,到头来会不无荒凉地发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房子只是一堆砖头。

    因此,对那些积蓄尚不够、工作不稳定、收入变动大的年轻人来说,“先租后买、先小后大”,未尝不是一个好选择。

    革故鼎新,理念先行。我们需要健康的住房消费理念,缓解当前购房压力年轻化、购房需求提前释放的惯性。

    好的消费理念,也需要好的消费环境。一方面,房价不能疯涨,房价预期要稳;另一方面,租赁市场不能乱,租房住着要踏实。加大供应、稳定房价、规范市场,政府还要更加给力。

    对年轻人来说,不妨多些耐心,多看长远。房子固然重要,人的发展才是根本。

作者:李智勇 编辑:袁芳

人民日报举实例称房价上涨须淡定 呼吁量力购房 - 杭州楼市 - 杭州网

2011年1月9日星期日

考官不坐你身旁 杭网记者同车体验智能化路考(图)-杭网原创-杭州网

 

考官不坐你身旁 杭网记者同车体验智能化路考(图)

2011-01-09 17:46    杭州网

这就是新投入使用的路考车辆,已经从桑塔纳换成了朗逸。

王薇是首轮智能化路考中第一个拿到驾照的学员,她的成绩是满分。

记者从杭州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获悉,我们俗称的“路考”,也就是驾考中的科目三考试,今天开始启用智能考试系统。交警考官监考将不再坐在副驾驶里,通过监控车注视考试车中的实时信息。

根据今天下午首次考试来看,学员对这个新系统还需要熟悉的过程,首轮考试中就有多名学员没有通过,需要补考。

    智能化考试系统目前进入试运行阶段,由学员考前抽签决定是否参加智能化考试。预计今年5、6月份,所有考试学员都将使用该系统进行路考。

考试评判规范化

    结合考试车车载设备采集的里程、车速、档位、发动机转速、离合器、制动器等70多个数据、60多个路考评判点的自动评判,完成对驾驶人的综合打分,考试评判更加规范。

考试结果公正化

    交警考官监考不再坐在副驾驶室了,却在监控车里注视这三路从考试车实时传输的考试视频图像,避免考试员与学员的直接接触考试过程公开、公正、透明,减少了人为的干扰,客观反映出学员的真实道路驾驶技能水平。

    帮助学员克服心理压力

记者在对考场学员的随机采访中了解到,许多人都有补考的经历,其中因“考官在边上心理压力过大”原因未通过考试的不在少数。而该系统的启用改变了民警“跟车考试”的传统概念,车管所专门聘请培训单位的教练员作为“考试安全监督员”坐在副驾驶室,行使安全员和考试监督员双重职能(不参与考试打分),这样即增加了学员的自信心,又能减少考试心理压力。

考试效率最大化

    过去,路考时1辆考试车须配备1名考试民警,1个工作日下来,8辆考试车配备8名民警考官,只能进行400人的路考;而启用智能考试系统后,同样的单位时间内、同样的工作量,仅需在监控车上配备1-2名民警和工作人员即可完成,大大提高了考试的工作效率。

考试方式随机化

    据悉,目前杭州设置了转塘、城西等5个考试区域,智能化考试系统中输入了实际道路的地理和交通信息,考试区域可以实现随机安排;遇交叉路口,考试系统随机下达通过路口的左转、右转、直行等指令,改变了以往“单一路段”考试模式,使考试环境更加贴近实际驾驶环境。

考试管理信息化

    智能化系统自动进行考试分组并予以公告,考试结果自动传输,考试过程全程监控,考试信息全程记录,提高考试信息化管理的科学性。

驾照核发现场化

    学员只要考试合格后,在路考监控车上便可完成驾照现场核发,并免费发放“实习标志”和新手上路等交通安全学习资料。

下页提示:记者同车体验路考 80分及格 不要让危险动作害了你(图)

   记者同车体验路考 80分及格 不要让危险动作害了你

小李上车考试,她身边坐着的是安全员,不是考官。

安全员需要凭证上岗,一般都是教练员,可以是自己的教练坐在身旁。

安全员上车前,要签署这样一张“注意事项”。

    首轮考试四辆车子,记者坐上了04号考试用车,学员小李参加考试,旁边坐着安全员一名。

    通过记者的观察发现,在小李的考试过程中,安全员基本没有说话。而考试指令也全部由电脑发出,小李根据语音提示就可以完成考试了。

    整个考试过程,语音提示一共出现了11次。这个女声听上去颇为亲切,发音清晰而响亮。小李考试中的这11次语音提示,分别为如下:

    1、“模拟夜间灯光”。这在过去的路考中,是抽考的。而现在,灯光的使用被放在了第一项,学员一上车,就要按照语音提示,完成灯光的切换动作。

    2、“通过公交车站”。这是一个模拟的公交车站,路边立着一个牌子。小李在考试路程中两次经过公交车站,语音都给予了提示。按照标准操作,这里需要减速通过。

    3、“前方路口右转”。出现这个语音提示时,小李已经快开到了路口,她的前面还有另外3辆考试车辆在排队等待通过红灯。小李打开右转向灯,慢慢地转了过去。

    4、“前方路口左转”。当下一个路口已经出现时,语音提示都会提前告知你下一个动作,是直行还是转弯。小李在考试中就听到了两次“前方路口左转”。

    5、“变更车道”。听到这个提示时,千万要留心你所在的路况。必须在可变车道的情况下,再选择变更车道。比如,当你两边都是实线车道时,这是尽管听到了变更车道的提示,还是要选择不变道,等到出现虚线可变车道时,再变道。

    6、“学校区域禁止鸣号”。听到这个提示,要减速慢行,当然,也不要按喇叭。

    7、“前方路口直行”。这个操作是比较简单的,但是需要提醒的是,通过路口时,一定要左右观望路况,在驾驶室的前上方,装有两个探头,考官是可以通过这两个探头观察到学员的情况。

    8、“前方请选择合适地点掉头”。听到这个提示,也就是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地点掉头,同时还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机,需要等待的时候,就等待,切忌抢着掉头,等待中,也要注意操作手上、脚上的动作,小李就在等待掉头的时候,离合器一松,熄火了。

    下一页:小李为啥只得了70分?她失误在什么地方?

    小李为啥只得了70分?她失误在什么地方?

智能化路考车辆的副驾驶安装有一个显示屏,显示考生信息。

智能化路考监控车,考官就在这里监控。

考试学员的信息,都显示在监控车的屏幕上。

    小李的考试很快结束了,她靠边停车以后,安全员在操作屏上发出了考试终止的信号。过了几秒钟,一个女声语音提示又开始说话了,“她”开始宣读考试结果,结果是小李没有通过考试,失分30分,她得了70分,及格分是80分,所以小李需要补考。

    “她”把小李失分的原因也读了出来,我听到的有:起步挂错档、档位选择不合适等等。

    这令我有些出乎意料,我原本以为小李没通过的原因是最后熄火了,可是连档位选择不合适这样的失误,也被扣去了10分。我当时坐在车上的感觉,就是小李开得有些慢,偶尔出现了拖档的感觉。但以我过去驾考的经验,这样的情况,只要顺利开完,考官一般是酌情扣分,而现在的智能化路考,可谓是“铁面无私”,真是一点错误都不能犯。

    后来,同行的记者中也有人选择上车试了一把,有的老驾驶员在人行横道线前没有慢行,直接就被刷了下来。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智能化路考中,这一条可谓铁规,一定要慢行。一旁的交警也表示,这些规范化的操作,养成了习惯,对今后学员拿到驾照后上路都是一种安全保证。

    记者请教了专业人士,在智能化路考中,有六项内容是必考的:上车准备、起步、直行、变更车道、通过路口、靠边停车。

    据悉,智能化考试系统目前进入试运行阶段,由学员考前抽签决定是否参加智能化考试。预计今年5、6月份,所有考试学员都将使用该系统进行路考。

    抽到智能化考试的学员,都有机会先上车模拟一次。一般情况下,一个教练带的一车学员,有半天的模拟时间。

来源:杭州网    作者:记者 徐洁 通讯员 马进    编辑:徐洁 

考官不坐你身旁 杭网记者同车体验智能化路考(图)-杭网原创-杭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