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6日星期五

圣马丁岛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圣马丁岛[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至: 导航搜索

Saint martin map.PNG

LocationSaint-Martin.PNG

圣马丁岛荷兰语:Sint Maarten;法语:Saint-Martin)是位于加勒比海东北部的一个岛屿。圣马丁岛面积仅88km² ,却分属于荷兰法国两个国家,其南部属于荷蘭的海島領地,北部则為一法属海外行政区域 Collectivité de Saint-Martin。圣马丁岛法国部分面积53.20km²,人口33,102(2004年),主要的城镇为马里戈特(Marigot);荷兰部分面积34km² ,人口33,119(2004年),主要的城镇为菲利普斯堡(Philipsburg)。

歷史[编辑]

哥倫布1493年第二次橫渡大西洋時首次見到該島,並以當日11月11日的主保聖人都爾的聖瑪爾定命名該島,是為「Isla de San Martín」。雖然哥倫布宣稱此地為西班牙領地,但他從沒在此登陸,而西班牙也不急於在此建立殖民地。

相反法國荷蘭則覬覦此島:法國欲要殖民百慕達千里達之間的島嶼,而荷蘭則發現聖馬丁島可以作為巴西新阿姆斯特丹(今日的紐約)兩塊殖民地航線的中途補給站。荷蘭人輕易在1631年設立定居點,並建立了阿姆斯特丹堡抵禦入侵者,荷屬東印度公司開始在島上經營鹽礦。法國和英國人也紛紛在島上設立定居點,令西班牙人發覺聖馬丁很搶手。西班牙藉八十年戰爭1633年一舉攻佔全島,並將其他國家的殖民驅逐。

荷蘭人此後發動數次攻勢企圖奪回該島未遂,直至1648年八十年戰爭結束,西班牙承認荷蘭獨立,並因無法盈利且無需在加勒比海的海軍基地而放棄聖馬丁島,法荷兩國的殖民者分別自聖基茨圣尤斯特歇斯岛回到島上。雙方經過數輪衝突,發覺都無法將對方驅離該島,因此在1648年在島上的協和峰簽署和約,瓜分聖馬丁島,而法國更在該島對開海域部署海軍軍艦,以恐嚇荷蘭人給予他們更多土地。但和約簽署過後至1816年,法荷兩軍在島上依然衝突不斷,更曾修界16次,更因法荷兩國數次和英國交戰,而導致全島被英軍佔領。而現時的劃界在1816年成形,法佔區54平方公里,荷佔區41平方公里。

西班牙人最先將黑奴帶到聖馬丁島,但人數直至島上出現棉花煙草甘蔗種植園,奴隸人數才急劇上升,並超越奴隸主的人數。由於受到殘酷對待,奴隸們曾發動叛亂,而壓倒性的人數優勢令奴隸主無法忽視,法屬聖馬丁在1848年7月12日廢除奴隸制,荷佔區在15年後也廢除了。

圣马丁岛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比特币的"挖矿"生意_另类投资_投资理财频道_全景网

 

比特币的"挖矿"生意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6日 05:19 作者:严湘君

  不论是不是理想中的货币体系,至少目前,围绕着比特币挖掘衍生出的一条产业链,足以令其信奉者“疯狂”。

  比特币溯源

  早在1982年,密码学家大卫·乔姆就提出了匿名网络支付系统的设计思想,但直到2010年,才由一个化名为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的神秘程序员完成分布式电子货币的程序构建,并发表了一篇名为《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的论文,比特币从此诞生。

  事实上,比特币符合弗里德曼描绘的“技术系统发行货币”的想法。一组“挖矿”的程序自发产生货币(或者说不断更新账户体系),并且受到总量的控制。

  这套系统“去中心化”,基本不能被人为控制,除非他控制了系统中运算能力的50%以上。

  比特币的工作原理表面上看来和普通的网银系统非常类似,但实际上这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普通网银的交易信息会被保存在中央服务器上,比特币社区中的交易信息却是分散保存在比特币网络中的每一台计算机上,即所谓的分布式P2P(点对点)电子货币。

  这样的设计至少有两个好处:首先,即使黑客攻击了网络中的某个或者多个比特币用户的计算机,整个比特币网络的安全与稳定性也不会有影响;而且由于大部分计算机上都保存了完整的交易信息副本,这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查看历史交易数据,历史账单公开透明使造假十分困难。

  比特币网络中既没有保存交易总账的中央服务器,也没有传统意义上负责货币发行的中央银行。负责比特币“发行”的人被称为“矿工”,比特币的发行过程被形象地称为“挖矿”,而比特币发行的实质则是“抢着记账”——“矿工”以计算力争夺交易数据记账权并获得相应的报酬。

  比特币网络中每产生一笔新的交易信息都会对全网广播,大约每10分钟产生一个区块,区块里包含了这10分钟内全球被验证的交易,“矿工们”将这些交易数据打包(实际是在进行复杂的哈希值计算),并嵌入到已经形成的区块链中。谁能够最先算出符合条件的最小哈希值谁就能得到一定数量的比特币。

  在比特币诞生的最初期,只要有一台连在网上的电脑,通上电,任何人都能生产比特币。看上去非常不劳而获,对吗?但这种状态维持的时间很短。现在,要生产一个比特币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由于区块哈希值的计算非常复杂,只能通过最原始的穷举法(密码破译方法,将密码逐个推算直到找出真正的密码)进行,这就令计算机的计算力成为唯一能够左右谁能得到比特币的因素(更准确地说,还要加上一点运气)。随着计算机计算力的不断提高,以及能挖的比特币越来越少,“矿工”间的竞争也日渐白热化,普通计算机根本没有办法挖到比特币。

  既然挖比特币拼的主要是“装备”,那么觊觎装备市场这块蛋糕的人自然不在少数。就像19世纪50年代末美国旧金山的淘金热孕育了牛仔裤巨头李维·斯特劳斯(Levi Strauss)一样,比特币的流行也催生了众多专门生产“矿机”的公司。

  “矿机”生意兴起

  “几个星期之前,我们收到了一封附带PDF文档的邮件,PDF中是一些在中国的阿瓦隆(Avalon)团队成员的信息。这封邮件声称,如果我们再不发货,他们将把这份PDF文件泄露出去。我们选择无视这种要求,因为PDF文件中的内容已经过期了,有些甚至是错误的信息。这是一个低级的威胁。”8月9日,阿瓦隆的负责人郭义夫打破了数周的沉默,在阿瓦隆官网上发表了这一声明。

  阿瓦隆是一家芯片研发制造商,它几乎垄断了整个比特币的挖掘芯片市场。由于该公司之前批次的矿机和芯片都只是期货,因此,过去一段时间里,关于阿瓦隆是否有能力准时完成上万个芯片订单并发货的怀疑在比特币社区被炒得沸沸扬扬。上述声明正是在这一需求远大于供给的情况下发出的。

  “目前比特币矿机行业仍然是卖方市场,就像芯片制造厂商英特尔一样,他们的利润几乎是整个产业链中最高的。”校内网(现“人人网”)联合创始人之一、ASICME矿机项目的发起人杨曜睿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独立的芯片是无法立即使用的,它们需要被安装在印刷电路板上,组装成所谓的“矿机”,而杨曜睿和他的团队做的正是这项组装工作。

  “组装‘挖矿机’的公司就是组装代工厂,与芯片商相比,利润远远不如后者。但相应的,代工组装技术门槛相对较低,投入也较少,所以竞争比较激烈。尤其是国内,不正当竞争尤甚,因为大家基本上都是在卖期货,就会出现某厂商对另一厂商肆意攻击,甚至煽动不明真相的客户故意制造各种麻烦。”杨曜睿对本报记者说。

  目前,全球销量最大的“矿机”生产商是美国的蝴蝶实验室。“如果阿瓦隆新一代的芯片能准时到货,组装“矿机”的毛利润将在30%左右。”一位比特币资深爱好者告诉本报记者。

  自2013年6月2日上线以来,截至7月31日,短短两个月的时间,ASICME“矿机”已经卖出了500台,其销售总额达到了1500万元。杨曜睿说,挖矿机的售价在每台3000元左右,按照当前计算力增长速度和汇率来计算,购买‘矿机’的用户可以在几个月内赚回投资的钱。

  “虽然‘挖矿机’在短期内仍属于利润较高的产业,不过,比特币‘挖矿机’生意的好时光可能就这一年,预计不久将会同现实中的金矿开采一样,投入与产出会有一个利润的平衡点,不再是所谓的暴利。”杨曜睿对本报记者说。

  目前杨曜睿和他的团队已经开始实施比特币钱包的项目。“比特币应用才是真正的未来,只有比特币相关应用真正流行起来,比特币才会有更多的价值,这个行业才会发展得更好。”杨曜睿如此看待比特币世界的未来。

比特币的"挖矿"生意_另类投资_投资理财频道_全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