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8日星期三

人民日报刊文谈《马关条约》与钓鱼岛问题_网易新闻中心

 

人民日报刊文谈《马关条约》与钓鱼岛问题

2013-05-08 05:01:49 来源: 人民日报(北京) 核心提示:人民日报5月8日刊文指出,《马关条约》签订时,台湾以及附属诸岛(包括钓鱼岛列屿)、琉球等被日本夺走。但二战后,《马关条约》被废除,日本承认了《开罗宣言》等规定,因此不仅台湾及其附属诸岛(包括钓鱼岛列屿)、澎湖列岛要回归,琉球问题也将可再议。

1972年日本外务省发表《关于尖阁列岛主权的基本见解》,声称:“该列岛向来构成我国领土西南诸岛的一部分,而根据明治二十八年五月生效的《马关条约》第二条,该列岛并不在清朝割让给我国的台湾、澎湖诸岛内。”这成为日本所谓拥有钓鱼岛主权的依据之一。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关于《马关条约》及其第二款

《马关条约》第二款第一项、第三项对同时让与的辽东半岛、澎湖列岛的地理范围有明确的界定,为什么仅对“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进行了模糊表述?从日方公开的有关《马关条约》交涉议事录的记载,我们可见日本政府在条约中模糊处理台湾附属岛屿的用心。

1895年6月2日中日签署《交接台湾文据》前,关于台湾附属各岛屿包括哪些岛屿,成为双方讨论的焦点。当时日本公使水野弁理和清政府全权委员李经方之间讨论的纪要收录于日本公文书馆,并见于日本学者滨川今日子所著《尖閣諸島之領有論点》一文中。在会谈中,李经方担心日本在日后将散落于福州附近的岛屿也视为台湾附属岛屿而对中国提出岛屿主权要求,于是提出是否应该列出台湾所有附属岛屿的名录。水野回复说,如果将岛名逐一列举,难免会出现疏漏或涉及无名岛屿问题,如此一来该岛将不属于日、中任何一方,从而带来麻烦;有关台湾附属岛屿已有公认的海图及地图,而且在台湾和福建之间有澎湖列岛为“屏障”,日本政府决不会将福建省附近的岛屿视为台湾附属岛屿。鉴于日方的表态,李经方同意对台湾附属各岛屿不逐一列名的处理。

水野谈话表明,日本政府承认台湾附属岛屿已有公认的海图及地图,因而不需要在接管台湾的公文中列出钓鱼岛列屿,从这一点看,日本政府实际上承认钓鱼岛列屿是台湾附属岛屿,因为钓鱼岛列屿在公认的海图及地图上早已标明它属于中国;另一方面,这段对话还表明,日本政府会谈代表水野有意隐瞒另一个事实,即在《马关条约》签署前3个月,日本政府已召开内阁会议秘密将钓鱼岛编入了冲绳县。

1885年至1895年的10年间,冲绳地方政府一直图谋建立“国标”,从而将钓鱼岛纳入其管辖范围,但日本政府鉴于钓鱼岛为“清国属地”,一旦建立“国标”,恐引起清国警觉和争议,因此始终未予核准。当甲午战争日本即将获胜之际,日本政府感到攫取钓鱼岛列屿时机已到,于是在1895年1月14日召开内阁会议,秘密决定:钓鱼岛等岛屿“应按照该县知事呈报批准该岛归入冲绳县辖,准其修建界桩”。事实上,关于在钓鱼岛修建界桩,冲绳县并未立即执行。据井上清教授披露,直到1969年5月5日,冲绳县所属石垣市才在岛上建起一个长方形石制标桩。日本内阁会议的这一决定是密件,过了57年后,于1952年3月在《日本外交文书》第二十三卷对外公布,此前清政府以及国际上完全不知情。

既是如此,在很长时间内,日本政府并未公开宣称对钓鱼岛拥有主权。1896年3月日本发布名为《有关冲绳县郡编制》的第十三号敕令,明治天皇并没有将钓鱼岛明确写入。而第十三号敕令却被日方视为其拥有钓鱼岛主权的依据之一,显然是欺骗世人。

日本“窃占”钓鱼岛绝非什么“和平方式”,而是近代殖民侵略的产物,是甲午战争中日本战略的一环。正是基于侵华战争胜券在握,日本内阁才抢先窃据钓鱼岛,接着才有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正是通过《马关条约》,日本力图以所谓条约形式,实现其对钓鱼岛“窃占”行为的“合法化”。这一历史过程是清楚无误的,是史家的共识。

人民日报刊文谈《马关条约》与钓鱼岛问题_网易新闻中心

吴官正退休后自学铅笔画 写打油诗批"脏官"(图)_网易新闻中心

 

吴官正退休后自学铅笔画 写打油诗批"脏官"(图)

2013-05-08 04:40:40 来源: 中国江苏网 吴官正:上访人群确有极少数“老油子”
吴官正铅笔画《良官赋》。 南都记者 葛倩 翻拍

南都讯  “闲时走走、看看、想想、议议”,正是中央政治局原常委、中纪委原书记吴官正退休生活的写照。这些所见所闻、所忆所思近日集结成册,命名《闲来笔潭》,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讲述了为官从政之道和人生哲理。

“早退晚退都要退,晚下不如早下”

《诗经》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在吴官正看来,作为政治人物,都有善始,但有个好结局则不容易。新老交替是自然现象,“早退晚退都要退,这把年纪了,晚下不如早下。退下来,对党、对国家有好处,对家庭、对自己也有好处”。于是,退休后的吴官正过着平淡的生活,自称“心情闲适,遇事从容以对”。

理工科出身的吴官正喜欢读书,也一直有写作的习惯。仅人民出版社就出版过吴官正的三本书,均为工作文稿。退休后他依然保持本色。在夫人张锦裳的提议下,他将“闲时走走、看看、想想、议议”的诸多所得记录在笔记本上,数量多达40余本,记录了吴官正的童年记忆、求学经历及部分工作回忆。用他的话说,“用来打发时光,咀嚼其中滋味,找些人生感悟”。

鉴于此前的合作,人民出版社再次找到吴官正,希望能将文章集结成册。据人民出版社政治一部主任张振明介绍,吴官正亲自挑了百余篇文章,交给工作人员打印,然后交给了出版社。他将此文集取名“闲来笔潭”,即“写的东西像一个潭。一般不大,深浅也无标准”。

“闲来涂鸦”自学铅笔画

写作之余,吴官正还操起了画笔。今年春节,吴官正在济南小住期间,接受夫人建议,开始研习铅笔画。他没有请方家指导,也没找专著钻研,不讲究技法,不分门别类,也不拘泥题材,全部率性而为,自谓“闲来涂鸦”。

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等,揭示的则是为人、为官哲理。比如“良官赋”一图,鸟儿引吭高歌的是一首题为“良官骂脏官”的“打油诗”:“我穿此袍十多年,业精于勤苦当甜。你无点墨靠送钱,编织关系滥用权。贪污受贿骨头贱,常说假话上下骗。道德败坏天人怨,判刑坐牢退民田”。而“蜻蜓点水”一画,则以“出淤不染”反映了民众的愿望:“民心思莲子,出淤泥不染”。

截至前天,吴官正习画整整100天,创作了百余幅作品。《闲来笔潭》一书中配了40多幅插画,用的正是吴官正的铅笔画。张振明转述中央美院一学者的话称,吴官正的画作“很有天分”。

五张毕业证照片忆求学路

《闲来笔潭》还收录了一篇通过5张毕业照片回忆求学之路的文章。

吴官正在文章中写道,小学毕业证书上的照片,剃了个瓦片头,似乎向人炫耀说,土改时,人民政府分给我家瓦房,不再住茅草屋了,头顶上的这片瓦可以作证。不过那张照片“脸部是皮包骨、棱角清晰的孩子相。之前没照过相,第一次摆姿式,显得很不自然;龇牙咧嘴,好像饿狼吃食,没个看相”。余干初中毕业证书上的照片,头发有些乱,比3年前“一团茅草”盖在头上好了一些,脸还是那样瘦、那样黑,嘴巴还是张开的,但牙齿外露已不太显眼。鄱阳高中毕业证书上的照片,发型是与时俱进了,但因长时间生病,样子更难看,像个捡垃圾的,面无表情,病态木讷,毫无精神。清华大学毕业证书上的照片则“发型在大城市都不算落后,脸上长了点儿肉,表情还比较自然,也有点儿自信的样子”。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证书则是后来补发的,那时他已工作数年,“看上去像个年老学生”。

出身贫苦的吴官正,其求学路带着传奇色彩。吴官正认为,这些照片从细微处见证了共和国历史的变迁:“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党和政府重视教育,资助学子。只要个人努力,考取了中学、大学、研究生的都能完成学业,怎么能不为今天的青年、为祖国的明天而欣慰!”

“如果群众有日子过不去,信访是控制不住的”

吴官正回忆山东工作的文章说,信访部门是个“窗口”,从这里能看出群众的情绪,看出基层的工作;信访工作是个“安全阀”,做好了能消解老百姓的怨气,减轻维护社会安定的压力。“如果群众有日子过不去,信访是控制不住的。在上访的人群中确实有‘老油子’,但毕竟是极少数。有多少吃得饱饱的、喝得足足的、高高兴兴的人,整天跑到省里上访呢?”

吴官正退休后自学铅笔画 写打油诗批"脏官"(图)_网易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