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0日星期二

�果日�- �持�� - �克

蘋果日報- 堅持網購 - 邁克


堅持網購 - 邁克

巴黎住所附近開了家有機市場,最近終於養成頻頻光顧的習慣,東西雖然貴一點,不過吃得比較安心。為了鼓勵顧客少浪費塑膠,收錢機旁邊掛了環保袋待沽,初初沒留意,後來發現除了布袋還有網袋,那鋪亂買唔等使雜物的癮馬上被勾起。可能在不知道哪部新浪潮或者舊浪潮電影亮過相吧,我一直把這件阿婆時代的編織物視作法國特產,多年前跟男友下鄉探親無意中在街市見到一個米白色的,發現寶藏似的大呼小叫,慘遭成村農夫農婦恥笑大鄉里,隔幾年又找到紅的和黑的,毫不考慮全部收購。本來常常使用,可惜誘惑太多,買餸籃大大小小不下七八個,只得採取輪班制,漸漸被淘汰掉。有機鋪賣的磚橙色和海藍色實在明麗,每回付賬之後我都停下檢察,存貨永遠充足,也就不緊張,告訴自己下次才買不遲。


資深張迷應該知道,網袋在偶像的小說與散文皆出現過,造型是否和法式一模一樣不得而知,但在三四十年代曾經侵佔上海的摩登則毋庸置疑。為什麼我說摩登呢?《中國的日夜》寫嬌生慣養的作家上街買菜,「我拿着個網袋,裏面瓶瓶罐罐,兩隻洋磁蓋碗裏的豆腐與甜麵醬都不能夠讓它傾側,一大棵黃芽菜又得側着點,不給它壓碎了底下的雞蛋;扶着挽着,吃力得很」,頗有落難公主風範。那麼需要遷就,表示其實不很實用,同一篇文章裏的專業家務助理員,買粉絲挽的便是菜籃,小女孩則「拈着個有蓋的鍋走過,那鍋兩邊兩隻絆子裏穿進一根藍布條,便於提攜」,我們走在潮流頂尖的愛玲小姐捨易取難堅持「網購」,當然是因為網袋比較配合身份。



�果日�- 人隔蓬山 - 陶�

蘋果日報- 人隔蓬山 - 陶傑
人隔蓬山 - 陶傑

看完「永遠的O」,再看山田洋次的「東京小屋」──一個戰爭時代的下女(這是時代的稱呼,不叫「女傭」,或者「家務助理」),在一座品味的中產家居,目睹了女主人與一個設計師的婚外戀,不止一場主僕,下女跟女主人建立了友誼,她為女主人隱瞞,最後,女主人叫她帶一封信給情人。

電影講兩個女子在一個戰爭時代的感性:當日軍攻陷南京,女人很歡喜,都想戰爭快要結束了,到時物價就會降下來,電影裏的「東亞聖戰」,不但由日本人當時的角度,而且還以日本婦女當時的情感角度。

如果香港人竟然從中看出了「反戰」,是一種誤會──不要忘記,張愛玲在中日戰爭之中,關注的衣服,食物,男女愛情,跟「東京小屋」裏的兩個女主角的生活世界一樣。女人對於「愛國」並無興趣,女人永遠首先喜歡愛情。張愛玲都因為沒有在那個時代優先「書寫」民族存亡,都被視為「漢奸」。

如果張愛玲是「漢奸」,那麼山田洋次的「東京小屋」何來「反戰」?不要忘記,戲中的東京小屋摧毀於美國的轟炸機,戲中的女主人,為美國空軍所殺。下女老來,憶述痛苦,與反戰與否無關,她沒有為大和民族掀起一場戰爭而懊悔,她懊悔的是自己沒有把一件閨密的小事,明明答應過的做好。

「東京小屋」有沒有「反戰」,無關宏旨。看這齣戲,要超越戰爭,「東京小屋」的情味,很李商隱:「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幾萬重」,是女主人的心境;「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是下女畢生的回憶和遺憾。


李商隱的無題,寫的是愛情,「牛李黨爭」只是背景,乃將其一時庸俗的政治擱進去。同理,「東京小屋」講的是愛情和忠誠,戰爭只是背景。這樣看,你的心靈,會得到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