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8日星期一

笑到最後:今年樓價兩個睇法 - 高明

笑到最後:今年樓價兩個睇法 - 高明

笑到最後:今年樓價兩個睇法 - 高明

2016年11月06日,本欄力排眾議指「辣招令樓價再升一成」,當時中原城市指數143.68點,至2017年底,已升至165.02點,升幅接近15%,遠超預期。每次加辣,客觀結果就係令二手供應減少,挾升只係時間問題。辣招推出超過七年,每次加辣後樓價例升,假設你想賣樓,你會唔會平賣呢?
稅制傾斜樓市係一個重要因素,舊年令大部份睇淡嘅專家跌眼鏡嘅主因係,港股出現慢牛,牛市等同所有資產冇緊急套現嘅需要,只要買盤繼續出現,樓價就挾得起。
至於今年樓價點睇,高明至少有兩個睇法:一、騰訊(700)見439.6蚊後暴跌係一個轉捩點,下跌後由400蚊開始每十蚊出現一次血肉長城,從買盤數量推斷已經有大量散戶上車買騰訊,估計持貨至今。
如果騰訊繼續升,隨時去到高位股轉樓,而最低限度都唔會沽樓,肯定會推高樓價。但係萬一今年港股出現牛三,高位變熊,呢批創新高後暴跌先肯買嘅投資者,肯定會越跌越買騰訊,到熊市持續,可能出現流動性危機要賣樓套現。所以今年樓市取決於港股,只要唔出現股災,樓市唔會出現跌浪。
二、高明亦都寫過,樓市見頂理論價,就係二手市場400萬元以下樓盤消失,最牛理論價就係炒至600萬元以上。2017年400萬元上車已經等同到價,高明預測,今年普遍二手上車盤會炒至接近600萬元,因為港股大牛市會影響置業人士情緒,見股市瘋狂就會覺得買資產有逼切性,令樓價挾得更快。
另外,亦都不得不留意,林鄭月娥政府會唔會減辣,減辣表面上好似吸引炒家入場,實際上炒家唔會咁笨升咗十年先入場接貨,反而大把二手樓持貨者等緊食糊,一旦減辣供應一定大增,港股大牛市仲可以頂多陣,如果「股災+減辣」同步出現,到時係點?梗係到時先算啦,依家順勢繼續坐順風車好過。



...................

圓方集:政權的殘暴 - 張宗永

圓方集:政權的殘暴 - 張宗永

圓方集:政權的殘暴 - 張宗永


蔣介石(右)在淞滬大戰國軍損失慘重,但卻在軍閥群中確立了領袖的地位。
互聯網圖片

「一地兩檢」本應是好事一宗,特區政府本來可以挾民意自重,給反對派來個下馬威,但是中央選擇用最粗暴的方法去推銷,權力之「得理不饒人」實在可怕!
這個假期看了三本書, 整體印象是:政權是很可怕的動物。我看的三本書是:
1)章詒和《伶人往事──寫給不看戲的人看》;
2)吳學昭的《吳宓與陳寅恪》,作者吳學昭是吳宓的千金;
3)郭岱君主篇的《重探抗戰史──從抗日大戰略的形成到武漢會戰》。
三本書的內容分別是關於戲劇、學者和戰爭。時空由民國初年到文革。
先說《伶人往事》。本書描述一些對於非京劇迷來說比較枯燥的人和事,也寫得非常生動,書的重點是這些在舞台上響噹噹不可一世的名角,如何和中共這個新政權交往,那種對權力的膜拜,躍然紙上。當然亦免不了提到反左反右和文革種種運動期間,這些卓然有成藝術家被權力玩弄的慘況。
陳寅恪被稱為中國當代最有學識的學者,吳宓是陳寅恪的忠實粉絲,兩人都是歷史學家,吳宓視陳寅恪亦師亦友。晚清民初的新文化運動之際,他們堅持中國傳統文化,這種堅持,令他們在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運動中飽受煎熬。陳寅恪因為是國寶,而且堅守不談政治,尚能相對明哲保身。吳宓卻沒有那麼幸運,被打入牛欄。

從不同時空看歷史

《重探抗戰史》的作者包括大陸、台灣和日本學人,我特別欣賞編者的一句話:「談中日大戰又怎可以沒有日本人的觀點呢?」。但是,作者用了大量《蔣介石的日記》作材料,所以評論上難免受蔣氏的角度影響。書中提到的一個觀點,我在其他書籍中也曾看到:決定抗日是不可為而為之,是蔣介石利用抗戰來鞏固自己的地位。當時不少學者包括胡適及陳寅恪基於國力原因,客觀上都不支持和日本公開為敵。論軍力,當日中國士兵的效率是日本兵的十份一,因為國軍的配備、訓練、通訊和動員能力都遠遠落後於日本。淞滬大戰,蔣介石作出重大犧牲,派出嫡系的中央軍傾全力主動出擊。國軍損失慘重,但蔣卻在軍閥群中確立了領袖的地位。
看歷史可以從不同的時空去看:如果你看中國過去十年的歷史,你會折服於中國的經濟起飛;如果你看中國過去五十年的歷史,你會驚愕於中國共產黨政權的殘暴;如果你看過去一百年的歷史,你只會感到為政者的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套用陳寅恪的話「上詐下愚」;為了權力,犧牲了百萬計的人命……如果你是看一萬年甚至是一千萬年的歷史,人類只不過是蒼海一栗而已,萬事又何必那麼上心呢?

張宗永
思博資本高級合夥人兼亞太區總裁
本欄逢周一刊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