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1日星期一

蘋果日報 - 20110322 - 曹操和關羽

 

曹操和關羽

2011年03月22日

中國式的教育,問題在哪裏?譬如對待曹操這個問題。
劉備是好人,曹操是壞人?以前中國的兒童讀三國,大人一定會這樣教。但壞在抽象,缺乏驗證,糊里糊塗塞給兒童,他糊里糊塗接受了,以後也糊塗一世。
只要小孩問一句,劉備好在哪裏,曹操壞在哪裏,家長就會張口結舌,然後兩眼一瞪:「好就是好,壞就是壞,只管聽,不要多嘴。」
這種邏輯,令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以今天的口味來看,則十分空洞,小說裏的人物,無論忠奸善惡,都沒有理由,連互相廝殺,也都不問原因,總之各為其主,生死由天,改編三國人物,首先要以現代社會的價值觀,破除「三國演義」無邏輯,無人物心理、無感情世界的「三無主義」。
從表面證據來看,曹操有勇有謀,最會用人,能聚天下才,為甚麼小說裏的其他人,口口聲聲稱之「曹賊」,必誅之而後快?道理上說不通。曹操心狠手辣,但看不出其他人慈悲為懷,董卓、袁紹、孫策、周瑜、呂布、關羽、張飛、許褚,個個殺人如麻;同樣,劉備的仁義,也很難作準,劉備在袁紹身邊,一次又一次裝龜孫,但面對忠厚老實的劉表,連哄帶騙強取荊州,不也有點欺善怕惡?
如果劉備懂得收買人心,譬如帶着百姓一起逃難,或者把自己的兒子往地上一摔,就得到「仁主」之名,曹操做的事情一點也不比他少,曹操平定四州,休養生息,經營一個國家,使民安居樂業,謀臣武將,歸順曹操的最多,難道曹操就不得人心嗎?
在電影裏說關雲長,一定要先 Tackle曹操問題,因為曹操這個人物,最為引人入勝,除了上馬打仗,下馬作詩,還懂得民生經濟,電影「關雲長」首先給曹操翻案:除了在廟堂之上發號施令,他也親自下地種田,還偷偷釀私酒,曹操再有野心,也沒有篡漢自立,與春秋諸侯的風氣一脈相承,電影裏有一句台詞,藉關羽之口稱曹操有「君子之風」,但到底是不是君子,沒有說穿。曹操的人物性格,十分立體,富於戲劇感。同樣,關羽的忠義,如果沒有一個亂世的對比,也沒有意義。三國原著裏,關羽最受稱頌的是千里送嫂一段,但其實莫名其妙,為甚麼劉備可以丟下兩位夫人自己跑了?劉備如此無情小人,關羽為甚麼要捨命相陪?
小說粗枝大葉,改編成影視作品,非要做點地基的加固工程、房子的粉飾裝修,這就一定背離「原著精神」。但中國的原著,像三國,又有甚麼能與「國際價值觀」接軌的精神?這就是「國民教育」的一大癥結。香港的黑白兩道拜了一百年的關公,知不知道自己在拜什麼?

電影改編,對這等情理不通處最需補足,曹操看破關羽內心孤獨,四海無家,提議「我送一個家給你」,但是,礙於結義在先,又怕揹負背叛兄長的惡名,情願斷送自己一生的幸福,只聽得見空洞的理想,不懂得追求真正的幸福,又豈是關羽一人的命運?

蘋果日報 - 20110322 - 曹操和關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