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5日星期六

蘋果日報 - 20110625 - 蘋論:情勢差過 03年, 7.1你會上街嗎?

 

蘋論:情勢差過 03年, 7.1你會上街嗎?

2011年06月25日

參與審議替補機制的泛民議員,以政府硬推機制,周三集體離場抗議,並即舉行記者會,呼籲市民 7.1上街,實行體制外抗爭。
現距 7.1不到一星期,政府料定上街人數不會多,故而「未驚過」。筆者也相信 03年 7.1的景象不會再現。原因不是目前香港的政治形勢較 03年時好,而是相反地更壞,壞到許多市民哀莫大於心死,連上街示威都覺得乏力了。
市民上街表達意願,其實正是愛護香港的表現,是對香港前途仍存希望。 03年港大民調顯示,市民對一國兩制的信心有 52.9%,對中國前途的信心更在 80%上下,對中央政府的信心維持在 40%左右。市民對強推 23條反感,覺得是威脅到市民的自由,對董伯的無能和寡斷不滿,但對政府的整體表現還是較滿意的,市民也較相信中央會維持一國兩制。因此 03年 64燭光集會只 5萬市民參加(多數市民認為中央不會干預香港內部事務),到 7.1有 50萬人上街,那是強烈要求「董建華下台」和「擱置 23條立法」。
最新民調顯示,市民對港府信任度創 04年新低,對中央政府的信任度更創 11年新低,對一國兩制信心也全面下跌。今天,特區政府所表現的,不僅是特首個人的無能,而且是整個政府的無能兼無恥。它表現在:
一、沒有固定的執政理念,或對自己的信念沒有堅持,因此政策飄忽而不穩定。例如財政預算案最先以對抗通脹為由而不派錢,但在建制派議員壓力下又立即改弦更張派 6,000元,難道早前說的對抗通脹竟是廢話?五月曾特首在立法會答問時,否定要復建居屋,不旋踵在港澳辦主任王光亞訪港時暗示港府需注意房屋政策的說詞下,曾特首又突然表示考慮復建居屋了。五月時曾特首說他的首要考慮是「照顧基層市民的需要」。復建居屋就不是為解決市民的居住需要,而是要用公帑介入市場助中產階層「置業」了。政府不能擇善固執,使政策缺乏穩定性,市民不但無所適從,而且也看到這個政府真是「無脊骨」之至。
二、在一切施政只是從「政治權宜」出發的情況下,不要說政治理念了,就連管理層面的一些基本運作,也方寸大亂。就以派 6,000元為例,有甚麼理由要放棄現有綜援、生果金或選民登記等現成機制不用,而要所有合資格市民重新登記呢?為甚麼要豪花八千萬作銀行使費(還未計本身的行政費)呢?又為甚麼要讓一個本應做慈善的關愛基金去承擔新移民的派錢工作,並以資產審查去造成市民分化呢?
三、無能之外,還加上無恥。官員面對僭建質疑的遮遮掩掩,在「上網學習支援計劃」上明益與民建聯有關的 iProA,而事情很可能涉及唐英年參選門的重重疑點,都還不算是最無恥,更無恥的是林公公厚顏宣稱市民已在五區公投中對替補機制作了表態,因而不須再去諮詢公眾。他完全不顧在五區公投時,政府尚未推出內容完全不同的替補機制。而倘若民眾已傾向支持替補機制,為甚麼不敢作必要的公眾諮詢呢?
葉劉淑儀說,替補機制「衰過 23條」。她完全有資格這麼說。不僅因為 23條也設三個月諮詢期,而且當時的律政司司長梁愛詩也出面挺 23條立法。而現在,律政司司長黃仁龍對替補機制則就完全隱形。林公公說,政府是一個團隊,律政司有參與替補機制的提案。然而,他記得 23條立法的當年,身為政務司司長的曾蔭權也完全隱形嗎?隱形,其實是一種避免表示支持的態度。

當然,近幾年中央官員對香港內部事務的公然干預是使市民對 7.1上街感到無力的重要原因。對抗特區政府,市民上街終究還是能導致葉劉下台、董伯下台和 23條立法擱置;對抗支撐甚或導致特府無能兼無恥施政的中央,市民自感力量太不足道了。
然而,今天擺在香港市民面前的,不是能不能做到,而是應不應該做。香港人應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韌性,更何況目前在香港仍有遊行示威的自由,而這自由又正在受威脅和宰制中。想到在內地因維權而遭迫害的人士,我們更不應放棄現在仍有的上街的權利。除非你對過去這一年香港所發生的畸變沒有感覺。
口號很清楚:「還我普選權利」、「無恥的林公公下台」!

蘋果日報 - 20110625 - 蘋論:情勢差過 03年, 7.1你會上街嗎?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