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2日星期六

2013-01-01 亞洲週刊

 

香港拒絕內耗超越倒梁挺梁漩渦 .江迅

香港倒梁和挺梁陣營在元旦舉行大遊行,短兵相接,而被視為「沉默大多數」支持政府陣營也上街,主要是不滿香港被少數激進派所劫持。近年香港民粹主義泛濫,政治生態惡化,陷入內耗深淵,導致民生經濟施政阻力重重。梁振英被一些人視為「中共地下黨員」而背著「原罪」,他推出的打擊炒樓印花稅措施被地產霸權財團到北京告狀。但香港必須超越「倒梁」「挺梁」政治漩渦,才能走出困局。


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踏入元旦,包容的香港,湧動著多股示威大遊行。新特首梁振英上場之後,一個接一個政治炸彈接連爆炸,繼二零一二年四月、七月,特首任上僅半年,第三度被萬民喝喊下台。「反梁,反政府」、「挺梁,挺政府」成了大遊行中對立的兩大主題。數百團體分成兩大陣營短兵相接、唇槍舌劍。香港「倒梁」、「挺梁」格局形成。倒梁陣營自稱十三萬人遊行(警方稱高峰時二萬六千人),挺梁陣營自稱六萬人遊行(警方稱高峰時八千人)。挺梁陣營雖不及倒梁陣營一半,卻挺身上街而針鋒相對,無疑是以往抗爭浪潮中很少見的一大特色,「沉默大多數」一般不會上街遊行,即使上街的挺梁陣營中,不少人並非挺梁振英,卻也不同意扳倒他,只是不滿香港被少數人劫持,更被反對派激進行為激怒而變為上街撐政府。
包容的香港理應和諧,香港卻充斥內耗。香港回歸十五年來,泛政治化傾向衍生數不清的爭拗,價值顛倒,是非混亂,由政治符號左右而彼此指控。諸多政黨和社團利用市民對政府管治和施政的一些不滿,製造矛盾,分化社會,社群撕裂,政治成了非黑即白的零和遊戲。喧鬧的民粹吶喊掩蓋理性的聲音,令香港折騰不休,陷入內耗深淵。持續無意義爭論,消耗著一座城市、一個社會的資源。民粹主義泛濫,政治生態惡化,社會難以和諧,政府動輒得咎,無法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外圍經濟惡化與香港社會內耗交織,戾氣充斥下,市民憂心前途,年輕一代徬徨。
其實,建制陣營並非滿意政府當下的施政,一項調查顯示,二零一二年七月到十月,香港各大政團共發起一百三十二次遊行抗爭請願和聯署表達訴求,其中六十二次,即接近一半,是由建制派發起,他們不是反對政府宣洩不滿,只是促使政府施政。
梁振英被一些人視為「中共地下黨員」,成了他的「原罪」。他施政半年,在極其困難的氛圍中有所建樹,長者生活津貼因爭議拖了三個月終於在立法會闖關,樓價打擊泡沫十招,買樓印花稅,建立扶貧委員會、經濟發展委員會、金融發展局,長者生活津貼,為方便行人出行新建百多座無障礙行人電梯……
政府的每一項利民新政都頻遭一些人公開反對。買樓印花稅激起地產商和利益集團不滿,有人去北京遊說、告狀,要北京給香港政府施壓,但北京對此不發一言,放手香港政府自行解決。梁振英說聽到大家意見,但還是堅持推行。香港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張志剛說:「他不知道這樣會得罪很多地產商嗎?他肯定知道,他不知道這樣堅持,有些地產商會在往後政府的具體事項反對他的施政嗎?他也知道。但他優先考量的是民眾利益。」
幾個月來,香港主流媒體死揪著特首梁振英的住宅僭建問題不放,輿情卻不等同於民意。新近的特首兩次活動,令政府看到了輿情的另一面。十二月十六日,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的《眾言堂》電台節目上,梁振英與近百名市民直接對話,聽取各界對新一份施政報告的意見,並作回應。現場觀眾由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以電話隨機抽樣選出,樣本目標為貼近全港人口的特質分布,包括性別、年齡、社會階層等。節目分別就經濟、民生、政治三大範疇進行討論。每名觀眾預先就每個範疇遞交一條問題,再在相應的討論時間,由主持即場抽出,市民親自提問。令人們訝異的是,全場竟然沒有市民提問關於梁振英僭建問題。之前一天,一年一度的香港工展會在維園開鑼。梁振英偕同夫人在工作人員陪同下進場參觀,他們在售賣健康食品的社企攤位和由少數族裔開設的攤位,與市民交談,也沒有民眾抗議、質問他住宅僭建問題。
大部分市民關心什麼?住房、貧富、長者、教育、環境。新近多個民調顯示,梁振英的民望支持度至少高達四成七以上。放眼亞洲諸國,沒有一地一國的一位最高領導人的民望如此之高,在世界上也很少。當下,要他下台,又有誰的滿意度能超過他?不過,新力量網絡主席、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呂大樂撰文認為,環顧社會上較有組織的利益集團、社會力量,會全力支持現屆特區政府者,並不顯眼。從市民角度看,新政面目模糊。政府嘗試打出「民生牌」,以圖爭取市民大眾的支持,困難在於他們並沒有足夠的政治能力,去推行突破性的民生政策。
在香港政壇鬧哄哄的氛圍中,香港經濟民生聯盟(經民聯)甩脫政壇內耗,破繭而出,正是:「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濛濛細雨中」。這一聯盟的理念是「經濟就是政治的核心,民生就是民主的基礎」。經民聯要遠離政壇吵鬧,減少無謂內耗,尋找改善經濟民生環境的「良方妙藥」。十二月十八日,經民聯成立酒會上,立法會議員、經民聯主席梁君彥致辭時開篇第一句:「在一個價值顛倒、是非混亂的世代,香港社會茫然無出路,年輕一代徬徨不安。」話音未落,博得現場數百嘉賓的笑聲和掌聲。
梁君彥說,「民粹的喧鬧,蓋過理性溝通的聲音。香港這艘小船,經歷了十五年的奇幻漂流,似乎到今日還未見到海平線上的涯岸。香港經民聯的成立,就是為了迎接時局的挑戰」,「衝突無論有多激烈,共識是最終的依歸。少數人喜歡譁眾取寵、出位搏掌聲,但大多數市民還是講道理。正如漂流過海,風雨之後終必有旭日,而落日之後終必有黎明」。
酒會上時時響起經民聯會歌《跟你同行》,歌詞末段反覆吟唱:「經濟牽引、關懷為民、擁抱公允、跟你同行。」兩個月前的十月七日,一群理念相近而愛香港、關心香港人士籌組成立經民聯。來自專業、工商、金融界別的專才,加上長期在地區工作人士,以「工商帶動經濟,專業改善民生」的行動準則,為香港長遠發展出謀獻策,「以經濟為本,以民生為綱」,兼顧投資與就業,推進民主,創造商機。經民聯成員能發出的聲音,其實在香港社會相當響亮,但長期來較為沉默。由此,經民聯決定「走得更前」,代社會沉默大多數發聲,多做些實事,為中小企吶喊,為中產謀利,為平民著想,在經濟民生方面,向政府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提升香港的經濟民生競爭力。
經民聯是香港一個建制派政治聯盟,創會成員梁君彥、林健鋒、劉皇發、石禮謙、盧偉國、張華峰及梁美芬皆為立法會議員。經民聯由梁君彥擔任主席,林健鋒、張華峰出任副主席,林建岳出任監事會主席,李大壯等出任監事會副主席,劉皇發則任榮譽主席。手握立法會議席七票的經民聯,是立法會內繼民建聯十三席後的第二大勢力。經民聯顧問團星光熠熠,有馬時亨、施榮懷、黃友嘉、陳永棋、胡定旭等。經民聯大批成員,在特首選舉時是唐英年陣營(唐營)舊部。唐英年被視為「捧不起的阿斗」,敗選後,舊部紛紛離散。其實,其中不少人原本都是梁振英好友,也非唐營核心人物,如今身在經民聯,活躍在「香港營」。
麗新集團主席林建岳是經民聯重要支持者,他投入時間、精力,負責牽頭長遠策略研究,提出各種可行的發展方向。據悉,早前他已率先完成一份協助青年人北上拓展事業的研究報告。有「梁粉」說,林建岳是唐英年好朋友,他就是想為香港做些事情,相處一起都是很理性的,他們就是希望香港再好一點。林建岳表明,經民聯不是「反梁」而是支援特區政府施政,「倒梁」無異於「倒米」。
說起政府施政,香港市區重建局主席張震遠說,政府做事要有原則,有堅持。不是今天有人說反對,就馬上放下而擱置。他說:「這個政府會有所作為的,我有信心。因為有一支有承擔的公務員隊伍。早先在特首競選前社會盛傳公務員不支持梁振英,但他就任後,政府的效率非常高,公務員確實展現中立,只要給他們一個清晰目標,最怕政府今天說這個,一有壓力就馬上變換,對他們來說這是最不幸的。有什麼問題引發社會反響,問責官員不見了,還要公務員去擋,在這屆新政府肯定不會。社會上有疑問和質詢,幾乎都是問責官員去應對質問提問,面對立法會質詢,以前往往是派常秘去應付。」
據多位公務員反映,與上一屆特首相比,最明顯的是梁振英要做事,目標明確,要求高,明天的事,最好昨天就做了。梁振英做事從容,說某件事有五方面需要解決,公務員說只能解決前面四方面,後面第五方面做不了,梁說好,後面這個就暫時放下,前四方面按部就班解決,公務員心裏就很明確。梁振英七月甫上任就部署長者生活津貼開展工作,九月就完成所有細節,兩個多月的驚人效率,如果是在以前,政府至少兩年幹成。長者出行無障礙電梯,一百多台升降機,兩個月建成。有人說,公務員現在做事都跑起來了。
張震遠說:「梁振英行事果斷。現時行政會議開會時他聽的多。以前行會開會之前就知道結果怎樣,現在不一定,有些方案開會討論後可能就先放著,也可能推翻。他認可公務員的能力,如果之前公務員對他有誤解的話,經歷這幾個月的合作肯定改變很多。因為他們有清晰的目標,特首肯定是支持他們的。特首要求很高,要做很多事,又要盡快落實。公務員也都有壓力,有這樣的公務員,所以我對政府施政是樂觀的。」
政府要順利施政,在立法會常常要呈現博弈過程。一位政府官員說:「在立法會我們有一個大多數保證的支持度,現在需要的工作,其實不是針對反對派,而是團結建制派,能團結好建制派議員,多作溝通,很多事情就暢通了。七十個議員,建制派四十三票,這樣的比例全世界哪兒找?當然其中有些靠不住,撇除工業界的林大輝,再撇除自由黨的五票,還有三十七票,再不計算立法會主席,還有三十六票。要與立法會達到共識很難,尤其是與反對派。涉及廣大市民的民生新政,明明是德政,他們要反對,回去就會面對選民作解釋。」
香港新力量網絡理事房吉祥認為,行政立法關係持續陷於僵局,政府團隊就習慣將問題歸咎於政黨不願意妥協、建立共識。但一隻手是拍不響的,特區政府本身整個是行政主導、強政勵治,非到萬不得已的關頭,絕對不會向議會做出讓步,也是雙方關係陷入僵局的一大因由……要打破僵局,特區政府就應該採取主動、放下身段,將友好的政黨納入管治體系,切實分權合作,令政黨得到實質利益,才可以扭轉局面。所以前不久委任民建聯的劉江華做副局長,是正確做法。
不少建制派人士認為,反對派打梁、倒梁、反梁,其中有些人指桑罵槐,針對的是北京,他們要的是一國兩制失敗,梁振英工作得有聲有色就是一國兩制成功,一國兩制成功是香港人的基本利益,一國兩制失敗不是香港人的利益。前港區人大代表團長吳康民認為,泛民主派、「港英餘孽」、利益集團,三股力量結成統一戰線,在新特首上任之前後,小動作不斷,為新一屆的政府施政製造種種障礙。
中央獲悉倒梁三波大潮
中共十八大前夕,香港社會從多個角落傳出中央要實施更換特首的「B計劃」,令北京相當震驚。十二月下旬,亞洲週刊從北京獲悉,港澳辦和國家安全部已從香港獲得風聲,「倒梁」將有三波大潮:元旦「倒梁」大遊行,數萬人上街表達民意;一月梁振英發布施政報告,泛民陣營群起抨擊特首施政,欲令特首民望跌至最低;三月全國人大和政協兩會換屆,政府、人大新領導層執掌,要讓「倒梁」的聲音傳去北京,由北京依據民意,實施撤換特首「B計劃」。
香港人民力量副主席、前線召集人甄燊港接受採訪時說:「我們倒梁就不管中央政府怎麼考慮了,如果要考慮中央政府,那不就變成民建聯了,民建聯才會考慮中央究竟怎麼想啊,中聯辦怎麼想,我們不會考慮,這個不要人民的政府就該打倒,就這麼簡單。香港怎麼走下去,有兩個途徑,第一盡快換一個特首,這個恐怕很多人不想見到;第二就是中央政府出手,讓梁振英明白,當然中央政府自己首先要明白,管治香港不用這樣,香港永遠不是祖國的禍害,從來不是也永遠不會是。」
甄燊港認為,中央政府可能有兩手準備,要梁振英下台是其中一個選項。習近平也不是太適應一個人有這麼多麻煩。一個董事長看到分公司經理搞得亂七八糟,總會有撤換他的考慮。他說:「如果中央要換掉香港這個特首,最好的時機是四、五月,不要過七月一日。四、五月的話,還可以再觀察幾個月。梁振英本來在香港的民望不低,因為唐英年很不堪。另外他是弱者,選特首初期,他連入場券都差點拿不到,很多人都同情弱者的嘛,他走失了一個黃金的機會。六個月以前我對他還是看好的,沒想到現在變成這樣。」
其實,「倒梁」關鍵在於建制派。正如呂大樂所言,「建制派的取態才是有可能扭轉局勢的主要因素」。在一波又一波的「倒梁」風潮中,有一批被視為「自己人」的政客,時時興風作浪。港區全國人大常委范徐麗泰就是其中較典型的一位。她在國人眼中,是「以香港為家的政治明星」,她「特立獨行,鐵面無私,從不服輸,穩健平和」。不過,在這一屆特首選舉時朝三暮四,聰明反被聰明誤,令人對其評價大打折扣。她曾多次轉彎抹角批評梁振英,在二零一二年三月全國人大和政協兩會期間,遭港澳辦高官批評,隨後她對香港傳媒澄清自己的言論。不過,幾個月後,她一再為「倒梁」推波助瀾。在「反國民教育」事件中,她說:「你(指特首)沒有才能就不要怪別人,無才能如何管治香港。」南丫島海難發生後,中聯辦副主任李剛第一時間趕去探望傷者,觀眾從電視畫面看,李剛講話,梁振英在側,引發港人不滿,指責中聯辦是「第二權力中心」而「干預」香港事務。范徐麗泰說:「如果你去聽人家(指中聯辦)講,然後跟著人家叫你怎麼做就怎麼做,你後果自負。」
指撤換特首是無稽之談
十八大期間,中聯辦副主任李剛高調表明中央無意撤換特首,撤換是「無稽之談」。之後,十一月九日,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王光亞一天內三度「挺梁」,稱撤換特首之說是「胡說八道」。中央「挺梁」資訊明確,十一月十二日,范徐麗泰對傳媒說,不明白為何出現更換特首的說法,換特首是很嚴重的,不會貿然發生。所謂中央要換特首,機會根本是微乎其微。如此引發建制派陣營不滿,有人發表文章,指她「賊喊捉賊,欲蓋彌彰」;有人說,「別人可以『倒梁』,你怎麼可以『倒梁』」,有人說她「時不時陰陽怪氣發表談話,是渾水摸魚,混淆視聽。」;有人認為她此舉是「為換特首謠言造勢的失誤補救,以保住其連任港區人大常委的勝算」。在十二月十九日港區人大代表選舉中,人們對她抵制,她由當年的「票后」,跌至「尾八」,得票排名位居二十九。事後她聲稱自己始終說實話,「心裏想到這句,說的就是這句」,或因此不被欣賞。一位港區人大代表對亞洲週刊說:「難道別人得票高,說的是假話嗎?她當年成為『票后』也是說假話嗎?亂發言論罵特首,『抽水』是要付出代價的。她這樣的人還能幫助特首施政?」
十二月二十日,梁振英進京述職,這一天民主派二十七名立法會議員聯署啟動彈劾特首程序。在京城,習近平、胡錦濤、溫家寶紛紛高調「挺梁」,不過,「倒梁」聲浪繼續推高。年末,有港澳辦官員參加的京城港澳學者一次活動上,這位官員傳遞了中央對香港局勢和對梁振英的評價,「倒梁」背後是要給新執政的習近平、李克強體制製造麻煩,干擾中共十八大確定的國家發展戰略,梁振英面對「倒梁」和「去中國化」,沉著應對,處亂不驚,在歷史關鍵時刻,有魄力有能力帶領香港走出困境。他上台僅半年,在極其困難的逆境中,依然樹立民生經濟政績,有目共睹。只要他繼續堅持力拓,他在普選中連任是有希望的。
剛過去的二零一二年,香港社會湧動鼓吹「全民公投」、「城邦自治運動」、「寧要英國統治,不要中國統治」、「我是香港人,不是中國人」等思潮,引起中南海高度警惕,認為這是有違「一國」原則的言論。原港澳辦主任魯平、原港澳辦常務副主任陳佐洱紛紛表示,國人對港獨勢力要「提高警惕,嚴正應對」。
前不久,北京港澳辦的一位官員談到香港與北京的關係時,借用釣魚島作例子。他說,釣魚島的歸屬本來是模糊的,「我說是我的,你說是你的」。我現在不跟你爭,我不承認是你的,但我可以讓一點給你,你的船經常去那裏,我就不去了。我避開,不跟你爭。你不搞事,我就尊重你。你現在要「國有化」了,非逼得我吭聲,我就跟你爭。爭了之後,再不會退回以前那個情況了。你的船可以到,我的船也可以到,漁船可以到,漁政船可以到,將來某一天軍艦也可以到。釣魚島從本來就是日本可以自由進出的海域,變成中日都可以進出的海域。你要爭,你不是損失了嗎。這位官員接著說,香港對北京,你好我好,大家和諧,雙方模糊,香港還可多佔一點,我讓一點給你無所謂。但是你要爭,爭「兩制」,那就講清楚,我就認真了,嚴格執行,我就是這裏,你不要過來。事情就是這樣,本來可以你好我好,重要的我就爭一點,其他的我多讓一點。以前江澤民不是說「悶聲發大財」?你現在爭爭爭,爭了不如不爭。
北京開始「認真」了,對港思維要調控收緊。正是這樣的氛圍下,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部長郝鐵川撰文《《基本法》規定了中央政府對港有十項權力》,批評香港法律界立法會議員郭榮鏗撰文,給人一種中央對港權力只有外交國防的說法。十項權力包括:修改《基本法》的權力,國防和外交事務,任命行政長官和主要官員,解釋《基本法》,違憲檢查權,全國性法律適用於香港,緊急狀態,審查原有法律,國家行為與司法管轄,禁止叛國等行為的立法。
新任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是中聯辦一九九七年成立以來,首名從北京直接「空降」的主任。他履新之前,十一月二十六日,在北京發表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輔導文章《豐富「一國兩制」實踐》。他在文章中說,「一國」是前提和基礎,「兩制」從屬和派生於「一國」,並統一於「一國」之內,並指出,「某些人以普通法制度下解釋法律由法院負責為由,排斥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基本法的權力,甚至危言聳聽地攻擊全國人大常委會釋法損害香港的司法獨立,至今仍在宣稱特別行政區法院有權判決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有關解釋和決定違法,這恰恰是無視《基本法》的規定、不尊重中央依法享有的權力的表現」。
中央可為香港立國安法
他認為,堅持「一國」原則,最根本的就是要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而不能做有損於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事情。為此,《基本法》第二十三條規定特別行政區應自行立法禁止叛國、分裂國家、煽動叛亂、顛覆中央人民政府及竊取國家機密等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澳門已於零九年制定了《維護國家安全法》,香港「應當履行應盡的憲制責任,適時完成這一立法」。最近,甚至有北京學者說,諸多香港人都沒有認真研究張曉明那近四千字的文章,如果香港對《基本法》二十三條遲遲不立法,那就等待中央決定全國性法律在特別行政區香港實施了,中央有這個權力,要你自己立法,你不立,我就通過一個全國性的法律,特別聲明,適用於香港。不要以為這不會發生。中央一些高官最近頻頻說「港獨」勢力,說「外國勢力滲透」,要「高度警惕」,絕不是空穴來風。
四十九歲的張曉明,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原港澳辦副主任,空降香港接任中聯辦主任一職,統合北京的港澳辦和駐港的中聯辦兩大機構,避免以往的對沖,消弭以往的矛盾,他成為中央駐港澳機構最年輕的一把手。他是法律專家,畢業於西南政法學院,後在中國人民大學攻讀法學碩士。早在一九八六年,就入國務院港澳辦,長期擔任港澳辦主任廖暉秘書,後歷任政研司司長、綜合司司長,四十一歲當上港澳辦副主任,是當時中央機關最年輕的副部級官員。港澳辦是他學成之後,唯一工作過的公務機構,歷時二十六年。熟悉他的人都說,他為人行事低調,性格溫和內斂,具親和力,思辨清晰,是學者型官員,年輕時曾駐港,在中英聯合聯絡小組中方代表處任職,及香港特區籌委會預委會工作,見證香港回歸過程,熟悉香港事務,與香港各界有廣泛聯繫。據悉,張曉明的工作頗獲兩任中央港澳協調小組組長曾慶紅、習近平認可。
張曉明履新後,香港人關注他從北京帶來什麼治港新思維。香港在二零一三年和二零一四年,特區政府將啟動政制改革討論;二零一五年有區議會選舉;二零一六年有立法會選舉;二零一七年有首次特首普選……一連串政治大事等待解決,考驗著梁振英和香港人的睿智。■

亞洲週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