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6日星期六

蘋果日報- 文化心理學 - 陶傑

文化心理學 - 陶傑
從來沒有人想過這樣的問題:二百年來,為什麼香港新加坡做了英國的殖民地,而不是倒過來,英國的利物浦和萊特島(Isle of Wight)做了中國的殖民地?

 在學校裏,學生在課堂提出這樣的問題,教師怎樣答?他多半會呆一陣,想一想,說:因為工業革命先發生在英國,他們「船堅炮利」,出外侵略,佔了便宜,憑先進的武器,侵略了亞洲和非洲。

以中國式的思維,問他這樣一個問題,中國人的答案到此為止。學生答卷,以這一點為「標準答案」,得到滿分。「船堅炮利」是物質的、工器的、形而下的,當一個民族的思考力,特別涉及自己的歷史之際,只到此一層次,其文明的成就,略帶偏見地,我會認為十分有限。

我時時問中國朋友這個問題,看他們的反應和思想方式,也暗中了解他們的文化心理。發覺中國人對這個問題,「船堅炮利」的答案,高達百分之百。

 有一次,一個香港人問我:那麼你認為是什麼原因?

我答:我的看法完全不同,說出來,你會認為文不對題,但是我覺得這是「香港『淪』為英國殖民地」,而利物浦從沒成為過中國殖民地很重要的原因。

莎士比亞的戲劇,傳到中國民間,劇名的翻譯,「哈姆雷特」(Hamlet)通稱「王子復仇記」;「馬克白」(Macbeth),譯為「浴血金鑾殿」,為什麼呢?因為在市場上,一齣戲講什麼,名字最好先講清楚。「阿拉伯的羅倫斯」(Lawrence of Arabia),叫做「沙漠梟雄」,電影發行商一定會另取一個「通俗」的名字,他不知道為什麼,但憑市場的觸覺,他知道如果一齣戲,直稱「羅蜜歐與朱麗葉」而不是「殉情記」,在香港,票房會少收許多。

但是這些產品,在英語國家,五百年來,一樣是給大眾看的,Hamlet和Macbeth,在莎士比亞時代,街市上的海報,都是這樣寫,為什麼那時的市井大眾會掏腰包進場?如果我說:這一點,決定了其後殖民主義由西至東的方向,我覺得這才是一條有趣的通識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