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9日星期六

蘋果日報- 蘋果樹下:孔子叫Johnny Walker - 李登

蘋果樹下:孔子叫Johnny Walker - 李登
有一天孔子收到「國際漢學研究會」的請柬,邀約他演講,打算印名片廣交海外學人。那麼總得取個洋名才行,印名片的就給他起了個簡單容易上口的:「你字仲尼,音近尊尼,不如叫Johnny。又愛周遊列國,行走四方,即是愛Walk,那麼就管你叫Johnny Walker吧。」名牌威士忌一下子變成了孔老二的洋名,真夠逗。


我有名片,只因自己名大不過芝麻,交際圈子小於碗口,不常用,年深月久,上面的資料過時,也就可當秦簡捐給西安博物館。名片倒好比現代人另一個ID,初次碰面彼此交換名片等於各自報家門,大有用場,古人的名刺也是這個玩意。香港人名片上大都印上洋名,最眼熟的是Peter,我認識的Peter可填滿三本電話簿。要是太平山上滾下一塊巨石砸傷十人,當中叫Peter的肯定佔了九個半,那半個是待在媽媽肚子裏還沒下地的小彼得。


都怪咱中國人取名有時取得太繞口,哪能不借用洋名。中共外長楊潔篪,不認字的人都瞎叫他「楊潔虎」。他當真是虎年出生,喬治布殊一家子都管他叫Tiger Yang,的確省便多了。現代人大都不只一姓一名,除了洋名,同學同事朋友之間還愛互相起諢名。你有同學姓蕭,在班上被叫做燒豬,就正是蕭姓人的宿命。 我爸是矮子,朋友就管他叫高佬,跟《新紮師兄》的呂方叫高佬泉是同一道理。魯迅小時候爺爺給他取了個號叫「豫山」,跟紹興話「雨傘」諧音,因而成為私塾同學的笑柄。有教書先生告訴我,旺角某中學副校長被學生戲稱「除褲校長」,皆因他姓徐。


有意思的是,民國詩僧蘇曼殊自號糖僧,只因愛吃糖,還愛得不惜敲掉嘴裏的金牙換糖吃。明代書法家祝枝山則自號枝山,為的是右手多生了一個指頭。日本小說家福田定一佩服司馬遷,覺得自己才華遠遠不及,因而以司馬遼太郎為筆名。我們的傳統愛用兄弟排行取名,難怪李白另名李十二,邵逸夫也就人稱邵老六。 我估度七十二行當中,該以足球員讓人起諢名最多。球王比利諢名黑珍珠,本名卻共25個字母。你在球場上喊他本名,還沒喊完恐怕他已經進了三球了。最離譜是我曾遇上的一位美國講師,居然把Freud念作Fruit,聽來倒好像是佛洛伊德的諢名。


姓名的笑話真多得可編一本笑林廣記。蘇芮最紅的時候,有歌手模仿她的唱腔唱《酒干倘賣無》,簡直能以假亂真。穿上黑衣,戴上墨鏡,她看來又像極了蘇芮。唱片商便乾脆替她改個筆劃相近的藝名「蘇丙」,發行一盤盒帶。直到有了點名氣她才扔掉蘇丙的藝名,還原真身。這個冒牌蘇芮原來是那英。有意思的還有民國軍閥張宗昌,諢名叫「三不知將軍」:就是錢不知有多少,兵不知有多少,姨太太不知有多少,其多可知。我盼的倒只是第一個不知。


你可知道,原來菲臘親王私下昵稱英女王Sausage(這字除了香腸,又解作陽具、發情的母狗)。要是我管她叫Your Sausage Majesty,女王陛下會不會not amused(不爽)?


发自我的 iPad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