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7日星期三

微信“过顶传球” 激怒电信运营商--千龙科技--千龙网

 

微信“过顶传球” 激怒电信运营商


http://www.qianlong.com/2013-03-27 18:04:22来源:中国广播网

  电信运营商在对待OTT的问题上“真心”很矛盾。

  OTT(Over The Top)这个词来源于篮球运动,是“过顶传球”的意思。而在通信行业,OTT通常指互联网公司越过运营商,发展基于开放互联网的各种视频及数据服务业务,强调服务与物理网络的无关性。

  最典型的OTT业务莫过于风靡全球的网络即时语音沟通工具Skype,而国内则以拥有3亿用户的腾讯微信为典型。

  从刚开始的文字聊天、图片分享和语音对讲,到后来的视频、语音通话,微信火热“崛起”。这引起了电信运营商的恐慌:OTT服务商直接面向用户提供服务和计费,使运营商沦为单纯的“传输管道”,根本无法分享管道传输带来的巨大价值。电信运营商意识到,此前各类“小打小闹”的OTT业务,已对其短信、彩信、视频乃至语音业务造成了巨大影响。

  反击已经开始。据悉,工信部已经召集了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和相关的OTT企业召开了内部会议,主要讨论微信业务对运营商网络(包括流量、信令等)资源的占用问题。但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电信运营商暂时未与OTT企业展开谈判。

  不过,未来双方的博弈,定会进一步加剧。但对电信运营商来说,它们一方面要避免“被管道化”,另一方面还要借助OTT业务来发展自身的数据业务,恐将陷入“两难”的境地。

擦枪走火 暂未谈判

  近期,业内盛传三大电信运营商与腾讯就如何监管OTT业务、如何向OTT业务收费正在展开谈判。这也被引申为电信运营商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两大阵营已经到了“摊牌”的地步。

  就此问题,中国联通官方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目前没有收到双方开始谈判的任何信息。而腾讯公司也对记者表示,腾讯公司一直与运营商保持密切合作,截至目前,没有收到谈判的信息。

  “我们的目标是跟运营商共赢,一起在无线互联网时代提供更多的增值业务给用户,而不是在基础通讯服务上分一杯羹。我们有很多独特的增值内容和服务,可以为运营商提高用户的忠诚度和APRU。”腾讯相关负责人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在梦网时代,腾讯已经是运营商的紧密合作伙伴,在新的无线互联网时代,合作空间更大。

  但电信运营商们并不这样认为。

  在“2012年中国移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中国移动总裁李跃对媒体表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OTT企业对传统运营商的挤压非常明显,这些业务使得运营商原来的短信、话音甚至包括国际电话业务都受到了很大挑战。

  “腾讯QQ占用运营商信令资源非常大,原来的一些机制不太适合传统运营商的网络设计。全世界运营商网络被即时通讯系统干扰、甚至出现大规模阻断案例的不少,如果大家没有沟通,如果没有相互合作的好机制,所提供的服务就不能长久,不能优质。” 李跃称。

  电信运营商老大中国移动连续的“发炮”也证明OTT问题已成为其非常棘手的问题。不仅在中国,放眼全球来看,各国电信运营商也视Skype这样的OTT公司为“洪水猛兽”,纷纷去向政府“申冤”和告状,指责OTT公司以很便宜的价格租赁带宽,便能获取价值更大的收益,并且还对运营商的短信、语音和视频业务形成冲击。

  在国内,原信息产业部就曾叫停过Skype在华落地。深圳一家手机方案公司负责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早在2006年国内的手机设计公司就开始设计带Wifi功能的手机并准备在手机上预装Skype,但后来政府相关部门紧急叫停了国内销售的带Wifi功能手机的CTA (中国质量检验联盟暨中检华纳质量技术中心)认证,更别提Skype的落地了。

  “GPRS和EDGE毕竟技术特点是数据业务,强行把它转做语音业务的话,效率很低。”他认为,对讲机功能是微信的一个突破,是针对国内运营商垄断和2G网络劣势所做的妥协。

  但目前的微信已经开通了视频通话和实时语音通话,和网络电话无异。“实时对讲是不可行的,目前的网络不能大规模支持,也到了运营商要升级硬件的时候了。”上述手机方案公司负责人分析称。

  中国互动媒体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包冉则认为,微信最致命的问题,不是坊间评论的业务侵蚀,而是其技术机制要求频繁发出“心跳信号”(信令),已造成无线通话掉线现象愈加频繁,影响到通信安全。

蚕食倒逼 运营商恼

  OTT业务到底给电信运营商带来多大影响呢?

  从全球情况来看,2012年国际通话量增加13%。其中,付费国际通话时长为1900亿分钟,年增长5%,Skype通话时长达到了1670亿分钟,年增44%,是全球运营商国际通话量增幅的2倍。

  市场研究公司Ovum预测,受OTT影响,全球运营商语音收入(包括固定和移动)将从2012年到2020年以年复合增长率-2.4%下降,从2012年的9704亿美元下降至2020年的7996亿美元。

  在国内,工信部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移动短信发送量达8973.1亿条,同比增长仅2.1%,增幅为4年来最低。而按照去年我国手机用户增长11%来计算,人均短信发送量下滑了9%左右。

  毫无疑问,OTT业务正在蚕食属于传统电信运营商的“地盘”和收益。

  “腾讯等渠道服务商将帮助中国移动开拓未知的新客户。只要处理得当,两者可营造双赢的局面。”3月14日,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在出席2012年中国移动业绩发布会时如是说。

  这样“示好”的表态似乎跟近期双方阵营剑拔弩张的氛围大相径庭。这或许跟电信运营商矛盾的心态不无关系。“OTT业务对运营商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奚国华称。

  中国移动公布的2012年财报显示,其营收增幅已经滑落到了近六年来的最低值,净利润也只是小幅增长了2.7%。而其最大收入来源语音业务则已经步入到增长放缓的阶段,2012年语音通话分钟数的增长幅度同比减小,MOU(平均每月每户通话分钟数)也比上年有所减少。

  相反,中国移动的数据流量业务却在稳健增长,其2012年的无线上网业务流量同比增长187.6%,收入比上年增长53.6%,成为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数据业务2012年营收1663.48亿元,较去年增长19.4%。

  电信运营商们有些“烦”:传统的短信、语音业务增长在放缓,而微信等移动互联网业务所驱动的数据流量业务却在快速增长。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电信运营商在进行流量定价之时,采用了交叉补贴,用语音业务的收入来分摊掉流量的成本,使得流量资费比较便宜。而微信等OTT相当于用传统语音补贴的低成本流量,反过来摧毁传统语音。这就是电信运营商对OTT公司有所诉求的原因所在。

  其实,国内的电信运营商也曾推出过类似OTT的业务来和互联网公司竞争,比如“飞聊”、“翼聊”和“沃友”等,但收效甚微,并被指创新无力。

  上述手机方案公司负责人则认为,目前OTT也正在“倒逼”电信运营商升级硬件和网络来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

  另外,马化腾和腾讯公司所打的一套“太极拳”也让电信运营商感到“无法下手”。在今年两会期间,马化腾正面回应外界称,腾讯不会申请虚拟运营商牌照。有分析人士认为,腾讯现在就是一个电信运营商,还不用承担电信运营商的责任和网间结算支出,何必去申请牌照自寻烦恼呢?

  马化腾认为,互联网企业应与运营商合作共赢,这是大势所趋。比如说腾讯在微信里面发语音消息,甚至说里面的朋友圈,已经是一个社交网络,与运营商的内容完全不重合,不存在替换的问题。而且还增加了运营商的数据流量,推动其从语音转向数据。

  同时他还呼吁,互联网的基础建设尤其是宽带大部分应该由国家来承建,而不是交给电信运营商。

对峙走向 悬而未决

  电信运营商和OTT之间的矛盾到底如何化解?目前还没有太多的消息披露。“中国联通内部针对OTT问题有过考虑和研究,比如流量收费分级等,但缺乏有效标准,可行性不大。”一位中国联通内部人士对时代周报表示。

  外界普遍认为,微信的用户数已经非常庞大,完全封杀已经很难,而只能通过协商收费的方式。

  从国外情况来看,韩国的做法比较激进,韩国通信委员会批准了韩国移动运营商们的相关请求,韩国电信运营商们将可以向OTT语音服务提供商收取费用,也可以选择不向OTT语音服务提供商开放网络。

  更多国家的电信运营商采取了和OTT合作,或者推出自有品牌OTT业务和OTT服务商争夺用户的办法。比如,法国运营商Orange也推出了名为Libon的OTT业务,与Skype和Google Talk类似。

  “美国的网络中立还没有正式通过,韩国和欧洲监管当局倾向于向OTT下手,我推测,美国最好的结果是维持现状,很可能会对谷歌等互联网服务商加多义务,比如,当年FCC对VOIP的强制普遍服务和监听端口。”包冉建议,国内电信运营商应该建立微信专区(VPN),建设费用腾讯自理或者腾讯重写微信底层架构,不能干扰现有无线通话。

  目前,电信运营商内部就如何监管OTT的意见也不统一。相较于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拥有更多用户的中国移动在3G网络方面并不具有优势,来自数据流量方面的压力也更大,其内部资料显示,2010年广东移动GSM网络40%的流量都来自手机QQ。这些都导致中国移动在针对OTT的问题上态度会最为强硬。

  面对竞争对手的压力和OTT等新业态的冲击,中国移动也开始更多地向外界提及向移动互联网即“语音+流量+应用”方向积极转型的话题。

  “中移动九大基地将向专业化公司运营迈进,移动互联网公司和物联网公司预计2013年完成筹建。中移动面对行业趋势已做出积极应对。”李跃称。

  到底是电信运营商“封杀”OTT,还是OTT促使运营商升级转型,亦或是双方展开合作达成共赢?还需拭目以待。(来源:时代周报作者:王刚)

微信“过顶传球” 激怒电信运营商--千龙科技--千龙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