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8日星期一

石述思:香港劫

 

香港劫

—— ——两种文化的正面冲突

去过N次香港,印象良好。

因此,今年春节去深圳探母,又就近来港。

走在街头,摩肩接踵,尽是内地乡亲,大呼小叫,恍如并未离境。

在港数日,保持着媒体人习惯,积极收看当地新闻,惊闻香港发生了一些痛宰内地同胞的噩耗,让人胆寒。

一个叫世通假期的香港旅行社因为将多名团安置在在旅游大巴上过夜大大出名。充满对东方之珠热忱的个别内地游客因此想跳海。

不过跳海的理由的很有趣——要利用宝贵的时间去尖沙咀购物。

事后,香港媒体连篇累牍地批评接待方,相关部门官员郑重致歉。

除了这一惨剧,还有个别内地游客住桑拿房和钟点屋的。当然宰客新闻也时有发生。由于发生在华人最看重的春节假期,加上都是同胞,便显得相当刺目。

史称香港劫。

一个客观原因是:新春期间访港内地游客人数有逾双位数同比增长,超出了香港接待能力,加上个别商家唯利是图,终致使局面失控。

其实,这些事和内地一些新闻想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在三亚,高价宰客依旧,还出现了外地政协委员与交警斗殴的丑闻;五台山出现了假庙黑寺借祈福敛财;在首善之区北京,即使习总书记亲自过问了群众打车难,黑车依旧在春节横行于市,比如南站拼车到宣武门需100元。

之所以香港被瞩目,根本原因是这里系法治社会,向来口碑良好,而内地是转型社会,大家已见怪不怪。

这些年,随着香港与内地经济社会日渐紧密,从旅游摩擦到双非孕妇再到抢购奶粉,亲密中暗藏着剧烈的冲突。

面对着蜂拥而至的内地客,香港人越来越陷入了一种无比复杂的情绪:喜爱购物的内地人在这里花着大把的银子,成为香港繁荣富庶的重要支柱;但银子主人的基本公民素养的欠缺又在考验香港人的神经。

在香港数日,俺亲眼目睹太多的内地游客视红灯于无物,四处横穿马路;在购物场所、餐厅大呼小叫;在街头乱仍垃圾,甚至任由小孩便溺;在厕所,经常有内地男游客不能准确将小便射入池中。

最荒诞的一幕发生在人潮汹涌的迪斯尼。不少内地游客宛如冯小刚电影《1942》中被日寇追杀的难民,四处拥挤。俺亲眼目睹一个操四川口音的三口之家,为了不排队发明了一个诀窍:让身材矮小灵活的孩子见缝插针地往前冲,抢先后大人再尾随而至。还有一帮子操着东北口音的人因为不排队和一帮子愤懑的会说英文的中国人几乎动起手来,惊动了保安,引起很多老外侧目。

在尖沙咀一个茶餐厅,由于没有及时上菜,几个上海游客大声呼叫服务员,并以手不断击打餐桌,以至于老板亲自过来厉声要求他们安静。一个经常接待内地游客的宾馆,服务员诧异地问俺:听说内地越来越富裕了,怎么会有那么多人退房前将牙膏、洗面奶、咖啡、拖鞋甚至毛巾都洗劫一空?

都是细节。但魔鬼在于细节。

这形成了一个神奇的现象:香港人把内地人的钱挣了,但觉得憋屈;内地人到香港花钱,却收获着别扭。

这其实是两种文化的正面冲突:一个建立在法治的商业文明和一个建立在人治的乡土文明遭遇,双方都感到了剧烈的不适,宛如失败的新婚之夜,高潮在痛苦中降临了。而且随着香港旅游向更边远的中西部地区开疆拓土,这样的冲突就会更加尖锐。

有香港媒体无比忧虑地指出:在这样一场无法避免的融合中,是香港人最终改变着这些内地人的观念和行为,还是被一种他们祖辈已经抛弃的东西同化?

在过去不少坑害内地游客的事件中,背后都有着内地人积极谋划参与的身影。所幸香港有着完善的法治,有着严格的监管体系和相对负责的有关部门,因此还能在如此快速而猛烈的融合中保持着脆弱的平衡,但究竟能持续多久呢?

真心希望正在将触角延伸到世界的中国内地游客能站着将钱花了。

一个香港人对俺说:血浓于水。几乎所有香港人都认为钓鱼岛是中国的。但同样多的香港人希望中国游客能像日本人那样有素质。

2月17日 03:24 阅读( 11万 ) 喜欢(2)

分享到

石述思:香港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