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7日星期六

也来掺合一下闾丘露薇的新闻讨论_宋燕_新浪博客

 

也来掺合一下闾丘露薇的新闻讨论

(2013-01-24 17:52:39)

闾丘露薇连续几天两篇博客写“究竟什么才是新闻”,目标直指柴静,指其更像个节目主持人而不是记者,其做的节目只能算是电视文艺节目不能算是新闻。在她看来,记者应该把自己隐藏在当事人和新闻事件后面,而且,新闻也不应只关心事件中的人,而更应该关心事件背后的原因。

闾丘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柴静做得好不好,这里暂且不论,但闾丘的博文的确引出了“什么是新闻”的讨论,值得说两句。

一般而言,记者采访新闻事件,确实不应太突出记者自己,也不应带入记者的观点和情绪。但这指的是突发事件报道和调查性新闻的做法。在我看来,闾丘的这两篇文章,是把“新闻”窄化成了“调查新闻”。

一个有标志性的新闻事件发生后,仅仅通过展现其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调查其发生的原因、社会背景,并不足够全方位地表现出这个新闻的全部。新闻的操作形式多种多样,形式为内容服务。一个事件之所以发生在这个人身上而不是在别的人身上,与新闻事件当事人的成长经历、价值判断、受得教育等等也都有关系,而他的成长经历、价值判断等,呈现的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一个阶层、一个局部的面貌,因此,谁能说当事人的个人情况就与新闻没关呢?

人物访谈中展现出的当事人的动机、理由和反思,展现出的一个事情之所以会发生的深层次背景,是闾丘所擅长的新闻形式做不到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必须通过不同形式的展现才能立体地呈现出来,这其中哪有孰优孰劣的区别?

新闻的定义是新近发生的真实事件,没有定义记者必须站在画面外解说。像《纽约客》的何伟所写的那些东西,像获普利策奖的《南方纪事》,都根本是记者的个人经历,他们通过个人经历串起了社会的变迁和各个层面的人的生存状态、思想,呈现出了一个社会转型时的面貌,谁能说,这不是新闻呢?只要反映出的是事实,没有编造,怎样的呈现形式都没有边界。作为媒体,应该尽可能多地挖掘不同的手段来展现新闻,而不是自我设限。

也来掺合一下闾丘露薇的新闻讨论_宋燕_新浪博客

圆木2013-01-25 10:30:49 [举报]

闾丘露薇是一个小时候从大陆移民到香港去的人,现在看大陆一天天超过香港心里不平衡,处处看大陆不顺眼,就是羡慕嫉妒恨而已。
她爱说什么说什么,你说你跟她较什么劲?洗洗睡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