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6日星期三

蘋果日報- 蘋果樹下:新聞自由 憤怒了 - 毛孟靜

蘋果樹下:新聞自由 憤怒了 - 毛孟靜

午後,與朋友一起走過政總,有個「愛國」集會在籌備中,豎起了個小小毛澤東像。一個公民廣場,就彷彿給化裝成個迷你天安門廣場。有操普通話的女子發來謾駡:「喝中國的水,吃中國的飯,但就反共產黨!」

自然拒絕自行降「呢」,與之辯論。諷刺的是,他們的物資當中,有一大塊紙板後面印上的是:「拆五星紅旗」。當下笑意回轉。是英國大儒約翰遜說的:Patriotism is the last refuge of a scoundrel, 「愛國主義是無賴的避難所」。

我們往前走。十年前,一樣是遮打花園,一樣是名嘴給滅聲,不同的,是那次是夜裏,而這個周日,有個晴朗的下午。上一次,清楚記得,與鄭經翰跟黃毓民在現已消失的Ritz Carlton酒店吃過東西,聯袂去事發現場。我是集會司儀──起初劉慧卿來邀,我尚猶豫:立法與新聞界兩權,還應分家?劉答:喂,都已經「蝦」到上心口啦。

這次,主角是李慧玲。主辦單位且是記協。我有個議員的身份,同時挾着義無反顧的一句:Journalistic impartiality is but a myth。當今之世,已再沒有也不需要newspapers,只有VIEWSpapers。故事訊息人有我有,重要的是分析新聞。忘了吃午餐,空着肚子赴會,在大太陽底下,仍然只覺陣陣北風的冷。

之前見記協的宣傳,似乎多講「撐言論自由」。言論,是很個人的,許是讓香港人感受多一點切膚之痛。但老老實實,仍是新聞自由更重要。一個人可以隨意說話又如何,站在街角喊得聲嘶力竭,若傳媒不報,最終也只是圍內人的故事。最重要的,是新聞界噤聲,那世道有甚麼不公,大眾沒有誰知道,遑論要在何時何地為甚麼要抗議誰去。

久而久之,無知,豈止變成習慣,簡直是蛆蟲的一份光榮。

決定參政的一大原因,本也就是受夠了媒體審查。像《信報》,一星期一篇寫了近二十年的一個欄,給閣下三天通知話要移師網站。算吧啦。而那一年,香港電台的《自由風》忽然請我執包袱。其時的港台公關更向外公告謂,我對聽眾不禮貌。例子?話說有聽眾大剌剌話毋忘六四多餘,我不客氣反駁之。而新主持人是誰?包括梁美芬!

沒有站出來大聲公開申訴,因多年來是個自由撰稿人,根本沒合約,站不起來。尤其港台一筆,董橋曾提議記者來訪作報道,其時臉皮不夠厚,擔心給人噴話,不也就是今日親共一派琅琅上口的:僱傭糾紛箒,改版調動箒?真憑實據喺邊?

遊行過了,集會過了,翌日又返工返學,沒事了?不。看得出有問題的電視電台報紙雜誌,還請集體罷看罷聽罷買!少了沒了廣告,還望以公眾壓力生出市場壓力,迫得出改邪歸正。當然,確有媒介招牌已病入膏肓,沒得醫,可以放棄。

政府不日推出廣稱「網絡廿三條」的版權條例修訂,還有一條假借保護婦女為名的「纏擾法」,真個就此實施,不但扼殺採訪自由,隨時連示威集會自由都給吃掉。憤怒了,就不覺冷。



发自我的 iPad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