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8日星期日

蘋果日報- 人之常情 - 陶傑

蘋果日報- 人之常情 - 陶傑

人之常情 - 陶傑

前特府青年政治助理在辭職之後,有感於香港特區的爛局,寫下一篇評論,直斥特府有「七大虛偽」,包括特府高官叫香港人的子女接受「國民教育」,自己的子女則紛紛送去英美讀寄宿學校和大學,嚴正指出,特府的什麼班子,已經缺乏管治香港的道德公義。

特府「國民教育」的推銷,是為了向中國主人交代,由於跨不過「為什麼你們的子女送去英國」這道門檻,所以敗下陣來。

「愛國當做一盤生意來做」,所以,每當特府高官接受訪問,聲稱「政改方案」是如何對香港好的時候,不論如何苦口婆心滔滔不絕叫香港人接受時,香港人都覺得站在門外婉言叫你打開門的,是個狼外婆。

但是當「政改」落敗,特區高官表達完遺憾之後,過一陣子,又接受專訪,講個人家庭的「心路歷程」,此時感性流露,說退休會回到英國與家人團聚,或者回憶在官場心情低落時,得到英國生活的家人如何安慰,此時身為香港人的你,就有一種直覺,這是真情流露,絕對是真心話。

因為「英國」這個名詞很神奇,好像帶有正能量:小時候在英國讀書、早年赴英國受訓、在英國生活時如何聽了披頭四的約翰連儂名曲而受到啟示,或平時喜歡英國足球,喜見李斯特城贏得英超冠軍,「非常興奮,覺得香港其實也行」,諸如此類。一個特府高官剖白內心,一提到「英國」的時候,總會產生一種人性的熱量,如大陸人說的,叫人感到很「窩心」。就像剖開一隻生蠔,跌出一顆珍珠來。

相反,如果這個高官,講個人生活感受,一旦一篇專訪,洋洋萬言,講到以前旅行學習的軌跡,卻充斥着「井岡山」、「延安」、「在清華上課的日子」或「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種種回憶,不知何故,「形象」就會失分插水。

所以當特府高官講個人感情時,左一句在英國燒飯時的日子、右一句懷念劍橋牛津兒子的時候,香港人就會誇獎:這位高官,這樣坦白,毫不「避嫌」,竟然不怕中國主人聽了會吃醋不快,人到無求品自高,不想再留下「同流合污」,真的豁出去了。

連中國大媽去了一趟巴黎,即使羅浮宮外參與跳了一回紅舞,回到陜西農村,你以為大媽會向夾道來串門的婦孺鄰居每人派一本毛語錄乎?當帶着幾個Chanel和Prada的紙袋,在炕上一坐,說:給我站好、排隊,上來領手信。

總是人之常情。

上一則: 丁玲的不幸與幸運 - 葉夢寒

下一則: 英超奇蹟 - 左丁山



I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