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0日星期六

「鄧小平悖論」再現 ──老幹部反腐背後的利益因素 2015-01 動向雜誌第352期

 

「鄧小平悖論」再現

──老幹部反腐背後的利益因素

倪堯圖

  習近平的反腐新政遭遇第三次重挫,迫使其再推「窩裡鬥模式」。不過,靠各層次權力內鬥反腐不是反腐新政的發明,甚至說權鬥引出的腐敗行徑被交到黨權最高層也容不得後者不反。江澤民時代「以腐敗換團結」是基本治策,但還是查處了瀋陽的市長慕綏新、副市長馬向東大案。

  時稱「慕馬大案」的爆發是由於老幹部舉報,也是瀋陽官場上新老既得利益集團利益失衡所致。北京一位研究者說:「除了分贓不均,還要注意另一個問題,畢竟參加舉報的老幹部是極少數,而且像雲南楊維駿那純出於公義的更是少之又少。」楊維駿是副省級官員,他堅持舉報前雲南省委書記白恩培終致白被中紀委立案調查。

  廣東官場兩大意外不意外

  近期以來,北京高調宣稱「掀起年末反腐高潮」,其中以廣東省政協主席朱明國落馬為最大看點。因朱不僅位階已至正省級,而且因二○一一年妥善處理「烏坎事件」而聞名,以致被民間自由力量認為是「黨內開明派」。更由於其在汪洋廣東任內曾為省紀委書記、政法委書記,亦引起了國外分析人士對汪洋十九大前景的預測性關注。有論者認為:朱的落馬為汪十九大「入常」蒙上了一層陰影。但朱的仕途起步很早,其仕途沒有汪那樣順遂則是繫於李鵬集團背景。

  李鵬之父李碩勳在中共革命時期殞命於海口,至李鵬在中共最高權力層得勢(任副總理)後,海口市(一九八六年)建起了稱為八景之一的「李碩勳紀念亭」。朱明國是海南本籍人,在海南官至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後轉任副省長。在海南地方神化李碩勳的過程中出力頗多,因此被李鵬的鐵杆羅幹指定為海南省政法委書記。羅幹在中央政法委書記任上進常委後,更將朱調任重慶市政法委書記,準備進一步重用。朱由海南(小省)調重慶(新直轄市),能三次出任不同省份政法委書記乃代表羅幹暨李鵬集團在政法方面的影響。

  朱明國落馬有明顯的「老幹部反腐」因素,此前北京坊間頗傳「黃華華舉報」,其部分內容就已指向朱明國。朱不是黃舉報的重點,但北京最高層平衡各方關係還是選擇拿下了朱。在朱之前落馬的廣東增城市委書記曹鑒燎問題牽扯到現退休常委李長春,讓朱適時落馬可以沖淡曹案影響。朱被查,廣東地方大稱意外;曹鑒燎被查之前,山雨欲來之勢不曾使曹作跑路打算,在廣東亦稱意外。而對比兩人各自背後的「老幹部」背景則知並不意外。

  人浮於事現狀將更加嚴重

  「老幹部反腐」的最主要私人動因是子女安排不稱心,並且一如任何封建王朝的新貴凌舊勳現象一樣,更多的老幹部子女因為能力欠佳又自恃家庭背景,與新得勢者暨小集團在官場上纏鬥激烈。作為新貴的最炫代表周永康案發後一直被輿論追問「一路升遷成因」,典型地代表了舊勳集團的觀點。即便是李鵬家族也有如此之憂,李小鵬在袁純清去職後未能接手山西省委書記曾被議論一時。而時在二○○九年,李鵬一代影響漸低,紅色貴族後代發起了「新中國建立一百位英模」評選活動,李碩勳得入其中。看似冒濫且可笑的評選,實際上是利益爭奪之為。

  在二○一四年十一月下旬的「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表彰會議」上,習近平先講「老同志」對懲治腐敗「是堅定堅持的」,而後又許諾「支持老同志繼續發揮作用」。這意味著為免使反腐新政夭折習要向老幹部按合法程序輸送利益,而使「老同志」的後代以及重要推薦人選得用。這樣,中共黨權乃至行政權力體系必然面臨著一次擴張編制的抉擇,因而,已經人浮於事的情勢會更加嚴重。簡單地說,反腐新政的一個可觀察效果是大量非法腐敗悄然變成合法腐敗。

  即有如此結果也不是習近平首開先例,此為「鄧小平悖論」再現。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鄧小平給老幹部規定了「第一位的任務」,讓後者大批量舉薦中青年幹部。鄧所指是中高層而未及下層,且定出了數量,「我看找十萬、二十萬都有」。時間不到半年,機構臃腫問題出現,因為中青年幹部在中高層大批晉位、下層亦如法炮製,且老幹部推薦新人後不願退。於是,鄧憑個人權威發起了一場「精減機構革命」,終因阻力太大而放棄。而後,精減與膨脹循環往復,結果也是越減越多。

  黨內獨裁遭遇頑強抵抗

  陷入「鄧小平悖論」的習近平顯然無從建立起超過鄧小平的權威,而即使鄧小平表面的絕對權威也受制於資歷不相上下的政治老人,此為其無可奈何放棄「廢掉江澤民」打算的根本原因。習深諳鄧小平權力模式,試圖建立黨內獨裁以推進其諸種改革。不過效績慘淡,以致雄心勃勃的「黨的領導」之下的司法改革未能宣佈領導小組名單,而只有一個辦公室主任應名運作。

  對抗習近平黨內獨裁不只是在最高權力層,中下層亦以降低工作效率來暗行之。中下層形式主義日熾一日,「文山會海,口號迭出,比毛澤東時代還厲害。」一位未參與反腐的資深老幹部如此評價習近平兩年的政治氣象。而江澤民身為「老同志」至今未明確表態支持反腐新政,更借助龐大資源來「弄些故事兒」。北京高層官場耳語:朱明國被查與曹鑒燎問題淡化,是江成功的圍魏救趙策略。習收買老幹部的場面尚未冷卻,江又來了個「遲來的露面」:十二月初,湖南某地方小報突然報道江整整兩個月前「參觀國家博物館並題詞」的活動,報道暗示江影響尚在,形容「江澤民同志精神矍爍」。

  抵抗黨內獨裁的高層勢力也有自己的政治倫理依據。比如,一位現任政治局常委要求自己的高級助手們重新學習《鄧小平文選》,並重點學習《第三代領導集體的當務之急》一文。在該文裡,鄧說:「一個國家的命運建立在一兩個人的聲望上面,是不健康的,是很危險的。」毫無疑問,這種重點學習指向了習近平的黨內獨裁。在另一端,習陷入「鄧小平悖論」之狀平添了新注解。

動向雜誌第352期

�果日�- 首富���良心�: 雨����我影�好小

蘋果日報- 首富強調講良心話: 雨傘運動對我影響好小

首富強調講良心話: 雨傘運動對我影響好小

【李嘉誠遷冊】


【本報訊】為向中央表態交心,由政府高官至富豪全部歸邊指佔領運動對香港經濟帶來災難性損失。惟獨首富李嘉誠大唱反調,指雨傘運動影響很小,更特別強調是「講良心說話」,暗諷有人埋沒良心。時事評論員及議員均認為李嘉誠言論上「唔再畀面梁振英同中央」,行動上又遷冊海外,是對香港及中國前景投下不信任票。


記者:麥志榮


■記者會結束後,李嘉誠被問到會否收購亞視,他風趣說:「你覺得我好得閒?」許頌明攝

和黃董事總經理霍建寧表示,有關的合併重組事先未有與中聯辦「打招呼」。李嘉誠昨在長和系重組記者會上,被《華爾街日報》記者問到佔領運動對香港經濟影響。他沒理會中央對「雨傘運動」這稱呼的忌諱,直言:「雨傘運動、學生運動,對香港做門市嘅有啲損失,我哋或者地區關係,損失好少,係講良心說話。絕對唔會因為呢個運動,影響我哋原定方針,在香港、內地、外國嘅發展」。他強調長和系是國際公司,在52個國家有28萬員工,笑着叮囑:「希望《華爾街日報》寫得positive(正面)啲。」


對於政改,李嘉誠表示:「原地踏步,對香港損害無可估計,如果唔行前一步,香港人變成全部都係大輸家,你同我一樣,最低限度,香港人一人一票可以選特首,有三個人選擇。對呢方面我睇得好重,冇一步,何來有民主進展呢?」被問到如政改不通過,特首梁振英可能會連任,他拒絕正面回應:「呢個你哋清楚過我,邊個人做,對我冇分別」,並稱「邊個做得好、做得曳,(政改通過)都係有得揀」。

曾遭新華社評論點名批判

李嘉誠不緊跟中央反佔中,去年10月已被新華社英文評論點名批判。文章指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9月接見本港富豪訪京團,已要求各人團結一致支持中央及特首梁振英,但李嘉誠等幾名富商反佔領運動卻不夠積極。


早前特首、高官、建制派及工商界輪流抹黑佔領運動拖垮香港經濟,不少富豪紛紛加入「大合唱」,星島集團主席何柱國指佔領運動令香港內傷,很快出現失業潮及有商舖倒閉潮;新世界發展主席鄭家純亦指旗下巴士、零售和酒店都因佔領運動減少收入一至兩成,李嘉誠則稱要說「良心話」,拒絕歸邊。



■李嘉誠昨出席周年晚宴,開席前與員工合照。楊柏賢攝

評論員:對港前景不信任

時事評論員林和立認為,李嘉誠的言論明顯是「唔再畀面梁振英同中央」,長和系過去10年在內地發展未獲巨利,而李嘉誠在江澤民年代時所獲禮遇,在習近平上台後又不再,加上不少經濟分析都不看好中國未來經濟前景,中央又收緊香港控制,政治及政策風險增加,預計李嘉誠今後投資一定完全轉向歐美市場,遷冊是對中國經濟及香港前景投下不信任票。


一向反李氏霸權的勞工界議員李卓人指,李嘉誠是政治商人,說話一定計算過得失,他突然講「良心」,一方面是遷冊後毋須顧忌,另一方面是要洗底,在形象上撇清與中國腐敗政權的關係,對進軍國際市場有利。


金融界立法會議員吳亮星指,長和遷冊是純商業考慮,不能因此便指長和系對香港無信心,不應作無限猜測。金融服務界議員張華峰指,上市公司註冊地不重要,是否在香港投資才最重要,李嘉誠早已承諾不會減少在港投資。


■雨傘運動持續逾兩個月,李嘉誠認為影響有限。資料圖片

上一則: 開曼群島 避稅天堂

下一則: 如剃習眼眉 中央意外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