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6日星期二

一周微史记(2001-7-26)这样子可以躲过A,可是能躲得过BCDEFG吗? « 白板报

 

玉石和人肉怎么可能撞击出声音?

推特、Facebook、Google+等社交网络,为两岸三地文化交流开辟了新的途径和管道。大家经常在一起探讨语言文字问题,比如简化字和正体字,哪一种更适应于网络时代?

老猫是台北的一位著名出版人,在内地出版了《老猫学出版》一书,很受好评。当我告诉他我的名字其实想叫“王珮”,但是“珮”字已经被简化成了“佩”,他听了十分惊讶。他说:“这真是太糟了。当年孔子去卫国拜见南子夫人,两人在房间做啥没人知道,倒是夫人周身‘环珮’叮咚作响,外边听得一清二楚。太史公把这段故事写得多活。这个玉珮现在变成人肉饰品,石头碰在肉上,哪还有声音可以让两千年后的人无限想像啊?”

汉字简化是从民国时代开始的,当时只有300多个简化字,如今简化字一共有2357个,平均每个字,减少了1.4划,实际上对于简化书写和扫盲的意义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但造成的问题是,笔画减少,字反而不好认了。因为简化字中大部分使用的是古代的俗体字,说白了就是古代文盲写的中国字,而汉字的发展规律是逐步“形声化”,即由一字多义,通过加上形旁,变成一字一义,例如在金文中佩戴的“佩”和玉珮的“珮”都写作“佩”,后来为了区分“衣”和“石”才变成两个字的。

简化字的最大问题是多个繁体字简化成一个简体字,这种“多对一”不仅不利于学习汉字,还对简转繁体带来了麻烦。例如“台”字,在正体字里对应的是四个汉字“台、臺、檯
、颱”,当我们的新闻媒体说“夺取抗台伟大胜利”的时候,其实抗的是“颱风”,而不是中国的宝岛。正因为这种繁简体“多对一”的情况存在,造成了内地人用繁体字写书法经常闹很多笑话。比如写出“北鬥七星”、“慈禧太後”这样的条幅,实际上,繁体字应该是“北斗”和“太后”。

最近微博上流传一个故事:现在的玉器很多都是造假的。有一种做风化的效果,就是用喷砂机喷。街边有现做的,喷的时候工人一边呼呼的喷一边嚷:“再过一会可就到明朝了啊。你要什么朝代的赶紧说,过了可就回不来了!”

老猫看罢,恍然大悟,他说:“ 我终于理解简化字为何把珮改成佩了,原来是玉石变人工啊。”

一周微史记(2001-7-26)这样子可以躲过A,可是能躲得过BCDEFG吗? « 白板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