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7日星期四

壹週刊 - 1161 - 坐看雲起時 報紙童年

 

坐看雲起時

報紙童年

2012年06月07日

天樂里是我的故居,摩利臣山道二十九號,今天是一座狹窄的大廈。我時時經過,總多望兩眼,只是再找不回消逝了的時光。

摩利臣山道二十九號,六十年代是一座四層的戰前舊樓。大公報館徵用了這棟房子,廉價出租給僱員。五十年代初期,查先生住過摩利臣山道二十九號二樓。後來他脫離左派,自立門戶,另建《明報》。當《明報》搬到謝菲道時,查先生已經搬到渣甸山。我搬進摩利臣山道二樓時,年方四歲,還記得二樓的頭房是一個叫楊秀峰的雲南單身漢。
楊先生有時去深圳,坐火車回來,一定買給我幾塊當時的土產雲片糕。楊秀峰老先生喜歡小孩,我那時讀幼稚園,上下樓梯,必經過他的寢室,敲敲門,他打開門,一把抱住我在竹椅子上逗着玩。有一次,我看了紹興戲《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在楊先生門口的一條長木樓梯上扮孫悟空,一隻手搭乘簷篷,另一隻手拿着一根竹竿,剛要扮美猴王,一骨碌滾下樓梯,頭上起了座高樓,至今還沒有平復。

摩利臣山道二十九號是我最早的香江歲月情懷。大公報的舊人都是民國知識分子。樓下的一層是一個曾服役美兵、當過翻譯的美籍華僑王文。王文先生有三個兒子:大 B、細 B、 B頭。大 B學着父親沉迷美國戰爭片,時時不知從哪裡借來許多美軍戰爭紀錄片,在他家客廳搭一架放映機,投射在白布上放。我那時三、四歲,也擠在許多大人小孩的肢體間偷看。
六十年代的大公報,我記得最早在干諾道中一百號。我的母親每天在摩利臣山道乘一號往急庇利街的巴士到上環上班。大公報上一輩的新聞工作者,是全國招考的飽學精英,不是燕京大學畢業就是中央大學高才生。有一位台灣事務專家顧建平,住在二樓頭房,一臉鬍子,戴一對圓框眼鏡,容貌慈祥,像後來《巴比龍》電影裡的德斯汀荷夫曼。

我叫他顧伯伯,顧老先生的五個兒子都送到大陸讀書,他時時帶我進他的書房,我翻出一本中華民國的舊地圖,打開赫然發現,許多省分像熱河、察哈爾、綏遠,都是前清劃分的行省,後來我才知道,顧先生在重慶大公報一度被國府特工跟蹤盯哨,捉進渣滓洞,因此他對一九四九年蔣老總統撤退大陸前集體處決的一群中共「烈士」都知之甚深。後來我才看了小說《紅岩》,問他認不認識其中女主角江姐——在小說裡的江姐遭受酷刑,十隻手指據說都插了竹籤。我看看顧老伯伯的雙手,發現他的指甲完好無缺,我問他老人家渣滓洞有無此慘事,他仰首打個哈哈。許多年之後,大陸的史料出籠,披露江姐酷刑之說,完全是杜撰。
六十年代大公報的舊人,薪水很少,但他們那時都愛國,跟隨社長費彝民。費社長四十年代本來是大公報上海分館的發行經理,讀法文出身,但有白相人的湖海氣派,與杜月笙、黃金榮等皆有交往。一碗清水,四方端平,就在那時認識了做白區工作的周恩來,從此搭上了線。

大公報南遷香港,費彝民的上司,不是新華社社長,而是遠在北京的周恩來。周恩來對大公報期許甚殷,後來當了英文版編輯的李宗[!8FFA]先生,是燕京外文系學生,也是中共前外長黃華的入黨介紹人。還有一位趙澤隆,也是大公報的名記者,博通中外。還有曾經上廬山採訪過蔣總統、又隨抗戰難民輾轉西南的陳凡。這幾位報界名宿,不是舊學根底雄厚,就是英法語流利,我很幸運從小沾養了一點民國的人文之光,雖然他們很早就「覺悟進步」,上了周恩來的船。
後來我才知道,周恩來命令大公報精英留守香港,以待日後重用。「周總理」告訴費彝民等:「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我們基本上是農民政權,與西方打交道,外交家嚴重短缺。你們大公報是外交人才的智庫,等毛主席把新中國建成基礎,一定請你們都來北京當外長、副外長、歐洲司,職位繁多,任大家挑。」

費彝民向眾人傳達,大家都很高興,苦哈哈的在香港留了下來。但左等右等,毛澤東原來對這批人興趣不大,而且很快就整胡風、搞反右運動,周恩來也不好意思把人傳召到北京了。就這樣,我出生了,與這批前輩結下了童年之緣。
大公報人都有知識分子理想,他們是真心希望國家好,都經歷過列強侵略、抗日戰爭、饑荒逃難,都想把平生中西所學、新聞才華貢獻祖國。李宗[!8FFA]先生住在羅便臣道二十三號的一座唐樓,時時呼朋喚黨,週末在他家喝咖啡。談到興致處,喜歡清唱兩段京戲,然後又談論古典音樂。在座者,還有武俠小說家梁羽生。早年中國知識分子這種沙龍聚會,有西洋之風,都是從燕京或聖約翰那裡承傳來的,談天說地,議文論哲,明明講到湯恩伯和白崇禧的戰術,忽然又轉到唐詩李商隱,這才是今天的通識,到今天不再復見。

費彝民天生是出色的領袖,他是蘇州人,聲音宏亮,穿一套西裝,周旋殖民地政府高層於鄉村俱樂部和中環,復又北上大陸,私下秘見周恩來多次,在大陸現身時,費先生總換上一套毛裝。一九八四年,鄧小平在北京對香港記者大罵黃華和耿颷「胡說八道」,費彝民侍奉在側,私下叫香港記者「不要亂寫」,記者那裡肯聽。費老社長回來,身體不適,不久就心臟病逝世。
拉扯想到一點往事。一到了一定的年紀,就該把兒時不尋常的人和事記錄下來,以防一個民族繼續失憶下去。我童年的二三事乏善可陳,只是跟一張百年飄搖的民國老報紙,結了一點緣。

陶傑

(陶傑)

壹週刊 - 1161 - 坐看雲起時 報紙童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