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5日星期日

韓寒又出醜:把薩特情婦波伏娃說成“那個姑娘” 韓寒“在醜化我們中國人”

还是曹长青转载的倒韩先锋网其中的文章。

韓寒又出醜:把薩特情婦波伏娃說成“那個姑娘”

作者:張放

“波伏娃”還是“伏披娃”風波真正起因
——答《人物》主編@李海鵬老師的道歉信
作者:張放
@李海鵬老師昨天深夜(2012/5/17)就《人物》雜志的“波伏娃”事件,寫出向微博讀書致歉的道歉信。道歉信如下:“@人物雜志在關于韓寒訪談的微博中,把“波伏娃”寫成“伏波娃”,系文轉圖操作時誤用有筆誤的文件所致,當然任何人願意理解為《人物》雜志乃至我本人不知道波伏娃,也可以。紙質雜志上並無這一錯誤。《人物》剛剛改版,要向大家學習請教。向微博讀者致歉。”
因為我就“波伏娃”事件連發了幾個帖子,因此,有必要在此就李海鵬老師的道歉信,深入解釋一下我的觀點。
首先,我從未懷疑過《人物》雜志會不知道波伏瓦是誰,
其次,也絲毫沒有懷疑過作為《人物》主編的李老師,會不知道波伏瓦。
我只是懷疑那個自稱15歲半寫出知識面太過廣博的《三重門》作者,在經歷一連串質疑之后,並不知道有個波伏瓦其人。
懷疑(或質疑)原因如下:
“天才”對“伏披娃”的拙劣無知的評價,才是深層問題症結所在。應該說,《人物》設計關于薩特夫人的問題,相當高明。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用心良苦,很有些給“天才”台階下的意味。假設此“天才”的確如他吹牛所說,每天讀50000字的東西,讀過這,讀過那的話。就此問題好好發揮一下,或许會給其越來越弱的“天才”光環,扳回幾圈光環。但他是如何評價的呢?他說,“我不會喜歡上伏波娃這樣的姑娘。”然后,就使用起了他那著名的“雖然”句式:“雖然她也不錯。”說完了。Over了。沒了。
之所以說《人物》雜志是用心良苦,我以為,《人物》雜志以薩特與波伏瓦之間沒有合法的婚姻契約,薩特與波伏瓦兩人均宣稱可以彼此有“婚姻”外的背叛行為,但不妨礙彼此廝守一生,為知識背景作為前提來提問,這不啻一道很好的也是可以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大話題,好話題。
其次,波伏瓦寫《第二性》成為轟動全球的女性作者,將這樣一個有爭議的人物作為一個話題的藥引子,這豈不是白給題一樣,把它端給只喜歡談女人和車的“天才”面前,又怎能不是說《人物》用心良苦?
一想到波伏瓦對女性心理的鞭辟入裡的深入剖析,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女權運動,都發揮過巨大影響力,又同時是全球著名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的夫人,哪一條哪一點,不足以談上半小時一個小日寸?
結果呢?
結果大家就都知道了,出現了把“波伏娃”改為“伏波娃”的低級錯誤。更離譜的是,“天才”又以他那絕對外星人的思維,弄出個“我不會喜歡上伏波娃這樣的姑娘”的振聾發聵的句子。
天才,果然是天才,他可能根本就不知道,伏波娃,不,波伏娃(切!)是以一個清醒認識女性自身局限性的了不起的作者(author)身份,寫出20世紀深入了解女性必讀的“聖經式”著作《第二性》,成為轟動全球的女性作者,她是一個與全球著名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同居,而一輩子不領取合法婚姻證明的女性而揚名全球。可惜的是,她絕對沒以“天才”嘴裡的“姑娘”身份影響到世人的。更可悲的是,“天才”嘴裡的這位“姑娘”波伏瓦,是1908年1月出生的。假如按中國年計算,還得再長一歲,算1907年出生。到2012年,老人的冥壽有多大,傻子都能算得出來。關鍵是,她成為最影響力的人物時,已步入中老年女性行列。而全世界所有討論波伏瓦的人們,在談波伏瓦時,都一定會給她的名字前冠以“哲學家”“存在主義者”“女權主義者”甚至“西方馬克思主義者”。但不幸的是,2012年5月的某一天,中國式“天才”出現在《人物》雜志訪談室裡,她瞬間成為了“伏波娃”,成為了“這樣的姑娘”,成為了“雖然她也不錯”的人,並被令人啼笑皆非地標簽為“天才”不喜歡的類型。
也正因此,我才懷疑這個“天才”對此人根本就是一無所知。所以,才會弄出那麼句不倫不類的話來:“我不會喜歡上伏波娃這樣的姑娘”。當然,他無知后,總喜歡給自己打圓場,總掏出他那萬金油的讓步從句:“雖然她也不錯”,來掩飾其無知。這次,還假裝深沉地添加一句:“后半部分”就不談了,否則又有新的100萬個反對者出現雲雲。
@李海鵬老師,為什麼一牽扯到知識層面,他就王顧左右而言他呢?因為他是個草包。他不能也不敢展開地談。所以,他馬上就把一切扯到他最熟悉的領域:女人和車。這是他的最大特點。
最后的話及一個建議:
13年前,署名“韓寒”寫出知識面嚇死人的《三重門》裡,其中早就談及過包括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的話題。13年后,此人居然用“我不會喜歡上伏波娃這樣的姑娘”就我們給打發了?
因此,我鄭重向您建議:不妨再次采訪一下這位“天才”,視頻直播更好,請他把那沒說出來的“后半部分”談完?尤其順便談談存在主義哲學,深入談談伏波娃,切,波伏娃觀?因為《三重門》裡早就談過存在主義的啊。
2012年5月17日
原載:新浪微博 @張放
2012-05-29

Caochangqing.com

韓寒“在醜化我們中國人”

戴建業教授:“神來之筆”與“天縱之才”
——方韓之爭隨感之十一
一個月前看到韓寒先生致石述思的感謝信后,我馬上就覺得方韓之爭基本結束了。韓寒面對代筆質疑的種種表現,如懸賞卻不兌現的無賴,惡毒詛咒對手的下流,接二連三反擊文章的拙劣,每次接受采訪時的熊樣,茬茬都顯示這位“天才作家”和“意見領袖”,不過就是上海十里洋場上的一個混混和草包。恰在此時,石述思先生又公布了韓寒給他的私信,這封尺牘徹底暴露了韓寒的思維、感受和文字表達,基本上都沒有超過一個弱智的水平。人們看了這封私信和他的所有視頻后,要是還把韓寒與“天才”連在一起,要是還把韓寒戴上“作家”的頭銜,可以肯定,那每一個弱智立馬都會自負得發狂,每一個文盲立馬都想去寫“九重門”。
在短短的一二十天時間裡,我一口氣連寫了十篇“方韓之爭隨感”系列文章,《星島日報》還作了連載。那時我正在台灣講學,一是感到身心疲憊,一是感到十分不值,一是感到非常無聊——我不想再讀韓寒那些“天才的”文章,不想再看到韓寒接受采訪時的“聰明樣子”,更重要的是我感到沒有再寫下去的必要,我以為那些過去熱捧韓寒的粉絲,今后一定會轉臉變成冷嘲韓寒的大軍,所以當時我興奮地寫下《結束了》的博文,宣布方韓之爭的勝利結束,也宣告自己不再寫這方面的文章,讀者不難從這篇短文中感受到那種樂觀的情緒。
此后的事態表明,我高興得太早了。
參加質疑的學者和作家,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根本不可能長期關注方韓之爭,更不想把時間花這種事情上面,而有些媒體,有些公知,有些出版商,或者與韓寒有利益與共,或者與韓寒臭味相投,或者礙于自己的情面,仍在或明或暗地利用韓寒達到自己的目的——為了錢,為了名。
于是,韓寒還能招搖撞騙,因而,我認為有必要進一步揭開韓寒的面紗。
最能讓韓寒露出真面目的,莫過于他已經公開的兩封“天才”私信:一封是致易中天先生文集出版的賀信,一封是致石述思先生的感謝信。
我國魏晉、宋代、明末作家給我們留下了许多優美的尺牘,這些尺牘小品是散文中的傑作,它們一直是文人墨客愛不釋手的案頭讀物。人們珍視尺牘小品,是因為它是作家不經意間隨手灑落的珍珠,與作家們刻意經營的煌煌大作相比,尺牘小品自有一種天然風韻,它更能表現一個作家的氣質、個性、品味和才情。傳記作家尤其不會放過每一封書信,因為它比那些公開的演講和發表的作品,更能揭示一個人的情感世界,更能反映一個人的本質特征。我國明清有不少尺牘選集,英法等國也有许多優秀書信作家。我本人不僅愛讀古人的尺牘小品,還翻譯了一些英美的書信佳作,翻譯過論述書信的理論文章。
韓寒這兩封私信都是不可多得的“神來之筆”,從它們可以見識我們民族千年一遇的“天縱之才”。
我們按時間的順序細讀這兩封尺牘傑作。第一封是2011年5月韓寒致易中天先生文集出版的賀信,由于韓寒咳唾成珠,自然就惜墨如金,這封信只有174字,不妨照錄書信的全文:
“易中天老師,祝賀您的文集要出版,非常地吃驚,因為我以為您老早就出版過文集,沒想到現在才出版,所以見得您對它質量的要求一定非常地高。
一直以來很喜歡您的文字。去年冬天的時候,我們在廈門見面,我們沒有在報紙上看到關于我倆在一起對話的任何內容。但是無論如何,我對那次廈門之旅記憶深刻,希望您來上海,我們可以再在一起吃飯。一定要祝賀您文集可以賣得好,當然這是技術問題,最關鍵的是希望您一切都好。”
韓寒既然以學生晚輩尊稱“易中天老師”,祝賀暴得大名的易中天先生文集出版,像韓寒這樣的天才作家遣詞理應謙恭雅致,誰能料到,信一起筆“祝賀您的文集要出版”,不僅直木無文,而且鄰于不通。“您的文集”沒有意志,它自己不可能提出“要”“出版”。一個稍通文墨的人不會寫出這樣的句子。在“祝賀您的文集要出版”后,突然來一句“非常地吃驚”,的確會讓一個頭腦正常的人“非常地吃驚”:對易中天先生出版表示祝賀之后,怎麼會跳接“非常地吃驚”呢?估計只有天上的神仙才有這種天才的思緒。套用的杜甫的話說,“只句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韓寒接下來的一個“因為……所以”復句更讓人嘖嘖稱奇:“因為我以為您老早就出版過文集,沒想到現在才出版,所以見得您對它質量的要求一定非常地高”。這句“因為……所以”之間,並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更要命的是大概只有白痴才寫得出這樣的神句,“所以見得您對它質量的要求一定非常地高”這一句一定會流芳百世。
下一段開頭“一直以來很喜歡您的文字”,給我們送來了意外的驚喜。“一直以來很喜歡您的文字”,卻不知道自己“一直很喜歡其文字”的前輩尚未出版過文集,要麼韓寒前面“非常地吃驚”是故作驚訝,要麼韓寒后面“很喜歡您的文字”雲雲是當面撒謊。對于“一直很喜歡其文字”的作家,“按理”說會留心他出的每一本書、他發表的每一篇文章,乃到他寫的每一個字,不至于不知道他是否出版過文集這樣的大事。當然,像韓寒這樣的天才不會“按理”思考問題。“去年冬天的時候,我們在廈門見面,我們沒有在報紙上看到關于我倆在一起對話的任何內容”,由于這是韓寒與易中天之間的私人通信,信中的“我們”自然是指韓寒與易中天,“我”“沒有在報紙上看到關于我倆在一起對話的任何內容”,並不能擔保“我們”“沒有在報紙上看到關于我倆在一起對話的任何內容”,不過,天才或许有神靈附體,“我”沒有看到必定“我們”就沒有看到,我不能以常理來猜測天才。
“但是無論如何,我對那次廈門之旅記憶深刻,希望您來上海,我們可以再在一起吃飯”。誰能說明韓寒天才為什麼要用“但是”這個轉折詞?誰能告訴我韓寒天才在此處要用“無論如何”?信最后的結尾更神:“一定要祝賀您文集可以賣得好,當然這是技術問題,最關鍵的是希望您一切都好。”“祝賀您文集可以賣得好”前面還要加上“一定要”,可見“文集可以賣得好”是多麼重要!易先生出版文集自有“崇高使命”,他哪能只想到自己“文集可以賣得好”撈錢呢?這一神句內容上有點羞辱前輩,形式上有點不夠通順。“您文集可以賣得好”是自己的肯定判斷,前面不能用“一定要祝賀”,“祝賀”只是自己的心願,“祝賀”“賣得好”並不一定“可以”“賣得好”。“當然這是技術問題”更是侮辱,易先生“文集可以賣得好”,有可能是因為他文集質量高,這“當然”不是個“技術問題”。“當然這是技術問題”,暗示“您文集可以賣得好”,是由于易先生善于商業炒作。“當然這是技術問題”之后,再來一句“最關鍵的是希望您一切都好”曲終奏雅,這種飄忽的思路有點像“意識流”,天才到底是天才!
易中天先生出版文集自然是喜事,有了“天才韓寒”的賀信抬高身價更是喜上加喜。那部“可以賣得好”的文集,配上韓寒先生這篇優美的賀信,真可謂當代娛樂場上的“雙璧”;易先生與韓先生這一老一少,更堪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對忘年“佳配”。
更妙的好戲還在后頭,我們來欣賞一下韓寒2012年2月致石述思先生的感謝信,這封信只有寥寥154字,真可謂“一字千金”:
“石老師,我是韓寒,借用我爸爸的微博登錄一下。感謝您公正的態度,因為一個公共打假人物如果要確定一個作家有代筆必須要有證據,這是重大的指控。而且從世界的共識上,如果方舟子沒有證據,卻提出和確認這個指控,而所有作家都是無法自證的。這其實從剛開始就剝奪了寫作者的言論自由,因為無法辯解。所以在全現今世界範圍內都不會有這樣的指控存在。謝謝。新年快樂。”
這封私信公開不久,@石述思 很快便在自己的微博上發表了“一點聲明:私信是我公開的,我已向韓寒道歉。與他無關。”從私人交往的倫理上講,我絕不認同石先生這種行為,石述思先生在未經韓寒许可的情況下,擅自公開他寫給自己的私信,他的確應該“向韓寒道歉”;從公開這封信的實際效果來看,我們又得感謝石先生的疏忽大意,讓公眾有機會一睹韓寒天才的“尊容”。
這封信差不多是用虛詞連起來的,“因為”、“而且”、“如果”、“卻”、“而”、“因為”、“所以”,這裡每一個虛詞都是信中的“字眼”。從這些神奇的“字眼”中,即使用心推敲一萬遍,即使仔細琢磨一萬年,你也無法弄清天才韓寒的思維方式。至于“因為一個公共打假人物如果要確定一個作家有代筆必須要有證據”、“而且從世界的共識上”、“所以在全現今世界範圍內都不會有這樣的指控存在”,更是上帝賜給人類的“絕妙好詞”,它們將與人類一起永垂不朽!記得在《結束了》一文的最后,我在點評這封信時說過:“一個末流作家筆下也絕不會出現如此醜陋的文字,這完全是在糟蹋我們優美的漢語,一個智力正常的人絕不會有如此弱智的思維方式,這簡直是在醜化我們中國人。讀完這封絕妙的尺牘后我更加堅信:爭論已經結束,真相完全大白,要是再爭論下去,于社會是浪費資源,于個人是浪費生命。”一位作家看到這段話后還給我寫信表示抗議,說我稱韓寒為作家是對作家的侮辱。
從這兩封私信可以看到,韓寒先生既沒有連貫的思維能力,也沒有正常的文字表達能力。致石述思先生的感謝信寫于二個月前,這說明韓寒直到現在還是一個有學習障礙的青年。我一直在抨擊我們的應試教育,韓寒在高一七門課程都亮起紅燈這一事件表明,我們的應試教育也並非一無是處:它固然不能選拔天才,但它至少可以篩掉笨蛋。
偏偏就是這樣的一個混混,十幾年來被公知們捧成了“天才作家”,有人斷言“韓寒的思想是天生的,他不必像魯迅那樣讀書思考”,有人斷言“現在的中國大學教授加起來的影響力,也趕不上一個韓寒”,有人斷言“韓寒若倒下去,中國將倒退20年”。中國國家的命運,中國人民的福祉,全系于韓寒一人!韓寒自己是一人頂億人,韓寒的話是一句頂萬句!
“在全現今世界範圍內”再找不出第二個韓寒,“在全現今世界範圍內”再沒有第二個中國。韓寒是一個跨世紀的神話,中國是一個童話般的國家!


ZT 韓寒“在醜化我們中國人”

戴建業教授:“神來之筆”與“天縱之才”
——方韓之爭隨感之十一
一個月前看到韓寒先生致石述思的感謝信后,我馬上就覺得方韓之爭基本結束了。韓寒面對代筆質疑的種種表現,如懸賞卻不兌現的無賴,惡毒詛咒對手的下流,接二連三反擊文章的拙劣,每次接受采訪時的熊樣,茬茬都顯示這位“天才作家”和“意見領袖”,不過就是上海十里洋場上的一個混混和草包。恰在此時,石述思先生又公布了韓寒給他的私信,這封尺牘徹底暴露了韓寒的思維、感受和文字表達,基本上都沒有超過一個弱智的水平。人們看了這封私信和他的所有視頻后,要是還把韓寒與“天才”連在一起,要是還把韓寒戴上“作家”的頭銜,可以肯定,那每一個弱智立馬都會自負得發狂,每一個文盲立馬都想去寫“九重門”。
在短短的一二十天時間裡,我一口氣連寫了十篇“方韓之爭隨感”系列文章,《星島日報》還作了連載。那時我正在台灣講學,一是感到身心疲憊,一是感到十分不值,一是感到非常無聊——我不想再讀韓寒那些“天才的”文章,不想再看到韓寒接受采訪時的“聰明樣子”,更重要的是我感到沒有再寫下去的必要,我以為那些過去熱捧韓寒的粉絲,今后一定會轉臉變成冷嘲韓寒的大軍,所以當時我興奮地寫下《結束了》的博文,宣布方韓之爭的勝利結束,也宣告自己不再寫這方面的文章,讀者不難從這篇短文中感受到那種樂觀的情緒。
此后的事態表明,我高興得太早了。
參加質疑的學者和作家,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根本不可能長期關注方韓之爭,更不想把時間花這種事情上面,而有些媒體,有些公知,有些出版商,或者與韓寒有利益與共,或者與韓寒臭味相投,或者礙于自己的情面,仍在或明或暗地利用韓寒達到自己的目的——為了錢,為了名。
于是,韓寒還能招搖撞騙,因而,我認為有必要進一步揭開韓寒的面紗。
最能讓韓寒露出真面目的,莫過于他已經公開的兩封“天才”私信:一封是致易中天先生文集出版的賀信,一封是致石述思先生的感謝信。
我國魏晉、宋代、明末作家給我們留下了许多優美的尺牘,這些尺牘小品是散文中的傑作,它們一直是文人墨客愛不釋手的案頭讀物。人們珍視尺牘小品,是因為它是作家不經意間隨手灑落的珍珠,與作家們刻意經營的煌煌大作相比,尺牘小品自有一種天然風韻,它更能表現一個作家的氣質、個性、品味和才情。傳記作家尤其不會放過每一封書信,因為它比那些公開的演講和發表的作品,更能揭示一個人的情感世界,更能反映一個人的本質特征。我國明清有不少尺牘選集,英法等國也有许多優秀書信作家。我本人不僅愛讀古人的尺牘小品,還翻譯了一些英美的書信佳作,翻譯過論述書信的理論文章。
韓寒這兩封私信都是不可多得的“神來之筆”,從它們可以見識我們民族千年一遇的“天縱之才”。
我們按時間的順序細讀這兩封尺牘傑作。第一封是2011年5月韓寒致易中天先生文集出版的賀信,由于韓寒咳唾成珠,自然就惜墨如金,這封信只有174字,不妨照錄書信的全文:
“易中天老師,祝賀您的文集要出版,非常地吃驚,因為我以為您老早就出版過文集,沒想到現在才出版,所以見得您對它質量的要求一定非常地高。
一直以來很喜歡您的文字。去年冬天的時候,我們在廈門見面,我們沒有在報紙上看到關于我倆在一起對話的任何內容。但是無論如何,我對那次廈門之旅記憶深刻,希望您來上海,我們可以再在一起吃飯。一定要祝賀您文集可以賣得好,當然這是技術問題,最關鍵的是希望您一切都好。”
韓寒既然以學生晚輩尊稱“易中天老師”,祝賀暴得大名的易中天先生文集出版,像韓寒這樣的天才作家遣詞理應謙恭雅致,誰能料到,信一起筆“祝賀您的文集要出版”,不僅直木無文,而且鄰于不通。“您的文集”沒有意志,它自己不可能提出“要”“出版”。一個稍通文墨的人不會寫出這樣的句子。在“祝賀您的文集要出版”后,突然來一句“非常地吃驚”,的確會讓一個頭腦正常的人“非常地吃驚”:對易中天先生出版表示祝賀之后,怎麼會跳接“非常地吃驚”呢?估計只有天上的神仙才有這種天才的思緒。套用的杜甫的話說,“只句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韓寒接下來的一個“因為……所以”復句更讓人嘖嘖稱奇:“因為我以為您老早就出版過文集,沒想到現在才出版,所以見得您對它質量的要求一定非常地高”。這句“因為……所以”之間,並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更要命的是大概只有白痴才寫得出這樣的神句,“所以見得您對它質量的要求一定非常地高”這一句一定會流芳百世。
下一段開頭“一直以來很喜歡您的文字”,給我們送來了意外的驚喜。“一直以來很喜歡您的文字”,卻不知道自己“一直很喜歡其文字”的前輩尚未出版過文集,要麼韓寒前面“非常地吃驚”是故作驚訝,要麼韓寒后面“很喜歡您的文字”雲雲是當面撒謊。對于“一直很喜歡其文字”的作家,“按理”說會留心他出的每一本書、他發表的每一篇文章,乃到他寫的每一個字,不至于不知道他是否出版過文集這樣的大事。當然,像韓寒這樣的天才不會“按理”思考問題。“去年冬天的時候,我們在廈門見面,我們沒有在報紙上看到關于我倆在一起對話的任何內容”,由于這是韓寒與易中天之間的私人通信,信中的“我們”自然是指韓寒與易中天,“我”“沒有在報紙上看到關于我倆在一起對話的任何內容”,並不能擔保“我們”“沒有在報紙上看到關于我倆在一起對話的任何內容”,不過,天才或许有神靈附體,“我”沒有看到必定“我們”就沒有看到,我不能以常理來猜測天才。
“但是無論如何,我對那次廈門之旅記憶深刻,希望您來上海,我們可以再在一起吃飯”。誰能說明韓寒天才為什麼要用“但是”這個轉折詞?誰能告訴我韓寒天才在此處要用“無論如何”?信最后的結尾更神:“一定要祝賀您文集可以賣得好,當然這是技術問題,最關鍵的是希望您一切都好。”“祝賀您文集可以賣得好”前面還要加上“一定要”,可見“文集可以賣得好”是多麼重要!易先生出版文集自有“崇高使命”,他哪能只想到自己“文集可以賣得好”撈錢呢?這一神句內容上有點羞辱前輩,形式上有點不夠通順。“您文集可以賣得好”是自己的肯定判斷,前面不能用“一定要祝賀”,“祝賀”只是自己的心願,“祝賀”“賣得好”並不一定“可以”“賣得好”。“當然這是技術問題”更是侮辱,易先生“文集可以賣得好”,有可能是因為他文集質量高,這“當然”不是個“技術問題”。“當然這是技術問題”,暗示“您文集可以賣得好”,是由于易先生善于商業炒作。“當然這是技術問題”之后,再來一句“最關鍵的是希望您一切都好”曲終奏雅,這種飄忽的思路有點像“意識流”,天才到底是天才!
易中天先生出版文集自然是喜事,有了“天才韓寒”的賀信抬高身價更是喜上加喜。那部“可以賣得好”的文集,配上韓寒先生這篇優美的賀信,真可謂當代娛樂場上的“雙璧”;易先生與韓先生這一老一少,更堪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對忘年“佳配”。
更妙的好戲還在后頭,我們來欣賞一下韓寒2012年2月致石述思先生的感謝信,這封信只有寥寥154字,真可謂“一字千金”:
“石老師,我是韓寒,借用我爸爸的微博登錄一下。感謝您公正的態度,因為一個公共打假人物如果要確定一個作家有代筆必須要有證據,這是重大的指控。而且從世界的共識上,如果方舟子沒有證據,卻提出和確認這個指控,而所有作家都是無法自證的。這其實從剛開始就剝奪了寫作者的言論自由,因為無法辯解。所以在全現今世界範圍內都不會有這樣的指控存在。謝謝。新年快樂。”
這封私信公開不久,@石述思 很快便在自己的微博上發表了“一點聲明:私信是我公開的,我已向韓寒道歉。與他無關。”從私人交往的倫理上講,我絕不認同石先生這種行為,石述思先生在未經韓寒许可的情況下,擅自公開他寫給自己的私信,他的確應該“向韓寒道歉”;從公開這封信的實際效果來看,我們又得感謝石先生的疏忽大意,讓公眾有機會一睹韓寒天才的“尊容”。
這封信差不多是用虛詞連起來的,“因為”、“而且”、“如果”、“卻”、“而”、“因為”、“所以”,這裡每一個虛詞都是信中的“字眼”。從這些神奇的“字眼”中,即使用心推敲一萬遍,即使仔細琢磨一萬年,你也無法弄清天才韓寒的思維方式。至于“因為一個公共打假人物如果要確定一個作家有代筆必須要有證據”、“而且從世界的共識上”、“所以在全現今世界範圍內都不會有這樣的指控存在”,更是上帝賜給人類的“絕妙好詞”,它們將與人類一起永垂不朽!記得在《結束了》一文的最后,我在點評這封信時說過:“一個末流作家筆下也絕不會出現如此醜陋的文字,這完全是在糟蹋我們優美的漢語,一個智力正常的人絕不會有如此弱智的思維方式,這簡直是在醜化我們中國人。讀完這封絕妙的尺牘后我更加堅信:爭論已經結束,真相完全大白,要是再爭論下去,于社會是浪費資源,于個人是浪費生命。”一位作家看到這段話后還給我寫信表示抗議,說我稱韓寒為作家是對作家的侮辱。
從這兩封私信可以看到,韓寒先生既沒有連貫的思維能力,也沒有正常的文字表達能力。致石述思先生的感謝信寫于二個月前,這說明韓寒直到現在還是一個有學習障礙的青年。我一直在抨擊我們的應試教育,韓寒在高一七門課程都亮起紅燈這一事件表明,我們的應試教育也並非一無是處:它固然不能選拔天才,但它至少可以篩掉笨蛋。
偏偏就是這樣的一個混混,十幾年來被公知們捧成了“天才作家”,有人斷言“韓寒的思想是天生的,他不必像魯迅那樣讀書思考”,有人斷言“現在的中國大學教授加起來的影響力,也趕不上一個韓寒”,有人斷言“韓寒若倒下去,中國將倒退20年”。中國國家的命運,中國人民的福祉,全系于韓寒一人!韓寒自己是一人頂億人,韓寒的話是一句頂萬句!
“在全現今世界範圍內”再找不出第二個韓寒,“在全現今世界範圍內”再沒有第二個中國。韓寒是一個跨世紀的神話,中國是一個童話般的國家!
2012年5月17日
原載:http://blog.163.com/jydai_417/
編者注:中國互動百科上的介紹——
戴建業:華中師範大學教授
男,1956年生於湖北省麻城市。
1982年1月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1982年3月入西南師範大學中文系攻讀古代文學研究生,1985年1月畢業並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回母校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任教,現為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教研室教授、教研室主任、古代文學學科組組長。陶淵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唐代文學學會會員、湖北古代文學學會理事。
近五年科研成果:
一 學術專著:
《澄明之境——陶淵明新論》(34萬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6月,1999年4月第2次印刷
《老子智慧的現代轉換》(24萬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1月。
論文等略……
2012-05-26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