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30日星期日

亞洲週刊-越南失而復得的青春

 

越南失而復得的青春

2013年5月12日 第27卷 18期

越南政治變革,是對昔日青春的一次回眸,尋回當年熱血的理想主義,也對中國帶來衝擊。

在六七十年代,越南是美國男孩子的青春祭品。他們在越南戰場上灰飛煙滅,讓美國社會悸動。那些拒絕進入殺戮戰場的青年投身波瀾壯闊的反越戰運動,焚燒徵兵卡,因而下獄,或是逃到加拿大和瑞典。

美式英文"Nam"這個字成為一個魔咒,讓青春帶著血腥的味道。美國青年在越南戰場上的死亡人數高達五萬多人,也在美國的歷史上留下了痛苦的烙印。

但從更寬廣的歷史視野來看,戰場的另一邊,越南青年的死亡人數卻高達百萬計。他們為了保衛家園,也為了在全國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的國家,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他們在劣勢的兵力下,卻善用地道戰、奇襲戰和種種光怪陸離的戰法,鄉村包圍城市,南北呼應,終於在一九七五年攻陷西貢,將美軍全部趕走,實現了越南的統一。

然而這樣的統一卻導致人民的大逃亡,他們恐懼政治與經濟鎮壓,不少越南難民投奔怒海。香港成為聯合國所安排的「第一收容港」,但也導致香港內部的巨大社會矛盾。更不要說在東南亞的其他國家,都深受其苦。

也許就是在越南人民用腳投票的壓力下,越南開始揚棄計劃經濟的僵硬體制,尤其九十年代蘇聯解體與中國經濟飆升,都使越南幡然醒悟,不能被革命的教條所害,要提升老百姓的生活品質,發展才是硬道理。

這也和中國在「六四」後的發展軌跡不謀而合。越南進入了市場經濟,也進入了全球化的體系。一九九五年越南和美國建交,雙方一笑泯恩仇。說明了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敵人,而只有永遠的利益。

美國和全球的資本開始大量進入這個昔日血流遍野之地。市場代替了戰場。但最讓人關注的是:越南在政治改革的步伐上,卻可以後發先至,超越前進。

越南比中國更早就在高層領導層中實現差額選舉,也更早運用電視的現場直播,將政治生活的過程透明化,並且將高官的財產申報公開。這也使越南的執政黨與政府有更強大的公信力,可以在民眾中建立更高的聲望。

這也對中國帶來很大的衝擊。越南可以,為何中國不可以?尤其兩國都是曾經的社會主義國家,也都在經濟轉型中面對種種內部的矛盾,要在發展和分配的問題上取得平衡,在經濟增長中實現社會公正。

因為社會公正本來就是越南革命和中國革命的主題。胡志明和毛澤東都曾經惺惺相惜,互相支持。中共與越共,不但共同反對帝國主義的霸權,也共同反對資本的壟斷與分配的不均,要不斷為底層的人民說話。儘管過去二三十年間,兩國高層都被批評背叛了自己的階級,成為一種權貴資本主義,但在經濟繁榮的底氣下,也不斷自我的修補缺點,而這次越南的大幅度政治改革,就成為一個突破口,要突破過去政改的缺陷。

越南的巨變,也是對昔日青春的一次回眸,尋回當年熱血的理想主義。革命的滄桑,歷盡劫波,還是要回到激情的原點。為人民服務的革命情懷永遠不變,但也必須發現走向民主與公正的最新路徑。■

亞洲週刊-越南失而復得的青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