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8日星期六

亞洲週刊-兩岸是彼此永遠的鏡子

 

兩岸是彼此永遠的鏡子

2013年10月6日 第27卷 39期

兩岸在彼此的鏡子中,照到自己的真實面貌,照出改善的空間,也照到兩岸理想的未來。

台灣大學:陸生較台生勤奮,比千枚導彈還驚悚(Imaginechina)

法院不是國民黨開的。這是國民黨律師陳明最近打輸了官司後的感喟。他在台灣地方法院審判王金平申請保留國民黨的黨籍一案落敗,三位女法官的判決扭轉了形勢,讓馬英九無法立刻將立法院長王金平開除出黨。

法院是國民黨開的,其實是當年國民黨秘書長許水德的名言。這當然是他的肺腑之言,說出了當時台灣社會的現實,也反映了他的權力的傲慢,台灣的司法只是政治的下女,執政黨當然有絕對的權力,可以控制法院的判決。

今天台灣的法院歷經民主政治的洗禮,再也不會被執政黨絕對控制。但在中國大陸,法院還是共產黨開的。這也使中國大陸網民感慨系之,將王金平案和薄熙來案比較:台灣可以司法獨立,但大陸則是未審先判,未判先決。

其實當前中國對言論的控制加強,對一些意見領袖的大逮捕,都是台灣從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社會所經歷的政治軌跡。蔣經國依靠政法、情治部門的力量,對社會輿論的控制在八十年代到了最高峰,但也埋下了社會巨變的伏筆。由於經濟的高速發展,中產階級的崛起,從中小企業到大企業,都可以對黨外勢力予以支援,形成了一股難以壓制的社會力量。執政黨再也無法壟斷所有的權力來源,民間的抗議此起彼伏,而最後終於逼使蔣經國在八八年初去世之前,開放黨禁和報禁。

但台灣這二十五年來的變化,也是一路走來,跌跌撞撞。對一些台灣的知識分子來說,他們覺得台灣的民主化固然消除了專制之痛,但也陷於民粹的漩渦。台灣社會甚至出現不少艷羨中國大陸經濟及綜合國力飆升的聲音。他們覺得台灣的民主如果持續被民粹的力量所綁架,那麼社會就會停滯不前,台灣贏得了民主,也失去了競爭力和向上提升的力量。

最近台灣的媒體就比較兩岸學生的表現,指出台灣學子的精神面貌大幅落後,發現來台讀書的陸生大多非常勤奮,對照台灣學生的慵懶與不在乎的態度,讓台灣社會擔憂不已。

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薛承泰表示,從早上八時的大學校園來看兩岸學生表現,台灣學子與大陸學生間的競爭力落差,「比大陸一千枚飛彈瞄準台灣還讓人覺得驚悚」。

同時《紐約時報》也報道,中國大陸的高鐵的準時和經濟效益改變了中國,讓人刮目相看,而其中也有讓別的國家無法複製的中國特色。

相對地,台灣興建桃園機場至台北市中心的機場鐵路,規劃了十幾年,由於被產權之爭和無數的吵鬧所拖延,至今還不知道何時會完成。

因而兩岸是彼此永遠的鏡子,照出自己的不足之處,也照出雙方可以改善的空間。共產黨會問:國民黨可以,為什麼共產黨不可以?國民黨和民進黨會問同樣的問題;兩岸的民間社會也會問同樣的問題。正是在彼此的鏡子中,照到自己的真實面貌,也照到兩岸理想的未來。■

亞洲週刊-兩岸是彼此永遠的鏡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