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0日星期四

蘋果日報- 模擬實驗三雄奪化學獎

電腦現已成科學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今時今日的化學家要研究化學結構和化學反應,不用次次都要拿試管做實驗,而是可用電腦模擬。這要多得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的三位得主,他們帶來全面的程式,給化學家模擬蛋白質結構以至汽車催化劑淨化廢氣的化學反應,協助優化太陽能電池、汽車催化劑和設計藥物。可說今日大部份化學家取得的進步,都要多得他們。

「對今日的化學家來說,電腦跟試管一樣重要。電腦模擬是如此的真實,可預測傳統實驗的結果。」瑞典皇家科學院昨天(周三)宣佈在美國做研究的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萊維特(Michael Levitt)和瓦謝爾(Arieh Warshel)得獎時,大事表揚他們的貢獻。

懂得取捨簡化計算
評審團指出,化學反應是在電光火石間發生,不足千分之一秒電子就從一個原子核跳到另一個,要從實驗追到化學反應的每個步驟,基本上是沒有可能,要靠電腦模擬。

可是在三位得主出手之前,化學家要做電腦模擬,只能從兩套模型中二選一,各有優劣。第一套是基於牛頓古典力學,計算較簡單,特別適用於模擬大型分子結構,卻不能模擬化學反應。第二套是基於量子力學,可模擬化學反應,但需要耗用龐大的極運算能力,所以只能用於小型分子。

三位得主原本也是這兩個陣營的先鋒,卡普拉斯領導的哈佛大學團隊,1970年代開發基於量子力學模擬化學反應的電腦程式。初出茅廬的萊維特和瓦謝爾,則在以色列開發以古典力學為本的分子模擬程式。瓦謝爾後來到哈佛當博士後研究員,與卡普拉斯合作開發融合兩者的新程式,模擬視網膜分子,之後又再與萊維特模擬酵反應的程式。

他們能融合兩套程式,秘訣在於懂得取捨,把耗用大量運算力的量子力學計算,只留給直接影響化學過程的少數原子核和電子,其他部份給古典力學程式模擬;又將沒重要性的原子當作多個混合成一個,簡化計算。

成功融合的程式,不再受分子大小限制,無論大小都可以模擬其結構和化學反應。評審團指他們的程式對甚麼化學研究都有用,研究生物分子以至工業化學過程都有用。萊維特更夢想可用程式在分子層面模擬完整的生物,他在公佈獎項記者會透過電話說:「就像望着手錶,你會好奇它是如何運作。你可以用程式設計藥物,我則想用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華裔學者也有貢獻

瑞典烏薩普拉大學化學教授赫爾曼松,形容電腦模擬「為化學帶來革命」:「當你在電腦了解一堆方程式後,你會得到其他方法都得不到的詳盡資料,你可以像看電影那樣知道每個時空發生了甚麼,實在奇妙地詳細。」

評審團在介紹文章特別提到多位學者,亦對電腦模擬化學範疇有重大貢獻,其中包括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華裔學者高加力。香港大學化學系主任陳冠華指出,高加力曾在卡普拉斯的實驗室當博士後研究員,80年代開始出文章,相信因份屬後輩,無緣分享獎項。


路透社/諾貝爾獎網站/本報記者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