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2日星期四

�果日�- 「超���」��

蘋果日報- 「超級書蟲」遊記
「超級書蟲」遊記

看《字裏人間》這齣電影的時候,印象最深的不是男主角跟女主角月下邂逅的一幕,而是他為《大渡海》這本字典選擇紙張的一刻。他輕刮了紙樣,翻了又翻,然後跟紙廠代理人說不行,要另選手感更好、翻起來更順滑的紙方便讀者。那份對紙質、紙樣的執着,讓我這個算摸過不少紙樣的書蟲大開眼界。


然後,我碰到更迷戀書的書蟲——Erik Orsenna,碰到了《紙之路》這本書。大概因為說的是紙的故事,出版商替書的封面找來充滿手感及份量的紙,拿在手上再放下時,樹木的纖維感仍留在手上,久久不散。


好了,回到書的內容。《紙之路》表面上是說紙的故事,實際上可以說是「超級書蟲」的遊記。對任何書蟲來說,紙就是書的「下層建築」,我等書蟲都得鑽進紙堆才能好好活下來。Erik這個超級書蟲則索性來趟尋紙之旅,好好鑽進跟紙相關的喜怒哀樂中,有大家想也想不到的高科技故事,還有世代口耳相傳的「紙的秘密」。


Erik從波斯宰相隨身攜帶十一萬七千冊書去旅行說起,踏遍由北極圈到印尼再到巴西的紙業中心。在加拿大魁北克的三河鎮(Trois-Rivieres),他重溫了當年引渡木材工人如何在急淌的河流上,引渡砍下的木材順河而下到工廠,聽過他們悲壯的引渡木材工之歌:「……沒有原木就沒有作家,沒有書就沒有真理……河上波濤洶湧,原木轉動着,令人沉醉的香味,站着好好幹活……」(p.147)


幸運的Erik還走到「和紙」的聖殿:日本京都附近的越前市,讓「人間國寶」岩野市兵衛先生開他的眼界,知道了「水是紙的第一個真正原料」這個秘密。還有以下這番教誨:「紙不喜歡夏天,因為溫度高時,黏液的效果很難掌握……最懂的行家都會問我村子裏氣溫夠不夠冷,只有夠冷的時候,他們才會跟我訂購紙。」(p.103)


在不斷追尋紙的發展、紙的轉型時,Erik碰上異想天開的研究者跟他說,人類要上太空其實不必使用不穩定而昂貴的火箭,乾脆用樹木及紙中的納米纖維素建造十萬公里的纜索,再放上連接太空站的登天電梯就好了。


書蟲之旅還有很多關於紙的小故事,有跨國公司轉型、俄羅斯與芬蘭的恩怨情仇、中國的絲綢之路……即使不是書蟲,也可泡一杯茶或來一杯Single Malt Whisky,悠閒的翻着《紙之路》,享受iPad、Kindle沒有的觸感,跟着Erik的腳步去旅行。


攝影: 黃子偉

Profile:盧峯
六十後的一代,一頭栽進新聞前線,見識過影像的凌厲,仍相信文字的魅力,愛邊喝威士忌邊看好書。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