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3日星期二

�果日�- 前首相再出山 - 陶�

蘋果日報- 前首相再出山 - 陶傑


前首相再出山 - 陶傑

什麼叫「再出山」?前首相白高敦,跟香港特區的一位傳聞「再出山」的前特首一樣,也擺出一個「再出山」的陣勢,卻贏得了掌聲。


蘇格蘭公投結果,統一無礙,白高敦發表講話,全國矚目:


「人生有戰鬥的時刻,也有團結的時候。現在是蘇格蘭團結的時候。把『支持』和『反對』的海報丟棄吧,把海報和標籤交給歷史書。今天我們一起向一個團結的蘇格蘭邁進。」


英文有生動活潑的一面:Yes and No posters: let them throw them away. Let's cast them into the history books. 講得很形象,不是陳濫的八股腔:「如果『聯合王國』徒具空名,我受不了。一個國家,曾經垂範何謂結伴(Partnership),締造了三世紀的合作經驗,向全世界展示何謂團結與共享,而有一天,這個國家決定放棄這一切。」


戰國時代韓非子的「說難」,已經解說過「遊說」(Lobbying)的學問:「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當之。」遊說之難,在於了解君主的心意,由我來設計一套說辭迎合他。」君主的性格時見乖僻,獨裁冷傲,韓非子的時代,只有「諫說」,沒有「遊說」。知識份子先要自矮一截,揣摸老闆愛聽什麼話。


白高敦的演講是「遊說」。在民主世界中,選民是老闆,選民是帝皇,向選民演講,不必逢君之欲,先將「擦鞋」的地溝油去掉,然後將選民當成好朋友,訴之以人情,動之以常識。


民主與帝制社會,同樣是「說」,取態有別。香港中學生今日還讀韓非子的「說難」,不是不可以,但現代的教育,有識見的教師,必以白高敦的英文演講與「說難」平行並讀,探討其中的異同,這就是文化通識。


首先教師要有選材的眼光,其次要有講述文化異同的洞見。如果你是華人,想做二十一世紀的世界公民,又懂得中國傳統,從而融和取捨,教育應該是這個樣子。


由此可見,你也重新出山,他白高敦也重新出山,白高敦的出山有氣勢。他不想重回英國政壇,他現在已經是聯合國女童教育大使,負責向伊斯蘭國家推廣讓女孩子讀書。這樣的「再出山」,方是大人物。



HH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