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文章 陶傑】世變的理由|壹週Plus|Next Plus
奧巴馬下台在即,功過現在就可以論斷。
奧巴馬八年,是美國全球外交全面退縮的一年。將來的歷史會這樣記載:在奧巴馬兩任總統期間,俄國侵略烏克蘭,吞併克里米亞。在奧巴馬八年之間,敍利亞伊拉克向恐怖主義淪落,因為奧巴馬的美國沒有出兵。奧巴馬的八年期間,中國的權力向南海擴張——很簡單的道理,當俄國吞併克里米亞,美國只能「制裁」,如果我是習近平,我當然在南中國海傾沙造人工島,擴大「經濟領海」,兼建造軍事基地,你又奈我何?
奧巴馬雖然在卸任之前,加強「重返東亞」,對於日本,也鞏固了結盟,但這位大少爺,出手已經太遲。
二十世紀初期,美國總統威爾遜,一上台就遇到歐戰。威爾遜本來恪守門羅主義,保守中立,但加一點:美國會善用本身強大的民主影響力,促成歐洲停火和平。
威爾遜的和平主義,本來沒有問題,但是,當英國和德國的戰爭日緊,美國就被拖下了水——美國和英德雙方,本來都有正常貿易,但是當英國封鎖了北海的德國港口,美國對英國的貿易增加,對德國的出口下降了。德國視美國為英國的物資後台,用潛水艇襲擊美國的商船。
最慘的一宗,是一九一五年的「露西坦尼亞號」,在紐約運客載貨,開往利物浦。德國將英國海岸列為「戰爭區」,德國駐美大使館在美國報紙登廣告,警告美國人勿登上此船,因為認定船上有美國運給英國的軍火。但一百二十八個美國人還是上了船。船到愛爾蘭海,被德國魚雷擊沉。英國即刻在美國展開反德宣傳。美國東岸的民意,要求參戰。
威爾遜像奧巴馬,很不願意捲入戰爭。但德國的魚雷,卻不長眼睛,將英美的商船一一擊沉。威爾遜陣腳大亂——他要角逐連任,東岸民意要參戰,西岸和中部卻厭戰。威爾遜沒有主意,但這時一封機密電報改變了威爾遜。德國外長暗中籠絡墨西哥,游說墨西哥在美國的後院向美國宣戰,條件是德國會幫墨西哥奪回德州、阿利桑拿、新墨西哥等一大片「自古以來」屬於「墨西哥的神聖領土」。電報為美國情報人員偵得,放在白宮的桌面,威爾遜上班,拿起來看着,沉吟不語。此時,德國一口氣又擊沉了三艘美國商船,威爾遜一拍桌子,通知國會:美國加入英國的協約國,向德國宣戰。
威爾遜由軟弱轉趨強硬,由退讓轉為動手,德國對威爾遜有所誤判,認為美國不會插手。現在,有人對美國誤判;俄國吞併克里米亞,奧巴馬不出手;敍利亞失陷,伊斯蘭國擴張,奧巴馬也沒有出手。那麼我一片片香腸薄薄的切下去,美國也不會出手。
然而威爾遜當年不敢打仗,不等於美國不打仗。最終是美國東岸的民意和商界,脅迫威爾遜參戰。美國的總統也是美國民意文化的產物。美國的民主勢力,經歷過一個臨界點,本身會發動「自動波」,令總統隨波逐流而遵從民意的決定。總統競選時的政綱,既是他個人和他代表的政黨的觀點和抱負,但也必然體現了民意。美國的民意,在感受到民主和生存受威脅時,必然由厭戰而變為應戰。
威爾遜的轉變,是現代史上研究領袖學和美國民意的必修課。美國人厭戰,美國人不想捲入世界衝突,美國的門羅主義,一向主張關門將北美建成樂土。美國移民由歐洲來,最不想捲入歐洲的衝突。但是美國卻人格分裂——人格分裂的人,底牌看不透,你以為他向東,在經歷了一個臨界點之後,卻改而向西。兩次世界大戰,美國都展現了此一民族特徵。但是,世界上有許多一知半解的人,以為美國人老天真。美國人很笨,以為了解美國。第三次世界大戰如果爆發,其中一個原因,必然也基於對美國立場底線的誤判。如果你留意時局,你會發現這一天已在逼近。人總是那麼愚昧——以為自己最精,別人都蠢;以為自己貪財,一生以此為做人的目標,其他人也一樣。
2015年6月10日星期三
【星期日文章 陶傑】世變的理由|壹週Plus|Next Plus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