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讓他在香港上學嗎?
在車廂裏聽到有人說:你孩子都三歲了,你敢讓他在香港上學嗎?你放心讓他在這個地方長大嗎?
另一人答道:是啊,是不敢啊,一定要送出去讀書的,但是,還那麼小,怎麼捨得啊。長大的時候沒陪在身邊,怎麼可以?可是又走不開,跟去外地,怕連飯都沒得吃。你說怎麼辦?
然後,就沒有人說話了。我坐旁邊,如有洋葱刺眼。
香港教育出了什麼大問題呢?我相信他們說的不是鉛水原來早已滲入校園的問題,夠不夠膽量讓子女在香港上學,也不是住不住得起理想校區的問題;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所以,也有機會不是目前這位教育局長得唔得掂的問題。
現任市長對於教育、對於青年工作僅有的願景,就是一次又一次強調,要北上參觀採訪交流,然後發展,否則……,彷彿留在本地就是死路一條,難怪那位家長會配合他的台詞:是啊,是不敢啊。但是,市長有市長連任的春秋大夢,家長的惡夢比政客生涯長很多,到得子女長大,已不知換了幾煲湯,只擔心藥方不改而已。
家長擔心的,不是區區一兩任市長是誰誰誰,是古已有之,於今為烈的教育問題。
曾收到一幅轉發來轉發去的圖表,比較歐美與港台不同階段教育的重心,歐美人才養成的進階為:學前是生活管理,小學是環境探索,國中是夢想找尋,高中是生涯抉擇,大學是務實能力培養。
港台則是:學前是讀書考試,小學是讀書考試,國中是讀書考試,高中是讀書考試,大學是讀書考試兼生活管理環境探索、再加夢想找尋生涯抉擇,兼且要培養務實能力。
這圖表沒經過嚴格科學驗證,但也八九不離十了。一看大學那部分忽然腫脹如此,難怪有人會認為,大學生若不務正業攪三攪四,就是讀屎片。從幼兒到高中一直讀書考試讀書考試,基本上沒時間沒心情沒機會講夢想。講夢想很抽象,不如說,自己想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吧。可是,要到大學才在讀書考試之餘,抽空想想做什麼樣的人?開玩笑,不是要培養實務能力嗎?人一務實,也就是學習妥協,如果之前被訓練成一台讀書考試機器,任你抉擇的生涯,不外乎是一段求生存謀生計的生涯,像這樣的人才,香港從來不缺。不讀屎片,就可以不愁買不起高檔尿片,僅此而已。
生小孩,先要問能不能,再問敢不敢生,生了,又再問敢不敢在這裏上學長大,不敢的話,又再問有沒有能力送出去,輪迴不息。這問題太洋葱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