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日星期五

蘋果日報- 【旅遊籽】是誰令青山也變 尋找屯門的嘴臉

蘋果日報- 【旅遊籽】是誰令青山也變 尋找屯門的嘴臉

【旅遊籽】是誰令青山也變 尋找屯門的嘴臉

【旅遊籽:文化地標】
九龍人看獅子山,屯門人看青山,屯門新市鎮發展已逾40年,近年從V City到H.A.N.D.S.,港鐵和領展正是反轉屯門的領頭羊。屯門變幻時,如何撥亂反正?屯門新生代藝術工作者阮美寶藉導賞團介紹成長地的美好,也有五十後土生土長屯門友做善事關懷社區。兩代人,一個有「才」,一個有「財」,兩種方法,政見或許不同,但都一心為社區好。青山不改,綠水長流,自己社區自己救。

導賞路線
屯門站 → V City → 山景(南)站 → 山景邨 → 山景徑 → 青山 → 楊屋公園 → 楊小坑村 → 后角天后廟 → 屯門工業區


美寶喜歡陪住她成長的輕鐵,喜歡輕鐵的慢步調。


屯門站上蓋的V City和瓏門,標誌着屯門追貼市區樓價和出現越來越多自由行主導的店舖。


輕鐵山景(南)站融入屋邨設計,從視覺到實際使用也沒有不協調之感。


1983年落成的山景邨,邨內設施雖舊,但設計極為人性化。


人對自然敬拜信仰,山景徑有塊大石,石下擺放了神像、供品。


楊屋公園的告示牌,中文警告字眼予人不近人情之感。


楊小坑村是客家原居民村,昔日村民出國打工賺錢回鄉建屋的歷史,在寫有年份的舊屋上保留。


后角天后廟建於明初(1368年),背靠小山,廟前原為青山灣一隅。



后角天后廟前廣場修繕工程,包括這個巨型花炮館,但美寶認為花炮館只放三個花炮(左),沒有善用空間舉辦更多社區活動。


屯門工業區昔日製衣業蓬勃,現時剩餘的知名品牌有拉鏈廠YKK、維他奶、維記牛奶等。

阮美寶有「才」:領導賞團發掘社區
八十後屯門友阮美寶無億元地區撥款供她揮霍,只好用「才」發掘社區點滴。她跟友人於屯門工業區開設工作室「創藝同行」,擅長透過不同藝術教育活動,用創意給生活塑造另一種可能,夏天曾應邀帶團看屯門。我們跟着她由屯門西鐵站看V City,然後乘輕鐵看八十年代公屋、上青山、看客家原居民村,遊公園、賞古蹟,再遊工業區,短短兩小時看盡屯門新市鎮逾四十年變遷,「除了路線景物轉換的層次,我們看的是不同的時間,放在同一個空間,景觀不一樣,但它們正正融合在一起。」她稱之為時間地圖。


新市鎮規劃,分屯門河以東和以西,最外圍是住宅區,內裏是工業區和商業區。自大陸改革開放,八十年代初工廠北移,九十年代工業式微,至今不少工業大廈已經閒置甚或關閉,屯門居民多年來早已習慣跨區工作,如今輪流轉,活化工廈成為新錢途。「對未來的想像,趕不上時代的步伐。」美寶這句話像暴烈的詩句。

用想像追上時代
美寶喜歡輕鐵,它幫忙營造屯門的慢步調,「用好平價錢接送好多街坊,這個人與人之間基於信賴衍生的系統,是它最大特色。」屯門的時間原本走得很慢,當初屯門公路(1978年)及輕鐵(1988年)通車是新市鎮規劃以內,但隨西鐵線(2003年)而來的翻天覆地改變,深港西部通道(2007年)以至動工中的港珠澳大橋和赤鱲角至屯門海底隧道,屯門淨土不再。美寶相信用由下而上的力量關注社區,「我們不一定要去商場,商場過少少可能會有小溪澗、小山,我們不妨去探索一下,由這裏開始做一個切入點,會有好多綠色小發現。」她深信香港山多地少,透過大自然反思規劃的優劣並非遙不可及。


用腳行社區往往有驚喜,美寶發現歷史不詳的嚤囉山。


開泰工廠大廈像舊式公屋,這種工廈現今已少之又少,值得細賞。


新市鎮將政府機構及公營服務集中在一起,是便民之舉。

規劃自然,自然規劃?
七十年代新市鎮發展之初,八十後的美寶還未出世,她成長於屯門有三十多年歷史的山景邨,走路或坐一個輕鐵站就可以到工作室,生活模式倒有點像屯門新市鎮的初衷,讓居民就近工作。


美寶說:「山景邨橫跨四個輕鐵站,其中山景(南)站駛進屋邨裏,因應地勢,埋站前會出現斜路及單軌軌道,但設計不會突兀,因為興建屋邨與輕鐵是一併規劃的。」規劃規劃,便民、擾民,一字之差,導賞之旅途經林木扶疏的山景徑,看到原居民栽種的果樹、大石頭下有人供奉佛像,一切都融入大自然,與康文署轄下的楊屋公園有着明顯不同,「大家都知道公園不准做很多事,英文用『No』起首,但中文就有『不准』、『請勿』、『嚴禁』!」家長式管教字眼教人雞皮疙瘩。家有「靠山」,美寶對現代人煞有介事地行山感到不可思議,「以前的人本身是大自然一部份,不用講綠化,當城市化到一個地步,大型商場成為生活主流,就是因為缺失了大自然的部份,人們才會講綠化。當我們嘗試打開我們的感知,用另一個眼光重新進入大自然時,你可能會有新發現,那個新發現未必來自自然環境,可能來自對自己的生活需要甚麼。」多一份想像,未來會否不一樣?


青山腳底,鄉村建築未必豪氣,但村民靠山愛自然,綠化面積亦比新樓高。


童年美寶(中)與姊姊妹妹在屯門市公園留影,後方是興建中的友愛邨。


社會富裕也令幼兒變成弱兒,幼稚園燒烤,在現今世代肯定視為危險、瘋狂。


千篇一律的公園,懂得欣賞自然也可以愛上社區。

海灣填地工業黃金年代
1972年,沒有發生填海土地飄移奇聞,青山新市鎮易名為屯門新市鎮,大部份土地由青山灣填海而來。


1976年正式展開的屯門新市鎮填海規劃預想圖。政府新聞署圖片


2015年屯門市中心俯瞰屯門河兩岸。

黃慶雲有「財」:每月送飯盒給長者
八十後美寶有才,藉導賞團反思城市規劃,五十後的黃慶雲則以「財」回饋社區長者。他成長於屯門新墟,1992年起便在友愛邨冬菇亭工作,現跟兩位股東經營利群海鮮飯店。當年搬入屯門新市鎮的新屯門人,現在都變成老人,人口老化嚴重,他派飯並非逢老必派,「幫到有需要的人才是善事,我不想資源給了沒有需要的人。」問他為何不直接捐錢給機構,「行政費都浪費不少啦。」他跟路德會友安長者中心合作派飯,每月兩次,長者憑票換飯,乍聽為何如此不方便長者,實是量力而為,「問了很多間,只有這間中心可以幫忙篩選有需要幫忙的人,中心派張卡給他們取飯盒,無論任何年紀的人來到,就算他不是65歲老人家,他有需要,給他無問題,長者中心先幫我篩選,就是這麼簡單!」每逢農曆十六,他還會跨區做善事,支持瀝源邨盛記麵家的免費食麵行動,送出一百個叉燒包及蓮蓉包,「包成本平,但人工貴,一百個包要花兩三小時做,員工知道是送給老人家,都願意幫忙,但運輸則靠盛記的義工。」


(左)黃慶雲委託長者中心篩選,有需要的人可憑卡取飯。飯盒有番茄魚飯和麻婆豆腐飯等數款選擇,易咬有營養。



守望相助屋村友
守望相助是屋邨本色,黃慶雲:「有可能出自我們以前受的教育,自己能夠付得出,又可以幫到人,我們就會做。」說到這裏,他忍不住囉嗦現在年輕人之所以尊敬長輩,只因長輩肯幫手帶小孩,又批評年輕人對政府很多基建都未建先反、佔領馬路阻塞交通。中聽與否,見仁見智,他那一輩人特別注重敬老扶弱,正正點出了建制派為何蛇齋餅糭深得長者心,部份長者貪小便宜的心態是有的,但最重要是長者感受到關心。去年雨傘運動,已有人提出改變社區應由關懷社區和家中長者做起,知易行難,但何妨踏出第一步。


冬菇亭是屋邨之寶,在利群海鮮飯店用膳經常聽到輕鐵叮叮聲,十分親切。

街坊的記憶

車嘜頭好搵
吳太:「小時候幫屋企耕田,七十年代中至八十年代初,大工廠才進駐新界。我在屯門船廠、玩具廠工作過,後來車衣自己打自己工,哪間廠批貨人工高便去哪,車嘜頭簡單又好賺,半個月六、七百元人工,我覺得足夠。」


愛打風返工
高兆珍(左):「1983年由深水埗搬來山景邨,入冬就會很凍,但望出騎樓就是海。在製衣廠由底薪一日$80加勤工做到退休一日$300,最喜歡打風,人工計工半還有飯盒派。」


鄰里互扶持
駱慕貞(右):「我退休才入來住山景邨,住屋邨就要守望相助,有個鄰居是失婚婦,她上班我就幫忙照顧她兩個兒子,他們長大後仍會買生果探望我,朋友腳痛就幫朋友買餸。」

撰文:邵超


攝影:劉永發


編輯:陳漢榮


美術:吳子豪

上一則: 【飲食籽】拜拜熊本熊 梳乎蛋接棒觀塘開Cafe!

下一則: 【旅遊籽】激新!台北iCarry免排隊買手信



I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