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7日星期五

蘋果日報- 講英語的中國人 - 陶傑

蘋果日報- 講英語的中國人 - 陶傑

講英語的中國人 - 陶傑

港大校委會開會的錄音披露出來。校委多名,以英語發言。平時聲稱英文好的人,開口說英語,最難過的一關是口講的英語一字不漏錄下來(Transcribe)。英國的首相和議員,出口成文,不怕筆錄,許多香港精英,那口英語一錄出,必是Chinglish。


Chinglish不止是文法有誤,而是在英文的文化語境裏,這樣的句子包含後面的意念,在英語的世界裏講不通。「特首必須愛國愛港」,中國人講這種中國話,沒有人認為有問題,但一個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不會講:You have to love your country and love your city in order to become a mayor。不是文法,而是英語講精確,不接受Love your country為一個政治條件。


面對企圖當家作主的前殖民地人,香港大學校長馬斐森的英文,筆錄出來,方最正宗:You've taken things very personally, and I think we should keep things to factual discussion。這是正宗英式思維的英文,因為:「大學副校長的職責不包括對傷者表達同情心的需求。」


英語文化講精確和科學。馬斐森的思維與彭定康一樣。彭定康來香港,親自披閱「基本法」,他發現「基本法」有保留「功能組別」的階段要求,但沒有寫明「功能組別」的專業誰有資格投票,於是彭定康將「法律界」的選民擴大到律師行的秘書和清潔女工,因為基本法並無明文指定:只有執業律師才是法律界的選民。


大學副校長沒有要求對某一「受傷」的同事表達「同情」(此一同情心,如何衡量,更沒有要求),也沒有要求副校長要對地球環保有熱誠,也沒有要求副校長喜愛寵物。所以馬斐森的意思是:不論校內一名同事跌倒受傷、或他父母死了、或他的老婆跟人跑了,副校長都不必表達任何「同情」。巴黎恐襲,如果副校長沒有當眾流出超過三十cc的眼淚,他可以仍然是一位稱職的副校長。


許多中國人聲稱英文好,但他們的英文只是謀生工具,不令他們成為一個國際公民。港大校委會的眾多「英語」筆錄,是很有趣的文化課,你會明白:為什麼一百年前的「五四」喊「民主」、「科學」,永遠是口號,中國人再「留學」五百年,民主科學也與這個民族無緣。



I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