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住館長去長洲 太平清醮咩來頭?
今天是太平清醮,市民都湧入長洲買平安包、看飄色,但多少人知道選擇於佛誕日打醮原來是由神明「扑槌」?戲棚旁三大紙紮像是那些神明?包山塔又為何一定要36座?有專家便舉辦導賞團帶島外居民走訪太平清醮祭祀重地,讓大家湊熱鬧之餘也認識歷史,窺探宗教傳統在長洲小島上留下的世紀印記。
記者:袁楚雙
沿著長洲海傍一直步行至北社四里的北帝廟遊樂場,工人正把一個個假平安包掛上明晚比賽用的竹塔,康文署博物館館長(非物質文化遺產)鄒興華日前一馬當先踏入遊樂場另一邊的醮場,講解太平清醮典故。導賞當日適逢遇上「迎神」儀式,居民用小車將神像送到廟宇前,旁邊有道士吹樂,居民將神像奉上神檯後一邊上香一邊口唸平安口號,吸引一眾非長洲居民的團員拍照留念。
鄒興華指,近年市民峰湧來看太平清醮,但未必會留意到節日背後的故事。所謂太平清醮其實是民間道教祭祀儀式,官方說法是長洲曾經發生瘟疫令很多人病死,故請神明來到驅除疫病及祭祀亡靈;另一個傳說是18世紀末於上環太平山街爆發瘟疫,當時的海陸豐(即汕尾)人請神遊街,事後疫症果然消失,所以每年做一次儀式,但因上環始終人口密集打醮易起火災,後來儀式遷至海陸豐人聚居的長洲舉行,逾百年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太平清醮今時今日已成熱鬧嘉年華,但最原始目的是祭神及超渡亡魂,達到潔淨街道之效。長洲居民每年中秋過後便會卜杯(即擲筊),選出下年度總理以代表整個社區去拜神。鄒表示,以往居民靠卜杯詢問北帝哪一天適合祭祀,唯卜中平日,居民上班上學「仲邊有人嚟睇飄色呢?」回歸後政府將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劃為佛誕假,居民卜杯後得到神旨應允,自此卜定每年佛誕假期舉行太平清醮。
既然是祭祀,對象固然是神明和靈界朋友,在醮場內有設神棚,大會則請來戲班做神功戲,「娛人娛神,大家一齊開心。」戲棚旁邊則有三大紙紮神像:大士王、土地公及山神。鄒解釋,後兩者是典型民間神明,而大士王是觀音的化身,所以頭頂有觀音,其作用是震攝小鬼。為了讓遊魂野鬼知道醮場將會分衣施食,居民建醮前會在島內插上幡竿「指路」。
神壇當然少不了市民最熟悉的平安大包山,另外還有36座小平安包山供奉鬼魂,負責製作的師傅程一鳴說,36座包山塔象徵開席36圍,之後舉行「祭大幽」儀式送鬼離開,平安包則事後派給市民寓意平安。他指以往的塔只用一枝竹承托逾140個平安包,經過改良會在大竹內打入幼竹,搬遷時竹枝才不會斷開。他憶述以往漁民真的把平安包當神物食用,「平安包80%都係畀漁民。」現時長洲外來人和宗教都多,普遍人已視節日為嘉年華,宗教味道淡化不少。
上一則: 《牛津詞典》港式字加咩好 689定Keung Kwok People?
下一則: $22收$300 最佳男主角KO黑的哥
I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