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5日星期五

【讀書好】從支那到中國 - 劉細良

【讀書好】從支那到中國 - 劉細良

【讀書好】從支那到中國 - 劉細良

【文化籽:讀書好】
香港人學的中國歷史,是由現代建構出來的,所謂「自古以來,中國……」全屬今天製作的故事,因為「中國」只是一個近代觀念。至於借所謂「支那」宣誓而發動的政治鬥爭,本來也是政客什伎倆,但竟有一班自稱歷史學者去附和「支那辱華」。

要全面認識中國歷史,必須先擱置民族主義、種族主義狹隘思想,從新理解華夏、中華、中國、支那等概念的意思。日本史學家岡田英弘的作品,就是開宗明義,以非漢族中心角度重新建構中國史,之前我介紹過他對蒙古帝國的研究,今次介紹台灣新出版的中譯作品《中國文明的歷史:非漢中心史觀的建構》。這是一本通論式作品,很易讀,角度獨特,挑戰我們一貫的大中華漢族中心史觀。
作者首先界定「中國文明」指的是自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始,一直到1895年甲午戰爭日本戰勝、清朝敗北為止,這段時間內在現今認知的「中國」空間範圍所發展的「文明」。他之所以選用此時空座標,是因為在先秦時代,「中國」還沒有成立,而在之後的現代中國,已經與傳統文明斷絕。岡田有趣的地方是重新定義「中國人」,是指居於某地區都市內的人,並只是文化上的概念,因為以人種來說,「中國人」是屬於「蠻」、「夷」、「戎」、「狄」的後代。至於「中國」概念由來,最先在《史記》「孝武本紀」所載,是一個地理概念,即夏、殷、周首都所在的地域,包括陝西、河南及山東一帶。而指稱一個政權的中國,是源於17世紀滿洲人及日本。1644年順治在北京稱帝,滿洲語稱這個領土為「dulimba-i gurun」,即「正中央的國」,而蒙古、西藏及說突厥語的伊斯蘭教徒地區滿語稱為「tulergi」,即「外面」的意思。至於其他文明稱呼中國為China,是源於對「秦人」稱呼,進入波斯語系成為Chin、進入印度語系成為Cina、秦國成為Cinasthana,東漢開始繙譯佛經時分別譯為「支那」及「震旦」。15世紀葡萄牙人東來,在印度知道東邊還有一個叫Cina的國家,而Cina之名是經葡萄牙語傳到歐洲語系,成為今天英文China、法文Chine及意大利文Cina。
1708年意大利傳教士Giovanni Battista Sidotti到日本傳教被幕府軟禁,負責審訊及看守的新井白石根據他口述寫成《采覽異言》及《西洋紀聞》,發現歐洲人將日本人叫「漢土」、「唐土」的那地方稱為Cina,於是從古代漢譯佛典中找出「支那」作音譯,由那時開始,「支那」又成為指稱中國。甲午戰敗後清朝大量學生留日,他們也跟着日本人稱自己為「支那人」。但因漢語屬表意文字,對音譯不太習慣,於是在19世紀末又改用「中國」取代「支那」。
作者將「中國文明」的歷史重新劃分為三個時期,這種劃分方式,與我們一直用朝代來建構的中國史有別。第一期是自秦統一直到隋再統一為止,歷時八百多年,「漢族」的天下變成「北族」的天下,戰亂下漢族人口銳減,北方游牧民族取而代之,移居中土,傳統意義下的古漢人就此消失。第二期的中國時代是自隋統一直到元軍進入南宋首都杭州為止,這七百年間再度來自北方的「新北族」取代了「舊北族」,突厥帝國、回鶻帝國、契丹的遼帝國、女真的金帝國、蒙古的元帝國等新北族勢力強大。這個時代,同屬「北族」體系的隋、唐、五代、宋也相繼統治中國。
第三期由元統一直到清甲午戰敗為止,這六百年間蒙古帝國統一亞洲大陸與東歐的政治和經濟體系。1644年明滅亡、滿清入主北京,而清在政治上整合滿洲、蒙古、漢族、藏族、突厥系伊斯蘭教徒,並重現了元的統一。三個時期都是非漢族政權建立統一大帝國,西戎的秦、鮮卑的隋、唐、宋,蒙古的元及滿洲的清。
擺脫大漢族中心是種族史觀,你會看到不一樣的中國。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