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見證文明
2011年03月14日
日本是全球地震最頻繁的國家,英文 tsunami(海嘯)這個詞,就是從日文翻譯過來的。 3.11發生了日本史上最強地震,比關東大地震強 30倍,亦比 08年中國汶川地震強 20倍。看到電視傳來的海嘯狂捲、房屋倒塌畫面,想到若處身其地的驚心動魄,也不能不為日本人擔心。不過,至今為止的死亡數字卻比汶川、玉樹低得多。
處於幾個大板塊中間的日本島,有史以來就承擔着自然災害頻繁的宿命,也磨練出冷靜、堅忍、勇於面對無常及守望相助的民族性。 95年阪神地震發生,最早到災區現場投入救災的,不是消防員和軍隊,而是志願團體。與汶川玉樹倒塌的大都是學校相反,日本的學校是地震的庇護所,在那裏收容家居倒塌的居民,因為日本的學校為保護兒童,所以建築最穩固。
日本人很重面子,但遇到災難,他們立即請求美軍協助救災,也毫不猶豫接受各國救援隊。日本民間迅即紛紛組成救援隊伍,協助挖掘和救援。
地震當天,有台灣《蘋果日報》記者陳幼英往東京採訪娛樂新聞,遇到這次日本史上最強地震,即時寫來的報導說,「站在新宿街頭,你可以看到緊張,但聽不到吵雜,大家到了外面不是往上瞧大樓是否有倒塌危險,就是拿起手機拍照。」「因地鐵停駛,轉搭計程車和公車的民眾大增,全都大排長龍,但秩序井然。」「半小時頂着寒風走到飯店,一路上交通嚴重堵塞,不過你聽不到喇叭聲,東京街頭還是亂中有序。」
日本大地震有的是守望相助。沒有豆腐渣學校,沒有死亡數字的隱瞞,沒有新聞封鎖,沒有總理的眼淚,沒有文人歌頌「黨疼國愛」,沒有志願者被起訴判刑。災難,也見證文明。
(李怡)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