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日星期二

欧洲时报:国际社会对拉登死亡反应显示睿智清醒_评论频道_凤凰网

 

欧洲时报:国际社会对拉登死亡反应显示睿智清醒

2011年05月03日 16: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欧洲时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中新网5月3日电 法国《欧洲时报》3日刊文说,拉登虽死,但人类社会要实现21世纪的“和平发展”夙愿,恐怖主义仍是第一拦路虎。国际社会应利用有利“契机”,正视不利因素,团结一致,共同铲除恐怖主义生长的国际土壤。就在拉登死去的当天,国际社会似乎并未为胜利所冲昏头脑,显示出了应有睿智与清醒。

文章摘要如下:

美东时间五一国际劳动节夜,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发表告全国人民电视讲话,宣布美国人的“头号公敌”——基地组织1号人物奥萨马·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并称拉登之死是美国反恐事业的“重大成就”。

确实,美国“9·11”之后的反恐之路,代价高昂,不堪回首。拉登之死,对美国至关重要。“9·11”是美国本土第一次遭受外部袭击,数千生命死于一旦,给美国造成的创伤,是任何敌对国家与组织所望尘莫及的。

尤其是在此后近10年的时间里,世界第一强权国家却奈何不得世界第一恐怖分子的漫漫长路,给这一伤害添加了一系列巨大的历史问号。美国的国运似乎在一次次抓捕拉登的失败阴影中走向衰落。

为雪“国耻”,美国开打两场“反恐战争”。报仇心切,使本来的单边主义更加走向极端。在阿富汗征讨拉登支持者塔利班的战争打得期期艾艾,用尽所有最现代化的战争手段,使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界的无数山洞化成飞灰,却抓不到一个病中的拉登,使美国人对如此反恐心生疑问,最终使美国不可一世的强大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

而在伊拉克,尽管美国很快将萨达姆置于死地,却“后快”不起来。因为发动这场战争的主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与“萨达姆与基地的密切关系”两个“莫须有”,使美国在国际社会尴尬之极。加上反恐战争的副产品——伊拉克虐囚与关塔纳摩监狱,由强硬小布什主导的“后9·11美国反恐战略”受到空前质疑。包括在盟友圈内,美国国际形象发生严重滑坡。使从布什到奥巴马的两届政府,在国际舆论上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

而在国内,开始积极支持“先发制人”报仇雪恨的美国一般民众,并未料到这两场战争的巨大代价——数千美国兵的丧生与数万亿美元的花费。当金融危机当头、拉登屡捉而不逮、滥杀无辜事件频传之际,“团结反恐”的城墙也开始显露坍塌的裂痕。

今天,拉登之死,起码可以暂时弥合部分国内矛盾,提振美国人信心与力量, 对于美国人集体“不安全心理”的医治与反恐自信的重塑,不可谓不重要。

但是,就在拉登死去的当天,国际社会似乎并未为胜利所冲昏头脑,显示出了应有的睿智与清醒。在拉登之死的短期与长期效应上,均未作过于乐观的估计。

首先,拉登作为恐怖主义的“精神领袖”,被美国处决,很可能激起“基地”各级分支组织的报复性反弹。而以往的经验也证明,一旦有基地高层被打死消息曝光,往往引起新一轮报复性恐怖袭击。法国观察家就对目前在基地手中的多名法国人质的未来命运做了最好与最坏的估计。

再则,拉登虽为基地领袖,但近年在“恐怖界”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的指挥作用。很多基地分支机构首领“成长”迅速,独当一面。包括近年多次重要恐怖爆炸袭击案,以及针对美国的各种恐怖活动,都是基地“诸侯”策划实施,与拉登并无直接关系。因此,拉登之死不会使这类袭击削弱或消失。

第三,阿富汗塔利班与基地既有交合,也有割离。相信其没有理由因拉登之死而结束圣战,偃旗息鼓。不仅美国,整个西方联军在阿富汗的反恐之路可谓仍然任重道远。

无论如何,人类社会要实现21世纪的“和平发展”夙愿,恐怖主义仍是第一拦路虎。国际社会应利用好有利“契机”,正视不利因素,团结一致,“软硬兼施”。

硬,须斩钉截铁;软,则深入文化。为此,美国与西方国家应拿出政治智慧,处理好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以及悬而不决的巴以矛盾,以期共同铲除恐怖主义生长的国际土壤。置拉登于死地,再伟大也还是治标,而共同防止“反恐”变味为“文明与宗教冲突”,才是治本之策。

欧洲时报:国际社会对拉登死亡反应显示睿智清醒_评论频道_凤凰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