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5日星期二

蘋果日報- 分析資產價三傑奪經濟獎

分析資產價三傑奪經濟獎

【諾貝爾獎】

資產價格不只關乎專家和炒家的財路,也關係到大部份人的退休生計。投資市場瞬息萬變,當中是否有趨勢可尋?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三位得主,以大量實證研究分析澄清和改善對長期資產價格的預測,間接促成指數基金等投資工具冒起,獲獎以表揚他們對「資產價格的實證分析」的貢獻。

美國的法馬(Eugene F. Fama)、漢森(Lars Peter Hansen)和席勒(Robert J. Shiller),共得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昨天(周一)宣佈三人得獎時表示:「股票和債券未來幾日至幾星期的價格,是無法預測的,但未來三至五年之類較長時間走勢,則有可能預測」,全賴三位得主的發現和分析。

「投資工具的過往紀錄,不代表將來表現。」這句現今所有金融機構推銷時都要重複的「溫馨提示」,也是法馬宣揚多年的真知灼見。他與同事在1960年代做了大量統計研究,印證股票或其他投資工具的過去價格,對其短期表現的預測力很低。


「投資者無法跑贏大市」

他又發現股份拆細等消息,很快就會被市場消化,回復成難預測短期走勢的狀態,70年提出現今金融學學生必讀的「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即是在一個有效市場中,價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以獲得的訊息,投資者想跑贏大市是徒勞的。


短期表現無法預測,那麼長期表現是否有迹可尋呢?席勒在1980年代的研究,發現基本分析着重的股息收入,也無法解釋股價的波動幅度,但長期可視為一種定向錨,即是某隻股票如有一年股價與股息比率偏高,未來幾年會轉為偏低,相反亦然,債券和其他資產市場亦有同一模式。


資產長期表現有一定預測性,金融學者嘗試用理性投資模型解釋,即投資者理性地計算了資產價值,將風險和未來收益有折讓等因素計算在內。漢森在1982年提出一種叫「一般化動差法」(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的統計工具來驗證,發現理性投資者模型不成立。後人加入很多修正因素,如投資者在市況差時對風險較敏感等行為因素,機構投資者受信貸限制所限等制度因素,漸漸逼近真相。

為了解資產價格奠基
評審團指出,三位得主對「現今世人對資產價格的了解,奠下了基礎」,資產定價影響可大可小,定價出現泡沫會引致金融危機,幾年前海嘯引起的全球經濟衰退,已有好好說明,「今日對資產價格的實證研究,是經濟學其中一個最大和最活躍的範疇」。


評審團指三位得主的研究,亦影響到投資世界,像法馬的「有效市場假說」,印證主動選股很多時難跑贏大市,指數基金於是近年冒起。席勒認為樓市投資者面對風險不少,有份創立「凱斯─席勒樓價指數」(Case-Schiller Home Price Index),助投資者看清樓價趨勢,亦助推出對沖樓價波動的衍生工具。


今年經濟學獎的三位得主,各有專長。法馬有「現代金融學之父」之稱,漢森是出色的宏觀經濟學家和計量經濟學家,研究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關係,席勒則曾著書《非理性亢奮》講資產泡沫危機。


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認為,三人的研究專長其實很不同,可說是用資產價格研究勉強拉在一起,他亦指法馬很多論文是與弗倫奇(Kenneth French)合著,對他未能得獎感意外。


諾貝爾獎網站/《蘋果》記者


今屆諾貝爾獎得獎者
醫學獎


舍克曼(Randy Schekman,美國)


羅思曼(James Rothman,美國)


聚德霍夫(Thomas Sudhof,德國)


得獎原因:解開細胞囊泡傳輸機制之謎,有助了解糖尿病和神經性疾病等多種疾病的致病機制


物理學獎


希格斯(Peter Higgs,英國)


恩格勒特(Francois Englert,比利時)


得獎原因:提出的上帝粒子理論,解釋質量何來,當「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實驗去年找到上帝粒子,證實「基本模型」是基本正確


化學獎


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美國)


萊維特(Michael Levitt,美國、英國和以色列三重國籍)


瓦謝爾(Arieh Warshel,美國及以色列雙重國籍)


得獎原因:帶來全面的程式,給化學家模擬蛋白質結構以至汽車催化劑淨化廢氣的化學反應,協助優化太陽能電池、汽車催化劑和設計藥物


文學獎


芒羅(Alice Munro,加拿大)


得獎原因:憑短篇小說,深刻探索平凡人生存狀況


和平獎


禁止化學武器組織


得獎原因:表揚組織過去十多年來的工作,也敦促各國加快銷毀化武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