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5日星期二

亞洲週刊-香港人口政策 未能觸及核心

 

筆鋒

香港人口政策 未能觸及核心

2013年11月10日 第27卷 44期

人口政策的關鍵不是量的增加,而是質的培養;人口增長也須以相關的公共政策作配套。

日前,香港政府公布人口政策諮詢文件,這份千呼萬喚的文件終於出台,但諮詢內容和方向卻未能觸及「人口政策」的核心,讓人失望。

一部完整的「人口政策」須兼顧兩個方面,第一,是公共政策的配合;第二,是經濟發展的步伐。目前特區政府推出的諮詢文件中,卻傾向人力如何協助經濟發展,比如提出增設社區幼兒服務以釋放婦女勞動力、延遲退休年齡,以及增加輸入外勞等,都是用簡便方法為市場提供人力,以促進經濟增長。然而,文件卻淡化了一個基本事實:香港需要的不再是十八世紀歐洲工業革命時提倡的「勞動力」,而是二十世紀芝加哥學派提倡的「人力資源」。所謂「人力資源」,即著重人的素質,而不是量。從這個角度看,目前這份諮詢文件顯然未能配合經濟發展的步伐。

再而,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人口政策須以公共政策作配合,資源才能合理分配。過去多年,特區政府的人口政策混亂,沒有相關公共政策配合,以致新移民和港人在使用多項公共資源時產生衝突,如孕婦醫院床位、小學生名額等等,後來,甚至奶粉也成為雙方衝突的導火線。問題是:為什麼早在二零零三年北京開放港澳自由行之後,特區政府沒能及時有效評估相關政策帶來的影響,到二零零七年,還繼續削減孕婦床位與殺校?這就是人口政策脫離公共政策所產生的問題。這連串的衝突後來更意識形態化,變成了所謂的「陸港矛盾」。香港從一八四二年被英國殖民以來,都是一座移民城市,不管因為商業往來還是天災人禍,皆常常成為大陸人民遷徙或暫居的城市。這種情況,到了八十年代初「即捕即解」政策實施,才正式告一段落。換言之,「排外」這個概念從來都不是香港社會的主流聲音。今天,「蝗蟲論」喧鬧全城,主因還是「人口政策」錯估錯置。

於是,政務司長林鄭月娥在報章撰文,指出「人口不可設上限」,因為人口急速老化,須補足下降的勞動人口,這種思維便值得商榷。人口是否設上限,取決於很多條件,放在香港的經濟結構之下,關鍵不是量的增加,而是質的培養;同時,人口增長也須以相關的公共政策作配套,包括住房、醫療及教育等,否則,只會增加社會矛盾。如果特區政府希望透過「人口政策」的釐訂來規劃城市發展方向,未來四個月的諮詢期內,應該開放接受不同意見,不然,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亞洲週刊-香港人口政策 未能觸及核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