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2日星期二

Beyond:撒了一点人文佐料的心灵鸡汤(1)

Beyond:撒了一点人文佐料的心灵鸡汤(2)_三联生活网

Beyond:撒了一点人文佐料的心灵鸡汤

2013-06-21 11:25 作者:王小峰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现在看来,Beyond应该为此感到骄傲,至少当年的听众还从一个审美角度来谈论他们的音乐。

黄家驹

1988年Beyond在北京演出期间游览了长城。《长城》也是他们的名作之一

1988年10月15日,北京首都体育馆,这个可以容纳近1.8万人的地方坐满了人,他们像往常一样,来看歌星演唱会。首体在那个年代见证了不少音乐盛况,当时的门票也不贵,穴头们随便攒几个人就可以在这里开一场演唱会。这类演唱会根本不用宣传,只要在《北京晚报》不起眼的地方登出具体演出时间和歌手阵容的广告,整个首体就差不多能坐满。所以,当时在首体的演唱会,一般都要连着开三场。

对北京的观众来说,他们通过首体这块场地见识过不少世面,比起中国任何一座城市,北京观众的眼光都是挑剔的。这次轮到Beyond了,当Beyond演唱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有半数观众离席而去,很显然,他们无法接受粤语歌曲。在当时,北京人能听到的粤语歌曲大都来自当时电视台播放的香港电视连续剧的插曲,由于当时北京电视台播放的港剧不多,北京人能听到的粤语歌曲屈指可数,比如《万里长城永不倒》、《万水千山总是情》。这类歌曲也是通过电视剧的反复播放才流行开的。冷不丁听一首粤语歌曲,跟听一首外语歌曲没什么区别。

所以说,粤语在北方地区尤其是北京是一种比英语还要陌生的语言,Beyond在那时候跑到北京举办个唱,现场还能留下一半观众,实属奇迹了。

一般人们会把北京地区的文化事件当成一个判断文化潮流的指标,毕竟这里聚集了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机构和人才,所以,北京人在文化上的优越感是中国任何城市的人都没有的。北京人在接受台湾流行歌曲时没有任何障碍,但是在接受粤语流行歌曲时却花了很长一段时间。

当时内地的音乐形态,流行歌曲九成都是台湾歌曲,最受欢迎的还是童安格走红之前在台湾走红的那些歌手,或者就是当时专门靠"山寨"台湾歌曲走红的内地歌手,再或者,满大街流行的都是囚歌和西北风,即使北京这样高楼林立、颇具现代感的都市,也充斥着一股农业文明的气息。就算Beyond当时唱的是国语歌,现场也能跑掉三分之一的观众。1988年,崔健也刚刚在中山音乐堂搞了一场小型摇滚演出,北京人没几个知道摇滚为何物,更何况说着粤语的香港摇滚呢。

而那时候北京人知道的摇滚也就是崔健,除此之外对摇滚歌手的定义就有点滑稽了,孙国庆、王迪、景岗山,甚至田震,只要扯着嗓子唱歌的,都叫摇滚。

对大部分内地人来说,接受粤语歌曲都是带着一种复杂心情的。一方面,中国的开放让人们知道在南边有一个资本主义的花花世界,内地人对那里的物质世界充满好奇心,但对那里的文化形态却全然不知,直到可以看到香港电影和电视剧之后,粤语流行歌曲首先是被影视剧附带进内地的。另一方面,粤语对大部分内地人来说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语言,和普通话相距甚远,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尽管生硬的粤式普通话一度成为文艺作品中调侃港商的标志,但这种语言很快转化成内地人对粤语流行文化的膜拜。在这一点,上海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他们最先接受粤语和台湾"国语",不是因为上海人多么热爱流行音乐,而是开放之后商业交流逐步形成了这样的氛围,对语言的模仿往往是对某个地区某种物质与文化的向往——但东北话除外,它更多是因为语言中的喜剧色彩而被人"传说"。这个模本后来不断地在内地复制,最终覆盖了北回归线以北的整个内地。这时候恰恰是90年代初期"四大天王"时代,巴别塔因为明星效应而不复存在。一个赵本山向全国普及了东北话,一群香港明星向全国普及了广东话。

但是,1988年Beyond北京之行,传递给他们的信息是,内地不是他们的市场,语言障碍让他们在之后的商业策略中从来就没有考虑过内地市场。他们录制国语版歌曲是因为他们想攻占台湾唱片市场。在台湾市场失败后,他们又瞄准日本市场,结果发生了意外。Beyond没有想到,最终他们被神化的恰恰是最初被拒绝的内地。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Beyond在香港乐坛属于异类。或者说,香港能出现像Beyond这样的乐队,出现黄家驹这样的人有点匪夷所思,因为那个环境可以出来一百个刘德华,不太可能出现一个黄家驹。

Beyond

黄家驹擅长各种乐器

作为一个曾经的殖民地,从一个渔村演变成一座大都市,香港没有像上海那样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特色的文化氛围,如果说香港文化就是传统中国人生活中的市井文化,即使后来经济发展,商业发达后形成的各类商业文化现象变得精致时髦,它本质上仍无法摆脱其市井特色,那就是它只有通俗文化。而另一方面,香港作为殖民地,它始终生存在一个没有归属感的状态下,在文化上没有归属感的体现是,一方面它可以不用选择去接受外来事物,在流行音乐方面,他们最初就是唱英文歌;另一方面,这种没有归属感带来的不安又让他们试图去寻找一种精神家园,所以香港的武侠文化为什么如此发达,实际上就是在殖民文化中寻找一种爱国自尊的心理平衡。

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以许冠杰为代表的香港歌手开始用粤语演唱流行歌曲,逐步形成了今天的粤语演唱风格。整个香港流行文化(影视,音乐)在80年代达到商业繁荣的高峰,某种程度上,这是受惠于内地的改革开放,设立经济特区。在开放初期,香港几乎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大走廊,这进一步促进了香港的经济繁荣。香港的娱乐经济也在80年代开始了大跃进。Beyond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

黄贯中

高中时代的有型学生"王子"黄贯中

香港的市井文化几乎不需要Beyond这样的角色,但是商业繁荣后,娱乐公司可以有更多资金做一些商业上的冒险,当时香港最大的唱片公司宝丽金,几乎拥有当时最大牌的歌手,这些歌星为唱片公司创造的商业价值可以让唱片公司拿出一部分预算扶植地下或还没有获得商业成功的歌手,这是大公司在全世界的一贯策略,通过构架一个歌手资源梯队来丰富自己的内容。当时有不少香港地下乐队有幸与唱片公司签约,Beyond就是其中的一个。但问题是,香港的娱乐市场比较单一,没有市场细分,无法保证不同形态的流行音乐生存。Beyond时期的那些乐队有机会走向商业化,是因为当时唱片公司的闲钱太多。

香港是一座生存压力比较大的城市,虽然香港的音乐教育普及程度很高,但很少有人从事音乐创作工作,因为会面临生存问题。这就是香港在商业繁荣、唱片行业繁荣的时候也从来没有出现大批词曲作者的原因。

这批乐队的出现改变了翻唱填词现状,不管他们对摇滚乐的理解是什么样,摇滚不死,理想万岁的符号贴在他们身上,这就很容易激励年轻人。Beyond的音乐和言行谈不上叛逆,但在那样一个商业环境中,这种存在本身就足够叛逆了。这也是Beyond为什么后来20年间一直能保持他们的影响力的原因之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