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羅馬、京都、布拉格,世界的名城都有風情。
淪陷之前的金邊和南越西貢,一度叫做「東方巴黎」。東方的巴黎,就是風情了。
民國上海是中國少數很有風情的城市,即使經歷「文革」的赤色摧殘,城市的風情,是一種生命,即使斷氣,也需時甚之,到九十年代初,上海尚有一絲殘餘的風情。
因為九十年代之前,還沒有「東方明珠塔」,尚無外省的土豪湧進來投資「開發」,上海有一種陳舊,但舊的都是過去沉澱下來的遺跡,像發黃的明信片裏的風景。
譬如夏天要吃雪糕,那時沒有甚麼哈根達斯,只有上海自己的老字號雪糕廠,叫光明牌。也沒有超市,但街頭到處都是「冷飲店」,店裏有一個大冰櫃,外表暗啞,製冷機的馬達轟隆作響,櫃門朝上打開,冰櫃裏暗無天日,冒出一股冷煙,是夏天誘人的一種氣息。
那時上海的許多人家,家居狹小,客人來了沒有地方坐,都在床邊鋪一條窄毯,讓人坐在床邊休息。家居擺設老舊,那時候的人沒有錢消費,家中擺設大同小異,都有一套玻璃水壺和水杯,放在一個圓盤裏,上面用白色的繡花紗巾遮蓋,茶几、餐桌都鋪同樣的白色蕾絲桌墊,壓在玻璃板底下,並無裝修美學的研究,只有最起碼對端莊的意識。
雖經歷過紅朝,但上海弄堂人家,家居尚留下電影「萬家燈火」裏陶金、藍馬、上官雲珠那一絲四十年代中產生活的餘味。
上海人之愛面子,跟中國其他地方人愛面子不一樣,上海人很膚淺,只在乎自己的形象。中國人普遍愛面子是喜歡擺闊充威風,上海人即使家住一個只有二百呎的「亭子間」,也一定要有幾件「出客」的好衣服:毛呢大衣、開司米羊毛衫、絲巾、長絲襪,那時候上海人的穿着打扮,口味傾向於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代的保守風格,海軍藍(上海人叫藏青)、煙灰色、駝色,是不必受過高等教育的一般市民,也會認同的好品味,上海人覺得穿紅穿綠,是不懂衣着的「江北人」、「鄉下人」才有的喧嘩搭配。
因為那個時代的上海,距離民國不遠,知識份子和小巴黎的舊事記憶剷除了,但民國的一代尚存,教養、禮儀、品味尚未完全崩壞。聖約翰大學雖然消失了,但受過聖約翰大學教育的精英還在,上海像塵封一樣,還保存着一點他們的記憶。
像吹熄一枝蠟燭,火燄滅了,尚有一縷灰煙,嬝嬝然纏綿未去,直到完全沒入了虛茫。
HH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