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1日星期四

�果日�- 抽水� - 陶�

蘋果日報- 抽水機 - 陶傑


抽水機 - 陶傑

不知何時起,香港的網絡世代,將幽默含蓄的高級評論,與低級的俗罵混在一起,通稱為「抽水」,幽默含蓄的評論,他們喜歡看,但卻稱為「超級抽水機」。


難怪他們,雖然是香港人,他們畢竟是炎黃子孫。林語堂首創「幽默」詞譯,他說,中國人知道詼諧,也懂得看滑稽,將幽默視為中國品種的「嬉笑怒罵」。


幽默是很英語世界的特色。幽默是高尚的,滑稽是庸俗的,缺乏一點點文化基因,不懂分辨高尚和惡俗,一概稱為「抽水」,令少數高尚的評論人,對香港這個社會稍感失望(Slightly disappointed)。


何況「批評」(Criticism),在西方世界,是高尚的專業。十八世紀末的湖畔詩人柯勵治(Coleridge),也是詩評家,他與好友華滋華斯,一起論詩,而為「詩」這個字,下了一句的定義,叫做「在寧靜中憶集的情感」(Emotion recollected in tranquility)。柯勵治被尊為文學史上第一位批評家。


還有杜魯福,出身影評人,專訪希治閣,寫下一冊紀錄。杜魯福有沒有「抽」希治閣的「水」?後世認為杜魯福獨具慧眼,論希治閣,獨得匠心,杜魯福看希治閣,看得比希治閣看自己更透澈而賞心。


還有酒評家、劇評家、樂評家。連托爾斯泰也批評過莎士比亞,卻從來沒有人說過托爾斯泰是「抽水機」。


香港不太懂得閱讀評論,由於一百多年來,香港是一個中國和西方貿易的中介站。香港以出入口的佣金為生,抽佣就叫「抽水」。一個慣於抽水的民族,由於維生太過容易,百年來只須當中間人,不必動腦筋,也不必懂得欣賞原創,加上教育制度只重數理工商,壓抑文史哲藝,香港中國人不會細味文字的評論層次,也很自然。


香港只有「馬評家」、「股評家」,備受尊重,才不算「抽水」,因為他們教你押注,其他評論,不分高低,一概視同「抽水」,這樣的認識,開展成熟的民主,恐尚未進化至此,會有難度。當你被稱為「強力抽濕機」時,要小心了,以為是「嬉笑怒罵」,為保形象,這時,你要遷就一下市場,給他能明白的另外的貨色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